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大战陈友谅时,蒙元政府在干什么?为什么不乘机出兵灭了起义军呢?

晋山河


元朝当时也在打内战。



元朝末年和汉末三国的形势很像。红巾军类似于黄巾军;镇压红巾军的诸路元军类似于镇压黄巾军的汉末群雄;元顺帝类似于汉献帝;大元朝廷类似于东汉朝廷。就连军阀之间相互攻杀,拥兵自重要挟朝廷的模式也是一摸一样。

当时的北方诸路拥护元朝的军阀,大致分为两个集团:一是占据今河南大部、山西南部的军阀扩廓帖木儿(也就是王保保);二是占据河北、山西北部的军阀孛罗帖木儿。

这两派人马都拥护元朝,都镇压红巾军,但是两派人马拥护的对象不同。王保保拥护高丽人奇皇后和太子爱猷识理答腊,他就是所谓的后党;孛罗帖木儿拥护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他就是所谓的帝党。

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当陈友谅亲率大军六十万,船载家属百官,尽发精锐与朱元璋会战于鄱阳湖时。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也爆发了大混战。

混战的起因是这样的。当时以奇皇后为首的后党逼顺帝退位,拥护元顺帝的军阀孛罗帖木儿表示反对。于是后党联络支持自己的王保保讨伐,由此引发了元廷的内讧。

值得一提的是,元廷内讧的时候,朱元璋和陈友谅还没有正式开战。不管是朱元璋还是陈友谅,都是在确定元廷内讧后,才放下心来跟对方开战的。



等到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元廷方面的内讧也基本快结束了。结果是王保保击败了孛罗帖木儿,元顺帝认为孛罗帖木儿成了众矢之地,没有利用价值了,便派刺客杀了他。然后封王保保为右丞相,瓦解他和奇皇后的同盟关系。(孛罗帖木儿也不是啥好鸟,顺帝对他恨之入骨。就跟汉献帝恨曹操的心情一样。他兵败没利用价值了,元顺帝便派人宰了他)

王保保收了元顺帝的好处,就没有按奇皇后意思逼顺帝退位。之后,他带着元顺帝的旨意回到河南,以河南王的身份坐镇开封,预备肃清江淮一带的红巾军。

此时,朱元璋正在与张士诚对峙。要是王保保趁机插上一脚,不说灭了朱元璋吧,最起码也能让朱元璋很难受,让他不可能那么毫无顾忌的灭了张士诚。

但是,任凭别人怎么劝他,王保保就是故意不出兵。因为当时王保保有自己的打算,他想趁机把陕西给吞并了。

当时的陕西是汉人拥元军阀李思齐、张良弼等人的地盘,王保保一直想吞并他们,就以顺帝的名义调他们南征朱元璋,然后等他们被调离后,趁机攻占陕甘。

李思齐、张良弼等人也不傻,王保保这一招调虎离山之计,目的性太明显。于是关中那帮军阀也不甘示弱,他们在西安会盟,共推李思齐为关中诸路元军盟主,打算汇集陕甘元军东出潼关跟王保保开战。



眼瞅元军内部又要火拼,当时围攻张士诚的朱元璋都要笑死了。天赐良机,他要是不能问鼎中原,都对不起老天爷啊!

远在大都的元顺帝见到朱元璋基本上要平灭张士诚,大有统一江南之势,心里对王保保非常痛恨。他下诏给王保保,让他赶紧停止和李思齐的内斗。尽快率军南下,绝不能让朱元璋起势。但王保保不鸟顺帝,就是想要灭了关中诸路不服他的元军。

1367年10月9日,张士诚兵败被杀,江南富庶之地尽归朱元璋所有。

同年同月,元顺帝下诏,免王保保太傅,左丞相之职,让他滚蛋。王保保接诏后,辞职不干了,率军退居山西,把山西境内不服他的元朝官吏杀了个精光。开始明目张胆的在山西搞割据,拥兵自重。

元顺帝听闻王保保反抗朝廷,便给李思齐等人下旨,让他们会同各路元军共同调讨伐王保保这个乱臣贼子。

过了两个月,就是1368年了。懂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大明在这一年建立。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继位,发布了讨元檄文,命徐达、常遇春北伐大都,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明军20万精锐悉数北上,按道理来说,元朝方面应该摒弃前嫌,共同抗明才是。但元朝命中该绝,徐达大军都杀到了黄河边上,元廷内部依然在内讧。

1368年闰七月,明军渡过黄河,兵峰直指元大都。元顺帝惊恐万分,急忙下诏恢复王保保的一切官爵职务,命其统领天下兵马,火速到大都勤王。但是王保保接旨后,却依然愤恨元顺帝,故意不救,坐观成败。

当时就连李思齐那帮人都看不下去了,主动派人跟王保保讲和,希望共同抗明。但是王保保依然不理会。直到当时八月二日徐达大军攻入大都,元顺帝北逃上都,元朝灭亡之后,他才慢吞吞的发兵救援。

某种意义上讲,元朝之亡,其实就亡在了军阀内斗上面。



总的来说。

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时,蒙元政府当时在打内战。

朱元璋与张士诚激战于苏州城时,蒙元政府当时在打内战。

朱元璋派遣汤和逼方国珍归顺时,蒙元政府当时在打内战。

朱元璋派遣徐达、常遇春北伐时,蒙元政府当时在打内战。

当大明的北伐大军拿下大都城后,蒙元政府当时倒是没打内战了。但元军各派势力依然相互敌视,互不相救。我个人觉得,如果明军再推迟一两年北伐,元廷那帮军阀斗着斗着,都不用等明朝打,军阀们自己就能把元朝斗没了。


Mer86


十四世纪中叶,黄河泛滥,大量百姓无家可归沦为灾民,当时吏治腐败,税赋繁杂,灾民不但要受黄河之灾,还要被贪官污吏剥削,于是一句歌谣便流传开了"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帝国覆灭,就只等一个导火索。

至正十一年(1351),导火索出现了,元朝征发壮丁十五万人治理黄河,但管理的官吏却大肆克扣民工的伙食钱,就在这时,歌谣预言的事情发生了,一个独眼石人被挖了出来,轰轰烈烈的元末农民起义爆发了。

元末最大的几只起义军,便是割据南方的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朱元璋在北伐之前击败了陈友谅,接着转身灭了张士诚,最后统一南方后才开始挥师北伐,其中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决战可以说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战,陈友谅死,南方形势可以说大局已定。而在南方起义军内战之时,蒙元政府却毫无动作,坐视朱元璋击败陈友谅统一南方,这是为何?

我们先来理清朱元璋与陈友谅争霸的时间线。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称帝,他的水师顺着长江而下,攻破太平、采石两座重镇,兵锋直指应天,但却在龙湾被朱元璋击溃。之后两年朱元璋转守为攻,占领陈友谅大片地盘,至正二十三年(1363),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陈友谅战死,次年,武昌被朱元璋攻陷,陈友谅势力灭亡,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灭张士诚。也就是说,陈友谅与朱元璋死磕的时间是五年,加上攻破张士诚的时间,共有从至正二十年(1360)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的八年时间,而这八年里蒙元政府在干什么呢?

至正二十年(1360),就在陈友谅称帝的这一年,元朝漠北阳翟王阿鲁辉帖木儿起兵叛乱,阿鲁辉遣派使者对元顺帝说:"以国玺授我,我当自为之!"次年,阿鲁辉被平定,之后元朝宫廷内部,皇太子和元顺帝也因皇位爆发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此时元政府的军事被察罕帖木儿和孛罗帖木儿两大军阀把控,两者虽都为元臣却常年敌对,经常互相征伐。

至正二十三年(1363)顺帝引孛罗帖木儿入京,皇太子被迫出逃,孛罗帖木儿乘机把持朝政。而此时察罕帖木儿已死,其子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继承了他的军队和与孛罗帖木儿的仇恨。至正二十五年(1365)皇太子与王保保联合并大败孛罗帖木儿,太子回到了宫中,王保保被封左丞相,宫廷内斗告一段落。之后王保保又被封为河南王,这也直接导致其与李思齐、张良弼等人在山东、河南、陕西混战,元顺帝此时还怀疑王保保有异心,命皇太子率天下兵马讨伐王保保,蒙元这一场内斗直到至正二十八年(1368)七月才宣告中止,但此时朱元璋不仅统一了南方,还在同年正月建立了大明王朝,发动了北伐。

梳理一下时间线,我们可以发现,蒙元政府并非是想坐视起义军做大而不南下讨伐,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从朱元璋与陈友谅争霸一直到朱元璋北伐,这段期间蒙元政府都一直处于内乱之中,而且还北方红巾军也给蒙元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在这种情况下,蒙元政府尚且不能平定北方,又如何南下讨伐朱元璋等人呢?


煮酒君


元末政权当时正在走下坡路,政权内部分裂了成了两派,一派是孛罗帖木儿的“保皇派”,一派是扩廓帖木儿(即王保保)的“太子党”。而且蒙元视刘福通,韩林儿的“红巾军”为大敌,因为刘福林的军队曾经“声势浩大”的三路进攻北方蒙元政权,毛贵还一度进攻大都。正是在这两个背景下,使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大决战,并没有受到元军干扰。

(红巾军进攻路线)

当时,朱元璋和陈友谅在潘阳湖决战时,已经是至正二十三年了。当时声势浩大的刘福通被元军的孛罗帖木儿和察罕帖木儿打败,又被投靠元廷的张士诚进攻,朱元璋于是派大军增援,救出小明王,刘福通战死。虽然,在红巾军里名义上还是小明王领导,其实他已经失去军事资本了。此时,陈友谅趁机攻打朱元璋,于是酿成了一场“大决战”。其实,早在之前,朱元璋的发展中,已经和陈友谅,张士诚发生了几场战争,当时元朝政权在平北方刘福通“红巾军”叛乱,无暇顾及。

(韩山童,刘福通的“红巾起义”)

那么刘福通死后,元朝政权又在做什么呢?这时,元廷因为压力较为缓解,内部的矛盾开始“大爆发”。内乱的根源在于元顺帝杀了脱脱丞相后,宠信哈麻,修炼什么“男女双修术”,把朝政扔给皇太子爱酋识理达腊。结果皇后和太子的野心开始大了起来,想让元顺帝让位。元顺帝知道后,一万个不愿意,于是有了矛盾。在元军前线的两位大将,一个孛罗帖木儿,支持元顺帝,另外一个王保保,支持皇太子。还有陕西的军阀张良弼和李思齐也因为内乱不和,于是,元军开始了互相攻伐,自我消耗。元廷甚至一度分裂为两个朝廷,直到至正二十八年闰月,元顺帝刺杀孛罗帖木儿,才和太子,王保保和解。而此时,潘阳湖之战也差不多打完了。

(元末割据图)

那么元军在内斗,投靠元廷的张士诚呢?朱元璋在潘阳湖之战中,派徐达回到应天,就是为了看住张士诚的,以免被偷袭,结果张士诚一动也不敢动。


大飞熊骑士


1363年,陈友谅和朱元璋在鄱阳湖集中兵力恶斗时,元朝军队正忙着内讧和剿灭刘福通在河南山东的残部,没工夫搭理陈友谅和朱元璋。

元朝末年大起义后,一片混乱,元朝内部军阀内斗,各路起义军之间也相互混战,差一点发展成三国演义:

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类似曹操;

陈友谅,类似刘备;

朱元璋,类似孙权。

<strong>

这是当时实力最强的三大军阀。只是陈友谅没有刘备的素质,未能成新三国演义。

1,1359年时,陈友谅和朱元璋就开始火并。此前元朝正忙着对付刘福通和张士诚。

元末造反的势力分为三股:

1)北方红巾军,以刘福通为首,相继扶持韩山童和韩林儿为皇帝,朱元璋早期也属于刘福通的部下。

2)南方红巾军,以彭莹玉为首,扶持徐寿辉为皇帝,陈友谅、明玉珍都是其部下。

3)沿海的私盐贩子,如张士诚、方国珍等。

刘福通在河南,张士诚在淮北,首先受到元朝主力军队的打击。

1354年,元朝宰相脱脱,一度击败刘福通,号称率百万大军将张士诚的高邮团团围住。

脱脱的目的,是消灭张士诚,保障元朝在东南的粮食基地。有了足够的粮食,就不愁招募不到军队。脱脱的眼光是很毒辣的。

元顺帝自己作死,听信奸臣陷害之言,将正在前线指挥作战的脱脱免职并赐死,元朝百万大军溃散。

从此元朝的主力军队崩了。

刘福通缓过劲来,不断发展壮大。

1356年开始,刘福通组织了三路北伐,西路军攻打潼关和陕西,中路军北上攻打山西和蒙古草原,东路军从山东直接攻打大都。

此时元朝只能依靠各路军阀。

一个是察罕帖木儿,一个是答失八都鲁。

两个人相互不服气,一边镇压红巾军,一边相互抢地盘。

察罕帖木儿后来被山东红巾军所杀,其军队由养子王保保带领,剿杀山东红巾军。

答失八都鲁病死后,其军队由儿子孛罗帖木儿率领。

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也相互仇杀。

2,元朝临死前还在做最后的宫斗。

一派是帝党元顺帝,一派是太子党爱猷识理答腊和奇皇后。

太子党和王保保一伙。

帝党和孛罗帖木儿一伙。

孛罗帖木儿入驻大都,把持朝政,受到各地元朝军阀的攻击,却只顾饮酒作乐,威逼元顺帝,众叛亲离。

元顺帝忍无可忍,将孛罗帖木儿刺死。

元顺帝又重用王保保,结果王保保也跋扈起来。元顺帝又派其他几个军阀联合起来打王保保,结果打不动。

元朝就在自相残杀中丧失了最后的机会。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沂蓝书院赵月光


朱元璋和陈友谅在厮杀的时候,元朝这边也没闲着。

在朱元璋陈友谅以死相拼的关键时刻,元朝在打内战!



1360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大战的前后,元朝都发生了什么呢?

1354年,元顺帝听信奸臣谗言,下令剥夺宰相脱脱的兵权,脱脱手下百万大军顷刻消散。

脱脱是元朝有名的贤臣,一心想要匡扶元朝。他真的实打实的带领了百万大军去围剿张士诚,眼看着要消灭张士诚了,元顺帝接触了脱脱的兵权,配合之默契简直像是张士诚的卧底。

脱脱带领的军队都是直接归属元朝朝廷的正规军,他们崩溃之后,元顺帝失去了元朝的中流砥柱,义军趁机发展壮大。

1356年,元朝内部出现帝党、后党之争,元顺帝的皇后叫奇皇后,是高丽(朝鲜)人。她趁元顺帝不理朝政时大权独揽,逼元顺帝让位于太子。

(韩国电视剧《奇皇后》)

当然元顺帝身边也有一帮大臣支持坚决不让位。当时元朝内部的两支最大的军阀各自支持一派——山西军阀孛罗帖木儿支持元顺帝,河南军阀王保保支持奇皇后。双方剑拔弩张,随时准备开打。

就在元朝人内斗正酣的时候,红巾军正在对元朝接连猛烈攻势,元朝几乎丢掉半壁江山。

由于元朝内部宫廷斗争不止,根本无暇顾及南方局势,让原本被脱脱逼的濒临绝境的红巾军获得喘息机会。他们重整旗鼓,迅速发张壮大。

元朝内忧外患,祸不单行。因为局势不稳,各级元朝政权陷入瘫痪,河道疏于治理,农作物得不到灌溉又久无降雨,导致许多地方粮食歉收甚至绝收。元朝首都大都也发生了大饥荒,城内百姓剥树皮,吃观音土充饥,宫里也无隔夜之粮。

这场大饥荒持续很久,仅仅大都就有几十万人被饿死。如果不是暂时投降元朝的张士诚和另一路义军首领方国珍联手向大都运粮,元朝那时候就崩溃了。

当1363年陈友谅和朱元璋打的最激烈的时候,元朝的内斗也进入了白热化状态。

1363年,接着拥护元顺帝的大将孛罗帖木儿进攻大都独揽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而皇后和太子仓皇出逃,跑到了王保保的地盘,也宣布称帝。

这时候元朝同时出现两个朝廷。皇太子那边站稳脚跟后立刻发兵攻打大都。而孛罗帖木儿野心勃勃,图谋不轨,架空元顺帝,想挟天子以令诸侯。

元顺帝不甘心当傀儡,伺机除掉了孛罗帖木儿,并将其人头送到王保保那里,想和太子重归于好。

1365年秋天,王保保保护太子回到大都,元朝宫廷争斗才告一段落。不料没多久,被任命河南王的王保保又和朝廷闹翻,元顺帝遂命太子前去征讨。此时正式朱元璋和张士诚斗争的关键时期……

这场元朝的窝里斗又持续很久,一直斗到元朝快灭亡才结束。太子和扩廓帖木儿打疲倦了,终于在1368年和解,决心联手对付朱元璋,可为时已晚。

此刻朱元璋在已经在灭了张士诚,收服方国珍之后宣布称帝,开始向奄奄一息的元朝政权发起总攻了。可是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平灭了张士诚、陈友谅和方国珍,天下已经没有什么人能够阻止他,就算此时元朝终于知道了团结对外,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小约翰


朱元璋和陈友谅展开鄱阳湖大战的时候,对于元朝来说,算得上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因为这正是江南各农民起义势力的一次大火拼的时候。如果元朝能够抓住这有利的机会,巧思妙计,各个击破,元朝肯定还会往下延续。但是,元朝为什么没有抓住这大好机会呢?

(鄱阳湖大战)

第一,鄱阳湖大战之前,元朝主力军已遭受重创,无力组织大型南下战役。

在朱元璋、陈友谅发动鄱阳湖大战之前,北方以刘福通、韩林儿为首的为数众多的红巾军,曾给予了元朝以沉重的打击。刘福通、韩林儿甚至还组织了三次北伐的战争。虽然这三次北伐战争最后都失败了,但是给予了元朝军队以重创,让元朝的主力部队锐减。

后来,张士诚又崛起,一度声势浩大。元顺帝派丞相脱脱组织百万大军围攻张士诚。张士诚孤掌难鸣,走入绝境。但这时候,元朝发生了奇怪的事情,由于朝廷内部的争斗,致使元顺帝在这时候解除了脱脱的兵权。而元朝百万大军也因此如鸟兽散。张士诚因而起死回生,同时北方各地红巾军也死灰复燃。

这样,元朝几乎没有了主力部队,只能依靠地主武装来对付农民起义。

(元将扩廓帖木儿)

第二,鄱阳湖大战之时,元朝倚仗的地主武装忙于争夺地盘,互相攻击。

在元朝基本上没有朝廷主力军的情况下,对付农民起义军,主要倚仗察罕帖木儿与孛罗帖木儿两大地主武装。但是这两大地主武装并没有用心对付农民起义军,而是在互相攻击,争夺地盘。

后来,察罕帖木儿遇刺,其军队由养子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继承。但这时候,察罕帖木儿旧部,以李思齐为首的汉人地主武装,又和扩廓帖木儿发生摩擦,打了起来。他们对北方农民起义军尚且无暇打击,怎么还会管南方的农民起义军呢?<strong>

(发动政变的奇皇后)

第三,鄱阳湖大战时,整个元朝宫廷权力争斗也刚好进入白热化。

元朝朝廷的这个权力争斗,不仅仅是大臣之间的争斗,还是皇位的争夺。

由于元顺帝不理朝政,沉溺于修炼“男女双修之术”,因此造成奇皇后与皇太子爱猷识理答腊想让元顺帝退位,让皇太子上台。但是元顺帝说:“朕头未白,齿未落,遽谓我为老耶!”不愿意退位,因此,奇皇后与皇太子在朝中掀起了一场风暴,他们赶走了那些依附元顺帝的大臣,把顺从自己这一派的大臣提拔起来。

后来,奇皇后与皇太子在陷害元顺帝的母舅老的沙的时候,老的沙跑到地方武装孛罗帖木儿那儿躲了起来。奇皇后与皇太子向孛罗帖木儿索要老的沙,而孛罗帖木儿反而要求朝廷交出亲附太子党的大臣朴不花与搠思监。太子不从,于是孛罗帖木儿提兵攻打京城,结果皇太子跑到扩廓帖木儿那里。

这样一来,整个元朝就有了两个朝廷。

孛罗帖木儿打回京城后,他又想专权,因此,又引起了元顺帝和孛罗帖木儿的战争,最后元顺帝诛杀孛罗帖木儿及其党羽。

也就在这个时间段里,朱元璋与陈友谅发动了鄱阳湖大战,最后朱元璋以少胜多,打败陈友谅,基本上控制了南方。

朱元璋控制了南方以后,便发动了北伐元朝的行动。元朝就这样,很快被撵回漠北去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元末之际,南方群雄并起,既互相攻伐又对抗元朝军队。公元1363年,江南两大割据势力朱元璋与陈友谅展开决战,双方交战时间持续大半年,最终在持续37天的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击败陈友谅,奠定了统一江南的根基。正当朱元璋和陈友谅两方拼尽全力一搏后方空虚之际,一直致力于剿灭江南地区农民起义的元朝朝廷却没有发兵攻击。那么,元朝方面这个时候因何故没有趁机出兵?原因也很简单,元朝方面也不是铁板一块,拥护元顺帝和太子爱猷识理答腊各有一派,分别是占据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的孛罗帖木儿和占据山西南部和河南地区的察罕帖木儿,这个时候元朝方面正在内讧,因此无暇顾及江南地区的起义军。

察罕帖木儿(汉名王保保)的父亲是王姓汉人,母亲是元朝颍川王察罕帖木儿的姐姐,后王保保过继与舅舅察罕帖木儿,被收为养子。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察罕帖木儿在围攻益都红巾军时被降将田丰刺杀,王保保接管了其养父的部队,拜为太尉知枢密院事、中书省平章政事、银青荣禄大夫。 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均卷入了元朝末年宫廷的党争,孛罗帖木儿得到了皇帝的支持,王保保得到了太子爱猷识理答腊(后来的元昭宗)和高丽籍奇皇后的支持。在朱元璋和陈友谅展开大决战的时候,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也没有闲着,双方正打着皇帝和太子的旗号在山西河北一带争夺地盘,没有心思南下剿灭起义军。

应该说,朱元璋消灭江南割据军阀,进而北伐收复大都,有一部分功劳要归结于元朝内部持久的争斗。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孛罗帖木儿打着“清君侧”的名义,攻入大都,太子流亡到王保保的属地太原,王保保出兵击败孛罗帖木儿,元顺帝一看自己支持的人兵败,索性派人刺杀了孛罗帖木儿,并派人向王保保示好。王保保带兵保护太子还燕京。因护卫太子有功,王保保被封为太傅、左丞相,同时元顺帝赐蒙古名扩廓帖木尔给王保保。

鉴于北方的内讧告一段落,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元顺帝下诏封王保保为河南王,总领天下兵马,命令他迅速南下进攻朱元璋。王保保本身按兵不动,要求割据关中的李思齐等四位汉人将领听从调遣,共同讨伐朱元璋。但由于李思齐等人均比王保保年长,拒不听从调遣,反而在西安会盟,推选李思齐为盟主,准备对抗王保保。 为消灭李思齐等人,王保保派遣其弟脱因帖木儿把守山东防备朱元璋,自己亲率大军攻打李思齐,双方连年混战,元政府的态度则摇摆不定,先支持王保保,然后又支持李思齐,最后元顺帝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下诏削去王保保所有官职,命令众将合攻王保保。



同年,朱元璋派遣徐达率军北伐,在徐达大军即将渡过黄河之际,元顺帝下诏恢复王保保的一切官职,命令他全力到大都勤王。王保保没有听从命令勤王,元顺帝眼看大都保不住,就提前撤出大都返回大本营和林,徐达大军顺利收复大都。


沧海拾遗录


由于元朝末年统治者的残暴,造成大量农民开始反抗,组成了众多的起义军,准备消灭元朝,重新建立天下。在这些起义军中,最出色的就是陈友谅、朱元璋等人,这几个人的势力可以说是非常强大。

当时陈友谅准备和他人结盟,共同攻打朱元璋,但不知因何缘故,最终和朱元璋交手的只有陈友谅一人。

那在这二人大打出手时,蒙元政府为什么不趁机出兵消灭了起义军呢?

陈友谅原本和张士诚共同约定一起攻打朱元璋,将朱元璋赶回老家,但是没等张士诚出手,陈友谅便先行行动,主动挑衅朱元璋。所以当时和朱元璋对打的只有陈友谅一人,这场战争持续了很长时间,最后闹的两败俱伤。

看到两支起义军落得这种结局,大家都会想蒙元政府会趁机出兵,要知道,这可是一个好的时机,如果能趁机南下,就能消灭这两只军队,为政府减轻负担,不过元朝并没有这样做,

其主要原因有这三点:

  • 元朝有心无力

其实元朝并不傻,看到这样一个好的时机,他们也想把握住,但是根本没有这个实力,就算军队两败俱伤也没有将办法将起义军收入囊中。在朱元璋和陈友谅这人大战前,北方的起义军就给了元朝重大打击,这让元朝受到打压。

刘福通和韩林儿两个人在一起还组织了几次北伐战争,虽然这几次战争没有取得什么胜利成果,但是让元朝的军队受到了伤害,主力部队损失惨重。

看到陈友谅和朱元璋之间发生矛盾,元朝就是想趁这个时机打败两支军队,也是有心无力,毕竟主力部队都没有了,还拿什么打仗呢?

再加上当时和张士诚的战争,也让元朝损失惨重,几乎没有可以战斗的部队。这时元朝的内部还发生争斗,百万部队被打的七零八落,所以元朝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两个人之间两败俱伤,自己还不能渔翁得利。

  • 地主武装不如军队

在经过上面的斗争后,元朝已经没有了可以战斗的部队,主力军也消失的差不多,他们在想打败朱元璋等人,就只能依靠国家的地主武装。可元朝想得太过于完美,地主武装毕竟没有接受过国家的军事培训,实力远远差于军队。

而且这些武装部队也没有将心思放在救国上,反而是想趁着这个时机扩张自己地盘,给自己捞好处。所以还没等和这些农民起义军之间发生争斗,自己就先出现了内部矛盾,开始互相攻击。

察罕帖木儿被刺身亡后,这支地主武装就被王保保继承,他将养父的军队扩大,和另一支地主武装之间发生摩擦,让元朝的政府顾及不暇。这些国家的争斗还没有平息,又怎么可能有精力去攻打别人呢?

(王保保画像)

而且当时北方的起义军,已经让元朝政府头疼了,就算这个时候南方两败俱伤了,元朝军队也没有时间搭理。他们本想解决好自己的内部斗争,再去解决这些起义军,没想到等他们忙活完自己的事情,朱元璋就一人独大了。

  • 元朝内乱开始

等到北方的起义军被消灭,元朝政府想趁着这个时候南下消灭朱元璋的人,但是元朝开始爆发内乱,内部的矛盾摆到了明面上。

(元顺帝画像)

元朝皇帝杀死了丞相后,将国家政权交给了皇太子,这让皇后和皇太子有了野心,一心想要除掉元顺帝,扶持皇太子上位。元顺帝得之后非常生气,自己还没死呢,儿子和妻子就盼着自己让位,这怎么能行?

(元朝内乱)

于是元朝的内乱就此拉开序幕,当时的元朝只剩下两支重要地主武装,以王保保为首的支持皇太子,想要趁着太子上位捞些好处,只剩下孛罗帖木儿支持元顺帝。所以在皇太子挑明后,这父子俩在元朝开始了自我讨伐,还没等到南下消灭朱元璋,自身实力就已经被消耗的差不多。

最终以皇帝杀孛罗帖木儿这场内战才得到结束,而此时的朱元璋二人已经结束了争斗,这场大战也进入了尾声。

所以我们结合以上三种条件就不难发现,元朝军队虽然想趁着这个时机消灭南方的起义军,但是元朝的自身实力得到消耗,已经有心无力。就算这时朱元璋和陈友谅之间两败俱伤了,元朝也没有这个实力再去收复二人,毕竟自己都顾不过自己了,哪有闲空再去管别人呢。


大国布衣


元朝末年,百姓们不堪暴政,纷纷揭竿而起,以至于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strong>

朱元璋便是于这乱世之中崛起,一步一步开创了大明王朝。

而在过程中,统一江南的无疑是最困难的!

当时起义军势力主要集中在南方,以陈友谅、朱元璋、张士诚三家最为强大。然而他们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互相争斗。朱元璋是在争斗中胜出以后,才登基称帝,建立明朝,然后再北伐,将蒙元赶回了老家。


而在南方的内斗时候,元朝政府并不是什么事都没有做,他们也在忙着内斗!

当时,元朝内部分裂,一派支持元朝皇帝,一派支持元朝太子。

当时握有军权的王保保和孛罗帖木儿两大军阀一个支持皇太子,一个支持元顺帝,在北方大打出手。这场父子之争,异常惨烈,元朝甚至一度呈现两个朝廷的局面。

所以他们根本没有力量和闲心去管南方的朱元璋。

除了内乱之外,元朝的实力因为北方红巾军的存在而遭到很大的消耗。虽然元末起义军主力在南方,但崛起是在北方,当年红巾军以刘福通、韩山童为首,在北方揭竿起义,反抗元朝暴政。

红巾军战斗力很强,消灭许多元朝士兵,使元朝军事力量受到重创。

红巾军甚至一度攻占过元朝的上都,攻进了辽东和高句丽。所以为了对抗红巾军,元朝曾调集了许多军队,消耗了许多的力量,实在是无力派军南征。以镇压起义军只能是依靠当时北方的地主武装。儿这些地主武装都有自己的算盘,不远出力!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张士诚!此人是个墙头草,哪里有利就到哪里,最开始他子啊高邮起义,声势不小,后来被元朝招降,他又开始攻打起义军,刘福通就是载在了他手里。而后他又自立为王,建国大周,与元朝的关系非常的微妙。


在陈友谅和朱元璋争斗的时候,他挡在了元朝前面,元朝想要插手,必须得经过张士诚。而这个人是个典型的商人,他一直按兵不动,想要等到陈友谅和朱元璋两败俱伤。

结果朱元璋击败了陈友谅,腾出手后,又把张士诚给弄了。

而此时的元朝,在干嘛?

当然还是在内斗咯,原本在南方起义军内斗之时,元朝最有实力的军阀王保保已经元顺帝下诏封扩廓帖木儿为河南王,调度天下兵马“肃清江淮”。但当时王保保并没有南征,而是和关中军阀李思齐、张良弼等地主武装打在了一起。

“相持一年,前后百战,胜负未决”!

因为这件事儿,元朝朝廷和王保保闹掰,剥其爵位,削其军权,王保保也懒得搭理他们,誓要平了这些“隐患”!

于是朱元璋就借着这个机会,安安稳稳的发展。甚至于等到朱元璋的北伐大军压来,兵临大都城下,王保保都没去勤王救援!可见其内部分裂有多严重!

所以,总的来看,原因就是元朝自己在内斗!


<strong><strong>


白话历史君


1360年五月,陈友谅杀其主徐寿辉,自立为帝,建国号曰“大汉”,朱元璋大战陈友凉是指1360年(元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和陈友谅在应天府的龙湾镇一带展开的大战,正史叫龙湾战役,陈友谅东讨朱元璋,兵败龙湾(今南京西北)场战役中,朱元璋终于胜了陈友谅,并在此战之后一举收复了被陈友谅占领的许多城池,是陈、朱两大政权对抗的转折点,朱元璋的势力逐渐赶上乃至超过陈友谅,改变了朱元璋被动挨打的局面为以后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打败并杀死陈友谅,消灭陈友谅建立的陈汉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建立了大明王朝。



当朱元璋大战陈友凉时,元朝末年最有能力的两位将领中书平章政事孛罗帖木儿与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察罕帖木儿在与号称、“百万红巾军”韩林儿、刘福通在山西等地争战不息,此后,两军冲突不休,红巾军号称百万,几乎掀翻当时的元朝。朱、陈大战在南方今江苏一带;元朝主力在北方山西等地与红巾军大战,根本无力顾及朱元璋与陈友凉。

(欢迎😊加关注,共同论古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