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废除宰相制?宰相制的弊端和优势是什么?

爱历史的小阿瓜


确切来说,明朝废除的其实三省制度。

所谓宰相,其实并不是一个官职,它只是历代对三省官员的一个尊称,即使在明清这样没有三省的两个王朝,对于一些位高权重的内阁大学士也会被尊称为“宰相”。


明朝刚刚建立之初,为了表现出恢复华夏的决心,在制度上直接照搬唐制,即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之中,中书省权力最大,中书省最高的两个官员便是左右丞相,这也是大明当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唯二。


至于丞相为什么会被废除,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经典的相权和皇权之间斗争的结果。当时的大明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在朝野之中遍布朋党,各级官员相互掩护,贪污腐败,专权擅政,虽然这在官场上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但是偏好当时的皇帝朱元璋是个猜忌心很重而且非常贪恋权力的帝王。在皇帝的眼皮底下结党,处处与皇帝相违背,最终引起了朱元璋的杀心。

于是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一直在考虑让谁来接替中书省左右丞相的位置,但是几经考虑之后,发现就是这样一个位高权重的位置,才导致了朝中官员结党无数。所以在他看来,能够一劳永逸的方法就是废除掉三省,由皇帝直接统领六部,这样才能做到皇权独大。

之所以明代的中书省权力能这么高,很大的原因是明朝的三省六部制没学到家,实施起来和罢黜三省、独留中书的元帝国却有几分相似。独大的相权,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可以说是威胁国家安全稳定的、分裂中央唯一的一个存在。

在一个独裁的帝国制国家,丞相往往会在皇权衰弱的时候取代皇权。这点在汉魏以来并不少见。但是一直到元朝以前,相权被逐步分散到了一群人身上,他们不但可以像以前一样继续对抗皇权,甚至能保证最高权力不会轻易的集中到某个人手里,这样更有利于帝国的稳定。

不过因为元人的一波不懂瞎搞,一切被打回到了先前矛盾最大的时刻。比如在整个元朝你都可以看见丞相是如何和皇帝争权夺利的。也是因此,本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制度,在明朝初年被迫走向了尽头。

但是皇帝无法永远一家独大,在运行这个庞大的国家机器的同时,总是会诞生一个强大的次生权力,于是乎,内阁就这样诞生了······


火器工坊


朱元璋废除宰相制,是因为明朝承袭的是元朝制度,而非宋朝。

如果他用的是宋朝制度,理论上不需要废除宰相制的,两宋历史上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权臣的,也不需要外戚宦官,皇权就很稳固,

两宋延续的是隋唐的制度,都是群相制,且经过了改良,相权已经被削弱了,

而元朝不怎么会玩,唐宋三省分权,元朝又把中书省一家独大,中书省宰相总领百官,于是元朝权臣辈出。

朱元璋建立大明,用的元朝官制,中书省丞相一家独大,地方行中书省权力也很重,相权大了自然威胁皇权了,于是朱元璋就废除了宰相制度



中国通史视频


明朝废除宰相制是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洪武年间,历经生死才拿下江山的朱元璋生怕有人从他手里夺走这个天下的一分一毫。老朱坐上了皇位那天起就想着怎么能把这个位置坐稳,怎么能让他的子孙坐得更稳。

说句不好听的,天下是我打下来的,你们都是我的打工仔。你们出的力我都已经给你们加官进爵回报你们了。我不需要一个人来分走我的权利,甚至分走我子孙后代皇帝的权利,不需要任何打工仔分走皇权的任何一部分。

弊端:

1. 以前皇帝和宰相两个人的工作量现在全部压在了皇帝身上。上到军国大事,下到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得皇帝你一个人来操持把关。皇帝负担太重了,真的能累死人。比如我们的雍正皇帝。

2. 遇到年少或不务正业的天子,宰相容易把持朝政一家独大。皇权容易旁落甚至易姓。历史和朱元璋开了个大玩笑,他亲手废除的丞相制没想到后来却让不是宰相的高拱和张居正两人比宰相还要宰相,甚至已经凌驾于皇权之上了,世人只知张阁老不知有万历帝。再比如那句“汝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的曹操!

3. 宰相这个位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一旦空缺,朝中就会有无数双眼睛盯着这个位置,来明争暗斗,容易形成大小集团,割裂团结稳定的局面,形成内耗。

优势:

1. 多了个全面手帮助皇帝分担了很多政务。皇帝只要压得住宰相,那可真的是清闲的多。皇帝只有一人,宰相却可以多人,累死一个还会有下一个。

2. 国家在制定任何国策时,宰相都会以自己的工作经验来参考判断这项国策的可行性与短板。针对短板,根据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修改意见或执行方案。这样可以规避很多不成熟或是有弊端的政策。

宰相是联系朝中大臣和皇帝的有效渠道,能让基层官员的声音上达天听,也能让皇帝的声音下达到各个单位。


白话青史


朱元璋为什么废除丞相制?

首先更正一下,朱元璋废除掉的是丞相制而不是宰相制。

秦朝建立后,秦始皇设立了丞相制度,汉代保留了下来。从秦朝到明朝,丞相制度流传了一千多年。一个制度能够流传这么久,必然是有他它存在的道理的。

那么为什么到了朱元璋这就把它给废除了呢?因为朱元璋想强化皇权,加强皇帝的权威。

丞相的设立和发展

丞相制度在秦朝的时候设立,到明朝时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设立了三公九卿。“三公”指的是什么?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各有各的任务:丞相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杂七杂八的事情都是丞相来对付的;太尉负责管理军事方面的事情,兵马、器械、军粮等等都是太尉的事情;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三公之间谁也不能管谁,直接归皇帝管理,加强了皇权。

到了唐代,发展成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他们之间是怎么分工合作的呢?

皇帝要实施一项新的政策,从政策的草拟,到确定,再到最终实施,离不开三省的分工合作。中书省负责起草文案,根据皇帝的旨意来拟定政策。好,拟定完了后,交给门下省来审议,看尚书省拟定的政策是不是合理,是不是符合规定。门下省审核通过后,再交给尚书省,由尚书省来负责执行实施。

在三省六部制中,我们可以看到,三省之间是分工合作的关系,同时也起到了相互制约的关系。三省之间互相牵制,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间接的加强了皇权。

丞相制从设立之后,它的大趋势是在不断的分权,避免权力过大,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不过到了元朝,出现了不同的情况,中书省的权力得到了大幅的提高,甚至可以说是一家独大,可以说是“上承天子,下管六部及百官。”。到了这个时候,丞相的权力就变得很重了。

明朝继承了元朝的官制。

明朝建立之后,采用了元朝的官制,也就是说中书省依然是一家独大,相权依然过重。

相权的过重,是导致朱元璋要废除丞相制的原因。

为何呢?我们从朱元璋的经历可以看出来原因。朱元璋一生可谓是酸甜苦辣都品尝过的,他当过乞丐,做过和尚,当过大帅,最后还当了皇上。

在朱元璋当大帅之前,他一直是个没什么地位的人,而一个没有地位的人在得到巨大权力之后,通常都会非常迷恋权力,这似乎是一种通病,就好比一个穷人在得到巨款之后疯狂迷恋钱一样。

所以,朱元璋是个权利感极强的人,他自然不愿意自己的权利受到别人的影响。于是,朱元璋就借着胡惟庸案来将丞相给废除掉。表面上看,朱元璋废除丞相制是因为胡惟庸作乱,但实际上根本的原因是朱元璋想强化皇权,加强皇帝的权威。

丞相的优缺点

讲了这么多,我们来分析下丞相的优点和缺点。

丞相最大的作用就是协助皇帝做事,丞相最初设立的目的就在于此。作为百官之首,丞相能够代替皇帝处理很多事情,分担皇帝的压力。

那么大一个国家,有一大堆的事情,总不可能全部由皇帝来做吧?设立丞相,让他负责一部分事情,减轻自己的压力,更好的治理国家,这就是丞相最大的作用。萧何、诸葛亮、房玄龄、魏征......这些有名的丞相无一不说明了这一点。

缺点在哪呢?既然从皇帝那分到一部分权力,万一这“一部分”越变越多呢?那将在某种程度上架空皇权,东汉末年的曹操和汉献帝之间就是很好的例子。

从丞相制的设立到废除,你看出了什么?

其实,无论是设立丞相制,还是废除丞相制,最原始的目的都是为了皇帝的统治,都是为了皇权。

当我觉得需要有丞相来辅助的时候,我就设立个丞相来帮助我;当我觉得丞相没用了或者说不那么有必要了,我就废除掉它。所以,废不废除丞相制本质上还是为了维护君主的统治,是为了皇权的需要。


简单平凡123123


中国封建时代,存在着一种宰辅制度。宰相制度主要通过“丞相”这一关键官职来运行,丞相亦称“宰相”。

宰相制度的演变: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有“相卿制度”,各个国家称谓不同,战国末期,韩、赵、魏、燕、齐等国称宰相为“相”或者称“相国”。秦国以左、右庶长为丞相。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天下庶务,太尉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并且作为丞相的当然继承者。

秦朝灭亡后,汉朝承继秦朝的国家制度,丞相地位显著提高,丞相辅佐皇帝,总揽庶政,在文武百官中权力最大,地位最尊。

隋唐时期,以三省六部制度,取代了三公制,设左、右丞相,以左丞相为尊。元代以右丞相为尊,并启用蒙古官员为相,并以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

明朝初年沿用元朝国家制度,中央设立中书省,后改行省为布政使司,由于地方权力都集中到了中书省,中书省的权力抬升。相权与皇权发生矛盾。

明太祖杀丞相胡惟庸,废除中书省丞相,并下令后世不得再设立丞相,丞相制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明朝为什么要废除丞相制度?

  1. 丞相制度,限制了皇权,朱元璋符合权力的私欲是极强的,特别是朱元璋是农民起家,担心皇权被架空。
  2. 宰相权力过大,在封建王朝中,宰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除了皇帝,没有任何一个官员比他的权力要大,虽然宰相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皇帝处理繁杂政务的压力。但是宰相权力过度集权,虽然历朝历代,经历过多次的改革。但是到了明初,宰相权力达到了顶峰。所以朱元璋审时度势,决定废除宰相制度。
  3. 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汉朝因为丞相权力集中,出现了挟持天子以令诸侯。西汉末年,因为丞相的权力过大,不得不依靠外戚来平衡势力。这也造成了外戚干政,也造成了西汉的灭亡。

废除丞相制度后,带来的影响;

  1. 皇权高度集中,使得皇帝得工作量加大。
  2. 废除中书省,废丞相,让六部尚书直接向皇帝负责。但六部尚书权力分配,俨然成了六位宰相。后来采取折中的做法,即“四辅官”,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明成祖朱棣采用内阁制度,内阁充当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殿阁大学士又隶属于翰林学士府。内阁掌握宰相是全部,具体是体现在参与中枢决策。

子非魚


首先说明一下明朝的中书省制度,并不是延续的元朝的,也不是宋朝的制度,而是唐朝的制度。

这一点算是退步,也算是一种文化的复兴,因为元朝的百官制度中,存在很粗犷的一面,这一面就是贵族干政。

即便是后来的清朝,也是不得不通过铁腕手段来阻止贵族干政。因为贵族一旦拥有过多的权力,损害的是皇权。

而唐朝的中书省制度,是这个相权统领百官,也就是说容易造就权臣,也容易导致外戚干政。

这一点朱元璋是看透了的,且朱元璋之所以不采用宋朝的制度,是因为朱元璋相信,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将导致官员阶段腐化。

事实也确实是如此,宋朝君主过于宽厚仁慈。使得宋朝出现了非常多的奸臣,以及出现了非常腐化的官场风气。


这些都使得宋朝国富,但是却不能转化为战力,因为士大夫阶级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往往压制武官,且甚至可以卖国求自身利益。

所以朱元璋借鉴了宋朝的统治经验,却矫枉过正的高压对待士大夫阶级,且将这些士大夫奴才化。

也就是说让士大夫变得不在高高在上,让他们仅仅成为朝廷的办事者,成为皇帝使唤的奴才。

这样在保证君权的同时,直接剔除了士大夫阶级固有的地位,也避免了士大夫阶级的腐化和结党营私。

而中书省唯一的缺点就是百官统领于宰相,这让朱元璋不得不防,防止出现权臣,所以才会毫不犹豫的废除。

事实也证明,明朝初年,政治清明,效率极其高。短短十年时间,朱元璋就恢复了被元朝破坏的生产力。

可惜明朝制度最大的要求集中于君主,也就是说假如明朝每个君主都像朱元璋和朱棣一般的话,那么明朝真也就将成为封建朝代的最高巅峰。


小司马迁论史


明朝废除丞相的理由很简单——消除丞相对皇权的威胁,让皇帝大权独揽

其实朱元璋不仅仅废除了丞相,也废除了中书省。

从秦武王设立丞相开始,丞相就成为皇帝之下仅次于皇帝的握有军政大权的人。但从东汉到南北朝时期,慢慢设立中书、尚书、门下三省来分担和削弱丞相的权力:

原本具有决策、审议、实施权力的丞相权力被剥离到三省:

中书省负责决策、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审议

唐宋时期,丞相成为尚书省或尚书省的实际负责人。元朝时,废除尚书省和门下省,只设立中书省负责决策、审议、实施权力,设立左右丞相担任负责人。明朝朱元璋继续沿用元朝的中书省制度。

简单回顾历史上中央权力的变化:

1、周朝:周天子——卿士;

2、战国:国君——相国(相邦、大良造);

3、秦国以后:国君——左右丞相(秦武王);

4、隋唐宋:皇帝——三省六部(尚书、中书二省负责人为左右丞相)

5、金朝:海陵王在1156年首次废除三省确立一省制:废除中书门下二省,只保留执行的尚书省,即皇帝——一省六部;

6、元朝:皇帝——一省六部;

7、明清:皇帝——六部。

丞相制的优缺点

优点很明显:决策速度快、执行强度高。因为决策、审议、执行都是由一个人单独完成。因此,丞相制的有点是效率。

缺点也很明显:有能力的人治国有力,无能力的人误国误民。历史上有明显治理能力的人凤毛麟角,更多的是中庸的人。

因此针对丞相制的优缺点,这就有了削弱丞相权力的三省六部制:

决策、审议、执行分开,达到集思广益、官员职业化、民主公议的目的。

三个臭皮匠一个诸葛亮,就是三省六部制的形象表达。

元朝的一省六部制,目的在于解决三省相互牵制、效率不高、甚至限制皇帝大权独揽的现象,废除二省保留一省,可以继续削弱丞相权力,而将决策、审议的权力收归皇帝,只给丞相和中书省执行的权力。

到了明朝朱元璋时期,虽然收回了决策、审议的权力,但依然认为具有执行权力的丞相和中书省权力过大,于是废除丞相和中书省,将执行权力分散给六部。

六部虽然拥有执行的权力,但如何让六部配合执行的协调权,只能由皇帝实施。于是明朝皇帝就必须履行:决策、审议、协调执行。

这才有内阁和司礼监的出现。内阁负责决策,司礼监负责审核,皇帝负责协调执行。但和三省六部不同,内阁只有建议权并非真正的决策权,司礼监负责皇帝同意下的审核事务并无真正的驳斥权力。

内阁、司礼监,并没有三省六部的独立决策、审议、执行权力,只是皇帝意志下的代理机构。

在三省六部制下,皇帝的意志必须要得到三省的同意才具有合法性。这也是唐中宗时期为什么有那么多没有得到三省认可的斜封官的原因。

简单说,丞相制、内阁制都是个人负责制,不同的是一个是丞相负责,一个是皇帝负责;三省六部制是集体负责制,一个诏令的出台,集合中书、门下、尚书和皇帝的共同意志和妥协。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首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朱元璋为什么废除宰相制。原因很简单,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更进一步的说是为了加强君权的需要。

大家知道,君权和相权自古以来就是封建社会的一对矛盾,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在和丞相作斗争。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大体上继承了元朝的机制,但他同时发现元朝的制度有很多弊端。比如,元朝时期各地方的权力过大,有时候中央往往指挥不动地方。

而以他本人来讲,自己也干过宋的行中书省丞相。当时,他干什么时候根本不经过小明王,俨然一个独立王国。等他自己做了皇帝,情形就反了过来,他绝不能容忍大权旁落。

在这样的情形下,朱元璋展开了一系列改革,中心就是加强君权,削弱丞相乃至地方上的权力。朱元璋的思路是先地方,后中央,首先将地方上的权力集中上来。地方改革之后,地方上财政、军队等权力全部回收至中书省。这样一来,地方确实是削弱了,但中书省的权力却变大了。于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洪武十三年,丞相胡惟庸因涉嫌谋反被杀。胡惟庸到底是真反还是假反,历史上尚有争议。但无论如何,朱元璋是趁此机会废掉了丞相这个职位,由自己直管六部。由此,朱元璋在君权和相权的争夺中取得了完全胜利,皇帝对朝政、权力的控制权空前加强。
第二个问题,宰相制的弊端和优势是什么?
先说优势,宰相制可以分担皇帝的压力。宰相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许多政事宰相就可以做出决定,省去了皇帝的许多精力。在宰相制下,皇帝只需要牢牢掌控大政方针即可,具体的事务性工作由宰相去安排执行,双方分工合作,可以使国家机器运转顺畅。
再看弊端。弊端就是宰相拥有相当大的权力,当权力过大就会与皇帝的君权发生冲突。历史上,发生过很多宰相和皇帝唱对台戏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宰相弄权,而皇帝又不够精明强势,很容易导致大权被宰相掌控,威胁到皇帝的地位。
所以,君权、相权一直是对矛盾,直到朱元璋干掉胡惟庸,中国历史才正式结束了宰相制,这也意味着皇权在与相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胜利。

鄣南煮史


都别抢,我来答。

宰相是对皇帝以下最高行政长官的俗称,它的正式官职是丞相。

也就是说宰相不一定是丞相,但丞相一定是宰相。

在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前,我们熟知的一切官职改革或者调整,本质上都是皇帝为了加强自己手中的权力,譬如宋代的“差遣制”,它就是为了稀释官僚集团的权力,加强皇帝的权力。

简单来说就是皇权和相权之间的博弈。

但是废除丞相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大臣也不傻,也知道要抑制皇帝的权力。所以即便宋代采取“差遣制”,但是皇帝依然被官僚集团压得死死的。

朱元璋之所以要废除丞相,原因也很简单,就是要独揽一切大权,他不信任,也不放心官僚们权力过大。

所以就借着胡惟庸一案废除了丞相,应该说在建国之初搞官制改革是最容易的。

因为这时候的皇帝威信最高,而且朝廷中的势力格局没有形成,但是越往后拖,随着官僚集团形成阵营,这时候皇帝想要再废除宰相就很困难了。

而朱元璋时期堪称一个“鬼见愁”的皇帝,杀的一众文武百官鬼哭狼嚎,如此高压的政治手段促使朱元璋非常顺利的废除了丞相。

而丞相的优势其实就是它的弊端,而它的弊端也是它的优势。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丞相制的弊端

古代的最高行政长官不是皇帝,而是丞相,即所谓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百官只对丞相负责,而丞相又只对皇帝负责。

所以就形成了一个三级的权力构架,最高的是皇帝,其次就是丞相一级,最后就是百官。

《史记·陈丞相世家》中就说了: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填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

丞相的权力之大,从这句话中就可以看出来,它的权力触手可以说已经伸展到一个国家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其权力不可谓不大。

丞相的出现就是辅佐皇帝统治天下,毕竟皇帝没有三头六臂,就拿朱元璋来说,他废除丞相以后,总览天下政务。

可把这位皇帝给忙坏了,他是中国历史最勤快的皇帝之一,丞相被废除后,奏本国事都积压在他一个人身上,凡事都事必躬亲,

因此他创造了八天之内批阅奏本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三千三百九十一件的惊人纪录。

后来朱元璋评价自己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日勤不怠。

但是人的精力毕竟有限,效率也不高,最后朱元璋只能设置内阁大学士来帮助自己处理国事。

而这就是内阁制度的来源。

但是丞相有一个弊端是什么呢?

就是容易把皇帝给架空,一般来说,丞相除了是辅佐皇帝,还起到一个抑制皇帝权力的作用。

免得皇帝搞什么“一言堂”,皇帝有什么政令失当的地方,丞相就可以做出修改,联合大臣反对,给皇帝施加压力。

譬如在“国本之争”中,虽无宰相之名分,但内阁首辅实际上已经替代了丞相。

为了反对万历皇帝将次子朱常洵册立为太子,以内阁首辅申时行为首,和万历皇帝展开了长达十五年的争论。

但是在某些时候,伴随着皇权衰落,丞相就会崛起。

譬如最著名的曹操,他是汉献帝时期的丞相,又是一方军阀,挟天子以令诸侯,完全把汉献帝架空。

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也完全就把刘禅给边缘化了,蜀国一应大事,无不是由诸葛亮负责。

也就得亏刘禅信任诸葛亮,而诸葛亮也还忠心,不然蜀汉早就改朝换代了。

从另一方面说明如果丞相被小人担任,那么无疑对国家来说是巨大的危害,如蔡京、秦侩、李林甫、杨国忠、严嵩这些人都是奸相的代表。

而他们通过手中的权力对每个朝代造成的破坏都是不可挽回的灾难。

虽然在理论上来说,丞相的出现大大限制了皇帝的权力,但并不全然如此。

丞相并不是皇帝的对立,这要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去看待。

譬如宋代时期的丞相往往都站在皇帝的立场上,因为只有受到皇帝信任和认可的人才可以上台做丞相。

从范仲淹、王安石到司马光无不如此,王安石和宋神宗都是支持变法的人,两者尽管站在同一阵线上,但是并不意味着两人行使权力的时候毫无阻碍。

宋神宗尽管支持宰相王安石,但是朝中大臣都起来反对,迫使宋神宗不得不两次将王安石罢相。

可见丞相也并不全然和大臣是铁板一块,即便皇帝和丞相联合起来,也不见得能够完全推动某项政令。

而丞相的权力实际上也是根据不同时期的势力格局变化而随之变化的。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丞相的出现毫无疑问限制了皇权,容易架空皇帝,独揽朝政。

所以每个朝代几乎都会发生皇帝为了加强君权而进行的官制改革。

譬如明朝的丞相胡惟庸就是这种代表,他通过得到朱元璋的信任,逐渐开始滥用权力,培养党羽,如此一来无疑就威胁到了朱元璋的统治。

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明史》

所以,朱元璋最终才决定把丞相一劳永逸的废除,还把这条规定写进《皇明祖训》里说: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以後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淩迟,全家处死。

可见丞相的弊端就在于“专权乱政”,换言之,在家天下时代,只有皇帝可以独揽大权,也只有皇帝可以乱政。

而丞相作为外姓人,皇帝自然不会让他们权力过大,说是担心丞相“专权乱政”,实际上不如说皇帝不愿意过多分享自己的权力,以及害怕丞相威胁到皇帝的统治。

这才是皇权和相权相争的本质。

所以说丞相设立之初,其实就是在给皇帝自己树敌。


丞相制的优势

丞相一职出现的很早,秦国武王时期就开始成为一种官职。但是在其它诸侯国内部也有相国一职。

武王立……以樗里子、甘茂为左右丞相——《史记·樗里疾甘茂列传》;楚昭奚恤为相;韩昭侯以申不害为相——《资治通鉴》

丞相被纳入官制是秦朝统一以后的事情,分封制废除以后,采用郡县制,官制上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等组成的中央政府进行全国管理。

实际上,丞相的优势本身就是它的弊端,当然这是针对统治者而言。

作为百官之首,丞相是皇帝的首席智囊,除了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提出建议。此外还可以节制百官,弹劾与举荐,遇到军国大事给出解决方案。

此外丞相还掌握有一定的封驳权,尽管这一权力并未被明确划分,但是也展现出当皇帝的诏令或者百官的奏本不合时宜的时候。

丞相就可以保留这一文书,不上奏或不执行,但一般来说这样往往会引起统治者的猜忌。

白居易曾论及这一封驳权说:

凡制敕有不便于时者,得封奏之;刑狱有未合于理者,得驳正之;天下冤滞无告者,得与御史纠理之;有司选补不当者,得与侍中裁退之。

就是说遇到不合适的奏本、诏书,就可以对其进行纠正和裁退,免得引起不好的后果。

顾炎武在《日知录.封驳》中曾记载说:

汉哀帝欲封董贤,丞相王嘉封还诏书。

可见丞相的好处就在于有时他能够及时纠正皇帝不正确、不合适的诏书政令,做出修改。

这是丞相存在的优势,它可以避免皇帝大权独揽,什么事都由他说了算。皇帝虽然是古代最高统治者,但皇帝以下也有许多利益团体。

有时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不得不向官僚集团妥协。

但是也因为丞相有时限制了皇权,所以导致了两者之间的冲突,因此数千年来两者一直相互夺权,相争不下。

有时如果丞相势力过大,就像胡惟庸一样独揽朝政,培植党羽,无疑就威胁到了皇帝的统治。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丞相一职实际上是非常鸡肋的,它的优势几乎也变成了它的弊端。

因为丞相势力过大,就会威胁皇帝的统治,引发皇帝猜忌;丞相手中没有什么权力,又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限制皇权。

也就不难怪朱元璋要把丞相给废除了。

而直到朱元璋废除丞相一职,君权才得到大大的加强,在这一点上清朝尤其做的成功。

可以说清朝的君主集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皇帝总揽大权于一身,真正做到了一言九鼎。

关注【围炉谈史】,每天阅读深度历史内容喲~


围炉谈史


首先给题主普及一个知识:明朝废除的是丞相制度!

宰相与丞相是不一样的。可以大概理解为丞相一定是宰相,但是宰相却不一定是丞相!

丞相是从先秦时期就设立的行政官职,作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宰相是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或俗称,并非具体的官名。

大家或许看过李保田老师出演的《宰相刘罗锅》,为什么刘罗锅能被成为宰相,因为在清朝,成为最高权力机关领导的标准是内阁大学士加军机大臣,这些人往往是一批人,也就是中堂的称谓。进入了最高权力中心枢纽,就等同于宰相。

现在我们来谈一谈,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黜几千年的丞相制度,丞相制度的优势和缺点是什么?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归根结底是为了集中君权,将千年的君权相权之争画上句号,大大的扩充自己的权力,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至高无上!

朱元璋出生布衣,对于权力的控制欲望是空前的。建立大明之后,朱元璋便展开了一系列的集权行动,包括将李善长赶下台,将丞相权力过渡给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等这种是功臣却又不失大功臣的人,方便集权控制。

不曾想,杨宪欺君罔上、汪广洋不通权变、最主要的是胡惟庸,结党营私,专横跋扈,最后被朱元璋以谋反的罪名发动“胡惟庸案”,血流成河。

在朱元璋除掉集权道路上最后一个敌人李善长之后,宣布彻底废除中书省,并且下诏,子孙后代不得再立,如果有大臣敢言册立,要被凌迟处死。

朱元璋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绝对集权,成为至高无上的君主。

丞相制度的优势劣势都有哪些?

丞相,一般有皇帝的心腹大臣担任,此人一般是久经官场磨砺,极具经·验。丞相也就相当于想在的国务院总理,主持日常政务,每天定时汇报给皇帝。说简单一点,丞相更像是皇帝秘书,有了丞相,皇上办事会跟加悠然,同时也多了很多明智建议。

丞相制度最大的缺点就是容易造成权臣干政。古代很多权臣都是站在丞相的位置上,曹操就是最好的例子。

其实,丞相制度是我们老祖宗在吏治建设方面的一个巨大成就。丞相的存在。为皇权的无限扩大形成了有效的制约。丞相制度配合隋唐三省六部制,形成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政治最开明的时代,一度出现了不经过中书、门下圣旨无效的情况。

结束语: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是出于多方面考虑,当然很大程度上有自己的见解在里面。无论如何,丞相制度的消失是我国政治史上的一次巨大损失。集思广益的时代就此终结,察言纳谏成为了皇帝的需求,失去了政治保障。

【文 / 楚南青史君】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