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北伐魏國違反《隆中對》嗎?為何?

愛車E族3


都別搶,我來答。

不算違背,恰恰相反,這是諸葛亮為了挽救失去荊、益兩州的一種戰略轉移,一種戰略挽救。

  • 《隆中對》中說了什麼?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這是諸葛亮在《隆中對》提出的戰略思想,先是佔據荊州這個地理要塞,諸葛亮說的很清楚荊州之地是一個“用武之國”,意思就是說這個荊州進可攻,退可守。(如下圖“東漢十三州”所示)

這個荊州就是劉表佔據的那一塊,大家可以看到,就像諸葛亮說的這個荊州的位置佔據在地理要衝之地,它往北可以攻取洛陽,兵指中原。往東荊州可以作為橋頭堡和東吳聯合,一起對抗北方的曹操。

而益州這個地方就是“巴蜀之地,天府之國”,妥妥的可以拿來當做大後方和根據地,不斷的生產糧食,提供後勤保障,以支撐諸葛亮設想中的佔據荊州以後的戰略佈局。在關羽沒有敗走麥城之前,一切的設想都按照諸葛亮的計劃進行著。

建安十五年,劉備佔據了南部四郡武陵、長沙、桂陽、零陵,還有一個從東吳手中借來的江陵郡,總算是有了自己的地盤和武裝根據地。諸葛亮“隆中對戰略”的第一步算是初步達成,所以大家也看到這時候劉備依託荊州之地和東吳孫權結盟,一起對抗北方的曹操。

接著在法正和張松的幫助下,劉備入蜀接連劉璋,後來奪取了劉璋的地盤,成功佔據了巴蜀之地。至此,劉備的勢力版圖建構完成,坐擁荊、益兩州,天下三足鼎立的勢力格局由此形成。而且劉備還和東吳處於一個地理水平線上,這更加有助於兩國“合縱”抵抗坐擁中原的曹操。

漢中之戰勝利後,劉備還從曹操手裡奪取了漢中,劉備的勢力達到了巔峰,由此進位漢中王,自此,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戰略”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 意想不到的變故

當時留守荊州的關羽在漢中之戰不久以後發動北伐襄陽和樊城的戰爭,這個地方當時被曹操的下屬曹仁鎮守,如果奪得這兩個地方,那麼劉備集團就可以佔據荊州最北方的南陽郡,進而染指洛陽。當時這個荊州被劃分為了三個勢力地盤。

曹操佔據南陽郡、東吳佔據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部分,以上圖中的湘水為界,東部屬於東吳,西部屬於劉備。本來南部四郡都屬於劉備,但因為當時劉備在和曹操打漢中之戰的時候,孫權突然發兵攻打長沙、桂陽、零陵三郡。

迫不得已,劉備只好和孫權議和,重新劃分了地盤。

是歲,曹公定漢中,張魯遁走巴西。先主聞之,與權連和,分荊州、江夏、長沙、桂陽東屬,南郡、零陵、武陵西屬,引軍還江州——《三國志·先主傳》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關羽大意失荊州,導致劉備集團在荊州經營多年的努力化為雲煙,從此退出荊州,後者為東吳佔有。從此,諸葛亮隆中對中設想的“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北略中原”的戰略被打亂。

最要命的是劉備集團只能盤踞在巴蜀之地,這個地方亂世可以憑藉天險可守,可一旦穩定下來後,巴蜀之地往外發展就會受到限制。這是由於地理位置決定的,更要命的是東吳把荊州奪走以後,諸葛亮深知還不能和東吳撕破臉皮。

一旦和東吳撕破臉皮,假如東吳和曹操聯合起來,那蜀漢集團真的是要被困死在巴蜀。所以,劉備兵敗“夷陵之戰”後,諸葛亮趕緊調整戰略,重新和東吳建立聯盟關係,承認荊州屬於東吳,然後另尋出路。

而這個出路就是北伐曹操。

  • 北伐——戰略上的挽救

按照諸葛亮原來的設想,只要佔據了荊州這個地方,既可以東聯孫吳,也可以北略曹操,簡直可以說是佔盡“人和、地利”,但是失去荊州以後,“人和”雖然可以勉力維持,但是“地利”卻不在了。

所以諸葛亮只能重新佈局,尋求蜀漢集團的發展空間,突破失去荊州以後蜀漢集團面臨的生存困境。因此他採取的策略就是——安從坦道,平取隴右。也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採取的進攻方向。

大家可以從上圖中看到,諸葛亮想要從“荊襄之地”北上攻打曹魏,這幾乎是不現實的,一路上那麼多的要塞城池重兵鎮守,諸葛亮根本不可能從“荊襄之地”沿許昌去攻打洛陽,既不可能成功,蜀國也耗不起。

所以當時諸葛亮北伐唯一對自己有利,且有成功性的就是從漢中出發,走祁山,從街亭、安定所在隴西地區直接進攻洛陽。大家可以從下圖中看到,在漢中和洛陽之間隔著一條難以翻越的秦嶺,幾乎不可能把軍隊展開進行作戰,要打也只是打山地戰,而且各種物資、攻城裝備都無法運送進去。

唯一的辦法就是從祁山出發,沿著地勢平坦,無險可據的隴右地區直接劍指洛陽,大家可以看到,從寶雞到洛陽幾乎是一馬平川。如果不是馬謖失守街亭的話,諸葛亮“平取隴右,劍指洛陽”這一設想可以說是極為成功的。

街亭位於寶雞的上方,處於隴右的咽喉位置,這個地方對於諸葛亮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因為要進入關中平原,就只有這麼一個地方是最佳的入口,就像一個口袋似的。但後來曹魏攻佔了街亭,徹底把諸葛亮的大軍擋在了外面。

導致這一計劃落空,曹魏從此把防禦重點轉移到對付蜀國身上,而後諸葛亮數次北伐,不管是走陳倉道,走斜道,都因為曹魏的重兵防守而無功而返。可以說第一次北伐失敗就宣告了諸葛亮以後北伐的失敗,因為第一次進攻曹魏的時候,魏國的防禦重心根本沒有放在蜀國的身上。

如果馬謖守住了街亭,那就不得了,等於時刻插著一把劍對著洛陽,諸葛亮隨時都可以帶著他的大軍從街亭這個地方衝向一馬平川的關中平原。

但是因為在街亭這個地方的重大失誤,諸葛亮這一次的戰略挽救也宣告失敗,蜀國徹底被困死了。所以說諸葛亮北伐非但不是違背“隆中對”,其實反而是在彌補“隆中對戰略佈局”的重大失誤,是屬於一種戰略挽救和突破。


圍爐談史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以上是諸葛亮《隆中對》全文。

首先諸葛亮分析了天下形勢,曹操平定北方,孫權霸佔江東,劉表佔據荊州,劉璋坐擁益州,張魯盤踞漢中,而劉備只是暫且棲身劉表之下。

劉表昏庸,劉璋柔弱,張魯智寡,此時劉備應該趁機佔領荊州、益州,前出漢中。

荊州是四戰之地,戰略要塞;益州有天險環繞,沃野千里;漢中是益州門戶,出可爭霸天下,入則據險自保。

佔據這些地方後,“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等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到時就可像當年漢高祖劉邦一樣定鼎天下。

《隆中對》的策略不可謂不高,可也只是紙上談兵,並且諸葛亮之外還有魯肅的“三分天下論”(曹操、劉表、孫權)和周瑜的“二分天下論”(佔據益州和曹操平分天下)。

這裡面最大的變數就是荊州。

荊州雖然僅是一州之地,但其位於中原腹地,戰略地位極其重要,而且物產豐富,人口眾多,荊州牧劉表手中就掌握著三十萬精兵。

如果劉備按照諸葛亮的策略提前佔領荊州(劉備是有這個能力的,《三國志·先主傳》說“劉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就沒有了後來的赤壁之戰,也就沒有了和曹操、孫權三分荊州的事情了。哪知道劉表死後,劉琮帶領三十萬兵馬直接投降了曹操。《隆中對》“跨有荊、益”的策略打了折扣。加上後來駐守荊州的關羽戰略失策,導致荊州易主。

沒有了荊州,只靠益州之地不足以自保以待天下有變。益州雖然號稱“天府之國”,但當時的益州人丁稀少,又和羌戎南蠻接壤,和其他州郡相比,只佔了一個地理優勢。

反觀曹魏,國土廣闊,人口眾多,社會穩定,經濟向好,兵精糧足,雖然有北方遊牧民族,但在曹操時期就已經將匈奴、烏桓、鮮卑等族平定,不僅沒有成為隱患,還為曹魏輸出大批精銳之師。

226年,曹丕逝世,曹睿即位,當時曹睿就想南下討伐蜀漢。重臣孫資(導致後來司馬懿掌權的關鍵人物之一)認為蜀漢艱險,如果攻蜀,耗費巨大,不如命大將分別據守險要之地,只待魏國強大、蜀國有變。

時間完全在魏國這邊,拖的越久,對蜀國越不利,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說到“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因此諸葛亮不得不調整自己的策略,主動出擊。

北伐之前,諸葛亮也做了充分的準備。

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南征,平定蜀漢南方戰亂,收服南蠻各族之心;建興四年(226年)諸葛亮進駐漢中,開始操練三軍,準備等待時機。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認為經過兩年準備,軍力財力足以支撐北伐,於是開始了第一次北伐之路。

可是這次諸葛亮興沖沖的揮軍北上,卻在街亭被馬謖擺了一道,無功而返。

此後,諸葛亮於建興六年(228年)冬、建興七年(229年)、建興九年(231年)、建興十二年(234年)進行了四次北伐,但都沒有什麼作為,最後一次諸葛亮還病逝五丈原,結束了這操勞的半輩子。


別酒流年


答:雖然沒出去,可也不違反《隆中對》。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這是隆中對對未來的展望,當然,左將軍劉備已經死了,誰還能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呢?

“蜀大將諸葛亮寇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應亮。”這不正是隆中對開始了嗎……


中行偃1


諸葛亮北伐魏國違反《隆中對》嗎?為何?

我是臨石觀海,我來回答

諸葛亮以獻隆中對出山,為劉備集團規劃了爭奪天下的戰略方針,而前期劉備集團也是高度遵循著隆中對的指引前進,佔荊州,奪益州,之後打贏漢中之戰,聲勢滔天。而之後關羽失荊州,劉備夷陵戰敗,打破了原有規劃。

那麼之後諸葛亮北伐有沒有違反隆中對的初心呢,那麼我們先要知道隆中對的最終目的是要奪取天下,而連受重創之後的蜀漢不得不先考慮生存問題,而諸葛亮北伐也只是無奈的保命之舉。

所以個人認為諸葛亮沒有違反隆中對的戰略,只是初心未變,但形勢有變,當時只能採取以攻代守的策略。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志》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要北伐,口號是為了秉承先帝遺願,光復漢室,實際上是不得不為,其中有多種因素。

以攻代守

曹丕稱帝之後,為了團結士族,實行九品中正制,挽回了曹操出身宦官以及唯才是舉對士族的衝擊,使曹魏政權穩固的發展。而反觀蜀漢,雖經過諸葛亮的運作,實力也在恢復,但基礎不一樣,如果靜態發展,只會造成差距越拉越大,這是諸葛亮起兵北伐的主要原因。

轉移矛盾

劉備集團作為外來政權,與曹魏,孫吳面臨的情況不一樣,而蜀法嚴厲,對蜀中豪族不是很友好,所以與國內豪族的矛盾很難調和,而通過北伐可以將國內矛盾轉移。

乘虛而入

當時曹丕新亡,曹叡接班,蜀漢又迎來了這個理論上的天下有變的機會,所以諸葛亮希望通過北伐試探曹魏的政權是否有可乘之機。而當諸葛亮大軍出兵時,確實也嚇到了曹魏集團,但由於曹魏政權穩固,諸葛亮多次北伐都是無功而返。

總結:綜上所述,諸葛亮北伐其隆中對的中心思想沒有改變,只是當時形勢所迫採取的應急策略,但由於曹魏政權穩固,諸葛亮也沒有可乘之機,只能多次無功而返。


臨石觀海


諸葛亮北伐魏國不是違反了《隆中對》,而是隆中對無法實現了。這關鍵就在於兩個人一個關羽另一個是馬超。

隆中對

諸葛亮的隆中對只實現了一部分,那就是佔據益州,手握天府之國以險要據守防止入侵。在劉備入主益州,贏得漢中之戰後諸葛亮準備“平取隴右,蠶食雍涼,再圖關中”。再準備實施的時候出現了蜀漢的轉折點“關羽大意失荊州”,而隆中對到這裡也開始崩盤了。



蜀漢的轉折點

關羽大意失荊州讓蜀漢進入了衰弱期。荊州的丟失,徹底打亂了諸葛亮對蜀漢未來的部署。失去了荊州還不算是死局,劉備在失去荊州後兩年起兵發動了夷陵之戰。這兩場戰役的失敗讓蜀漢損失慘重,將領損失了蜀漢大將關羽、張飛,二代武將中的佼佼者關平、劉封,還有謀士馬良,以及整個荊州軍和參加夷陵之戰的四萬餘士兵的性命。徹徹底底的讓蜀漢進入沒落期,也讓諸葛亮的隆中對無法實現。



馬超在隆中對中的作用

劉備在入川時收服了馬超,這可是個意外驚喜。馬超是當世虎將不說,還是西涼世家。馬超的家族在涼州掌權有差不多二百年,馬超在涼州的影響非同小可。劉備、諸葛亮都曾有心思利用馬超收復涼州,而馬超也指望著劉備、諸葛亮出兵涼州,自己好回到故鄉。可惜荊州、夷陵兩次失利,讓蜀漢暫時無力攻取涼州。期間馬超又受到劉備打壓,導致馬超鬱鬱而終。攻打涼州最具影響力的馬超英年早逝,蜀漢兵力又難以在短時間內恢復,這些徹底的打消了諸葛亮蠶食雍涼的想法,導致隆中對無法實現。

總結:諸葛亮一心為了蜀漢大業,可惜隆中對這樣的國策確因為幾次戰役的失利徹底粉碎。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違反了。孔明在隆中所說的北伐時機是待天下有變,前提是蜀漢要治理好自已,然後是天下有大變亂。而孔明真正北伐時,卻是在中南並沒有真正平復,自己破壞了蜀漢內部政治團結,內政無望治理好,天下並無大變亂的時候,他只是用北伐保住自己的權勢,如同姜維欲搬倒黃皓失敗,躲回沓中擁兵自重一樣,北伐是他們自保的唯一出路,而不是為了蜀漢的治理和強大,一旦成功,他們都會背叛蜀漢自立。孔明的忠,是虛偽的,是偽忠。而劉禪是在與權臣爭奪國家統治權的鬥爭中失敗的,權臣們不顧一切的北伐,耗盡蜀漢國力,讓他失去了奪回權力的時間,最後不得不委屈求全,留得青山在裝傻充愣,可惜時勢已不再為他創造他父親那樣的機會,如果他父親劉備同處他的位置,也只會落得他同樣的結局。人固然要有真本事,可沒有機會,沒有遇到有利的時勢時,真本事也是空,只不過機會、時勢來了,真本事才能發揮作用,沒有真本事,也只會浪費機會和時勢,兩者是相互作用,缺一而不可的。


沉140769451


違反了一部分吧。

《隆中對》包含很多要點,其中大家最耳熟能詳的,是“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從這一點來看,荊州被關羽丟掉,並且也無力再奪回來,兩路出兵成為泡影,只能單純走益州崎嶇的山路出兵,這和《隆中對》本意相違背。

但是從更高的角度,《隆中對》是建立在孫劉聯盟的基礎上,“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諸葛亮輔佐後主,第一件事就是修復和東吳的關係,此後,聯盟再沒出現危機。諸葛亮堅持這一點,等於也沒有完全推翻《隆中對》戰略。

孫劉聯盟是個大前提,諸葛亮不可能從盟友手裡再奪回荊州,所以,這種情況下,諸葛亮勢必要改變戰略。諸葛亮北伐魏國,目的應該是蠶食掉曹魏的涼州,這樣可以俯瞰中原大地,並且得到珍貴的戰馬資源,再和異族搞好關係,對季漢而言,這也不失為一種好的戰略。

再者言,戰略是戰略,執行是執行,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戰略勢必會做出相應的調整,不能腦瓜子一根筋。諸葛亮的北伐,我認為是基於孫劉聯盟的這個大前提,結合天下形勢,對《隆中對》的一個合理調整。


歷史都付笑談中


諸葛亮後期北伐魏國確實有些偏離隆中對,但這並不是諸葛亮的本意,而是因為局勢的變化,隆中對已經無法平心靜氣按部就班的實施了

隆中對的主旨是保有荊州和益州兩州,然後東邊結好孫權,安撫好南蠻還有西邊的羌族等部落,等待北方的魏國內部發生變故,然後派一個大將從荊州率兵直取洛陽,劉備率兵從漢中直取長安。

隆中對初步實施

劉備在請得諸葛亮出山後,很快就迎來了赤壁之戰,赤壁之戰剛開始,諸葛亮親自出使東吳和孫權達成孫劉聯盟,而後孫劉聯盟在赤壁打敗曹操,劉備收荊南四郡又向孫權借了南郡。這樣隆中對中“保有荊益,東結孫權,南撫夷越就已經完成了一半。

劉備取得荊州後藉助被劉璋邀請的機會趁機進入益州,經過與劉璋一年多苦戰再次拿下益州,這樣諸葛亮的隆重對初步實施也就順利完成了。

中期操之過急

隆中對初期的實施非常順利,但就因為前期太過順利,中期卻開始操之過急,到後來基本前功盡棄。

劉備在剛開始向孫權借南郡時,就留下了隱患,因為並沒有真正意義上明確荊州的歸屬,所以後來兩邊都覺得道理在自己一邊,經過明爭暗鬥後反倒讓曹操漁翁得利。

劉備在取得益州後孫權就開始心裡不平衡,並向劉備所要荊州,劉備自然不會同意,隨之兩邊產生裂痕戰爭一觸即發。但因為曹操突然攻佔漢中,劉備感到威脅後就將荊南三郡讓給了孫權,兩方暫時言和。

接著劉備在漢中之戰取勝,並佔領了漢中,此戰看似劉備大獲全勝,但其實劉備只是獲得了漢中一個空殼,百姓已經被曹操在戰前基本全部遷走,而且劉備集團也在這場大戰中損耗嚴重,需要一定時間恢復。

經過漢中之戰的劉備集團本該修養生息後再施行隆中對的第二階段,但這時他們卻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在益州無力出兵的情況下,緊接著就發動了襄樊之戰。襄樊之戰中蜀將關羽先勝後敗,失敗的很大原因就是因為關羽沒有及時得到支援導致兵力不足,不得已從荊州抽調兵力,導致荊州空虛被呂蒙輕易攻佔。

荊州的丟失不止讓劉備損失了半壁江山,還讓諸葛亮的隆中對再難實施,後續又引發夷陵之戰。

無力迴天

荊州丟失以後,隆中對的從荊益兩路出兵的戰略再也難以實施,後續引發的夷陵兵敗又讓蜀漢雪上加霜。

夷陵之戰後,眼看孫劉聯盟徹底破裂,南方蠻夷也開始作亂。這時諸葛亮在內憂外困的情況下,能夠繼續與東吳結盟,南方降服南蠻已經是盡力維持隆中對。但此時荊州已經丟失,益州又損耗嚴重,隆中對已經沒有辦法按部就班進行,所以諸葛亮後來也只能孤注一擲北伐中原了。


小傷聊史


不違反,隆中對的核心是東和孫權北拒曹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