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桓公“尊王攘夷”和曹操都做過“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情,為何評價卻截然相反?

luhuanxiang



曹操和齊桓公截然不同。

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把漢獻帝劫持到曹操的大本營許都。

齊桓公是尊王攘夷。齊桓公大會諸侯時,周天子派遣使者,封齊侯為霸主。賦予他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的特權。

以後的晉文公、晉悼公稱霸時,都要去洛陽朝覲周天子。周天子冊封其為霸主。

齊桓公是尊周天子。曹操是是挾漢天子。兩者有本質的區別。所以後人對其評價截然不同。


楊朱學派


兩者評價不同,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性質不同。

齊桓公“尊王攘夷”是打著尊天子的名義,在實現霸業的同時,也相對的提高了周天子的地位和存在感,其行為自然也得到了主流思想的認可和積極評價。



而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則不同。曹操打著天子的名義,四處擴張,發展自己的實力,對漢天子則是架空其權力,把天子軟禁在許昌,限制其自由,名為漢臣,實為漢賊。



第二,結果不同。

齊桓公的“尊王攘夷”提高了周天子的地位,打擊了四周蠻夷,解除了戎狄對中原文明的危機,提高了中原地區華夏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肯定。

而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在曹操做大之後,不斷僭越,最終在其兒子曹丕手裡逼迫漢獻帝遜位,篡奪漢家天下,各朝代出於統治目的,宣揚代表正統的蜀漢劉備,而貶低曹魏。



第三,矛盾對象不同。

齊桓公時期的“尊王攘夷”是聯合內部打擊外部威脅,是值得肯定的。

而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則是內亂,相對不如齊桓公的“尊王攘夷”更有宣傳力。


津城沐雨


齊桓公的“尊王攘夷”與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性質是完全不同的。

周朝是以分封制為基礎,以禮樂文化為制度,以邦國製為國體,實行周天子的鬆散統治,諸候國共同尊崇一個周天子為最高統治者,諸侯國之間是彼此獨立的關係,周王室與諸侯國共同組成了周朝的核心。

齊恆公所在的春秋時期,周王室開始衰弱,走下坡路,分封開始封無可封,土地就那麼多,諸侯卻不斷增加;禮樂開始崩壞,諸侯開始不再遵守禮樂,隨意而為,並且彼此征戰,兼併滅國時有發生。



管仲輔佐齊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號,尊王攘夷的本質是尊重周天子,並藉助周天子的權威來震懾和威服其它諸侯,並幫助周天子樹立威望打擊不臣服的夷蠻。齊桓公不僅是這麼喊的,也是這麼做的,在尊王攘夷的同時,顯示出齊國的霸主之位,尊王攘夷不是改變現狀,而是更好的維持現狀,春秋五霸也只有齊桓公真正做到了尊王攘夷,到了後期,其它霸主都是藉助“尊王攘夷”的口號,而擴大自已的勢力範圍,性質就變了。

而曹操所在的東漢末年,自秦、兩漢以來,家天下已經深入人心,漢以法家為裡,儒家為本,奉行一個皇帝,實行中央集權制,所謂的中央集權制,就是皇帝掌握政權,而且漢代的皇權是神授的,君權神授,皇帝是至高無上的。



到了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無視皇帝的權威,而所謂的皇帝被各大軍閥爭來奪去,曹操算是其中最溫和的一個,所謂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是藉助皇帝的名義,去討伐不聽話的諸侯,但每個人都知道,僅僅只是借用皇帝的名義,為自已謀取更大的政治利益,而最終的結果就是改朝換代。

齊桓公的“尊王攘夷”不管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多是正面評價。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卻基本上是負面評價,曹操因此還被罵作國賊。



其根本原因就在於:

1、春秋時期與東漢末年所奉行的道德是不一樣的。春秋是以禮樂規範,東漢是以儒家規範,齊桓公“尊王攘夷”在道德範圍內,是普遍接受的,而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則侵犯了皇權,違背了儒家道義,不被當時的人認可。

2、齊恆公不謀求改朝換代,甚至都沒有約束過周天子的人身自由,而曹操卻是軟禁漢獻帝,限止皇帝的人身自由,換了誰也會對齊桓公好評,對曹操差評。



3、“尊王攘夷”是團結諸侯,一致對外,打擊華夏文明之外的蠻族,“挾天子以令諸侯”是以皇帝名義要挾忠於漢室的諸侯,對於不忠於漢室的諸侯無能為力,還是靠武力征服,這是窩裡鬥。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二者的巨大差別。前者為尊,後者為狹,前者的對象是夷,後者的對象是諸侯。歷史上對二者的評價當然是天壤之別。

首先是二者背景不同。尊王攘夷是發生在春秋時代,狹天子以令諸侯是發生在三國時代。二者都發生在大亂世,不同的是戰亂的性質不一樣。前者的時代背景是,周天子影響力大不如前,華夏民族的地盤不斷遭受周遭蠻夷侵蝕,各諸侯國為各自利益也不團結。這個時候齊桓公站出來振臂一呼,號召大家團結起來以周天子為中心,保護華夏民族的共同利益。雖然也不乏夾帶一些私貨,但只要還是為了民族的整體利益,屬於對外戰爭!而後者雖然也是天子式微,但當時的外部威脅還不是很明顯,諸侯做大,郡雄逐鹿才是國家的根本矛盾,屬於內部戰爭!

其次是出發點不同。齊桓公時代,天子神器還是自帶神聖光環的,諸侯再強也絕不敢躍雷池半步。尊王攘夷的主要目的還是團結大多數力量來鞏固共同利益,絕對不會有取而代之的非分之想。而後者,曹操雖然沒有跨出稱帝的最後一步,但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目的也絕非為了維護國家的利益,其方向仍然是朝著取而代之的方向去的。

第三是結局不同。齊桓公尊王攘夷,有效團結了諸侯,鞏固了天子地位,維護了全民族的共同尊嚴。齊桓公順理成章的成為一方霸主,這個霸主是大家心悅誠服的,褒義大於貶義!曹孟德挾天子以令諸侯,加冕魏王,成功架空天子,朝堂易主成必然之勢。貶義大於褒義!


週週說古今


這個概念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問題是一樣的。

實際上漢武帝雖然接受這一主張,卻進行了一個字的變更,實行的是“罷黜百家,獨用儒術”。

本來董仲舒與道家爭奪儒信仰的領導權,是為了宗教權在皇權之上,皇權必須得到宗教權的許可,最終鬥爭的結果卻是皇權凌駕於宗教權之上,儒教要接受皇權的領導,這就是形勢比人強。

“挾天子以令諸侯”,實際上曹操將其變成了“挾天子(為傀儡)以令諸侯”。

是諸侯國國君的權力大於皇帝,皇帝事實上變成了諸侯國國君的臣子。

“尊王攘夷”不同,周王朝的王還是有宗教實權的,也有自己的世俗權力,可以領導齊桓公,不會成為傀儡,周天子仍然是政教合一的儒教教主,這個主權身份沒有改變。


河東來


所謂挾天子以令諸侯的說法出自《南史》,我相信大部分人聽到這個說法都是從《三國演義》中聽聞的。這時候就應該說說《三國演義》了,《三國演義》因為他特定的時期,使他的主題就是美化蜀漢貶低曹魏,這是從貫穿於整部小說的主線,所以曹操做的任何事都被冠以了反賊的帽子,這顯然是不公平的。

在此我要發問,沒有曹操奉天子把落魄的漢獻帝撿回來,可憐的漢獻帝不知道要流落到哪裡了?劉備是所謂正面人物,他是所謂大漢的正統,為何他從沒有去逢迎天子?她為何稱帝?而不是另立其他人?

所以我要說的是歷史所有的事情都要結合當時的歷史時期來看,我們不應該貶低曹操的挾天子以令諸侯,也不應該極度讚美齊桓公的尊王攘夷,這些說法僅僅是後世人的說法,並非當時他們當時真正的目的。




影視小盒


相反很正常嘛……


手機用戶6710113345


因為一個尊 “尊王攘夷”

一個挾 “挾天子以令諸侯”


春秋那些事兒


1.尊和狹的字都不一樣!

2.齊桓公後的周還是周,曹操後的漢還是漢嗎?

3.漢獻帝和曹操在一起,衣食住行均被限制;周王住自己的城池!只是去開會出席一下!哪裡一樣?(正再讀春秋)


楊正再


齊桓公擁護王,曹操把王當人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