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角:從漢文帝對賈誼的態度來分析漢文帝的帝王之術


新視角:從漢文帝對賈誼的態度來分析漢文帝的帝王之術

賈誼,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政論家!

賈誼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政論家。漢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年僅22歲的賈誼被廷尉吳公推薦給漢文帝,而漢文帝與之交談後深感其學識淵博、博聞強記的功力,因此果斷地將其任命為博士。

賈誼入朝之初曾深受漢文帝的寵信與賞識,短短一年時間,賈誼就從秩六百石的博士升任為秩比千石的太中大夫了,其平步青雲速度之快令人咂舌。然而好運不長,賈誼沒過多久就被漢文帝貶黜到長沙國去擔任長沙王太傅了。直到漢文帝七年(公元前173年),賈誼才再次被召回,然而還是沒能留在朝堂之上,只是被任命為漢文帝之子梁懷王劉揖的太傅。

新視角:從漢文帝對賈誼的態度來分析漢文帝的帝王之術

漢文帝曾重用過賈誼,也曾貶黜過賈誼!

賈誼在梁王太傅的職務上依舊是心繫朝廷,他曾多次上疏表達自己對朝堂局勢和天下局勢的認識,並提出了許多政治建議,但卻基本都未被漢文帝所採納。直至漢文帝十一年(169年),梁懷王墜馬而死,時任梁王太傅的賈誼非常自責與愧疚,就這樣一年後,年僅三十三的賈誼也在梁國鬱鬱而終了。

為何才識出眾的賈誼先是深受漢文帝的重用,後來又慘遭漢文帝的貶黜?為何漢文帝時而積極採納賈誼的政治主張,時而又對賈誼的政治建議充耳不聞?從漢文帝對賈誼的不同態度,我們或許可以重新審視漢文帝的帝王之術。

新視角:從漢文帝對賈誼的態度來分析漢文帝的帝王之術

從漢文帝對賈誼的不同態度,我們可以重新審視漢文帝的帝王之術!

一、西漢帝國的基本情況與西漢皇帝的"無為而治"

眾所周知,西漢帝國是經歷了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之後才建立起來的新興帝國,而如果我們忽略秦王朝短短十五年的統一時間的話,那麼我們也完全可以說西漢帝國是承接著春秋戰國數百年的戰亂後才得以建立起來的統一帝國。

漫長且殘酷的戰亂使得西漢帝國建立之初社會物資極度匱乏、天下百姓十不存一、綜合國力極度衰微。史載:"漢興,接秦之敝,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新視角:從漢文帝對賈誼的態度來分析漢文帝的帝王之術

漫長且殘酷的戰亂嚴重破壞了社會經濟和社會秩序!

這段話的意思是"西漢帝國承接秦國之弊端,當時諸侯並起,百姓難以生存而且天下也發生了饑荒。當時的糧價高達五千錢一石,民間甚至發生了人吃人的慘劇,因戰亂而死的人數也超過了半數……天下統一後,百姓完全沒有積蓄,天子不能湊齊毛色一致的駟馬車駕,而王侯將相甚至要乘坐牛車。"

面對西漢天子都無法湊齊毛色一致的駟馬車駕,而王侯將相不得不乘坐牛車的社會現實,西漢帝國上至皇帝、下至基層官吏都必須要實行與民休息的無為政治了,否則新興的西漢帝國就有可能重蹈秦朝之覆轍而再次亡於民變了。

新視角:從漢文帝對賈誼的態度來分析漢文帝的帝王之術

西漢帝國上至皇帝、下至基層官吏都必須實行與民休息的無為政治了!

另外,西漢初年朝堂之上的統治階級對皇權和皇帝的態度也值得我們仔細分析。當時高居朝堂之上的絕大多數王公大臣都是當年跟隨劉邦統一天下的功臣,除了張良、張蒼、叔孫通等少數幾人算是出身比較高貴以外,其餘諸如樊噲、陳平、王陵、審食其、陸賈、灌嬰、周勃、夏侯嬰、婁敬等絕大多數人都是出身於社會底層,清朝時期的士大夫趙翼就曾將西漢帝國初期的政局稱為"布衣將相之局",此言可謂一語中的。

作為西漢帝國開國元勳的漢初諸將,他們一方面戰功赫赫、功勳卓著,另一方面又文化修養極其有限,這就導致西漢帝國建立之初,朝堂之上的文武大臣們往往缺乏最基本的君臣觀念和君臣禮儀,史載"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意思是"漢初群臣飲酒爭功,喝醉後就大呼小叫,有的人還拔劍擊打皇宮裡的柱子,劉邦對此十分頭疼。"

新視角:從漢文帝對賈誼的態度來分析漢文帝的帝王之術

西漢帝國建立之初,朝堂之上的文武大臣們往往缺乏最基本的君臣觀念和君臣禮儀!

這些情況表面看起來只是漢初諸將缺乏君臣觀念、不懂朝堂禮儀而已,但實際上,這也透露出漢初諸將們漠視皇權、蔑視皇帝的深刻含義。

因為劉邦乃是布衣天子,他當年和樊噲、周勃、灌嬰等人都是秦王朝的編戶齊民,

所謂"君權神授"的理念是唬不住周勃等人的。說句不好聽的話,當年劉邦吃飯喝酒不給錢、私通寡婦曹氏、整日遊手好閒的醜事,周勃等人誰不是心知肚明呢?作為布衣天子,劉邦在漢初諸將的心目中毫無神秘性和神聖性可言!(劉邦那些所謂真龍轉世、斬白蛇起義、頭上有異象等神秘傳說恐怕只能唬唬普通百姓和其他功臣,像周勃這些長期和劉邦同地生活的人物,肯定非常瞭解劉邦以前是個什麼樣子。只不過周勃等人肯定也不會傻到四處宣揚劉邦當年的醜事,否則不是自尋死路嘛)。

新視角:從漢文帝對賈誼的態度來分析漢文帝的帝王之術

作為布衣天子,劉邦在漢初諸將的心目中毫無神秘性和神聖性可言!

雖然在叔孫通制定朝堂禮儀、劉邦雷霆手段剪除部分異姓諸侯王之後,這種君臣不分的情況有所轉變、漢初諸將也有所收斂(漢初諸將們至少不敢在朝堂之上喝醉酒了,也不敢大呼小叫了,更不敢拔劍擊柱了)。但在"清靜無為"的治國理念下,西漢皇帝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被迫"無為而治",例如漢惠帝劉盈就是個被迫"無為而治"的典型事例。

昔日漢惠帝即位之初想要大刀闊斧地實行新政,但是新任丞相曹參卻並不配合,常常飲酒作樂。漢惠帝對曹參的表現很不滿意,就責問曹參為何不積極輔佐他實行新政,曹參以自己的才能不及蕭何,而陛下的才能也不及先帝劉邦為由,勸告漢惠帝繼續"無為而治",而漢惠帝最終也不得不接受曹參的建議,從此偃旗息鼓地繼續"無為而治"。

新視角:從漢文帝對賈誼的態度來分析漢文帝的帝王之術

漢惠帝劉盈就是個被迫"無為而治"的典型事例!

事實上,西漢王朝的"無為而治"並不是所有事物都順其自然,它只是殷切地希望西漢皇帝垂手治天下而已。作為一個龐大的封建帝國,西漢王朝必然有許多需要官府定奪裁決的政務,而在當時,負責處理政務的權力就歸於以丞相為首的丞相府了。

丞相是西漢帝國內部的最高行政長官,他掌管著整個西漢帝國的所有政務,上自天時,下至人事往往都統歸丞相管轄處理。這種皇帝被迫"無為而治",而丞相大權在握的景象直到漢武帝實行內外朝制度後才有所改觀,也是從漢武帝時期開始,西漢帝國的皇權才得到顯著地加強,而相權也被逐漸地削弱。也就是說從漢高祖劉邦至漢武帝劉徹之間的西漢歷任帝王往往都只能掌握著有限的皇權,這其中就包括西漢帝國第三任皇帝—漢文帝劉恆。

新視角:從漢文帝對賈誼的態度來分析漢文帝的帝王之術

因為“清靜無為”的執政傳統和丞相大權在握的現實情況,漢文帝只能掌握著有限的皇權!

二、西漢帝國的內部鬥爭與漢文帝劉恆對軍功集團的態度

眾所周知,漢文帝劉恆乃是漢高祖劉邦與薄姬所生,是劉邦的第四子。劉恆本與西漢帝國的皇位毫無關係,他之所以能夠登上皇位,完全是西漢帝國統治階級內部三股政治力量相互鬥爭、相互妥協的結果。

西漢帝國初期的統治階級內部有三大政治力量,分別是宗室集團、軍功集團和外戚集團。宗室集團因為與西漢皇帝之間的血緣關係而獲得政治權力,而外戚集團則是通過與皇帝或皇帝的子侄產生婚姻關係而掌握政權。唯獨軍功集團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政治群體,漢初的軍功分子純粹是基於早年的軍功而取得爵位以及其他一系列的政治、經濟特權,諸如周勃、陳平、灌嬰等人物就是軍功集團的代表人物。這三股政治力量既有共同利益,又有其自身的特殊利益,因此,他們三者之間往往是既相互利用又相互牽制的政治關係。

新視角:從漢文帝對賈誼的態度來分析漢文帝的帝王之術

代王劉恆本來和西漢帝國的皇位毫無關係,但陰差陽錯卻繼承了皇位!

公元前180年,獨掌西漢帝國朝政十五年的呂后最終病死於西漢皇宮,出身宗室集團的齊王劉襄率先興兵發難,要求剷除所有呂氏子弟,其弟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與之裡應外合,聯合行動。與此同時,出身于軍功集團的太尉周勃也乘機奪取了北軍的指揮權。最終,在宗室集團和軍功集團的聯手鎮壓下,曾經權勢滔天的呂氏外戚集團被悉數剿殺,

而當時西漢帝國在位的傀儡皇帝、漢少帝劉弘也被周勃等人單方面宣佈並非漢惠帝劉盈之親生兒子,很快就被廢黜了帝位。

俗話說"天不可無日,國不可無君。"廢黜漢少帝劉弘之後,西漢帝國的宗室集團和軍功集團還必須擁立新的君主以穩定朝局。而在周勃、陳平等人看來,新立之君必須符合以下三個條件:第一必須要延續西漢劉氏皇統;第二必須要維護宗室集團和軍功集團的政治利益;第三必須防止再次出現外戚專權的亂象。

新視角:從漢文帝對賈誼的態度來分析漢文帝的帝王之術

在周勃等人看來,西漢帝國的新君必須符合三個條件!

在當時,劉邦尚且存活的親子只有代王劉恆和淮南王劉長二人了,然而劉長之母家趙氏個性張揚、素來有惡名(劉長之生母趙姬早亡,其舅父趙兼便是劉長的母家)。相較而言,代王劉恆不僅年齡更長,而且他素有寬厚仁義的美名,更重要的是劉恆之母家薄氏性情恭謹溫順。所以,在宗室集團和軍功集團的共同策劃下,代王劉恆最終得到了西漢帝國的帝位。

在經歷了呂氏外戚集團被悉數誅滅的血腥政變之後,漢文帝劉恆對政治威信空前高漲的軍功集團深懷忌憚之心。這從漢文帝入主長安之前,中央朝臣派人迎立代王,而代國主臣猶豫不決的心態可以推知。

新視角:從漢文帝對賈誼的態度來分析漢文帝的帝王之術

漢文帝劉恆對政治威信空前高漲的軍功集團深懷忌憚之心!

當代王劉恆接到周勃、陳平等人請求代王入京、繼承皇位的邀請後,代國國內以郎中令張武為首的代國臣子都對周勃等人迎立代王的真實意圖深為懷疑,他們皆認為這是周勃等人的引君入甕之計,其目的是要徹底剷除劉氏諸王。因此當時代國的絕大多數臣子都極力勸阻劉恆前往長安。

劉恆本人也對周勃、陳平等人的邀請深懷疑懼之心,他不僅先是請人占卜吉凶,而且還特地先派遣自己的舅父薄昭趕赴長安以打探虛實。直到薄昭率先進入長安,確定安全無虞之後,劉恆才開始從代地出發,準備入京繼位了。

新視角:從漢文帝對賈誼的態度來分析漢文帝的帝王之術

漢文帝曾先派舅父薄昭趕赴長安以打探虛實!

以藩王身份繼立大統且政治威信尚未樹立的漢文帝,他在即位之後不僅迅速地肯定了周勃、陳平等人誅殺呂氏、安定劉氏的功勞,而且還為周勃、陳平、灌嬰等人皆加官賜爵,諸如加封周勃萬戶食邑,並賜金五千斤;加封陳平、灌嬰邑各三千戶食邑,並賜金各二千斤等等。

漢文帝通過加官進爵、賜金賞地等行為來表明自己致力於維護軍功集團的既得利益,這很明顯是為了獲取元老重臣的擁戴。而絳侯周勃在當時倚仗擁立新君之功常有驕傲之神情,而漢文帝也是一再謙讓,史載:"絳侯為臣相,朝罷趨出,意得甚。上禮之恭,常目送之。"

新視角:從漢文帝對賈誼的態度來分析漢文帝的帝王之術

漢文帝提高加官進爵、賜金賞地的方式來求得軍功老臣們的擁戴!

三、賈誼的政治才華和漢文帝重用賈誼的深刻原因

儘管即位之初的漢文帝不得不遵循"西漢皇帝無為而治"的執政傳統,但他難道不想成為掌握實權的皇帝嗎?他難道不想改變這種臣強主弱的局面嗎?當然想!做夢都想!所以當鋒芒畢露且能言善辯的賈誼出現在漢文帝面前時,漢文帝會毫不遲疑地對其委以重任了。

年輕的賈誼不畏權貴、不循舊規、常常積極地針砭時弊和建言獻策,他曾在朝堂之上公開表示要用禮法來區別君臣尊卑,以加強皇帝的權威。他曾說道:"禮者,所以固國家,定社稷,使君無失其民者也。主主臣臣,禮之正也;威德在君,禮之分也;尊卑、大小、強弱有位,禮之數也。"意思是"禮法是穩定國家、安定社稷的重要因素,是君主不至於失去百姓支持的重要手段。主臣有別,這才是正確的禮法;權威歸於君主,這才是禮法的本分;尊卑、大小、強弱各有差別,這才是禮法的規律。"

賈誼不僅提出要加強君主權威的理論,而且他還親力親為地為新禮法設計了一整套具體制度,該制度包括但不限於名號、秩祿、旗章、冠履、衣帶、環佩、宮室、車馬、器皿等等。

新視角:從漢文帝對賈誼的態度來分析漢文帝的帝王之術

賈誼極力主張以禮法的方式來加強君主的權威!

賈誼極力主張重塑禮法就是要打破西漢帝國初期主弱臣強的政治局面,就是要用禮法來區別君臣之間的上下尊卑關係,以達到主臣有別而君主獨尊的目的。

而這些政治主張恰恰正是備受軍功集團掣肘的漢文帝所期盼的,因此,賈誼入朝之初就深得漢文帝的欣賞與重用,仕途上得到飛速升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只不過當漢文帝想進一步提拔賈誼,想將其任命為公卿大臣時,卻遭到了丞相周勃、太尉灌嬰等一干軍功老臣的一致反對,而這次軍功老臣的一致反對也成為賈誼個人命運的巨大轉折點。

新視角:從漢文帝對賈誼的態度來分析漢文帝的帝王之術

周勃等人曾一致反對重用賈誼!

史書上說周勃、灌嬰等人之所以反對賈誼是因為周勃等人性情質樸敦厚,不喜歡文學善辯之人,而年輕的賈誼卻喜歡肆意地針砭時事,所以周勃等人都很不喜歡賈誼。事實上,這或許只是最細微末節的原因,周勃等人之所以討厭賈誼,或許是因為賈誼當年曾向漢文帝提出了"令列侯之國"的政治建議。所謂"令列侯之國"就是強行命令留居京城的列侯都回到自己的封地。

對於漢文帝來說,這個政治建議不失為鞏固皇權的一個好方法,因為列侯離開京城長安、回到自己的封國後,也就相當於讓軍功老臣們離開了西漢帝國的權利中心。在列侯自己的侯國內,這些軍功老臣也只是一介封君而已,自然無法繼續掌握著西漢帝國的政治大權(西漢列侯的封地以戶數為限,一個列侯大概食封一縣之地)。所以漢文帝很快就採納了賈誼的這一政治建議,並迅速詔令列侯離開長安,前往封國。

新視角:從漢文帝對賈誼的態度來分析漢文帝的帝王之術

漢文帝曾採納賈誼“令列侯之國”的建議!

漢文帝和賈誼的想法很美好,但此詔令一經頒佈就遭遇了周勃、灌嬰等一干軍功老臣的強烈反對。這些軍功老臣一來不願意放棄京城繁華的生活(畢竟他們的封國比較偏遠,而且只是一個小縣城,哪有帝都長安繁華呢!);二來也不願意放棄自己在朝堂之上的高官厚祿。所以以周勃、灌嬰等人為首的軍功老臣們一方面以國事繫於一身,唯恐倉促離京會造成國家動亂為由,不斷地敷衍漢文帝的詔令;另一方面,這些軍功老臣們也對此事的始作俑者賈誼展開了政治報復,反對重用賈誼、並詆譭賈誼"專欲擅權,紛亂諸事"就是他們的打擊手段。

當時的漢文帝儘管有必要削弱周勃等軍功老臣的政治勢力,但比此事更重要的事情是先穩定自己的皇位。"令列侯之國"的詔令引起了以周勃為首的軍功老臣們一致反對,這對漢文帝來說是一個危險的政治信號。另外,同年的十一月、十二月連續兩次發生了日食。日食在古代被視為皇帝德行有虧的反映,是上天對皇帝的警告,皇帝若不改正過失將有大禍發生。

周勃等人也利用這兩次天文現象大做文章,在強大的政治壓力下,漢文帝只好棄車保帥,只好疏遠賈誼,並將他貶至長沙國。

新視角:從漢文帝對賈誼的態度來分析漢文帝的帝王之術

為了求得軍功老臣們的“原諒”,漢文帝不得不貶黜賈誼!

也就是說即位之初的漢文帝與以周勃為首的軍功老臣的初次較量中是處於下風的,為此漢文帝也不得不暫時讓步妥協、不得不貶黜賈誼以求得軍功集團的"原諒"。

漢文帝后來通過培植親信黨羽、重用宗室集團等原因,他也逐漸羽翼豐滿,當時的漢文帝再與軍功老臣們較量時,已經能夠獲得初步勝利了。這也為漢文帝后來召回賈誼奠定了基礎。

漢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謫居長沙國長達三年的賈誼再次被漢文帝召回京師長安,並連夜向他詢問鬼神之事,後世對此事多持批評態度,例如唐朝時期著名詩人李商隱就曾作詩諷刺漢文帝道:"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新視角:從漢文帝對賈誼的態度來分析漢文帝的帝王之術

謫居長沙國長達三年的賈誼再次被漢文帝召回京師長安!

事實上,漢文帝向賈誼諮詢鬼神之事也無可厚非,畢竟秦漢時期是個鬼神思想十分濃厚的時代,即便貴為皇帝,也免不了深受社會風氣的影響而對鬼神之事深信不疑。另外,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漢文帝肯將賈誼從蠻荒之地長沙國召回長安,這本身就是出於賈誼的器重。只不過,漢文帝考慮到賈誼上次"令列侯之國"的建議曾在朝堂之上引發軒然大波,所以他為了穩妥起見,並沒有將賈誼留任京師,而是任命其為梁懷王劉揖的太傅,這也算是漢文帝保護賈誼、令其韜光養晦的保護措施了(梁懷王是漢文帝最小的兒子,一向深受寵愛)。

賈誼在梁懷王太傅的職務上,依舊心繫朝廷,常常向漢文帝上表言事並積極地提出種種政治建議。例如賈誼針對當時百姓普遍重商輕農的社會風氣而提出了重農抑商的國策,他主張重視農業、重視農民,倡導節儉,反對奢侈。除此以外,賈誼還格外強調積蓄糧食對國計民生的重要性,為此還極力建議漢文帝要積極地儲備糧食以備不時之需,

這對後來"文景之治"時期糧食充裕、物資豐富奠定了基礎。

另外,賈誼還十分關注漢匈關係,為了解決北方匈奴屢屢興兵侵犯的問題,他還曾向漢文帝提出了"德戰"的戰略思想以及"三表"、"五弭"的戰術建議(賈誼的"德戰"思想和"三表"、"五餌"戰術已經有許多人都寫得很明白了,所以此處就不在展開描述了)。賈誼的這套瓦解匈奴的策略促進了漢匈雙方三十餘年的和平,為後來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也為漢武帝后來最終戰勝匈奴奠定了基礎,實在是功不可沒。

新視角:從漢文帝對賈誼的態度來分析漢文帝的帝王之術

賈誼被召回長安後,雖未留在朝堂之上,但也頗受漢文帝的重用!

四、賈誼的結局與漢文帝的帝王之術

漢文帝時期,除了外部的匈奴問題十分嚴峻以外,帝國內部的諸侯王問題也很嚴峻。當時的諸侯王封地廣闊、兵精糧足,這就導致這些諸侯王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僭越禮制,甚至漢文帝即位之初還先後爆發了濟北王劉興居、淮南王劉長起兵造反等事。

面對諸侯國日益強大且尾大不掉的現實,賈誼曾建議"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即通過分裂諸侯國的辦法來削弱其力量。具體而言,就是讓諸侯王的子孫們都來繼承王位,都來瓜分一部分王國土地。

但是,奇怪的是漢文帝並未將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作為一項基本政策而廣泛推行。此政策理念直到漢武帝時期才開始以"推恩令"的形式推行全國。為何一代英主漢文帝沒有采納賈誼的削藩建議?

新視角:從漢文帝對賈誼的態度來分析漢文帝的帝王之術

一代英主漢文帝為何沒有采納賈誼的削藩建議!

要想深刻理解漢文帝為何不採納賈誼的削藩措施,那麼就需要我們先了解漢初分封諸侯王的理論依據。

漢初劉邦等人推翻秦王朝,創立大漢王朝後,他們一致認為秦國之所以會二世而亡,一個重要原因是秦國沒有分封諸侯王,為了建立王國以拱衛中央。為了避免重蹈亡秦之覆轍,為了鞏固西漢王朝在各地的統治,劉邦在建立西漢帝國、剷除異姓諸侯王之後,就開始大封劉氏子弟為王,史載"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餘邑,尊王子弟,大啟九國。"

很顯然,劉邦之所以要大肆分封劉氏子弟為諸侯王,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讓劉氏的諸侯王國來共同保衛劉氏天下,由此可見,大封諸侯、大建王國實在是西漢帝國初期的基本國策。

新視角:從漢文帝對賈誼的態度來分析漢文帝的帝王之術

大封諸侯、大建王國是西漢帝國初期的基本國策!

漢文帝也是嚴格尊奉此等國策的,因為自從他登基稱帝之後,便大封二子劉武為代王、三子劉參為太原王、四子劉揖為梁王。至於其餘各地的戰略要地,他也同樣是倚仗劉氏子弟的諸侯王國來守衛。

另外,漢文帝時期的諸侯王雖然實力較大且常常逾越禮制,但那些諸侯王卻尚未明確漏出反叛之異端,儘管曾有淮南王、濟北王的造反之事,但此事也並未對皇權、對西漢帝國造成實質性的傷害,因為他們二人剛剛起兵造反,就被迅速平定了。可以說,漢初諸侯王的局勢還完全處於漢文帝的掌控之中,而不至於失控。

新視角:從漢文帝對賈誼的態度來分析漢文帝的帝王之術

漢文帝也信奉諸侯王國拱衛中央朝廷的作用,同時漢文帝曾完全掌握當時的諸侯王情況!

在諸侯王反狀未現的情況下,賈誼就建議漢文帝主動削藩,這就相當於建議漢文帝主動削除西漢帝國的屏障一般,自然不會得到漢文帝的採納。另外,賈誼的削藩之策能否成功尚且是個未知數,而削藩之舉引起諸侯不滿,進而導致天下動盪確實可以預見的結果(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能夠大獲成功並不意味著"推恩令"是個多麼高明的計策,它是建立在漢景帝強行削藩的基礎上才大獲成功的。因為漢景帝的削藩之舉使得諸侯王們往往只有一郡之地,甚至有的諸侯王只有數縣之地了,地狹人少的諸侯王面對龐大的西漢帝國,只能任由其擺佈了。畢竟好好配合漢武帝的"推恩令",還能使自己的子孫享有王侯的待遇,如若不配合,那恐怕就是強行奪爵的下場了)。

賈誼眼見自己的削藩之策不為漢文帝所用,心中就很苦惱鬱悶;再加之後來梁懷王劉揖不幸墜馬而死,身為梁王太傅的賈誼更是陷入了深深的自責、愧疚之情而終日哀傷哭泣(既為梁王意外身死而哭泣,也為自己懷才不遇而哭泣),最終他在三十三歲時就鬱鬱而終了。而賈誼的英年早逝,也終使一代英主漢文帝有了未重用名士賈誼的政治汙點。

新視角:從漢文帝對賈誼的態度來分析漢文帝的帝王之術

賈誼年僅三十三便鬱鬱而終了,實屬英年早逝!

結語

毫無疑問,賈誼是西漢初年傑出的文學家和政論家,他當年確實曾提出過許多切中時弊且影響深遠的政治主張。然而,賈誼所提出的那些積極有為的政治策略,或許並不完全適合漢文帝在位時期的執政要求。

賈誼第一次被逐出長安,遠貶長沙的時候,當時的漢文帝並不是不想重用他,只是以藩王身份初繼皇位的漢文帝在軍功集團強大的政治壓力面前,為了自保而不得不將其貶黜。當漢文帝召回賈誼,並將其任命為愛子梁懷王劉揖的太傅時,其保護之心、愛才之意已經是顯而易見的事情。事實上,賈誼之後所提出的重農抑商、儲蓄糧食、反擊匈奴等建議也基本都被漢文帝採納並實施了。至於賈誼所提出的削藩之策之所以沒有得到漢文帝的首肯,那是因為削藩措施不符合漢文帝時期以諸侯王國拱衛西漢中央朝廷的思路。

另外,縱觀漢文帝對賈誼的不同態度和漢文帝是否採納賈誼的政治建議,我們也可以管窺一代英主漢文帝的帝王之術。當賈誼建議漢文帝通過制定新禮法的方式來強化君臣關係,建議漢文帝抑制周勃、陳平、灌嬰等軍功老臣的政治勢力以加強皇權時,漢文帝會積極地採納此等建議,即便後來迫於軍功集團的政治壓力而不得不貶黜賈誼時,漢文帝也要想方設法地繼續推行該政策。而當賈誼建議漢文帝實行削藩之策以削弱諸侯王時,奉行以諸侯王國拱衛中央國策的漢文帝就果斷地對其削藩建議有所保留了。

自己心中有原則,不輕易被旁人所動搖,這就是帝王的基本素養啊!

參考文獻

(西漢)司馬遷著:《史記》,中華書局2014年點校本。

(東漢)班固著:《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點校本。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會定期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類文章,懇請感興趣的讀者朋友關注賬號,歡迎點贊、評論、轉發,感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