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为何在宋高宗去世之后,立刻禅位给自己的儿子赵惇?

庭州行者




赵构死于淳熙十四年十月,孝宗内禅的时间是淳熙十六年二月,也就是说赵构死后,孝宗还做了一年零四个月皇帝。

好吧,也许题主认为人生苦短岁月如梭,将近五百天“立刻”就没有了




孝宗禅位给三太子的理由跟当年赵构禅位给自己的理由一样,倦勤

我们知道,赵构一是嫌戴着皇冠不方便跑路,二来他干了三十五年也是真干够了,他禅位的确有想退下来偷懒享清福这个因素,他说倦勤应该没有人质疑



孝宗是两宋较少的有为之君,他即位不到一年就匆匆忙忙发动了一次失败的北伐,史称“隆兴北伐”。北伐虽然失败了,但孝宗没有跪,他一边议和一边备战,搞得金世宗完颜雍很恼火,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接受孝宗提出的议和方案,扯了一年多皮后,双方同意在绍兴和议的基础上达成了一份新的宋金和议——乾道之盟

孝宗在新和议中取得的两大外交胜利是:

书不称“大”,称“侄宋皇帝”,称名“再拜奉书于叔大金皇帝”。岁币二十万。~《金史》世宗.上

绍兴和议规定南宋每年对金“岁贡银、绢各二十五万匹两”,孝宗改为“岁币银、绢各二十万匹两”,每年银、绢各省五万,名目也由“岁贡”改为“岁币”。南宋既得了实惠,说法也相对好听些

绍兴议和规定赵构对金称臣,孝宗改称金世宗为“叔叔”,替赵构认下了一个能干的干弟弟。称臣是自认藩属,放弃了一个王朝的正统性;自称侄子虽然在辈分上吃了点亏,但侄子皇帝也是皇帝,跟“臣”有天壤之别

但是,问题就出现在辈分上




淳熙十六年(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正月,金世宗完颜雍死了,继位的是他的孙子完颜璟


为了更方便理解,我们先盘点一下几位男主角的出生年份

宋高宗赵构:北宋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

宋孝宗赵昚: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

宋光宗赵惇:南宋绍兴十七年(公元1147年)

金世宗完颜雍:金天辅七年(公元1123年)

金章宗完颜璟: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


赵构比完颜雍大十六岁,做干兄弟不太掉份;完颜雍比赵昚大四岁,虽然叫叔叔喊老了点,但勉强也能接受;


赵昚比完颜璟大四十一岁,1189年赵昚是一个六十二岁的老头,完颜璟却是一个二十一岁毛都还没长齐的大男孩。让赵昚叫完颜璟叫叔叔,估计赵昚怎么样也开不了这个口;

从赵构的辈份算,完颜璟本来应该称赵昚为叔叔,结果完颜雍一死,搞得赵昚反过来要叫完颜璟为叔叔,一进一出差着两辈,太尴尬了。所以:



十六年春正月癸巳,金主雍殂,孙璟立……辛亥,帝始谕二府,以旬日当内禅,命周必大留身呈诏草。

完颜雍驾崩、完颜璟即位的消息十八天后传到临安,孝宗获得这一喜讯的第一反应是“咱也干不成了”,马上宣布十天内将要禅位,让周必大火速拟定禅让诏书

十一天后

二月壬戌,下诏传位皇太子。是日,皇太子即皇帝位。

~《宋史》本纪三十五.孝宗三


光宗即位十三天后

二月乙亥,遣诸葛廷瑞等使金吊祭。

过了差不多一个月,金世宗的死讯正式传到南宋

三月癸卯,金遣王元德等来告哀。

~《宋史》本纪三十六.光宗

估计双方使臣在半路转角处的茶馆还碰了个面



孝宗身体其实没啥大毛病,他退位后又做了六年多太上皇,美中不足的是儿媳妇李皇后太强势,两宫关系比较紧张,绍熙五年六月,孝宗在郁闷中驾崩

所以,孝宗虽然有禅位的打算,但并不是因“比年病倦”才在淳熙十六年二月就急匆匆禅位,按周密《齐东野语》的说法,在宣布禅位的时候,孝宗其实都还有些犹豫,后来他的确后悔了,[“悔不用黄洽之言”。或至泪下。]但时间不等人,他必须赶在金使到来前干完这件事,以避免称前侄儿为叔叔。

至于光宗,虽然他本来应该与金章宗平辈,但事情紧急,四十二岁的前哥哥称二十一岁的前弟弟为叔叔总比六十二岁的前叔叔称二十一岁的前侄儿为叔叔好吧。亏是吃定了,却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为国钓鱼


宋孝宗赵昚七岁进宫,35岁被立为太子,同年即皇帝位。他于1132-1189年在位,27年的皇帝生涯,有25年笼罩在养父太上皇赵构的阴影中,好不容易赵构于1187年高齡去世,他可以自己完全作主了,为何却在两年后就禅位给儿子了呢?

赵昚是有一腔抱负的,面对南宋偏安一隅的局面,他有心要恢复旧神州、光复汴梁城。按其作为,后世也称其“卓然为南渡诸帝之称首”。

为何这位也曾努力过,也曾青春热血过的中兴之主,会提前退休呢?个人拙见,这有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赵昚即位之初,力主抗战,为被贬谪和罢免的主战派平反复官,召主战派张浚入朝,为岳飞平反。积极备战。

赵昚为北上抗金,很是磨拳擦掌一番。然而1163年的隆兴北伐给了他当头一棒。张浚主导的此次北伐损失惨重,宋、金再次议和,南宋向金称侄。和谈的唯一有益处是,将从前赵构手里的“绍兴和议”所纳银、绢各减五万……

隆兴北伐的失利,应该给了赵昚很大的打击。此后虽挟虞允文的“采石之战”之利,再次向金表示抗议,希冀能收回河南的祖宗陵寑之地,并改变宋帝站着接受金国朝书的礼仪,未果。这让一腔斗志的赵昚应该是黯然神伤的。

二、愤上辈无为,悲自身难越。

赵构在位时,力主求和。而赵昚一上位,即求主战。这说明,太上皇的作为,赵昚应该是存保留意见的。但讽刺的是,赵昚自己,努力过,奋斗过,最后的结局居然与赵构在位时差不多,这对于赵昚来说,是更深层次的无力。

三、何屈辱无颜,称孙子为叔?

1189年,金世宗完颜雍去世,其孙子完颜璟即位。按隆兴和议的条款,赵昚应称完颜雍为叔,完颜雍比他大四岁,称“叔”稍可遮羞。而现在21岁的完颜璟当了金国皇帝,62岁的赵昚照样要称他为“叔”。这将让早已不堪金国之辱的赵昚的羞窘表露无遗。

1189年,无奈、痛心、屈辱的赵昚禅位给儿子,守在太上皇赵构灵旁,默数他的哀伤。


钱多多读文史


实际上宋孝宗并没有在宋高宗去世之后便马上禅位,宋高宗去世于淳熙十四年十月八日,而宋孝宗禅位于淳熙十六年二月二日,这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宋孝宗实际上是在天人交战。

皇太子,也就是日后的光宗赵惇很早就有了让孝宗禅位的想法,而且还经常旁敲侧击的告诉孝宗,自己已经头发白了,皇帝也应该禅位啦。只不过宋孝宗并没有为之所动,反而和自己的儿子打起了太极。

赵惇看此法不成,便想起了太上皇高宗和太皇太后吴氏,不断的给他们进奉新鲜物什,太皇太后也找到了宋孝宗谈了这件事,宋孝宗依旧没有同意。

人事不成,赵惇只好虚席问神,一位道士告诉他淳熙十六年可即皇帝位,此为天机,不可道于外人。

实际上,宋孝宗不愿意禅位是有原因的,一来自己的政治梦想还未实现,中兴北伐,即便自己赶不上,也应该努力有一番作为,好让儿子做一个太平之主。

再者,高宗还在,如果一旦禅位的话,自己的儿子又要拨款给高宗庆贺,实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淳熙十四年十月八日,宋高宗去世,这对于宋孝宗的打击还是特别大的。二人虽然只是养父子关系,但是感情特别深厚。宋孝宗悲痛欲绝,再加之年岁日久,宋孝宗想到了禅位。

禅位的原因,宋孝宗自己说是要服丧,可实质原因还是因为自己的精力早已大不如前。他曾在个别场合承认自己年来稍觉倦勤。

而且,自己的政治梦想也已经破灭了。刚做皇帝时,宋孝宗言怨不可旦夕忘,时不可迁延失,隆兴北伐,却错看了张浚,以致所积兵败,扫地无余。

自隆兴和议后,始终欲有为而不克。丢了梦想的人,再无精力去面对家国天下。

也缘于此,宋孝宗于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二,禅位于皇太子赵惇。

不过,孝宗可是所托非人了。


月晓YB


宋孝宗是南宋的中兴之主,宋孝宗一朝是南宋国力最强的时期。


宋孝宗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宋孝宗初继位,就开始整军备战,他亲自参加骑射训练,使得南宋的军事力量和军队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

宋孝宗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他大力奖励农桑,兴修水利工程,发展了社会经济,增强了南宋的国力。

宋孝宗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力图北伐,恢复中原故土。为此,他不惜冒风险为岳飞平反,鼓励主战派。后来进行了隆兴北伐,可惜失败了。


虽然经过宋孝宗的勤政努力,孝宗朝达到了南宋国力最强之时,可惜宋孝宗一朝几无可用的能臣。正如后人所评价的:“高宗朝有恢复之臣,而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

宋孝宗时期,军中将帅多是志大才疏之辈,仅有取得采石矶大捷的虞允文一人能担重任。而且以太上皇宋高宗为首的主和派一直不停地搞破坏,宋孝宗还得付出极大的精力与主和派作斗争。别的不说,宋孝宗在位27年,前25年主和派头子太上皇宋高宗始终健在,宋高宗在这期间一直持续对孝宗施加压力,影响朝局。


外部环境也不乐观。同时期的金世宗也是金国的一代明君,北方在金世宗的统治下,经济也得到很大发展,社会也趋于和谐稳定。在此情况下,南宋北伐,也确实不是时机。

因此,在太上皇宋高宗去世后,当了27年皇帝的宋孝宗也是心力憔悴,干脆学习宋高宗,传位与儿子,当了太上皇。60多岁的人了,也该休息休息啦。


惰性人儿


南宋高宗赵构,于淳熙十四年十月,崩逝。一年多后,孝宗赵眘,于淳熙十六年二月,禅位于赵惇,是为宋光宗。其时赵昚62岁,5年之后逝世。

宋孝宗赵眘,被后世评为南宋最好的皇帝。他在位27年,除在经济上很有成就,创“亁淳之治"外,还做了几件大事,如为岳飞平反,发动"隆兴北伐",签定《隆兴和议》等。

《隆兴和议》并没有彻底改变宋与金的关系。但较之《绍兴和议》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是将原来的对金称臣的藩属关系,改为叔侄关系,从而为南宋争得了主权。其次,将岁贡,改为岁币,数量从原来的银,帛二十五万两,匹,降为二十万两,匹。

那么,宋孝宗为什么在高宗死后不久就禅位呢?应该有三个原因,一,高宗的影响;二,称谓问题;三,对事业的责任心。

一,高宗的影响。宋高宗于1162年禅位于孝宗,1187年才死去,也就是说在禅位之后又活了25年。在这做太上皇的25年中,他即活得舒服自在,又始终掌握着很大的权力。这不能不对孝宗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称谓问题。按照《隆兴和议》,宋朝皇帝对金国皇帝称叔。当协议签定时,金主完颜雍小宋孝宗4岁,为了国家的利益,孝宗向金主称叔尚可勉强。但金主完颜雍死后,其孙21岁的完颜璟继位,无论从辈份上还是从年岁(此时孝宗已62岁)上,孝宗再对金主称叔都极不合适,因此禅位给年轻许多的辈份也较相当的赵惇,避免称谓上的过度的尴尬,也就不得不为之了。

三,对事业的责任心。宋孝宗赵眘是一位雄心勃勃,奋发有为的君主。他继位第一年,便给岳飞平反,召集抗战派老将,发动北伐战争。这是何等的胸怀,何等的气魄!但可惜时无良将,北伐失败。应该说,孝宗的北伐,是搞得仓促了一些。倘多准备几年再发动,可能效果要好一些。但我们于此也可以感觉到孝宗的志在恢复中原,洗雪国耻的急迫心情。一个有着如此胸怀,气魄和心情的人,其对国家的责任心是可想而知的。也正是因为这份心,才使他在北伐失败后,励精图治于国内建设,使国内的政治经济建设达到了南宋最好的状况。也正是这份责任心,使他还健在的时候,就禅位给了下一代。即然北伐已无成功条件,那么,还不如让后代及时接班,自己还能从傍帮助一二。如果说高宗赵构的禅位真的是因为"倦勤"的话,那么,孝宗的禅位则更多地是为了江山社稷后继得人。根据这两位皇帝的平生作为,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判断。这一条应该是孝宗禅位的最主要原因。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理由简单,赵构是50岁退休,把位子交给他儿子!孝宗当时35岁!赵构80岁才死的?宋孝宗被监视了30年,终于把这个太上皇熬死了!他也60多了!所以,赶紧享受一下夕阳红的好时光呗!


萌大叔来了


首先要纠正一下,在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宋高宗赵构去世之后,在位已25年年已63岁的宋孝宗赵眘并没有马上禅位给皇三子赵淳,而继续在位了一年多的时间,在淳熙十六年,禅位于赵惇,赵惇即为宋光宗。赵昚自称太上皇,闲居慈福宫,直至5年后病逝。宋孝宗赵眘是南宋诸帝中最有作为的皇帝,在位27年中有25年受到太上皇赵构的影响和牵制,好不容易摆脱了养父赵构的控制,可以自己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却突然不想继续干了,让位给自己的儿子宋光宗。细究个中缘由,也是心酸一言难尽,下面就为大家简要地分析一下。

出身宗室旁系,谨小慎微20多年登上皇位,长期受到养父掣肘

宋孝宗赵眘是宋太祖赵匡胤一系子孙,本来与皇位无缘,无奈宋高宗赵构因长期兵荒马乱受到惊吓失去生育能力,不得不在宗室子孙中挑选养子,准备从中册立合适人选为储君。本着从没有太多根基的考量,赵眘(当时还叫赵伯琮)和另一个宗室子弟赵琢被抚育于皇宫,由于赵构当时还很年轻,还幻想着还能捣鼓出亲生子,赵眘在宫中没有什么依靠,再加上赵构生母韦太后更喜欢赵琢,赵眘一直在宫里呆了20多年没有合适的名分,这段经历不是所有的人能坚强面对的。到了绍兴三十年(1160年),年近五旬的赵构终于放弃了幻想,通过各送10位宫女侍奉的方式考验两位养子,最终谨小慎微的赵眘没有触碰这些宫女,秋毫无犯,顺利地通过了考验,先后被册立为皇子和皇太子,并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接受宋高宗赵构的禅让,登上了皇位。赵构虽然退位为太上皇,身体却还是很健康,长期对宋孝宗的许多时政方针提出要求和建议,使得赵眘难以有效地施展拳脚,这长达25年被人掣肘的皇帝生涯说起来也是一把辛酸泪。

宋孝宗禅位给儿子赵淳的原因分析

按理说,宋高宗赵构去世后,压在身上的精神大山终于被搬开了,本来就打算励精图治的宋孝宗终于可以毫无束缚地大展拳脚,但此时的赵眘年已6旬,早已过了热血沸腾的年纪,励精图治有所作为的心思早就被不给力的时局和大臣们磨灭得所剩无几。个人拙见,宋孝宗赵眘突然撂担子传位给儿子赵淳有以下方面考虑:

一是对即位之初立下的伐金恢复中原的打算已经不可能实现,对现实心灰意冷。即位之初的宋孝宗赵眘意气风发,在其即位的第二个月,就召回重用张浚等主战派,积极谋划北伐事宜;并采纳群臣意见,下诏为以“莫须有”罪名遇害的名将岳飞恢复荣誉,追复其原官,封岳飞为鄂国公,谥号“武穆”。赦还岳飞被流放的家属;不过赵眘对恢复中原的计划有些操之过急,在准备才一年多的情况下,不顾右相史浩等大臣的反对,绕过绕过三省和枢密院等主和派,直接向李显忠等将领下达了北伐的命令,发动了抗金战争,史称“隆兴北伐”。战争伊始,金国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进展比较顺利。北伐部队兵分两路,一路由大将李显忠率领攻打灵壁,一路由大将邵宏渊率领攻打虹县。李显忠方面进展顺利拿下了灵璧城,而另一路邵宏渊则进展不利,迟迟拿不下虹县,最后还是李显忠派灵壁降兵前去劝降,虹县守将才放弃抵抗。由于邵宏渊这人心胸狭窄,嫉妒李显忠的才能,因此在军事行动上不配合李显忠。李显忠请邵宏渊一起乘胜进攻宿州,邵宏渊不愿意配合,李显忠只得独自进军宿州,并一举攻下宿州。得知消息的宋孝宗对此大加赞扬,“近日边报,中外鼓舞,十年来无此克捷。”但是邵宏渊却因此对李显忠更加嫉妒,在金军对宿州进行反扑之际,袖手旁观,使得李显忠兵力不支,被迫从宿州溃败,史称“宿州之溃”。“隆兴北伐”失败和随后的“隆兴和议”宋孝宗希冀能收回河南的祖宗陵寑之地,并改变宋帝站着接受金国朝书的礼仪的想法收到金国和宋高宗的反对无果,给了宋孝宗很大刺激,他也因此放弃了大举北伐的计划,转而重用主和派,专心发展国内经济,当时出现了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呈现政治繁荣的局面。史称“乾淳之治”。他希望储备粮草军资等待良机才图北伐,可惜的是,赵眘一直没有得到金国衰退内乱的良机,因为同期在位的金世宗也是一位明君,在“隆兴和议”后,金国也在积极发展经济,国内政局稳定,两国出现了40多年的和平局面。即使到了赵构去世,赵眘也自认为自己短期内看不到恢复中华的机会,正如后世所说的“高宗朝有恢复之臣,无恢复之君。孝宗朝有恢复之君,而无恢复之臣。”对现实心灰意冷,就决意参照赵构“倦勤”退位的做法,以“比年病倦”的理由退位为太上皇。

二是金世宗完颜雍去世使得宋孝宗赵眘要称21岁的金章宗完颜璟为叔,这一羞辱性礼仪加速了宋孝宗退位的步伐。按照当年“隆兴和议”的规定,南宋皇帝要称金朝皇位为叔,那么赵昚应称金世宗完颜雍为叔,完颜雍比他大四岁,称“叔”还算说得过去。而现在金世宗的孙子21岁的完颜璟当了金国皇帝,62岁的赵昚照样需要称这个乳臭未干的年轻人为“叔”。这就让多年以来忍受金人羞辱的宋孝宗赵眘再也无法忍受。据史料记载,淳熙十六年正月,金世宗完颜雍去世,消息十八天后传到了临安,得到消息的宋孝宗当即决定十天内就传位给儿子赵淳,并命周必大马上起草诏书。

“十六年春正月癸巳,金主雍殂,孙璟立……辛亥,帝始谕二府,以旬日当内禅,命周必大留身呈诏草。”“二月壬戌,下诏传位皇太子。是日,皇太子即皇帝位。”(《宋史》本纪三十五.孝宗三)

宋光宗即位一个多月后,金朝才派人来进行官方告哀,“三月癸卯,金遣王元德等来告哀。”这个时候,需要代表南宋朝廷履行站着接受金国朝书,并称金章宗完颜璟为叔的只能甩给倒霉的宋光宗了,没办法,再让62岁的赵眘去称呼21岁的完颜璟为叔,赵眘的颜面就荡然无存了。

事实上,退居为太上皇时的赵眘身体没什么大问题,在退位之后还活了5年多,他虽早有禅位之意,但如果没有金世宗突然去世和“隆兴和议”中羞辱性的称谓礼仪规定,相信宋孝宗赵眘不会这么快选择退位。


沧海拾遗录


首先一切为了政权的稳定传承,高宗时由于战乱的原因,南宋政权的合法性始终受到一些赵姓贵族的挑战,(所以岳飞的关于立储的言论是非常可怕的),为了能够让自己从小培养的接班人顺利掌握政权,高宗选择了退位,让孝宗能够有一段时间掌控天下,这样的政治智慧也的确收到了良好的实际效果。到了孝宗也就继续延续了这样一种继承模式。


李玟


他力主伐金,但用人不力,伐金失败,他面临国内外巨大的压力,不愿向金国称臣赔款,迫于形势而禅让了。

宋孝宗是一位有骨气的皇帝,无愧于赵匡胤的后代,但他识人不明,当时南宋像岳飞、韩世忠那样的忠勇将领了了无几,哎!时世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