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一生玩弄权术,活了81岁,为何在56岁时坚决要求退位?


简单来说,退位恰恰就是宋高宗权术高超的体现。

我国历史上主动退位的太上皇不算太少,接近太上皇总数的一半,其中有担心自己死后国家内乱的后凉太祖吕光,有执政不得志以退为进的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和唐睿宗李旦,有躲避政务贪图享乐的北齐武成帝高湛和北周宣帝宇文赟,有躲避亡国骂名的北齐后主高纬和宋徽宗赵佶,也有执政时间不想超过爷爷的乾隆帝弘历。

宋高宗退位,是多种原因的综合。

哪些原因呢?首先可以排除身体原因,不说宋高宗退位的时候才56岁,退位以后还活了25年,而历史上就没有因为身体不好主动退位的皇帝,最多是被动退位,如宋高宗的孙子宋光宗。

再看执政不得志,这也不可能。拓跋弘和李旦一个被冯太后管着,一个被妹妹和儿子夹在中间,都不是实权皇帝,可宋高宗那是实实在在的九五之尊,大权在握,没有什么掣肘,要说不得志,只有像他儿子宋孝宗那样想北伐却打不下来,然而宋高宗的一向方针是——金人不南征,我就不北伐,这压根就不是他的理想。

宋高宗的理想是“和平”,也就是金人不打南宋,这一点在绍兴和议后基本实现了,尽管放弃北伐;尽管杀了岳飞、屏退韩世忠、张俊、刘錡等大将;尽管让秦桧专权,宋高宗还是很满意的。

秦桧是1155年挂掉的,此后宋高宗就迅速收回了他丢失的一些权力,真正做到大权独揽,但1161年秋,金国完颜亮撕毁绍兴和议,大举南侵,宋高宗引以为傲的“和平年代”彻底结束。

实际上,在1159年左右,完颜亮有意南侵的消息就逐渐传开了,但宋高宗一直不愿意相信,在接下来两三年间,他也没怎么做战备。

在1161年五月的时候,完颜亮派使者到南宋,通报了他哥哥宋钦宗的死讯,还当着群臣的面责骂宋高宗无德,结合一下当时的背景,傻子都知道金国这是要开战了,也就是说,宋高宗二十年前为绍兴和议做的巨大牺牲,完全成了白费,他也成了个笑话。

当然,以宋高宗的心理承受能力,真未必会在乎群臣百姓的议论,他担心的是,他的安乐生活又要过不成了。

秋天的时候,完颜亮亲率大军南下,由于南宋准备非常不足,可谓节节败退,宋高宗又想起了二十年前的海上之旅,收拾东西想再来一次,但被宰相陈康伯摁住了。

前线宋军在打,后方宋高宗想逃,陈康伯等大臣一直在劝,直到一个月后采石大捷,再加上完颜亮死于金军内部兵变,金国形势大变,最终退兵而去,南宋的威胁没了。

当此之时,宋高宗想的可不是如何乘胜追击、扩大战果,而是在后怕,提心吊胆一个月了,这皇帝真难当,想过几天安生日子都不行。

参见上面的例子,宋高宗忽然发现退位当太上皇的巨大好处,一不用烦心政务,二不会成为敌国靶子,想跑就能跑(宋高宗忽然发觉当年父亲宋徽宗是多么明智),三手里也有一定权力,对朝政施加影响,生活水准不会降低。

对宋高宗而言,最大的好处当然是随时就能跑,这个好处还真就差点让他享受了,宋孝宗后来发动隆兴北伐失利,宋高宗担心金人乘胜追击,一方面劝宋孝宗与金人议和,一方面准备跑路(“日雇夫五百人,立殿廷下,人日支一千足,各备担索”)。

纵观宋高宗的一生,他最不在意的就是当时舆论,管你们口水滔天,我想跑就跑,想议和就议和,想杀大将就杀大将,在议和条约被金人撕毁后,他终于明白世界上没有牢固的和平保障,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不当皇帝,不当这个一国之主,这样就不会成为金人的靶子,至于是不是壮年,他才不管,反正退位后儿子孝顺(宋孝宗是宋高宗养子,观察了二十几年了,孝顺这一点宋高宗清楚得很),自己也有权,何乐不为?


平沙趣说历史


赵构这个人很有意思,好不容易坐稳了皇位,却突然说要让位给赵昚,别人哭着求着让他别闹,他却说累了,不想当皇帝了。

不过,他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则不得不说说宋徽宗和宋钦宗。

宋徽宗赵佶一看金人打过来了,吓晕了过去,醒过来赶紧说,这皇帝咱不当了,让皇太子即位当皇帝吧!

于是,宋徽宗便这么将亡国的锅甩给了宋钦宗赵桓,没办法呀,他虽然是个才子,可是字写得再好看也应付不了金军。

赵桓也不想接手宋徽宗甩过来的烂摊子,可是也没办法,不接也得接,只可惜这个倒霉催的接不好,栽了。

赵构却是个幸运儿,金军打到了开封城外,却突然说要议和,让宋朝这边派亲王呀、重臣呀去谈,所以宋钦宗赵桓派了赵构过去。

赵构到了之后,没想到却被金人给扣了下来,王爷呀,你也别急着走了,在咱军中住上一段时间再说。

赵构没办法,心想住就住吧,既来之则安之,所以他是该吃吃,该喝喝,该睡睡。

金人这边看了赵构这模样,心里也打鼓了,宋人怕不是送了个冒牌货过来吧?不行不行,宋朝,你们得换个亲王过来!不许拿冒牌货忽悠我们!

这么一来,赵构顺利逃过了一劫,不用给人当人质了,不用担惊受怕了。

可是没过几个月,金军又打过来了,此前出使金国的给事中王云回来对钦宗说,金人那边点名让康王赵构过去议和。

让谁去,钦宗无所谓,不过金人既然点名赵构了,那也只能让赵构去了。

赵构也很无奈呀,怎么又是我?不论他怎么想,皇帝既然下命令了,他只能去,谁让他不是皇帝呢?

他一路走到了磁州,这时候磁州知府宗泽跑了过来,对他说,别去了别去了,肃王去了那么久还没回来,金人又打过来了,你去了有屁用?留在磁州看看形势再说。

赵构心里纠结了,到底是去呢还是不去呢?不去,可是违抗圣旨呀,怎么办呢?办法总是有的,说金人点名让赵构去的是给事中王云,推翻王云的说法不就行了?史书上说“磁人以云将挟帝入金”,所以杀了王云,但此事背后恐怕是赵构在推动。

赵构留在了磁州,可是金军又渡过了黄河,眼看汴梁被围,赵构又觉得磁州不安全了,所以跑去了相州,然后在河北募军,后来又一路跑到了山东济州。

所以,当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掳去金国的时候,赵构再一次侥幸地逃过了一劫,这运气你说气人不?

徽、钦二帝被掳后,宋朝这边的人一个个坐不住了,国不可一日无君呀,所以得赶紧再立一帝,谁呢?众人一看,宋徽宗一脉只有一个赵构了,所以只能立赵构了。

赵构看到徽宗和钦宗的下场,也是心有戚戚呀,咱能不和金人打就不要和他们打了,万一把我也折进去了怎么办?

他曾经还因为对外软弱、对内宠信奸佞,在当皇帝的第三年被人发动兵变给赶下皇位去了,后来虽然又在众人的拥戴下复位,可是唯一一个儿子却因为一个宫女不小心碰翻一个炉子而被活活吓死了。

赵构,心里苦呀,当皇帝当到这份上,挺惨了。

更惨的是,虽然当时的赵构只有22岁,但是此后却再也没有妃嫔为他生下过一儿半女。

所以,赵构只能在皇室宗亲中选一个男丁过继给自己,至于为什么会选赵匡胤一脉,他自己也说出了原因:“咱们太祖皇帝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可他的后代却不能享受,过得也不好,这叫怎么回事?”

后来,选来选去,选中了赵昚。

那么,赵构这厮为何会在当了36年皇帝,自己也只有55岁的情况下,执意让位给赵昚呢?

赵构这个皇帝实际上一直当的那叫一个心惊胆颤,一直很不安。

宋徽宗和宋钦宗还活着的时候,他一直害怕“二圣还朝”,徽、钦还朝,他还能不能坐稳皇位?所以,他一直在有意无意地阻止军队北上收复中原,且不说能不能收复,至少他得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后来,徽、钦先后死在了金国,赵构不用担心“二圣还朝”,可是金人的威胁一直没有消除,所以他也一直很害怕自己会重蹈徽、钦的下场。

可是,即便到了赵构让位的绍兴三十二年,他也解决不了金人对南宋的威胁,金人又几次三番打到安徽和江苏,直逼浙江,赵构哪能睡得安稳?他想起了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刚刚打过来的时候,便已经有很多人建议他难逃了。

逃?或者说逃避,对于当时的赵构而言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所以,赵构干脆学起了宋徽宗,这烂摊子咱收拾不了那就不收拾了,让别人来吧!

此外,如果说唯一的儿子刚刚被吓死的时候,赵构心里还想着将来再生几个儿子的话,那么三十几年过去后,他已经没有期待了。

赵构没有儿子,即便他有心打理好江山,可将来又能传给谁?还是便宜了别人?

他为什么明明在绍兴二年的时候便已经选中赵昚,却到了绍兴三十年才将赵昚立为皇子,然后到了绍兴三十二年让位的时候才立赵昚为皇太子?不正是因为他始终期待后宫的女人能为他生下一个儿子?

可是,他生不出来,所以彻底失望了。

所以,赵构才会在众人劝他别急着让位的时候说,我累了。

所以,他才会坚持让位给赵昚。


吾与吾国


一般来说,皇帝们都不想放权,都想至死方休。诸君请看汉武帝,把太子都熬出了孙子,还没有把位子传给他,生生弄得父子相疑,刀兵相见。

不光汉武如此,历朝历代也鲜有在生就把皇位让出去的,逼迫“禅让”除外。盖因权力在手,天下我有,权力脱手,没有天下,甚至会没有性命。

而赵构在皇帝中,算得上是一个异类,他让位给养子时,虽已56岁,但从他的高寿来看,他此时也不必退休。为什么他会早早放手呢?

我觉得他有点厌倦当皇帝了。

南宋积弱,时时被金人抽打,有徽钦二帝的前车之鉴,越构在龙椅上也是担惊受怕的,日子过得并不舒坦。

再者,宋朝皇帝们好个风雅,很有些个闲情逸志,当皇帝,镇日案椟劳形,殚精竭虑,不得清闲,与文人松散的性情不符。

还有,赵构自己没有儿子,这在重香火的古人看来,自己日忙夜忙,全在为他人忙,何苦呢,虽然这个他人也是赵宋一支,那毕竟比不得自己亲生儿子不是?所以,不如早点撂挑子,让人家去忙。

赵构撂了挑子,但并没有完全放弃权力,对孝宗的一举一动,他还是很在意的,略有些许事不如他的意,他还是要横加干涉的——他退得并不彻底,只不过不想担更多责任罢了。

南宋的皇帝估计委实不好做,不止赵构早早禅位,孝宗光宗都没有干到干不了的那一天。


钱多多读文史


在我国的历史上,古代的皇帝们只要不死,或者被赶下台,一般都会干到死,鲜有自己选择退位的。宋高宗赵构为了自己的皇位,为了与金人媾和,不惜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岳飞父子。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宋高宗赵构这小老儿56岁的时候,他竟然选择了退位,当上了太上皇。那么,赵构为何会选择退位呢?

根据史书记载,56岁的赵构身强力壮,退位后,他还活到了81岁,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皇帝之一。因此,不存在因病退位的原因。再说被迫退位也不存在,当时权臣秦桧已死,宋高宗赵构牢牢地握住皇权,养子赵昚更是毫无根基,没有人是可以威胁到他的皇位的。赵构之所以选择退位,完全是他自愿,按他自己的说法是“倦政”了,也就是老子皇帝当累了,不想当了,难道这就是他退位的原因吗?

实则并非完全是他说的这回事,他隐藏了真实的原因。真实的原因是这次赵构“逃避”的老毛病又犯了,决定直接撂挑子了。宋高宗赵构有一个“逃跑皇帝”的外号,靖康之耻后,他在河南商丘登基,不久金兵来了,赵构逃到了扬州。随后,金兵南下,他又逃到了杭州。随即,金兵兵临杭州,赵构又是一路逃,最后直接坐船逃到了海上。金兵也无可奈何,最后选择了撤退,赵构才又回到了杭州。

赵构这从北向南,从陆地到海上,是一路的逃跑,就有了“逃跑皇帝”的称号。赵构每一次都能逃跑成功,也算是运气吊炸天了,但是每一次他也是被吓尿了,这皇帝也当得够闹心的。这不,在绍兴三十一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大举南侵,赵构又想再次逃离杭州,但被宰相给按住了,不让让逃跑,这可急坏了他。还好,不久之后,金海陵王渡江失败,被部下所杀。赵构这才决定不跑了,准备再次对金议和。但是这一次着实把55岁的赵构吓得够呛,他决定不管了,直接撂挑子不干了。管它是否能够再次与金国议和,也不管金兵是否继续南侵,反正自己是不干了。

宋高宗赵构这次继续自己的逃跑事业,只是这次他不再像之前一样逃跑,躲避金兵,而是要选择了彻底逃避作为皇帝的责任,要作为一个富家翁,安享晚年。这样的话,如果金兵再次南下,他自己就可以想跑路就随便跑路了,也不用承担守护江山社稷的重任。

于是乎,宋高宗赵构在当了三十六年皇帝以后,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传位给养子赵昚,称太上皇帝。赵构退位后,自称不再问朝政,其实也干预一些政事。1187年11月9日,在当了2年太上皇的赵构病死于杭州,终年81岁。这真是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


密探零零发


在古代的皇室政治中,太上皇可以说是最尴尬的身份了。虽然被尊称为太上皇,名义上是皇帝的老子,但没有多少真正的实权,所以在中国的古代历史上,除了极少数主动退位外,大部分的皇帝都不会主动做太上皇。



当一个皇帝在年龄不大而且身体很好的情况下退为太上皇,很多时候都是被逼宫的,然而总有个特列,就像赵构这个皇帝便是在身体很好,而且还是无人逼迫的情况下主动当了太上皇,虽然大臣极力反对,并且称会造成局势不稳,(当时还在打仗)

1162年五十五岁宋高宗赵构、在位三十六年后主动将皇位让给太子赵昚(宋孝宗),退为太上皇。但宋高宗当时身体非常好,退位后还活了二十七年活到81岁。那么宋高宗赵构为什么要退位当太上皇呢?




第一,赵构对金人的恐惧,已经到了谈金色变的精神状态了,1161年,金帝完颜亮南征,当听说金兵南下的消息后,赵构第一反应就是逃跑,结果被大臣们硬留了下来。

虽然后来完颜亮在内乱中被杀,这场危机算是过去了。但心有余悸的赵构为了能够及时逃跑,决定退为太上皇。因为太上皇不掌实权,所以逃跑也不会有大臣过于阻挡。

第二,赵构没有生育能力,没有亲生儿子。而宋太宗一系的皇族在“靖康之变”中几乎被金朝一网打尽,导致赵构连关系较近的父系亲属都没有了,最后只能立宋太祖的后代赵昚(宋孝宗)为太子。



而且赵构和赵昚的关系像是一层窗户纸,赵昚的太子地位也不稳固。毕竟不是亲儿子。与其整日这种奇妙的心理,不如坦坦荡荡,这样反而心理舒坦,所以赵构干脆提前把皇位让给赵昚,这样赵昚就自然会对赵构感恩戴德,又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赵构整日担惊受怕金人,真的已经突破了心理防线,而岳飞、韩世忠死后,宋朝已经无良将可用了,有的武将又不敢言战,毕竟岳飞就是列子。

总之大概就是以上三点,请多多指教!@野史官人


野史官人


宋高宗赵构可以说是毁誉参半,争议颇多的一个历史人物。他在宋朝大厦将倾之际,力挽狂澜,保住了大宋的一半江山,让宋朝又续命达152年之久。可以说,赵构绝对是能够影响历史走向的少数几个历史人物之一。但是,赵构又因为坚持和金国议和,甚至不惜指使秦桧杀死了抗金名将岳飞,而饱受诟病。

那为什么赵构在老当益壮之时,突然宣布禅位孝宗,去做太上皇了呢?这要从赵构最初的经历说起。

原本,赵构是一位文武双全,英勇无畏之人。赵构自幼勤于习文练武,学识渊博,善于谋略,身体也很强健,可以轻松拉开一石五斗(约150余斤)的硬弓。这也是赵构能够力挽狂澜,建立南宋基业,活到80多岁的重要原因。

靖康元年,金人南侵,赵构主动请缨,愿意前往金军大营去做人质。临行前,他还对钦宗说,如果宋金开战,不用顾虑他,尽管打。此时的赵构,面对强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英雄气概十足。

赵构到了金营,也不辱使命。他面对金兵,每天都是“意气闲暇”,没有丝毫的恐惧。金军元帅完颜宗望看后,怀疑这位赵构是假冒的亲王,坚持让宋朝换一个。赵构凭借他的无畏,竟然捡了一条命,被金兵放了回来。赵构这次的表现,不但让徽钦二帝刮目相看,满朝的文武大臣也无不敬佩之至。

那为什么赵构突然变成了贪生怕死,屈膝求和之辈呢?这和赵构经历的一些事情有关。

金军第一次进攻宋都开封,由于李纲的奋力抵抗,金军未能破城,这才将赵构送去为人质议和,金军退走。但没过几个月,金军再次兵分两路南侵,而赵构也再次被钦宗派去议和。

赵构走到磁州时,被驻扎磁州的宗泽拦住,说金军已经有亲王为人质,根本就无意议和。随同赵构一起出使的资政殿学士、兵部尚书王云也认同宗泽的说法,劝赵构回朝跟钦宗说明情况。结果,磁州的百姓听说又有大臣要去和金军议和,就包围了赵构、王云一行。州民大骂王云为奸贼,并在赵构面前,活活将王云打死了。磁州百姓的冲动之举,让赵构从此对普通百姓有了不同的看法。

赵构没有去金营议和,而是受命去募兵,躲过了靖康之难,成了唯一逃脱的皇室成年男性。在李纲、宗泽等人的拥护下,赵构登基称帝。金军得知消息,一路追击,把赵构给逼得在海上漂了一个多月,才算捡了一条命。从此,赵构得了严重的恐金症,还被吓得再也没法跟后妃生娃了。

赵构好不容易躲过金军追击,逃到了杭州,过上了“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日子。结果,因为没有好好听诸葛武侯,在千百年前就已经说过的“亲贤臣,而远小人”的忠告,开始宠信宦官和佞臣,导致苗刘兵变爆发。赵构被逼让位,并被软禁。

苗傅在兵变时,曾说过一句话:“帝不当即大位,渊圣来归,何以处也?”意思就是,你赵构本就不应该称帝,如果你不让出帝位,等徽钦二帝回来的时候,该怎么相处呢?正是这根刺,深深扎在了赵构的心里。从此,赵构不再容易信任领兵的将领,他同时还下定了决心,绝不会让徽钦二帝还朝。这也是岳飞、韩世忠最后不受信任,岳飞最终被处死的一个最大诱因。

还好,苗刘兵变没有得到其他将领的支持,韩世忠、刘光世、张俊等将领纷纷发兵勤王,很快平定了叛乱,赵构得以复位。在中兴四将、吴璘、刘锜等将领的辅佐下,赵构成功击退了金军的数次南侵,并通过秦桧与金军议和,稳固了南宋的江山。

好日子刚到,那为什么赵构突然要禅位孝宗赵昚呢?主要是因为金国撕毁了当年秦桧通过处死岳飞,才换来的《绍兴和议》,再次举兵攻打南宋导致的。

1161年,金朝皇帝完颜亮率领数十万大军,号称百万,渡过淮河,陈兵长江岸边。赵构早已经被金军吓破胆了,一听到数十万金军南下,立刻发布诏书,准备“散百官”,快跑快跑。宋高宗这逃跑皇帝,绝对不是吹出来的。

好在,宰相陈康伯力主抗金,烧毁了诏书,力促赵构亲征,驾临健康(南京),全面抗金。因为金国内乱,完颜亮仓促出战,采石矶一战,宋军以少胜多,击退了金兵。不久,完颜亮被部将所杀,金军于当年十二月全面撤退。

这次宋金大战,虽然宋军获胜,但是赵构又被惊吓了一次,还被大臣“胁迫”了。赵构在权衡了数月之后,最终决定禅位。赵构并不是一个昏庸之君,他退位后有几个好处。

第一、赵构再也不用被逼御驾亲征,面对金军担惊受怕了。

第二、禅位给赵昚之后,金军再次南侵时,赵构作为太上皇,就可以不再受人胁迫,毫无顾忌的一路向南,溜之大吉了。这是学徽宗,为逃跑提前做好了准备。

第三、赵构不信任武将,也不信任百姓,而唯一还能隐忍使用一下的主和派秦桧也死了,他已经无依无靠了。这应该是赵构禅位时“倦勤”的主要原因,严重缺乏安全感呀,太累。

第四、宋军击败完颜亮之后,士气大振,宋人的抗金热情大涨。高宗虽然从内心是主和的,但是,秦桧死后,没了议和的得力大臣。同时,他不愿再去打压此时占优势的抗战派大臣,而且他也觉得金人出尔反尔,实在可恶,应该教训教训。所以,赵构才决定禅位给赵昚,由孝宗去做与金军开战的事情。赵构也想打打看,这也是孝宗给岳飞平反时,他没有反对的主要原因。孝宗跟金国开战,实在打不过的时候,他赵构还是可以跑的。

第五、赵构唯一的儿子已经早早夭折,无子的赵构也要为自己的后事考虑,他也不想死后被清算。因此,他早早选好了太祖赵匡胤一脉的赵昚。赵构选择赵昚,一是,赵昚继位将面对压力,原本应该选血缘更近的太宗一脉,选了赵昚,会有人不满;二是,有人不满,赵构就不会被完全架空,赵昚要依赖他,他就可以做有实权的太上皇;三是,提前禅位,帮赵昚稳固皇位,可以让赵昚更感激他;四是,他还活着,还可以监督赵昚,如果赵昚有反对他的表现,还可以尽早将赵昚赶下皇位;第五,赵构还顺便得了一个还位太祖后裔的美名,好处全让赵构得了。

不能不说,赵构的心思很深沉。好在虽然孝宗北伐,进展也不顺利,但是金军也没能渡过长江。临安很安全,赵构也得享天年,活到了81岁的高龄。


奕天读历史


赵构要求退位是自做自受的被迫无奈,自以为和金国通过称臣纳贡的奴颜婢膝的妥协投降政策和割地赔款的金钱外交政策就会让金国息兵罢战,能使南宋苟延残喘偏安一隅,痴心妄想与金国签订屈辱的《绍兴和议》就能换取两国永久的和平共处,从此以后可以高枕无忧,可以纵情贪图享乐,赵构和秦桧一起一门心思地只想议和,并加紧对抗金力量的压制和迫害,又是解除各个将领的兵权,又是遣散各地抗金武装,还采取卑鄙的手段,残忍地杀害精忠报国的抗金名将岳飞,结果那曾想《绍兴和议》的签订还不到二十年,金主完颜亮又率金兵南侵,企图彻底灭亡南宋政权,面对金兵大举进攻,赵构又想采用逃跑策略,多亏虞允文的采石矶之战和李宝率领的南宋水军靠火器以少胜多取得胶西海战大捷,抵御了金兵的进攻,挽救了南宋王朝,也恰逢金国内讧,金国后院起火,金兵内乱兵变,海陵王完颜亮被杀,不然南宋可就麻烦大了。

李宝早年抗金起义,后投入岳飞帐下,骁勇善战,深得岳飞喜爱,这次胶西海战的胜利,更加深了将士们对岳飞的无比怀念,岳飞的旧部哭声如雷,联合上书申诉岳飞冤屈,高宗赵构担心引起兵变,为了稳定政局安抚民心,才不得不急忙禅位南宋孝宗,诏令岳飞官复原职,赐钱百万,以礼安葬,岳飞后人全部加官。和金政策的失败与抗金战争的胜利也使赵构威信扫地,难以发号施令,更难以继续采取议和投降政策,抗金又不敢,便以‘’谈泊为心,颐神养志‘’为由宣布退位。

更让赵构难堪和尴尬的是作为儿皇帝的赵构比金朝的继任者金世宗完颜雍年岁还老,岁数偏大,无颜面对又不好意思再当儿皇帝,屈膝下跪恐怕天下人耻笑才坚决要求退位。


德厚致远


赵构活了81岁,56岁还应该年富力强,他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传位给赵昚,也就是孝宗。

赵构传位给赵昚时,当时赵昚就懵了。也难怪,赵构正年富力强,在历史上盛年传位的皇帝很少见。赵昚以为是赵构忽悠他、试探他,赵昚坚辞不受。爷俩个你辞我让还真没完了。赵构见赵昚是铁了心不接受,最后说了句狠话:“儿不接受,就是不孝。”赵昚非常孝顺赵构,他见父皇真心让位,最后才答应接受了。
题主说赵构善于玩弄权术,此言非虚。赵构盛年让位赚得很多好处。1.孝宗感激涕零,对高宗更是言听计从。据史书载,高宗想让一个丢官的人官复原职,孝宗因为查清这个人是犯了大错,罢他的官是合法的而没有照办,高宗知道后大发雷霆。孝宗对有关官员说:这个人就是犯了杀人罪,也得给我官复原职,因为这是太上皇的意思。2.赵昚是太祖子孙,高宗自己虽然没了亲儿子,能提前让贤其行为可媲美尧舜,臣子民心都让高宗得了。3.本来完颜亮南侵,打脸高宗,高宗屈辱求和,杀害岳飞父子换来的一纸和约在完颜亮手里什么都不是。和约并不能保和平,高宗意识到这一点,一味地求和,自费武功等于自取灭亡。孝宗上任后起用主战派大臣,为岳飞平反何尝不是高宗太上皇幕后策划。可惜再没有像岳飞那样的良将供朝廷驱使。4. 高宗让位后,等金人打来,金国人再也不会搜山检海捉赵构了,天塌了有赵昚顶着。5.使政权顺利交接,平安过度 ……

赵构盛年让位,好处多多,何乐而不为。做一个有实权的太上皇,父子君臣皆大欢喜这就是赵构的高明之处。


今古大观


(1)宋高宗盛年禅位有施恩于赵眘之意。宋高宗生平只有一子,名叫赵旉,赵旉三岁时受到惊吓而死,此后宋高宗一直未再生子。不得已,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以宋太祖的裔孙赵眘(初名赵伯琮)为养子,并当作内定的储君来培养。若等到宋高宗临终时再传位,赵眘很可能年过半百甚至年过花甲,这样反而会产生怨恨。

(2)宋高宗只有生前禅位,再以太上皇帝的身份压阵,才能确保传位计划顺利执行,确保南宋政治稳定。宋高宗属于宋太宗一支,亲生儿子赵旉夭折后,按照血缘关系远近,他应该将皇位传给宋太宗的其他裔孙。然而,宋高宗却最终选择了赵眘为接班人,打破传统惯例,势必要遭到许多因循守旧之人的反对,甚至产生变故。

(3)宋高宗传位赵眘,顺应多数士大夫的愿望,赢取归还太祖裔孙帝位的美名。

(4)早在绍兴十三年(1143),金人就“有归钦宗及诸王、后妃意”,而宋高宗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始终没有做出回应,致使“诸王、后妃”惨死异国他乡。这种做法,必然会引起宋太宗其他裔孙的怨恨,其百年之后必然会遭受攻击和谴责。宋高宗选择盛年禅位,可以维护自己死后的声誉,还可以阻止宋太宗裔孙登上皇位。

(5)便于逃跑。宋高宗的一贯贪生怕死。面对金人多次寇掠,一次次的逃生经历,使宋高宗认识到,皇帝虽然显赫,但同时也是金人追击的靶子,一旦遇有危难,以皇帝的身份逃窜很扎眼,也很不方便;如果当了太上皇帝,关注度会大大降低,逃命要容易的多,也安全的多。

宋高宗死亡原因:宋高宗赵构在淳熙十四年的十月份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谥号为圣神武文宪孝皇帝,高宗是他的庙号。


心能天堂


宋高宗在盛年的时候禅位于宋孝宗,主要是看中了他最大的品性,就是“孝”。宋高宗在位30余年,一心只为寻欢作乐,放松奸臣秦桧当朝擅权,冤杀岳飞父子,向金朝纳贡称臣。可以说是一位昏庸的帝王了,但他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传位给宋孝宗。

在中国古代儒家传统道德理论里,“孝”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百善孝为先的说法更是深入人心,历代帝王都强调以孝治天下,而宋孝宗正是将“孝”字发挥的淋漓尽致。

宋孝宗并非是宋高宗的亲生儿子。他继位后对选中自己的养父心存感激,总是顺从他的心愿。当宋孝宗的登基大典结束之后,就衣不解带的冒雨送太上皇赵构回德寿宫,一直到宫门口都不肯止步,在赵构再三推辞之后,宋孝宗才让侍从扶他回了寝宫,眼见此情此景令赵构万分感动,一再感叹说:“托付得人,再无憾矣”

与贪图安逸的宋高宗不同,宋孝宗年轻气盛,立志光复中原,收复河山。可惜此时有北伐之君,却无北伐之臣,岳飞、韩世忠等名将已不在朝中,宋孝宗罢黜了秦桧一批党羽之后,表明自己主战的立场。而主和派却利用太上皇赵构为靠山。赵构虽然已经闲居德寿宫不理朝政,但他偏安一隅的思想一直没有改变,孝宗对他的孝顺也成为了主和派的砝码。

赵构一面牵制宋孝宗的北伐,另一面积极敦促宋孝宗与今朝达成议和,宋孝宗出于对赵构的孝心,只得一心处理内政。好在宋孝宗治国有方,他惩处贪官整顿吏治,更换当朝宰相,集中皇权,发展农业生产,使百姓衣食富足,出现了人民衣食无忧,社会太平安居乐业的“乾道之治”。

可是后来“孝”却变成了宋孝宗逃避现实的挡箭牌,他以为赵构守孝为名退避朝政,再也没有年轻时候整顿吏治,重塑皇权的豪情壮志,最终也仿造高宗退位禅让,终其一生也没有摆脱赵构的阴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