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王朝崩溃以后,河陇地区的吐蕃军队是什么情况?

重返西藏


《吐蕃王朝崩溃后的乱局——河陇吐蕃人的大逃杀》

上两篇我们讲到,朗达玛被刺后,吐蕃王朝二王并立,互相攻杀。
今天我们来讲讲,河陇地区的吐蕃乱局,论恐热和尚婢婢的第一次交手。

朗达玛死后,吐蕃政权崩溃,二王忙于在卫藏地区进行争夺,分居与西藏各地的豪门大族不甘于寂寞,纷纷各自扯起大旗,他们或者名义上支持二王一系,或者干脆就自己另立门户。

一时间吐蕃境内,城头变换大王旗,吐蕃本土尚且纷乱如此,那些在边疆领兵的节度使、大论们又如何耐得住寂寞?

野心家在任何时期都不缺乏,如果社会一直安享太平,朝廷能够掌控大局,这些野心家自然会俯首帖耳,做病猫状。但等到生逢乱世,他们便会雄起于江湖,或功成霸业,或作乱一方。

一、论恐热起兵“靖难”,大败尚思罗。

朗达玛死后不久,公元842年(唐武宗会昌二年),身为吐蕃洛门川(今甘肃武山东南)讨击使的论恐热,便跳出来表示不服。

论恐热,本姓末(与苏毗王室同姓,可能他也是苏毗王室后裔),名农力,属于吐蕃贝氏家族。

吐蕃国法不呼本姓,但王族曰“论”,官宦曰“尚”。

后来,“论恐热”自命为吐蕃大相,有的史料也称其为“尚恐热”。

(“讨击使”这一官职,本为唐朝官职品阶。在吐蕃后期,随着和唐朝交流的加深,吐蕃在边疆地区复制了唐朝很多的管理制度和官吏名称。例如,在西域也采用了唐朝的羁縻州管理方式,在边疆的吐蕃最高行政长官,也称为节度使。唐朝边疆的讨击使一般皆为临时性官吏,边疆有事便领命出兵。事毕,回朝交旨便不负此职。不清楚吐蕃的官吏设置是否也依照唐朝的方式,但讨击使的官职品级,低于节度使和边疆大论是肯定的。)

当论恐热挑起大旗反对云丹时,显然还不是一个独霸一方的人物,但这并不能阻挡他升腾不已的野心。

很多史书都认为论恐热是支持沃松王系的重臣,其实从他之后的所作所为来看,说他是个寻机而动的野心家更为合适,恐怕他忠于的只有他自己。

公元842年底,论恐热鼓动了党项、温末、吐谷浑三个部族,组织起一万多人的部队,又联络了吐蕃青海节度使,打出那囊氏无道,擅立国王的旗号,出兵讨伐云丹。

在誓师大会上,论恐热慷慨陈词:“天道助顺,功无不成。”

身在拉萨的那囊氏得知论恐热讨逆的消息后,派遣大相尚思罗领兵北上平叛。

两支吐蕃军队在渭州薄寒山(今甘肃陇西)遭遇,论恐热确实不愧为边疆大将,一战便击溃尚思罗的部队。

尚思罗仓皇逃奔松州(今四川松潘),论恐热缴获了大量丢弃的辎重。击败王师,缴获甚众,让河陇蕃军顿时信心爆棚。

不甘心失败的尚思罗,征集苏毗、吐谷浑和羊同(象雄)等部臣属,以八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再度前来。

吐蕃王师在洮水南岸布防,等待苏毗等地后续部队赶来。为防止河陇蕃军偷袭,放火烧毁了河上的桥梁。

当时,论恐热麾下的河陇蕃军已扩充至三万余人,人数仍居于劣势。但正如史书所云,“论恐热性悍忍,多诈谋”。

也就是说,论恐热性情凶悍,但心眼很多。

他听说尚思罗召集苏毗部落前来,不由哈哈大笑,对部将说:“此天助也。”

很快,各路游骑从论恐热营中奔出,在洮水沿岸广布消息,声称“论恐热乃苏毗王族后裔,奉吐蕃赞普密诏,起兵讨伐朝中佞臣。”

所以,这是个吐蕃版的“靖难之役”。

消息传出后,苏毗军队人心浮动。论恐热趁机夜渡水发起攻击,苏毗军队纷纷倒戈。

尚思罗眼见败局已定,只能继续向南逃窜。论恐热纵兵追杀,并允诺军队可以随意劫掠。

也是尚思罗倒霉,他在山间逃窜,偏偏被苏毗乱军堵住,稀里糊涂的成了俘虏。

斩杀尚思罗祭旗后,论恐热声威大盛,麾下已有了十几万军队。

但这两只吐蕃军队交锋的结果,却是渭、松二州“所过残灭,尸相枕藉”。吐蕃在此处的统治,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按说,号称“靖难”的论恐热应携大胜之势,挥兵南下直捣拉萨才对。

松州西南是连绵的川北草原,对于以骑兵为主的吐蕃军队来说,后勤压力很小。更何况川北草原靠近苏毗故地,论恐热南下应该能够得到苏毗故族的支持。

但他却率军西去直指鄯州(今青海西宁),准备先击败鄯州的吐蕃军队,以便彻底掌控河陇之地。

二、论恐热挥师西进,尚婢婢初次登场。

论恐热想法非常丰满,但现实却有点骨感。他在鄯州结结实实的踢到了一块铁板——鄯州节度使尚婢婢。

尚婢婢,羊同(象雄)故族,姓没庐,名赞心牙。

没庐氏是吐蕃王朝的顶级豪门,男子世代在朝中为相,女子代代与王室联姻。

尚婢婢其人,史书中都说他性情恬淡,喜欢读书,不喜欢在朝为官。直到年过四十了,还在家中赋闲。

要是他一直这么闲云野鹤下去,做个富贵闲人也挺好。但这个资深文青过了不惑之年,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血淋淋的玩笑。

(《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三》:婢婢好读书,不乐仕进,国人敬之。年四十馀,彝泰赞普强起之,使镇鄯州。)

赤祖德赞(热巴巾)执政时期,吐蕃赞普觉得尚婢婢闲待着太可惜了,强令其为官,任命为鄯州节度使。

赤祖德赞为何要派个文化人去鄯州领兵,可能是他考虑唐蕃长庆会盟已经举行,两国边境再无军情。

派个不爱惹事儿的文化人去,省得再闹出什么乱子。也确实,尚婢婢到了鄯州(青海乐都)一头扎进都督府,每日观风赏雪、吟诗作对,好不逍遥。

可惜,整个社会走到了大变局的当口,尚婢婢就是想低调,“实力”(现实)也不允许了。

公元843年(唐武宗会昌三年)夏天,论恐热领大军杀奔鄯州。

《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论恐热挥师二十万,辎重牛马杂畜,绵延千里不绝。”

论恐热此时志得意满,不过年前他还是个小小的洛门川招讨使,而现在身为大相(自封的),手下雄兵二十万。

这兵锋,这气势,小小的鄯州,还不是手拿把攥的?

有句老话叫做“莫装X,装X被雷劈”!

估计是论恐热有点装大了,要不就是出门没看黄历,他真被雷劈了!

论恐热的军队行至镇西军(河州西一百八十里)时,忽然狂风大作,乌云顿起,转瞬间便是电闪雷鸣,暴雨倾盆而下。

行军中的吐蕃士兵,估计还高举着矛枪、大旗。结果滚雷过后,几十名士兵和数十匹战马被雷击而死。

(至镇西,大风震电,天火烧杀裨将十馀人,杂畜以百数,恐热恶之,盘桓不进。)

我们说起古代名将,经常这么形容,“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和,运筹帷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不过说实话,这基本都是胡扯。在通讯极端不发达的古代,军队统帅打仗的时候,就跟现在的猜谜游戏差不多。

一切可能性都隐藏在未知的黑暗之中,只有猜到对手的出招,才能有针对的布置兵力,而等到军队布置完毕,全靠前线将领随机应变,统帅就剩下等待和祈祷先人保佑了。

但是作为一个领兵将领,知道点天文、地理知识,还是必要的,就像论恐热得意洋洋的出兵鄯州,显然对天气变化没什么准备。而且古代人都比较迷信,突然遭到雷击,别说普通士卒,就是论恐热也有点懵圈了。

他也开始觉得此次出兵不详,人的思维通常都是有定式的,当你觉得一个事儿不正常,你越琢磨就越觉得不正常。

于是,什么前天吃饭噎着了,晚上没睡着觉,这类事都被翻了出来,证明就是出兵不详。

论恐热越想越觉得问题严重,他赶忙命令军队扎下营寨,看看有什么办法解除上天的怒气。

就在论恐热琢磨出兵祥不详的时候,在鄯州的尚婢婢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鄯州士兵多年安稳无事,早就文弛武僖。尚婢婢本人也没什么大的政治志向,对于军事向来睁一眼闭一眼。

这次论恐热携大胜之势而来,兵锋如黑云压城,如果以现在鄯州的军队正面交锋,无异于以卵击石。

虽然得知消息后,他也开始让手下部将整顿军马,但远水难解近渴,显然是缓不济急的。

对于尚婢婢来说,最需要的就是时间,但如何才能拖住论恐热呢?

多读点书就是有好处,尚婢婢开始施展他最擅长的套路,就是忽悠!

(婢婢谓其下曰:“恐热之来,视我如蝼蚁,以为不足屠也。今遇天灾,犹豫不进,吾不如迎伏以却之,使其志益骄而不为备,然后可图也。”)

正当论恐热坐在大帐中一脑门子官司,突然有人来报,尚婢婢的使臣到了大营门口。

使臣呈上了尚婢婢的亲笔书信,信中先是高度赞扬了,论恐热出兵匡扶朝政的义举。随后表示自己和手下部将,都愿意追随论恐热的足迹,在他领导下创造更大的辉煌。

信的最后,还特别提到“婢婢资性愚僻,唯嗜读书,先赞普授以藩维,诚为非据,夙夜惭惕,惟求退居。相公若赐以骸骨,听归田里,乃惬平生之素愿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我本来就不灵,就想读几本书,做个文化人。可先帝不答应,非让我当鄯州节度使。其实我早就不想干了,现在您来了,我就解脱了。您也不用担心我给您添乱,您让我回家种地,我老高兴了!

论恐热看到尚婢婢的信,爽得全身毛孔都张开了。

他把尚婢婢的信传阅众将,并说道:“婢婢唯把书卷,安知用兵!待吾得国,当位以宰相,坐之于家,亦无所用也。”

这话说白了就是,尚婢婢就是一个书呆子,哪知道用兵打仗的道理?等我得到了国家,我让他干个宰相,就在家坐着,啥事也不用管。

从这段话就可以看出,论恐热根本不是谁的支持者,他的目标是取而代之,自己在赞普宝座玩耍一番。

既然尚婢婢都已经服了,那就不用考虑出兵祥不详的问题了。

论恐热马上命令拔营进军,不但论恐热满心欢喜,手下的将领和士兵也得到消息,乐着就往前跑,还跑得挺快,慢了抢不到好东西。

当大部队走到河州南部一个山谷中的时候,突然伏兵四起,箭矢像雨点般的落下,两侧山上还有不停的抛下巨石和火把。

毫无防备的论恐热军队,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混乱中士兵自相践踏死伤无数。

看到山顶上鄯州的大旗,论恐热才如梦方醒,原来尚婢婢是在忽悠他。但这已经晚了,鄯州军队借着地势,四处出击,将论恐热的军队像羊群一样赶来赶去。

原来,尚婢婢在写信忽悠论恐热之后,并没闲着,马上就开始布置伏击地点。

他深知鄯州军队久不交战,正面交锋肯定不是对手,但打伏击的能力还是有的。

深谙人心的尚婢婢很清楚,士兵正面搏杀时,必须对统帅拥有绝对的信心,否则根本无法支撑战局。而现在士兵对于他一无所知,因此绝不能和论恐热在正面交手。

但如果伏击成功,打个一两次胜仗,让士兵知道自己的统帅不是草包笨蛋,自然能建立起信心。

因此,尚婢婢才先使出怠敌之策,而后又用了以逸待劳之计。

遭此重创的论恐热恨尚婢婢入骨,但形势比人强,部队都被打散了,论恐热也只能咬牙切齿的撤兵而去。

论恐热和尚婢婢之争就这么完了吗?
远远没有呢,或者说河陇百姓的兵灾才刚刚开始!


白发布衣的藏地读行


吐蕃王朝的兴亡简介:

吐蕃(音tǔ bō)(公元618年—842年,藏文:བོན་ཆེན་པོ།,威利:bon chen po,意为“大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囊日论赞至朗达玛延续两百多年。

吐蕃王朝是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松赞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扩大,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壮大。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和历史的宝贵资料。吐蕃王朝崩溃后,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汉文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

建国阶段:青藏高原原本的居民称孟族。战国以后,有些羌族部落,如发羌、迷唐等部,逐渐迁移到今西藏地区。他们和当地人民相融合,繁衍发展,形成了吐蕃族。建立吐蕃王朝的是活动在雅隆河谷的牦牛部,统一牦牛部各部落的叫弃聂弃赞普。“赞普”是雄强丈夫的意思,以后成了吐蕃君长的尊称。从弃聂弃开始,吐蕃确立了酋长世袭制度,第八世赞普布袋巩甲以后,吐蕃社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逐渐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虽然按照藏族历史的传统,松赞干布是第33任吐蕃国王,但是因为在他即位之前藏文尚未创制,所以很难肯定在他之前的吐蕃王的历史正确性。在敦煌发掘的古藏文历史文献里记载着在松赞干布之前的吐蕃赞普的许多传说。现今西藏山南地区雅隆河流域,是吐蕃民族的发祥地。早年居住在这里的人民,史称“鹘提悉勃野”部,被尊称为“圣神赞普鹘提悉勃野 的聂赤赞普及其后六代赞普,史称“天赤七王”,史籍记载多神奇玄怪色彩,不尽可信。继“天赤七王”又有了“上丁二王”此后,吐蕃王统世系又有“中累六王”、“地带八王”、“下赞三王”的记载,“下赞三王”下传位拉托托日宁协(《新唐书》作佗土度)。

拉托托日宁协后三传为达日聂赛(《新唐书》作讵素若),即吐蕃王朝建立者松赞干布之祖父,达日聂赛之子、松赞干布之父为囊日论赞(《新唐书》作论赞索)。

囊日论赞时,悉勃野部的实力已自雅隆河流域扩展到拉萨河上游今墨竹工卡一带。当悉勃野部兼并邻近诸部,北迁拉萨河流域时,表明吐蕃王朝的雏形已经确立。囊日论赞对新征服或新归附地区的贵族,加以封赐和笼络,他敢于起用出身“卑微”的新贵族,或授予军权,麾师平叛;或委以重任,官居卿相, 因而招致了旧贵族的极大不满。随后,囊日论赞自己的庶民心怀怨望,王妃所属的庶民则是公开发动叛乱,外戚如香雄、苏毗、塔布、工布、娘布等部,也都相继叛离,囊日论赞内外交困,最后被人毒死。 在此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囊日论赞之子松赞干布(《新唐书》作弃宗弄赞,?—650)幼年嗣位,开始了他显赫一生的政治生活。

松赞干布即赞普(藏语,意为有权势的君主,沿用为吐蕃国王的专称)位后,首先平息本部的叛乱,诛灭毒杀父王的凶手,原来叛离的属民,又都重新归入他的统辖之下。 约于633年(唐贞观七年),松赞干布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邻近诸部往来不断增多的形势下,迁都逻些(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 正式建立吐蕃王朝。此时,吐蕃社会的农牧业生产有了更大的发展,度量衡也适应生产的发展而趋于统一, 吐蕃王朝的实力日益强大。

鼎盛阶段
吐蕃帝国全盛时期版图(约792年至805年)

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 ,唐玄宗从长安逃到四川,由于唐朝抽调大量对付吐蕃的军队去平乱,使得西部防务空虚,吐蕃趁机占领了陇右,河西大唐的大片地区。在赤松德赞在位的时期,吐蕃王朝的辖地大大扩张,东面与大唐大体上以陇山为界,北到宁夏贺兰山,南面以南诏为属国,790年后吐蕃占据北庭、安西,数十年后吐蕃失去北庭、安西。据藏文史籍记载,吐蕃还一度推进到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恒河北岸。

吐蕃王朝的崩溃:

8世纪末叶以后,吐蕃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日趋激化。王室内部互相争夺,使吐蕃陷于分裂。吐蕃将领之间又发生混战,给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848年(大中二年),沙州(甘肃敦煌)人张议潮发动起义,唐人群起响应,很快占领了沙州。接着,张议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以上地区在今甘肃、新疆、青海境内)等十州。851年(大中五年),张议潮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唐宣宗在沙州置归义军,以张议潮为节度使,河西、陇右地区归附于唐朝。达玛死后,由于他的两个儿子,即大王妃抱养的永丹和小王妃生的欧松之间的争立,大臣们分成两派,从此吐蕃王室分成两支,连年混战。吐蕃在各地的将领也拥兵称雄,彼此争立,过去一些归属吐蕃的部落也相继脱离吐蕃的管辖。紧接着一场奴隶平民大起义爆发,席卷了整个西藏地区,吐蕃王朝在这样的局势下随着佛教的衰落而崩溃了。

吐蕃王朝崩溃后,部分驻屯军和移民都成为当地居民,他们与吐蕃其他民族一起,为共同开发河湟做出了贡献。解吐厮罗吐政权建立后,采取联宋抗夏的政策,河湟社会相对稳定,安定和平的环境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当时的主要开发措施是:

(一)实行屯田 (二)保护农耕 (三)兴修水利 (四)发展手工业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六)促进经济贸易

到了宋代时候:

河湟地区的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这里一度“部族繁庶”、人口集中,农业发达。北宋元符年间,李远随宋军将领王赡出征河湟,从河州出发渡黄河,经今甘肃永靖县炳灵寺入湟水流域,直至青唐以西,处处平川沃壤,见“羌多依水筑屋而居,激流而岂矿,宛如荆楚”,一派农村风光。

人们定居务农,以水岂矿磨面,农业生产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畜牧业也很兴盛,仅给宋王朝一年输送的马就多达4万匹。人民富裕,家藏二三十万贯的蕃户不为罕见。当时的青唐城内,殿宇嵯峨,金碧辉煌,梵宫林立,佛像金冶。据宋人张舜民《画墁录》记载,当时青唐宝货颇多,人们将珍珠、翡翠、金玉犀象等都用柜子装起来埋在地下。元符二年(1099年)九月,宋将王赡入青唐,青唐主瞎征对他说,青唐积蓄可观,若汉兵至,可支一万人十年之储,金银珠宝无数。随着经济繁荣,人口也有了较大增长,崇宁年间,宋朝占据湟、鄯、廓三州时称招纳户口70余万。据此推测,解吐厮罗吐时代吐蕃族人口当在百万左右,河湟地区应是其最主要的聚居区之一。

这是2个民族在一起为河湟做出了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