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吳三桂沒有引清軍入關,清軍還能入主中原嗎?

歷史的軲轆


當然打的進來。

你以為明朝的精銳是誰消滅的?李自成嗎?張獻忠嗎?都不對,是八旗軍。

薩爾滸之戰,明軍中興以來攢下的底子幾乎被努爾哈赤一鍋端盡。

廣寧之役,明軍慌忙撤退,留下了無數物資,後金不費吹灰之力便奪得了整個遼東。

松錦大戰,清軍幾乎消滅了明崇禎以來積攢下的所有精銳,只有吳三桂帶著僅有的3萬關寧精銳狼狽而逃。


至此,大明以無兵可用,無兵可調,不然1644年李自成憑什麼進的了北京。

沒有精銳的大明,就如同一個空殼子,換做誰都可以擊破他,更不用說蒸蒸日上的大清帝國。

有人可能會質疑,說清軍是吳三桂獻關才進來的,憑藉山海關這般宏偉的要塞,清軍怎麼攻的下來。

但如果你真的對紅夷大炮的性能和山海關的地形有所瞭解以後,就會發現,山海關其實很容易被攻破。


的確,依靠著山海關的城樓,紅夷大炮固然迅猛,卻也是難以對這種高階城牆造成嚴重的傷害。但是誰告訴你火炮就一定是要對著城牆轟炸的了。

關城向西不到兩公里的地方,是連綿不絕的山脈,而一旦清軍把大炮架在山上,就可以越過城牆,直接對關城和南北翼城的城內進行轟炸。

這不是胡說,因為山海關大戰時,李自成就在山海關的另一邊實驗過。不然十萬人啃五萬人堅守的雄偉要塞,你憑什麼啃得下來。


所以就算吳三桂不獻關不投降,清軍也可以多等幾天,不過就是對手從明軍換成了更垃圾的大順軍。

再者說,誰告訴你入關就一定要走山海關了。

在清軍入關之前,曾經有六次大規模的侵入關內,這幾次被統稱為清軍入塞。

第一次發生在1629年,就在前一年,皇太極領人擊敗了位於薊門北邊的察哈爾蒙古,由此拓寬了一點和明朝的邊界線,也就是薊鎮北邊的長城喜峰口。這一年,皇太極率領約十萬八旗兵入侵喜峰口,進犯遵化、良鄉、固安、香河、永平、順義、遷安、灤州等地。被稱為“己巳之變”。也是在這一戰後,袁崇煥被殺死。


第二次是1634年,皇太極進犯宣府、大同的數個州縣,此前後金已經幾乎打殘了察哈爾部和土默特部,佔據了大片的土地,進一步拓寬了和明朝的邊境線。

第三次是1635年,多爾袞、薩哈璘、豪格率軍進犯林丹汗的河套地區,在太原府所屬的忻州、定襄、五臺等州大肆劫掠。此時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已是風中殘柳,漠南蒙古被後金統一成了必然趨勢。

第四次是1636年,皇太極第二次攻入長城,突入長城獨石口,七月,在延慶大敗明軍,八月,清軍猛攻昌平,遍蹂京畿,歷時四個多月,明稱“丙子虜變”。

第五次是最為慘烈的一次,1638年,清軍以多爾袞、嶽託為主將,繞道蒙古,從密雲東面的牆子嶺、喜峰口東面的青山口,突破長城要塞,沿著運河往南直到濟南,俘獲了人畜46萬。明廷急調遼東前鋒總兵祖大壽入援。盧象升拼死奮戰,彈盡糧絕,最後陣亡。史稱“戊寅虜變”。 當然,此次清軍陣亡人數也是不少,不過相比所劫掠的物資和人口,仍然是一次大勝。


第六次是在松錦大戰之後,皇太極以阿巴泰為奉命大將軍,從黃崖關出擊,進入薊州。殺魯王朱以派及樂陵、陽信、東原、安丘、滋陽諸郡王、官吏等數千人。攻克允州、順德、河間,30州,36縣,共66城,降3城。擊敗明軍27處,所獲黃金12250兩,白銀22051263兩,俘獲百姓360912名口,駝馬騾牛驢羊共32100有奇。兵鋒止步於南直隸海州一帶。

可以說每一次入塞,清軍都是大有所獲,而且行動起來也是越來越輕鬆。不難保再一次入塞時,就是人家賴著大明的地方不走的時候了。

所以說吳三桂的獻關,不過是加快了一個必然的歷史進程,並不能阻止歷史的車輪滾滾。


火器工坊


何止是打得進來,打進來五回了,一次比一次丟人。

事實上,吳三桂獻關以前,清軍共率兵五次進入明境擄掠掃蕩:



第一次在崇禎2年, 清軍主帥是皇太極。

嚴格地來講,這一次明軍是有抵抗的,還體現了一定戰鬥力。只不過抵抗到一半時候,崇禎就殺掉了明軍主帥袁崇煥。後面的戰鬥,明軍是在沒有統一領導的狀態下各自為戰的。

這次後金軍是從喜峰口入關,連克馬蘭峪、漢兒莊、潘家口、洪山口等處。得到敵軍遠程奔襲的消息,山海關總兵趙率教率兵趕去救援,卻被守關的明軍堅決拒之關外。

然後後金軍趁機殺來,趙率教率兵與後金軍進行野戰,壯烈犧牲,遵化失陷,巡撫王元雅也上了吊,給崇禎的未來做了個很好的示範。

從這件事情上我們得出一個結論:明軍的北方防線並不是統一指揮的。

袁崇煥聞訊,緊急率兵勤王,自寧遠趕赴薊縣,後金軍西進,下玉田、三河、香河。

11月16日,袁崇煥率軍至北京左安門外,後金軍前鋒抵達。20日,雙方在德勝門激戰,關寧軍居然與後金軍打了個不相上下,互有傷亡。

12月1日,崇禎把袁崇煥從筐筐裡吊進城去“議餉”,隨後下了大獄。

北京軍民皆認為袁崇煥一向主和,擅殺毛文龍,此次通敵叛國,引金兵圍京,妄圖迫朝廷簽訂城下之盟,憤恨至極,紛紛要求處死袁崇煥。

敵臨城下,主帥被捕,關寧軍軍心崩潰,當即走散一萬五千人,崇禎急調滿桂入京。

滿桂很勇敢,率兵出去就死了,總兵黑雲龍、麻登雲也被俘投降。

後來大臣又讓袁崇煥寫信把關寧調回來,後金軍退走。

八旗兵將要攻打北京城,皇太極笑言:“城中痴兒,取之若反掌耳,但其疆域尚強,非旦夕可潰者,得之易,守之難,不若簡兵練旅,以待天命可也”

意思就是:在我眼中,北京城裡這群傢伙都如蠢豬一般,還是養肥了再殺吧,咱們以後多來幾次,練練手。

12月末,留下一封《致崇禎書》後,皇太極領著軍隊高高興興地走了,路上又攻下遵化、永平、灤州、遷安。安全返回了瀋陽。

第二年八月,明朝唯一一個曾經對清軍作戰有過勝績的將領――袁崇煥,被凌遲處死。

現在很多三無扯淡派的明粉就以此攻訐袁崇煥,做為遼東主帥,居然被敵人殺到京城,肯定是叛國漢奸。

哪怕稍微有點智商,隨便分析一下,如果袁崇煥真的投敵,皇太極需要繞道蒙古?袁崇煥會被用筐筐吊進城去?

還有人認為,殺了毛文龍,後金後放沒有了牽制,才大膽殺到京城的。

智商低劣到可笑的地步,皇太極繞道蒙古時,此刻的關守軍對後金地區的威脅大不大?這樣的牽制人家都沒在乎,還怕你個毛文龍?

當然了,我們都知道,有些東西是沒法提高的,況且,教育他們知識是他們家長的法定義務,和咱們沒啥關係。

結論:

1.此刻的明朝的邊軍精銳部分是一定戰鬥力的,但境內的守軍完全不行。在野戰的狀態下,明軍打不過後金軍,這是事實。

2.自蒙古倒向後金以後,長城防線實際意義就不大了,後金完全具備隨時深入明境的能力。

3.從軍事角度上分析,皇太極此次進犯,是冒險的,尤其是攻打北京城。孤軍遠襲而攻堅城,是兵家大忌,因為不可能攜帶足夠的攻城用具。如果整條明朝防線和軍隊是統一指揮的,皇太極這次是相當危險的。

好在,袁崇煥下了大獄,皇太極就能很輕鬆地帶著戰利品回家了。



第二次是在崇禎7年。

三無明粉口中的“內奸”袁崇煥即然已經死了,按道理來說,明軍應該“剛”一下了。這沒有內奸了,你大明王朝再擋不住,恐怕說不過去了吧?

後金軍這次仍然是皇太極為主帥,兵分四路,從大同、宣化一帶破關而入。

“不攻城池,只在各村堡劫掠” 明明白白地就是搶東西來了。

崇禎下旨,城池若破,守官必處死,然而他的話比狗屁響不了多少。

後金軍兵臨城下,守軍無一敢戰,或棄城逃跑,或緊閉城門,發射禮花。

明朝南山參將毛鑌,帶著護衛到永寧開會,永寧守將怕他是後金的誘子,關門緊閉,堅拒其入。

八月初,後金二十來個騎兵在山西淳縣掠獲婦女小孩千餘人,經過代州城下,俘虜們望見城上自己的親人,互相呼喚悲哭,城上守衛的明軍連一支箭都不敢射,眼睜睜地看著後金兵押著俘虜揚長而去。

淳縣陷落後,後金把掠來的財物裝了300輛大車滿載而去。 幾天後,淳縣地方官向朝廷報告說,已收復此城。

後金軍諸路兵馬在應州會合,又攻克了代州,明軍窩在大同城中,大氣都不敢喘一口。

後金軍又攻下萬全左衛,殺掉了守備常汝忠,殲滅明軍千餘人,從尚方堡出塞,走了。

遠行數千裡,若入無人之境。

這次印證了那句話: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朝北方防線上缺少能統領全局的將才,對後金的入境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出戰的勇氣都沒有了。

結論:自此,明朝就成了後金的公廁了,想啥時候來就來,想啥時候走就走。有些明粉吹噓的所謂最剛強的朝代,就這麼窩囊廢。



第三次掃蕩是在崇禎9年。

皇太極覺得對付這種草包根本不需要自己親自出手,就派了阿齊格率兵前來。

清軍兵分三路,奔冀北,入獨石口,會合於延慶,七戰七勝,俘獲人畜一萬多。

7月3日,清軍經延慶入居庸關,取昌平,總兵巢丕昌投降,清軍燒燬了明德陵。把大明的祖墳給燒了。

清軍直逼北京西直門下。崇禎帝命兵部尚書張鳳翼總督各鎮援兵,太監高起潛監軍(崇禎總是喜歡派這個閹貨),各鎮卻都按兵不動,無人敢出戰。

朝廷腐敗,將士畏戰,望風而喪膽,惶惶如土雞。

清軍劫掠京郊,入定興,下房山,戰涿州,攻固安,克文安,破寶坻,殺知縣趙國鼎,陷順義,知縣上官藎自殺。

又至懷柔,佔河西務,屯兵密雲、平谷,一個月內,“遍蹂畿內”。

定興縣被圍,光祿寺少卿鹿善繼毅被俘身死。 阿齊格共攻克12城,大小56戰,全勝,俘獲人畜17萬9千8百。

8月20日,清軍迴歸,明朝的兵部尚書張鳳翼得知後,率軍出京趕來,在屁股後面跟著清軍很久,也不敢發動攻擊。

9月1日,清軍攜帶掠獲的人畜和物資從冷口出關而歸,吹拉彈唱,一路高歌,“俱豔飾乘騎,奏樂凱歸”。

清軍還做了塊木牌,上面寫著“各官免送”,置於路旁。

阿齊格故意把輜重隊伍放在最後面,自己率精銳先歸,但明軍仍然不敢追擊,眼睜睜看著清軍滿載而歸。

清軍出關後,張鳳翼向崇禎報告:“斬敵三級”。言官紛紛上書彈劾,張鳳翼吃大黃麻自盡。

清軍是很有威嚴的,隔著河用刀指一下對岸的明軍,這邊就嚇得呆若木雞。他們還當著明朝將士的面侮辱婦女,而大明的鐵軍除了兩股顫抖,氣都不敢喘。



清軍第四次來掃蕩是在崇禎11年。

皇太極是不來的,阿濟格覺得像明朝這種窩囊廢根本用不著他親自率兵,就讓年輕人們來玩玩。

多爾袞來了。

多爾袞把清軍兵分兩翼,從牆子嶺和青山關進入,密雲總督吳阿衡被殺。

清軍越遷安,過豐潤,會合於通州,八路分兵沿太行山和運河向西擄掠。

千里平原,策馬馳騁,刀鋒指處,所向披靡,沿途六府城鎮皆被攻掠。

崇禎派盧象升應戰,太監高起潛監軍(又是他)。

盧象升名為督天下兵,實際可用兵馬不足兩萬。楊嗣昌又從中作梗,竟又把這兩萬人馬分走了一半,盧象升率軍至距鹿,兵馬又潰散了一半,僅剩五千殘卒,還沒有糧餉。

高起潛率山海關、寧遠兵與盧象升相距不足五十里,盧象升哀求其分給援兵,高起潛置之不理。

12月12日,盧象升被清軍包圍三重,身中四箭三刀,戰死沙場。

高起潛逃跑,犯了方向性的錯誤,鑽進了清軍埋伏圈,被殺得大敗。

清軍又連下廣平、順德、大名等地,然後轉向山東。 明軍以為清兵要攻德州,大部兵馬集中在德州。清軍卻繞開德州,攻下了濟南,山東其他城鎮16處也被洗劫一空。

明督師大學士劉宇亮率軍尾隨,卻不敢進攻。

此後,多爾袞率軍至天津衛,渡過運河東歸,安返遼東。

此次掃蕩,清軍57戰全勝,攻陷濟南府、3州、55縣、2關,殺兩名總督及守備以上將吏百餘人,生擒德王朱由樞、郡王朱慈穎、奉國將軍朱慈賞、監軍太監馮允許等,獲人畜46萬2千3百,黃金4039兩,白銀97萬7460兩。

盧象升死後戴罪,明朝連憮卹金都不給其家人發放。

孫承宗也是在清軍這次進關時殉國的。

結論:各種姿勢被蹂躪,沒有半點反抗力。明朝所謂的“硬氣”都是三無扯淡派的胡吹。



第五次掃蕩是在崇禎15年。

阿濟格肯定是不會來了,多爾袞認為,這麼草包的明朝根本用不著年輕人親自動手。 於是,垂垂老矣的阿巴泰就來了。

10萬人馬,兩翼進軍。從界嶺口毀牆而入,進抵薊縣。 薊縣總兵白騰蛟和馬蘭峪總兵白廣恩被擊敗,薊縣失陷。

大明王朝早有準備,在京城四周設了昌平、保定二總督,寧遠、永平、順天、保定、密雲、天津六巡撫,寧遠、山海、中協、西協、昌平、通州、天津、保定八總兵,做了較為嚴密的部署,陣勢齊整,嚴陣以待。

清兵連克霸州、河間、永清、衡水,轉攻山東,克武城、臨清諸鎮,直抵兗州。

魯王朱以派被俘自殺,樂陵郡王朱宏治、陽信郡王朱宏福、東原郡王朱衣遠,安丘郡王、滋陽郡王等約千人被俘斬首。

清軍在兗州分兵兩路,一路去萊州、登州、海州。另一跑渡黃河。 春季來臨,江邊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大明國內,景色優美。清兵解鞍放牧,修整一個多月,此後兩翼兵馬途經河北返回,先於密雲會合,然後於5月22日出關,安然東歸。

明朝號稱39萬5千人的大軍,“援師無一矢相加”。

清軍佔臨清,攻河間。明軍卻遠走山西,沿途大肆劫掠本國百姓,“所過一空”。

清軍到了青州、兗州一帶,薊遼總督趙光卞卻駐軍千里之外的良鄉,按兵不動。

清軍隨心所欲,如入無人之境,遷延不去,在莒州放馬一個月。 北返時,車駝綿延300餘里,渡盧溝橋,歷時數日車隊連綿不絕。 明將劉澤清、唐通、周遇吉、黃得功等勁兵猛將都集中通州,在督師周延儒率領下,從早到晚,閉城不出。

阿巴泰率軍進關,歷時八個月,共攻克3府、18州、67縣、88個城鎮,擊敗明軍39處,獲黃金1萬2千3百50兩、白銀2百20萬5千2百70兩、珍珠4千4百40兩,各色綢緞共5萬2千2百30匹,緞衣和裘衣1萬3千8百40領,貂狐豹虎等皮500餘張,俘獲人口36萬9千人,駝、馬、騾、牛、驢、羊共32萬1千餘頭,兵士和諸王貝勒私帶的家丁們所掠取之物尚未計算在內。

結論:大明王朝的尊嚴呢?勇氣呢?

山海關頂個屁用。整個大明王朝盡剩下些草包飯桶窩囊廢和大嘴噴子了,能打的,敢打的都讓他們噴死害死了,剩下的就這點渣渣水平,還是早死早超生算了。


饞嘴肥貓鏟史官


山海關對於滿清來說確實是一個必須要爭奪的據點,但是如果吳三桂不投降的話,滿清破關其實也是時間問題。首先明朝滅亡,崇禎皇帝太過於剛烈了,李自成攻入北京,如果崇禎當時不自殺,逃出去往江南(學學南宋),還能和滿清分庭抗禮,畢竟崇禎才是正統,也不會造成南明內部的相互不團結,甚至吳三桂也不會那麼輕易的投降。之後李自成稱帝后,沒有善待明朝的原有大臣及其親屬,對於百姓也沒能安撫好,沒有政治眼光和遠見(學學朱元璋),所以李自成也沒能站在最後。當時的山海關其實已經是孤城,正面是滿清鐵騎,背面又是李自成,可以說吳三桂只能投靠一方,最終他選擇了條件更為優越的滿清,導致滿清傾全國之力攻入關內,並最終統一了全國。就算吳三桂投靠了李自成,以李自成的性格必定驕傲自滿,驕奢淫逸,其政治經驗也很匱乏,估計也很難和滿清以及南明對抗到底。所以我認為滿清破關是時間問題,就算山海關不行,滿清一樣可以找其他據點入關,因為當時滿清鐵騎的實力還是很強,剛好又碰上中原大亂,天時地利就差人和了。


南的糊途


歷史不能假設,不過我們可以推論一下;當時的局勢是,


1、李自成已攻破北京,軍隊賤淫駑略,壓榨明朝官員,為了錢財,壞事幹盡;劉宗敏在大門口立數十刮人柱,無論官員、富民、居民,只要拿不出規定的錢糧,都被抓至此受刑;明朝的那些翰林,科臣收入微薄,最為倒黴,很多都受刑而死;普通民眾,一些參加牛金星科考的讀書人,只要衣飾光鮮,都會被士兵拉去拷打逼銀;經過數天的拷掠,李自成軍共獲得7000萬白銀,崇禎帝十年間加餉攤派,從民間也只獲得2000萬,可見酷烈之極,以致民心渙散;一些士兵更是相率,私入民宅搶財姦淫,有的僅一地,一晚姦淫致死300多人,之前營造的“迎闖王,不納糧”的光輝形象已民心盡失。最致命的沒有解決邊關問題,就貪圖享樂,錯失良機;



2、明朝皇帝在煤山自殺,明朝的半壁江山已丟,明朝的主力軍隊在與農民軍的戰鬥中,都消耗殆盡,很多明朝將領要不擁兵自重,要不就見風使舵投降農民軍,其它的鎮守邊關,剩下的地方軍基本上沒什麼戰鬥力,已支撐不了多久;再又明朝長期供養上百萬的朱家子孫,已致國家財政入不敷出,長年內外戰事交困,早已讓這個國家千瘡百孔,民不聊生,明朝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3、滿清政權入關政策圖謀已久,多爾袞聽取范文程建議,制定入關奪取中原的既定政策,下令70歲以下,12歲以上必須從軍,可以說傾全國之力;同時嚴肅紀律,要求進入明境不能只顧殺戮,要以安撫民生為主;另外積極招撫明將,很多投降的明將得到重用,在今後的戰鬥立下汗馬功勞;


這三方的情況一對比,就知道力量懸殊了;吳三桂跟李自成鬧翻,引清兵入關,可以說是一個偶然事件;就算沒有吳三桂,難保沒有另外一個人投降;天下大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不然怎樣呢?


說好一起去旅行


沒有,至少可能性會變得非常低。

回答這個問題,要從當時的局勢分析。

1644年四月初九,在得知李自成逼近北京的消息後,多爾袞率領14萬清軍傾巢而出,進軍關內。四月十三,清軍進抵遼河,多爾袞得知北京陷落。四月十五,清軍到達翁後,接到吳三桂借兵的書信,改道山海關。

這是一個歷史機遇,可以說是千載難逢!多爾袞抓住了!四月二十一,山海關大戰,吳三桂三萬精銳與李自成十萬主力激戰兩日,清軍突然殺出,李自成潰敗,吳三桂歸降,山海關易手,十天後清軍進入北京。

山海關大戰的意義在於:

1、明朝最精銳的部隊關寧軍傷亡殆盡,李自成十萬主力土崩瓦解,而清軍幾乎沒有損失。

2、山海關本是清軍始終無法逾越的雄關,但此戰後唾手而得。

3、李自成主力潰敗,導致他棄守北京,清軍不費一兵一卒進入北京城,要知道從後金建立起,清軍是“三圍彼都而不下”的。

綜上,大清一統基業始於石河一戰(即山海關大戰)。

一場戰役的成敗,會改變歷史的走向,比如赤壁之戰,淝水之戰…而影響一場戰役成敗的,往往是一系列細節,吳三桂在山海關大戰中起到的作用,無疑是決定性的。

討論歷史的發展,我們喜歡說這是歷史的必然性,但這只是泛泛而談,先進的必然取代落後的。但對於具體的歷史事件,我們不能否認歷史的偶然性,不能否認在歷史出現拐點時,關鍵的歷史人物起到的關鍵作用。1644年的歷史格局,因為吳三桂發生了轉變,而多爾袞抓住了歷史機遇,後金在國力不佔優勢的情況下,逆襲成功。

歷史上有很多強大的政權,實力並不遜色於後金,但在當時的歷史格局中,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倒在了實現霸業的路上,因為歷史沒有給他們機會。


熱帶魚198590252


如果吳三桂不帶路,清軍還能入關嗎?

根據當時的形式來看,清軍入關是遲早的事,只是當時的攝政王多爾袞對當時局面的形勢,把握的果斷,利用的及時,推進的迅速,提前了入關的時間。


吳三桂雖然還在山海關鎮守,但他的地步也到兩難程度,勤王路上,李自成已攻陷北京,如果實力足夠支撐,即使大順軍進入了城內,崇禎也死了,作為明朝得力將領,為什麼不反攻李自成,就因為大順軍已進入了北京城,而沒必要摧挎李自成嗎,崇禎帝在城內能被李自成逼死,吳三桂就不能再逼李自成出北京城,究其根源,吳三桂現在確實無對抗大順軍的實力,只好帶著無奈心情又返回山海關。



所以從這點看出,吳三桂軍事實力的狀況,已對大順起義軍構不成威脅,那對長期搔擾和進犯明王朝周邊地帶,磨刀霍霍,來勢兇猛的滿清軍隊而言,更是構不成威脅性,只不過能憑藉山海關之戰略要點,能推遲滿清入關的時間(前提是吳三桂不投靠滿清)。

還是從勤王(崇禎)來看,即使反攻李自成無實力可取,吳三桂可以避重就輕,躲開大順軍京城重兵,繞道或穿插大順軍薄弱地帶,追隨南明政權,聯合舊勢,有望東三再起,和清軍夾大順於南北之間,摧挎大順,而後對付清軍。

然而,吳三桂連過道大順追隨南明的實力都沒有,在進無實力支撐,退又無安全和供給保障之處的無奈下,才重返了血腥毒殺必爭之戰略要地山海。而山海關的重返,對於一個久經戰場的“梟雄”來說,意味著什麼,他本人清楚。他既不追隨餘明勢力保明,也不聯合李自成先抗外,再解決內部矛盾,而是偏偏返回山海關,漢奸行為已早有打算。

所以,綜上分析,當時吳三桂的實力,已無法阻擋清軍的入關,清軍的入關也於吳三桂帶路沒有必然的結果,只是有人帶路,前進的速度能加快,避免了走彎路罷了,吳三桂不帶路,清軍照常能入關。


基層農人


李自成入京之時,其實論實力大明、大清、大順大體相當,當然相持下去,大明逐漸變強的可能性更大,畢竟大明地盤人口要大的多。

如果吳三桂比較早起兵入衛北京,李自成進城的可能性不大。闖軍不一定打得過關寧軍,最多互有勝負,然後退回陝西或轉攻他方。

吳三桂帶兵勤王時,多爾袞打山海關進京的可能性也不大,最多佔了遼西走廊。一是意義不大,進關又不是第一次了,攻不破京城沒有戰略意義。二是如三國在京城大戰,風險太大。

所以,如果吳三桂軍隊在京城未破之前到達京師,大明、大順、大清初步形成相持的局面可能會出現。

到了李自成攻破京城、崇禎皇帝自殺、李自成登基之時,其實李自成的選擇也很多。一是守住京城不動,靜觀後變,屬於穩妥之策。吳三桂仍然留守山海關的可能性比較大,清軍也進不了關。這樣,南明仍然會建立。之後,就是各方怎麼應對了。二是退出北京,回守山陝等地,屬於保守之策,但大順的實力大大增強了。畢竟收穫了幾千萬兩銀子和大批文武大臣。三是撒出北京,轉攻南京,平定南方。這樣一個割江而治的南順,實力超強。南方根據地統治好了,再來統一全國可期。當時的北方殘破,實在不是好地方。四是攻山海關,這屬於冒險之策。這樣是逼迫吳三桂降清或吳與清合作攻李。李自成登基後飄了,對實力判斷失誤,對吳與清合擊風險評估不足,於是一片石大敗。

所以,只要李自成不攻山海關,吳三桂直接降清的可能性不大,也不會當帶路黨,畢竟他手上握一手好牌,機會很多,可以待價而沽。

當時,大家急什麼呢?


花開時節思春秋




至於袁崇煥的罪名,我個人認為袁崇煥是被冤枉的,皇太極 多爾袞等肯定招降過袁崇煥,如果袁崇煥通敵賣國,何必回師救駕,何不早早開關獻城,市米資盜更可笑了,袁崇煥作為軍區司令員,還沒傻到那種程度吧,因為崇禎看破了袁崇煥五年平遼,擅自處死毛文龍等事件,當初是欺騙他戲耍他,欺騙帝王,而且是欺騙了小肚雞腸,心胸狹隘的崇禎帝,即使袁崇煥打敗滿清,他也早晚必死,所以我認為崇禎是忍無可忍編織罪名,故意處死袁崇煥。



袁崇煥對後金繞道蒙古進攻北京的舉動,其實早有所料。為此,袁崇煥曾正式向崇禎上疏,說:“臣在寧遠,敵必不得越關而西;薊門單弱,宜宿重兵。惟薊門陵京肩背,而兵力不加。萬一夷(指蒙古)為嚮導,通奴(指後金)入犯,禍有不可知者。”因為寧錦防線堅固,皇太極打不破,就會以蒙古為嚮導,突破長城,來威脅北京。

皇太極的內應,應該也早就奏報過,關內烽煙四起,闖王李自成,屠夫張獻忠等,已經讓大明官軍東征西討 疲憊不堪了,皇太極搞一次偷襲不僅能讓崇禎搞掉袁崇煥,還能讓大明分兵西部防線,從而減輕大明加兵東北防線。

任何的攻城略地滅國戰,都沒有捨近求遠的,大秦帝國就是用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一點一點蠶食了山東六國,滿清想要滅了大明也只能從山海關打進來,所以如果當初沒有處死袁崇煥,吳三桂也沒有給滿清帶路的話,至少我認為山海關永遠是滿清難以逾越的雄關。


乞丐皇帝朱重八


當然不能,畢竟地球人都知道清朝十幾萬大軍都是傻狍子,別的本事沒有就知道擠著山海關給吳三桂送人頭。所以沒有吳三桂的倒戈,清朝就是一萬年也入不了關。

真的是這樣嗎?當然真的不是,如果清朝上下真的智商不在線,那麼他們連在東北崛起的機會都沒有,畢竟智商被按在地上摩擦的感覺,不僅難受,而且丟臉。

事實上,在1644年這個中國歷史的大變局之年,所有的因素已經決定了清朝必然會入關成功,有沒有吳三桂,這一歷史大勢都不會改變。相反,吳三桂的“棄暗投明”,某種程度上說還有利於個人職業生涯的發展。

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清朝已經蓄勢待發

很多人說清朝的入關純屬“撿漏”,也就是運氣好。

但現實情況是,運氣也是一種實力。正因為具備一定實力,做好了一切準備,所以在面對奪取天下的機遇時,清朝才能審時度勢、遊刃有餘。

自1616年後金建立開始,清朝的文明之路也就不可避免地開始了,國家體制的建立不僅使後金有了更加強大的組織協調能力,戰鬥力得到顯著提升,還不可避免地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封建化”進程。

從我國數千年曆史的演進來看,少數民族政權想要發展壯大,尤其是入主中原,必須要進行全面而深刻的“封建化”改革,這種改革第一使少數民族政權更加強大且趨於穩定,比如皇帝制度和地長子繼承製;第二使少數民族政權和中原王朝差距逐漸縮小,為吸引中原精英提供了可能;第三使少數民族政權樹立了爭奪中華正統的野心,為奪取天下提供了理論基礎。

而清朝在1644年入關前,已經完成了“封建化”改革,尤其是皇太極時期,極大提升了清朝的“封建”化水平,招攬了包括范文程在內的大量漢人在麾下效力,清朝的綜合實力也得到了極大增強。

皇太極統治時期,清朝逐漸扭轉了對明朝戰爭的劣勢,尤其是1642年松錦大戰的失敗,明朝在東北地區再無能力阻擋清軍。

更可怕的是,在清朝不斷劫掠明朝的同時,清朝還在1636年徹底征服了朝鮮,消除了後顧之憂。而在此前的1634年,清朝擊敗了漠南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作為黃金家族的直系後裔,察哈爾部的慘敗以及林丹汗的敗亡極大震懾了蒙古各部,於是漠南蒙古於1635年歸順後金,皇太極成為蒙古各部的大汗。1636年,漠西和漠北蒙古對清朝行“九白之貢”,清朝成為蒙古各部的最高領袖。

征服蒙古各部後,清朝佔據長城以北地區,對明朝形成泰山壓頂的態勢,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吳三桂一夫當關,清朝同樣可以借道蒙古南下中原,屆時吳三桂勢必更加尷尬。

2、中原已然一盤散沙

雖說1644年是明亡清興的大變局之年,但1644年真正顛覆明朝的,卻是李自成的數百萬農民軍。1644年3月17日,北京城破,崇禎皇帝自縊煤山,享國276年的大明王朝轟然倒塌。

明朝的滅亡,固然有清朝不斷侵擾的結果,但明朝內部積重難返的腐敗,則是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而這也毫無意外地影響到了明朝滅亡以後,給了清朝各個擊破的機會。

李自成等農民起義軍之所以能夠崛起並不停地春風吹又生,主要是因為明朝後期衛所制度的徹底崩壞,明朝亡羊補牢發展起來的募兵制度又造成了軍閥尾大不掉的尷尬局面,吳三桂就是軍閥的典型代表。因為私心甚重的軍閥們養寇自保,所以農民起義軍越鬧越大並徹底失控。

1644年李自成大舉進攻北京時,崇禎急調吳三桂進京勤王,勤王心切的吳三桂星夜疾馳,僅用了17天就走完了100多公里的漫長路程。但沒等到吳三桂救駕,崇禎皇帝就自殺殉國了,於是吳三桂不得不用一天時間迅速返回山海關,成為大明王朝的孤臣。

崇禎自縊後,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史稱南明,但烏煙瘴氣的環境愈演愈烈,儘管後來又出現了唐王、魯王、桂王等政權,但終歸只是曇花一現。

而作為推翻明朝的主力,李自成所代表的農民起義軍雖然戰鬥力強悍,但內部依然無法統一。而且作為造反者,李自成集團從一開始就無法得到地主士紳階層的支持,加上“追餉”事件的發酵,地主士紳對大順政權失望透頂。更要命的是,由於鼠疫的空前爆發,入主北京僅42天的李自成不得不匆忙退出,而後開啟了不可抑制的敗亡之路。

此時的吳三桂,之所以和李自成不共戴天,絕不是因為李自成推翻了明朝,逼死了崇禎皇帝,而是因追餉事件將吳三桂在北京的家眷洗劫一空,更有李宗敏搶佔陳圓圓的流言蜚語,這讓吳三桂和大順不共戴天。

但是吳三桂實力嚴重不足,所以才有了吳三桂兩次向多爾袞求援,並許諾割讓黃河以北酬謝清朝的齷齪事。

可惜,多爾袞明顯比吳三桂狡猾,等到一片石大戰擊敗李自成,清朝迅速擁立順治在北京繼位,成為天下之主,吳三桂不知不覺淪為清朝的馬前卒。

在被清朝賣了的情況下,吳三桂只好繼續幫著清朝數錢。好在清朝對吳三桂相對厚道,給了平西王的土皇帝頭銜,吳三桂終於有了“曲線救國”的平臺。

概括起來,以吳三桂的力量,在明亡清興的大變局中根本就算不了什麼,他的螳臂當車也許可以遲滯清軍的進攻鋒芒,但絕不會改變清朝入關的結果。

相比之下,“識時務者為俊傑”反而成為吳三桂的生存之道。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我認為如果吳三桂不帶路,清軍是入不了關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1.吳三桂如果投降李自成就會有後盾。

說讓吳三桂投降李自成,對吳三桂來說確實有點憋屈,畢竟小妾都被人霸佔了。但是隻要吳三桂投降李自成,吳三桂就擺脫了被腹背受敵的尷尬,可以專心抵禦滿清,滿清也就不可能入得了關。


2.李自成已經佔有半壁江山,只要李自成騰出手來,防禦滿清足矣。

前提還是吳三桂投降李自成,李自成已經佔有半壁江山了,派出部分兵馬抵禦清軍沒什麼問題,只要李自成穩住了,明朝基本上沒啥可能翻盤的。這點對吳三桂還是殘忍了點。

3.吳三桂拒不投降李自成,就算被兩面夾擊,山海關也不會落入滿清手裡。

如果吳三桂實在不想受被戴綠帽子之仇,也可以不投降李自成,但是不能著急報仇,必須要堅守山海關,李自成在沒有穩定住局勢之前不可能攻打吳三桂,而明軍緩過勁來可以與吳三桂兩面夾擊李自成,可能最後來個關門打狗。



以上就是我對吳三桂如果不領滿清入關,清軍不可能打進山海關的分析。當然歷史不可能重來,設想只能是設想,所以如果你對我的設想有不同意見,歡迎到留言區留言指正!

我是歷史白話君,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回顧歷史,不忘昨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