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柴荣还活着能统一天下吗?如果统一天下后是否还像宋一样被游牧民族吊打?

月影青霜


导读:后周世宗柴荣之所以被后人怀念并屡屡提及的原因,还是五代其他君主以及宋代外战外行、不堪回首的惨痛经历。后晋石敬瑭称儿皇帝;晋出帝石重贵被掳走;宋太宗被伐契丹被打的全军覆没;靖康之耻徽、钦宗及宗室数千人被金兵掳掠而走等等,这一切都是大家怀念柴荣并期待他统一天下并成为抵御外敌的一面旗帜。柴荣作为唯一敢于和契丹硬碰硬还能占据优势的帝王能够扛得起统一天下,硬扛北方游牧政权的大旗呢?答案是很有可能的,下面我们阐述一下假若柴荣能够长寿是否可以实现大家的期许呢?


柴荣是五代时期非常有作为的帝王,也有五代第一帝王之称。柴荣出身贫寒深刻了解民间疾苦,经商的经历也让他对于基层的苦难有着情形的认知。这为柴荣登基后勤政爱民,实行轻摇薄役的施政方针奠定了基础。如果说这些民政这一方面也不算太突出,柴荣让后人铭记的就是对于契丹的强硬态度。显德六年柴荣亲率大军北伐契丹,仅仅40多天夺下三关三州十七县。可惜天不佑人世宗柴荣在进兵幽州时病发不久去世,这才让收复幽云推到了几百年以后。


柴荣继位后的作为,昭示着文武兼备帝王的诞生

柴荣作为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登上帝王位,有一定的偶然性。由于后汉隐帝刘承祐不满父亲留下的四位辅政大臣对于朝政的把控,所以趁机诛杀。但是作为辅政大臣一员的郭威当时并不在京城所以逃过一劫,但是愚蠢的刘承祐杀光了郭威的家人。这下惹恼了郭威这才起兵围攻汴梁城,然后夺权称帝建立后周。三年后后周太祖郭威病逝,传位样子柴荣史称后周世宗。在30多岁的大好年华执掌后周帝国,柴荣无论是精力还是建功立业的心态都处于巅峰状态。

柴荣继位后获得的尊重和威望不仅仅来自皇位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他的作为让大家看到了五代时期不同寻常的帝二代。柴荣一方面在经济方面采取积极措施提高国力:比如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均定田赋、奖励农耕;恢复漕运,兴修水利;限制佛教,保证所有力量都用于国力的提升。除此之外,柴荣积极修订历法、刷新吏治整治腐败、选拔人才参与国政。而王朴即使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平边策》在后周、北宋两朝有巨大的影响力。虽然王朴很早就是柴荣的幕僚,但是《平边策》的出台让王朴坐稳了柴荣心腹大臣的地位。

王朴的《平边策》主要内容是分析了当时天下割据政权的实际情况,并根据这些提供了扫平诸侯统一天下的步骤和具体操作方式。此书一出,汴梁纸贵。柴荣对《平边策》非常认可,并积极的根据平边策执行。

帝王的权威需要自己的努力,由于柴荣即位前名声不彰所以群臣对于柴荣的军事才能并不认同。但是高平一战柴荣身先士卒击败了北汉和契丹联军的入侵,让朝臣看到柴荣勇武的同时也让柴荣获得了整顿军队的机会。柴荣清理贪生怕死的将领按律治罪,积极提拔自己的班底。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柴荣开始按照平边策的步骤开始对割据政权征伐。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等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可惜世宗柴荣在征伐幽州的途中病重,不久病逝享年38岁。


柴荣六年帝王生涯表现出来的明君潜力,让我们对他如果长寿可以统一天下、对抗契丹有了更丰富的想象空间

我们首先说后周在柴荣接手后已经具备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况且大臣王朴的《平边策》非常具备可行性。所以北宋基本上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按照《平边策》逐步统一天下的。所以如果柴荣能够长寿且前期不与契丹死磕的话,后周必然会在柴荣的手上完成统一。所以不存在柴荣与赵匡胤“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的差异,统一的过程已经在《平边策》中按照先易后难的方式清晰的表明了。所以我们推断柴荣统一以后的大周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统一后的后周版图远大于北宋。

后周世宗柴荣与宋太祖赵匡胤不同,有很强的扩展版图的雄心壮志。柴荣不会像宋太祖赵匡胤那样玉斧一划“朕的江山到此为止”那样,肯定会进最大可能保持向前冲隋唐一样的追逐。首先截止到显德六年,柴荣已经平定南唐江北十四州;夺取后蜀的秦、凤、成、阶四州;契丹三州在手版图已经有统一之象,保守估计版图也突破百万平方公里。其中不乏富庶之地,而且后周政治清明、国力鼎盛;以柴荣的威望首先赵匡胤、王朴等文武平定天下如同探囊取物。

统一中原后后周还有两个突破方向,幽云和河西。幽云我们放在下个小节进行介绍,本文谈一下河西。此时后周的西北部基本上是党项的定难军以及吐蕃的六谷部以及甘州回鹘和归义军四个割据政权。历史上这四部分被党项的李继迁、李德明以及李元昊祖孙三人征服成为西夏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照后周世宗柴荣的全局视野不可能看不到河西在经济、军事方面的重大作用。况且依照李德明和李元昊都能完成对河西走廊的征服,更何况强大的后周。后周不是软弱的北宋,所以征服河西成为必然。这样后周不但可以通过河西拿到丰厚的税收(丝绸之路带来的贸易的繁荣),而且可以获取优良的战马和精锐的骑兵(雍凉向来盛产精骑,三国时期马腾通过此地割据一方)。河西走廊加上中原丰厚的赋税是构成后周平定幽云的物质基础;平定割据势力培养出来百战精锐加上河西精骑是夺取幽云的军事力量。



第二、柴荣确实有夺取幽云十六州的时机和能力

我们现来看柴荣当政时期契丹的情况,显德年间契丹的当政的号称睡神的辽穆宗耶律璟。这位帝王是著名的昏君和暴君,残忍好傻、酗酒荒政。在位18年叛乱此起彼伏,契丹统治非常不稳定。所以在公元969年黑山之变中被弑杀,享年39岁。在他执政期间契丹可以说处处烽火,叛乱时有发生:应历二年(952),太尉忽古质谋反,伏诛;应历三年(953),耶律李胡子耶律宛、郎君耶律嵇干、耶律敌烈谋反;应历九年(959),王子耶律敌烈、前宣徽使耶律海思及萧达干等谋反;应历十五年年(965年),室韦各部叛乱席卷契丹东北。


显德六年柴荣征伐契丹已经取得破三关夺两州的成绩,在进攻幽州的病发。所以如果此时柴荣协统一之威攻伐内忧外患的契丹,有非常大的把握可以收复燕云十六州。如果运气好的话,甚至能够平定草原。因为创造历史本来讲究的就是实际。契丹到辽圣宗耶律隆绪晚期才步入鼎盛,但是后周完全利用这个时间差平定草原。我举个例子:后燕创建者慕容垂和北魏创建者拓跋珪都是一时人杰,但是都在非常时期被前秦的苻坚击败统一北方。这就是时机的重要性,如果不是苻坚着急平定东晋没准慢慢消化就没有北魏什么事了。

我们退一步说即使后周不能彻底平定契丹,但是拿下幽云十六州完全没有问题。这样后周就会成为被靠长城;西抵西域;东到大海;南抵南海的大周王朝。



第三、占据幽云、依托长城对契丹打防守反击,不敢说像汉唐一样北逐大漠勒石燕然;但是像明朝一样据城防守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柴荣的进取心让他不会选择像宋朝一样以文驭武的杯酒释兵权的模式,所以他的这种尚武的性格必然会和李云龙一样注入大周王朝的灵魂。所以在对待契丹的态度上,如果能迅速稳定国内形势那么就可以趁昏君辽穆宗耶律璟在位的混乱之机平定草原。辽穆宗执政时间到公元969年,所以历史留给柴荣的时间是十六年。如果在这十六年当中后周世宗柴荣能够完成国内统一和保持国内稳定的话,还真有可能平定草原。

但是为了防止出现前秦苻坚一样犯淝水之战的错误,那么柴荣如果步步为营的话那就退而求其次攻占幽云后依托长城构筑北方防线。这样经过十数年的巩固,北方防线一定是固若金汤。所以即便是统一后的大周王朝不能够跃大漠,实现勒石燕然的盛况。但是像明朝一样依托长城防线打打防守反击,和大辽形成对峙完全不成问题。


小结:

况且显得六年柴荣还不足40岁,如果柴荣长寿足可以培养出一个合格允文允武的合格继承人。所以绝对会出现统一的大周王朝且不会像宋一样被辽国吊打。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历史纵横帝


如果柴荣活着,是可以统一天下的,也不可能被游牧民族吊打,我们来看看。

华夏五千年,朝代更替。在诸多皇帝中,文韬武略俱全的明君屈指可数,大多耳熟能详。但有一位明君,鲜为人知,他就是五代中后周的皇帝——柴荣。


众所周知,五代十国是一个极度混乱的朝代,其混乱程度不亚于春秋战国时代。自黄巢之乱后,唐朝统治崩溃,各地藩镇独立,依次占据中原有五个朝代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所以这段时期被称为五代。

五代时期,武夫当政,国家四分五裂,皇帝也层出不穷,但那么多皇帝中,有一个公认的明君,他就是柴荣。

柴荣本出生于富贵之家,奈何家道中落,未及冠便去投奔自己的姑姑。柴荣的姑父就是后周太祖郭威。此时的后周太祖郭威,还没有发迹,柴荣便相帮经商以补贴家用,并且在经商期间,不忘习练武艺,苦读兵书和治国文章。

史书记载世宗弓马娴熟,尤善兵势。柴荣为人谨慎、聪明能干,很得郭威喜欢。于是,郭威便认柴荣为义子了。后来,郭威传位于柴荣,有一定的巧合因素。当然,也有必然的因素。因为,郭威的两个亲子被汉隐帝所杀,而柴荣在弱冠之年便被收为义子,在郭威未发迹之前便为郭家奔波操劳。后来,又随郭威到处征战,从感情上来讲,早已和亲生儿子并没有区别。所以,郭威驾崩后,便传位给了柴荣。

柴荣继位后不久,北汉刘崇勾结辽国南下。此时,世宗刚刚继位,人心未定,柴荣想亲征刘崇,但朝廷中很多大臣不赞成出兵,仅宰相王溥一人赞成。但是,柴荣排除万难,毅然决然的出兵,最终在高平与北汉军队相遇。

高平之战,是周世宗走向辉煌的第一战,在军队右翼不战自逃的情况下,柴荣亲冒箭矢,随军督战。最终,大败北汉军队,刘崇仓皇北逃。取得大捷,班师回朝,群臣莫不俯首。

柴荣素有大志,继位后做了一个相当于,三十年的规划书。第一个十年,开拓进取平定天下;第二个十年,使百姓休养生息;第三个十年,使天下太平。

柴荣说到做到,由于开拓进取离不开战争,要求手中必须拥有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所以,高平之战后,柴荣便着手改善军队,为了整肃军纪,柴荣杀了七十多位军官。针对军队之前低下的战斗力,柴荣采取精兵强军战略,裁撤军队中老弱士兵,使其务农,招民间壮士入伍,增加军队战斗力。

改造完军队,第二年,柴荣便开始了他平定天下的步伐,首先进攻西蜀,仅四个月便占领秦,凤等四州。第二年开始征伐南塘,第一次南征李重进为将,败唐军,取六州,因季节因素,停止进攻,班师回朝;回朝后造船,训练水师,等数月水军训练完毕,派遣军队第二次南征,消灭了寿州的唐军;等处理完朝廷政事,柴荣亲率大军,第三次征南唐,进攻如势如破竹,直接攻下整个江北,迫使南唐后主李煜去帝号称臣纳贡,遂大胜而归。

平定南方后,柴荣志得意满。此时,距柴荣定下十年平定天下已经过去四年,为了实现自己定的目标,奋斗的脚步不能停下来。柴荣便又把目光转向了北方,此时北方唯一的敌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契丹。由于,石敬瑭的关系,燕云十六州一直被辽国占据。所以,平定北方必须收回燕云十六州。

周世宗便发动了人生最后一场战役——北伐辽国。史书记载,此次世宗伐辽,仅四十多天,便连下三州三关,当世宗准备一鼓作气拿下幽州即北京时,有传言说在一个叫病龙台的地方突发疾病,不得不班师回朝。回朝不久便撒手人寰,就这样,一代明君就早早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周世宗柴荣少时颠簸,待即位后,励精图治,除了在军事上的辉煌成就外,并且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领域都拥有非常显著的成果。政治上,能虚心纳谏,选拨人才,修撰刑律,改革科举制度,提高文人地位,重用文人,改变五代一直以来重武轻文的情况;经济上,大兴水利,促进农耕,恢复社会生产,柴荣出身商人,没有历朝历代皇帝对商人的歧视,明白商人对社会的促进作用,大力鼓励商业贸易,促进经济的极大改善。文化上,世宗鼓励私人献书,并组织专人对藏书进行再次校编,极大保护了中华文化的传承。宗教上,柴荣对佛寺进行打击限制,废去寺庙几万所,促使僧人还俗,并且严格规定僧人剃度的标准,寺庙成立的标准,并收集民间佛像以铸铜钱,这是中国历史上第四次大规模禁佛事件,其限制佛教的做法被后世借鉴良多。这些举措,很多都是被宋朝直接采用,无论是宋朝的禁卫军,还有对文教的重视,甚至高度发达的文化经济等,都和周世宗制定的很多政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史书上,历朝历代的名人评论世宗一样。如果,若不是天不遂人愿,柴荣一定能够建立一个媲美汉唐的大帝国。

后来,宋朝倾其一朝也未能打下燕云十六州,并且还把柴荣打下的几个州都丢掉了。假设,柴荣能多活几年的话,燕云十六州怕早已经被他收回了。有了十六州的防御,战略缓冲,中原也就不可能被游牧民族吊打了。至于,柴荣仍然活着,统一天下更不在话下。


超凡博弈


柴荣:即后周皇帝世宗,邢州尧山人(今河北隆尧),是后周的第二位皇帝,在位执政共6年时间。

如果柴荣不死,中国的历史也不会有什么质的变化,无非就是赵匡胤、赵光义所要干的事,被柴荣干了,柴荣和赵匡胤等人相比并没有什么雄才大略。柴荣到死,连个北汉都没有消灭,更别说改变宋朝的历史了。

在两宋存在的三百年历史里,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经济最为繁华的朝代。但是,两宋在三百年里,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两宋,那就是外敌的入侵。特别是南宋,一直被金国和蒙古打压,最后只能偏距东南一隅,从此再未翻身。

因为宋朝的江山是继承于后周,而且当时的后周皇帝世宗柴荣也有雄才大略,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周世宗若不英年早逝,该当带领华夏王朝取得何等成就”。真的是这样吗?其实答案是否定的。

在柴荣执政的五年时间里,他通过政治上选人才、修改法律、虚心求谏;在军事上,他五次率兵亲征,打的四周的敌国向后周称臣;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均定田赋、限制佛教、恢复漕运、兴修水利等政策;为后周的江山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上天只给了柴荣五年的时间,五年后柴荣就去世了,这也意味着后周政权的终结,柴荣去世之后,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承皇位。
在那个乱世的年代,年幼的柴宗训肯定是守不住柴荣留下的江山,柴荣去世的第6个月,赵匡胤就发动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基为皇帝,柴宗训被迫退位,后周从此江山易主。迎来了赵匡胤的大宋天下。

赵匡胤面临的敌人主要有:前期的辽国契丹人和西夏党项人;中期的金朝女真人和西夏党项人;后期的蒙古人。

除了西夏党项人威胁较小之外,不论是契丹人、女真人还是蒙古人,他们的实力都是不次于汉朝时期的匈奴、唐朝时期的突厥。

面对这样一群强敌,凭借一个柴荣能够改变宋朝的局面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对于匈奴,大汉可是用了五代君主的时间才最终打败匈奴。

如果要改变大宋当时的困境,估计需要柴荣+赵匡胤+唐太宗+汉武帝等人的组合,并且还要一直保证长久的统治地位。所以,即使柴荣再多活二十年,他也同样改变不了宋朝的困境。


公元前


先说两个结论吧。

第一,如果柴荣活着,那必然是可以一统天下,因为和赵匡胤相比,文治如何尚不敢妄言,但是武功是要强过宋太祖的。


第二呢,这个宋也并非是被游牧民族欺负。这是大多数国人的固有观念,即北方的政权就一定是游牧政权。事实上不管辽、西夏还是金,都是实打实的农耕帝国,这点和宋是一模一样的。

如果柴荣还活着,历史的走向必然是后周收复整个燕幽地区,很可能会继续干到辽东半岛。而南方也迟早是会被统一掉。


当年柴荣弥留之际,恰是周军北伐契丹的时候。

公元959年,柴荣亲率大军攻伐契丹,仅仅用了42天,便拿下三关三州,共十七县。

就在要继续乘胜追击时,柴荣病危,北伐就此中断。给历史留下了一丝遐想和遗憾。

不过就算柴荣挂了,让赵匡胤多活个十几年,那历史也会有很大的改变。

因为宋朝没能从辽国手中夺取燕幽地区和丢失河套地区的锅得让宋太宗赵光义来背。毕竟和辽国作战失败,很大的原因时赵光义不晓军事,盲目统筹的结果。

而失去了河套地区,究其根源也是赵光义对党项的强大不理不睬,直接放弃了宁夏的控制权。

但如果赵匡胤可以多活那么几年,不说丢领土了,把尚未中兴的辽国胖揍一顿还是不成问题的。毕竟当年赵匡胤跟着柴荣干的时候,没少血虐契丹人。



再者说,这尊重文人,以文治武的方针本就是赵匡胤立下的,能让宋帝国继续呈现思想上百花齐放、经济大繁荣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说,不用说让柴荣多活几年了,就是太祖多活几年,也是不会说幽州未下、河套又失的局面。

不过不管怎么说,宋朝都是我国古代一个非常优秀的朝代,不管是制度、经济还是文化上的贡献,对今天都是巨大的。


火器工坊


柴荣当然可以被称做一代雄主,而且以其文治武功之高超,也具有重新统一天下的能力!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既然赵匡胤能够扫平群雄重归一统,那么以柴荣的能力当然也可以!

不过要说柴荣统一天下后,会不会与赵宋一样被辽、金、蒙欺凌,这就要看柴荣会以什么样的政策,做为周朝的安身立命之本了!

(赵匡胤与陈桥兵变)

一、假如柴荣和赵宋王朝一样,也采取抑武崇文、强干弱枝,集重兵于中央、削弱地方力量的政策,那么周朝在面临北部强敌的压制时,其命运将与北宋王朝无异!这也是因为凡是片面的拔高文或武,都会造成统治天平的失衡,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和负面的影响!

二、周朝(柴荣若能统一整个天下,其王朝自当被称做周朝,而非割据一隅时的“后周”)若能收复幽云十六州,重新掌控这个对中原王朝至关重要的地区,从而完善周朝的北部防御体系,那么将会有很大概率避免被北部强敌凌虐的命运!假如周朝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幽云十六州就仍然是一把时刻高悬于周朝头顶的利剑,随时有可能落下,给予周朝以致命之一击!

(北部强敌)

三、要看周朝能否消灭相对弱势的西夏割据政权,从而将西北地区的防御漏洞堵上,并将西北与华北一线,构筑成一条整体的、完善的综合防御体系,从而达到攻守不失所据的目的!正是由于受制于西夏的牵制,才使得北宋王朝始终无法集中全力与北部强敌对抗,导致出现了北宋王朝始终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假如周朝也不能消除这一威胁,则其受制于人的命运,将和北宋王朝无异!

综合上述:周朝建立后能否避免受欺辱的命运,是受到①、周朝的文武政策是否适当②、周朝能否收复幽云十六州③、周朝能否扫除西夏割据势力,这三个方面因素的制约的。强敌在北不在南,假如周朝能够很好的解决了上述三个问题,那么将会有很大概率避免北宋王朝那样的悲情境地!

(五代十国后期形势)


北疆同心


某一个历史人物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可以忽略不计,

历史的进程就像长江,不停的前进,直到流入海洋,它可能弯弯曲曲的,但是东流入海是不可变的。

同样,历史的车轮也是一样,不断向前进,这点是不可变的,只有顺应车轮方向的,就活下来,逆天而行的,通常是死的很惨的,

或者说,历史是所有人的合力,而不是某一个人的神力。

历史上比柴荣厉害的人,比比皆是,车载斗量,不说其他时期了,就是五代十国,比他厉害的也多了去了,他最多中人之资罢了,就凭他也能改变历史?

如果一个人厉害就可以改变历史,那像项羽、苻坚这样神功无敌的人,怎么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呢?

柴荣如果活着,也打不过辽国,这是必然的,燕云十六州依然收不回。

如果他在后来的收权过程中成功了,那将是他建立周朝,然后北周、南周。

如果他后来的收权过程中失败了,武将造反,黄袍加身,同样由赵匡胤造反,建立北宋,而且,这种概率非常之大。

千万不要说,柴荣英明神武,赵匡胤不敢造反的,兵骄逐将,将骄逐帅,帅骄则叛上可不是开玩笑的。

要知道,五代十国之所以更迭,就是皇帝收回武将权力(削藩)的过程中,武将造反,最终推翻皇帝。

五代时各朝的建立者,哪一个不如柴荣的?


南朝居士


周世宗柴荣,可以说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人物,柴荣就像是许多曾经统一全国的英雄人物一般,同样的文韬武略样样精通。

柴荣,出生于公元921年10月27日,自柴荣上位以来,整军练卒,减少赋税,文治武功,整顿吏治,一时之间,后周政治清明,同样的,后周的军事实力也步步攀升。

经过一系列的南征北战,柴荣击败后蜀,进攻南唐,大破契丹,周边国家一时间风声鹤唳,无不臣服。

可就在柴荣准备继续讨伐契丹的关键时刻,柴荣却突然病故。<strong>

柴荣若是活着,一统天下那是小事一桩,即使是北伐契丹,也不是什么问题。

柴荣的文治武功相较于赵匡胤,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赵匡胤本就是在柴荣的庇护下成长起来的,赵匡胤虽然也算是一个明君,但却是不及柴荣的。

在赵匡胤的带领下,北宋政权击败了南唐,俘虏了李后主,统一了全国,若是柴荣尚且活着,南唐只会覆灭的更早。

为何北宋在进攻大辽时折戟沉沙,甚至连幽云十六州都夺不回来?

之所以北宋的北伐失利,原因无他,只在赵光义。

赵匡胤忽然去世以后,赵光义上台,自从赵光义上台,大宋的财政收入虽然水涨船高,但大宋军士的战斗力也是一年不如一年,究其原因,是赵光义认为之所以会初选五代十国时期国家交替的现象,最大的原因在于将领权力过大,因此,赵光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赵光义上台以后,实行了一场北伐行动,以十数万大军讨伐大辽,大辽萧太后在危险之中挺身而出,率领众将士将宋军分而化之,最终以弱敌强,击退了宋军,更是一度几近南下,定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可以说北宋之所以会重文轻武,宋军战力一日不如一日,原因便是在于赵光义,赵匡胤在位时,宋军战力仍旧不可小觑,大了不说,以多打少,夺取燕云十六州是不在话下的。

若非赵光义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整个大宋自然不可能在后来的战争中屡战屡败,而若是换成了柴荣,相信不仅仅会夺取下幽云十六州,或许更进一步,继续侵略北方的大辽都有可能,问题的关键就不在后周军队战力如何,而在于柴荣又没有进攻后周的兴趣了。

<strong>

之所以整个北宋,乃至整个南宋在于大辽,金国的战争中都处于弱势地位,根本原因就在于赵光义实行的重文轻武的政策,整个大宋虽然军士数目不少,但战斗力却是不可与周边几个国家同日而语的。


魏青衣


柴荣若长寿一些,消灭那些地方割据政权,像北宋那样统一中原是没有问题的。凭柴荣的文韬武略及胸怀,只会比赵氏兄弟做得更好。但是面对北方游牧民族,应该没有什么优势,因为中原地区没有优质马的产地。在冷兵器时代,步兵对阵骑兵,是先天处于弱势的。

第二点,在国内制度方面,经历五代十国数十年藩镇军阀频繁政变,柴荣统一中原后必然也会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方略。国民从上到下没有开疆拓土觅封侯的雄心,几代以下,武力值应该和北宋没什么两样


用户惯看秋月春风


后周世宗柴荣雄才大略,收复幽云十六州势如破竹,连下三州三关,在这紧要关头柴荣得了重病,英年早逝,北伐功败垂成。如果柴荣还活着,定能收复幽云十六州,有了燕山山脉的屏障,就不会象宋朝一样被少数民族政权吊打。柴荣治国才能和军事才能都很出色,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或许能够开创一个象强汉盛唐一样的王朝。


江山归一统


先说下我的观点吧,我认为该是什么样子还是什么样子。历史不是一个或几个人的改变就能改变的。

首先来说,即使柴荣在世,燕云十六州还是在胡人手中,主要的养马地就在胡人手中,汉族士兵还需要在平原地区以血肉之躯抵抗胡人的骑兵冲击,这是靠一个或几个人无法改变的事实。

其次来说,宋代皇帝,至少是赵匡胤未必比柴荣差吧。“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的赵匡胤实现了全国的基本统一,而柴荣更多的给人们留下的是想象。在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建立北宋政权立刻突破荆湖,攻灭后蜀,平等南汉、南唐。对内“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等举措的出台加强了中央集权,进行了政治和军事的改革,巩固了全国的统一。即使柴荣在世,也未必能做得更好吧?

最后,宋代并不弱,其灭亡更多是步兵对骑兵的失败和政治体系的不完善。宋代的枢密院制度和更戍法造成了“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有效防止了国家分裂,但也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北宋末年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直到宋朝完全灭亡也未找到合适的办法解决。另外如前所述,步兵在平原地区面对骑兵有天然的劣势,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总之,历史发展不是一个或几个人决定的。宋代面对少数民族时的劣势也不是靠一个或几个人的改变就能解决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