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背诵唐诗《春江花月夜》吗?了解什么和这首著名诗歌有关的爱情故事吗?

知味大观


这首是我最喜欢的诗!个人感觉没有能和它比肩的诗!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原文: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此诗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整首诗由景、情、理依次展开,第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我们在诗篇中看到江与月这两个主题中的主题被反复拓展,不断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把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无论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还是斜月与落月的迷离缠绵,抑或楼头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帘内月的倾注、砧上月的流照,无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把一轮明月写到如此清雅且夺人心魄的地步,就不仅仅是传世之作、而应该是旷世之作了。

自《诗经》至张若虚,其间一千几百年,没人把一轮江月写得如此凄美多情.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南朝民歌和齐梁声律学,经过多年的酝酿发展,到了张若虚手里,恍如金丹炼成突现奇光,语言声律与形式技巧以及描篇布局,被那样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诗歌发展还找不到前进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而张若虚之后,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仍然无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这般淋漓尽致,历尽沧桑变幻,诗篇不朽而江月依旧

春江花月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深邃幽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情思摇曳,不愧是有着“孤篇压全唐”之誉的初唐诗!“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蜜蜂文学


我现在正在背这首诗,已背过二十四句了,已背了二个多月了,每天早上去跑步时,就背上一句,有时一句背三天才能记住。

我是背过一句,再说下一句,现在背到此时相望不想闻了,还有十二句,还得一个多月吧。

何处相思明月楼,是关于爱情吧,也没理解多少。

觉得非常喜欢,没当背过一句,都是很高兴。

每天在跑步的路上,都是从第一句,背到刚背会的那一句。

那句要是忘了,回家就背100边,直到记住为止。


范本娜


这首《春江花月夜》我是比较喜欢的一首诗歌: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晈晈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留存两首诗的一首,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脍炙人口。一共36句、252字,传诵至今,它不仅以主题沉潜空转强烈地感染着读者,而且还在语句结构上独具特色。全诗仅用252字以有限的语句展示了:生命与爱情的双重悲剧。

该诗以陈后主陈叔宝沉迷美色为题材而创作的。据说是陈后主写了一些"全无心干"的艳词,陈后主写了些什么,现已无从察考。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据传当时的太平公主,想见一个美男子叫崔湜的人,崔湜不想见太平公主。太平公主为了想要见到崔湜,打算将武艳许配给崔涤,这样至少可以见到崔湜。

太平公主的大女儿武艳,却爱上了另外一个人,这个人是太平公主为两个女儿请的私塾先生,就是这位诗作者一一张若虚。

当时的张若虚已越五十多岁了,但武艳倾情于先生的博学与才华,爱上先生不能自拔,也就有了这一段荡气回肠的师生恋!

武艳得知太平公主要把她许配给崔涤,便向先生诉衷肠。而太平公主也来到书院,问询两个女儿武艳和武丽的学习情况。一番观察后,她们将太平公主送走后,先生也意识到了些什么,便决定离开这里。

他们离开前,便偷吃了禁果。张若虚便离开了。

武艳嫁人后,崔涤已知武艳不是处女,便向太平公主告状说武艳已不是处女之身。太平公主要找张若虚算帐,张若虚便躲起来。太平公主也就再没有去追究张若虚了。

张若虚在逃走前,便把这首巜春江花月夜》送了武艳。这首诗便流传了下来!


旭翔双桂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称为“孤篇盖全唐”。是初唐诗歌的顶峰。此诗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关于和这首诗有关的爱情故事是:据说太平公主当时很想见一个叫崔湜大美男,可惜美男却不肯来见太平公主。于是,太平公主打算将将武艳许配给崔涤,招崔涤为女婿,这样至少也可以多见几面。 而当时太平公主的大女儿,武艳(当时大概16岁左右),却爱上了另一个人,就是我们的张若虚先生,也就是太平公主给她的两个女儿武艳和武丽请的私塾先生。当时的张若虚五十多岁了,但武艳倾服于张老先生的博学与才气,就是爱上张老先生了,于是两个人来了段荡气回肠的师生恋。 得知消息,武艳向张老先生诉苦,太平公主也前来书院询问两个女儿读书情况。 一番视察之后,将太平公主送出门后,张若虚也意识到了些什么,忙着收拾整理他的诗稿,决定离开武艳,结束这段没有结果的感情。 但在离开之前,两个人就偷吃禁果了,第二天张若虚卷铺盖逃走。 等到武艳新婚过后,崔涤来向太平公主告状,说武艳已经不是一个女孩子了。太平公主准备找张若虚算账时,张若虚早已溜到扬州躲起来了。 离开前,张若虚将这首《春江花月夜》留给了武艳。太平公主后来再没去追究。追究起来杀了张若虚又怎样,岂不是“一缸屎不臭搅起来臭?”转而又想,崔涤因此必对武艳有所冷淡,岂不可以乘隙而入?




振兴中华81570676


平生第一首会背诵的长诗

《春江花月夜》集春、江、花、月、夜五种人间景物,合在一起又是世上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以前上初中的时候专门背诵过。

记得,当时的语文老师“不务正业”,经常给我们灌输诗词知识,每每遇到一篇好诗,都手舞足蹈地在课堂上背诵给我们听。

这首《春江花月夜》之所以会背诵,正是因为听他说这一首“孤篇压盛唐”,这也是我平生第一首会背诵的长诗,全诗252字。

事隔几十年,如今虽然忘了些,但记忆犹新,依旧能背诵出来。

诗的艺术构架及隐藏的秘密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同时也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张若虚参照《西洲曲》另僻溪径,用一个文者所特有的心灵触角去感知诗章,把“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付之于别人难以透视的素材背景内,并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

全诗借着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把诗人的情感体验,拓展演绎成为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全诗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写春江美景,第二部分写因美景联想到的宇宙思索,第三部分写思妇之相思,第四部分写游子。其中,思妇部分尤其突兀,令人不得不联想这首诗背后是否隐藏着神秘的爱情故事。

诗背后的爱情故事

张若虚是初唐时期的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在当时也比较出名。

后来,他被太平公主和武攸暨聘为女儿的西席先生,斯时,他比太平公主和武氏的大女儿武艳(有说是武灵觉)大二十多岁。

太平公主想把女儿嫁给当时的美男子崔湜(后来被玄宗所杀),但是,她万万没想到十几岁的女儿竟然爱慕上了张若虚。两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在一起两年多美好时光。

太平公主得知了此事,并没有治张若虚的罪,而是网开一面放张若虚离开。临走前,张若虚把这首《春江花月夜》送给了武艳。武艳嫁后,崔湜往见太平公主,说武艳不贞。太平公主不置可否,很快和崔湜混在一起。

再说武艳,张若虚的离开让她很伤心,但她又不能作主自己的命运,再加上她看透了母亲和丈夫之间的秘密,不久后就出家了。

再后来,玄宗上位,太平公主、崔湜、武氏等人被诛杀,唯独武艳因出家而未被波及。

张若虚和武艳以后有没有发生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首宫体诗本来不应为爱情而生,却多了“思妇”这一情节,令人不得不联想到张若虚这个游子身上发生的爱情故事。


西山诗词客


背诵也要讲枝巧。背诵即记忆,,记忆分分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和长久记忆。瞬间记忆是指事物〈含文字)对人刺击比较深刻留下的深刻记忆,这种记忆称过目不忘。短时记忆是为,某种有目的活动而进行记忆,如中考,高考,或国考等进行的强制记忆。一般事后也就忘了。长时记忆又称永久记忆,如入党的誓词,或对象《春江花月夜》《滕王阁赋》《岳阳楼》《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满江红》《雨霖霖》等优美的诗文,要进行记忆,一般应在已记得的基楚上反复记忆七次。如才二月初一已记得。那连续七个月每个初一都重复一次。这就会形成永久记忆,终身不忘。1965年我已背得的诗词如《岳》《满》《蜀》《春》等至今未忘。其中也要时时反复温习。这也与我做职业有关。


老钓叟74730334


唐代乐府诗《春江花月夜》是唐代的一首乐府诗,长36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美誉。三十年前,我刚参加工作时,背诵过《春江花月夜》,这么多年过去了,已经不会背诵全诗了,但其中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白云一片去悠悠,清风浦上不胜愁”等名句,还能张口就来。


据说,这首充满离愁别恨、相思柔情的诗,是初唐诗人张若虚为太平公主的女儿武艳而写。

张若虚这个人,历史上没有留下过多的记载,《全唐诗》说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可见他是个大才子。文词俊秀、才华横溢的张若虚曾在太平公主府中担任私塾教师,教授太平公主的女儿武艳和武丽两个人读书。那时,张若虚虽人到中年,但学识渊博,风采俊逸,典型的中年大叔范儿。武艳呢,十六、七岁,正值情窦初开的年华,便喜欢上了张若虚。张若虚自然也很喜欢美丽聪慧的武艳。但现实是残酷的,他们两个人,一个是皇亲国戚,一个是落魄的穷酸文人,年龄还相差了那么多,张若虚知道,他们想走到一起,太难了,几乎是不可能的。


当时,长安城有个美男子,名叫崔涤,被风流成性的太平公主看上了。为了接近崔涤,太平公主便想把武艳许配给崔涤。武艳知道后大惊失色,说:“我还不想嫁人。”太平公主便有点奇怪了,心道:“这崔涤如此英俊貌美,女儿怎么会看不上他呢?这其中必有蹊跷。”于是,太平公主就到书院去了,想探个究竟。在书院,太平公主见到了张若虚,询问女儿的读书情况。张若虚称赞武艳和武丽天姿聪慧、超凡脱俗,尤其是对武艳更是褒奖有加,对武艳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太平公主看出了端倪,说话之间,就流露出想要辞退张若虚的意思。


太平公主离开书院后,武艳说了她母亲要把她许配给崔涤的事,并直接向张若虚表白了自己的心迹。但张若虚却拿出一卷诗送给武艳说:“你是公主的千金,而我只不过是一个穷酸读书人,我们是不可能在一起的。你母亲今天已表明要辞退我了,这是我为你写的《春江花月夜》,现在送给你,留个纪念吧。”尽管武艳眼含热泪,一再央求,张若虚还是毅然决然的离开了。不久,武艳嫁给了崔涤,而张若虚也回到了扬州老家。
日月如梭,斗转星移,千年时光转瞬即逝,张若虚、武艳、太平公主等人物早已消逝在了历史的长河中,但张若虚的旷世之作《春江花月夜》却流传到了今天。现在,我们诵读和品味《春江花月夜》,似乎能理解到张若虚的离别之恨、相思之苦,也能听到他面对岁月无情、人生易逝发出的无奈的感慨。


灯花物语


因喜欢而热爱,本人会背诵盛唐张若虚这首号称“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乐府诗集》是我们至今为止能够看到的最早的收录有张若虚诗文的书籍。从主题上来说,这是一首描写离情别意的离别诗,抒发的是春日美景下游子思妇的哀哀怨怨。诗篇很美,从开篇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就能看出,诗篇的意境有如此之美!。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在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西岸轻轻地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如此春江夜,白云、月光、海潮,好一幅盛唐气象!

后人研究发现,在《春江花月夜》之后涌现的许多唐诗宋词名篇名句,有极大的“模仿借鉴”嫌疑。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很可能模仿了“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可能是由“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来;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有借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迹……也就是说,唐代的磅礴诗风,很可能是由《春江花月夜》开启的!

清代伟大的文学家曹雪芹,在他的名著《红楼梦》中,曾多处创造性地化用了《春江花月夜》的境界:有一年秋天,天气凉爽,林黛玉咳嗽的毛病又犯了,比往常严重,所以总不出门,只在自己房中休养。一天,薛宝钗来看望林黛玉,探问病情。林黛玉正闷得慌,见薛宝钗来了,正好聊聊天,说说话。过了一会儿,薛宝钗便离开了,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想不到在太阳没有落山的时候,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天慢慢黑下来,雨滴落在竹梢上,发出一阵阵响声。黛玉一人孤孤单单,感到很凄凉,又咳嗽睡不着,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是一本诗集,叫《乐府杂稿》,她信手翻翻,看到《秋闺怨》、《别离怨》两诗,于是模仿着写了一首《代别离》诗。突然,黛玉想起了《春江花月夜》来,心中有不少感触,于是模仿《春江花月夜》的风格,写了一首词,名叫《秋窗风雨夕》,用来抒发自己的心情。从《红楼梦》第二十七回、第七十回中黛玉所作的《葬花吟》、《桃花吟》两诗,林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说明她对美有独特的见解。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在《红楼梦》中是最美丽的诗歌之一。贾宝玉和林黛玉在葬花的时候有一段对话,成为《红楼梦》中一场情人之间解除误会的绝唱。从《葬花吟》、《桃花吟》两诗也可以看到《春江花月夜》的影响。

在人们的心目中,张若虚和他的这一首诗,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拥有了极高的地位。《春江花月夜》既是一首典雅抒情的唐诗,又是一支意境优美的抒情乐曲。连根据古代名曲《夕阳箫鼓》改编的管弦乐曲,都被直接命名为“春江花月夜”,成为配套名曲。《夕阳箫鼓》它原先并不是由多种民族乐器演奏的合奏曲,而是一首琵琶曲。这个曲名最早见于清朝姚燮晚期著作《今乐考证》一书中,被列为“江南派琵琶曲目”的中曲一类。乐谱最早见于鞠士林的传抄琵琶谱及1875年吴畹卿的手抄本。20年代,上海的新式音乐社团将它改编成一首民乐合奏曲,并根据此乐曲诗情画意的内容,给它取名为《春江花月夜》。

2008年8月8日的晚上,万国瞩目,盛况空前,在“春江花月夜”的悠扬乐声中,唐代仕女图的卷轴缓缓展开,昆曲小生开口便是一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在那个瞬间,在那样的场景,就这么一句诗,便突然生出了击中人心的力量。它让人联想起,一千两百多年前的那个夜晚,那一轮明月也是这样静静地,看着一个空前盛世正一点点揭开帷幕;而一千多年后,时光流转,辉煌重现,在中华大地上,一个可以与大唐气势相媲美的昌盛时代已经开启……它的意义已不仅仅是“孤篇压全唐”,而更在于“明月迎盛世”,象征着国家尊严和民族自信的荣耀回归。


阳光伙伴分享乐园


《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的代表作,也是他“孤篇竟为大家”之作。关于张若虚的生平和其他记载非常之少,他的一生流传下的诗作也只有两首。一首就是被大家广为熟知的春江花月夜,千万读者为之倾倒。另一首就是《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横绝,压倒全唐”。有人说张若虚是为夜色为生的人,创造唐代文学的奇迹。


青梅煮酒读历史


最近迷上了唐诗,并且专门准备了一个快手号就为了背诵唐诗有个记录。把自己浸染在唐诗中,背诵再领悟,自会感受唐诗的美妙。,正背诵的是韩愈的《调张籍》。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读过几遍:“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开篇就被这柔美、浩荡的词语吸引,在背诵的计划中,希望很快成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