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怎样看待管仲及其思想?

文娱小笔


管仲,只能根据史籍记载了解和评判。《管子》一书,则基本托管仲之名而坐,其中一部分,反映了管仲的思想。

一,管仲是个老资格。

管仲,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人,就是现在的安徽西北部的人。

关于管仲的生卒,有人说,他生于或约生于前723年,古往今来的多数学者,大概不认同此说,但对其卒于前645年,基本赞同。

春秋,开始于前770年平王东迁。就是说,管仲生活于春秋前期是没问题。

管子没于前645年,孔子生于前551年,已经差不多间隔百年。所以,管仲是个老资格。

另外,由鲍叔牙举荐,在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管仲为相,掌管齐国政事。这大约是在前685年。而且,管仲治理出色,齐桓公因此而称霸,并以霸主身份,多次会盟诸侯,俨然他才是真正的天下共主。据称,称霸和会盟诸侯,都是齐桓公采纳了管仲的智谋。

从为相理国来说,管仲也是老资格。

二,记录管仲生平最详细的是《史记》。

管仲百年之后,孔子开始对管仲发议论,主要批评管仲两点,一是批评管仲奢侈;二是批评管仲破坏了“周礼”之规。

之后的战国时期,也有诸子说到管仲,但总体上,都是引其说什么、怎么说,云云。总之都很简单。

直到西汉,司马迁才在《史记》里,列入了《管晏列传第二》。管仲和晚七百年的齐相晏子的传记,仅排在《伯夷列传第一》之后,这不仅是太史公从时间早晚来考虑,还反映出他对管晏的态度——崇敬有加。

这篇列传里,司马迁讲了一段话,译成白话是——

“太史公说:我读了管仲的《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以及《晏子春秋》,这些书说得都很详细。读了他们的著作,就想考察他们的事迹,所以就依次编写了他们的传记。至于他们的书,世上大多都有,所以不再论述,只记载他们的一些轶事。”

太史公又说——

“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可孔子却小看他。难道是认为周朝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然贤明,而管仲便不勉励他实行王道而辅佐他称霸吗?有这样的说法:‘顺应并推广美德,匡正并补救恶行,所以君臣百姓之间能够亲密无间。’难道这不正说的是管仲吗?”

司马迁崇拜管仲什么呢?

他说——

“管仲出任齐相后,发挥小小齐国濒临大海的便利,流通货物,积累财富,使齐国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因此,他在《管子》书中说:‘粮仓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懂得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紧紧依附。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颁布政令,就如同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所以他的政令浅显而易于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因势给予他们;百姓反对的,就顺应他们而废除。”

太史公接着说——

“管仲执政,善于因势利导,转祸成福,转败为功。他十分重视事情的轻重缓急,谨慎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齐桓公原本恼恨蔡姬,因而向南袭击蔡国,管仲就劝齐桓公趁机讨伐楚国,责其没向周王室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向北征扩张伐山戎,而管仲却趁机让桓公督促燕国实行召公的善政。齐、鲁两国在柯地会盟时,桓公想背弃曹沫逼迫他订立的归还鲁地的盟约,管仲就顺应形势劝他信守盟约,诸侯们因而归顺齐国。所以他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有所获取,这是治理国事的法宝。’”

司马迁是在认真查阅古籍、搜集史料后,如此描述和评价管仲的。没有什么新的、相反的资料,证明太史公说的不对。

三,管仲属否法家和《管子》真伪,就比较复杂了。

现代,有人把管仲归入法家。

这个说法值得商榷。

一是,诸子百家,基本形成于战国时期,就是说,在前594年鲁国初税亩之后。春秋前期的管仲,如果归入诸子,那也是“独一份儿”了。

二是,汉代归纳的“九流十家”中的法家,亦未把管仲列入。《汉书》根据刘向的论述归为法家的为十家——“曰李子(李悝),曰商君,曰申子,曰慎子,曰韩子、曰处子(赵国)、曰晁错(自此为汉代)、曰游棣子、曰燕十事、曰法家言(不知作者)”。关于这十个人或说十部著作,《汉书》说,前六个“均在战国”。

《管子》之书,《汉书.艺文志》说有86篇,这是刘向编定的,今存尚存76篇。

现在,对此书的主流说法是,托名管仲,内容涉及天文、历数、與地、经济和农业等知识的“以齐国法家为主兼及其他各家学术思想的著述总集”。

同时,主流意见认为,此书中《牧民》《权修》、《形势》《七法》等篇,是管仲言论思想的记录。

对于《管子》,魏晋时的名人傅玄即说:“《管子》书过半是后之好事者所加”。苏轼的弟弟苏辙说:“至战国之际,诸子著书,因《管子》之说而增益之。其废情任法远于仁义者,多申、韩之言,非《管子》之正也”。朱熹说:“《管子》之书杂,《管子》以功业著者,未必曾著书?如《弟子职》之篇,全似《曲礼》,他篇有似老庄,又有说得太卑,真是小意智处,不应管仲如此之陋。内政分乡之制,《国语》载之却详”。他又说:“《管子》非管仲所著,仲当时任齐国之政,又有三归之溺,绝不是闲工夫著书底人;著书者是不见用之人也。其书想只是战国时人收拾仲当时行事言语之类书之,并附以他书”。

另外,还有宋明清其他大学者提出同类意见,不一一详述。

朱熹的意见已经很精辟了。他说,管仲忙于政事,还沉溺于“三归”的享受,哪有时间写书。一定是战国时不被重用的(齐国)人,搜集了管仲的政绩言语写的,托以管仲之名。没直接说出来的话是,借此推销自己。

所以,近现代学者,几乎无人有不赞成意见。也因此,《管子》在论史文章中,被引用的几乎也最少。

因为,《中国大百科全书》说:《管子》“由战国中后期齐国稷下学宫“管子学派”佚名学者所作。……有些被认为是记述管仲言行的著述。而另一些篇章另成体系,当是管子学派、齐法家对管仲思想的发挥和发展,学术界也有人认为是宋钎、尹文的作品。《管子》一书蕴涵有丰富的哲学智慧,在《水地》篇中,提出了水是万物本原的看法。在《心术》、《白心》《内业》诸篇中,提出了精气为万物本原的思想,并指出道是“虚而无形”的。……《管子》的思想在先秦时期有很大影响,后世的思想家如王充、柳宗元等都受过它的影响。”

现代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罗根泽,当为《管子》考证研究之翘楚,他的研究,精细到现存76篇文章,哪一篇出于何时何人,比如,他认为,《封禅第五十》,由司马迁整理而成。


一老沈一


导读: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在他担任齐国宰相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齐国很快发展起来,并成为春秋霸首。

梁启超. 管子评传•序论“中国最大之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钜子也”

管仲在相齐的政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国思想,这些思想不但体现了齐文化开放性、兼容性的鲜明特色,而且也大大丰富并发展了齐文化,使得齐文化融入到中国主流文化之中。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管仲文化治国的现实基础

富国是治国的根本,把经济建设放到国家建设的首要地位。要在混乱的格局中保全和发展自己,必须首先取得经济的优先权。国家富裕是长治久安的现实基础,也是管仲文化治国战略的物质前提。

“错国于不倾之地,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管子•牧民》

在管仲执政期间,齐国推行“慈于民, 予无财; 宽政役, 敬百姓”《管子•小匡》 的政策,使得齐国百姓生活得到保障,政权获得巩固和稳定。这不仅促使齐国在经济上富足殷实,政治上安定秩序,也为管仲文化治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管仲文化治国的具体实践

管仲大胆提出变革的政治哲学和政治主张,主张用文化理念来统治臣民,顺服周边,这对于文化的挽救和政治的崛起,无疑在历史上是一大创举。管仲文化治国的具体举措如下:

1.继承周文化——进入文化主流。管仲期望通过对周文化的继承,将周人的礼义精神、明德慎罚思想、重农爱民等传统引入齐国,使齐地的文化迈入主流文化之列,具有更强的生命力,从而对周边构成了强力的吸引。

“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管子•牧民》

2. 吸纳周边文化——促进文化融合。其一, 吸收鲁文化。齐、鲁两国地域相邻,在文化方面具有相通之处,同时,齐人的务实开放,鲁人的重视礼乐,使齐、鲁两国在文化上又各具特色。其二,倡导诸侯会盟,促进文化交流。据统计齐桓公合诸侯十五次,这大大加强了以齐国为中心的中原各国的会盟、往来和交流。从文化的角度,则促进了 中原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

3. 塑造齐文化——成就文化大国理想。管仲以九合诸侯,“尊王攘夷”之功,使齐国一跃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与此同时,同周边文化的交流、整合使齐国同也成为中原文化的中心,成为文化大国。

“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闻,以天下之心虑” 《管子•九守》。

总结:

观管仲的治国思想,在政治经济上,它促成了齐国的强大,使齐国成为当时政治经济中心;在文化上,它促进了夷、周文化的融合,使齐文化日臻成熟;而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讲,它尊王攘夷,不仅保护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免遭掠夺性破坏,而且它以频繁的会盟方式促进了各地域文化的交融,为中华民族早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弟聊历史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经济学家,法家思想的开创者,被誉为千古一相。 齐桓元年,齐桓公广纳贤才良士,鲍叔牙极力推崇管仲。齐桓公豁达大度,不计与管仲曾有过的一箭之仇,让管仲走向了政治舞台。


管仲三十八岁官至宰相,治齐四十年,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居功至伟。管仲上任之时,齐国还只是一个微弱的小国。管仲从当时齐国的局势出发,首先从政治上作出许多重大的政治改革,从各个重要部位进行全面的人事调整。任人为贤,彻底清除无能平庸之辈。管仲与齐桓公以及新老大臣共商国是,对原有不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和法规进行调整,出台许多新的治国方案。

管仲首先注重的是以民为本,老百姓的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才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发展农业生产,发展手工经济,让民众富裕起来,这既是一个国家的立足之本,也是管仲在他政治生涯中走出的第一步。


管仲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十分关注齐文化的发展。他将周文化以及一齐国历史上的各种思想文化进行全面的整理而传承,又与当时的人文文化结合在一起,共同地发扬光大。管仲对于周边国家的文化又博采众长,广泛吸收,多元化的文化溶合在一起,让齐文化精采纷呈,在当时的时代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管仲有过从商的经历,具有商业的智慧和能为。他是中国历史最早的经济学家,在那个重农抑商的时代,他是农工商同步发展。通过他的励精图治,齐国很快政治稳定,农业丰收,手工业迅猛增加,小商经济稳步发展,国力雄厚富强。

管仲从政以德,布施天下,深得民心。但他深深地意识到,仅凭德治仁政,还是难以成就齐桓公的千秋霸业。必须实行富国强兵,以法治国,才能达到齐国的政通人和,长治久安。管仲是法家思想的萌芽者,又让法家思想走向成熟,成为当时各国诸侯用以治国平天下。

管仲的军事才能卓越非凡,将不战屈人之兵,以少胜多,发挥得淋离尽致。他的“守则同固,战则同强”,这是一种社会组织和军事力量相结合的战斗机制,为后来的大规范战争作好提前的充分准备。一旦战争来临,全民皆兵,排山倒海,势于破竹,迅速消灭来犯之敌。





管仲贵为一代贤相,成为千古一相,被称为管子。管子的《管子》是他法家思想智慧的结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两千多年人类社会的经世致用。





朱八戒CC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洞悉人性的管理大师,千古第一相

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了一次内乱,国君齐襄公被杀,他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展开了一场对王位的争夺。管仲是公子纠的师父,曾射过小白一箭,但箭射在衣服的带钩上,小白诈死得以脱身。后来,小白在这场争夺中获胜,当上了齐国国君,也就是齐桓公。经人举荐,齐桓公了解到管仲是治国的奇才,他不计一箭之仇,毅然任用管仲为相,主持国政,并尊称其为“仲父”。

管仲对齐桓公的豁达大度和知人善任十分感激,也将旧怨前嫌抛之脑后,全心全意地辅佐齐桓公治理国家。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齐国日益强盛,第一个取得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的法律思想在齐国的政治、经济和法制改革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富有革新精神,对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形成影响很大。

在先秦诸子中,管仲与其他人不同,他既是学识丰富的思想家,又是政绩斐然的政治家。管仲在位四十余年,功成名就,这在先秦诸子中也可说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有人把管仲说成是中国古代定国安邦的第一相。

《史记·管晏列传》说:“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所以齐桓公的霸业,主要得力于管仲.

管仲的管理思想放光芒

毫无疑问,管仲是春秋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甚至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而不是之一。他彻底改变了齐国,也彻底改变了春秋的历史。整个春秋战国,管仲之后的政治家们无一不受到管仲的影响。毫不偏颇地说,管仲是在发扬光大周公的思想,建设性地将周公的思想运用于诸侯国的管理上。而他对于人民、对于法治的重视更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他的管理模式中,运用了大量的数据和所谓的“工艺”;不仅在政治上创新,在农业、商业、军事、甚至山林防火、历法等等方面都通过立法的方式进行规范。

一、文化、法制治国,法家的先驱

齐国经过长期内乱,齐桓公小白刚刚即位,人心不稳,国力不张,而让管仲最头疼的却是齐国礼坏乐崩,道德沦丧。因此提出了自己的核心主张: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实质是倡导一种正向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的要义在于统一思想,规范行为。全面提升国民的道德素养,使民众各归本位,各司其职。这种力量使得齐国的大臣们都相互荐贤,不因自己受到桓公的赏识而虚就高位,让真正有本事的人坐应有的位置。齐国之所以强盛,君臣和谐,与此相关甚密。

管仲非常重视法制改革,主张要“修旧法,择其善者而业用之”。“旧法”,指旧的礼法制度,既包括礼,也包括法。“业”,指的是改造创新。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要对旧法进行检查,将那些有利于国家兴旺发达的规定加以与时俱进的改造,为当世所用,从而使立法“与俗同好恶”。

 在执法上,管仲根据他的“好利恶害”的人性论,认为要保证法令的贯彻,必须“劝之以赏赐,纠之以刑罚”。他虽然把礼义廉耻比作“国之四维”,但更重视赏罚的作用。在行赏施罚上,他一方面不顾周礼任人唯亲的“亲亲”原则,提倡破格选拔人才,制定了“匹夫有善,可得而举”的政策,把荐贤作为地方官吏的一项基本任务;另一方面,他强调对不法官吏必须绳之以法,“有过不赦”。他还突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旧传统,敢于打击旧贵族,在《论语·宪问》中就有管仲剥夺“伯氏骈邑三百”的记载。

二、超时空的经济思想,中国古代史上最杰出的“经济学家”

管仲的经济思想影响着整个中国封建史,春秋及战国时代的经济改革只是管仲经济思想的完善和发展。管仲杰出的经济思想与齐国商业氛围密不可分。姜子牙封到齐国,到任尹始就致力于植桑,煮盐等经济活动。到了管仲相齐,更是将重商主义发挥到极致,管仲也成为历史上少有的重商主义典范。

齐国的称霸,军事行动比较少,还有诸如曹诡论战那次的失败之例,当然那次战争管仲是不同意的。经济战争,不战而屈人之兵,则发挥的淋漓尽致。总之对于管仲而言,能用钱解决的,绝对不用别的方法。

春秋时期齐国还是半内陆国家,东边西边小国大国林立,海边的盐运往内陆需要经过齐国,内陆的生活物资运往海边国家需要经过齐国,这为之后齐国发挥货币经济战提供条件。

重宏观调控,重轻重之术。管仲认为国家的货币量与国家大小应该成比例,千乘之国就需要更多的货币。说白了就是商品经济的本质就是价格会围绕价值波动,可以在价格偏离价值比较低的情况下囤积货物,在价格高的时候出售货物,从中赚取差价。作为国家对外可以用轻重之术进行经济战争,对内应该用轻重之术,稳定物价稳定社会。

管仲相齐后,首先进行的就是公田私有化进程,井田制下公田大家都是出工不出力,生产效率极低。管仲促进“封田”,就是将井田制中间的公地分了,这样土地的私有化,极大地促进了劳动积极性。分田会触犯原有地主阶级的利益,管仲对这些顽固派用各种方法威逼利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明调动积极性后地主的利益只能更高,有效促进改革的进行。而公地私有化进程,有效的解放了生产力,自然促进国家富强。

管同时进行盐铁管制,盐和铁都是生活必须品,管仲允许民间生产盐和铁,但是由政府统收统销,这样能保证居民获得利益和生产的积极性,又能让政府获取超额利润。鼓励通商,对国外商人极力引进,用免税,住宿优待等措施进行招商引资。重视粮食生产,国家控制粮食流通。允许私人开采矿山,国家从中分利,其比例为国家三成,私人七成。 管仲对国家的财政支出同样有诸多要求:要求君主不美官室,不大兴土木,不购置奢侈品。管仲重商,强调经济的思想,为齐国强大奠定基础,有效推动齐桓公的称霸,并奠定齐国贯穿春秋战国整个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三、知人善任,以人为本

上任之初,齐桓公欲拜管仲为相,管仲并没有马上答应,而是为齐桓公推举“五杰”,管仲认为此“五杰”在某一方面都要强于自己,只有把这些人用好,才能成就齐国的霸业。而在推举人才方面,真正做到了任人唯贤,而非任人唯亲。我们都知道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但是什么是人才,如何对待人才,却是很多领导想到却又做不到的。齐桓公曾问管仲说:作为一个领导者,什么是自己做不大的根源。管仲说:首先是有人才你看不出是人才,其次,你知道他是人才,却不启用他,再次,你启用他,却没有给他最佳的位置,最后,你就算给了他最好的位置,还要找人监督他,防着他。这些都是不能做大的原因所在。这种思想也深深影响到了齐桓公,因此当管仲为齐桓公推荐放牛的村野农夫卫国人宁戚时,下面的大臣曾建议桓公,是不是先调查一下他的底细。齐桓公说,他在卫国肯定有一些小毛病,如果我们知道了他的不光彩的过去,用起来反而不踏实,而放弃了他,又是一大损失,于是连夜将一个放牛的人加官进爵,宁戚也为齐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的才华。

四、独到的战略性思维

此时的周朝,王室衰弱,诸侯势强。在纷繁复杂的政治背景下,管仲提出尊周亲邻的建议,一方面号召诸侯重新尊崇周王,一方面和邻国建立起很好的外交关系,扶弱抑强,舍小利而取大义,天下归心。燕国被北戎侵袭,管仲率军不仅灭了北戎,还将大片的土地给了燕国,使燕国从此成为北方大国,也造就了燕国死心塌地的跟随齐国。史上救燕、定鲁、封卫,城邢,留为佳话,并九次聚合诸侯国,尊崇周王室。成就了齐国的霸业地位。

五、通达人性,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管仲的管理思想是以人性为出发点的,这一点,从很多方面都能体现出来。对自己的上级领导,管仲一向是疏而不逆,齐桓公是个争强好胜之人,因此在齐桓公做出错误决定时,管仲从不直言相谏,保全领导的尊严和个性,但往往又使桓公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从而改变自己得主意,管仲竭力维护君主的形象,君臣之间关系也更加和谐。

“劳其形者疲其神,悦其神者忘其形”,一个人在心情高兴的时候会忘记疲劳,生产力会大大提高,这些现代管理学的思维,在2700多年前,管仲已经深悟其理,也因此使自己和齐国的军队百战百胜。­管仲在当齐国的宰相前,被鲁国押解到齐国,管仲知道鲁国国君一定会后悔让自己返回齐国,担心鲁国军队的追杀,于是编了一首歌,押解他的士兵唱着歌,回齐的速度大大加快,鲁国军队最终没有追上管仲。

管仲的另一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老百姓只有生活富裕了才能知书达理,国民的素养才能全面提升。因此大力发展经济,齐国从此走上了国富民强的时代。

管仲的政治生涯中,并不因为自己权高位重而居高自傲,在荣誉面前将老臣推到前面,在自己不懂的情况下,又能礼贤下士,不耻下问。

如果有时间,可以找来《管子》一书详细研究他的思想,那时候就会发现,管子的思想即便拿到今天来依然不过时,他的许多理论在今天依然先进。

西汉国家藏书目录《汉书·艺文志》,在“道家”类中著录有管仲所著《管子》85篇,班固注曰:“名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也。有《列传》”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儒、名、法、兵、阴阳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货币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后人评价

孔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篇》)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野蛮人了。又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如其仁!”

司马迁:①”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恒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②“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

蜀汉名相诸葛亮经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历史上管仲相齐,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诸葛亮相蜀,使刘备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二人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而且居功至伟。

房玄龄:“至若夷吾体仁,能相小国,孔明践义,善翊新邦,抚事论情,抑斯之类也。”

李靖:“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查天时地利,安能迩忽?”

在诸子百家中,管子思想像一棵大树之根,生长延伸出了后来的儒、道、墨、法、兵等各门各派的学说。

德才兼备、生逢盛世而又得遇明君,大概更是遥不可及的吧!所以,管仲生前能够位极群臣、身后能够扬名百世,除了有本事,也有不错的运气。管仲的成功,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而不仅仅是从政为相者细细思量。


中学数学深度研究


对于很多人而言,管仲这个名字可能是较为陌生的。这也正常,因为他是生活在2700年前的人物,距现在实在是太过久远。在那个时刻,大部分部族还处在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地球上唯有中国、埃及、两河、希腊、印度这寥寥数处才闪烁着文明的火花。

历史地位

1、提到千古一相,有人会说诸葛亮,因为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述的近乎神人,他的故事也流传的最多,就连小孩子都知道他;也有人会提王安石,他除了是知名诗人之外,还有那场轰轰烈烈的变法,影响了后世一千年,但也有人说张居正,因为他的革命几乎挽救了濒临灭亡的明王朝。当然,更多的人会说管仲。而小编也更偏向于管仲。为什么呢?因为管仲作为春秋第一人,如果没有他,便没有齐桓公姜小白的不世霸业,正是管仲的出现,才拉开了春秋五霸的舞台大幕。

2、回观管仲,他三十八岁出任齐国宰相,治齐四十年,不但创建了完备且成熟的思想体系,使本来微弱的齐国民富国强,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还通过北战山戎、尊王攘夷等手段,成功安定了天下的混乱局面,更阻止了外族的入侵,保护了华夏文明。对此,孔子也不无赞许地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即:要是没有管仲相齐国而安天下,华夏文明就会因外族入侵而灭绝,我们就会退化成披头散发、反穿衣服的野蛮人了。

经济思想

1、在管仲以前的数千年中,自从有国家这个概念以来,土地一直都属于国家所有。自周朝以来实行的井田制的基础,也是土地国有制,这种“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严重束缚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井田制作为大周王朝的立国之基,谁敢去质疑呀。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终于敲响了召集智者的钟声,一位有大毅力、大气魄的政治家站了出来,他就是管仲。为相期间,他颁布了一项法令,叫做“相地而衰征”,这项法令并没有明文规定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但他把土地分为“陆、阜、陵、谨、井、田畴”几个不同的等级,按照农民实际占有土地的质量来确定其不同税率的分别征税。

2、这样的法令实施的前提,就是土地的所有权是属于私人的,只有私人的土地才能说是征税。这实际上是承认了私人占有土地的社会现实。此令一出,农民即可放心耕种私田,只要他们依法缴纳税赋,国家就不干预他们所占有耕地的‘公”与“私”,当时齐鲁大地流传一句口号:“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由于个人付出与收入挂勾,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得到大幅度解放,为齐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基础。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战略部署,提出封建主义社会也可以搞商品经济。

3、3、管仲提倡鼓励消费,甚至鼓励奢侈消费。他认为“俭则伤事”,唯有不断消费,才能促进生产和商品流通,贫穷之人才有工可做,以此促进人民就业。这种通过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的做法,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管仲是“国企缔造者”。齐桓公和管仲多次切磋富国之策,齐桓公建议对人口、房屋楼台、树木、六畜征税,被管仲一一否决。管仲认为税收是有形的,向人民征收会招致不满,最理想的办法是“取之于无形,使人不怒”。据此,管仲提出“寓税于价”的方法——把税收隐藏在商品的价格里,令纳税者看不见、摸不着,在不知不觉中纳了税。管仲还提出七个字:唯官山海为可耳,即把山、海等资源归由国家管控,山上出铁矿、海里产盐,实行盐铁专卖。管仲提出由政府控制所有权,把经营权下放给民间商人,然后以一定比例分配利润。这种国有民营的方法,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结语

可以说,管仲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开创了盐铁专营。自此以后,专营收入和税赋收入一道,成为中国历代王朝财政的两大支柱。管仲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具有了这种通过国家投资基础建设来带动经济复苏的概念,不能不说是非常令人叹服的。这也说明,我国自古以来,就不缺乏在经济领域,在工商方面的大才。


细说简史


管仲其人被称为是“春秋第一相”,更是被后世称为“华夏第一相”,这并非偶然,因为他创造了中华民族很多个第一。甚至就连家喻户晓的诸葛亮,也是自比管仲乐毅。

有时候不得不感叹,春秋战国时代真的是百家争鸣,能人志士辈出,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

我们先简略的了解一下管仲,字仲,颍上人(今安徽颍上),周穆王的后代,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管仲出生于破落门户之后,家境贫寒,也曾落魄江湖,那他又是怎样成为一代名相的呢?现在我们知道由底层奋斗到上层是如何的艰难。他一生创造了很多中华民族的首创和第一,笔者以前回答过关于鬼谷子的事迹,怀疑鬼谷子是一位拥有穿越时空力量的奇人,而了解管仲的事迹,也会以为他是穿越而来。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管仲的思想,有经济思想,政治思想,军事思想。

  • 经济思想

1、放活微观:具体来说就是对内刺激经济发展,对外降低关税。国内渔业、盐业过关只登记不征税,出口商品实行单一税制。这一举措,使得来齐国做生意的商人数量大增。除此以外,还建有专门招待外国商人的客舍,提供饭食。从此“天下商贾归齐若流水”。在这种自由贸易政策的刺激下,齐国商业一片繁荣,首都临淄居民达30万之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规模、最繁华的城市。

2、管制宏观:可以理解为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利用财政杠杆来调节经济和增加国家收入。管制宏观最重要的制度创新是盐铁专营,对盐业、矿山等国家资源进行“资产国有,民间经营”,然后从中提取利润。盐铁专营政策对后世的影响绵延两千余年,迄今犹存。

3、鼓励投资和消费:管仲提倡鼓励消费,甚至鼓励奢侈消费。他认为“俭则伤事”,唯有不断消费,才能促进生产和商品流通,贫穷之人才有工可做,以此促进人民就业。这种通过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的做法,同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政治思想

1、天道之数,人心之变<strong>:如果具备地大国富,人众兵强这些称王称霸的条件时,若不掌握自然发展和人心变化的规律,国家也就接近于危亡的边缘。因此只有根据“天道之数,人心之变”办事,才能防止事物向反面转化。遵循天道并得人心,战争一旦爆发,“战可以必胜,而守可以必固”,此正天下之道也。

2、礼法并用的统治术:管仲学派设想出一种不同于儒法两家的统治方术,而把中央集权与宗法制有机结合起来的封建体制,这就是“礼法并用的统治术”。

管仲学派认为,礼与法二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 军事思想

作内政而寄军令:

在国家稳定发展,日渐富裕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强兵。所以管仲建议齐桓公“正卒伍,修甲兵”,并且说:“君若欲速得志于天下诸侯,则事可以隐令,可以寄政”,将军事组织隐藏依托在行政组织中,使二者相结合,一旦发生战事时,可以马上动员。

三军平时为民,战时为兵,不易为人所察觉,而且经由严密的编组管理,平常借田猎时作战备训练,战事发生时,军士们就能马上进入战斗位置,立即动员效命沙场。而这些民兵,平时生活皆关系密切,他们自小就互相熟悉。所以白天作战,大家并肩抗敌;夜晚作战,也认得彼此,不会误杀自己人。

这是一种社会与军事相结合的战斗体制,亦为后来大规模的战争作了准备。

管仲的这些思想与改革使齐国迅速的强大了起来,使得齐桓公成为了中原第一个霸主,是为春秋五霸之首,并且管仲的思想好多都是开一时之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后世称管仲为“春秋第一相”


历史盛典


管仲是中国先秦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齐桓公元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并被尊称为“仲父”。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在先秦诸子百家中与儒家的孔子和道家的老子和兵家的孙武一样被称为“管子”,其思想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用人和制度等多个方面,具体表现在:

1.在行政改革上管仲整顿行政管理系统,“叁其国而伍其鄙”。所谓“叁其国”,就是将国划分为21乡,士居15乡,工居3乡,商居3乡,分设3官管理。所谓“伍其鄙”,就是将鄙野(国都之外的广大地区)分为5属,设立5大夫、5正官分管。属下有县、乡、卒、邑4级,分别设立县帅、乡帅、卒帅、司官管理。整顿行政系统的目的是“定民之居”,使士、农、工、商各就其业,从而使部落的残余影响被彻底革除,行政区域的组织结构更加精细化,并且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2.在用人和人事上他提出的用人原则是:“德义未明于朝者,则不可加于尊位;功力未见于国者,则不可授以重禄;临事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任命一切官员时,都必须根据其实际的政绩,特别是要有取信于民的真实政绩,而不是虚假的、表面的政绩。此外,他还总结出一套对于各级官员实行奖惩的具体办法。国中“慈孝”、“聪慧”、“拳勇”出众者,由乡长推荐试用,称职的委任为吏,任用称职的又可以晋升,直至升为上卿助理。选贤任能,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世卿世禄制,扩大了人才来源,这一制度成为日后科举制度的雏形。

3.在政治主张上管仲注重经济和农业,反对空谈主义,开创职业技能教育。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唯物论中“物质决定意识”的观念和《管子》的思想颇为接近。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最早提出“华夷之辨”与“尊王攘夷”的民族主义思想。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又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4.在外交主张上管仲的外交主张,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诸侯长的身份,挟天子以伐不敬。为了使齐桓公成为诸侯之长,管仲在外交上协助齐桓公做了许多努力。齐桓公二十三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向齐求救,齐国救燕。齐桓公二十五年,山戎攻打刑国,管仲提出“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齐桓公再次发兵攻打山戎以救邢国。打退了毁邢都城的狄兵,并在夷仪为邢国建立了新都。次年,狄人大举攻卫,卫懿公被杀。齐国率诸侯国替卫国在楚丘另建新都。齐桓公三十年,管仲让齐桓公质问楚国为何不按时向周天子进贡祭祀所用的茅草而导致祭祀大典无法及时进行,使得楚国承认自己的错误。公元前655年,周惠王有另立太子的意向。管仲献计让齐桓公会集诸侯国君于首止,与周天子盟,以确定太子的正统地位。公元前654年,管仲,齐桓公因郑文公首止逃会,率联军讨伐郑国。数年后,齐桓公率多国国君与周襄王派来的大夫会盟,并确立了周襄王的王位。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鲁、宋、曹等国国君及周王宰孔会于葵丘。周公宰代表周王正式封齐桓公为诸侯长。同年秋,齐桓公以霸主身份主持了葵丘之盟。此后遇到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齐桓公都会过问和制止,此次盟会齐桓公确立了自己的霸主地位。管仲的外交战略获得了很大成功,使齐桓公霸业更加合法合理,同时也保护了中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华夏文明的存续做出了巨大贡献。

5.在军事制度上其原则是“作内政而寄军令”,其措施是“参其国而伍其鄙”,其内容为:将全国分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工商之乡不从事作战,实际从事作战 的是士乡十五。五乡为一帅,有一万一千人。由齐君率为中军,两个上卿各率五乡为左右军,是为三军,就是“参其国”。一乡有十连,一连有四里,一里有十轨,一轨有五家,五家为 一轨,这就是“伍其鄙”。轨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处在一起,因为利害祸福相同,所以,“守则同固,战则同强”。这是一种社会与军事相结合的战斗体制,亦为后来大规模的战争作了准备。

6.在经济制度上管仲相齐的经济政策是“遂滋民,与无财”,他的办法乃是“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或言“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至“通货积财,富国强兵”。“轻重鱼盐之利”及“徼山海之业”是否是汉代盐铁官卖的滥觞,我们现无可征信的材料。管子书中的记载言:管仲反对向“树木”、“六畜”和人口抽税,而主张“唯官山海为可也”,“山海”就是铁和盐。若此记载为可信,则于管仲时就已经实行了统治盐铁的经济政策了。管子熟练的运用轻重之术对外策划了衡山之谋、阴里之谋和菁茅之谋,堪称古代货币战争的经典案例。管仲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即“民有余则轻之,故人君敛之以轻;民不足则重之,故人君散之以重,凡轻重敛散之以时,则准平。这种“准平”制,不但是一种平衡粮价的政策,并 且,也间接承认了农民自由买卖粮食的权利及自由私田的合法性,并且还保障了私田农的生产利润。这种经济政策,亦为经济层面的国君集权。管仲提出“相地而衰征”即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管仲面对当时“竭泽而渔”的经济开发,为了有效利用齐国的林木和渔业资源,制定了“山泽各致其时”。即历史上最早的自然环境保护法,即禁止人们为了眼前利益而滥伐滥捕,以保护树木和鱼类的正常生长、免遭破坏。伐木和捕猎只准在适当的季节进行。管仲修齐太公“九府圜法”,在齐国设立了专管货币的机构——“轻重九府呻”。齐国由政府统一铸造货币,这种规范的货币呈刀形,名为“齐法化”或“节墨法化”,俗称“齐刀”。


feiguogong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人,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同时他也是我国春秋时期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帮助齐桓公促成了齐国独霸天下的局面。

  对管仲的评价最著名的就是孔子在《论语》中的记载,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对管仲不知俭的行为很不赏识,所以他在龙记中写道:“或曰:‘管仲俭乎?’曰:‘管子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孔子眼中的管仲崇尚奢侈不懂得简朴。而且孔子认为管仲单鼓励百姓加大消费,这一点让孔子认为管仲崇尚奢侈不知道以俭治国。

  曾西曾评价管仲受了君主的信任,得到了国家的权利和人民的尊重,但是他对国家的奉献却太少了,所以曾西觉得管仲是无能的人他甚至不屑于和管仲比较。后世对管仲评价说他是一个治国名臣,他的治国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他也被称为“春秋第一相”。管仲不仅仅有才能而且他还有德,他在荐相的时候能做到毫不偏私。司马迁在史书中评价管仲是贤臣。诸葛亮和管仲都被称为名相因为他们都帮助君主开拓了一番雄伟事业。

  作为历史人物不同的人对管仲有着不同的评价,没有人能够评判谁说的对谁说的错。

  孔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篇》)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野蛮人了。又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如其仁!”

  《淮南子·泰族训》:“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司马迁:①”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恒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②“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

  蜀汉名相诸葛亮经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历史上管仲相齐,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诸葛亮相蜀,使刘备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二人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而且居功至伟。

  房玄龄:“至若夷吾体仁,能相小国,孔明践义,善翊新邦,抚事论情,抑斯之类也。”

  李靖:“若乐毅,管仲,诸葛亮,战必胜,守必固,此非查天时地利,安能迩忽?”

  刘勰:“古之将相,疵咎实多。至如管仲孝窃,吴起之贪淫,陈平之污点,绛灌之谗嫉,沿兹以下,不可胜数。孔光负衡据鼎,而仄媚董贤,况班马之贱职,潘岳之下位哉?王戎开国上秩,而鬻官嚣俗;况马杜之磬悬,丁路之贫薄哉?然子夏无亏于名儒,浚冲不尘乎竹林者,名崇而讥减也。若夫屈贾之忠贞,邹枚之机觉,黄香之淳孝,徐干之沉默,岂曰文士,必其玷欤?”

  司马贞:“夷吾成霸,平仲称贤。粟乃实廪,豆不掩肩。转祸为福,危言获全。孔赖左衽,史忻执鞭。成礼而去,人望存焉。”


追寻文化历史传播者


  1、富民强国的政治思想。  管仲登上相位,挂印理政后,把“循名实而定是非,因参验而审言辞”作为治国强齐的重要原则,并倾毕生精力建构起一个富民强国的政治思想体系。  一是创造了新的“国”“鄙”二轨制,推行了一套以家为本位的社会编制组织。二是对民采取牧羊之策。牧羊之策的要点有二,一曰“分居”,二曰“定业”。三是选贤任能。“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四是法德并用。必须采用强制性手段“禁奸邪”、“禁淫止暴”、“治国使众”。“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与法者民也(《任法》)。”  2、善本起末的经济思想。  以粮食生产为本,多种经营,有节制地发展工商业,是管仲治国宏伟规划中的基本经济思想。  (1)以粮为本。管仲认识到,粮食既是人们生命的主宰,也是人君吸引民众的重要途径和成就大业的物质基础。“五谷食米,民之司命也(《国蓄》)。”  (2)多种经营。管仲积极扶持副业生产,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广开财路,以求国家强盛,人民富裕。  (3)起末禁末。“末”即“末业”、“末事”或“末作”,可以简单理解为泛指手工业或商业。“商之于国,非用人也(《奢侈》)。”“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续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禁藏》)。”  3、爱民顺民的民本思想。  管仲把以百姓为本,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要求,并使之与齐国现实社会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许多精辟而深刻的论述,并落实到具体的施政措施中去。  (1)顺民利民。顺民利民,就是指统治者施政立法应当顺民心,从民所欲。管仲指出“国之所以为国者,民体以为国(《君臣下》)。”  (2)爱民恤民。爱民恤民,就是指统治者要以民众为轴心,忧民众之所忧,急民众之所急。管仲提出了“兴德六策”和“九惠之教”。兴德六策即“匡其急”、“振其穷”、“厚其生”、“输之以财”、“遗之以利”、“宽其政”。“匡其急”是指“养长老,慈孤幼,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  4、重德教民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  管仲继承和发展前人施政重德的思想传统,形成了以“守国之度,在饰四维”为核心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  (1)物质生活决定伦理道德。管仲的突出贡献,就在于自觉地意识到物质生活条件对伦理道德形成的决定作用,提出了“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的著名命题。  (2)伦理道德的社会作用。管仲不仅论述伦理道德形成的社会物质原因,而且,对伦理道德的社会作用也有深刻的理解。《牧民》中写道,“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也就是说,维系国家命运的有四大纲纪,缺了任何一条,国家就会不稳。  (3)社会教化的基本要求。管仲认识到,形成良好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思想,其基础和前提是“仓廪实”,“衣食足”,但是,只强调“仓廪实”,“衣食足”,还不够,必须进行社会教化。 ------------- 如果我回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一下。或有其他问题也可以关注我,给我发私信


蔓莓爱游泳


管仲何许人也?从政治地位上看,他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相,是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重要推手;从获得的成就看,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甚至是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管仲在成名之前经历了很多苦难,虽然贵为周穆王的后代,父亲管庄以前也是齐国的大夫,奈何家道中落,导致管仲小时候过得很艰苦。他有一个好友叫鲍叔牙,颇有君子之风,但是与鲍叔牙相反,管仲喜欢占别人的小便宜。后来因为生活所迫,只能舍本逐末 ,选择在当时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商业作为立身之资,结果与好友鲍叔牙合伙做生意却失败了,接着又跑去当兵,结果又临阵脱逃了,还幻想着做官,结果又没有成功。如果没有管仲后半段的精彩人生,看他前半段的个人事迹,大部分人都会觉得管仲这个人重利轻义,好高骛远,志大才疏,还缺乏勇气。但如果从后面往前看管仲这个人,我们发现管仲这个人前期受挫只是未有好的机会让他一展身手,也正因为前期的诸多失败才奠定了管仲后期的成功。虽然管仲后期很成功,但是也有不少缺点,不能因为成功就将他爱占小便宜的习惯说成是不拘小节,在战场上当逃兵更是不能因为他后来的功绩就抹平这个污点。一句话来概括,管仲不是君子,但确实是能人。

管仲的治国思想可以总结为八个字“以商止战,和平崛起”,同时他也是以法治国的坚定拥护者,认为国家治理的好与坏,根本在于治下百姓是否能够做到遵纪守法。在经济上管仲非常重视商业,认为商业不仅能带动国内的经济,让百姓做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国家才能安定团结,又能加强与周边诸侯国的贸易合作关系,既宣扬了国力,让各诸侯国不敢轻易来犯,又能与周边诸侯国打好关系,共同抗击其他诸侯国。管仲不仅经济理念先人一步,还特别注重民生,认为“政之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在军事思想上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的思想,对内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周王朝的宗法制度,对外主张积极抵御长城外来自戎、狄各部的侵扰。可以这么说管仲的思想对当代乃至后世都有很大影响,不过作为春秋时代的历史人物,他也有历史局限,如为齐桓公创立霸业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改革中主要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