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將的後代在哪裡?現在怎麼樣?

明天會更好145036620


所謂楊家將的血統是很可疑的,按照當時的記載推測,他應該有很重的沙陀血統或者說他們家族本來就是沙陀人,那麼他們家到底是不是真的姓楊,那就不好說了。我們就假定他們真的姓楊吧,按照宋史裡面記載,楊家真正維持武將的身份也就是兩三代,楊業戰死以後,他的兒子繼續當將軍,而且戰績很不錯,雖然說他們家族的舊部跟隨楊業戰死了很多,但剩下的也有一些,足以支持楊業兒子的征戰,但是到了楊業孫子一輩兒就不行了,可能還有將軍出身的人,但戰績不怎麼樣,再往後他們家族就是出文官了,沒有再出什麼武將,估計他們家族在歷史上很難逃過宋末金初時代的人口大流亡,逃過去了,到了元代可能也不行了。所以我不太相信還有正宗的楊業後人存在,現在一些號稱自己是楊業後代的人,假冒的幾率很高!


帝國曆史觀察者


來介紹一下我的家庭,我從小聽我爺爺、祖爺爺講我們是楊家將的後人,可是從我爺爺這一輩起,基本就不識字了,家譜更是沒有,所以,我還真拿不出證據來。我的祖爺爺生於上世紀初,是舊社會的老秀才,好吃懶做、貪圖享受,那就是傳說中的老蛀蟲。我爺爺小時候生病,我祖爺爺不管不顧,就知道自己抽大煙,我祖奶奶出去拿金銀首飾換藥,被人騙光了才回家。

因為我祖爺爺持續不斷的努力,到我爺爺這一輩,終於成了一文不名、一字不識的無產階級了。不過,我的祖爺爺並非沒有一無是處,在解放戰爭時,全民當兵,我爺爺14歲也要上前線,祖爺爺害怕他戰死沙場,來了一個替子從軍,給解放軍當了炊事員。

改革開放後,出生於上世紀30年代的我爺爺經過自己的努力學習成了十里八鄉最有名的木匠,終於得到了大家的尊重。我的伯父、爸爸也都子承父業,做了木匠瓦匠,在偏僻的農村,也算是有自己的技術,還算過得下去。

我是一個80後,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大學畢業後在山西某縣城當教師。我現在所處的縣城,有楊家將操練水軍的楊家港,還有楊繼業和佘賽花定情的七星廟,更巧的是,我的老婆姓佘,來自於河南新鄉佘家村。

我結婚的時候,同學朋友都來祝賀,說我們這是要再續楊家將傳奇。但是計劃生育政策不允許生七郎八虎,我們只要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

中國,歷來就是一個文化上的民族,不是血統上的民族。所以,認為自己有責任繼承楊家將精神、有義務弘揚楊家將精神的楊家人,都應該算是楊家將後人。

楊家將精神有哪些?作為後人我這麼看:

1,忠君愛國。現在我們提倡理性愛國,好好做好自己的一份事業,就是為國家增光添彩。

2,保家衛國。如果國家有難,一定挺身而出,保家衛國,不怕犧牲。

3,遵紀守法。《轅門斬子》的故事,告訴我們要遵紀守法,絕不做違法的事,要維護法律的權威。

不只是姓楊的人,每個中國人,都應該繼承發揚楊家將的愛國主義精神,為我們的中國夢共同奮鬥!


歷史知事


楊家將是我的驕傲,因為我正是楊家將的後人。

小時候,要是與老爸坐在電視機前看關於楊家將的傳奇影視劇時,他便會一臉洋洋得意地對你說:“看,這就是我老楊家的楊家將,是多麼的大好男兒。”

我記得有一次二姥爺生病,因為鎮上的醫院沒有需要的藥買,大伯叫我和堂弟獨自坐車去40多公里的縣城買藥。那時剛上初一與堂弟膽子小,不敢去,可被老爸訓了一頓道:“還是楊家將的後人,做點事都畏畏縮縮,丟臉。”


在我的老家,我從小生活的鄉村裡;楊家,是分為了三個大房,每一個大房大致有幾十戶楊家。要屬二房最為優秀,因為二房出了好多個大學生,用我們鄉下俗氣點的話來坦白的話,就是“會掙錢”,所以二房是大房與三房都稱讚的對象。

我們那三房楊家,各自輩的人,都是從小玩到大的小夥伴,那是顯得格外的親近。大年十五去墳上亮燈,三房是分開的,大房的走一起、二房的走一起、三房的走一起,亮燈的祖墳也不同,大房有大房的,二房有二房的,三房有三房的。

到了,清明掛紙這天,三房才是一起合起夥來共同祭拜祖墳,每一年是輪流一戶楊家舉辦酒席,大夥出錢,然後共同祭拜三大房的老祖,到這天都會由老輩的人帶著我們年輕人去三大房的共同老祖那裡祭拜,因為這裡平時不會有三房楊家的人過來,只有每年的這天才會過來,一輩帶一輩的人過來認識老祖宗的墳地位置。

聽姥爺輩的人說:“我們是由江西遷過來的,後面不知道是怎麼的會分為地三房.”不過,這也並不是什麼見外的事,因為都是老楊家。


楊家將的後代有很多,至於問在那裡,現在是怎麼樣?我就簡單說說自己家吧!(在遠的時期我也並不是很清楚,只能說說近的幾代,我所知道的。)

老爺年輕時,是大隊裡的一會計,懂點文化,“算盤”打得好。我還記得小時候在老房子裡還見過他年輕時用過的“算盤”。一個長方形,裡面堆了好多木珠子,那時都是把它放在地上當成了玩具小車劃。

老爸就是一普普通通的人。

老祖公,我沒見過,也沒怎麼聽老爺談起過關於他的多少事,就聽老爺說:“那時老祖公們的生活過得苦,餓肚子是常有的事”。老祖太我小時候到是見過,至今還是有點映像的,不過那時老祖太已經不會說話了,我也就是給她端飯,扶她去睡覺,做過一些小事。

至於老楊家的我嘛!我也就不談了(哈哈)

我記得,小時候看關於楊家將的電視劇裡,劇裡的楊家將讓我很是驕傲,尤其映像深刻的就是角色“楊宗保”。後面還偷偷跑去老爺的房間翻開家譜找這個名字,翻完了也沒找到,後來才知道原來這個角色是小說裡的虛構人物,不存在的。

哈哈,我可沒在懷念童年,只是在感嘆童年的天真美好。


楊家將的事蹟在正史中可能鮮有提及,但在晉北地區楊家將的各種傳說至今在流傳。

1,五爺廟在山西省五臺山是香火盛旺的一個廟宇,裡面供奉的神像是楊家將楊五郎。

2,晉劇中有關楊家將的劇目,是晉北地區百姓最喜愛的。直到現在。

3,地名上除了知名的金沙灘(今懷仁縣金沙灘鄉),還有渾源縣的敗楊峪和落子窪(相傳穆桂英在這裡生過孩子)。

5,代縣楊家家譜裡可以找到楊業和楊文廣的名字,但沒有楊宗保。

6,等等……


木易楊0613


楊家將的時代距今已經1000年,中間傳了三四十代,史料記載極少,後人何在已經極難考證,只能靠一些楊氏族譜來尋找蹤跡。

真實的北宋楊家將

《楊家將演義》中,楊家將至少有7代,枝繁葉茂,繁衍甚廣,但真實的歷史上,有記載有影響力的楊家將只有三代,分別是第一代楊業、第二代楊延昭、第三代楊文廣,而且這三代楊家將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是漸次變小的。

正史上的楊業確實有7個兒子,但只有楊延昭成名,其他6個終生只是低微武職,而在楊文廣之後,楊家將在整個北宋再也沒出現過知名人物,到北宋滅亡後,楊家將後人更是不知所蹤。

楊家將後人的蹤跡

在一些演義小說和民間故事中,《水滸傳》裡的“青面首”楊志、“岳家軍”中嶽飛帳下大將楊再興都是楊家將後裔,但楊志是虛構人物,楊再興倒是真實人物,史料中卻並未說他是楊家將後人,至於《射鵰英雄傳》中的楊鐵心、楊康、楊過,更是小說虛構了。

有人認為楊業生活和戰鬥的山西代縣一帶,是他後人居住的主要地方,如今雁門關下一個叫鹿蹄澗村建有紀念楊業的楊忠武祠堂,村裡1000多口人,據稱大多都是楊家將後代。

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北宋初年,大將守邊征戰,家屬大多留在京城開封,一來家眷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讓大將免除後顧之憂,二來是一種變相約束,讓邊將不敢叛變投敵。

楊業作為北漢降宋的將領,既得到宋太宗器重,又被宋太宗提防,趙光義不可能讓楊業的兒子兒媳們跟他一起在代縣生活,而根據明朝史料記載,演義中的天波楊府雖然誇張,但楊業的府邸卻真實存在,而且就在開封城內,因此他的家眷都生活在開封。

古代受經濟、交通條件限制,人口流動緩慢,而整個北宋期間內亂較少,環境比較穩定,歷史上的楊家將後人也並未遭到迫害,應該不會遷徙到外地。

按照這個判斷,楊業的後人在整個北宋期間應該都生活在開封。

不過北宋末年發生靖康之變,開封被金人攻滅,南宋初年,宋金戰爭頻仍,北方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大批百姓南遷,楊家將後人離開開封遷徙也在情理之中。

如今,山西、河南、河北、天津、湖南、四川等地有很多楊氏,都自稱楊家將後人,並有族譜為證,有些人還提出了北宋滅亡後楊家將後人的遷徙路線,一路到湖南、廣西;一路到四川;一路到貴州;一路到福建、廣東,並進一步漂洋過海,抵達東南亞的菲律賓、泰國、越南、新加坡和東亞的韓國一帶。更誇張的說法是說,有的楊家將後人還遠涉重洋到了美國,難不成楊家將後人早就發現美洲大陸,去和印第安人搶地盤?

我並不否認全國各地楊氏族譜的真實性,但目前楊氏族譜能追溯到北宋楊業這一代的恐怕還沒有,所謂楊家將後人的說法更多是祖上流傳,是各地楊氏出於對楊家將的敬仰而附會的,很難靠史料考證,正如岳飛後人一樣。

各位楊姓的朋友們,你們是不是楊家將後人呢?或者說你們認識或聽說哪裡有楊家將後人呢?歡迎在此留言討論,說不定五百年前真的是一家呢!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楊家將因為一些小說與影視作品逐漸出現在人們視野之中,將那些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英雄豪傑再次展現在人們面前,看完之後大家都熱血沸騰,紛紛表示讚許,也就在這些讚許之後,有人會開始思考,真實歷史上的楊家將真的這麼厲害麼?他們的後人現在在哪裡,過得又如何呢?


一、真實歷史上的楊家將

楊姓,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究其發源地是西周時期的弘農楊氏,出過很多知名人物,比如楊雄還有李元吉老婆楊氏,都是鼎鼎有名的,楊氏的出名是因為李世民在殺死李元吉之後將其佔為己有,從此對弘農楊氏的名聲影響更大。


北宋時期的楊氏,最出名的就是楊家將,而楊家將中也是從奠基人楊業開始,楊業一共生了7個兒子,分別是楊延朗、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環、楊延貴、楊延彬和楊延玉,老大楊延朗後來改名為楊延昭,也就是楊家將的第二代傳人,影響力稍微差於他的父親楊業。

後來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繼續繼承楊家將大業,可是已經大不如父親爺爺時期的知名度,楊文廣一生最大官職僅僅是一個五品武官。宋朝時期流行士大夫風,形成重文抑武之風,對武將向來不夠重視,所以在當時楊家將應該並不算很出名,要不是後世文學、影視作品的渲染,估計楊家將會在歷史中被埋沒。



二、楊家將的後人在哪裡

關於楊家將的後人,有《水滸傳》中的楊志,名聲大燥,還有《射鵰英雄傳》裡的楊康,《神鵰俠侶》中的楊過,根據小說來看都是楊家將的後人,並且同樣充滿愛國情懷,但是這些人物在歷史上都不存在,僅僅是虛構而已,我們也就不將其作為楊家將後人來分類。

楊家將真正的後人,應該從楊家將一生的所在地來看,比如楊家將中楊業的故鄉是陝西麟州(今陝西神木縣),當時楊業出生地就是這裡,故而應該後人會有一部分存在於此繼續發展延續。


此外,最主要的地方就應該是汴京(今河南開封),這裡是北宋的都城,也是楊家將的府邸所在地,所以後人應該會有相當大一部分在這裡開枝散葉,並且一直留傳下來。還有當時楊家將的作戰前線指揮部在山西代州(今山西代縣),這裡應該也會有其後人。

根據一些目前的資料顯示,在代縣有一個村都是楊家將的後人,並且有族譜證明,只是這個族譜似乎真實性值得商榷研究,但是這裡存在楊家將後人一事應該不假。五臺山五爺廟裡供奉著楊五郎,這個地方應該也是存在楊家將後人的。


另外,根據所謂的《楊氏族譜》記載,在山西省繁峙縣砂河鎮代堡村和城關鎮筆峰村也有一部分楊家將後代,其中代堡村還有楊家將使用的楊家槍為證據,按理來說這裡應該存在一部分楊家將後人。

但是所有上述的地方,都無法準確推算到楊家將奠基人楊業那裡,或者一些存在的族譜記載也並不完全,或者其中出現一些無厘頭的錯誤,將一些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的人物寫在上邊,當然也許是我們目前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對這些現存證據的真假難以辨別,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楊家將後代頗多,留下後人四處分佈,也沒有什麼奇怪的,畢竟上千年時間,一切皆有可能。



結語

這些追根溯源的事情,說實在的難度過大,想要準確得出結果,基本是不太可能的,我們只能根據一些歷史材料或者民間存在的證據進行分析,去偽存真,最後必然是能夠得出一些結果的,可是工程浩大,需要誰去做,誰又願意去做,就很難說了!



嗔痴歷史觀


楊家將可謂一口金刀八杆槍,一門八忠烈外加女帥穆桂英都是令遼兵聞風喪膽的勇將,對宋朝可謂居功至偉。然而最後造潘仁美陷害,可謂是最大的悲劇。那麼楊家將的後人之後又在哪裡?現在怎麼樣了呢?

熟知北宋史的朋友應該知道,楊家將之所以最後結局慘烈,就是因為潘仁美從中作梗。楊業的七個兒子有的死於戰場之上,有的不知所蹤。那麼他們的後代在哪裡,現在怎麼樣呢?

相傳在雁門關小山村鹿蹄澗中還存在五百餘楊氏後人。

這個村子的名字跟楊家將也是很有關係的,據村子裡面的老人說,楊業第14代孫楊友,鎮守雁門關。一次外出射獵,射到了一隻鹿,但是這隻鹿化身石頭,而且石頭上還有鹿蹄印子。楊友認為是先祖顯靈,於是將石頭帶回,所以村子名字也就成了鹿蹄澗。

鹿蹄澗現有500多人,全是楊家將後代,其中還有一個專屬於楊家的祠堂和一本楊家族譜。裡面的村民生活安逸,喜歡打拳健身,楊家槍法也有傳人。在村子裡面有一個1000多年曆史的祠堂,是在元代時期修建的,為了紀念先祖楊業,楊業死後諡號“忠武”,因此也叫作忠武祠。這個祠堂歷經千年風雨滄桑,現在依舊保存完好,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


丫丫說史


像很多戲迷喜歡聽戲曲《佘太君要彩禮》那一段,我也曾聽母親吟唱“一兩星星二兩月……”那精彩的片段,這是什麼的情景下使其佘太君如此大膽向聖上要彩禮呢?不願意將自己的女兒嫁給這個六十多歲的皇帝,而獅子大開口呢?她的女兒是誰?此女子便是楊八姐,在遊春之際偶遇穿便裝民間私訪的皇帝,皇帝春意怒放,一下子被楊八姐的氣質吸引了,於是後世據此下下這楊八姐遊春之經典之戲。

對於楊家將楊業來說,這佘太君便是楊家將之楊業之妻。之所以說是楊家將,那是子承父業,於是就有戲劇中的楊六郎楊延昭,楊延昭英勇過人,深得楊業真傳。楊家將楊業與佘太君的確為奇人,誕下楊家八虎即有八個子女,還有一個傳說說這兩位去寺廟拜天上八位神君,而恰巧這八位神君都在打賭誰笑誰就做這二位的子女,結果出人意料都笑於是有了這八子。那麼神君下凡其自然而然便是楊業如虎添翼。但為何後世不見楊家將的楊家槍呢?

一、楊家後世無奇人,武藝自學無天分

楊業原為北漢國主劉崇的保衛指揮使,因為楊業武藝精湛,驍勇善戰,常善騎射。開始為北漢之將,所以與宋兵為敵,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後因北漢王朝貪汙腐化,皇帝自知而毫無理會,楊業在痛惜不已後忍痛誠投於讚賞他的宋朝,於是北漢無守將而覆滅。


楊業很快被派為鎮守邊境之虎,遼景宗得知消息不出名的楊業來鎮守邊境,很快傾兵十萬來征戰這位楊家將,而楊業剛到任未曾降服宋朝兵馬,兵將之間未有信任度,更重要一點就是宋朝之所以最後滅亡不只是官員奢靡無能,還有貪生怕死。由於宋兵無軍膽,在宋帝的恩惠下不得不帶著原有兵馬戰遼兵,楊家槍使遼軍慌落而逃。而後在征戰遼國攜帶宋兵之際被斬殺,後楊業之子代父為將,精心學習武藝,但在第三代楊文廣之後就再無能武之人。神君歸位,再無有學武天分的後代。


二、楊家後人的去處

當然,楊家的後人還是有的。比如說,在雁門關附近有一個叫做鹿蹄澗村的村落,村裡有一座楊家祠堂,又稱楊忠武祠,是全國保存最玩好的楊家祠堂,祭祀的就是金刀楊業。據說,這個村子1000多人,有一半左右的人都是楊業後人。

又比如說在四川,有一名叫做楊開華的老人,自稱是楊業的第37代後人,而且還有族譜為證。楊開華老人還舞得一手好楊家槍,只是可惜,老人的兒子對於楊家槍似乎不怎麼感興趣。


楊家後代現如今已經遍佈各省,除了四川,在吉林省,有一位叫做楊永玖人,也自稱是楊業的後人,家中還珍藏著一本楊家族譜,記錄了他這一支楊家後人遷徙的過程。根據族譜記載,他們這一支是從貴州遷徙而來,先祖為楊業的第28世孫楊榮。

同樣的,在南京某地,有兩個比鄰而居的村子,分別叫楊家村和新楊村。兩個村裡的大部分人姓楊,並且都自稱是楊家將後人。當然,這個真假如何,就難以考證了。

還有傳聞,有一位楊家將後人在日本侵略者入侵之時參軍抗日,後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勝利歸來,又成為一個普通百姓做了木匠工。


小鎮月明


北漢、北宋與遼國針鋒相對,誕生了楊家將的五代英烈。巾幗鬚眉,身經百戰,捨身為國,實乃忠義。楊家將男男女女祖孫五代,生生死死恩恩怨怨,廣為流傳。


楊家將主要分佈在陝西麟州(今陝西神木縣)和河南汴京(今河南開封),前處是楊家將的故里,後處是楊家將府第之所。在山西代州(今山西代縣)也有部分楊家將,此處是楊家將的主戰場前線指揮部。

最後,楊家將還有部分位於鎮守邊關的治所——河北保州(今河北清苑縣)。

楊家將分佈紛繁複雜,那麼他們的後人們在哪裡,生活得怎麼樣?

自古以來,模仿名人之後的就有不少,何況楊家將的分佈之廣泛,這也導致了冒充楊家將後人的泛濫。這其中有一些被大眾廣為接受。

首先是南宋時期的楊存中,他生在戰火喧囂的南宋時期,雖然作戰水平一般,卻善於逢迎,因此地位較高。

據史書記載,當時他被南宋人稱為長鬍子的太監,死後被追封和王,是當時南宋地位相當顯赫的人物。
有後人推斷,楊存中的祖先楊信,與楊業的父親楊信是同一個人。但實際上,楊業的父親是當時當地的一個土豪世家。

而楊存中的祖先楊信,根據“以儒學稱於鄉,值五季亂,晦跡不仕”一句可以推斷出,他是一個儒生。所以,這巨大的差異顯然引起了一陣軒然大波。關於楊存中到底是不是楊家將的後代,現在仍然存在著巨大的分歧。

其次是明代播州楊氏土司。這祖上世世代代做著西南土司生意,又為何會與楊家將扯上關係?原來,他們給出的所謂的史料證據,都是曾任翰林學士的楊大年所書的“制誥二通”。

一通是追贈楊業中書令的詔書,另一通則是封楊延昭為莫州刺史的詔書。即這樣一封家寶,實際上是一個12歲的孩子起草的追封楊業的詔書。所以,明代楊氏土司這一支,是楊家將後人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而現今被旅遊局大肆宣揚的上坪古村,據說裡面住著的幾乎都是楊家將的後人。在族譜記載中,開村鼻祖即為楊宗保穆桂英的嫡親。


而實際上,歷史裡根本沒有穆桂英這號人物,所以這個村子裡是否真的幾乎都是楊家將後人,其真實性也有待商榷。

據歷史考證,北宋末年,開封淪陷,天波府眾人分四路逃亡。分別為

湖南、廣西、貴州、四川、福建、廣東、菲律賓、泰國、越南、新加坡、韓國、美國,路經之地,皆可能有後人。

其中又有四處著重細說:

其一:渾源縣的敗楊峪和落子窪,相傳穆桂英在這裡生過孩子。

其二:代縣,在這裡的楊家家譜裡可以找到楊業和楊文廣的名字,但也有疑惑,族譜中沒有楊宗保,仍有待考證。

其三:晉北地區,晉北地區的百姓尤其喜歡有關楊家將的晉劇。

其四:五臺山五爺廟,五爺廟是五臺山香火最旺的廟宇。這裡面供奉的神像正是楊五郎,此地必有其後人。


楊家將後代出名者甚少。南宋抗金名將楊再興,在“郾城大捷”中為岳飛破偽齊立下大功,大破郾城。後戰死沙場,死得其所!不過,楊家將後人的名聲在小說中大噪。

《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青面獸楊志,光明正大,為人正直。《射鵰英雄傳》中的楊鐵心楊康兩父子,使得一手好槍法,自稱是楊家後人。

金庸小說《神鵰俠侶》中的楊過,想必也是家喻戶曉,楊過相傳也是楊家之後。不求楊家將後人為國爭光,只希望他們好好生活,平平安安。

我們可以很肯定的說,楊家將的英勇事蹟值得後人永遠記住。歷史總是帶有悲情色彩的。楊家將的故事之所以流傳到現在,也無非是當時一同抗遼的豪情與忠臣慘死的悲憤情懷,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借鑑意義。
▲楊家將後人楊開華

所以無論故事本身的真實與假,我們都必須要讚頌楊家將滿門英烈為國捐軀的高尚情操。在如今,我們在關注楊家將後人的同時,也不能忘了楊家將這輩人帶給我們的影響。


史之策


楊家將的故事是從楊業開始的。宋史記載為“楊業,幷州太原人。父信,為漢麟州刺史”。他有七個兒子,分別是楊延朗,楊延浦,楊延訓,楊延環,楊延貴,楊延彬,楊延玉。我們常見的楊家將演義中最為著名的楊六郎延昭,並不楊業的第六子,而是長子楊延朗,後改名為楊延昭。楊文廣確有其人,是楊業的孫子,楊延昭的兒子。其後,正史已無楊業後嗣的記載。楊業的妻子並非演義中的佘氏,正史記載為折氏。

總的來說就是:楊業確為宋代名將,但我們耳熟能詳的楊家將故事,是民間傳奇演義而成的。後世諸多自稱的楊氏後人,恐怕大多是穿鑿附會,恐非歷史真相——當然,常理來講,楊業是有後人的,但已經默默無名,無其祖先的赫赫功績了。

楊姓源自姬姓,為西周皇室後裔。出自弘農華陰,以封地為姓。所以楊姓都自稱為弘農楊氏。漢人是一個祖先崇拜的民族,又重視歷史傳統,幾乎每個姓氏都有族譜,而這些族譜上,都會上溯歷史源流,基本上都會寫到其姓氏是怎樣得來的。這為姓氏研究留下了可信的資料,但其中有些並無足夠的歷史資料支撐,恐不可全信。我們現在見到的楊氏族譜中的一些關於自稱是楊家將後人的記載,亦屬此類。

作為楊姓後裔,我們族譜中對家族遷徙史是這樣記載的:弘農楊氏,祖居隴右(今甘肅省),後移江西吉安泰和縣清湖村,再遷四川。在族譜中,家族的名人中就有楊業,尊為先祖。但這不足以為信,我仔細看了全文,其中並無清晰的脈絡,從楊業記起,其後的子、孫、重孫、曾孫……,直至能查到的近代祖先。

國人素有攀附之風,歷史上的名人,只要同姓,都會認為是自己同宗,以光耀門楣。這在各姓氏族譜中並不少見。演義怎麼講都可以,畢竟是藝術創作;但如果作為真實的歷史,恐怕還得有可以考證的真實材料支撐,才足以可信。

因此,楊家將的後代在哪裡,現在怎麼樣,恐怕已無可考了。


右手yang


楊家將一直是世人崇拜的對象,楊家一口金刀八杆槍,曾讓敵人聞風喪膽,楊業更是宋代名將,曾被譽為“楊無敵”的稱號,楊門女將更是讓人們津津樂道。然而,北宋滅亡後,楊家將都去哪裡了?現在怎麼樣?

其實,據歷史資料考證,楊家將的輝煌僅僅只持續了三代。從楊六郎的兒子楊廣去世以後,楊家就開始衰落了,並且被迫搬出了楊府。在北宋都城開封淪陷以後,楊府實際上就是一個空架子。北宋滅亡以後,楊家的人就開始四處逃亡了。

在山西東北部雁門關下的忻州市代縣境內鹿蹄澗村,現在就生活著一支楊家將的後代,並且這個地方還是當年楊家將為北宋王朝拼死奮戰的地方。在鹿蹄澗村、,就有一座醒目的楊將祠堂,楊業死後,他被追封為“太尉”、諡號“忠武”,因此這座祠堂也叫做“楊忠武祠”。

這座祠堂是在公元1256年修建的,它是由楊業的第十七世孫奉旨修建的。在磁性體的廊柱上懸掛著楹聯一幅,上書“豐功偉烈著邊疆勇冠千軍稱無敵,浩氣英風留古塞聲威萬代佩專誠。”

楊家為何要選擇這樣一個偏僻的村莊生活呢?據說是因為楊業的第四代孫楊友在打獵時,曾追趕一隻梅花鹿來到了如今的鹿蹄澗村,就在楊業準備射殺這隻鹿時,那隻梅花鹿突然鑽入了泥土中。楊友就立即命人在梅花鹿消失的地方挖掘,最後挖到了一隻帶箭鹿的雕塑。

楊友認為這是一種吉兆,於是就舉家搬到了鹿蹄澗村居住。雖然這個地方相當偏僻,但是楊家將的後人還是會來這裡祭祀。直到今日,每年的清明時節,無數的楊家將後人都會不遠萬里來到鹿蹄澗村。並且每次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都要宣讀楊業為國犧牲后皇帝的詔書。“執干戈而衛社稷,聞鼓鼙而思將帥,盡力死敵立節邁倫,不有追祟,曷彰義烈?故云州觀覺察使楊業,誠堅金石,氣激風雲,挺隴上之雄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