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那么聪明, 为何不帮英明的扶苏, 而去帮纨绔子弟胡亥继位?

饿死的猫


李斯当然是一个聪明人,他饱览群书,学富五车,在其很小的时候便将一些帝王之术铭记于心,读的烂透,最终在其不懈的努力下,一路扶摇直上当上了秦朝的宰相一职。

李斯是一个拥护法家学派的学者,他对于治国有着自己的一套看法和见解。李斯为了帮助秦王夺得天下,实现他的梦想,不断为他进行建言献策;为了防止六国统一对秦国构成一定的威胁,李斯不断的派出自己的谋士去离间各国君王的关系,去防止他们有联合的可能,因为李斯清楚的知道,只要将这些国家的君王们保持一个独立的状态,秦国一定能够将他们一一击破。

在李斯的建议下、实施下,嬴政终于将其他六国进行横扫,并完成了大一统的丰功伟绩。在其完成了大一统后,李斯又趁机献言,将秦国以及秦王的称呼废除,改为秦朝和皇帝来称呼嬴政和他一手建立的帝国。就这样,在李斯的步步计划下,嬴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完成大一统的皇帝。

为了帝国的发展李斯做了很多的贡献,他先是建议废除分封制,改为郡县制,原因便是有利于更好的统治和管理,在无形中加大了中央权力,防止了地方做大威胁中央的可能。

而在文化的统一上,他鼓励秦始皇采取焚书的政策,禁止秦朝的子民读不被要求的读物,必须读已经规定了的读物和教材。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防止在秦王朝统治下,会有其他的新思想出现,从一定的角度上来说,这巩固了秦朝的统治和政权。

总之李斯对于大秦王朝的贡献是极大的。

李斯帮助赵高其实另有隐情

可能因为秦朝赵高的出现,才会导致在后来的历朝历代中,都有一个祖制,而这个祖制便是“宦官不得干政”。赵高也算的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权倾一时的太监了,据说当时的他和胡亥的关系极好,为了取悦这个纨绔子弟,赵高也是想了很多的办法,后来在秦始皇驾崩后,赵高为了能够将这个胡亥捧上去,他亲自找到当时秦王的丞相李斯,当时的李斯其实是不愿意和赵高同流合污的,因为李斯是一个读书人,对于赵高这个宦官,他是从心底里看不起的,再加上胡亥的为人他也清楚,是典型的“吃啥啥不行,干啥啥不剩”的,所以在他心中,觉得扶苏才是能够担起秦王朝重任的人。可是善于攻心的赵高,对于这个老迂腐有一套自己的办法去对付,他对李斯只是说了一句“功高孰与蒙恬?”

就论功劳来说,李斯的功劳一定比蒙恬的大,但这是对秦王朝,对秦始皇来说。要知道扶苏最为信任的便是蒙恬,蒙恬可以说是扶苏的心腹,而赵高的这句话就是为了点醒李斯,别看你现在是大秦朝的丞相,这一切都是秦始皇给的,可现在秦始皇去世了,能给你这些的只有胡亥,只有他赵高。如果扶苏顺利的当上了秦始皇,扶苏一定会选择蒙恬作为丞相的不二人选,所以扶苏的去世,代表了李斯的下台。

而且,李斯是法家集大成者的代言人,而公子扶苏明显是亲儒思想,政治理念,政治主张完全相悖,所以于公于私李斯都不可能去支持公子扶苏。一旦扶苏顺利登基,那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政治主张必然会被撇弃,而李斯也肯定不可能会有什么未来可言。所以,恋栈权位也好,为了让自己的政治主张不改弦更张也罢,李斯都没有任何理由,去支持扶苏。

只可惜,秦二世登位以后,李斯在和赵高的政治斗争中失败,落得一个家破人亡,自己也被腰斩于市的下场,而就在李斯死后不足七年,汉朝建立,在汉初遵从老子的无为而治,到了汉武一朝,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就彻底成为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而李斯,则是法家最后的一个完全执行者,后世之中,大都是法儒皆用了。


木剑温不胜


也许正是因为李斯太聪明,他才选择了“纨绔子弟”胡亥,而不是深得人心的公子扶苏。《史记·李斯列传》开篇便以仓鼠厕鼠之事表现了李斯的志向,他说:“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即李斯有着强烈的向上爬的欲望。当他在荀子处学了帝王之术,辞别荀子的时候,又说道:“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对权力、富贵哟这么大欲望的一个人,其控制欲势必更强。所以,他选择了更易于控制的胡亥当秦二世,而没有选择有能力、有主见并且深得人心的公子扶苏。

大臣挑选皇帝的事在后世也屡见不鲜,最典型的可能就是陈平、周勃等人荡平诸吕之后,最先组织各路诸侯起兵,在起兵过程中立功最大的齐王刘襄令人意外地被排出在皇位继承人的候选人之中,反而是平时最低调的代王刘恒成了新皇帝。这不是因为刘襄不适合当皇帝,而是因为他太适合当皇帝了,但是他当了皇帝之后,大臣们可能就没有好日子了。毕竟皇帝的权利与大臣的权利本身就存在这冲突啊,此消才能彼长。

所以,公子扶苏没有被李斯和赵高选中,也是因为公子扶苏太适合当秦国的皇帝了,但是他当了皇帝之后,与他有过节的奸臣赵高肯定要被清算,而控制欲极强的李斯也会逐渐因皇权的限制而难以把自己的欲望发挥到极致。


国史通论


李斯为什么要帮胡亥其实原因有很多。

第一点,当时的李斯是属于秦始皇的大臣,如果要说心腹的话也是属于嬴政的,和扶苏并没有过多的交集。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那当然如果扶苏当权了,那么可能就不会有李斯的位置了。他可能也有自己心腹要委以重任。

第二点,当时的扶苏可以说是已经被内定储君。那么这么优秀的他身边已经围了一圈的人了,还不乏有能力和李斯相当的,可能那样的人还是和扶苏年龄相同性格相同的。那么相对来说李斯就不会被重视了,就算是投靠扶苏也不一定会重用。

第三点,李斯是有野心的,相比于扶苏来说,当时的胡亥实在太弱了。他身边既没有权,也没有人,更加没有光环。那么李斯帮他就等于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而且既然胡亥没有人,那么李斯就可以在其面前有很大话语权,更有可能有决定权。那么如果帮胡亥成功登上大位,李斯就可以比现在更上一层楼。

所以说李斯选择胡亥只能说他很有眼观,很有想法,事实也证明了他后来成功了。





我诺随风


“宁为仓鼠,不为厕鼠”,深深影响着李斯的人生选择,这也是他的人生智慧之体现。年轻时的李斯,在郡里当文书兼仓管,在做这个微不足道的小官过程中,李斯观察到了一个现象:

同是老鼠,待遇却不大相同,厕所中的老鼠又脏又臭,每天吃脏东西,见到有人或狗进来时,就会大惊失色,狼狈逃窜。而处于粮仓中的老鼠,日子就会过得舒服得多了,它们吃的是囤积的粮食,住在大屋子里,不怕风雨,也不用担心人或狗的惊扰,所以长得又肥又大。

李斯由鼠及人,感叹道:“人之贤与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意思是说,一个人有没有出息,日子过得好不好,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平台,即环境决定的!

多么睿智的领悟啊!而这番见解,也影响着李斯一生的选择。

所谓选择养成仓鼠的环境,其实就是造“势”的过程,李斯一生追求的不是为国家做贡献,成为优秀的政治家,而是成为一只肥大幸福的仓鼠而已。这也是他为什么会选择讲“法”“术”“势”的法家成为安身立命的所在。

李斯的人生成败,最关键的也就在一个“势”字上面。他善于造势,即便面对秦始皇那样独断专行,动辄得咎的皇帝,李斯也能长期为相而不到,由此可见其厉害之处。而在秦始皇时代,李斯所造之势,都是善于号秦始皇的脉,总是能够十分准确摸清嬴政的心思,然后为其解决问题。

而这一切,所换来的,就是李斯位极人臣,享尽富贵荣华的生活。

当秦始皇死掉之后,如何继续保持其在帝国的权力和地位,这就是李斯这只仓鼠需要考虑的实际问题,至于帝国的掌舵者谁更贤明,这并不是首选。

而呼声最高的扶苏,实际上并不是李斯心目中合适的继承人,原因有两点,其一,行事方式和政治主张的不合,扶苏是十分反对法家主张的人,而素来亲情偏“仁政”的儒家。显然如果他继位了,那么这个帝国的走向,就没有李斯什么事情了,可能之前所有的功绩,也会被淡化处理掉,这么一来,李斯这只仓鼠就不能舒舒服服享受粮仓了。

其二,扶苏身边的蒙恬,以及蒙恬身后的蒙氏,跟李斯是政敌。而以扶苏与蒙恬的关系,显然李斯是会被放弃的一方。

如此一来,眼中只有苟全富贵想法的李斯,是不可能走向扶苏那一方的。选择胡亥,是一次造“势”,只是很遗憾,他的造势最终失败了。天下大势早已在推着秦王朝走向灭亡,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帝国的权力交接还出现了分割,实属不智。

然而胡亥这张牌,虽然是赵高和李斯一同扶起来的,却最终成为了胡亥独享的牌。李斯大概没有想过,扶苏身边有蒙恬,而胡亥身边也有赵高呀。老狐狸的这次投资,注定要打水漂,毕竟这个大仓库里还有一只更大的仓鼠,怎么能容忍另外一只肥硕的仓库来抢自己的粮食呢?


稚君


李斯这辈子犯的唯一一次傻,就是:秦始皇去世后,李斯与赵高合谋篡改遗诏扶持胡亥继位、逼死英明的扶苏!至于精明的李斯为何会犯傻到这程度,背后的根本原因在赵高身上!而李斯,之所以会在这一关键时刻栽在赵高手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赵高那“能把死的说成活的”的卓绝口才。

李斯在口才上是个人才,但这要建立在他没遇到赵高之前,因为赵高在口才上,那是人才中的人才。这赵高的口才到底有多好呢,简单说来就是:堪比四处游说举六国相印的张仪。古代有个著名的口才能人叫触龙,他的壮举之一被记录在《触龙说太后》中,今天,我们仿之,姑且把赵高说服李斯的故事叫《赵高说李斯》吧。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此后,李斯怕引起天下大乱,每日照常令人送水送饭,不让外人知道死讯,按照惯例,应由秦始皇长子扶苏继位。扶苏思想倾向于儒家,不同意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当面提过意见,惹得秦始皇生气,把他派到西北大将蒙恬那里。

而这时,胡亥的老师,即宦官赵高却动起了歪脑子,他极力想让胡亥称帝,因为这样一来,他就可以大权在握了。始皇帝死时,扶苏正在西北鞭长莫及,如此一来只要说服李斯,赵高就完全可以把胡亥扶上皇位。

但这李斯平素与赵高关系也并不密切,并且又是极富谋略之人,要说服李斯,谈何容易啊!但是没关系,赵高是谁,雄辩之才可退百万雄兵之人啊!赵高的口才究竟有多好呢,接下来,我们回到当时来剖析一下:

这赵高去说服李斯,可以堪称天下“说服案”的范本啊!赵高的最终目的是劝说李斯篡改遗诏,但见到李斯后,赵高并没有单刀直入,而是采取了迂回引导法,他开腔说:

“上崩,赐长子书,与丧会咸阳而立于嗣。书未行,今上崩,未有知者也。所赐长子书及符玺皆在胡亥所,定太子在君侯与高之口耳。”

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皇帝死时,要扶苏回来参加葬礼的这封信,没等送出去,皇帝就死了,这封信没有人知道,现在胡亥手里。所以,谁继位,全由你我说了算。这话说得高艺术啊,全程是探听的口吻,而且也没有透露具体,这样说的原因是:万一李斯不配合,自己还有退路。

果然,李斯不配合,冷冷说:“这是亡国的言论,不是人臣应该议论的。”这话一出来,估计普通人心得凉半截,意思很明确:这事我不想说!

但赵高听到李斯的不满后,却有条不紊地继续陈述,显然,赵高此番是抱着“吃定你”的打算而来的。赵高看似无意地提到了一个关键人物:蒙恬,这蒙恬和太子扶苏关系很好,也是谋臣之一,深得扶苏的信任。

在这种时候提蒙恬,一来等缓和气氛,二来也能引起李斯的注意:为什么突然提这个人,他想表达什么?于是,李斯耐着性子听下去了。

接下来,赵高从蒙恬的才干、功劳、谋略、人心等等入手,狠狠把蒙恬大人夸了一顿。这李斯默默听着,在赵高卓绝口才的描述下,李斯恍然间还生出了自卑感。赵高一看李斯表情有变,立马知道,可以抛出杀手锏了,于是他说蒙恬和扶苏的交情很好。其实,赵高这番话只有这最后一句是事实,其他的非常有待深究。但此时的李斯,已然动摇,甚至自觉:自己全然不如蒙恬。

就在这个当口,赵高抛出了关键性的一句:扶苏继位会立蒙恬为丞相。这是什么意思,赵高等于告诉李斯:扶苏继位,对你李斯大大不利啊,因为他要立蒙恬为相,没你什么事啊!李斯听到这,脸色一沉,陷入了沉思。其实说到底,赵高完全就是在靠口才“忽悠”,谁说扶苏会立蒙恬为相啦?没人说,但赵高却成功用这招,让李斯错觉“蒙恬肯定就是未来的丞相”。

但李斯毕竟也是聪明人,转念一想,反正不当丞相也没事,还是坚守本心为好。于是,李斯对赵高说:你回去吧,说我是奉先帝的命令行事,听从圣上之安排,我自己有什么可以考虑可以决定的呢?这里可以看出,李斯可以算得上忠臣,即使明知道扶苏继位自己利益可能受影响,但也依旧不改初衷。

但赵高怎么会肯这样就回去,他继续卯足了劲发挥他的雄辩之才!

“安可危也,危可安也。安危不定,何以贵圣?”这话是顺着李斯的话进行反驳的,目的是说服李斯接受:效忠圣上并不需要完全按照圣上的意思办,而应以天下苍生为要。

紧接着,见李斯似有所动,赵高马上抛出论证,证明天下的圣人都是善变的,他还把圣人会随机应变,不拘泥于固有这个正理搬了出来,恰到好处的驳了李斯的忠臣论。这话连起来说就是告诉李斯:篡改遗诏并非背叛秦始皇。

李斯马上反驳说:篡改遗诏的貌似都没好下场!赵高大喜,这说明李斯此时已经心动了,现在他要做的,就是说服李斯:篡改遗诏也不会没有好下场。

赵高说道:“上下合同,可以长久;中外若一,事无表里。君听臣之计,即长有封侯,世世称孤,必有乔松之寿,孔、墨之智。今释此而不从,祸及子孙,足以为寒心。善者因祸为福,君何处焉?”

这话就相当有水准了,赵高的意思非常明确:篡改遗诏有没有不好下场不一定,但不篡改遗诏,却绝对会“祸及子孙”!然后,赵高论证了篡改遗诏能得到的种种好处。

听完后,李斯长叹“嗟乎!独遭乱世,既已不能死,安托命哉!”自此,李斯就已被赵高完全说服!活生生,赵高就把“黑”说成了“白”。这样的口才,即使不是李斯,换成刘斯,周斯,结果也大约是一样的!

所以,李斯最终舍弃扶苏拥立胡亥,不是因为别的,而仅仅是因为赵高口才过人啊!大约,李斯最终死于赵高阴谋之下,也与赵高出众的口才脱不了干系!看来,口才这东西,有时候比世间任何刀剑、谋略,都要重要啊!



记者李满


前210年,十月,始皇帝嬴政出游,左宰相李斯陪同,右宰相冯去疾留守咸阳。少子胡亥要求随行,嬴政很喜欢这个儿子,就答应了。

衣赐履说:《史记》里原文是“少子胡亥爱慕请从,上许之”,不少学者将“少子”翻译成小儿子,也即嬴政最小的儿子,我觉得不妥。本年,胡亥二十岁,嬴政四十九岁,生胡亥时二十九岁,而嬴政有二十多个儿子,难不成都是二十九岁以前生的,二十九岁之后再无一个子嗣?不大可能。所以,我感觉此处“少子”可能是相对于长子扶苏而言的,毕竟,除扶苏和胡亥之外,其他公子所述甚少,非要给胡亥安一个“老十三”、“老十五”的排行,意思不大。

十一月,嬴政一行到达云梦(湖北省安陆市南。据说哈,西汉司马相如写了一篇《子虚赋》,把云梦的自然美景描绘得有如仙境,五百多年后,诗仙李白读了《子虚赋》,如痴如醉,跑到云梦住了十年,呵呵),在附近云梦大泽,遥祭死在九嶷山(湖南省宁远县南。嶷读如疑)的舜帝。然后,乘船顺长江而下,观览籍柯(本句柏杨先生解释为“观察漂流的木材”,新浪博友随鱼欢游解释为“体察民风,关注沿途农事”,我倾向于后者。毕竟,一统中国的始皇帝,体察民风,关注农事,更符合其身份。关注点如果是“木材”,岂不是成了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了吗?),渡经海渚(安徽省枞阳县),过丹阳(安徽省当涂县西北),抵钱塘(浙江省杭州市)。因钱塘江潮波涛汹涌,便向西行一百二十里,从陿中(浙江省富阳县。陿读如侠)渡富春江,登会稽山,祭祀大禹。面对南方大海,建颂德碑。然后起驾返回,归途中经过吴地(江苏省苏州市),从江乘县(江苏省南京市东北)渡过长江,沿海北上,抵达琅邪(山东省胶南市)、之罘(山东省烟台市北芝罘岛。罘读如服)。在海上看见大鱼,即发箭将鱼射杀。接着又沿海西行,到了平原津(山东省平原县西南古黄河渡口),嬴政忽然得病,卧床不起。


嬴政很厌恶谈论“死”,因此群臣中没有人敢于提关于死的事。待到他病势更加沉重时,才命中车府令、兼掌符玺事(宫门守卫官兼御印管理官)赵高写诏书给身在上郡的长子扶苏说:参加丧事处理,灵柩到咸阳后安葬。诏书已封好,但却搁置在赵高处,没有交给使者送出。


衣赐履说:读到此处,有一疑问。这个诏书是嬴政未发出,还是赵高未发出?这一点很关键,如果是赵高未发,则说明他早就预谋杀害扶苏。倘真如此,赵高的胆子未免太大了一点,毕竟嬴政还没死啊。于是,参阅《史记·李斯列传》,载“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这才合理,是嬴政还没来得及发出去就死了,这才给了赵高、胡亥矫诏的机会。《资治通鉴》载,书已封,在赵高所,未付使者。虽然只改了几个字,却意思完全不同。司马光看来对赵高十分愤怒,不惜对其构陷。史家的笔,重如泰山啊!

秋季,一行人来到沙丘宫平台(沙丘,河北省平乡县。赵武灵王即被饿死在此)。七月二十日,嬴政驾崩。左宰相李斯因皇帝在外病逝,怕消息扩散后引起诸皇子和其他地方发生变故,于是秘不发丧,将棺材放入寝车中,由嬴政生前宠信的宦官驾车。所到一地,上呈餐饭、百官奏报事务与过去一样,由最宠信的宦官传话批准。只有胡亥、赵高及受宠信的宦官五六个人知道内情。

当初,嬴政非常喜欢蒙恬、蒙毅兄弟,甚为信任。蒙恬在外担任大将,蒙毅则在朝中参与商议国事,兄弟二人,忠心耿耿,朝中大臣,甚至宰相,也不敢冒犯他们。赵高生而隐宫。嬴政听说他办事利索,通晓刑律,便提拔他担任了中车府令,并让他教胡亥学习审理判决诉讼案。哥儿俩关系相当不错。赵高曾经犯下大罪,嬴政指派蒙毅审理。蒙毅认为赵高依法应被处死,但嬴政却找个由头儿赦免了赵高,并恢复了他的官职。

衣赐履说:通鉴上说,赵高者,生而隐宫。绝大多数史家把隐宫译为太监、宦官,柏杨先生译为,天生生殖器不健全,所谓“天阉”是也。我也查阅了一些资料,感觉这么译可能有误,许多事情解释不清。比如,赵高有一女婿,又比如,胡亥后来任赵高为宰相,这都是天大的笑话,另外,蒙毅是上卿,并非法官,嬴政偏偏让蒙毅审赵高,嬴政本人是法律专家,他当然知道赵高应判死罪,待蒙毅审理后,他又特赦赵高,这里面似乎也有故事。关于赵高的具体情况,我们专门撰文探讨。此处就算他是个嬴政身边比较受宠的官员吧。

赵高既然素来得到胡亥的宠幸,恰又怨恨蒙氏兄弟,便劝说胡亥,公子,皇上驾崩,现在谁都不知道,你大哥扶苏现在跟蒙恬在一起,他要一回咸阳,当然是他的皇上,你就完了,现在是个天赐良机,赶紧下一道诏书,让扶苏自杀,立你为太子,这个天下就是你的了!

胡亥一听,又惊又喜,说,这个这个嘛,能成功吗?

赵高说,怎么不能成功?诏书玉玺都在咱手上,谁知真假!不过嘛,还得拉一个人过来帮咱。

胡亥说,拉谁?

赵高说,丞相李斯。他不帮咱,这事儿搞不成。

胡亥说,他会帮咱吗?

赵高说,你放心,只要你下了决心,李斯那个上蔡小吏,包在我身上。

胡亥说,行。

于是,赵高会见李斯,说,皇上赐给扶苏的诏书及符玺都在公子胡亥那里。定立太子之事只在您和我的一句话罢了。您说,这件事该怎么办呢?

李斯大惊失色,说,赵高,这种亡国的话你也敢说!这是我们做臣子的该议论的吗?!

赵高冷笑一声,说,干不干由您,不过我倒要问问,您觉得自己的才能、谋略、功勋、人缘以及公子扶苏的信任,这五点与蒙恬相比,您行不行?

李斯沉吟一下,说,都比不上他。

赵高说,既然如此,那么只要扶苏即位,那丞相就是蒙恬的,还有您什么事儿啊?话又说回来,到时您想拿着封侯的印鉴告老还乡,都不一定能实现哦。

李斯脑海里想必回闪出一串自己的所作所为,特别是那些可能得罪过扶苏和蒙氏兄弟的行为,还有这些年捞的好处,想了半天,沉默不语。

赵高说,公子胡亥仁慈忠厚,是可以担当皇位继承人的。希望您慎重地考虑一下,作出定夺!

李斯想来想去,决定参与同谋。

衣赐履说:这个决定是很难下的。李斯的功劳自然不在蒙恬之下,只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扶苏上台,李斯罢相,这是很正常的事。奈何李斯年已古稀,还是没勘破人的一生,一个贪字,毁其三族。另外,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赵高心思极密,矫诏是诛九族的事,他直接找李斯商议,自然想到了李斯如果不同意,一定当场格杀,然后宣称李斯暴毙。在所有人中,他和胡亥地位最高,想要篡位,想来多了些枝节,但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

于是,这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密谋迅速布置实施,诈称接受了嬴政的遗诏,立胡亥为太子,又篡改嬴政给扶苏的诏书,指斥他和蒙恬诸多不是,命令两人自杀。


衣赐履和金大妞


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而扶苏是偏向于儒家的秦国王子,二人在政见上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扶苏当了秦二世,李斯必然会早早下课,接替他的一定是蒙恬或者蒙毅。仅管李斯可以安享晚年,但是李斯不愿意离开权力的中枢,因此李斯选择了扶持有法家基础的胡亥,这个孩子好控制;而扶苏不仅年长,更有主见,且有蒙恬大军相助,因此李斯必然无法控制扶苏。

按李斯的想法,他执掌了秦国大政后,伺机废除胡亥,再立一个贤能的王子为皇帝;对于赵高这个人,能用则用,不能用则直接处理掉。李斯相信大秦在他手上一定能实现万世传承,这样他在九泉之下见了秦始皇嬴政也有说法。

不过李斯作为法家法治派的继承者,他善于治国理政,善于用阳谋与实力解决问题,却不善于宫庭内斗,不善于阴谋下流。赵高尽管也精于法律,但他的心更加黑暗,也更加善于阴谋。在赵高的运作下,帝国元勋与嬴秦宗亲都被处理了,用为帝国元勋与嬴秦宗亲代表的李斯也被赵高腰斩于市,(李斯与嬴政是儿女亲家,所以李斯也算是嬴秦宗亲)从此大秦真正进入了灭亡期。

李斯尽管聪明,但是没有天下为公的公心,在公心方面与商君相比,李斯差之远矣!李斯尽管有才,但是最后一关才能没有用在刀尖上,反而助纣为虐,将大秦推向了灭亡的深渊。


大秦铁鹰剑士


很简单 为了权力 正是因为他是聪明人 才更不会帮英明的扶苏 扶苏是长子 其实是楚国公主女儿生的 这个可见李归元教授的书 秦迷 而这个楚国公主就是秦始皇的皇后 所以 扶苏作为嫡长子虽然没有太子名分 但是 他其实有太子的事实 但是秦始皇猜忌他 把他派到了蒙毅军中 我觉得既把扶苏排挤出了朝堂 也是变相的历练和接班准备 因为如果要完全打击扶苏 干嘛要把他派到帝国最大的军事集团掌握军权呢 但是秦始皇一死 我们不知道遗诏到底是谁接班 但是经过密议 以及事后的格局看 代表内庭的赵高 和代表外朝的李斯 扶持胡亥继位了 为什么是胡亥呢 因为他弱势 年纪小 没有政治经验 便于控制 李斯赵高可以联手控制帝国 因为帝国没有分封 皇族势力薄弱 李斯作为外朝官员代表 觉得自己在和内庭赵高的合作中可以处于主导地位 这样不就是事实上的皇帝了吗 所以胡亥继位后 李斯和赵高为了防止皇族叛乱 杀光了秦始皇的子女 所以 李斯正是因为聪明 才不会扶持扶苏 英明的扶苏上位 李斯作为前任皇帝的人 虽然不会说一定不会有很好的下场 但最少不会像扶持胡亥这样获得巨大权势 只是他聪明反被聪明误 不久后被代表内庭的赵高干掉了


祸水往哪跑


李斯害死同学韩非,最终没有一个好下场。鼠目寸光,爱官如命,心胸狭窄,贪图富贵。听了赵高的话,赵高对他说,立胡亥为帝,李斯继续做丞相,享受荣华富贵。赵高对李斯说,对如果立公子扶苏为帝,扶苏不会让李斯为丞相,一定会让蒙恬做丞相,李斯从此_一定不会在被重用。李斯心胸狭窄,嫉妒蒙恬的才能,怕蒙恬将来取代了自己。赵高和李斯秘密的计划,假传秦始皇的旨意,对公子扶苏和蒙恬,在对匈奴的军事作战大为不满,让扶苏和蒙恬自杀。公子扶苏太傻了,看了做假的书信,就信以为真,真的自杀了。蒙恬不想死,被抓进牢房,上书对胡亥说,自己对秦国忠心,决不会造反,最后还是服毒自杀了。弟弟蒙毅也是一样,无奈自杀。左丞相冯劫,大将军冯去疾不想受辱,先后在牢房自杀。胡亥做了大王,杀死了秦始皇所有的儿子和女儿,只有一个在看陵墓,没被杀害。后来,胡亥听了赵高的话,将丞斯李斯和儿子李由腰斩,李斯最终没有一个好下场。赵高又杀了胡亥,立子婴为帝。子婴用计除掉赵高,刘邦带领农民军占领咸阳,子婴投降。项羽又来到咸阳,杀了子婴,活埋章邯手下二十多万秦军,秦国灭亡。刘邦打败项羽,建立汉朝。


茶山文哥


李斯有一个理论,叫做“仓中鼠”,意思就是人这一生,要像仓中老鼠那般能够自由自在的生活。而李斯想要的生活便是建功立业,留名青史,他是一个既有野心,也有能力的人。

所以,李斯能够离开故乡,而去敌对的秦国效力,显然并不是因为忠诚或者爱之类的理由。

第一点:李斯追求的是名利

李斯是一个聪明人,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是不会选择扶苏的。

1、比起李斯而言,扶苏显然和蒙恬蒙毅的关系更好。选择扶苏,他所得到的能够和蒙毅同为丞相就到头了。

但是,胡亥这支潜力股,一旦计划成功,这就是从龙之功,不仅他受益,连自己的家族地位也会水涨船高。

2、李斯主张法家学说,而扶苏更喜欢儒家学说,显然李斯的理念对于提倡百姓休养生息观点的扶苏来说并不适合。

3、胡亥公子自身沉迷享乐、缺乏主见等等特色,跟扶苏公子比起来,很明显前者更适合野心家相处。

第二点:赵高的语言艺术

赵高在这件事情上,绝对的全场MVP,他说服李斯的话很精彩,总结起来是这么几个意思:

1、你比不上蒙恬;(镇住李斯,由他求李斯变成他帮助李斯)

2、扶苏上位后你的家族要衰落;(进一步造成李斯的恐慌,然后给出自己是为了你好的感觉)

3、抛出诱惑,始皇的指令只有赵高和李斯可知,即便在上面改写内容,别人也无从得知。(这一招很妙,进可攻,退可守。李斯便有了条件诏书、目标权势)

每日一篇历史故事,故事有温度,历史有诗意,百般滋味,全在心间。

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