黄氏历史|安溪黄姓源流、支派、族谱及宗祠等介绍

  

黄氏历史|安溪黄姓源流、支派、族谱及宗祠等介绍


黄氏历史|安溪黄姓源流、支派、族谱及宗祠等介绍


源  流 
   一、溯 源 
  据《元和姓纂》记载,黄姓出于黄帝第六世孙陆终。周初,陆终的子孙封于黄国(今河南潢川县以西)。春秋时期的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所灭,子孙为纪念故国,遂以国为姓。 
  另一说黄姓出自少昊之后。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载:“黄,出自嬴姓,少昊金天氏裔子曰昧,为水官,号玄冥师,生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有功。颛(顼)帝嘉之,封诸汾川,其后为沈、姒、蓐、黄四国,以国为姓。”黄国亡后,遗民大批被迁湖北省等地。 
  公元前300多年,黄姓有位历史著名人物黄歇,官拜楚相封春申君,是战国时“四君子”之一,初封黄国故地12县,后改封于吴(今江苏苏州一带)。黄氏在黄歇之后便发展传播开来。战国后期,江夏(今湖北武汉一带)一直是黄氏的发展繁衍中心,故黄氏族人以“江夏”为堂号,并有“徽流江夏,景焕阳春”的堂联。汉代以后,黄姓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徙迁。唐宋期间,黄氏的郡望主要有江夏、栎阳、安定、房陵、汉东、上谷、谯郡等。 


  现黄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2.23%,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序的中华姓氏中居第8位。
  二、入 闽 
  黄氏何时入闽尚难考订。有文字可考的入闽黄氏第一人在汉代。《惠安锦田黄氏族谱》载:“始祖隍公,为东汉末献帝时会稽县令,于献帝建安年间(196~220年)避乱入闽。”嘉庆《惠安县志》列传黄兴传载:“黄兴,吴孙权将也,与妻曹氏弃官入闽,居邑(惠安)南之凤山。”《闽书》方域志凤山条载:“山势翔舞,下接溟波。三国吴时,有黄将军名兴者,及妻曹氏,葬于江浒……里人庙祀之。”西晋永嘉二年(308年),中州板荡,黄姓相继入闽,为衣冠八姓之一。据《侯官黄巷黄氏族谱》载:“先祖黄知运,晋时官(浙江)永嘉太守,其子黄元方官晋安司法参军,举家迁居闽之侯官县(今福州),所居地号黄巷(位于福州城内)。”黄元方被尊为黄氏入闽始祖,其孙黄岸被封为开国公,由侯官迁莆田,定居繁衍;又有黄崖由侯官先迁莆田,再迁泉州城西门内,生子三,长守恭、次守美、三守信。 
  此外,唐贞观六年(632年),史称河南十姓入闽,聚族于福州闽县,其中又有黄姓。唐末,洛阳人黄子棱随父入闽,事后梁太祖朱全忠父子,累官侍御史,后避乱居建阳之东。 
  黄崖的长子黄守恭定居泉城后,辟田种谷,植桑养蚕,奋励图强,开拓进取,富甲一方。他热心公益,于唐垂拱二年(686年)舍桑园、宅第建泉州开元寺。黄守恭有五子:经、纪、纲、纶、纬,后分居于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诏安,称“五安”。后裔共尊黄守恭为紫云黄氏始祖,尊称“五安公”。据黄氏族谱记载,黄守恭分五子于五安时,有认祖诗一首(即《锣钹诗》):“骏马登程往异乡,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异境犹吾境 ,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但愿苍天相庇佑,俾我儿孙尽炽昌。”是为子孙相会者之证。又有《示儿诗》一首:“五子五安炳千秋,知是开元共一流。欲识紫云真道脉,源头始祖在泉州。”自此紫云黄氏繁衍昌盛,人文辈出,为闽南大族。有联称:“同科文武魁天下,奕世桑莲溯祖风”,是为派下同科文状元黄思永、武状元黄培松而撰。 

   三、肇 安 
  唐垂拱二年(686年),黄守恭的三子黄纲(655-737年),又名黄克纲,字善感,号幽轩,唐封车骑大将军,自泉州迁居安溪葛磐,被尊为紫云黄氏入安始祖。他栉风沐雨,创业有成而富甲一方。黄纲元配柯氏,生子五:和、平、昭、穆、序,其五子的后裔均外迁,后黄昭的一支后裔再迁入安溪槐植。次配王氏,生子良谋,黄良谋生子廷章、廷业,传至十世,有孟仁、孟义、孟信、孟礼;三配吴氏,生三子:圣明、圣珠、圣宝。后裔外迁。 
  此外,安溪紫云黄氏外迁之裔及少数莆田黄氏、燕山黄氏,于明代后又陆续有多支迁入安溪。 
  四、繁衍 
  黄氏自唐入安肇基后,经过长期的迁入徙出,聚合繁衍,人口增加,支派繁衍,分布各地。目前定居于安溪的黄氏主要出自紫云黄氏,少数为莆田黄氏及燕山黄氏。其主要有: 
  (一)槐植派井边黄氏 
  出自黄纲元配柯氏。黄纲肇安后不久,元配柯氏携子黄良昭迁居立籍于仙游岭炙山,辗转徙居沙县十万庄。北宋乾德元年(963年),黄纲的六世孙黄昌,字祈盛,又携子移居感德里左槐(今感德镇槐植村)井边肇基,为左槐井边黄氏始祖。后裔衍播西坪镇后格村(始祖黄高,衍传三世另一支迁往南安码头仙都,现人口2000多人)、龙坪村,感德镇霞春村、福鼎县蕉潭洋、永春县及浙江、台湾,并衍播马来西亚等国,现居安溪县常住人口2440人。 

  (二)参山派黄氏(堂号参山) 
  宋中叶,安溪水患。黄纲的十世孙黄孟仁由葛磐移居参山岭下,成为参山派黄氏始祖。黄孟仁的四世孙黄履端,生子四,长子黄国佐、次子黄国辅居参山,三子黄有年徙居晋江县罗溪,四子黄有代迁居安溪县科名。 
  1. 黄国佐,字觉廉,参山黄氏长房始祖,至今历传二十七世,后裔分播于参内乡大厝村、参内村岭边、罗内村,凤城小东街,城厢镇墩坂及浙江、广东、北京、香港、台湾、南洋群岛等地。黄国佐的四世孙黄汉远,生子四,长黄隲、次黄再、三黄三、四黄四,又分为四个支系。①长子黄隲,派下称“长房一”,至四世孙黄春生生两子,长梅山,次风口,后裔分布于参内乡大厝村、罗内村及广东、江西、浙江、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地,派下常住安溪人口8600人。②次子黄再,派下称“长房二”,传衍参内乡大厝村、参山村岭边、罗内村及台湾、浙江、南洋群岛等地,派下常住安溪人口560人。③三子黄三,派下称“长房三”,衍传参内乡大厝村、美塘村塘苏内,城厢镇墩坂村,凤城小东街以及福清、浙江、台湾、新加坡等地,派下常住安溪人口950人。④四子黄四,派下称为“长房四”,全房外迁南安蓬岛、浙江、南洋群岛等地。⑤五子(庶出)黄汾仔,全房外迁,衍播江西江湖山及台湾、南洋群岛等地。 

  2. 黄国辅,字觉礼,参山黄氏二房始祖,至今历传二十七世。黄国辅之孙黄应寿有两子,长桐童、次桐仕,又分为两个支系。长子黄桐童,字隐溪,被尊为“二房长”始祖,后裔衍播于参内乡大厝村田墘、祜水村、罗内村,城厢镇经岭村,金谷镇东溪村,南安县东田及浙江、潮州、台湾、香港、新加坡、印尼等地,派下常住安溪县人口2850人。次子黄桐仕,字清溪,被尊为“二房二”始祖,后裔衍播参内乡祜水村、罗内村、镇东村、镇中村、大厝村田墘、美塘村糖苏内,魁斗镇镇西村及浙江、广东,潮州、台湾、澳门、香港及东南亚等地,派下常住安溪人口12780人。 
  3. 黄有年,字觉纠,参山黄氏三房始祖。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由参山移居南安县洪濑镇溪头,后移居于晋江县大罗溪,后裔繁衍播于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等地,人丁兴旺。 
  4. 黄有代,字觉才,参山黄氏四房始祖。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由参山移居于今尚卿乡科名村。黄有代生子四,长金童、次金章、三金意、四金彦,至今衍传二十六世。①长子黄金童,分支科名,被尊为科名黄氏始祖,后裔衍播于尚卿乡翰卿村、翰苑村、银坑村、黄岭村、科山村,蓬莱镇新林村溪沙,湖头镇前溪村、后溪村、美溪村,白濑乡白濑村,县城水门及台湾、香港、东南亚等地,派下常住安溪人口10755人。此外,后裔黄宗宝迁居惠安县潘社,现繁衍4000多人;一支迁入宁德市飞銮定居,现繁衍4000多人。②次子黄金章分居南安县今洪梅镇仁宅,人丁兴旺。③三子黄金意于明时出家永春,《永春县志》有载。④四子黄金彦,分居尚卿乡科洋村,被尊为下科洋荣美房始祖,后裔衍播于尚卿乡灶坑村、科洋村、翰卿村、翰苑村、中山村、黄岭村,白濑乡寨坂村,祥华乡白珩村,湖头镇美溪村,金谷镇田头村、大演村、中都村及国内外等地,人丁众多,派下常住安溪人口10780人。 

  (三)凤山派黄氏 
  始祖黄仲杰,系黄纲十六世孙,后裔支分为“魁田派”、“山珍派”。魁田派始祖黄岩峰,系黄纲二十三世孙,后裔又细分为二房。居魁田者一支分衍虎邱镇双格村、罗岩村,仍称“魁田派”;另一支分衍于福清市东张镇,称为“凤池派”。山珍派始祖黄奋生,系黄纲二十世孙,支分官桥镇山珍村、仁峰村,凤城镇凤山居,浙江省、广东省潮州及东南亚各地。派下常住虎邱镇罗岩、官桥镇山珍、凤城镇凤山居,人口2405人。 
  (四)绍老派黄氏 
  黄绍老,蓝田乡后清村黄氏始祖,系黄纲的十二世孙。安溪水患,随祖黄孟礼迁居于蓝田乡后清村,至今历传二十余世,支分该村后清、东山二支派(其中东山支系于清中后期徙居台湾,至今衍传人口达5000多人),后裔衍播于莆田及台湾等地,派下常住安溪人口1500人。 
  (五)珍琅派黄氏 
  黄珍琅,系黄纲的四世孙,支分城厢镇霞宝村、龙涓乡半林村及长泰县枫洋镇。其中,城厢镇霞宝村黄氏始祖黄训生,派下常住人口1180人;龙涓乡半林村黄氏始祖黄振审,派下常住人口1150人;长泰县枫洋镇赤岭黄氏始祖黄振祥,至今繁衍约4000人。 
  (六)其他派裔黄氏 

  1. 剑斗仙荣黄氏 
  始祖黄文甫、黄德甫,宋代由参山移居于漳平县寓寮,后一支迁于永春县仙友,另一支因逃避兵患迁居安溪县常乐里仙荣(今剑斗镇仙荣村)肇基,至今历传二十二世,派下常住安溪人口4200人。 
  2. 湖头下坑黄氏 
  始祖黄观真由莆田徙居樟溪,后迁居永春县呈祥,再迁居安溪县湖头镇下坑村,派下现常住安溪人口1400人。 
  3. 城厢路英黄氏 
  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其始祖黄秉华由漳平居仁里举林坂迁入安溪县永安里九甲(今城厢镇路英村)磜兜,派下常住安溪人口220人。九世黄庆明于清中叶迁台,繁衍后裔6000多人。 
  4. 金谷美洋黄氏 
  始祖黄三十三,系紫云黄氏同安房派下。明成化四年(1468年),其十三世孙黄华三迁入安溪县金谷镇美洋村湖上,派下常住安溪人口650人。 
  5. 官桥碧一黄氏 
  始祖黄应斌于明朝自紫云黄氏南安房华美吕洋迁入安溪县今官桥镇碧一村,后裔定居仙境自然村,现有450人。黄应斌之侄黄赵福支分碧二村格口,现有人口250人。 
  6. 轩山黄氏 
  亦为紫云黄氏派下。始祖黄愈禄,由漳浦县湖西七都六图迁入安溪县今参内乡坑头村、参山村岭边,现人口780人。 

  7. 燕山黄氏 
  定居安溪县城凤山。民国期间,始祖黄维琳由南安县丰州镇迁入安溪县城城隍口定居,现有人口10余人。 
  历史以来,因任官、战乱等原因,安溪黄氏纷纷向外迁移、发展。特别是明清时期,更大规模向东南亚各国迁徙谋生,徙居于国内如台湾、浙江、广东、江西等地区的亦为数极多。1988年,浙江苍南、平阳等地区的黄氏联谱续修派下族谱,收录民间黄氏族谱100多部。据统计,由泉州紫云黄氏迁入该地的现繁衍人口达30余万人,其中安溪黄氏支派占70%以上,浙江省凤卧湾的2万多黄氏均为安溪派下。 
  安溪房黄氏外迁的后裔派下人才辈出,有榜眼及第、拜礼部尚书,历传祖孙九进士的黄凤翔,刑部主政黄尔沤,内阁大学士黄宗汉,探花及第黄贻揖等。 

黄氏历史|安溪黄姓源流、支派、族谱及宗祠等介绍


     族谱 昭穆 
    一、族谱 
  1. 《槐黄族谱》 
  感德镇槐植村黄氏族谱。宋绍定六年(1233年)由荆州吴子良始修。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由黄吉庵二修。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唐桂生作序三修。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闻再四修。民国4年(1915年)五修。民国35年(1946年)由仙荣黄梅春六修。1992年第七次由黄戊寅重修。 
  2. 《参山长房黄氏族谱》(尚德堂族谱) 
  始修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由黄大本主董合参二房长二修。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联参二房长三修。乾隆年间(1736~1795年)黄达尊主董参山长房四修,自成一册。嘉庆十二年(1807年)谱被火烧,由黄志堂、黄逢时第五次重修。同治八年(1869年)六修。宣统元年(1909年)由黄贻美、黄和盛七修。1998年,在原参长房族谱(尚德堂族谱)七修的基础上,分凤口房、梅山房、二房、三房,分别由黄汉定、黄桂仕主编,进行第八次重修。 
  3. 参山二房黄氏族谱 
  历代均有续修。现存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续修的《参镇罗黄氏族谱》,共18册,另各房系存有民国期间的手抄本。2001年,黄双土主编《黄氏参山二房长族谱》。参内黄氏二房二现存有民国期间由黄憩奕编撰的《玉庵公族谱》。1994年黄辉煌主编《镇抚黄氏乐山公派族谱》。即将编纂完成的有由黄希琛主编的《参山二房清溪公派族谱》。 


  4. 上科名黄氏族谱 
  历代曾数次续修。2003年续修《参山房上科名黄氏族谱》,即将完成。 
  5. 下科名黄氏族谱 
  历代曾有续修。2001年由黄玉田、黄茂芬、黄荣枝续修。 
  6. 《安溪山珍黄氏族谱》 
  始修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参山凤口房黄贻美二修。民国25年 
  (1936年)三修。1993~1996年由黄双辉主编四修。 
  7. 《蓝田黄氏族谱》 
  始修不详。2001年续修。 
  8. 《清溪紫云霞宝黄氏族谱》 
  始修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光绪元年(1875年)、民国4年(1915年)、民国37年(1948年)五次续修。 
  9. 《安溪仙赢黄氏族谱》 
  剑斗镇仙荣村黄氏族谱。民国27年(1938年)编,谱名《仙荣黄氏族谱》。2002年,胡烈地重编,定名《安溪仙赢黄氏族谱》。 
  10. 《墩坂黄氏族谱》 
  始修不详。清光绪七年(1881年)黄贴琴重修。 
  11. 《白濑黄氏族谱》 
  2002年始修纂,即将完成。 
  12. 《紫云宗谱》 
  金谷镇美洋村黄氏族谱。明弘治四年(1491年)修,万历元年(1573年)重修。 

  13. 《安溪霞苑黄氏族谱》 
  历代均有续修。1996年冬重修。 
  二、昭穆 
  清嘉庆进士、任台湾府教授的黄氏南安派裔孙黄大龄,在泉州开元寺召开紫云黄氏宗亲代表会,会上拟定紫云黄氏昭穆辈行60字,作为紫云黄氏的统一昭穆辈行,并决定紫云三十一世为先字辈。具体如下: 
  先人贻礼则,奕世种书田,文章昭国瑞,忠孝本家傅。 
  行达明新学,修藏德性坚,安分跻仁寿,谦光乐太平。 
  多福其自取,丕承乃后贤,以斯善继述,振绳亿万年。 
  1988年春,紫云黄氏在泉州开元寺召开代表会议,浙江黄仲迪拟编40字新昭穆辈行,构成紫云黄氏衍派百字昭穆行第。续编如下: 
  俊秀溯渊源,群伦仰闽泉,子孙遵祖训,恩泽永相沿。 
  心怀树宏志,奋步齐向前,纯良昌百代,千载喜延绵。


黄氏历史|安溪黄姓源流、支派、族谱及宗祠等介绍

 

  宗祠 墓葬 
    一、宗祠 
  安溪黄氏各聚居地均建有宗庙祠堂,年代久远,几于坍塌,近年来均得到修建。 
  1. 参内大厝黄氏绍复堂 
  系紫云黄氏安溪房参山派开基始祖宇(黄氏大宗),位于参内乡大厝村石堂宫后。始建于明初。后毁于兵火,惟存基址,清初重建。清光绪八年(1882年),状元黄培松、探花黄贻楫来参谒祖,竖旗匾,重建上下二进,进士黄尔沤监建。堂中立有紫云安溪葛磐黄氏一至十四世先祖牌位。历年祀祭不衰。后因年久失修,逐渐荒塌。1959年被征用,现在重修建之中。楹联:“兴起紫云新雨露;徘徊参岭旧山川”、“绍宗颂祖扬先德;复惟晋祧祀千秋”、“同科文武魁天下;奕世簪缨耀葛磐”、“紫云家声振;参山世泽长”。 
  2. 参内大厝黄氏尚德堂家庙 
  参山黄氏长房祖宇,位于参内乡大厝村。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清嘉庆五年(1800年)毁于火,嘉庆十一年(1806年)重建,1986年重修。楹联:“尚孝名扬江夏史;德徽永灿紫云家”、“江夏流芳紫云世泽;葛磐兆瑞参岭蕃昌”、“紫云派衍叔子开安兴紫云;参山肇基尚德发祥耀参山”、“祖称高祖五世同堂皆一本;孙又育孙三公有室庆齐全”、“紫云家声振;参山世泽长”、“卫国抗倭名将册授布政使;功昭大唐簪缨二品耀宗风”、“固始发祥逐鹿中原居一席;江夏传芳派衍九洲播八方”等。 


  3. 参内大厝黄氏种德堂 
  系参山黄氏二房长祖祠,位于参内乡大厝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清嘉庆五年 
  (1800年)毁于火,嘉庆十一年(1806年)重建,后倒塌,1998年动工重修。楹联:“种苑贤英光四海;德园勋业洒九洲”、“参岭山川依丽日;紫云雨露衍杰天”、“颂祖扬宗忠裕溢;敦亲睦族仁比邻”。 
  4. 参内大厝黄氏毓德堂 
  系参山黄氏二房二祖宇,位于参内乡大厝村。始建于明,清嘉庆五年(1800年)毁于火,曾重建,已倒塌多年,近年于原址原向重建,被县文管会确立文物保护标志。楹联有:“清风毓秀莲花七宝传芳史;溪水德祥参镇八景播馥香”、“毓英祥呈紫云甘露披世泽;德厚瑞献莲花桑树振宗风”、“毓芬梅蕊香香郁郁飘千里;德芳松涛声声响响震九洲”。 
  5. 尚卿科名黄氏家庙 
  位于尚卿乡科名村,又名“科名大宗”,其形俗称“眠牛穴”。始建于明朝,历代修葺重建,修旧如旧。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17平方米。内存有明柱础四柱,清青草石雕柱础四柱。清代状元黄培松回乡谒祖竖旗杆,立“亚元”、“会元”、“状元”匾额。清代御史、内阁大学士黄宗汉、刑部主事黄贻楫回乡谒祖挂牌。现存有黄尔沤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进士时立的“文魁”匾额。楹联:“上溯原流,葛参繁衍科名地;宅安荣显,文武高标鼎甲家”、“上接紫云绵世泽;宅安黄柏振家声”、“上古绳结而治也;宅家作善以安之”、“上天之戴无声臭;宅地焉安有吉祥”、“上溯源流,葛秀蕃衍科名地;宅安荣显,文斌高标鼎甲家”。 

  6. 尚卿科洋荣美黄氏祖宇 
  位于尚卿乡科洋村。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毁于火,明隆庆六年(1572年)九世祖黄古翠首倡复建,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合二为一,始称“荣美祖宇”。民国29年(1940年)重修,“十年动乱”期间被捣毁殆尽。1993年海内外宗亲集资重建,2001年竣工,建筑面积为729平方米,前埕面积272平方米,规模倍胜于前。祠内悬挂“会元”、“状元”匾额,内有楹联:“荣名高甲第;美誉冠人群”、“祠镇科名,名山名水环祖宇;时当阳复,复炽复昌长孙支”、“雾峰耸秀登云路;参岭流传胜地家”、“光州固始万姓排名第八位;泉郡开元五安衍派茂千秋”、“荣登科第扬祖德;美焕洋山映宗功”等。2000年,被泉州市历史研究会列为泉州名祠,并被县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7. 尚卿丹山黄氏祖祠 
  位于尚卿乡中山村山头角落。开派祖黄资成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徙居此地。裔孙黄育明始建祖祠,1990年重修。坐乾巽兼亥巳(西北朝东南),土木结构,悬山屋顶,二进大厝式,占地面积400平方米。楹联:“丹桂腾芳光祖德;山灵毓秀启人文”、“丹光绚出文章同绵绣;山景培成秋实与春华”等。 
  8. 官桥山珍黄氏宗祠 
  位于官桥镇山珍村南卧牛山麓,穴号“蟠牛”,原为外祖方府所授旧宅。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建。道光年间(1821~1850年),黄培尧海外归梓而独资重建。民国年间,族人重新起盖,为上下两进,一厅两廓,左右边门,大门口有正副三埕,规模雅观壮丽。门联:“驷岭为屏人文献瑞,湖岗作帐风景堪夸”。大厅横楣上挂有“选魁”,“拔元”,“奉政大夫”,“千戎”等牌匾。 

  9. 蓝田后清黄氏福昌祖祠 
  位于蓝田乡后清村,后清黄氏五世黄进发始建于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为木石结构。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重建,1988年重新修缮。宗祠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四面山环水抱,环境幽雅。楹联有:“兴起紫云新雨露;徘徊进德旧山川”、“福耀映学堂,文星文宿光进修而腾桓紫;昌盈庆王国,吉士吉人裕德艺以树风云”等6对。历代外迁他地的族人均各取一尊与祖祠瓷狮一样的小瓷狮,素有“对狮认祖”之称。 
  10. 蓝田东山黄氏祖厝 
  位于蓝田乡后清村东山角落,原为东山尾大新厝,已倒塌。1991年8月,居台族亲筹资委托黄奕盛专程回梓申请重建,水泥钢筋结构二楼式,1993年4月竣工,命名为“东山黄祖厝”。楹联:“紫气绕东山箕裘克绍;云光遍台岛兰桂齐香”、“紫气环东山福徵昌炽;云光遍台岛人物盛兴”、“思亲情东山图寻根,念祖德台裔建祠堂”。 
  11. 龙涓半林黄氏祥远堂祖宇 
  位于龙涓乡半林村,为半林村黄氏宗祠。始建于清代,解放后重修建。楹联:“祥兴祖德,勿忘开元于水源木本;远遐宗功,无异佑垵乎派下支分”、“祥地重光颂侨建;远堂继美庆宗功”、“兴起紫云新雨露;徘徊参岭旧山川”。 

  12. 剑斗仙荣黄氏联春祖宇 
  位于剑斗镇仙荣村中部,为仙荣黄氏宗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再建。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修,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再建,占地面积600平方米。楹联:“派分江夏家风远;支绍紫云世泽长”、“江夏流芳千派衍;紫云献瑞五安昌”、“忠孝无双先世业,治平第一我家风”。 
  13. 湖头下坑黄氏宗祠 
  位于湖头镇下坑村。始建于明朝,后几经迁徙、重建。现存建筑年代待考,占地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门联:“江夏支分绵世泽;霞坑派衍振宗祊。”附联:“江夏家声永振;紫云世泽长新。”另有二世祖祠,年代不详,因年久失修,毁于台风暴雨,仅存门框一座,联曰:“本源勿替承基址;堂构复新定炽昌。” 
  14. 感德槐植黄氏井边祖宇 
  位于感德镇槐植村,为槐植黄氏宗祠。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1987年重修。楹联:“井边秀气,远看山川呈丽色;边界无垠,长思外境即吾乡”、“峨眉山下,一庭晨曦映古井;黄祖堂前,万树丽景镶金边”、“古井复斜阳,余辉万道常姹紫;金边镶黄榜,诗书德业可褒评”、“井栏焕异彩,槐黄祖宇多福荫;边界呈金辉,紫云儿孙耀宗风”。 

  15. 西坪后格黄氏华美祖祠 
  位于西坪乡后格村,为后格黄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1995年重建,制式依旧,外观全新,鸟革翼飞,壮观华丽。面墙以青石结构为主,精雕细琢。大门对联:“华山有竹堪棲凤;美木生鱼定化龙。” 
  16. 金谷田头黄氏宗祠 
  位于金谷镇田头村。始建不详,清道光三年(1823年)大修,1995年因公路建设征用拆迁,1997年重建,占地面积660平方米,建筑面积334平方米。内有楹联“田城先祖贤劳创基成务;中外后昆俊秀继往开来”、“江夏流芳千派盛;紫云献瑞五安兴”等6对。 
  17. 参内镇抚黄氏祖宇 
  位于参内乡镇中村凤髻山。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全面落成,为三进大厝,大门开在偏旁,大厅正中与天井之间不砌台阶,而置一会动的石柱珠。民国3年(1914年)再行修建。黄氏每年正月初迎香和还祖愿、每逢戊年“十年一答”酬神均在此举行。楹联:“镇一方土宇,前鸣凤,后神龟,人杰地灵,克振紫云新雨露;抚先世贻谋,分桑树,缠葛磐,根深叶茂,长垂参岭旧山川”、“紫插凤冠,最喜孙曹带紫;云凝仙洞,欣看我辈登云”、“紫云雨露长世泽;桑树莲花振家声”。 
  18. 参内祜水黄氏四斗厝 

  位于参内乡祜水村,又称“三落祖”,坐西向东,三进。始建于明,重修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清光绪六年(1880年)再次重修,现存建筑为清代形制。中厅墙上有一方长0.7米、宽0.35米的《四斗厝重修碑记》,记述了移居台湾的黄进益在清光绪六年(1880年)前后两次返梓重修四斗厝的详细经过。碑记既是祖籍参内的台湾宗亲寻根的依据,也见证了闽台两岸的血脉关系。东南电视台、《泉州晚报》等媒体曾作专题报道。2004年台胞黄文庆捐资重修建。2003年6月,四斗厝被安溪县人民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 虎邱罗岩黄氏魁田宗祠 
  位于虎邱镇罗岩村,坐南向北,始建于明。历代多次修缮,2000年重建。石木结构,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堂中悬挂“文魁”匾额,龛中供奉始祖黄岸峰神位。楹联:“承前胤裔迎旭日;光绪开来焕重光”、“魁田毓秀人文盛;祖宇重光兰桂馨”、“基拓罗岩钟胜地;祠分凤邑毓英贤”。 
   二、墓葬 
  1. 黄守恭墓 
  位于南安市潘山翠屏山的对面(今丰泽区北峰街道塔后村东北侧),唐紫云黄氏始祖墓,俗称“刺仔墓”。明崇祯年间重修。1992年被确定为泉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再修。 
  2. 黄纲墓 
  唐墓,位于安溪县城凤山山麓(今安溪一中西校门外),系与夫人王氏、吴氏合葬墓,穴号“猛虎渡江”。坐北向南,明代曾重修为石灰结构大灰墓,墓前望柱为记。因年久失修,几于塌荒。后经旅居台湾、菲律宾黄氏宗亲向有关单位申请重修,1988年8月获得批准,9月动工,1989年竣工。1995年被确定为县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黄纲,紫云安溪房黄氏始祖。 

  3. 黄良谋墓 
  位于安溪县城西郊凤山麓深内中仑小岭脚,系与夫人王氏合葬墓。坐寅向申,原墓前望柱一对。1997年4月重修,1998年10月确立县文物保护标志。黄良谋,紫云安溪房黄氏二世祖。 
  4. 黄孟仁墓 
  位于安溪县城厢镇埔任御史桥内。宋大灰墓,保持完好。坐乙向辛,系与夫人殷氏合葬墓。墓前望柱为记。1997年重立新碑牌。1998年10月确立县文物保护标志。黄孟仁,安溪紫云黄氏参山派始祖。 
  5. 黄晦斋墓 
  位于参内乡大厝村赤涂崎,系由其学生为其修建的明大石墓。1998年清理时,结构材料基本完整。坐西南向东北,系与夫人余氏合葬墓,1999年重修。2001年确立县文物保护标志。黄晦斋,参山派黄氏长房七世先祖。 
  6. 黄大本墓 
  位于惠安县十七都黄塘岭下坂乡前山,坐乾向巽兼戌辰,系明大灰墓。民国33年(1944年)四月二七日被当地某些人挖毁,时发动全族与之争讼,上诉至国民党中央政府。经蒋介石亲自批复,责控毁者于是年十一月在原穴位原基貌重建,并树立“永不侵犯”石牌。黄大本,紫云黄氏参山长房十世祖。 
  7. 黄大任墓 
  位于晋江县卅六都涂门外郭山(现泉州市丰泽区东海镇宝山村郭山角落)。明墓,系与夫人刘氏合葬墓,坐子向午兼壬丙。墓前望柱一对为记,民国34年(1945年)因被盗墓毁坏而重修。1958年被毁,1999年重立新碑牌,并树立泉州市文物保护标志。在保护好原墓的同时,又于1999年冬另建于参内乡本里,树碑牌及望柱,便于后世子孙祭祀纪念。黄大任系黄氏安溪房参山派长房凤口派始祖。 

  8. 黄大用墓 
  位于参内乡罗内村岩梅山,葬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系与夫人合葬墓,坐壬向丙兼子午,明大灰墓,保存完整。2004年确立县文物保护标志。 
  9. 黄钦及妻方氏墓 
  位于官桥镇山珍村牛头寨埔视兜临田,葬于明成化十年(1474年)。黄钦,山珍黄氏先祖。 
  10. 黄旻墓 
  黄旻及夫人郑氏合葬墓。位于善益村后垅大道山,穴号凤形,坐卯向酉,葬于明嘉靖二十六年 
  (1547年),为保存完好的明大灰墓。 
  11. 黄春生墓 
  位于参内乡塔斗后垅山,俗称“漈兜墓”,坐壬向丙兼子午,穴号“七星坠地”,系与夫人李氏合葬墓,为其孙黄大任任福建布政使时为其修建的明代的大石灰墓,现仍保存完好。2003年再修并树立县文物保护标志。黄春生,参山派黄氏长房八世祖。 
  12. 黄隐溪墓 
  位于参内乡仁段山,与夫人叶氏合葬于明宣德八年(1433年),坐寅向申,穴称“孩儿坐地”。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于原穴位重修,并迁其长子黄博斋、八世孙黄乐水合葬于墓内。1998年于原穴位再次重修建。1999年确立县文物保护标志。黄隐溪,参山黄氏二房长始祖。 
  13. 黄清溪墓 

  明宣德四年(1429年)与孺人褚氏合葬于参内乡大厝村朱舍仑。坐坤向艮兼未丑,穴称“观音坐莲”。2002年迁葬大厝村大湖山,坐西向东。2002年12月确立县文物保护标志。黄清溪,参山黄氏二房二始祖。 
  14. 黄隲墓 
  明天顺元年(1457年)与夫人蒋氏合葬于参内乡罗内村罗渡莲枝林,坐辛向乙,穴称“回龙顾祖”。2002年于原墓址重修建,并确立县文物保护标志。黄隲,参山黄氏长房长先祖。 
  15. 黄才英墓 
  位于参内乡祜水村下墩,与夫人合葬,原石灰结构,凤字形,穴称“回龙顾祖”。坐西向东,原墓中有一陶瓷墓志铭及随葬品,具有研究价值。2004年4月重修石结构墓并确立县文物保护标志。黄才英(1559~1635年),字怀宽,号珍石,参山黄氏二房二先祖、明崇祯戊辰科进士,时福建提督学院潘文灿为其立“云露先声”匾。 
  16. 黄经学墓 
  位于参内乡大厝村,又称“土宅墓”,石灰墓,坐西南向东北,穴称“飞鸦落洋”,清初墓,2002年重修,为石结构墓。2002年确立县文物保护标志。黄经学(1606-1658年),字时举,号鼎修。参山黄氏二房二先祖。 
  17. 黄金章墓 
  位于安溪县龙门镇湖山村笔岭山脚,坐西南向东北,系与夫人李氏合葬墓,明墓。原石灰墓,穴称“交椅形”,清代黄培松中状元后重新整修为石墓,并竖望柱(石灼)于墓前。1988年重修,2002年确立县文物保护标志。黄金章,参山黄氏四房先祖,为南安市洪梅镇仁宅村黄氏始祖。 

  18. 黄金彦墓 
  位于尚卿乡科洋村鲤鱼山,坐丙向壬,明墓,后重修。黄金彦,尚卿乡科阳黄氏荣美房始祖墓。 
  19. 黄金童墓 
  位于尚卿乡科名村,与夫人卢氏合葬墓,穴称“真武大龟形”。坐癸向丁兼子午,葬于明,现保存完好。黄金童,尚卿上科名黄氏始祖。 
  20. 黄旗阳墓 
  清乾隆八年(1743年)与夫人郭氏合葬于参内乡大厝村朱厝仑,坐未向丑,穴称“倒覆琵琶”。 
  1998年于原墓址重修(侧室陈氏孺人葬于镇东村后山)。黄旗阳,名文彬,参内黄氏长房凤口质房始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