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军队东渡日本失败,数万人被俘,为何只有汉人士兵相安无事?

邸苗苗


忽必烈发动过两次侵略日本的战争。第一次是文永之役,第二次是弘安之役。


1274年,忽必烈下令以忻都为正元帅,高丽洪茶丘为副元帅,统兵2万东征日本。其中,蒙古兵15000人,高丽兵5000人,只有少量汉人和女真人从征。元军攻入日本对马、一崎等岛,日军坚守要隘,元军不能深入,箭尽粮绝,只好掳掠一番撤退而回。此次战役,没有重大伤亡,大部分官兵安全回国。

1281年,忽必烈已攻灭南宋,于是下令二次东征日本。这次元军兵分两路,忻都、洪茶丘率兵4万从高丽出发,范文虎率南宋新降兵10万从中原出发。两路军先后抵达日本鹰岛、平户岛一带。因作战意见不合,争论不休,一个月逗留不进,结果贻误战机。一夜飓风大作,战船损毁严重,很多军士坠海溺死。范文虎等将领乘船逃走,10万余军士被遗弃。日军乘乱攻击,双方生死恶战,元军数万人被俘,蒙古人、高丽人统统被杀死,只有剩余的几千汉人免死,被永远留在了日本。

日本人没有杀害汉人,究其原因有三:第一,当时的日本人崇拜汉人的先进文化,尊重汉人。第二,同情心。当时的汉人和日本人同样都是被侵略的民族。日本人最恨的是忽必烈而不是汉人。第三,汉人都掌握先进的农耕技术,他们的生命有价值,是他们自己救了自己。


历史风趣说


怎么可能没事?

元朝东征日本搞了几次,多是以南宋降兵为主体,真实目的无非就是要将这股力量消耗掉。

毕竟数十万降兵仍然对元朝具有威胁,除了坑杀便是找机会消耗才行。

所以搞东征日本,胜利了,元朝多了一块土地,失败了,消耗降兵的目的也达到了。

所以,忽必烈在听到失败消息后并不是很生气,只不过是笑笑而已,说什么得不到日本始终叫他心痒难耐罢了。

言归正传。

东征日本搞了两次,最成功的一次是杀入日本的城市,和征服的土地一样,元兵依旧是进行烧杀掳掠,但由于后续没跟上,被反扑的日本给包围了。

日本对捕获的元兵进行分门别类,性质和元朝在我国实行的等级制度相差无几,只是排列颠倒。

南人,也就是南宋人被列为上,北方人次之,蒙古兵(色目人)为下。

上为仆,次为奴,下则杀之。

呵呵,也就是说没有所谓的相安无事,只是没有被立即杀掉。


鸿哥iouyh福小铺


蒙古人不习水性,进攻日本的军队有10万人,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中国沿海省份的人,大部分人都是江浙人,福建广东人,就和清朝的北洋水师一样大部分都是这些沿海省份的人。

蒙古人都是上层军官,这些人被日本人杀了不少,而这些汉人士兵基本上容入在日本社会中,对日本的语言文化起到了汉化的作用。所以今天中国内地人听日本话好像和吳语一般。

第二次忽必烈出兵二十万还是以失败告终,又给日本送去了十几万汉人。

忽必烈最后放弃了攻占日本的计划。

蒙古人攻击越南时还是以失败告终,越南强悍的民族也使忽必烈放弃了占领越南的计划。但是越南皇帝马上跪倒在元朝皇帝脚下,越南成为了元朝的番属国,沿用中国的风俗文化。

蒙古人能够西征欧洲,但是不能东征日本,南征越南,这是蒙古人的弱点。不习海战,不习热带雨林战。


宝树白石


所述汉人,实指南方奴隶军,称南人,是元军最后征服的宋朝军队,这些人是被绑架上战船去日本当炮灰的,可能触动了日本人阶级感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