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哪个皇帝最让人惋惜?

一川烟草aaaa


当然是“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坚。

苻坚为氐族人,但却是新中国认定的对中华民族有杰出贡献的古代五位伟大帝王之一。

他自幼好学,热爱中原汉族文化,信奉儒家忠孝仁义思想,谈吐不凡,举止大方,心怀治国平天下之志,被誉为“氐族异童”。

他不但有杰出的武功:诛杀暴君,平燕定蜀,擒代吞凉,统一北方。还有卓越的文治:整饬吏治,惩办豪强;擢拔人才,奖掖贤良;开垦耕地,扶持农桑;兴办教育,减少愚盲。

他还有豁达大度的胸襟,提倡民族、门第平等,推进各民族融合。出身汉人和寒门的王猛就因为他的慧眼识珠,得以出将入相,千古流芳。

他更有超越那个时代的仁慈心肠,对于被灭亡政权的国王、皇族和大臣,不但不加诛戳,还委以高官厚禄,共商政事,很有点“五族共和”的味道,希望以仁义道德感化这些乱世的枭雄、贼子、野心家,共坐天下。此番行为,若拿对前朝皇室子孙斩草除根的刘裕之辈与其相较,犹如魔鬼之于菩萨。

可惜的是,他忘了王猛临终前的告诫:“国家目前的危险不在晋,而在于内部收服的羌人”。重感化而疏于防范,又急于统一天下,统率貌合神离的大军征讨东晋,遭淝水之败(其实著名的淝水战役,只有“役”,并没有“战”,苻坚的前秦帝国军队不是战败,而是退败。后世文人为受皇帝重用,借大吹谢安以抬高自己身价)。内部的羌人趁机反叛,纷纷割据自立。

那个被苻坚当年从刀口救下、并委以重任(参谋长)的羌人姚苌也索性叛变,建立后秦帝国,并于不久战败苻坚,将其捕获,索要皇帝传国玉玺,苻坚大骂他忘恩负义,姚苌就把苻坚缢死,据说连刑场上的后秦羌人部队,也为这一代英雄的悲剧,流下眼泪。

我想,符坚在临死前一定在心里说:好心没好报,上了孔圣人的当。

看来,毒蛇豺狼难改本性,苻坚的仁慈太迂腐,也太超前。近世伟人“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句,确是至理名言。



武丁仗剑决云霓


崇祯皇帝兢兢业业、夙兴夜寐地劳心劳力工作了十七年,终于把大明弄垮了,成为了亡国之君。

秦始皇少了一张世界地图,不知道天下有多大。后周世宗柴荣死得太早,便宜了赵匡胤。历史上还有一个皇帝唐玄宗,他的结局也令人惋惜。

唐玄宗一手开创了“开元盛世”,是中国历史最有名的盛世之一,唐朝的国力和影响力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峰。至今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华人还都以唐人自居,唐玄宗功不可没。

唐玄宗的一生功过,要分两个阶段来看,安史之乱是一个分水岭。安史之乱前他无疑是“英明神武”的,安史之乱后他就成了一代昏君。

他没当皇帝的时候就展现了非凡的才能,能够果断发动“唐隆政变”,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任用姚崇等贤才,带领大唐走向鼎盛,这一时期的大唐无论是在政治、军事、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是让后人仰望的。

在他在位后期却贪图享乐,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自毁长城,给后世留下无尽的遗憾。

假如没有安史之乱,大唐或许不会这么快走向衰落,大唐的荣耀可能会继续照耀着天下,唐玄宗可能就会是和汉武帝一样的“千古一帝”。

假如没有安史之乱,也就不会有马嵬坡下杨贵妃香消玉殒,那么他和贵妃的爱情故事可能会成为千古佳话。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他将会是一个能文允武,开创一个盛世的千古名君。


历史小跟班


我是小雅,很高兴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大家如何理解惋惜这个词所表达的含义。作为皇帝,天之子,身份尊贵,九五至尊,得众人跪拜,食万民食袋,如此来看没有哪个皇帝是值得当世人表意可惜的。

所以在这里,从历史上看,我觉得的惋惜是,他不做皇帝可能更好。

这个人就是李煜---南唐后主。

李煜

这人算得上声名显赫,但青史留名的不是他治国有度,方人有术,而是他的艺术文学造诣。

李煜,人称千古词帝,著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传世名句,对后世婉约派的影响颇深。

试想如果他不是皇帝。可能毁誉参半就会演变成声名显赫。

他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这等才人哪堪帝王家事?若做个文人雅士,又何来贪玩败家一说?

在位期间,优柔寡断,处事不决,想着立功助世,又想龟缩度日。酷爱佛学,自号居士。看,才华型小奶狗。

这如果他是一名单纯的词人,李煜曾写过“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未待花枝看。”他的“春天”却已“无力花枝老”了。


啦雅


人各不同,就算做了皇帝,也有不同的当政方法。有那种做出伟大功绩的,也有平平庸庸的,还有甚者就是投错了胎的,今天我们讲的是让人惋惜的一位皇帝。为什么惋惜呢?因为他本身是块当皇帝的料,但是却过世太早,不然可能可以改写中国的历史。这位皇帝就是后周皇帝柴荣。当年唐朝从安史之乱之后,就留下了两个势力,一个是宦官,一个是藩王。到了唐末,这个社会的不变性已经极其懦弱,只需有风吹草动就会激发大变,唐末年间,旱灾,蝗灾等等天然劫难来了,黄泛区的黄巢王仙芝率先起义,末了是打进长安。

根据史料记载,柴荣从小在姑丈郭威家长大,因谨慎笃厚被郭威收为养子,又称郭荣。乾祐三年(950年)冬郭威发兵南向,攻入开封,推翻后汉。广顺元年(951年)2月13日,郭威即位建元,国号周,史称后周。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郭威这位皇帝,其登基的方式和赵匡胤的黄袍加身存在类似的地方。换而言之,当时郭威的手下的赵匡胤,已经亲自目睹了一次“黄袍加身”的事件。广顺元年(951年),郭威建立后周,委任柴荣治理澶州,在柴荣的治理下,澶州经济、人口繁荣,可谓井井有条。周世宗柴荣在位期间有三个“十年计划”,第一个十年用来开阔天下,先将自己的领域管理好,再来谈及治国之方。第二个十年是用十年时间修养百姓。第三个十年是让天下太平,国家富强。也就是说,柴荣本想着自己可以当上三十年的皇帝,来将天下治理好。但是很可惜的是,上天只给了他五年在位的时间。可是就在这五年间,柴荣所做的一切,都给原本黑暗的五代十国抹上了一道惊艳的光亮。柴荣想要平定天下,就必须要先夺回幽云十六州,当年他的战略是这样的,先对付大辽,夺回幽云十六州,如果按照柴荣的计划先行夺取幽云十六州,那么柴荣可以专心对付南方了,统一之日也就指日可待。

英雄总是早逝,柴荣也不例外,柴荣去世后,生前所做的一切都给赵匡胤打工了,这个他最信任的爱将抢了他的一切。赵匡胤用北宋王朝的光辉掩盖了柴荣的功绩,如果打个比喻,柴荣是个巨人,赵匡胤则是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伟人,一切荣耀给了赵匡胤,巨人的功劳不被世人发现。事实就是这么残酷,人们总喜欢看结果而不注重过程,历史也是由胜利者编写。赵匡胤是成功了,他才获得了伟人称号,如赵匡胤失败了,最终也难逃谋反失败的罪名。柴荣为后周打下了坚硬的基础,障碍基本上都被扫平,就准备迎接太平盛世了,这时候苍天却开起了玩笑,把柴荣带走了,让赵匡胤捡了个便宜。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惋惜的皇帝,假如他多活十年,将改写古代历史。





砥砺前行ZZQ


少年天子展现风华,阉党除尽东林兴。义军剿抚两失当,辽东鼙鼓动地来。精力俱尽为社稷,煤山一缢大明亡。 ——自赋诗一首

看到这里,各位应该明白填哥今天要说的是谁了。对,就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国君,大名鼎鼎的崇祯皇帝朱由检。

为什么说崇祯皇帝最让人惋惜呢?

大凡亡国之君,不外乎两种情况:

1.王朝并入沉珂,回天乏术者。比如东周赧王,汉平帝,汉献帝,司马德文,唐哀宗,清宣统。经过多代帝王的折腾,他们在位时,王朝的大权,已经由别人掌控,身不由己了。

2.昏庸腐朽者。如商之纣王,秦之二世,隋之杨广。元之顺帝。这些人之所以成为亡国之君,不外乎自己贪图享乐。罔顾百姓死活。或者忙于宫廷斗争。

但是泱泱大明,中华最后一个汉人的正统王朝,他的最后一任统治者。他上任之时大明虽然身染沉珂,但是大明王朝的大权并没有旁落,崇祯皇帝也并非昏庸腐朽,贪图享乐之辈,他勤勤勉勉,兢兢业业的干了十七年,可惜最后的结局却是国都被攻破,自缢身亡。真正的做到“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他的死,是大明的悲哀,中华的悲哀。

我们来看看崇祯皇帝上任的十七年,做了哪些事情。

1.铲除魏忠贤,割掉大明王朝宦官专权的毒瘤。平反冤狱。

大明王朝从朱棣开始,信任宦官,重用郑和下西洋。到了明英宗时期,甚至听信王振,导致土木堡之变。后来,英宗还不思悔改,祭奠王振。后来的刘瑾,冯宝等等,无不凭借皇帝的宠信,作威作福。后来,魏忠贤也是利用熹宗的宠信,党同伐异。使得朝政混乱。一大批忠良遭受迫害。

随着魏忠贤被清除,阉党被涤荡一清。大批以前被迫害的官员被平反。朝政一新。崇祯也开始树立威信。

2.修订历法

崇祯二年五月,以徐光启主持用“西法”修定历书,至崇祯8年修成《崇祯历书》137卷。

3.勤于政务

崇祯在位十七年,勤于政务,事必躬亲,这在大明王朝的皇帝中,是极为少见的。对于政务,他事无巨细,都必须自己亲自过问。注重提高官员的办事效率。裁汰冗官。

根据明史记载:

二月乙未,禁章奏冗蔓。癸丑,御经筵。

甲戌,裁各部添注官,辛巳,祷雨。

八月乙未,诏非盛暑祁寒,日御文华殿与辅臣议政。

可以说,崇祯皇帝的勤政,在明朝的帝王中,是可以排在前三甲的。

4、内镇压农民起义,外抵御清兵入侵。

崇祯年间,农民起义连绵不断,外有清兵不断入关侵扰。崇祯皇帝先后任用袁崇焕,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等人,镇压农民起义,抗拒清兵入关。

那么,如此一位勤勤勉勉的皇帝,为什么会落得亡国之君的下场呢?

这个方面,网络上评价还是挺多的。填哥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

1.做事独断专行,疑心病重,造成君臣离心离德。

崇祯一开始上台,就以雷厉风行的态度,处决了魏忠贤。但是过了不久,也以雷厉风行的态度,处决了镇守辽东的大将袁崇焕。崇祯事无巨细,都必须亲自过问,虽然勤勉,但是也说明对他人不够信任。

崇祯上台十七年,虽然很多时间与辅臣议政,但是史书并不曾记载崇祯听进了任何一位大臣的建议。

2、不会用人

前几天曾经听一位公司的主管说过一句话:“用不用你,看心情”。觉得崇祯皇帝跟这位主管挺像的。

他作为一个皇帝,根本没有识人之明。

比如魏忠贤,虽然祸国乱政,但是在理财方面,是一把好手。崇祯皇帝一条白绫,结束他的生命。比如袁崇焕,虽然他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是他对大明的忠诚是不容置疑的,对大清的抵抗也是不遗余力的。皇太极一条反间计,让袁崇焕死不瞑目。

一些东林党人风骨铮铮,但是除了风骨之外,对于治国理政一窍不通。甚至更有一些人,假借东林党之名,溜须拍马,大肆敛财。而这一些人,很多得到重用。

比如魏藻德,身为内阁首付,聚敛钱财,明朝灭亡后,投降李自成,为了搜刮钱财,刘宗敏把他打得皮开肉绽,李自成问他为什么不随崇祯皇帝一起死去,他厚颜无耻的说:“我还想为新的朝代效力呢。”

堂堂大明,君主死社稷。然崇祯皇帝自缢之时,陪着一起死的,唯有太监王崇恩。与大宋灭亡之时,十多万人投海而死,天壤之别!可见崇祯平时所宠信的,都是些什么人!

难怪崇祯皇帝在遗嘱中说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

3、当断不断,错失良机

崇祯即位之时,大明王朝远没有到油尽灯枯之时。农民起义之火刚起,清军并非势不可挡。但是崇祯当断不断,酿成大祸。

对于国内的农民,崇祯皇帝还是相当的怜勉的。所以在征剿与安抚之间犹疑不决。其实农民起义不是不可平息,但是就是崇祯的这种态度,使得他错失良机。特别是在崇祯十一年。李自成大败,张自忠投降。这是对农民起义军斩尽杀绝的好时机。但是,崇祯皇帝放弃这个大好机会,调走大将。使得围剿农民起义军功败垂成。

十一年春,官军败贼梓潼,自成奔白水,食尽。承畴、传庭合击于潼关原,大破之。自成尽亡其卒,独与刘宗敏、田见秀等十八骑溃围,窜伏商、洛山中。其年,献忠降,自成势益衰。承畴改蓟辽总督,传庭改保定总督。传庭以疾辞,逮下狱。二人去,自成稍得安。总理熊文灿方主抚,谍者或报自成死,益宽之。

十二年夏,献忠反穀城。自成大喜,出收众,众复大集。陕西总督郑崇俭发兵围之,令曰“围师必缺。”自成乃由缺走,突武关,往依献忠。

在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的情况下,关外的清军也频频入关。对明朝构成一定的威胁。明清之间的战争,使得明朝损耗巨大。加征赋税,又使得农民起义的烽火更甚。唯一的办法,是在保证防御的基础上,与关外的清军和解。但是这个办法,被崇祯皇帝拒绝了。我堂堂大明,岂有和贼寇谈判的道理?这实在是太迂腐了。

4、敛财无术

明朝末年,财政面临严重危机。扣克军饷的问题极为严重。这极大影响军队的士气。导致军队作战效率低下。甚至军队哗变,或者投靠农民起义军的不在少数。

那么,钱都到哪里去了呢?

其一,江南的富商大贾。

明朝末年,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极为发达。明朝的财政,大半依靠江南。但是江南地区偷税,漏税也屡禁不止。

越数年,乃从应天巡抚侯位奏,免苏州坍海田粮九万馀石,然那移、飞洒之弊,相沿不改。至十八年,鼎臣为大学士,复言:“苏、松、常、镇、嘉、湖、杭七府,供输甲天下,而里胥豪右蠹弊特甚。宜将欺隐及坍荒田土,一一检核改正。”

其二.贪官污吏多

明朝的官员,清官多,但是贪墨的也多。比如前面说的那个魏德藻,在位没几年,就贪得几万两的白银。比如崇祯的岳父周奎,敛财无数,但是在崇祯要求捐款的时候,咬咬牙,还只是捐了1万两。在软磨硬泡的情况下,大明的朝臣总共捐出20万两白银。

后来,李自成进入北京。李自成可不会软磨硬泡,直接拷打这些官员。最后,从这些官员家里,直接搜出白银7000万两!

在敛财这方面,崇祯皇帝还是不如魏宗贤。魏宗贤掌权那几年,大明王朝从来不用为财政所担忧。原因之一,就是魏宗贤敢于向富商大贾征收商业税。打压官商阶级。

崇祯皇帝上台之后,减少了商业的税收,又不敢下雷霆手段,没收贪官污吏的财产,软磨硬泡之下,这些贪墨官吏又虚以委蛇。能少交就少交。

这样,崇祯被迫着向百姓征收赋税。这样,就加重百姓的负担。导致农民起义的烽火越来越盛。

其实,崇祯皇帝并不是当皇帝的料。特别是他不是力挽狂澜的帝王的料。他刚愎自用,多疑,志大才疏。但是,历史却把他推向皇帝的宝座。他也想尽力挽救大明江山,可惜才能有限,大明亡在他的手上,是在是让人扼腕叹息!

259年的大明王朝,身患慢性心血管疾病,崇祯这个好人,被推上前台,成为主治医生,救人心切,脑门一热,一手术刀扎进大明的身体。大明挣扎了十七年之后,不治身亡...............

空有一腔热血不行啊............


填哥讲史


我个人认为最惋惜的皇帝就是魏文帝曹丕了。天下环境好,政权实力强,群众基础好,自己还文武双全,就是寿命短,没时间去施展才华,最后让司马家族摘了桃子,类似这样的皇帝,纵观天下400多位屈指可数,要么是有才能没环境的,要么是有环境没才能的,只有曹丕是又有环境又有才能,施展不出来的,真是可惜可悲。

曹操一生武功卓著,打下大半江山,按照正常流程,后代只要不无能,统一天下是水到渠成,确实曹丕继位后,做的也很好,一生都在致力于一统下下,彻底击败北方少数民族,南方收复荆州三郡六县,并且东北公孙氏、交州士氏都归顺了曹魏,孙吴名义上也归顺曹魏。

强大的国力,英明的君主,曹魏只会越来越强大,吴蜀只会越来越衰弱。就不说曹丕能像司马懿或者孙权那么长寿,就是像曹操一样的寿命,那就相当于多活了16年,16年是什么概念,16年中,诸葛亮去世了,蜀汉开始衰落,东吴也开始了夺嫡之争,政局开始混乱,并且高平陵政变不会有,短命的曹睿也不会继位。曹魏会一统天下,开创盛世。


曹老师xixi


自秦始皇称皇帝以来,一直到清末帝宣统退位,共有皇帝800余人,除掉死后追封和草头王,正统建立朝廷的皇帝不过五百余人,就这里还有割据政权的小皇帝,其实只能够算个诸侯王罢了,就像南唐后主李煜打不过宋朝就自降尊号为江南国主一般。

由于古代卫生医疗等条件不足,纵然是皇帝在寿命方面也不能说有绝对的保障,人过五十不称夭,但是有许多皇帝英年早逝,下面简列几位有些作为却又早逝的皇帝。

明宣宗朱瞻基,在位十年,终年36岁,如果他能够活到五十,说不定又要再来几次下西洋,明朝的最后一次下西洋壮举就是在宣宗时期,当时炼制青花瓷所用的苏麻黎青皆是远洋所来,国产的颜料与其色泽有所不同,而且宣宗文治武功都算上乘,有他坐镇,必然不会有“土木堡之变”发生,大明国运也会就此改变。

宋哲宗赵煦,在位15年,去世时年仅24岁,并且没有子嗣,最后太后选择了端王赵佶,最后由于赵佶的所作所为,酿成了“靖康之耻”,虽然赵煦时宋朝国力相差不大,但是正统帝王继承人与王爷在教学之道上是有区别的,若是赵煦能够活到五十,想必靖康耻不会有,而两宋的历史也要因此改写。

周世宗柴荣,在位5年,终年39岁,登基时立下“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愿,并且成功从契丹手上夺回燕云地区的雄、莫二州,可惜因病返回,后来又碰到“点检为天子”的木牌,五代时皇帝更替频繁,好多都是亲信武将或手握重兵的大将上位,由不得柴荣不小心,结果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的职务被撤销了,提拔上来一位腹黑大叔赵匡胤,没等柴荣周年祭就已经黄袍加身改朝换代了,柴荣若再有十年寿命,南北局势或许会改变,收复燕云说不定不用等到朱元璋时期。

综合上述三位帝王功绩,感觉周世宗柴荣最可惜,毕竟燕云是汉民族几百年的伤痛。


飞凡看历史


就皇帝本人来说,刘裕,柴荣两个人,都是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皇帝,就皇帝继承人的遗憾上,就是秦始皇了,这是他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遗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