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被称为帝国双璧,为汉朝乃至汉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司马迁为何没有据实写进史书?

小小龙读史


出身寒微 却是世间罕有的军事奇材

汉武帝时,经文、景二朝的休养生息与韬光养晦,西汉帝国空前强盛,雄才大略的武帝刘彻迫切希望展开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战争,彪炳青史的名将卫青、霍去病此时昂首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在刀光剑影的汉匈战场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后来,卫霍二人因卓著的功勋而被史家誉为“帝国双璧(玉)”。

卫青本是为人鄙夷的私生子,少年时为人牧马,成人后成为平阳公主(武帝姐)的骑奴,后因擅歌舞、通音律的姐姐卫子夫被汉武帝看中选入后宫,他也由此成为武帝亲信。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秋,匈奴骑兵再次大举入塞侵入上谷郡,烧杀抢掠。汉武帝大胆启用“外戚”卫青为车骑将军,率军迎击匈奴,汉帝国反击匈奴的战争大幕徐徐拉开。

初出茅庐击匈奴 就立下辉煌战功

卫青率万骑出上谷抗击匈奴。同时,轻车将军公孙贺、骑将军公孙敖、骁骑将军李广各领万骑,分别出云中、代郡、雁门,进击匈奴。李广、公孙贺均是身经百战的宿将,公孙敖虽是少年从军,但也有过实战经验,唯独卫青是没上过战场的新手。但这场战事的结局却出人意料。李广的运气最糟糕,出雁门塞后竟然遭遇匈奴单于亲率的主力,兵败后被俘虏,但他依仗过人的机智和出神入化的骑射技艺,夺取匈奴人的战马逃回。公孙贺出云中郡后没碰到匈奴一兵一卒,绕了一圈后无功而返。公孙敖率部出代郡与匈奴精锐激战,被其击败,伤亡近七千人,残部狼狈逃回。四路大军中,只有初出茅庐的卫青表现亮眼,他在大败侵入上谷之敌后,紧追不舍,深入匈奴腹地,直捣龙城,斩杀匈奴七百余人后班师凯旋。卫青的处子之战即大获全胜,武帝大喜,赐爵关内侯,以示褒奖。

雁门之战 河南之战 漠南之战 河西之战 卫青连战连捷

元朔元年(前128年),匈奴人开始了大肆报复,再次大举南侵,先攻辽西,杀掠两千余吏民,辽西太守也被斩杀。接着西攻渔阳(今北京密云),镇守渔阳的老将韩安国几乎全军覆没,余部只好困守待援。接着,匈奴骑兵乘势西进,攻入雁门,杀死千余人。卫青再次奉命出征,率三万将士赴雁门救急,并与匈奴展开激战,击杀数千匈奴将士,残部狼狈逃窜。卫青两次出击,两次获胜,声威日甚,在随后展开的汉匈河南(指河套以南)之战中,他理所当然的成为汉军主帅。

河南之战,卫青第三次出征,率数万大军出云中,再辗转南进,在陇西临洮将匈奴楼烦王、白羊王部包围,歼敌数千,掳获牲畜十余万头,全部收复了河套以南地区,取得了对匈奴用兵后第一次战略决战胜利。卫青因功被封为长平侯。

在随后的漠南、河西之战中, 卫青率李息、张次公、公孙敖、公孙贺、赵信、苏建、李广、李沮等将军先后出塞讨伐匈奴,其中漠南战役战果辉煌,卫青率军向北深入大漠七百余里,直捣匈奴右贤王王庭, 猝不及防的右贤王率少数将士仓惶遁逃,其部众一万五千余人被俘,匈奴小王、将军、当户等贵胄数十人也束手就擒,大小牲畜十多万头被汉军掳获。因卫青居功至伟,被武帝派使者到军中拜为大将军,统辖诸将。

元朔六年(前123),卫青统十万大军出定襄,直接与伊稚斜单于主力血战,斩杀数千人后退回汉塞休整月余。之后,他领李广、公孙敖、公孙贺、赵信、苏建、李沮六将再出定襄寻找匈奴主力厮杀,斩首万余。在这次战役中,此前从无败绩的卫青受到小挫:右将军苏建、前将军赵信遭遇单于主力,一场短兵相接的苦战后,汉军被击溃,将士伤亡殆尽。

赵信原本是匈奴小王,降汉后被封翕侯,此时见大势已去,率八百残骑复降匈奴。赵信阵前投敌,苏建被迫弃军而逃。这是军事奇材卫青从军以来首次受挫,损失三千余骑兵和两位将军,幸运之神似乎不再眷顾他。在这次战役中,卫青外甥、年仅十八岁的霍去病崭露头角,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大无畏精神率八百骁骑远离大军,长驱直入大漠腹地独自立下战功,引起武帝注意,被封“冠军侯”,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 。

赵信投降后深受单于倚重,被封为次王(副王),他建议将匈奴主力迁徙至漠北,远离汉境,以诱使汉军孤军深入,以逸待劳,待汉军长途奔袭、疲乏不堪时大举反击,一鼓聚歼之。单于采纳其建议,将匈奴主力全部迁往大漠深处。

河西之役 霍去病的光芒盖过了卫青

河西之战爆发后,东线老将李广出师不利,遭遇匈奴左贤王的四万精骑,多亏他骑射皆精、沉着冷静,与敌恶战两日,终于等来了张謇所率的增援部队 。左贤王撤围而去,汉军伤亡严重,精疲力竭,也无力实施追击 ,东线战事遂告结束。

西线的公孙敖一出北地就迷了路,无法到指定战场参加河西之战,所有的重担都落到霍去病身上。霍去病麾下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精锐骑兵,能以一敌百,他率领这支“特种部队”由西北转向西南,长驱深入两千余里,绕到匈奴军队的身后,在祁连山(张掖西北)一带与匈奴浑邪王、休屠王的军队展开激战,霍去病进攻猛烈,又断了匈奴人的退路,匈奴人大为惊恐,无法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很快就大败亏输,被汉军杀死三万二千余人。

史载,河西之战霍去病战绩耀眼,俘虏匈奴单桓王、酋涂王 ,还有其他五王、王母、单于阏氏(正妻)、王子等显贵五十九人,将军、当户、都尉等大官六十三人都被汉军生擒,逼降两千多匈奴军队。霍去病率一支孤军,长途奔袭两千余里,用伤亡三千余人的代价,一举歼灭了匈奴部署在河西的主力,基本收复了河西之地,显示出其卓越的指挥才能与过人的胆识。战后,武帝赐霍去病五千四百户食邑,部将赵破奴、高不识也积功被封列侯。之后,霍去病后来居上,其锋芒与威势逐渐盖过了大将军卫青。

<strong>最具争议的的漠北大决战 司马迁秉笔直书 并无偏私

元狩四年(前119)春,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骑兵十余万、步卒数十万、预备马匹十四万出塞击匈奴,汉匈战争史上最关键的一役就此展开。

漠北之战中,卫青率五万骁骑深入大漠千余里,一举击溃伊稚斜单于主力,斩杀一万九千余人,可是由于将帅失和,致使单于撞破天罗地网逃跑,负责右路进攻的将军李广迷路误期,被迫挥剑自刎,副手赵食其下狱治罪,功过相抵,卫青有功而无赏,部将无一人被封侯。是役霍去病率五万骑兵再次深入大漠两千余里,击溃左贤王部,俘斩七万多人,俘虏匈奴章渠、屯头、韩三王,还擒获匈奴相国、将军等重臣八十三人,阵毙北车耆王,祭祀姑衍山,最后一直打到瀚海(今贝加尔湖)才班师凯旋。

对于漠北之战以及卫青、公孙敖、李广、霍去病的表现,司马迁都做了如实描述,尤其对卫青为照顾好友公孙敖(在河西之战时因贻误战机被武帝革除爵位)使其有立功复封的机会,命前将军李广与左将军赵食其两军合并,从东路迂回掩护主力进攻,他自己和公孙敖率精锐从正面攻击伊稚斜单于大营,似乎也有独占大功的企图。

后来,李广、赵食其在东道复杂的地理环境中迷失道路。直到卫青率主力大败单于班师凯旋后,李广等人才赶到漠南与他会合。后来,这位戎马一生的虎将不愿诿过于部下,愤然拔剑自尽,一代抗匈名将就这样含冤负屈而死。

司马迁论史从不拘于儒家教义,异常注重史德,对史实总是严加考证,从不带个人感情与有色眼镜,秉笔直书,不隐恶,不虚美,也就是不妄加赞美,不歌功颂德,也不隐去其恶行,功是功,过是过,只为捍卫真相,为此他甚至不惜付出巨大的惨痛代价。

因此《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信度极高。司马迁对卫青的功过如实记述,立场公允,事件翔实,说他不据实将卫青事迹记入历史,而带有个人好恶与偏见,纯属妄加揣测,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不智之举。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参见《史记》、《汉书》


铁马冰河wu


司马迁实话实说而已,卫青,当过奴隶,做过美男子,汉武帝拉屎的时候,都招见了卫青,在汉武帝心里,这种人可有可无,定囊一战杀敌1万9千,自己伤亡10多万人(平准书有记载)。笼城一战杀了匈奴老百姓600余人,基本上一无所获。第三战,攻略河南地,大获”全胜”,战果居然是3千听者,就是3000间谍,实在是有抓百姓冒功嫌。三万出高撅,碰不到匈奴,无功而返,而李蔡出朔方击败右贤王,汉武帝把功劳给了卫青,李蔡不争功,不点破,被提拔为丞相。匈奴战力排名单于,左贤王,右贤王。卫青一辈子只有漠北一战碰到单于,对方不足3万人,卫青5万骑兵,数万弓弩兵,数万步兵,近30万后勤民兵,卫青伤亡惨重,汉武帝都不敢记载,只说马匹回来3万。宁乘说大将军曰:"将军所以功未甚多,身食万户,三子皆为侯者,徒以皇后故也。 而霍去病,完全是横冲直撞,运,带领着大汉最好的马匹,最厉害的特种兵,最先进的武器,虽然如此,但主要还是靠运气级佳,一次靠李广吸引匈奴主力而取得胜利,另一次靠李敢摧毁匈奴指挥系统,以及龙卷风🌪的出现取得胜利,更重要的是霍去病之所以运气好,离不开大汉帝国的步步紧逼,多方出击,根据史书记载,卫青和霍去病报功多,而报亡少,自私自利,套图别人的功劳,领兵不如李广,名副其实的关系户,运气候,败家子,污垢犬。


可口偶遇


卫青作为汉武帝时期的大将,其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

然而这样一位战绩彪炳的将军,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并没有做过的描写。司马迁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强调卫青的外戚身份,着重描写卫青低调怀柔的处世作风,对其战功的叙述却远不如李广的事迹详细。以至于后世的黄淳耀(明)评论:“太史公以孤愤之故,叙广不啻出口,而传卫青若不值一钱,然随文读之,广与青之优劣终掩。”认为司马迁对李广和卫青的评价不公。

那么为什么司马迁没有将卫青的战绩写上《史记》呢?

第一,司马迁反对汉武帝的政策,汉武帝一生穷兵黩武,虽然一举打败匈奴,在对外战争中取的了主动,但是其年年征战也是让国家经济萧条,“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国家的人民生活并不好,所以司马迁也是反对汉武帝的年年征战。而汉武帝年年征战主要将帅就是卫青和霍去病二人,出于对征战的反感,这种反感自然也延伸到卫青身上,所以对于卫青的战绩轻描淡写。

第二,司马迁对卫青特殊身份不满,认为卫青等人是走捷径,卫青身为当朝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实打实的皇亲国戚,也是汉武帝的亲戚,司马迁认为卫青的功绩与其特殊身份有关,因此对于卫青的战绩就写的比较清淡。想法卫青的为人处世,做示范风格倒是很多。

第三、由于自身命运 的不公,所以司马迁也同情同样命运不公的李广,而李广之死与卫青有关,司马迁在大肆吹嘘李广的战绩时,也是对命运不公的体现。

司马迁在《史记》中掺杂了很多个人感情,所以作为评断卫青时,一方面承认了卫青的功劳,但是却不记录卫青的具体战绩,这就是司马迁的矛盾之处。


帝国烽火


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写卫青:“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君子豹变,贵贱何常。青本奴虏,忽升戎行。姊配皇极,身尚平阳。宠荣斯僭,取乱彝章。嫖姚继踵,再静边方。”都不是什么好词,哈哈!

主要是以下三个原因:

1、因为卫青的为人态度。

司马迁自小饱读孔孟之道,在他看来汉武帝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寻仙拜神,术士横行是昏庸之举,他对身居高位的卫青、霍去病是寄予厚望的,希望他们能像晏婴一样直言敢谏,进献忠言,帮武帝建立德政,而卫青的所作所为让其大失所望。漠北一战之后,天下已经无大战可打,汉武帝刘彻老了,卫青也慢慢老了。卫青明白,天下无战事,四海皆生平,就到了兔死狗烹的时候了。所以卫青后半生的14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做一件事,发呆等死。卫青不游乐、不读书,甚至不生子、不出门,就呆坐在家里发呆,吃饭和睡觉,要不就病恹恹的晒太阳。因为只有这样,年老昏庸的刘彻对卫家的忌惮才会少些。卫青此举虽然能明哲保身,苟且生活,但是同样他对于汉武帝穷兵黩武毫不规劝,对推举贤士也从不参与,甚至对曾经的军中旧部也毫不关心。太史公司马迁却是推崇“积极、入世”的,卫青只顾自保的举动,他自然看不上,笔下也自然不会留情。综合来看,若不是卫青早年曾于国有大功,恐怕司马迁都懒得一写吧?

2、因为和李广的关系。

李广是司马迁一直歌颂的英雄,号称飞将军,可和卫青的关系并不融洽。李广的儿子曾经殴打卫青,卫青没有放在心上,但却遭到年轻气盛霍去病的诛杀。这让司马迁心里很不痛快,后来李广的孙子李陵战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之辩诬,皇帝却对司马迁处以宫刑。司马迁很是愤懑,从此史记里面有一种幽怨之意。

3、因为卫青的出身。

司马迁受儒家思想影响,认为卫氏姐弟出身低微。在司马迁看来,卫、霍二人不过是靠裙带关系才得以上位,跟身经百战,出身名门的李广一家是没法比的。卫青母亲卫氏是平阳侯曹寿的小妾,或许是因为不受宠,卫氏与下人私通,生下了卫长君、卫子夫、卫青等。而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又是皇帝在更衣的时候被皇帝宠幸,虽然后来成了皇后,但是终究名不正言不顺。卫青则因为卫子夫的关系,被皇帝重用,又娶了平阳公主做夫人。昔日的养马童子,成了皇亲国戚。司马迁本就对外戚没有好感,如此更甚。


注册名字长果然酷多了




1、卫青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了不得的军事家,这点是无可否认的,他出生草根,但官至大司马大将军,被封长平侯。他的成名虽然有运气的成分,但他如果没有真本事,是个草包,即使好运降到他身上,也无法产生力量,带来改变。

关于他的生平和战绩在《史记 卫将军骠骑列传》中有记载。

2、他的母亲叫卫媪,是平阳侯家的侯妾,因为与平阳侯家的县吏私通,生下了他。可见的出生是多么卑微,甚至都不能和父姓,只能随母的姓。后来,他被送往自己的亲身父亲家里,但是郑家的兄弟姐妹们没有人看得起他,只把他当奴隶使唤。

3、使卫青的命运真正发生转变的,是他的姊姊卫子夫被汉武帝被皇帝宠幸选入了宫中,卫青因此得了一个 建章 的官职,不过这时他还没有名气。卫子夫的得宠引起了陈皇后的嫉妒,于是她的母亲馆陶公主捉拿住卫青,要杀了他,幸亏公孙敖及时救下他。这件事被汉武帝得知,汉武帝出于怜悯还是其他什么心理,不得而知,又封他为建章监,这个官职是个闲职,但却能时常在汉武帝身边。(这点有些奇怪,有点英雄救美的感觉)

4、卫青后来被封为车骑将军,出征上谷,当时一共五路军马从不同的路线出征匈奴,但只有初出茅庐的卫青一人取胜,其他人都是铩羽而归,从这点可以看出,卫青确实很有军师才能。后来更是战功累累,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每一件都值得人敬佩。

5、可是这样一位有勇有谋,孔武有力的大将军,却出现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佞幸列传 》,该传开篇就写到 “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固无虚言。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可见该篇记载的都是一些以 色 取宠的士宦,也就是以男色取悦皇帝的人。该传中,关于卫青的记载是“自是之后,内宠嬖臣大底外戚之家,然不足数也。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由此可见,为什么司马迁对卫青评价不高了。


扇子小姐


卫青是汉朝乃至整个华夏名族几千年中被人铭记的优秀将领,他为整个大汉崛起立下了赫赫战功,被称为帝国双壁绝不是夸大其词。

但是这样的帝国战神却在司马迁的史记中的记载仅是寥寥数笔,究其原因我们或可从史记记载的本身详询。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卫青有过这样的一段评价:“青仁,喜士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然于天下未有称也。” 意思就说卫青这个人宽厚仁爱,善待士兵,懂得谦退,用温和顺从得到皇帝的宠爱,但是在天下人看来没有人称赞他的。纵观整个汉朝史记,司马迁对于这所谓的帝国双壁的评价就不高,对于卫青霍去病的记载也显得不大自然,有功带过,有过必究,达不到其应有的功绩地位。这其实是司马迁本身的原因,大家都知道司马迁因为为战败的李陵求情而惨遭宫刑,在后面的日子里虽潜心修著史记,但是可想而知这件事对他造成的很多大伤害。而同为汉朝将军的李陵是飞将李广的儿子,可以说司马迁正是李广的小迷弟,这在史记中用大量篇幅记载李广事迹就可以看出他对李广将军的喜爱,对于这样的老将司马迁是打心眼的佩服。在后来的李广之死或多或少和卫青有点关系,作为当时大将军统帅的卫青对于李广战败肯定不能藏于私情,公事公办,这样结果导致李广自杀,司马迁为此对于卫青就有了不待见。


并且像卫青霍去病这样出身低微的将军显然和出身名门的李广李陵是不能比的,门第观念不管在哪个时期都是不可避免的,在司马迁看来卫青霍去病的成功一方面和他们的自身有关,但更多的是和卫青的姐姐卫子夫的关系,这种裙带关系是他最不耻的,在书中对于双壁的记载自然不会好到那里去。优秀的人不管身处何地,身在何时,都会大放异彩,像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天纵奇才,即使记载不多,但只言片语也会让人了解他们的伟大,闪耀在中华名族的历史长河中。


铸书徒


不太喜欢复制网上那些吹牛逼或者生搬硬套的东西,简单说一下,司马迁这个人耿直,用自己的思维,有什么写什么,其实这就和现代人评论古人一样,自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但是现代人可不会说自己是错的。

至于卫青的战绩,因为这是民族战争,司马迁也不好写坏的,我觉得司马迁已经很给卫青面子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司马迁从来不写卫青战损,司马迁的好基友任安可是卫青忠粉。你们看史记,卫青从来都是以多打少,所动用的兵力是别人将领都无法比拟的,卫青的正面战场永远是斩首多少而还,但是回来即没罚也没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汉律,战损大于斩首是不封的。卫青平生,杀敌五万,可是自己战损高达十余万,所谓神话,有点虚,更多像是汉武帝造出来的神,为了政治支持而造起来的神,就像电影兵临城下的情节,著名的狙击手瓦西里,他即使没有杀那么多的德军,但是报纸也必须写他每天都在击毙无数德军,这是一种政治宣传,赢得民众对战争的支持。司马迁在漠北大战之后根本没有如实记载战损,只记载数万,数万是多少?不用说司马迁,换了你是史官,你也不敢写,也不会写,这是民族荣誉,就像媒体,别人家的丑事你会说,但是自家的丑事你从来不会说。美国在战损方面也是非常忌讳的,匈奴是在马背上玩起来的民族,几年里消除马匹,战力的差距,可能吗?觉得可能得人,你自己去和职业球员去打场球就明白了,人家从小练起来的。匈奴战争只不过是拿了汉朝30万将士的性命,换了匈奴30万人口,彻底把匈奴拖垮了,当然了,后来汉朝也垮了。后来汉武帝下了罪己诏,自己想想汉朝的代价多大。距离真相最近的只有司马迁。

真相往往都是不好听的,信完美的人那是多幼稚的人,但是这些却并不能妨碍卫青霍去病这些人成为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因为他们在那个时代的框架内做出了了不起的贡献。


捍卫江山如画


卫青霍去病被称为什么双壁是现代无知青年读了一点西方玄幻小说想起来的词汇,中国古代没有这个时髦提法,我反复强调了,不止司马迁没有吹二位大汉帝国的大舅爷,中国普通老百姓也不吹的,如果卫青霍去病真那么腻害,早被民间传说和演义神话了,但是别说神话了,老百姓古代几乎不知道卫青霍去病的,知道关羽张飞李元霸,哈哈,中国老百姓津津乐道一个历史上看起来不出名的小人物,但是对卫青霍去病是一脸懵逼,哈哈,就是现代人实在吃饱了没有事情干,就吹了卫青霍去病一下,2位实在太无能了,看他们的履历就知道了,没有任何理论和经验,哈哈,给汉军造成了巨大损失,给广大人民群众留下惨痛的黑色记忆,哈哈,天下人口减半,老百姓易子而食,最后还和匈奴又和亲,哈哈,你说老百姓怎么有兴趣吹卫青霍去病呢?


血山飞虫


司马迁不支持太子继位,卫青霍去病支持太子继位


洛神昆仑


这是一个遗憾的事,司马迁不喜欢卫青,更不喜欢霍去病,《史记》是非常伟大的史家巨著,但它传递的是司马迁同志个人的价值观,他喜欢谁?信陵君、项羽和李广,都是身负奇才的人物,出身都不错,也都是备受打压的人,司马迁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卫青这种出身奴隶,战果辉煌,又人缘极好的人,简直就是臣子中的刘邦,他不喜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