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澳洲|先安居後樂業 中篇

先安居後樂業

上一篇-移民澳洲|先安居後樂業 上篇我們討論了提前海外置業,學區房的問題,簡單概括了新舊兩代移民的特點。今天這一篇我們來介紹悉尼的幾個華人區。

首先,先了解一下悉尼華人區傳統的“四大金剛“:Burwood,Hurstville,Ashfield,Eastwood。再談一談市中心的Haymarket和北區的Chatswood

Burwood:小“City ”—美食,美酒,夜生活

Burwood位於悉尼內西區,距離市區12公里。Burwood區內擁有兩座大型商場Burwood Plaza和Westfield,同時還有眾多華人超市、華人商店和各色餐廳。在眾多華人生活的社區中,除了悉尼市區本身。這裡總是非常獨特的存在著。

不僅和市區一樣林立著各國的美食餐廳,而且還有很多咖啡店和酒吧。澳洲人的酒吧文化和咖啡文化,在這裡也得到了極致的體現。世界各地的美食選擇,下班後至前半夜的燈紅酒綠,像極了大都市給人的感覺。所以早期移民戲稱這裡為“小City”。

大多數華人移民無法如同澳洲人那樣熱情奔放,熱衷於把下班時間泡在酒吧。同樣的,澳洲本地人也不可能每天吃亞洲菜。不同的文化在一條小小的主街上涇渭分明,又能和諧共處。

當然,夜生活的豐富,加上酒精,偶爾會有些不和諧的情況發生。另一方面,在這個區域做生意競爭較大。多是餐飲同行競爭,餐廳更換的速度那是相當的快。每一年都有幾家慘淡關門,幾家雄心入場。對於吃貨們來說,倒是一樁好事。

華人比例:50%

交通便利:4顆星

生活指數:5顆星

治安: 3星半

移民澳洲|先安居後樂業 中篇

Burwood

Hurstville:悉尼的“小廣州”

現在好多人把Hurstville叫做“小香港”。距離市區22公里。其實早期我們還是更願意叫這邊“小廣東”或者“小廣州”。很明顯啊,更像廣州不像香港,不是麼?

Hurstville是悉尼最大的老牌華人區,悉尼最大的華人聚集地,南區重鎮。Hurstville的華人店,中餐館,雜貨鋪,麵包店,咖啡店,禮品店,旅行社,燒臘店,蔬菜店,肉店和醫療中心林立,生活非常便利。發展到今時今日,可以不誇張的說,在Hurstville生活是不需要講英文的。

它的發展,在我看來完全是建立在華人不懈的努力與拼搏之下。隨著這些年政府在基建上的投入,主街得到擴充與翻新。更多的新建公寓項目帶來了更多的人口,也帶來了更多的商家入駐,相較於以前更乾淨整潔,社區的商業蒸蒸日上。

雖然早期的移民勤勞務實,拼搏肯幹,在澳洲打下了自己的一片天,但是由於早期經濟基礎差,缺乏安全感,甚至沒有合法簽證等因素,造成了當地物價偏低,華人抱團較難融入澳洲主流文化,以及惡性競爭,食品衛生較差等中國式經營思維。種種這些給“小廣州”減分不少。

為什麼我認為這些是減分點?從這些年的發展可以看出:較低的生活成本,吸引更多的低收入家庭進入社區。這些低收入家庭的主要開支是在吃穿上,不同於當地華人家庭除了房貸,還投入很大一部分在孩子教育上,送進各大補習社,考公校精英班。

但是,澳洲這些底層家庭不重視教育,導致了澳洲最大的問題“teenager”青少年犯罪問題。在Hurstville的主要街道,經常見到大量的青少年聚集,尋釁滋事,騷擾路人。

前幾年爆發的清真寺問題,其實矛盾點並不是在於“建不建造一個寺廟”。而是當地的華人群體害怕寺廟的建立,會帶來大量的不同族群入住本區域,這樣會把很多潛在的問題激化到明面上。

有人會問:別的區域為什麼不存在這個擔憂?因為那些區域的文化和消費指數限制了外來定居者的階層。而這個基層的新移民不會引起當地的反感,因為他們不會拉低當地的文化和經濟地位。而“清真寺”問題正是一種社區競爭力不足的體現。如果是興建一座新的商場,必然是會受到歡迎的。

華人比例:60%

交通便利:2顆星

生活指數:5顆星

治安: 2星半

移民澳洲|先安居後樂業 中篇

Hurstville

Ashfield:移民眼中的“小上海”

Ashfield被悉尼華人稱為“小上海”,距離市區10公里。這裡同樣是屬於最早開發區之一,也是傳統華人重鎮。在這裡,各類餐館,華人超市,商場,藥房,郵局和便利店等應有盡有。Ashfield還有著19世紀古典、迷人的維多利亞風格住宅,住在這的人形形色色,頗具多元化。

這裡有一個道聽途說的小故事:上海人歷來以精明著稱。以前悉尼的火車票在月票之前,是按照不同的範圍劃分票價的。而Ashfield正好在最便宜地鐵票的最遠一站。這樣既保證了最便宜的通勤費用,也享受到了最便宜的房價和租金。畢竟離市區越近租金越高。這個故事雖然不一定100%真實,但是整個Ashfield主街上各種上海菜館,確實給人一種“上海老鄉聚集地”的印象。

地理位置優秀,充斥著老城區的影子。新開發的樓盤少,別墅大多都是保護建築,不能重建。所以整個地區那麼多年沒有呈現什麼新的面貌。這些年很多中東,印度移民湧入,也開始慢慢影響到這個社區。街道上垃圾,灰塵隨風飄揚,這些年也明顯感受到了開始有些衰敗。

華人比例:20%

交通便利:5顆星

生活指數:4顆星

治安: 3星半

移民澳洲|先安居後樂業 中篇

Ashfield


Eastwood 新移民吐槽的“小縣城”

距離市區17公里。作為發展較早的華人區,當地開設有很多亞洲店鋪,居民購買日用品和食品非常便利。此外,公共交通非常完善。坐火車前往悉尼市區最快只需要半小時。從Epping通往Chatswood的火車站開通後,為當地居民前往北區與麥考瑞大學節省了大量的時間。相應的,北區的麥考瑞大學的學生也更多的開始往Eastwood移動。

Eastwood有兩個很大的特色。第一是夜市,各種亞洲美食攤位,上海,臺灣,重慶,新疆等各地美食,幾乎每天晚上都開。要在悉尼是很少有這樣的夜市的,最著名的唐人街夜市也只是週五晚上開放,Chatswood步行街也只是週四和週五晚上。這確實給悉尼寂寞的夜晚增加了一個有趣的去處。

第二大特點是整個Eastwood中心,以火車站為界,東邊基本為華人餐廳,商鋪的聚集地。西邊為韓國餐廳和店鋪的聚集地。所以基本東邊被人稱作華人區“Chinese Side”. 西邊被稱作韓國區“Korean Side”.

最近比較熱門的韓國議員要求廢除Eastwood夜市的倡議,也被討論的沸沸揚揚。其實很大因素我覺得是:夜市讓中國區這邊更加熱鬧,帶來更多的生意,讓韓國區變的更加冷清。

華人在澳洲不喜歡參與政治,也鮮有華人議員。但可以看到,其他族群勇於發聲,經常和我們華人叫板,為自己族群爭取權益。希望華人未來也能參政議政,讓華人社區繼續蓬勃的發展。

華人比例:38.5%

交通便利:4星

生活便利:4星半

治安: 3星半

移民澳洲|先安居後樂業 中篇

Eastwood

Haymarket:誰都知道的華人區

Haymarket位於悉尼CBD市中心位置,華人眾多。悉尼的Chinatown(唐人街)就坐落在Haymarket。所以基本是家喻戶曉。這裡有Market City華人商場,逢年過節更是四處張燈結綵,中國氛圍非常濃厚!

此外,這裡還有獨具中國特色的熱鬧的農貿市場Paddy's Market,各類新鮮蔬果應有盡有,並且價格便宜。

我很早以前,就對生活在市區的華人說過:不要覺得市區大,住在哪一片角落都合適。其實真正適合華人生活的地區只有唐人街開始,北至Townhall火車站,東不過海德公園的一小片三角範圍。原因很簡單,市區開車沒有可能性,基本沒地方停車。而符合華人生活的華人商品,水果蔬菜,肉類以及熟食,基本只有這一片可以集中買到。

現在的China Town其實更傾向於亞洲人聚集地。其中以中國留學生,東南亞,韓國為主要群體,居住環境多為群租,畢竟市區各種便利的同時,高昂的租金也是很難承受的。打工族多偏愛市區,家庭除了工作需要,不太會在市區落戶。畢竟學校,公園,綠地都比較少。

華人比例:14%

交通便利:5顆星

生活指數:3星半

治安: 1星半

移民澳洲|先安居後樂業 中篇

Haymarket

Chatswood:華人區中的富人區

Chatswood被看做是悉尼華人區中的富人區。距離市區12公里。這裡是我們這些老移民稱作“小香港”的地方。你可以看到在其他社區罕見的高樓大廈在此林立。

在Chatswood,48%為澳洲本地人,而華人則是該區第二大人口。因此,英語是Chatswood區內使用最廣泛的日常語言,中文僅次之。在這裡,精通英語和中文或精通兩門語言以上的人佔了58.7%。

Chatswood被喻為北岸商業明珠,吸引了大批大型企業入駐,並興建了眾多大型購物中心。在不足10年的時間裡,Chatswood已經發展成為北區發達的商業、零售、就業、休閒和居住中心,其繁華程度直逼悉尼市中心商業區。

其實在20多年前,這裡也是治安堪憂,環境一般的社區。但是區政府以身作則將辦公處,警察局等搬到這裡,並持續不斷的投入各種費用在基建,公共設施上,加上對新開發項目的嚴格要求,慢慢將這裡打造成了一個商業,住宅完美結合的高品質社區。這裡有很多其他社區應該借鑑的經驗。

這幾年快速進入該區域的亞洲族群除了中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也有相當的比例。高房價,高租金限制了很多人在此置業。這裡的移民人群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英語日常使用更頻繁,更容易和澳洲本地人進行交流。

華人比例:40%

交通便利:4星半

生活便利:5星

治安: 4星半

移民澳洲|先安居後樂業 中篇

微財網合作伙伴的金融牌照:


移民澳洲|先安居後樂業 中篇


移民澳洲|先安居後樂業 中篇


移民澳洲|先安居後樂業 中篇


移民澳洲|先安居後樂業 中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