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什麼廢除宰相制?宰相制的弊端和優勢是什麼?

愛歷史的小阿瓜


確切來說,明朝廢除的其實三省制度。

所謂宰相,其實並不是一個官職,它只是歷代對三省官員的一個尊稱,即使在明清這樣沒有三省的兩個王朝,對於一些位高權重的內閣大學士也會被尊稱為“宰相”。


明朝剛剛建立之初,為了表現出恢復華夏的決心,在制度上直接照搬唐制,即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之中,中書省權力最大,中書省最高的兩個官員便是左右丞相,這也是大明當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唯二。


至於丞相為什麼會被廢除,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經典的相權和皇權之間鬥爭的結果。當時的大明中書省左丞相胡惟庸,在朝野之中遍佈朋黨,各級官員相互掩護,貪汙腐敗,專權擅政,雖然這在官場上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情,但是偏好當時的皇帝朱元璋是個猜忌心很重而且非常貪戀權力的帝王。在皇帝的眼皮底下結黨,處處與皇帝相違背,最終引起了朱元璋的殺心。

於是胡惟庸案之後,朱元璋一直在考慮讓誰來接替中書省左右丞相的位置,但是幾經考慮之後,發現就是這樣一個位高權重的位置,才導致了朝中官員結黨無數。所以在他看來,能夠一勞永逸的方法就是廢除掉三省,由皇帝直接統領六部,這樣才能做到皇權獨大。

之所以明代的中書省權力能這麼高,很大的原因是明朝的三省六部制沒學到家,實施起來和罷黜三省、獨留中書的元帝國卻有幾分相似。獨大的相權,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可以說是威脅國家安全穩定的、分裂中央唯一的一個存在。

在一個獨裁的帝國制國家,丞相往往會在皇權衰弱的時候取代皇權。這點在漢魏以來並不少見。但是一直到元朝以前,相權被逐步分散到了一群人身上,他們不但可以像以前一樣繼續對抗皇權,甚至能保證最高權力不會輕易的集中到某個人手裡,這樣更有利於帝國的穩定。

不過因為元人的一波不懂瞎搞,一切被打回到了先前矛盾最大的時刻。比如在整個元朝你都可以看見丞相是如何和皇帝爭權奪利的。也是因此,本是一個不斷進步的制度,在明朝初年被迫走向了盡頭。

但是皇帝無法永遠一家獨大,在運行這個龐大的國家機器的同時,總是會誕生一個強大的次生權力,於是乎,內閣就這樣誕生了······


火器工坊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是因為明朝承襲的是元朝制度,而非宋朝。

如果他用的是宋朝制度,理論上不需要廢除宰相制的,兩宋歷史上沒有一個可以稱之為權臣的,也不需要外戚宦官,皇權就很穩固,

兩宋延續的是隋唐的制度,都是群相制,且經過了改良,相權已經被削弱了,

而元朝不怎麼會玩,唐宋三省分權,元朝又把中書省一家獨大,中書省宰相總領百官,於是元朝權臣輩出。

朱元璋建立大明,用的元朝官制,中書省丞相一家獨大,地方行中書省權力也很重,相權大了自然威脅皇權了,於是朱元璋就廢除了宰相制度



中國通史視頻


明朝廢除宰相制是在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洪武年間,歷經生死才拿下江山的朱元璋生怕有人從他手裡奪走這個天下的一分一毫。老朱坐上了皇位那天起就想著怎麼能把這個位置坐穩,怎麼能讓他的子孫坐得更穩。

說句不好聽的,天下是我打下來的,你們都是我的打工仔。你們出的力我都已經給你們加官進爵回報你們了。我不需要一個人來分走我的權利,甚至分走我子孫後代皇帝的權利,不需要任何打工仔分走皇權的任何一部分。

弊端:

1. 以前皇帝和宰相兩個人的工作量現在全部壓在了皇帝身上。上到軍國大事,下到雞毛蒜皮的小事都得皇帝你一個人來操持把關。皇帝負擔太重了,真的能累死人。比如我們的雍正皇帝。

2. 遇到年少或不務正業的天子,宰相容易把持朝政一家獨大。皇權容易旁落甚至易姓。歷史和朱元璋開了個大玩笑,他親手廢除的丞相制沒想到後來卻讓不是宰相的高拱和張居正兩人比宰相還要宰相,甚至已經凌駕於皇權之上了,世人只知張閣老不知有萬曆帝。再比如那句“汝託名漢相,實為漢賊”的曹操!

3. 宰相這個位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旦空缺,朝中就會有無數雙眼睛盯著這個位置,來明爭暗鬥,容易形成大小集團,割裂團結穩定的局面,形成內耗。

優勢:

1. 多了個全面手幫助皇帝分擔了很多政務。皇帝只要壓得住宰相,那可真的是清閒的多。皇帝只有一人,宰相卻可以多人,累死一個還會有下一個。

2. 國家在制定任何國策時,宰相都會以自己的工作經驗來參考判斷這項國策的可行性與短板。針對短板,根據實際情況給出相應的修改意見或執行方案。這樣可以規避很多不成熟或是有弊端的政策。

宰相是聯繫朝中大臣和皇帝的有效渠道,能讓基層官員的聲音上達天聽,也能讓皇帝的聲音下達到各個單位。


白話青史


朱元璋為什麼廢除丞相制?

首先更正一下,朱元璋廢除掉的是丞相制而不是宰相制。

秦朝建立後,秦始皇設立了丞相制度,漢代保留了下來。從秦朝到明朝,丞相制度流傳了一千多年。一個制度能夠流傳這麼久,必然是有他它存在的道理的。

那麼為什麼到了朱元璋這就把它給廢除了呢?因為朱元璋想強化皇權,加強皇帝的權威。

丞相的設立和發展

丞相制度在秦朝的時候設立,到明朝時已經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

秦始皇兼併六國後,設立了三公九卿。“三公”指的是什麼?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各有各的任務:丞相統領百官,協助皇帝處理政務,雜七雜八的事情都是丞相來對付的;太尉負責管理軍事方面的事情,兵馬、器械、軍糧等等都是太尉的事情;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

三公之間誰也不能管誰,直接歸皇帝管理,加強了皇權。

到了唐代,發展成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別是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他們之間是怎麼分工合作的呢?

皇帝要實施一項新的政策,從政策的草擬,到確定,再到最終實施,離不開三省的分工合作。中書省負責起草文案,根據皇帝的旨意來擬定政策。好,擬定完了後,交給門下省來審議,看尚書省擬定的政策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符合規定。門下省審核通過後,再交給尚書省,由尚書省來負責執行實施。

在三省六部制中,我們可以看到,三省之間是分工合作的關係,同時也起到了相互制約的關係。三省之間互相牽制,避免了權力過於集中,間接的加強了皇權。

丞相制從設立之後,它的大趨勢是在不斷的分權,避免權力過大,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不過到了元朝,出現了不同的情況,中書省的權力得到了大幅的提高,甚至可以說是一家獨大,可以說是“上承天子,下管六部及百官。”。到了這個時候,丞相的權力就變得很重了。

明朝繼承了元朝的官制。

明朝建立之後,採用了元朝的官制,也就是說中書省依然是一家獨大,相權依然過重。

相權的過重,是導致朱元璋要廢除丞相制的原因。

為何呢?我們從朱元璋的經歷可以看出來原因。朱元璋一生可謂是酸甜苦辣都品嚐過的,他當過乞丐,做過和尚,當過大帥,最後還當了皇上。

在朱元璋當大帥之前,他一直是個沒什麼地位的人,而一個沒有地位的人在得到巨大權力之後,通常都會非常迷戀權力,這似乎是一種通病,就好比一個窮人在得到鉅款之後瘋狂迷戀錢一樣。

所以,朱元璋是個權利感極強的人,他自然不願意自己的權利受到別人的影響。於是,朱元璋就藉著胡惟庸案來將丞相給廢除掉。表面上看,朱元璋廢除丞相制是因為胡惟庸作亂,但實際上根本的原因是朱元璋想強化皇權,加強皇帝的權威。

丞相的優缺點

講了這麼多,我們來分析下丞相的優點和缺點。

丞相最大的作用就是協助皇帝做事,丞相最初設立的目的就在於此。作為百官之首,丞相能夠代替皇帝處理很多事情,分擔皇帝的壓力。

那麼大一個國家,有一大堆的事情,總不可能全部由皇帝來做吧?設立丞相,讓他負責一部分事情,減輕自己的壓力,更好的治理國家,這就是丞相最大的作用。蕭何、諸葛亮、房玄齡、魏徵......這些有名的丞相無一不說明了這一點。

缺點在哪呢?既然從皇帝那分到一部分權力,萬一這“一部分”越變越多呢?那將在某種程度上架空皇權,東漢末年的曹操和漢獻帝之間就是很好的例子。

從丞相制的設立到廢除,你看出了什麼?

其實,無論是設立丞相制,還是廢除丞相制,最原始的目的都是為了皇帝的統治,都是為了皇權。

當我覺得需要有丞相來輔助的時候,我就設立個丞相來幫助我;當我覺得丞相沒用了或者說不那麼有必要了,我就廢除掉它。所以,廢不廢除丞相制本質上還是為了維護君主的統治,是為了皇權的需要。


簡單平凡123123


中國封建時代,存在著一種宰輔制度。宰相制度主要通過“丞相”這一關鍵官職來運行,丞相亦稱“宰相”。

宰相制度的演變: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有“相卿制度”,各個國家稱謂不同,戰國末期,韓、趙、魏、燕、齊等國稱宰相為“相”或者稱“相國”。秦國以左、右庶長為丞相。

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為三公。丞相協助皇帝處理天下庶務,太尉為全國最高軍事長官,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並且作為丞相的當然繼承者。

秦朝滅亡後,漢朝承繼秦朝的國家制度,丞相地位顯著提高,丞相輔佐皇帝,總攬庶政,在文武百官中權力最大,地位最尊。

隋唐時期,以三省六部制度,取代了三公制,設左、右丞相,以左丞相為尊。元代以右丞相為尊,並啟用蒙古官員為相,並以中書省掌管全國行政。

明朝初年沿用元朝國家制度,中央設立中書省,後改行省為布政使司,由於地方權力都集中到了中書省,中書省的權力抬升。相權與皇權發生矛盾。

明太祖殺丞相胡惟庸,廢除中書省丞相,並下令後世不得再設立丞相,丞相制度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明朝為什麼要廢除丞相制度?

  1. 丞相制度,限制了皇權,朱元璋符合權力的私慾是極強的,特別是朱元璋是農民起家,擔心皇權被架空。
  2. 宰相權力過大,在封建王朝中,宰相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除了皇帝,沒有任何一個官員比他的權力要大,雖然宰相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皇帝處理繁雜政務的壓力。但是宰相權力過度集權,雖然歷朝歷代,經歷過多次的改革。但是到了明初,宰相權力達到了頂峰。所以朱元璋審時度勢,決定廢除宰相制度。
  3. 歷史上的經驗教訓。漢朝因為丞相權力集中,出現了挾持天子以令諸侯。西漢末年,因為丞相的權力過大,不得不依靠外戚來平衡勢力。這也造成了外戚干政,也造成了西漢的滅亡。

廢除丞相制度後,帶來的影響;

  1. 皇權高度集中,使得皇帝得工作量加大。
  2. 廢除中書省,廢丞相,讓六部尚書直接向皇帝負責。但六部尚書權力分配,儼然成了六位宰相。後來採取折中的做法,即“四輔官”,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明成祖朱棣採用內閣制度,內閣充當皇帝的私人秘書機構,殿閣大學士又隸屬於翰林學士府。內閣掌握宰相是全部,具體是體現在參與中樞決策。

子非魚


首先說明一下明朝的中書省制度,並不是延續的元朝的,也不是宋朝的制度,而是唐朝的制度。

這一點算是退步,也算是一種文化的復興,因為元朝的百官制度中,存在很粗獷的一面,這一面就是貴族干政。

即便是後來的清朝,也是不得不通過鐵腕手段來阻止貴族干政。因為貴族一旦擁有過多的權力,損害的是皇權。

而唐朝的中書省制度,是這個相權統領百官,也就是說容易造就權臣,也容易導致外戚干政。

這一點朱元璋是看透了的,且朱元璋之所以不採用宋朝的制度,是因為朱元璋相信,士大夫與君主共治天下,將導致官員階段腐化。

事實也確實是如此,宋朝君主過於寬厚仁慈。使得宋朝出現了非常多的奸臣,以及出現了非常腐化的官場風氣。


這些都使得宋朝國富,但是卻不能轉化為戰力,因為士大夫階級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往往壓制武官,且甚至可以賣國求自身利益。

所以朱元璋借鑑了宋朝的統治經驗,卻矯枉過正的高壓對待士大夫階級,且將這些士大夫奴才化。

也就是說讓士大夫變得不在高高在上,讓他們僅僅成為朝廷的辦事者,成為皇帝使喚的奴才。

這樣在保證君權的同時,直接剔除了士大夫階級固有的地位,也避免了士大夫階級的腐化和結黨營私。

而中書省唯一的缺點就是百官統領於宰相,這讓朱元璋不得不防,防止出現權臣,所以才會毫不猶豫的廢除。

事實也證明,明朝初年,政治清明,效率極其高。短短十年時間,朱元璋就恢復了被元朝破壞的生產力。

可惜明朝制度最大的要求集中於君主,也就是說假如明朝每個君主都像朱元璋和朱棣一般的話,那麼明朝真也就將成為封建朝代的最高巔峰。


小司馬遷論史


明朝廢除丞相的理由很簡單——消除丞相對皇權的威脅,讓皇帝大權獨攬

其實朱元璋不僅僅廢除了丞相,也廢除了中書省。

從秦武王設立丞相開始,丞相就成為皇帝之下僅次於皇帝的握有軍政大權的人。但從東漢到南北朝時期,慢慢設立中書、尚書、門下三省來分擔和削弱丞相的權力:

原本具有決策、審議、實施權力的丞相權力被剝離到三省:

中書省負責決策、尚書省負責執行、門下省負責審議

唐宋時期,丞相成為尚書省或尚書省的實際負責人。元朝時,廢除尚書省和門下省,只設立中書省負責決策、審議、實施權力,設立左右丞相擔任負責人。明朝朱元璋繼續沿用元朝的中書省制度。

簡單回顧歷史上中央權力的變化:

1、周朝:周天子——卿士;

2、戰國:國君——相國(相邦、大良造);

3、秦國以後:國君——左右丞相(秦武王);

4、隋唐宋:皇帝——三省六部(尚書、中書二省負責人為左右丞相)

5、金朝:海陵王在1156年首次廢除三省確立一省制:廢除中書門下二省,只保留執行的尚書省,即皇帝——一省六部;

6、元朝:皇帝——一省六部;

7、明清:皇帝——六部。

丞相制的優缺點

優點很明顯:決策速度快、執行強度高。因為決策、審議、執行都是由一個人單獨完成。因此,丞相制的有點是效率。

缺點也很明顯:有能力的人治國有力,無能力的人誤國誤民。歷史上有明顯治理能力的人鳳毛麟角,更多的是中庸的人。

因此針對丞相制的優缺點,這就有了削弱丞相權力的三省六部制:

決策、審議、執行分開,達到集思廣益、官員職業化、民主公議的目的。

三個臭皮匠一個諸葛亮,就是三省六部制的形象表達。

元朝的一省六部制,目的在於解決三省相互牽制、效率不高、甚至限制皇帝大權獨攬的現象,廢除二省保留一省,可以繼續削弱丞相權力,而將決策、審議的權力收歸皇帝,只給丞相和中書省執行的權力。

到了明朝朱元璋時期,雖然收回了決策、審議的權力,但依然認為具有執行權力的丞相和中書省權力過大,於是廢除丞相和中書省,將執行權力分散給六部。

六部雖然擁有執行的權力,但如何讓六部配合執行的協調權,只能由皇帝實施。於是明朝皇帝就必須履行:決策、審議、協調執行。

這才有內閣和司禮監的出現。內閣負責決策,司禮監負責審核,皇帝負責協調執行。但和三省六部不同,內閣只有建議權並非真正的決策權,司禮監負責皇帝同意下的審核事務並無真正的駁斥權力。

內閣、司禮監,並沒有三省六部的獨立決策、審議、執行權力,只是皇帝意志下的代理機構。

在三省六部制下,皇帝的意志必須要得到三省的同意才具有合法性。這也是唐中宗時期為什麼有那麼多沒有得到三省認可的斜封官的原因。

簡單說,丞相制、內閣制都是個人負責制,不同的是一個是丞相負責,一個是皇帝負責;三省六部制是集體負責制,一個詔令的出臺,集合中書、門下、尚書和皇帝的共同意志和妥協。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首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朱元璋為什麼廢除宰相制。原因很簡單,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更進一步的說是為了加強君權的需要。

大家知道,君權和相權自古以來就是封建社會的一對矛盾,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在和丞相作鬥爭。朱元璋當上皇帝后,大體上繼承了元朝的機制,但他同時發現元朝的制度有很多弊端。比如,元朝時期各地方的權力過大,有時候中央往往指揮不動地方。

而以他本人來講,自己也幹過宋的行中書省丞相。當時,他幹什麼時候根本不經過小明王,儼然一個獨立王國。等他自己做了皇帝,情形就反了過來,他絕不能容忍大權旁落。

在這樣的情形下,朱元璋展開了一系列改革,中心就是加強君權,削弱丞相乃至地方上的權力。朱元璋的思路是先地方,後中央,首先將地方上的權力集中上來。地方改革之後,地方上財政、軍隊等權力全部回收至中書省。這樣一來,地方確實是削弱了,但中書省的權力卻變大了。於是,君權和相權的矛盾變得更加突出。
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因涉嫌謀反被殺。胡惟庸到底是真反還是假反,歷史上尚有爭議。但無論如何,朱元璋是趁此機會廢掉了丞相這個職位,由自己直管六部。由此,朱元璋在君權和相權的爭奪中取得了完全勝利,皇帝對朝政、權力的控制權空前加強。
第二個問題,宰相制的弊端和優勢是什麼?
先說優勢,宰相制可以分擔皇帝的壓力。宰相有點類似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許多政事宰相就可以做出決定,省去了皇帝的許多精力。在宰相制下,皇帝只需要牢牢掌控大政方針即可,具體的事務性工作由宰相去安排執行,雙方分工合作,可以使國家機器運轉順暢。
再看弊端。弊端就是宰相擁有相當大的權力,當權力過大就會與皇帝的君權發生衝突。歷史上,發生過很多宰相和皇帝唱對臺戲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宰相弄權,而皇帝又不夠精明強勢,很容易導致大權被宰相掌控,威脅到皇帝的地位。
所以,君權、相權一直是對矛盾,直到朱元璋幹掉胡惟庸,中國歷史才正式結束了宰相制,這也意味著皇權在與相權的鬥爭中取得了徹底勝利。

鄣南煮史


都別搶,我來答。

宰相是對皇帝以下最高行政長官的俗稱,它的正式官職是丞相。

也就是說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但丞相一定是宰相。

在朱元璋廢除丞相之前,我們熟知的一切官職改革或者調整,本質上都是皇帝為了加強自己手中的權力,譬如宋代的“差遣制”,它就是為了稀釋官僚集團的權力,加強皇帝的權力。

簡單來說就是皇權和相權之間的博弈。

但是廢除丞相也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大臣也不傻,也知道要抑制皇帝的權力。所以即便宋代採取“差遣制”,但是皇帝依然被官僚集團壓得死死的。

朱元璋之所以要廢除丞相,原因也很簡單,就是要獨攬一切大權,他不信任,也不放心官僚們權力過大。

所以就藉著胡惟庸一案廢除了丞相,應該說在建國之初搞官制改革是最容易的。

因為這時候的皇帝威信最高,而且朝廷中的勢力格局沒有形成,但是越往後拖,隨著官僚集團形成陣營,這時候皇帝想要再廢除宰相就很困難了。

而朱元璋時期堪稱一個“鬼見愁”的皇帝,殺的一眾文武百官鬼哭狼嚎,如此高壓的政治手段促使朱元璋非常順利的廢除了丞相。

而丞相的優勢其實就是它的弊端,而它的弊端也是它的優勢。

為什麼這麼說呢?


丞相制的弊端

古代的最高行政長官不是皇帝,而是丞相,即所謂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百官只對丞相負責,而丞相又只對皇帝負責。

所以就形成了一個三級的權力構架,最高的是皇帝,其次就是丞相一級,最後就是百官。

《史記·陳丞相世家》中就說了: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遂萬物之宜,外填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也。

丞相的權力之大,從這句話中就可以看出來,它的權力觸手可以說已經伸展到一個國家的上上下下,裡裡外外,其權力不可謂不大。

丞相的出現就是輔佐皇帝統治天下,畢竟皇帝沒有三頭六臂,就拿朱元璋來說,他廢除丞相以後,總覽天下政務。

可把這位皇帝給忙壞了,他是中國歷史最勤快的皇帝之一,丞相被廢除後,奏本國事都積壓在他一個人身上,凡事都事必躬親,

因此他創造了八天之內批閱奏本一千六百六十件,處理國事三千三百九十一件的驚人紀錄。

後來朱元璋評價自己說: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

但是人的精力畢竟有限,效率也不高,最後朱元璋只能設置內閣大學士來幫助自己處理國事。

而這就是內閣制度的來源。

但是丞相有一個弊端是什麼呢?

就是容易把皇帝給架空,一般來說,丞相除了是輔佐皇帝,還起到一個抑制皇帝權力的作用。

免得皇帝搞什麼“一言堂”,皇帝有什麼政令失當的地方,丞相就可以做出修改,聯合大臣反對,給皇帝施加壓力。

譬如在“國本之爭”中,雖無宰相之名分,但內閣首輔實際上已經替代了丞相。

為了反對萬曆皇帝將次子朱常洵冊立為太子,以內閣首輔申時行為首,和萬曆皇帝展開了長達十五年的爭論。

但是在某些時候,伴隨著皇權衰落,丞相就會崛起。

譬如最著名的曹操,他是漢獻帝時期的丞相,又是一方軍閥,挾天子以令諸侯,完全把漢獻帝架空。

三國時代的諸葛亮,也完全就把劉禪給邊緣化了,蜀國一應大事,無不是由諸葛亮負責。

也就得虧劉禪信任諸葛亮,而諸葛亮也還忠心,不然蜀漢早就改朝換代了。

從另一方面說明如果丞相被小人擔任,那麼無疑對國家來說是巨大的危害,如蔡京、秦儈、李林甫、楊國忠、嚴嵩這些人都是奸相的代表。

而他們通過手中的權力對每個朝代造成的破壞都是不可挽回的災難。

雖然在理論上來說,丞相的出現大大限制了皇帝的權力,但並不全然如此。

丞相併不是皇帝的對立,這要根據不同時期的形勢去看待。

譬如宋代時期的丞相往往都站在皇帝的立場上,因為只有受到皇帝信任和認可的人才可以上臺做丞相。

從范仲淹、王安石到司馬光無不如此,王安石和宋神宗都是支持變法的人,兩者儘管站在同一陣線上,但是並不意味著兩人行使權力的時候毫無阻礙。

宋神宗儘管支持宰相王安石,但是朝中大臣都起來反對,迫使宋神宗不得不兩次將王安石罷相。

可見丞相也並不全然和大臣是鐵板一塊,即便皇帝和丞相聯合起來,也不見得能夠完全推動某項政令。

而丞相的權力實際上也是根據不同時期的勢力格局變化而隨之變化的。

但是從整體上來看,丞相的出現毫無疑問限制了皇權,容易架空皇帝,獨攬朝政。

所以每個朝代幾乎都會發生皇帝為了加強君權而進行的官制改革。

譬如明朝的丞相胡惟庸就是這種代表,他通過得到朱元璋的信任,逐漸開始濫用權力,培養黨羽,如此一來無疑就威脅到了朱元璋的統治。

自楊憲誅,帝以惟庸為才,寵任之。惟庸亦自勵,嘗以曲謹當上意,寵遇日盛,獨相數歲,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明史》

所以,朱元璋最終才決定把丞相一勞永逸的廢除,還把這條規定寫進《皇明祖訓》裡說:

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並不曾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以後子孫做皇帝時,並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淩遲,全家處死。

可見丞相的弊端就在於“專權亂政”,換言之,在家天下時代,只有皇帝可以獨攬大權,也只有皇帝可以亂政。

而丞相作為外姓人,皇帝自然不會讓他們權力過大,說是擔心丞相“專權亂政”,實際上不如說皇帝不願意過多分享自己的權力,以及害怕丞相威脅到皇帝的統治。

這才是皇權和相權相爭的本質。

所以說丞相設立之初,其實就是在給皇帝自己樹敵。


丞相制的優勢

丞相一職出現的很早,秦國武王時期就開始成為一種官職。但是在其它諸侯國內部也有相國一職。

武王立……以樗裡子、甘茂為左右丞相——《史記·樗裡疾甘茂列傳》;楚昭奚恤為相;韓昭侯以申不害為相——《資治通鑑》

丞相被納入官制是秦朝統一以後的事情,分封制廢除以後,採用郡縣制,官制上設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等組成的中央政府進行全國管理。

實際上,丞相的優勢本身就是它的弊端,當然這是針對統治者而言。

作為百官之首,丞相是皇帝的首席智囊,除了協助皇帝處理政務,提出建議。此外還可以節制百官,彈劾與舉薦,遇到軍國大事給出解決方案。

此外丞相還掌握有一定的封駁權,儘管這一權力並未被明確劃分,但是也展現出當皇帝的詔令或者百官的奏本不合時宜的時候。

丞相就可以保留這一文書,不上奏或不執行,但一般來說這樣往往會引起統治者的猜忌。

白居易曾論及這一封駁權說:

凡制敕有不便於時者,得封奏之;刑獄有未合於理者,得駁正之;天下冤滯無告者,得與御史糾理之;有司選補不當者,得與侍中裁退之。

就是說遇到不合適的奏本、詔書,就可以對其進行糾正和裁退,免得引起不好的後果。

顧炎武在《日知錄.封駁》中曾記載說:

漢哀帝欲封董賢,丞相王嘉封還詔書。

可見丞相的好處就在於有時他能夠及時糾正皇帝不正確、不合適的詔書政令,做出修改。

這是丞相存在的優勢,它可以避免皇帝大權獨攬,什麼事都由他說了算。皇帝雖然是古代最高統治者,但皇帝以下也有許多利益團體。

有時皇帝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也不得不向官僚集團妥協。

但是也因為丞相有時限制了皇權,所以導致了兩者之間的衝突,因此數千年來兩者一直相互奪權,相爭不下。

有時如果丞相勢力過大,就像胡惟庸一樣獨攬朝政,培植黨羽,無疑就威脅到了皇帝的統治。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丞相一職實際上是非常雞肋的,它的優勢幾乎也變成了它的弊端。

因為丞相勢力過大,就會威脅皇帝的統治,引發皇帝猜忌;丞相手中沒有什麼權力,又無法發揮自己的作用,限制皇權。

也就不難怪朱元璋要把丞相給廢除了。

而直到朱元璋廢除丞相一職,君權才得到大大的加強,在這一點上清朝尤其做的成功。

可以說清朝的君主集權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皇帝總攬大權於一身,真正做到了一言九鼎。

關注【圍爐談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圍爐談史


首先給題主普及一個知識:明朝廢除的是丞相制度!

宰相與丞相是不一樣的。可以大概理解為丞相一定是宰相,但是宰相卻不一定是丞相!

丞相是從先秦時期就設立的行政官職,作為百官之首,協助皇帝處理政務。宰相是最高行政長官的通稱或俗稱,並非具體的官名。

大家或許看過李保田老師出演的《宰相劉羅鍋》,為什麼劉羅鍋能被成為宰相,因為在清朝,成為最高權力機關領導的標準是內閣大學士加軍機大臣,這些人往往是一批人,也就是中堂的稱謂。進入了最高權力中心樞紐,就等同於宰相。

現在我們來談一談,朱元璋為什麼要廢黜幾千年的丞相制度,丞相制度的優勢和缺點是什麼?

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歸根結底是為了集中君權,將千年的君權相權之爭畫上句號,大大的擴充自己的權力,皇權成為名副其實的至高無上!

朱元璋出生布衣,對於權力的控制慾望是空前的。建立大明之後,朱元璋便展開了一系列的集權行動,包括將李善長趕下臺,將丞相權力過渡給楊憲、汪廣洋、胡惟庸等這種是功臣卻又不失大功臣的人,方便集權控制。

不曾想,楊憲欺君罔上、汪廣洋不通權變、最主要的是胡惟庸,結黨營私,專橫跋扈,最後被朱元璋以謀反的罪名發動“胡惟庸案”,血流成河。

在朱元璋除掉集權道路上最後一個敵人李善長之後,宣佈徹底廢除中書省,並且下詔,子孫後代不得再立,如果有大臣敢言冊立,要被凌遲處死。

朱元璋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絕對集權,成為至高無上的君主。

丞相制度的優勢劣勢都有哪些?

丞相,一般有皇帝的心腹大臣擔任,此人一般是久經官場磨礪,極具經·驗。丞相也就相當於想在的國務院總理,主持日常政務,每天定時彙報給皇帝。說簡單一點,丞相更像是皇帝秘書,有了丞相,皇上辦事會跟加悠然,同時也多了很多明智建議。

丞相制度最大的缺點就是容易造成權臣干政。古代很多權臣都是站在丞相的位置上,曹操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實,丞相制度是我們老祖宗在吏治建設方面的一個巨大成就。丞相的存在。為皇權的無限擴大形成了有效的制約。丞相制度配合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了中國封建歷史上政治最開明的時代,一度出現了不經過中書、門下聖旨無效的情況。

結束語:朱元璋廢除丞相制度是出於多方面考慮,當然很大程度上有自己的見解在裡面。無論如何,丞相制度的消失是我國政治史上的一次巨大損失。集思廣益的時代就此終結,察言納諫成為了皇帝的需求,失去了政治保障。

【文 / 楚南青史君】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