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国理政看,明英宗和明代宗谁更适合皇帝位?

尘沐


明代宗朱祁钰面对强敌的侵略,他不逃跑、也不投降,坚决抵抗强敌。他任才是用,他是大明难得的明君。

当时景泰帝支持于谦反对南迁,最终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他开始重用正统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力挽狂澜,他对明朝战后的恢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不是景泰,那么不可能击退外敌,明英宗也不可能从新掌权,明代宗可以说名垂青史,万古流芳了!

其实朱祁钰也是一个挺惨的皇帝,当时的明朝江山摇摇欲坠,朱祁钰接过这个烫手的山芋之后,先是作了郕王的监国,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他才当上了皇帝,但是成了皇帝以后,他的日子并不好过,他想立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但是遭到了别人的阻挠,最后儿子也没有当成太子,自己在生重病之际立下的遗言也被篡改了,没几天就病逝了,之际生前建好的陵寝也被他哥哥给刨了,帝号也被他哥给废了,之际生前写的实录也被他哥给抢了,这么多年的皇帝算是白当了,实在是可悲。

其实明朝人对朱祁钰的评价还是很高的,比如:沈德符就把他称为“明君”。据谈迁写的《国榷》记载:当时“土木堡之变”之后,瓦剌率军直逼明朝京师,就在明朝江山危难之际,朱祁钰跳出来,为才是用,力挽狂澜,才没有使大明江山落入叛军之手!

其实谈迁说得很对,评价一个历史人物要从这个人的大处着眼,不能因为朱祁钰曾经对不起朱祁镇,我们就说朱祁钰不是一个好皇帝。朱见深对朱祁钰的评价也是非常高的。朱见深算是完完全全的否定他爹对朱祁钰的贬低和无视,也算是给朱祁钰平反了,但是朱见深还是给他爹留了情面,于是弄了一个“奸臣贪功”之类的理由来来为他爹遮挡,最后也没给朱祁钰上庙号,但是明朝人对朱祁钰是一个好皇帝还是非常认可的。

总结很明显是明代宗更适合当皇帝。而明英宗就是一个愣头青,他曾经带着几十万军队去打瓦剌,但是最后自己被俘不说,还差点把明朝搞得险些亡国,幸亏朱祁钰力挽狂澜,才保住了明朝的江山。而且前任皇帝还没死,明代宗朱祁钰就当了皇帝,可见他的威望还是非常高的。所以说明代宗和明英宗比,更适合当皇帝。


公元前


明英宗朱祁镇与景泰帝朱祁钰哥俩都具有传奇色彩,如果要从治国理政角度来看,朱祁钰更适合做大明朝的皇帝。

明宣宗朱瞻基死后,明英宗朱祁镇继位,只有八岁,还好老爹给他留了很多贤臣辅佐,比如原来的三杨内阁悉数留了下来。那是的朱祁钰被哥哥朱祁镇封为郕王,但是并不让他就藩自己的藩地,一直把他留在北京,哥俩儿的关系非常的好。

朱祁镇是为传奇皇帝,在明朝两百多年时间里,唯一一个两次登基的皇帝,第一次当皇帝期间,他宠信太监王振,正好又遇到明宣宗留给他的辅佐内阁成员死的死,退的退,他彻底的放飞了自我。

朱祁镇虽然宠信太监王振,但并没有倒荒唐的地步,直到正统十四年,瓦剌对明朝频繁南下骚扰,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决定御驾亲征。在经过两天的准备后,率领二十多万人马出发了。

结果大家都知道,“土木堡之变”损失了明朝大半精英,明英宗朱祁镇也被瓦剌俘虏了,北京危机,大明危险。

朝中的大臣一片慌乱,危难之中,兵部侍郎于谦站了出来,力排众议,与孙太后商议后,立朱祁镇的兄弟郕王朱祁钰为帝,稳住局势,力抗瓦剌。

朱祁钰在危难之间登基继位,立刻组织全国力量进行北京保卫战。景泰帝朱祁钰比朱祁镇还要年轻,他当皇帝的是也就22岁,年幼天子却展示出了相当强大的内心,否定迁都南京,稳定人心,任命于谦进行军事对抗瓦剌。

北京保卫战是朱祁钰短短8年皇帝时期最大的亮点,力挽狂澜,确保了大明江山经过了建国来最大的危机,当时的情况甚至比明末时期崇祯时期还要严重。

朱祁钰继位期间,展现出了成熟政治家的才能,任用贤能的官员,在朱祁钰期间,明朝没有出现大的权臣和宦官,这与朱祁钰的理政能力有莫大的关系;通过北京保卫战,朱祁钰非常清楚明朝军事上的薄弱和腐败,他对军事的改制对后世朝代影响很大。

朱祁钰唯一让后人诟病的地方是没有及时的迎回明英宗朱祁镇,我认为他惟一的缺点是朱祁镇回来后,没有找机会和借口杀了他。

朱祁镇回到北京后,虽然不受弟弟景泰帝的待见,但并没有要他的命,朱祁钰念及兄弟感情,不但没有杀他,甚至还让他居住在皇宫内,史称“南宫”。

朱祁钰一门心思当着贤明皇帝,朱祁镇一门心思守着钱皇后在南宫渡过余生,直到朱祁钰病重期间,以徐有贞(当初他力主迁都南京)、石亨、曹吉祥为首的政治投机者们拥立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朱祁镇复位成功。

朱祁镇复位后,对景泰帝朱祁钰朝中的旧臣进行了清算,杀了一大批当初拥立朱祁钰的功臣,包括立有不世之功的于谦。这是朱祁镇两起两落当皇帝最大的败笔。

朱祁镇重新当皇帝后,在理政反面虽然没有朱祁钰出色,但还是吸取了第一次当皇帝的教训,他重用贤臣,并对当初拥立他的政治投机份子徐有贞、石亨、曹吉祥等进行了清算。

整体来说,景泰帝朱祁钰比朱祁镇更适合当皇帝,这和能力没有关系,主要是心态问题,朱祁钰能够在最危机的时候扛住压力,力挽狂澜,确保江山不失,而平稳期间朱祁钰的政务能力也是相当的不错,朱祁钰是个内心坚强的人。

朱祁镇由于少年继位,需要成长,而在成长期间受到了奸臣的蛊惑,差点给明朝带来了灭顶之灾,后又受到奸臣蛊惑,轻易答应了“夺门之变”,还好成功了,如果按照当时的局势来看,只要于谦出手,基本是不可能成功的。从这点看来,朱祁镇是个冲动而少谋的人,这样的人当皇帝有着明显的短板。

朱祁镇也有着人生少有的亮点,临死的时候,他下旨废除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定下的人殉制度,这展示了他人性的光辉。

“自高皇帝以来,但逢帝崩,总要后宫多人殉葬,我不忍心这样做,我死后不要殉葬,你要记住,今后也不能再有这样的事情!”

朱祁镇和朱祁钰到底是兄弟情深,虽然在帝位上有所嫌隙,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争斗,但他们双方都没有对对方下死手,朱祁钰死后没有葬入皇陵,无论是明英宗朱祁镇还是其子明宪宗朱见深都深感后悔和遗憾。

明宪宗对景泰帝朱祁钰的评价最为中肯:

“朕叔郕王践阼,戡难保邦,奠安宗社,殆将八载。弥留之际,奸臣贪功,妄兴谗构,请削帝号。先帝旋知其枉,每用悔恨,以次抵诸奸于法,不幸上宾,未及举正。朕敦念亲亲,用成先志,可仍皇帝之号,其议谥以闻。” [3] “拔擢贤才,延揽群策。收既溃之士卒,却深入之军锋。保固京城,奠安宗社。申严战守之师,再遣奉迎之使。卒致也先悔过,先帝回銮。尊养之礼有加,谗间之言罔入。始终八载,全护两宫。仁恩覃被于寰区,威武奋扬于海宇。”

景泰帝朱祁钰虽然在历史上提及很少,却不妨碍他是一位伟大的皇帝。


沉墨I方之城


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可以说是明朝很有梗的两个皇帝了。一个不顾反对御驾亲征,一个没有葬入明朝十三陵,那么论其治国来,两人谁更胜一筹呢?

明英宗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长子,生母是孝恭孙皇后。朱祁钰呢与朱祁镇是异母兄弟,朱祁镇登基时,册封他为郕王。原本一个当皇帝,一个当富贵王爷也都各自安好。事情的转折在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御驾亲征,发生了“土木堡之变”,郕王朱祁钰临危受命登基,即明代宗。他稳定明朝朝局,同时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将瓦剌大军赶回去了。这才有了异母俩兄弟都成为了皇帝,这就有了比较。

明英宗在位期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来评价:土木堡之变之前及夺门之变复位后。明英宗即位之初年仅九岁,所以朝政大权基本在太皇太后张氏(诚孝昭皇后)手中,张太皇太后任用明仁宗、明宣宗时期的旧臣、贤臣,且张太皇太后并不过多干涉、对外戚严加管理,这个时期的统治还是颇为欣欣向荣的。

之后,随着张太皇太后及老臣的相继离世,英宗这位少年天子开始了他热血青年、摩拳擦掌的独掌大权之路,而一直被张太皇太后压着、被朱祁镇宠信的宦官王振等人开始作妖。那既然他重新王振等奸佞小人,自然会在他们的误导下杀过忠臣贤臣。包括明英宗土木堡之变被俘,也是采纳了王振的建议。

明英宗被俘,异母弟弟朱祁钰在孙太后的认同下,临危受命即位为帝。朱祁钰知道,当时的明廷风气乌烟瘴气,所以攘外必先安内。他先将王振等相关党羽进行清理,肃清朝廷内部风气,同时招贤纳士,重用于谦等贤臣;派官员治理河患,消除水灾,安定民心;与此同时,在军事上,他厉兵秣马,组织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大军,挽救风雨飘摇的明廷。

经过一番比较,我们其实很明显可以看出,朱祁钰其实比朱祁镇在治国理政方面的才能更优秀。可以说,在朱祁钰在位时期,对内肃清阉党势力,选贤任能,吏治清明,稳定民心。对外,打退了虎视眈眈的瓦剌,合理镇压当时边境一些少数民族的起义,国势蒸蒸日上,将被明英宗推向灭亡边缘的明王朝给拉回了生命线。虽然明代宗尝到了权力的滋味后,存了私心改立自己儿子为太子,希望皇位在自己这一脉传承,可他的功绩还是不能磨灭的。

当然了,在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后,或是因为阅历,或是因为经过兵败、被俘、软禁等一系列事情后,朱祁镇成熟了,复辟之后开始任用贤臣,平定叛乱,废除殉葬等一些贤明之举。总的来说,朱祁镇的治国理政能力逊色于朱祁钰的。


若浅话史


明英宗朱祁镇(公元1427-1464年),可算是明朝皇帝中的奇特人物,他两次登基,拥有两个年号,由于他的不靠谱,差点让中国历史再次成为南北朝时代。

纵观朱祁镇的执政生涯功过参半,我们来看看他的是是非非:

功劳:在他第二次执政后,整个人也变得相对成熟起来。1、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稳定了国家,社会还是向前发展的;2、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儿子),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这属于平反的动作,胡皇后的废黜是宣德皇帝的污点,朱祁镇也是给父亲一个交代吧;3、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使得明朝帝王以活人殉葬的残酷习俗得以结束。从此明朝的皇帝便没有这种残忍的殉葬制度了。

过错:朱祁镇第一次登基时,年龄尚小,在没有太皇太后管制后,变得无比轻狂。1、宠信奸佞,尤其是宦官王振,正统朝的政治日趋腐败,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激起了叶宗留、邓茂七等起义;2、被俘瓦剌,一场与瓦剌的战斗,轻狂的朱祁镇在王振的撺掇下亲征,结果惨败,还造成自己被俘,差点断送了大明江山;3、冤杀于谦,我认为这是不可原谅的错误,第二次执政的朱祁镇再次被奸臣误导,加上自己的私心,将一代名臣于谦处死,这是他人生最大的污点。

明代宗朱祁钰(公元1428-1457年),朱祁镇的异母弟,一个本应该舒舒服服当亲王的人,却被历史推上了前台,在皇太后的受意下朱祁钰继承了皇位。

我认为朱祁钰临危受命变现不俗,我们来看看他的成绩:

功劳:朱祁钰继位时,已经成年,算是比较成熟了。1、整顿吏治,铲除了王振的党羽,许多被王振排挤的忠志之士得以重归庙堂,他升兵部侍郎于谦为兵部尚书,主持对外的政策;2、保卫京师,朱祁钰拒绝了瓦剌首领也先的讹诈,依靠于谦保卫北京,在北京城外给瓦剌军以沉重打击,也先不得已退回草原。风雨飘摇的明政权终于在这一战之后稳定了下来。朱祁钰在位的八年间,基本让大明保持稳定,政治也较为清明。

过错:朱祁钰最大的过错,就是他的私心作祟。他对从瓦剌回来的哥哥朱祁镇严加看管,并且废掉了原太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可惜朱见济早死,这也为后来的“夺门之变”埋下了伏笔。

朱祁镇与朱祁钰这两兄弟的恩恩怨怨一直被后世所言。整体来看,朱祁钰的表现也好过他的哥哥,他支持于谦反对南迁,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重用正统朝被迫害的忠直大臣,挽狂澜于即倒,并对明朝战后的恢复做出了贡献,可惜自己的私心造成了之后的悲剧。


黑水布衣


好问题。

单纯的讨论谁更擅长治国理政,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比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要强的太多:单枪匹马外加一个孤臣保住了大明江山,这一点他功不可没。

如果单纯的讨论谁更适合皇帝这个位置,明英宗正统皇帝朱祁镇却比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要强的更多。

这两个看上去非常矛盾的结论,却展示了一个更矛盾的道理:适合当皇帝的,并不一定擅长治国理政。擅长理政的说不定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我们先讨论一下皇帝这个工种在明朝的地位。

明朝有内阁,清朝有上书房和军机处。但这两个朝代的皇帝的权利却完全不一样。

清朝的时候,皇帝皇权集中。而明朝的时候,皇权与相权之争最后演变成了皇帝和内阁之间的争斗。也就是说在明朝可以没有皇帝,但不能没有内阁。清朝可以没有上书房军机处,但不能没有皇帝。

把这个问题说清楚了之后,我们再说一下明朝皇帝的地位,明朝的皇帝是真正的天子。天子是不处理细务的。天子虽然掌握着天下臣民万物,但实际上他只需要掌握好文臣武将和宦官之间的平衡就可以了。所以明朝皇帝他抓的只是人事权财务权。

说清楚了明朝皇帝的地位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再接着往下说第2个问题:

为什么说明英宗正统皇帝朱祁镇更适合做皇帝?


首先从他的年号正统来看,他的确是根红苗正的一个。英宗从小学习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做好一个皇帝。

所以在正统10年之前,他内有他的皇太后辅佐,外有三杨辅佐。他可以过问政事也可以不过问政事。

所以当太后去世,三杨老去,英宗重用王振这个傻太监的时候,便出了“土木堡之变”这样的大事。

都说皇家的脸面是天下最重要的。可是一个成功的皇帝如果注重脸面的话,他注定成不了一个优秀的帝王

。明英宗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皇帝:当了一年的俘虏,还当了八年的太上皇,最后一个夺门之变,轻轻松松的又做回了皇帝。如果这件事放在明代宗朱祁钰身上,他不行。

为什么说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钰更适合处理政务?

通过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明代宗朱祁钰的重要大臣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于谦。于谦是一个忠臣,但他忠于的是大明朝,而不是某个皇帝。

当国家利益和皇帝的利益一致的时候,于谦将会是皇帝最忠心的臣子,也是国家最忠心的官员。

当国家利益和皇帝的利益不一致的时候,我相信于谦还会立另外一个代宗出来。

这样的事情在明英宗朱祁镇的时候简直不敢想象,一个臣子可以对皇帝行废立之事,不但威胁了皇权,更是对皇帝本人极大的挑战。

而作为从小培养当皇帝的明英宗来说,他是绝对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出现的。在一个合格的帝王眼中:没有忠臣与奸臣的区别,只有有用和没用的区别,有用则取之,无用则弃之,这一点后世嘉靖帝做的就非常好。

所以个人判断:明英宗朱祁镇的时候最完美的朝堂搭档是,内阁里有文臣制约武将,宦官集团制约内阁,以朱祁钰为首的王爷集团制约宦官,而皇帝只要平衡这三者的关系就好。

一家之言,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多多斧正。


少校柳下惠


都别抢,我来答。

一个比较级的问题,其实只要列举一下这两个皇帝在位期间的所作所为,我们就能得出一个明朗的结果了,显然是明代宗更加适合做皇帝,而明英宗朱祁镇就显得太过于平庸了。

  • 明英宗朱祁镇做了什么?

  1. 宦官专权

朱祁镇是现在很火的电视剧《大明风华》里朱瞻基明宣宗和孙皇后的儿子,就是因为他朱瞻基才把皇后胡善祥废黜了。朱瞻基死后,继承了父亲明宣宗打下来的“仁宣之治”,这时的大明朝在经历朱棣、朱高炽和朱瞻基三爷子的治理后,国家强大,内外无事。

明英宗在位早期,由于有“三杨”辅佐,所以国家总体平稳。随着三杨去世后,平庸的明英宗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一个重新宦官,并让宦官干政的皇帝。这位干政的宦官就是王振,一个影响了彼时大明朝国运的人。

王振起初是朱祁镇的伴读太监,专门负责服侍朱祁镇。后来朱祁镇继位以后,就把他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大家都知道司礼监掌印、秉笔太监是一个权力很大的位置,不过权力虽然大,只要皇帝对这种权力加以钳制,太监们往往也不会翻起什么大风浪。

但朱祁镇恰恰就是没有对这种权力做出限制,他宠信王振,最终导致王政专权,值得一提的是明太祖朱元璋那块挂在宫门上“禁止宦官干政”的铁牌就是王振摘下来的。王振专权时,祸乱朝政,其事情不可胜数,可从历史资料中窥见一二。

帝方倾心向振,尝以先生呼之。赐振敕,极褒美。振权日益积重,公侯勋戚呼曰翁父……振狡黠得帝欢,遂越金英等数人掌司礼监,导帝用重典御下,防大臣欺蔽。于是大臣下狱者不绝,而振得因以市权——《明史·宦官》
  1. 导致“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的起因是因为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二月,瓦剌太师也先遣使2000余人贡马,诈称3000人向明朝廷朝贡,然后索求回赐。按照朝贡制度,各地藩属国向朝廷朝贡宝物的时候,朝廷也会回赐各种礼物给对方。

一般来说朝贡的队伍固定在50人左右,但是由于王振专权以后接受瓦刺的贿赂,因此瓦刺每年的朝贡人数都有所增加。这一回直接增加到2000多人,而且还虚报人数,其实就是想从朝廷手中敲诈一笔财物回去。

但是王振这一回却按照实际人数给予回赐,并且还将瓦刺进攻的马匹价值总额削掉了五分之四,仅仅回赠了价值总额的一成礼物给对方。由此招致瓦刺不满,同年瓦刺也先进攻大明,其实打仗就打仗,这没什么好说的,毕竟明朝作为宗主国的威严也需要维护。

但昏庸的明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下决定御驾亲征,事先也没有和大臣商量,更没有周密的计划,大概他和王振都以为凭借皇帝御驾亲征的气势就能把对方吓跑。当时以包括于谦在内的大臣们都极力劝阻明英宗御驾亲征,但是都被明英宗拒绝。

秋七月,也先大举入寇,振挟帝亲征。廷臣交谏,弗听。至宣府,大风雨,复有谏者,振益虓怒。成国公朱勇等白事,咸膝行进。尚书邝埜、王佐忤振意,罚跪草中。其党钦天监正彭德清以天象谏,振终弗从——《明史·官宦》

那亲征就亲征吧,结果讽刺的是还没有和瓦刺发生正面交锋,就在无能的王振的指挥下,二十五大军疲于奔命,军国大事如同儿戏,那位如同傀儡般的明英宗最终成为了俘虏,导致明朝政体震荡,朝野震动。

  1. 复位后杀于谦


“夺门之变”以后,这位昏庸的明英宗不仅没有吸取以前的教训,反而对拥护他复位的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加官进爵,从此朝政又落入这些人的手里。当时于谦由于保卫北京城有功,因此在朝廷中的威望很高。

石亨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怂恿新复位的明英宗杀死于谦,虽然明英宗知道于谦有功劳,但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最终同意将于谦处死,如同昏庸的宋高宗处死岳飞一般。

奏上,英宗尚犹豫曰:“于谦实有功。”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帝意遂决——《明史·于谦传》

当然,这位无能的皇帝也并非没有做过一两件好事,譬如释放了从永乐朝就被囚禁起来的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即“建庶人”,又为朱瞻基废除的胡皇后恢复了尊号,以及就是废除了朱元璋恢复的殉葬制度。

但这些都仅仅只是他们老朱家的家事而已,包括像殉葬是他的老祖宗恢复的,都是他们老朱家自己搞出来的事情。但是于国于民,这位明英宗却实在是毫无建树。而且把前几位皇帝留下来的“仁宣之治”搞得乌烟瘴气,可以说连个守成之君都当的不及格。


  • 明代宗朱祁钰做了什么?
  1. 稳定政局

朱祁钰属于临危受命,他的哥哥朱祁镇被瓦刺俘虏以后,朱祁钰面临的压力也很大。因为当时瓦刺的军队直指北京城,搞不好大明朝连亡国的可能性都有,而且当时朝野震荡,多数大臣甚至直接提议迁都南京,由此可见当时大明朝陷入了何等恐慌之中。

而这个时候的朱祁钰最终选择任用主战派于谦等人,避免时局变得更加恶化和动乱。整个大明朝恐怕也只有这位皇帝真正阐述了“天子守国门”的吹嘘,任用于谦以后,朱祁钰还清算了王振在朝廷中的余党,这对于团结人心来说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谦厉声曰:“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明史·于谦传》

为了避免主少国疑,朱祁钰受命于危难之际,采取正确的御敌姿态,采取了正确的用人手段,最终让北京保卫战才赢得胜利,最终才避免大明朝陷入更加动乱的时局中。可以说,朱祁钰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把哥哥朱祁镇留下来的烂摊子给收拾干净。

在朱祁钰统治的后期,也没有出现宦官干政的现象,吏治清明,政局稳定,多次击败瓦刺的进攻,最终和瓦刺达成合议,土木堡之变对大明朝的影响这才告一段落。虽然说这些并不全然都是朱祁钰一个人的功劳,但作为领导者,这些事情都需要他来决策,也因为他的决策,事态的发展才朝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可以说,比起他那位昏庸的哥哥来,朱祁钰的政治能力是值得肯定和宣扬的。

  1. 其它表现

朱祁钰虽然在治理国家的才能上不像他的祖宗朱元璋、朱棣或朱瞻基那样出色,但他完全是一个合格的守成之君。瓦刺和大明朝合议之后,在朱祁钰的领导下,大明朝总算恢复了平静。在政治 上他启用于谦等一众鲜明的大臣,在这些大臣的辅佐下,大明朝的政治风气焕然一新,一改英宗朝时王振专权的混乱。

在军事上他采取积极的防御姿态,同意于谦对戍军的指挥制度进行改革,一改过去戍军由贵族和太监掌管的弊病,改由京师官僚进行监督管理,加强了朝廷对戍军的管理和统一指挥。此外在经济上朱祁钰主要采取的还是“休养生息”的国策。

其在位的八年时间里,朱祁钰免除各地因灾受损的税粮多达数十次,这大大减轻了各地的压力,因此没有激发民变,积极的救灾手段,已经适宜的免除赋税,这对缓和社会矛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冬十月己丑,免山西被灾税粮……丙申,筑沙湾堤成。辛丑,河南流民复业者,计口给食五年……丁丑,振两畿水灾州县,免税粮。乙酉,振南畿、河南、山东流民——《明史·代宗纪》

正因如此,朱祁钰在位的八年大明朝时局稳定,内外无事,国家在经历“土木堡之变”带来的一系列动荡后,迅速的恢复了平静。可以说,明代宗朱祁钰在政治上的才能是他那位不争气的哥哥朱祁镇所不能比较的。

也许值得惋惜的是因为比朱祁镇晚生,最终才错失了皇帝宝座。


围炉谈史


我是兰台令君,写有态度的历史!

朱祁镇和朱祁钰这两兄弟的关系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本来这两兄弟关系非常融洽,哥哥爱护弟弟,弟弟敬重哥哥。可偏偏土木堡之变让着两兄弟反目成仇,也可见人对权力的欲望会让他们忘记血浓于水的亲情,从古至今,莫不如是。如果要从治国理政上看的话,这明代宗还是要比明英宗相对出色一些。

这明英宗朱祁镇其实是一个非常有个人魅力的人,这一点从他在被俘期间,与瓦剌太师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成为知心知意的好朋友这件事上就得到了很好地证明。然而在治国理政方面,他表现的并不出色,在父亲明宣宗刚死的时候,他在“三杨”的尽心辅佐下表现尚可,正统前期也延续了宣德盛世的良好势头。但随着“三杨”的去世,套在明英宗头上的经箍咒也随之杰出,他重用宦官王振,赋予了他极大的权力,使得宣德年间的清明之风当然无存。王振一方面结党营私,提拔讨好自己的小人担任重要的官职,另一方面对反对自己的大臣极尽打压之能事。明朝宦官专权之风,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相反明代宗朱祁钰在危难时刻稳定大明朝局是由突出贡献的。土木堡之战明军全面溃败,最精锐的三大营损失殆尽。瓦剌太师也先一鼓作气直逼北京城下,而朱祁钰就是在这么为难的情况下登基的,他安抚人心,任命于谦等人积极筹备北京保卫战,这才保障大明江山安然无恙。值此之时。若不是他挺身而出,明朝能否延续两百多年还很难说。此外在经济上,他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对受灾严重的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区,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减免税负,并且赈济灾民,安抚流民。可以说在他执政的八年间,明朝的整体局势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

不过话说回来,朱祁镇也不是一无是处,在经历了“北狩归来”以及“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在天顺(土木堡之前明英宗的年号是正统,复位后改天顺)年间还是有了很大的改变,开始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又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显现了英主的风采。英宗曾对首辅李贤说过他每天的起居情况:“吾早晨拜天、拜祖毕,视朝。既罢,进膳后阅奏章。易决者,即批出,有可议,送先生处参决。”此外还表现出了一些人道主义的倾向,释放了从永乐开始就被囚禁的“建庶人”,还在临死前废除了明太祖开始实行的宫妃殉葬制度。

以上就是该问题的答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兰台令君


从纸面上的成绩来看,其实明英宗和明代宗想必,代宗无疑更适合作为皇帝。
可从整体上来看,两个人都不算是英明果断的君主。
明英宗自不必说,在明中期以内,他作为皇帝来说,其实是最不合格的一个。
朱祁镇继位之初,有人说颇有一番作为,实际上朱祁镇在位初期,年仅8岁,之所以能有一定的成就,多仰仗了当时太皇太后张氏。
然而自正统年间,三杨陆续去世,加上张太皇太后去世,使得朱祁镇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朱祁镇自幼长在深宫之中,他出生于宣德二年,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长大的,不像朱高炽、朱瞻基等跟随朱棣时候的战战兢兢。
母亲孙贵妃,也是很受宣宗皇帝的喜爱,朱祁镇自幼就被宠溺,难免骄纵。
能管住他的人都去世,朱祁镇开始肆无忌惮的,宠幸宦官王振,导致了土木堡之变,差一点置国家于危亡之中。
虽然朱祁镇夺门之变以后,杀了于谦,但总体而言后期重用李贤等人,还是说明他从这些事情中吸取了教训。
明代宗朱祁钰是朱祁镇被俘虏以后,被大臣强推上来的,说实话,当时朱祁镇被俘以后,除了皇太子朱见深,当时唯一能够有资格处理国家大事的皇族,就只有朱祁钰(朱瞻基只有两个儿子)。
可朱祁钰的第一念头是拒绝,后来是在孙太后的强行压阵之下,他才勉为其难上台。
第一次主持会议,就出现了变故,朱祁钰一个人呆板的坐在朝堂之上,下面的大臣吵成一锅粥,甚至还发生了当场殴打大臣致死的惨案(午门惨案)。
由此可见朱祁钰根本就没有把控整个朝局的能力,这一点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事实上不但朱祁镇有性格弱点,即便是朱祁钰也有他自己的性格弱点,他的母亲在后宫之中根本就不受重视,朱祁钰即便是身为皇子,想来在后宫之中十分艰难。
朱祁钰不敢上位,他已经习惯了一生躲躲闪闪,即便是后来继位以后,如果不是因为下面的臣子辅佐,朱祁钰实际上很难收拾这一堆烂摊子。
兄弟两个最大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能分得清楚好坏,只是有些时候身不由己,毕竟坐上皇位的人,哪一个不为权势发疯。
朱祁钰主持朝政期间,最大的特点就是无为,放手让下面的大臣去干,因此才迎来了景泰年间明代的辉煌。
但两个人作为皇帝,既不是开创之主,守成也并不合格,只是勉强支撑危局而已,将他们同样放到明末,恐怕他们连一年也撑不下去。

漫步史书


从治理国政方面来看,还是明代宗朱祁钰更适合做这个皇位。

我们不说,谁才是正统的皇帝,因为如果非要说正统,他们的太爷爷就是篡位得到的江山,严格来说都不是皇位的正统。

所以但说治国理政,还是明代宗朱祁钰更胜一筹,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分别来表述分析一下,大家就能有一定的理解了。

明代宗朱祁钰

代宗朱祁钰本是朝中的王爷,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朱祁镇是皇帝,但是朱祁镇因为继位比较早,在九岁就当上皇帝了。因为年纪比较小,所以一直都是自己的奶奶张太皇太后把持朝政,尽管张太后说着不愿意,但是出于种种原因吧,一直都没有让朱祁镇有实权治理朝政。

在之后就发生了著名的土木堡之变,英宗朱祁镇被俘虏,朱祁钰在临危之际受命,众大臣拥立他当皇帝。我们就把朱祁钰治理国政的时期分为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作为主要方面论述。

政治方面:朱祁钰稳定住了明朝将要倾倒的时局。因为之前连年的征战,再加上瓦剌时不时的来国内劫掠,同时内地还频发水患,国内简直乱成了一锅粥,饥民遍地。朱祁钰广开言路、招贤纳士、清除阉党势力,稳定时局,重用于谦等贤良重臣,使得吏治焕然一新。

在军事上:采取抵抗到底的策略。在于谦等人的协助之下,朱祁钰厉兵秣马,筹备军饷,组织新的军队,共选拔十万名士兵,在位之后的第三年,又增加了五万人,一共改编为十个团营。朱祁钰还建立了统一指挥的制度,加强了京师武将监督的作用,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

经济方面:采取了舒恕的政策。对受灾严重的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区,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减免税负,赈济灾民,安抚流民。同时自己以身作则,节俭度日,减免宫廷开支,停止了各类采办。

文化方面:制订了《寰宇通志》。景泰五年开始,命令王重等人去全国各地采风关于舆地的情况,接着还根据永乐年间收集的地理方面的书籍,编制成书,两年后,《寰宇通志》出世,可以说是明代最完整的地方总志。

朱祁钰挽江山于即倒,抗击并打败了瓦剌,巩固了大明王朝的江山,启用被迫害的重臣,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政治的清明,维护了明朝的稳定。

明英宗朱祁镇

随着三杨去世,张太后驾崩,一直以来都没有实权的明英宗成长为热血青年,颇有一番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在位初期励精图治,让南方诸省筹措粮饷,派遣部队稳定因为选的皇帝放弃交趾布政使司而动荡不安的云南。

但是之后的瓦剌,在也先的带领下开始造反,起初只是来大明朝骗钱骗物,但是大权初掌的明英宗不能忍,在一个也是想效仿自己的父亲御驾亲征,打败汉王一样击败也先的瓦剌,于是御驾亲征,临时找了二十万人,号称五十万大军前去攻打瓦剌,其中过程我们不详细赘述,总之兵败被俘。

之后代宗当上皇帝,把他推为太上皇,在回到朝廷之后,被幽禁宫中八年之久,最后又当了八年的皇帝。当年那北征的热血,早已经被从皇位坠落下来的恐慌所掩埋,失而复得的王位,使得英宗十分珍惜,开始了勤政处事。

政治方面:八年软禁之后,英宗开始重用李贤等贤臣,又先后平定石曹之乱。还释放了从永乐年间就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小儿子朱文圭,被囚禁了五十年)。同时还下令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这也是他在位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

其他关于经济,文化等方面,并没有太突出的政绩了。

结语

朱祁钰临危受命,驱逐瓦剌,保住了大明江山的稳固,同时还清明朝堂,使得朝堂吏治相对的焕然一新,所以我认为是明代宗朱祁钰,从治理国政的角度来看,更适合当皇帝。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小太阳D


明代宗更合适。


明英宗在位二十二年,从始至终就没有用对过人。早年任用王振,丧尽精锐,自己被抓了居然还写信骗关,毫无大义。到了晚年发动夺门之变,杀于谦就不提了,他启用的一批人,诸如石亨、徐有贞以及原王振门下太监曹吉祥等人,堪称返乡团反攻倒算,硬是没一个是好玩意。

一个皇帝连知人善任都做不到,用的心腹全是王八蛋。这种皇帝,怎么能称为好皇帝?

如果仅仅是不会用人,那都算了,明英宗最让人诟病的是他某些施政举措也极其昏庸。

夺门政变后,英宗杀了于谦,然后顺手就给王振平反,为其在京师智化寺建旌忠祠,以祭祀亡灵。这一冤杀,一平反,刚好是同一年,真是令人讽刺。

好人不长命,王八蛋却能立庙祭奠,英宗这一举动,不知让多少有正义之士寒了心。



王公公被平反后,英宗为了掩盖与美化自己曾经瓦剌被俘的经历,居然又给俘虏了自己的仇人也先在京城建庙,感激他放自己回国的“大恩大德”。这一举动,寡廉鲜耻,臭不要脸。也不知道在土木堡丧魂的明军将士在地下该作何感想。

能干出这种事,这表明,英宗并不是如某些人所说的,他年纪小,不懂事,都是王振把他教坏了。他其实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说他是明朝版的“完颜构”,一点都不为过。

像《明朝那些事儿》之类的当代作品拿天顺时期解除对“建庶人”朱文圭的囚禁以及废除人殉两项决定为明英宗辩解,说他“不是好皇帝,但是个好人”,并称之为“仁君”,却忽视了他同在天顺时期,处置荆襄流民不当,以致在他死后的当年便爆发上百万人参与的荆襄流民大暴乱,给其后的明宪宗挖了个巨坑,这就太扯蛋了。(英宗两次在位,第一次给弟弟挖坑,第二次给儿子挖坑)


相比于英宗,明代宗就强一些了。用“美中不足,瑕不掩瑜”八个字形容他,刚刚好。

说他美中不足,是因为他也有污点,不过他的污点不是他不归政于朱祁镇,因为他的皇位不是篡位而来的,而是以监国身份临危受命的。英宗被抓后,太后命代宗监国,后来廷臣合议,推其继位,太后表示同意。这是正经的合法继位。

代宗的污点,在于其废朱见深而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这件事情做得不地道。因为代宗继位前,已经许诺过自己百年之后会还政于大侄子朱见深(明宪宗)。但他反悔了,废了大侄子的继承权。

实事求是的说,这件事没什么好洗的,如果要黑明代宗,最好的角度是这个。至于说不归政明英宗,没太大问题。

说他瑕不掩瑜,因为明英宗“北狩”,代宗临危受命,与众贤臣将士扶大厦于将倾打赢北京保卫战,稳定朝纲和基业,信任于谦,在军事、民生、修书各个方面也都有建树,这都是有明君之相的具体表现。从君主的角度出发,代宗属于典型的好皇帝。


并且,明代宗软禁了明英宗七年,居然还能让他活蹦乱跳、没出什么“意外”,软禁期间还生了一窝孩子。这只能说明代宗心肠是真好。而夺门之变后,代宗被软禁一个月就稀里糊涂死了,明英宗到底有没有暗地里干不地道的事,谁说的清?如果真是明英宗偷偷摸摸干的,那他就太不地道了。

另外,明代宗还有一个遭人诟病的点,就是他怀疑于谦,给自己挖坑。

整个景泰年间,明代宗对于谦表面上是言听计从,极为礼敬,屡加封赏,多次探视,远远超出了一个皇帝对臣子的限度。而景泰初年的朝政大事,也都由于谦一言裁决。于谦名义上是兵部尚书,但干的是内阁首辅的工作。

然而,皇帝就是皇帝,于谦权力太大,明代宗也不可避免的对于谦有所猜忌和牵制。当政敌上书弹劾于谦恃权结党、举荐私人的时候,明代宗有点小人心态的对于谦进行了打压。尤其是于谦奏请裁革太监监军之制,明代宗怀疑于谦,不允其奏,并让石亨、罗通等小人参赞军权,牵制于谦。

令人讽刺的是,代宗后来病重,背叛他,迎接英宗复位的人,恰恰是他用来制衡于谦的石亨等人。代宗误信小人,身死位废,也算是自作自受了。



不过平心而论,代宗虽然本身能力有限,性格上也颇有心胸狭隘和优柔寡断的弱点,但他能以朝政大局为重,在绝大部分时候都对于谦充分信任,予以鼎力支持。他已经算是个相当不错的明朝皇帝了。

总体而言。如果从对外、内政、人品三方面来评价明英宗和明代宗,代宗都能完爆他哥哥明英宗。

对外方面,明英宗挖了个大坑,差点导致明朝灭亡。若不是代宗坐镇中枢,成功了解决北京之围,击退瓦剌,迎回被俘的英宗,明朝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当然你也可以说这都是于谦之功,关代宗何事?但皇帝本来也不是非得事事亲力亲为,皇帝能选贤举能,用人不疑,那就很够了。

内政方面,明英宗就没用对过人,给代宗留了一个烂摊子。而在明代宗时期,朝廷文官阵容堪称相当华丽,于谦、王竑、彭时、商辂、陈循、王文、胡濙、萧镃等,个个都是人才,有代宗的基础,后来明宪宗时代也是人才济济。能用人,用对人,就这一点,代宗也比英宗强多了。

至于人品方面,代宗苛待英宗确实算是个黑点啦,废朱见深太子之位也不地道,但代宗人品有污点,不代表英宗就是道德圣人。两兄弟相比,代宗还略好一点。



总之还是那句话,对明英宗的评价,现在趋于两极化。有说他好的论调,也有说他昏庸的论调。但不管是哪种论调,代宗比他强很多,这是肯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