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和吕后为何让张良安然度过一生?张良的聪明之处在哪?

刘燕媚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的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被奉为汉初三杰,而三杰最终的结果是韩信被杀,萧何受辱,只有张良得意保全。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大汉天下建立之后,刘邦、吕后的残暴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吕后的残忍相比刘邦有过之无不及,在对待彭越的问题上就能看出来。

彭越、韩信、英布做为当时最大的三个异姓王,刘邦在云梦泽抓捕韩信之后,对彭越也采取突然袭击,将彭越抓捕到洛阳。,然后认彭越谋反,刘邦将彭越废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青衣县。彭越在西行途中遇到了吕后,结果被吕后一忽悠又回到了洛阳。此时吕后像刘邦说留下彭越就是留下祸患,所以诛杀了彭越,灭其家族,封国被废除。此事就可以看出刘邦吕后夫妻二人心狠手辣,那为何张良能得意善终呢?

首先是张良聪明,张子房做为刘邦的主要谋士,长期在刘邦身边,对刘邦的性格也是摸透了,所以当刘邦大封群臣的时候,让张良“自择齐地三万户”,张良没有选择,只要了“留”这个地方,因为张良刘邦第一次见面就是在留县。这种选择是可以让刘邦念及旧情,不容易下杀手。

大汉建国之后,逐步走向正轨时,张良就开始隐退,他是半隐半退,时刻留心朝中大事,但是有不直接介入朝中大事,对皇权构成不了威胁,有不远离刘邦的视线,使刘邦放心。刘邦想废掉太子时,吕后找他帮忙,他也是不直接出面,而是采用商山四皓,即表明自己的立场,又暗中帮助了吕后,对吕后有恩,减少了吕后的猜忌。(商山四皓极可能是张良自编自导的一出戏,他只是通过这个表明自己的态度,而刘邦对张良的意见很是看重,所以商山四皓的出现,刘邦就知道换太子不成熟)

其次是张良没有威胁。张良一介谋士,没有单独领兵的能力,也没有执政的能力,所以不像韩信有威胁,也不像萧何有专权的可能,作为一个闲散道人的张良在朝中无势力,在外没有外援,所以不够成对皇权的威胁,自然能得以善终。

最后是张良还有价值。张良是谋士,也是刘邦最信任的人之一,建国前及建国初期,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对刘邦的意义非常远大,并且张良还是帝师,交给你刘邦很多治国的东西。国建安定之后,谋士的作用虽然没有战争年代大,但是依旧可以作为重要参谋,所以张良对刘邦而言还有价值。

张良是谋圣,达到了谋士的最高境界——出这谋定天下,退则保全自身。


帝国烽火


常言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多少良臣将才与帝王一起建立了功业,却最后发现与君只能共苦难,却不能共享天下,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汉初三杰中,韩信功高震主,被吕后指使宫女乱竹插死,萧何辛劳为君,还要靠自污才得以保命。只有张良,得以安然避过被帝后猜忌、被帝后屠戮的命运。

为何独独张良能安然度过一生呢?

从客观上讲,张良与韩信相比,没有实际兵权,似乎对皇权的威胁没有后者大。与萧何比,似乎在人心上略逊一筹。

这些也可能是刘邦与吕后没有收拾他的原因之一。

但所谓帝王无情,为皇权永固,他们是要不惜一切铲除可能的威胁的,虽然张良客观上仿佛威胁不大,但若不是张良处理得当,怕是也不能顺利地在新王朝安然生存下去的。

我们来看下张良的聪明之处。

一、 忠心可鉴。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这是刘邦对张良的高度评价,由此可见,张良的谋略过人,但是张良的忠心也是明摆着的,他虽然有盖世之才,但从未有自立一方的意图。

他先是扶持故主韩王,此韩王并不成器,彼时天下纷争,稍有实力者皆可自立为王,像韩信,就挟实力邀封齐王,但张良并没有甩开韩王自立,足见他的忠心。

鉴于他的过往,和其他人的拥兵自立,刘邦对张良的忠心为主是有深刻印象的。

二、 淡泊名利。

说到这个话题,顺便提一下萧何。萧何也是刘邦忠心的后勤部长,且他为人清廉,官声很好。照理说并不是个贪心之辈,本来也不应该被刘邦猜忌。可就是萧何的官声,给刘邦造成了另一种求清誉的名利印象,使得萧何不得不自污名声以自保。

而张良就不同了,在最初刘邦大封功臣时,他没有选择食邑丰厚的地方,反而选择了地小贫瘠的留县,这是他与刘邦相遇的地方。选这里,既体现了他不贪,又体现了他重视与君王微时的情义。

再者,张良后来提出游道四方,更是体现出了淡泊世间一切名利的姿态,无怪乎帝王对他放心了。

三、 张良助吕后力保太子之位不失。

吕后见刘邦宠幸戚夫人,害怕立刘如意为太子,自己儿子不能继承大统,曾向张良请教计谋,张良之后为吕后能够保住太子之后亲自请出了商山四皓为刘盈说情,刘邦觉得刘盈羽翼已封,不可撼动,于是打消了废太子执念。

从此,吕后的太子之位稳如泰山,而张良自然成为吕后要感谢的大功臣。

张良这一着其实十分凶险,三国时陆逊也是神机妙算的人物,却因参与了东吴的继承人事宜被贬。可见,拥储之事吉凶难料。张良能成功保储,得益于他能精准分析形势,能在凶险中取得成功,足见张良的聪明之处。

古往今来,多少功臣良将死于走狗之烹,其中不乏谋算过人之辈,张良能在功臣清洗中安然度日,确有过人之处,简直可与越国的范蠡比肩。"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张良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他具有无与伦比的决策筹划能力,对刘邦夺取天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刘邦对张良的评价是:“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可见,刘邦对张良的认可和倚重。但张良的聪明不限于打天下过程种的出谋划策,更体现在刘邦称帝之后,张良的功成身退和审时度势。张良让刘邦坚信:张良无权无势无野心,是个醉心于闲云野鹤的人,这种情况下,刘邦和吕后找不到理由对张良下手。

西汉建立之后,张良没有任何权力,这是刘邦对他放心的根本原因

刘邦大封功臣时萧何功劳第一,而且萧何还是西汉的第一位丞相,可谓手握实权;而韩信在西汉建国后还执掌兵权,这两个人足以让刘邦日夜不宁。最终,萧何自污名节,晚年入狱,才得以保全性命;而韩信野心膨胀,因为兵权在握想谋反而被萧何和吕后设计杀害。

与他们相比,张良没有权力,对刘邦构不成任何威胁。刘邦本想把齐地三万户候封给张良,但张良婉言谢绝,提出希望被封在他们初识的留县,刘邦同意了张良的请求,封张良为留侯,是一个不足挂齿的小官。张良离开都城,远离政治和权力中心,从而也避开了灾祸。

张良已达到自己参加起义“为韩报仇强秦”的目的,刘邦也深知张良无依无靠的处境

张良本是韩国的贵族,韩国被秦国所灭,张良一心报仇。他还策划过谋杀秦始皇的活动,但是,以失败而告终。后来,他就遇到了刘邦,他想依靠刘邦的力量来达到报仇的目的,西汉建立,秦王朝已经灭亡,张良最初的目的已经达成,韩国的贵族也早就在抗争的过程中消失殆尽,张良成了孤家寡人。张良无依无靠的处境,正合刘邦的心意。

张良一直体弱多病,又看到了韩信、彭越等有功之臣的结局,他只想不问政事,修道养精,刘邦对此当然非常满意

张良已看透了历史上开国功臣的结局,比如,范蠡的逃走和文种的被杀,他深知“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他就以体弱多病为理由,不再参与任何与政治相关的活动。他开始钻研黄老之学,带着闲云野鹤的心情处世。刘邦看到张良对自己未来的规划自然喜不自胜。

急流勇退,不慕富贵,不留恋荣华,过远离政治和权力的生活,这是古往今来开国功臣最好的出路。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对一起打天下的皇帝构成威胁。张良正是深谙这个道理,才让自己平安无事地度过了后半生。这也正是张良比萧何和韩信更高明之处。


米瑞谈历史


💐

刘邦和吕后那可都是狠角色,杀起功臣来那叫一个不眨眼。

但他们杀的都是手握重兵或者独霸一方、有野心的诸侯势力。

作为谋士之臣,无论多么厉害,但必须有所依托才能够成就大事。

张良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功成名就之后,不再参与朝廷的事情。仅有的几次,也都是为了刘邦、吕后的利益筹谋划策。

张良的意图很明白,就是告诉刘邦、吕后,我就只有你们这一个主人,别无二心。

如此一来,张良对刘邦、吕后来说,不仅无害反而有益。这样的人,杀他干嘛呢?

当初,项羽分封天下诸侯已定,张良打算离开刘邦回到母国韩国再事韩王成。刘邦赐给张良黄金百镒、珠宝二斗。而张良悉数转赠项伯,使他为汉王请求加封汉中地区。

这样,刘邦才占据了秦岭以南巴、蜀、汉中地区。

刘邦平定三秦后,项羽杀死了韩王成,张良逃出彭城,躲过楚军的追查,再次回到刘邦身边。

刘邦称帝后,功臣们为了争功吵得不可开交。刘邦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都是张良的功劳。”并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为封邑。

张良说:“开始臣起兵下邳,与皇上相会于留(今江苏沛县东南),这是上天把臣送给陛下。臣愿意封在留就心满意足啦,不敢当三万户。”于是封张良为留侯。

张良素来体弱多病,自从高祖入都关中后,就托病不出。逐步由“帝者师”退居“帝者宾”,遵循着可有可无、时进时止的处事原则。

在汉初刘邦剪除异姓诸侯王的残酷斗争中,极少参与谋划。在西汉皇室的明争暗斗中,张良也恪守“疏不间亲”的遗训。

这是最聪明的“明哲保身”之道。

汉朝十年(前197年),汉朝廷出现了一场新的危机。刘邦意欲废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如意。吕后求救张良。张良为之谋划,建议太子请出商山四皓来辅佐,成功化解了危机。

太子终于保住了位子,吕后也是对张良勋口敬重。

总之,张良之所以能够全身而退,主要是不居功自傲,明哲保身,而且以超人的智慧为太子刘盈顺利继位,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为自己买下了一份保险。

这就是张良的聪明之处。

💐





初心不言


刘邦作为汉朝江山的统治者,在开创大汉江山之初,身边左右的文臣武将那可谓人才济济,高手如林。而最具有代表性就是汉初三杰韩信,萧何,张良。其他的诸如陈平,樊哙,彭越,英布等等也都是汉朝建国初期的开国功臣。他们为汉朝江山社稷的建立,都曾经履历战功,创造过很多杰出的贡献,甚至出现好多功高盖主之将。

随着汉朝江山的逐步稳定,那些劳苦功高的功臣们逐渐和统治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更有大臣甚至与皇帝刘邦出现了很大的分歧。比如汉初三杰之一的大将韩信一度被刘邦降职贬官,曾经被软禁起来。最后以密谋造反的罪名被吕雉联合萧何杀害在宫中。大将彭越后来被刘邦猜忌,也是安了个密谋造反的罪名而被诛杀。后来淮南王英布眼看形式对自己非常不利,最后被逼无奈起兵造反大汉刘邦。最终也没得到善终。

张良作为刘邦身边的大谋士,早在韩信被杀之初就已经在心里做好辞官隐退的准备。另外张良用明锐的观察力能够洞穿皇帝刘邦杀害功高盖主功臣的内心深处。因此在刘邦后来对众大臣封官许愿的时候,张良向刘邦提出只做留侯,云游四方,潜心研究佛学的想法。刘邦看出张良此时已经身无一点权利,不会对自己的统治产生威胁,遂打消对张良的各种猜忌。



另外张良曾经在早期汉朝立太子的事情上帮助过吕雉。正是由于张良的出谋划策,才得以保住吕雉儿子的太子之位,也就有了后来的吕雉皇后,皇太后的位置。你说吕雉怎么能不感激张良呢。因此吕雉在刘邦面前必定替张良美言,化解刘邦对张良的猜忌。

综上所述,张良最终没有被刘邦产生猜忌,善始善终,功德圆满,安然的度过一生。一方面是由于自己拥有高超的智慧,不留恋手中权利。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吕雉皇太后的帮助有关吧。


折返888


一、张良个人没有政治野心,他一生最大的目标就是推翻暴秦。



留侯张良,祖先是韩国人。祖父开地,任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丞相,父亲平,做过釐王、悼惠王的相,平去世二十年后,韩国被秦国灭了。张良年轻没做过韩国的官。但张良作为韩国的贵族,因为秦灭了韩,绝了张良在韩国升官拜相的望,张良和秦国是有深仇大恨的。

《史记》载:韩灭国时,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张良弟弟死了也不厚葬,变卖全部家产寻求刺客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张良曾重金找到一个大力士,为他制作了一百二十斤重的铁锤,在秦始皇到东方巡游时,张良和大力士在博浪沙中袭击秦皇,误中副车。张良成了全国通辑犯,逃到下邳。

张良本身精通厚黑学,遇到刘邦这个无师自通的厚黑学专家,认定刘邦能成就大业,从此一心一意扶佐刘邦,出谋划策,成为汉初三杰之一。



刘邦打败项羽后,张良连做丞相的欲望都没有,不要说去称孤道寡,他又半隐半仕之间,从不结党营私,为人低调,尾巴夹得紧得不要不要,没有给刘邦、吕雉构成任何威胁。

二、张良一生都忠于大汉,急刘邦、吕雉所急,想刘邦、吕雉所想,成为他们忠实的奴仆和智囊,私交甚笃。



沛公从洛阳向南进攻时,张良率军随沛公攻占韩国的十余座城邑,沛公让韩王成留守阳翟,自己和张良攻占宛城,向西进武关。刘邦想用二万兵攻峣关,张良献计:守将是屠夫之子,市侩之人,可利诱之。建议派人先去,给五万人准备食粮,在各山头多悬挂旗帜为疑兵,派郦食其带珠宝收买秦将。秦将见财缺钙,刘邦想纳降,张良又说:将军投降、士兵不一定听从,不如趁敌人麻痹,偷袭。沛公轻松到达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沛公进秦宫,看到美女、宝物,迈不动腿,张良又和樊哙苦劝刘邦驻扎霸上,既收买了人心,又避免了灭顶之灾。(项羽不可能容忍刘邦住秦宫的。)后项羽听从范缯建议,设鸿门宴想诱杀刘邦,又是张良收买项伯,陪同刘邦赴险,又巧妙安排刘邦脱险。

张良又劝说汉王刘邦烧毁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显示永不返回的决心,麻痹了项王。张良又打齐王田荣的小报告,说田荣反叛,从此项王放下西边的劲敌刘邦,全力进攻齐国。

后韩信拜将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回师平定三秦。汉王攻打楚军打到彭城,五六十万大军又被项羽几万铁骑打得大败。汉王退至下邑,危难之计,又是张良献计:用函谷关以东的土地交给黥布、彭越、韩信,联手对付项羽。最终刘邦登基。

汉三年,汉王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汉王急病乱投医,听郦食其的计策,刻好六国的印玺准备让六国复国。张良晓以利害,最终让刘邦收回印信。

汉四年,韩信陷齐后想称假王,刘邦大怒,当作韩信使者的面想痛骂韩信。此时刘邦正被项羽打败,用人之计,张良和陈平在桌底踩刘邦的脚,最后授韩信真齐王,韩信才拼命打项羽……

刘邦喜欢年轻貌美的戚姬,想立戚姬的儿子、性格类已的如意上太子位。这显然影响了大汉的长治久安,也极大地伤害了汉初功臣集团的根本利益。张良给吕雉、刘盈献计,礼遇请出刘邦请不出来的“商山四皓“,震住了刘邦,稳住了刘盈太子位。

三、刘邦、吕雉不同于屠夫朱元璋,他们并不过分疑神疑鬼,无意诛杀所有功臣。

终刘邦、吕雉执政的两个时代,他们只想除掉对王朝构成严重威胁的各诸侯王。

各诸侯王只不过是刘邦当年的合伙人,在刘邦集团公司赚得钵满盂满,家大业大,要人有人、要地有地,而且还相当有战斗力,如韩信因擅长带兵,留下“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典故,且当年就逼刘邦封王,他们让刘邦寝食难安,最终刘邦、吕雉对他们下了杀手。

其余,哪怕是丞相萧何、曹参、陈平,太尉曹参这些大权在握的元勋,帝后都只是敲打敲打他们,拿掉他们的权力,从未想下杀手,相反对他们赏赐颇丰。他们怎么会对特立独行、为人低调、亦奴亦师亦友的、人畜无害的张良痛下杀手呢?


苍茫大地顾炜斌


与其说是刘邦和吕后让张良安然度过一生,不如说是张良用超乎常人的智慧和韬略保全了自己的一生。作为一个佐臣,张良知道自己的角色,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他一心忠君,不投机;他懂得进止,不贪功。

我们知道,大多数朋友经得起甘苦,却经不起日常。对刘邦而言,他在沛县和张良的相遇是一个天赐的良缘。一心为韩复仇的张良,因为要刺杀秦始皇而遐迩闻名。在与高人黄石公相遇并得到点播之后,张良韬略过人、智谋无双。下邳相遇,刘邦惊异张良的眼光,张良敬佩刘邦的胆略,两人惺惺相惜,一拍即合。

此后,张良一心辅佐刘邦,取南阳、破峣关、入关中、赴鸿门、修栈道、渡陈仓、谋下邑;助力刘邦兵围垓下,定都关中;助力吕后保全太子之位。

从历史的记载看,张良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华彩和高潮,他用智慧站立在秦末汉初的舞台上。就连刘邦都感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远远比不上张良啊。

正当人生的高峰,张良却选择了急流勇退。

西汉立国之后,刘邦论功行赏、分封功臣。刘邦个让张良选择齐地三万户食邑,这个封赏已经很重了。可是,让刘邦想不到的是,张良坚决不要。他认为自己“为韩报仇强秦”的目的已经实现了,要其他的没用。在加上年老体弱,张良到了当初与刘邦初次相逢的沛县做了留侯。即使吕后相劝,张良去意已决。

此后,他远离朝廷,潜心修道。

实际上,张良的选择符合大道,他没有重蹈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国破臣亡的老路子。

张良的善终,不是刘邦吕后给的,而是自己对命运准确把握的结果。


文踪旅迹


刘邦和吕后让张良安然度过一生的主要原因是张良信奉黄老、清净无为的性格,张良的高明之处便是懂得功成身退。

汉初三杰,唯独张良过的最安然

汉朝享国400年,属于中国封建王朝中存活时间最长的朝代。汉朝的建立以推翻残暴的秦朝为开端,最终以楚汉战争收尾。大大小小数百次战役中,不仅诞生像萧何、张良、韩信这般的汉初三杰,更有彭越、英布等骁勇猛将。

汉朝的伟大之处不但但是开创一个大一统的中华文明新局面。作为开国帝王的刘邦和吕后更是向后世展示了如何在国家稳定以后,对曾经的从龙旧臣举起屠刀。

前前后后,以韩信为起点,到彭越、英布等人相继被刘邦和吕后杀害,整个汉朝开国的异姓王侯几乎全军覆灭。

即便是萧何这样的精明人物都难以逃过下狱的经历,张良能够在血雨腥风的清理中过的安然无恙,也实属罕见。

信奉黄老,修仙搞得身体比较差

张良是黄老之学忠实的信奉者,这一点也十分符合且影响着大汉王朝开国初期的国策。

汉朝刚刚见过,社会经过连年的战争,人口损失极其严重,经济发展非常凋敝。面对这样的一个大而虚空的大汉王朝,刘邦与萧何、张良、曹参等人制定出“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国策。

史书上记载,天子出行竟找不到4匹颜色一样的白马,宰相出行只能乘坐牛车。

张良作为黄老的推崇者,一门心思只想着修仙得道。熟悉道家修炼的朋友都知道,道家修炼中最为重要的一条是“辟谷”,张良属于道家顶尖的高手,必然是“辟谷”的行家能手,但是“辟谷”带来的问题是人的营养不良,搞不好最后身体非常差。张良就是这样,成天把自己关在暗室里不吃不喝,整个人消瘦的不成模样。刘邦和吕后每次见到张良一副病怏怏的模样,觉得张良也不可能活多久,搞不好哪天就营养不良,贫血而死。进而也就不去为难张良。


建言献策,只享爵位不掌握兵权

汉朝建立初期,张良位列汉初三杰,刘邦心想怎么也得封张良个王爷坐坐,但是被张良拒绝。

史书记载,张良推辞道:我本来就是韩国的没落后裔,祖上被秦朝屠戮殆尽,我从小一心只想着除去暴秦如何为家族人报仇,什么权力财富对我来说都是浮云。何况我在落难逃跑的时候,幸亏遇上大王收留,一起帮我灭掉秦国报了家仇,我也就没有什么心事了,就给我300户,够我吃喝的就行,从此以后我要专心钻研修炼。

刘邦和吕后一听,还是张良识趣。就赐予他300户的封地,让他潜心修道去。实际上这完全是张良的一种明哲保身的计策。

在楚汉战争中,张良也是非常安守本分,从一开始给自己的定位十分准确,单纯地给刘邦出出主意,代兵打仗的活谁爱干谁干,论功行赏谁爱要谁要。

由此可见,张良能够躲过汉朝刘邦和吕后对异姓功臣的屠刀,主要是自己懂得明哲保身,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良臣亡”的千古道理。更与自己喜欢清净无为的黄老之学有着莫大的关系,确实值得后世人好好地去研究一番。


历史守望者


自古君王多薄情,这也是君主的一个自然属性,反倒是不薄情的往往连位子都坐不稳,这也就是为什么凡是天下初定,功臣猛将有不少都会被清算,以各种理由进行杀害,虽不是必然如此,但也算是历史常态,而刘邦也显然不是必然之外的那种君王,缘何张良却能够避免韩信之类的覆辙呢,这也是张良的道家智慧起了大作用。

张良像


张良我们知道汉初三杰之一,为刘邦的鼎定天下立下了无数大功,照理说这般显眼出众,智谋无双的大功臣,在平定天下之前是君主眼里的香饽饽,腹心一般的依仗,而一旦天下太平,他的作用失去或者说减弱,那反倒成了君王眼中之患,属于那种不得不防的对象。

而对于张良来说,经历过人生起起伏伏,看透了人生百态自然也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的自保策略说起来很简单直白,但却也是大智慧,大毅力的一种体现。

张良像


不争,激流勇退,淡化自己的存在感,使自己不具备任何威胁性

自古被清算的臣子大多都是君王从他身上看到了威胁,毕竟如果你自身一点威胁没有,君王也不是蠢人,故意让自己背上残杀功臣的恶名,所以说张良最核心做的就是让自己不具备威胁,自刘邦入关中定都之后,天下初定,他就开始淡化出人们的视线,一不要封赏,土地,而不要高官厚爵,实在硬塞的才接着,然后安心的修道,不问世事,甚至一度想断绝人间烟火,最后才被吕后劝止,那自然无论吕后还是刘邦都挺高兴,对自己没威胁,还可以立为典范的。

而像韩信萧何这样威胁大的,韩信直接被灭三族,萧何也被多次试探,才得以幸免,毕竟身处高位,手握重权,自然不得不防,所以说张良的道家黄老无为自然的智慧,和做法为他赢得了刘邦的好感,以及消除了刘邦的戒心。

张良

拥立太子,赢得了吕后的感激,给自己上了一把保险

我们知道越到了后期,很多事情其实都是在吕后的影响以及主导之下的,所以在刘邦准备考虑废太子立自己宠妃的儿子为太子的时候,吕后慌了,求到了张良等人的头上,张良虽然避世不谈朝政,但也不是真的傻,这事如果不出面,无论结果如果,必然会遭到吕后的报复,反倒是拥立太子之位,才更有保障,所以他就站在了太子吕后这边,据理力争保住了太子之位,收获了吕后的感激,也给自己的生存加了一道保险。

张良剧照


所以说,张良的自保的智慧说的直白点,好像谁都能做到,但富贵荣华,高官权势面前也不是人人都能放弃的,也只有大智慧,大毅力,看透人世繁华如过眼云烟的智者才能做到如此轻易,如此的淡然吧。


历史微探索


▲张良剧照

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开始对昔日功臣进行封赏,其中张良得到的赏赐是齐地三万户。刘邦让张良自选三万户时,张良却直接拒绝了,他只想要留县(今江苏省沛县东南)。须得知道张良拒绝的这个赏赐何其之大。齐国凭鱼盐之利富甲一方,远非一个小小留县能够企及。那么,张良为何要拒绝这一厚赏呢?原因无他,张良若是接受了这厚封,便会有性命之虞。

▲汉高祖刘邦剧照

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刘邦加封功臣时,所封爵位最高只是侯爵,重赏的也都是早期跟随他的老将,其中很多都是沛县人。这些足以说明刘邦心里是有打算的,非刘氏不得封王,只是时机尚不成熟,他没有表露出来。此外,不是从沛县就开始就跟刘邦打拼的老人,是很难得到其真正信任的。

刘邦虽然未有明说,但张良凭借他对刘邦的了解,已然心知肚明。刘邦给他三万户,看似是给他最高封赏,实则是对他不信任的表现。刘邦之所以不信任张良的原因有很多。尽管张良很早就投靠了刘邦,但张良的父亲和祖父都是韩国丞相,张良最初也确实是韩王的人。

▲西楚霸王项羽剧照

在项梁、项羽叔侄集各路义军首领共商大事的一场会议上,张良对项梁提议:“你看,你现在已经立楚王为后人了,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多树党羽,韩王诸多公子中,横阳君成最贤,可以立他为韩王。”鉴于二人之前早有情谊,项梁便一口答应,同时还任命张良为韩国司徒(相当于丞相)。可以看出,张良首先是韩王的人,其次才是刘邦的人。后来刘邦被封为汉王时,张良只是送了他一程,并没有跟他一同回去建功立业,而是重新回到了韩王身边。这些都说明了,早期的张良并不是刘邦的人。

▲徐州沛县汉城

刘邦称帝后,随即开始排除异已,昔日项羽手下的臣子都被他逐渐诛杀,一些手握兵权的臣子也被慢慢架空,其中最著名的当属韩信。韩信当年参加了刘邦和项羽的会战,用计帮刘邦打败了项羽。项羽刚死,刘邦就从韩信手中收回了兵权,借口让韩信熟悉楚国的情况,将其改封为楚王。实际上,刘邦就是害怕韩信造反,所以才让他离开自己的大本营,唯有如此刘邦才能安心。

张良目睹了整个过程,对帝王心思实在是有了深刻认识。一直到后来韩信被杀,张良也没说过一句话。毕竟这天下已经是刘家的天下,刘邦以后考虑的都是如何把这天下长久地留在刘家身边。

▲明代《史记》书影

纵观历史,只有两种人敢向皇帝索要重赏——要么是像司马昭、曹操等可以轻松废立皇帝,要么就是活得太久想找死的。张良这样的顶级谋士,自然不会做出如此愚蠢的事,拒绝齐地三万户是必须的。不过高祖刘邦已经让张良挑选封地了,不选也是不行的,那么张良究竟该选择何处呢?

事实上,唯有留县乃是最佳选择。留县既是刘邦与张良的相遇之地,同时留县的名称又一语双关——留者,留也,意思就是说,是你刘邦要我留下来的。凭张良的智慧和刘邦的悟性,两人自然是心照不宣,从此相安无事。留下来的张良,再也不建言献策,因为有萧何处理国事,他当然是少说为佳。

▲张良剧照

毕竟张良是战略家,和政治家萧何的定位不同。建立政权的过程中,张良能够发挥极大作用,但到了和平时期却毫无用武之地,甚至还会成为统治者所忌惮的对象。张良之所以是智者,就在于他很清楚自己该在什么时候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自选留侯实为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史记》《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