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穿破了衣服也不换,朱元璋直夸是清官,刘伯温却说“此人留不得!”为什么?

秉烛读春秋


朱元璋是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在压迫与反抗中揭竿而起,创建起义军反抗元朝统治,最终朱元璋击败元朝,同时连带着陈友谅、张士诚也一并收拾。其实朱元璋消灭元朝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元朝统治者根本不懂得得民心得天下这点。

元朝是有蒙古族建立,蒙古族是在铁木真时期才逐渐强大,经历宽阔台、忽必烈的奋发图强后,蒙古终于消灭残余在南部的南宋残余势力,统一天下的蒙古人因此洋洋得意,他们开始在汉人的地盘作威作福。

而身为统治者竟然认可这种做法,在法律上将人分四等,汉人列为最低一等,正是因为这道法令,汉人在元朝的地位非常低下。朱元璋便是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人,因为家境贫寒,朱元璋自幼给地主放牛,年幼的朱元璋经常食不果腹。但是没有办法,当时的汉人谁不是那样生活的,直到朱元璋父亲离世,让朱元璋坚定信念,不能这样碌碌无为度过一生。

随后,朱元璋联络上在起义军中的好兄弟此时已经是百夫长的汤和,在汤和的举荐下,朱元璋很自然成为起义军一员,在几次战斗中身先士卒,获得郭子兴赏识,就这样朱元璋一步步爬上都元帅这个位子。坐上这个位子后朱元璋网罗天下能人义士,为他效力,在刘伯温、徐达等人的辅助下,朱元璋这个草根终于逆袭成功建立明朝,并将欺压汉人的蒙古人赶回他们的草原去。

坐上皇帝的朱元璋,他开始执行自己的“帝王清洗”计划,在这个计划中很多大臣都遭到他的迫害,其中就有宰相胡惟庸、大将军蓝玉。

原本这两人都是朱元璋留给太子朱标的得力助手,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怀着对朱标的喜爱,朱元璋将皇孙朱允炆立为皇太孙,防止朱允炆驾驭不了这两人这才执行清洗。在朱元璋的清洗计划中李善长、刘伯温、徐达都没有幸免于难,唯一幸免的便是英年早逝的常遇春。

朱元璋坐上皇帝后,除了清洗功臣,他还提倡文武百官廉政爱民,明朝虽然建立,一切都在百废俱兴中,朱元璋这样做也是为百姓着想,但是仍然无法避免有的官员欺上瞒下。

中饱私囊,一次朝会时,一位大臣身上穿的朝服都破烂不堪,但他仍然穿着来见朱元璋,朱元璋看到此情此景,便对身边人说清官,可是他身边的刘伯温直言“此人留不得”!这是为什么?

我们都知道朝服一般只有在上朝的时候,才会穿在身上,其他时间都不会穿,因此朝服很不容易破烂,而这位官员的朝服,那样破烂,原因只可能是他经常穿着朝服,经常穿朝服会做什么呢?答案自然是作威作福欺压百姓,想通这一点便不难理解为何刘伯温对朱元璋说“此人留不得”。朱元璋虽说是皇帝,但是他识人的本事不如刘伯温。

或许正是因为,受到这件事情的启发,朱元璋明白看待事物不应该仅仅看表面现象,更要看事物的本身,而这些官员经常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这样朱元璋很苦恼,为此他想到设立锦衣卫专门监视这些官员的日常,看看他们到底有没有按照自己说的那样做,一时间明朝成为一个间谍王朝。

那位被朱元璋说是清官的官员叫做张昶,他原本是元朝的大官,一次偶然机会落到朱元璋手上,在朱元璋手里时,经常蛊惑朱元璋。朱元璋虽然当时很想杀死他,因为怜惜他的才能才买没有下手,岂料在建国之后,张昶竟然不知道自我约束,这就不能怪朱元璋了。


猫眼观史


同样一个人,朱元璋看他是清官,刘伯温看他是祸根,最后朱元璋果断地杀掉了他,这个人是谁呢?


他便是张昶!

张昶是元朝末期的户部尚书,在元朝混得风生水起,小日子过得很滋润。可是因为一系列的原因被朱元璋收编,然后在明初成为了大明的户部侍郎。之所以太祖能够欣赏他,这是因为此人确实是有两把刷子,不仅把明朝的户部治理的是稳稳当当,而且还为人谦和,做事严谨。


有一次太祖在朝中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他破旧的衣服,随即就对这个人大加的赞赏,并直夸此人身为户部的一把手,居然还如此的节俭,简直就是国家之幸,在夸奖结束后,太祖还非常客气的对他大加赏赐。

一般说来,自己的大臣穿着旧衣服生活节俭,作为皇帝应该是比较高兴的。


只不过题目中所说的这个人也就是张昶,事实上是有很大问题的,因为刘伯温识破了他的居心,然后在朱元璋心里给他埋下种子!所以最终劝朱元璋杀了他。


那么刘伯温为什么说:“此人留不得”?


但是张昶这个人虽然在替朱元璋工作,但是他却是效忠元朝的。关键是这人也从来不讳言自己是元朝的忠臣,趁着职务之便,和元朝书信往来,老想着回北方。


其实这或许也不能怪张昶,毕竟人家家在北方(宛平),在元朝的官职也不低,原本老婆孩子热炕头,出一次差,被你老朱给扣了,纯属意外。


但是这边厢,朱元璋剃头挑子一头热,一心想收服张昶,想让张昶从内心里愿意给自己干活。所以也经常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筵,经常赐金银绸缎给张昶。这让朱元璋的好兄弟们看得眼红不已。


但是这位张昶生在福中不知福,整天穿着一身旧衣服。这个桥段大家应该非常熟悉,


但是朱元璋却认为,“人才难得啊。”你看到底是元大都来得,不但有学问,而且为官清廉,这是个好官。如果官官如此,我老朱岂不是有福了?这边厢,差点要号召百官向张昶学习了。


此刻刘伯温却说话了,“此人留不得。他这是在给元朝守节呢。”


但是很快一件事情的发生了:


《大明律》编纂与适用在法律方面使用轻典,还是使用重典上,张昶和其他人发生了冲突。

张昶主张用重典,所谓乱世当用重点典;

但是刘基等人认为此刻要发展,就要继续笼络别人,就要轻刑法。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立场不同而已,本质上没有对错之分。但是张昶的悲剧也就开始了。

“劝上重刑法,破兼并之家,多陈厉民之术,欲 上失人心,阴为元计。”

有了刘基等这样的话之后,朱元璋会更信谁的?当然是刘基的,因为在朱元璋的心理,有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那便是“赵高”。他认为张昶这是在学赵高。


当时张昶卧病在床,杨宪前往探视,突然得到一份张昶私通元朝的信,立刻上报给朱元璋。朱元璋得知后非常生气,命令大都督府审问张昶,张昶再信的背后写了八个大字。

“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元至正27年6月,朱元璋认为张昶“是无法被再教育”的对象,于是下令诛杀张昶。


“伴君如伴虎”,尤其伴朱元璋的“君”,就更加了。


当刘伯温让朱元璋对张昶埋下怀疑种子时,他便已经在心里有了某种认定。在这种认定下,不管他做什么,就都可以被作为那种认定的论据。


总结:元朝归降朱元璋的大臣张昶,本是一位连衣服都舍不得换、经常穿破衣的清官,可因为朱元璋的“怀疑种子”,他这个优点竟也成了他被诛杀的理由之一。


路之意


大臣衣服旧了不换,破了打个补丁继续穿,皇帝赏下来的金银绸缎也是能不要就不要,推不了就堆在家里也不用。这是什么人?这是典型的清官呀,是清如镜,明如水的好官。

这件事发生在贪腐成风的明洪武年间,简直就是不可思议。但是这件事还真的就发生了,这个大臣名叫张昶,是原来元朝的户部尚书,有一次奉旨到南方见朱元璋,因为足智果敢,谋略出众,被朱元璋留在了南京,还给了个参知政事的官,让他帮着参谋国事。

按说张昶人又有才,又特别清廉,他应该是朱元璋最需要的人才,也是朱元璋最喜欢的人才。但是张昶却在最后被朱元璋给杀掉了,杀张昶的建议是诚意伯刘伯温提出来的,而刘伯温要求朱元璋杀张昶的原因居然是因为他那一身破了都不肯换掉的旧衣服。为何?

朱元璋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而刘伯温却看穿了张昶的内心世界,那就是张昶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土,他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呀!刘伯温是什么人?民间都已经把他神化了,说他“神机妙算,前知八百年,后知五百载”,大明江山能够建立起来,刘伯温有一大半的功劳。

他发现张昶不仅是破衣服不肯换,有些做法也是极不正常。例如,当时元朝势力还在,大都还没有攻破,张昶却写了很多文章,都是给朱元璋歌功的。并且还上表劝朱元璋,说天下几乎已经差不多定了,剩下的一些小地方,交给大将们去打就行了,皇上您可以安心享受后宫幸福生活了。

朱元璋不是那种安乐享受的帝王,但是他也没有往太多的地方想,刘伯温知道后,马上意识到张昶居心不良。

紧接着张昶又劝朱元璋,乱世要用重典,对普通百姓要狠一点,当时国家残破不堪,百姓急待休养生息,重典之下,岂不是要激起民变么?朱元璋没有听。

但是他对这个张昶已经有所不满,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让张昶彻底丢了性命。

那是在天下基本平定之后,朱元璋想把张昶放回去,既不能大用,留着也就没有意思了,只要他没有二心,放回去也就算了。但北边,询问自己的家人在何处。身着破衣,欲效法当年苏武在北海牧羊,以表决心。可偏偏书信最后落在了朱元璋的手里,再加上刘伯温的一番话,让朱元璋最后定了杀张昶的决心。

对于朱元璋来说,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有二心的人呆在身边,公元1367年6月,张昶还是穿着那身从元朝带来的的破衣服,被杀了头。刘伯温倒是看穿了张昶,最后要了张昶的命。可是他自己却没有没有看透朱元璋的心思。1375年5月,刘伯温被胡惟庸毒杀,但这是否是朱元璋的授意呢?已成千古难解之谜。


参考资料:《明史·张昶传》《明太祖实录》


小小嬴政


在胡军主演的电视剧《朱元璋》里面,有一个叫做吕昶的老头,相信看过这部剧的人应该还有些印象。

在剧中,他因掌握杨宪的罪证,反遭杨宪陷害,结果快70岁的他,被发配到边关玉锋台,还在途中险些被杨宪同党所杀,幸好刘伯温和朱元璋聪明,料到杨宪的诡计,于是救回吕昶。 后来吕昶还强烈反对朱元璋废除丞相制。

在正史中,吕昶这个人虽然并不存在,但他的诸多事迹却是真实的,他的历史原型叫做张昶,也就是这个题目中的主人公。

张昶原本是元朝的户部尚书,朱元璋当时还只是吴王,有一次张昶奉元廷之命,南下到应天府招降朱元璋。 这个时候的朱元璋,正处于事业的起步阶段,所以非常爱慕和珍惜人才,只要有本事的人,他恨不能都挖到自己的身边留用。

当张昶来到应天府后,朱元璋通过和他交谈,发现张昶是个非常有本事的人,不仅对天下兵马钱粮了如指掌,还熟悉各种律法制度。

于是,朱元璋就直接将张昶扣留在身边,并且对他是百般拉拢,后来朱元璋在南京开国立号建立明朝时,还授予他参知政事的官职,让他参与明初各种律法制度的设计,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明律》。



但是,张昶内心里还是不愿意臣服朱元璋,虽然他也是勤勤恳恳的为朱元璋工作,但他的心却依然还是效忠元朝,甚至他曾多次公开说自己是元朝的忠臣,并且他还趁着职务之便,多次元朝书信往来,想着有朝一日回北方。

当然,这也不能怪张昶,因为他的父母妻儿都在北方(宛平),元朝对他又非常好,而他又是被朱元璋强行扣留。更重要的是,当时朱元璋才仅占据江南之地,元朝还并没有呈现出要灭亡的迹象,张昶自然找不出要效忠朱元璋的理由。

但问题是,朱元璋却还是一门心思想收服张昶,想让张昶从内心里心甘情愿给自己干活。所以他对张昶那真是好得不能再好,总而言之,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筵,各种金银绸缎赏赐不断,一度让朱元璋的好兄弟们看得眼红不已。

然而,这位张昶却是丝毫不为所动,仍然每天穿着他原来的破旧衣服。对于这个情节大家应该很熟悉,因为在《三国演义》里,关羽在归降曹操后,也是这样对待曹操给他的各种赏赐。不过,当时朱元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以为张昶是因为为官清廉才如此。

于是,朱元璋就连夸张昶真是难得的清官,甚至打算号召百官向张昶学习。这时,刘伯温就告诉朱元璋:“此人留不得,他这是在给元朝守节呢!”但朱元璋却不愿意相信,毕竟他对张昶这么好,即便再冷的心也该捂热了吧!



但是,很快一件事情的发生,彻底改变了朱元璋的想法。当时,元朝大将王保保将中原的红巾起义军尽数剿灭,张昶便偷偷和他的亲信说:“吾若得归元,仍不失富贵也。”同时,他还暗中使人上书朱元璋,为朱元璋歌功颂德,又劝朱元璋应及时享乐。

当朱元璋看到这些张昶劝他及时享乐的奏折时,心中真的是被伤到了。因为,朱元璋是将张昶当成是国士对待,但张昶却把朱元璋当成是秦二世来糊弄,所以丧心之下的朱元璋就对刘伯温感叹:“张昶的行为,简直就是赵高做派!”

这个时候刘伯温又建议朱元璋杀掉张昶,但朱元璋还是于心不忍,所以还是没有追究张昶的责任。但是,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件事,终于让朱元璋动了杀心。

当时,张昶在编纂《大明律》时,对于是用轻典,还是用重典,和其他人发生了冲突。张昶主张用重典,所谓乱世当用重点典;但是刘基等人认为此刻要发展,就要继续笼络别人,就要轻刑法。

从我们旁人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似乎只是立场不同,本质上没有对错之分。但其实呢,张昶那绝对是别有用心。



因为,当时朱元璋正处于事业的发展期,正需要用各种手段来笼络各方势力,如果这个时候就用重典,那元朝的旧官僚势力,还有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残余势力,还敢投靠朱元璋吗?

甚至而言,就是朱元璋麾下的那些骄兵悍将,他们的积极性也会被严重挫伤。因为,所谓重典,一般针对的都是那些有权有钱有势的人,只有他们才敢没事挑战法律,广大普通老百姓又哪里敢犯法呢?

而那些有权有钱有势的人,要么就是朱元璋手下的那些骄兵悍将,要么就是元朝的旧官僚势力,要么就是各大地主豪绅。现在,朱元璋还没有统一天下,就想着对他们用重典,这不是典型的自废武功吗?要知道,这些人中,绝大部分人支持朱元璋,绝不是真的要救黎民百姓于水生火热之中,而是为了自己的功名和富贵。

所以,现在天下都还未定,朱元璋就敢流露出卸磨杀驴的意图,那这些人肯定不会再支持朱元璋,甚至还成为朱元璋的敌人,这样一来,朱元璋的事业恐怕会立马土崩瓦解。张昶作为一个被朱元璋和元朝廷都欣赏的人,他不可能看不出这其中的道理。

所以,当刘伯温告诉朱元璋这个事情后,朱元璋对张昶是真的彻底失望。因为,张昶这是在拿朱元璋对他的信任来给朱元璋下套。换句话说,朱元璋把张昶当成是个人物,而张昶却把朱元璋当成是二傻子玩弄。但此时,朱元璋仍然不打算杀掉张昶,而是想把他放回北方去。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杨宪突然得到一份张昶私通元朝的信,于是他立刻上报给朱元璋。朱元璋看完这封信后非常生气,立马命大都督府审问张昶,张昶则在信的背后写了八个大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自此,朱元璋终于死心,他对着张昶叹道:“彼决意叛矣,是不可赦。”于是在元至正二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367年六月,朱元璋下令将参知政事张昶诛杀。


我是赵帅锅


明朝建国初期,出现了很多骄兵悍将,仗着赫赫战功便骄奢淫逸起来。相比之下,这位大臣连衣服破了都不换,实在是官场上的清流。可如此清官,刘伯温为何说:“此人留不得!”

难道是刘伯温跟他有私人恩怨,才挟私报复吗?



当然不是。这个清官叫张昶,跟刘伯温没有半点仇怨。那么刘伯温到底是为什么才说出这种话呢?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一段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故事讲完之后,各位也就能猜出背后的原因了。

曹操在小沛大败刘备后,关羽被困在土山。先有张辽做说客,后又许三事,声明降汉不降曹,曹丞相才终于将美髯公暂时收于账下。

曹操对关羽有多喜爱不用多说,三国演义中描述是:“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

这天,曹操发现关羽的绿锦战袍有些旧了,便找人替他量身,选用上好的面料重新给他作了一领。关羽受领之后,穿在了里面,旧袍仍然罩在外面。曹操笑关羽节俭,关羽解释道:

某非俭也。旧袍乃刘皇叔所赐,某穿之如见兄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长之旧赐,故穿于上。



故事说到这里就结束了。关羽不何不换旧袍,是思念故主刘备之故。这也是张昶不肯换衣服的原因,只是张昶思念的不是刘备而已。那他思念的是谁呢?

张昶原来是元朝的户部尚书,后来以元使身份去江南会见朱元璋,被他强留在身边听用。可是他的家人俱在北方,他的仕途也是自元朝而起,浓烈的思乡情感一直在他心中压制着。正如关云长一般:身在曹营心在汉。



关羽不脱旧袍是为了兄长刘备,张昶不换破衣则是为了故土元廷,说到底他是在为消亡的元廷守节。刘伯温是何等样人,怎会看不出这背后的深意。

果然张昶卧病时,杨宪在他家里发现了一封书稿,背面写着八个明志之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正如刘伯温所料,张昶的心从来不在朱明。



念旧重情本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更是一种难得可贵的气节。可惜朱元璋不是曹操,他绝容不下对自己有二心的人。张昶终是难逃一死。

谈古今,说历史,我是Ad哥哥,期待你的关注。


Ad哥哥


您好,作为一名历史领域的原创作者,我也想在这里跟您分享下我的看法。

题主所说的人是:张昶(chǎng),他是因为“身在曹营心在汉”,一直想着光复元朝,被明太祖下令处死。

1.张昶

张昶,卒于1367年,宛平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元末明初的政治家,担任过元朝的户部尚书,明朝的参知政事。


2.张昶与朱元璋

元末,天下大乱,义旗纷举。元帝苦于无法平反,遂委派使节,前往各地招抚已成气候的起义军,当时元朝政府派张昶、张琏、马合谋三人来到朱元璋控制的江南地区:吴国,进行招抚。朱元璋派下属,将三人扒光、游街后将三人带到面前,三人何曾受过此等奇耻大辱,张琏、马合谋一见到朱元璋就破口大骂,口不择言,老朱也不是善茬,将二人拉出去就砍了头。这期间唯张昶一言不发,令朱元璋印象深刻。

此前朱元璋就听闻过张昶的贤名,软硬兼施将其留了下来,任命中书省都事一职,并且安排刘伯温、宋濂与其好好共事,意思就是别把张昶当外人,好好带带他,尽快融入这个大家庭。

3.张昶之死

张昶被迫留下后,果不负其名:

昶有才辩,智识明敏

遇到问题:

张昶有干才,智识明敏,熟谙前朝典故,凡国家建置制度,多出其手,裁决如流,事无停滞

在明朝的建设初期的国家制度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且吏治清明,生活简朴到穿破旧衣物,赏赐摆在家里也不用,非常得老朱赏识。而且与同僚亲密,十分友善,然而这些都只是他表面的表演,张昶认为自己饱读诗书,忠君思想异常的牢固,不是真心情愿的为草莽出身的朱元璋(放牛娃出身,甚至要过饭)效命。

张昶,外示诚款,内怀计谋

利用老朱对他的信任,屡屡上书说:哎呀,老朱咱们国家都建立起来了,是时候开始享福了,弄些美人,多享美食。还建议老朱:

破兼并之家,行厉民之术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这群刁民不听话就用刑罚,狠狠得制裁。而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

劝上重刑法,破兼并之家,多陈厉民之术,欲上失人心,阴为元计

做了如此的努力就是为了让老朱失去民心,颠覆大明朝,然而碰到的却是深知民间疾苦的老朱,正摩拳擦掌励精图治的老朱,当然是无功而返了,并且对张昶严加斥责。张昶不知悔改,变本加厉,将元朝的战俘偷偷放走并且:

给以脚力,送至境上,任其还乡

还带信寻找在北方失去联系的妻儿。就算到了这种地步,老朱还是不愿杀了张昶。

王始惜其才,犹欲活之

后来张昶病于卧榻,“好友”杨宪去探望,从张昶家带出了他的手书。

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后杨宪将此手书交给了朱元璋,老朱当场发怒:我如此惜才,始终换不得效忠,只会搞破坏,不可赦,遂杀之。

这就是张昶之死。

我是猫主子说历史,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可以点击关注与我交流互动,感谢你的阅读。


猫主子说历史


题主说的这个人张昶,原来是元朝的旧臣高官,做到元朝的户部尚书,他后来投降了朱元璋,得到朱元璋的信任。但是他做了一件犯忌讳的事。

朱元璋平定天下以后,把北朝的俘虏遣返,张昶就趁机写了一封信,让遣返的元朝人带到北元,这封信的主要内容是张昶要寻找他流落北方的儿子。

结果这封书信被朱元璋的大臣杨宪截获,于是朱元璋就让杨宪去审问张昶,到底怎么回事,一查之下,发现张昶有二心,他整天思念元朝,还说什么“吾若得归元,仍不失富贵也。”

张昶还在书信的背面写了八个大字“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原来张昶还想着要恢复元朝,于是明太祖朱元璋就把他杀了。

朱元璋在南方势力渐大,元朝想要招安,派张昶为使团团长,册封朱元璋。

元惠宗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被徐达李善长等手下推为吴公,在南京建立西吴政权。

此时,沿着长江,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东南沿海有方国珍,正南方有陈友定。各个割据势力犬牙交错。

元朝朝廷一看,根本控制不住,于是想出了招安的昏招。

当时张昶担任元朝的户部尚书,于是元朝皇帝派他为正使,派马合谋为副使,从海上来到南京,招安朱元璋。

元朝给了朱元璋三个好处,一是授朱元璋荣禄大夫,二是授予朱元璋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三是赐以龙衣御酒。

朱元璋本来野心极大,要统一天下做皇帝的,怎么肯受招安,再说,元朝给的这些东西,都是虚的,什么大夫,什么龙衣御酒,就不能拿点钱出来吗?

此外,江西是方国珍的地盘,元朝却封朱元璋为江西的平章政事,这不是明摆着挑拨离间,想让朱元璋和方国珍打起来,元朝来个坐山观虎斗,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是也。

元朝的奸计立马被朱元璋和刘伯温识破,于是将副使马合谋杀死,因为朱元璋觉着张昶这个人比较有才华,没杀。

张昶是个宰相之才,虽然做了朱元璋的副宰相,但是却还思念元朝,阴谋不轨。

说起来,这个张昶也的确是个人才,他投降朱元璋以后,做了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把吴国朝政管理的井井有条。

张昶是个典章制度的高手,吴国的典章制度和律例等,大多都是出自此人之手笔,是个不可多得的实干人才。

张昶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他的执行力,可以跟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名相狄仁杰相比,狄仁杰升任大理寺卿的时候,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张昶则更牛,他经手的事,没有一件在他手里停过一天以上。

张昶效率如此之高,宰相过也!如果元朝让他做宰相,也许还能强盛一阵子呢。

但是呢,张昶毕竟是元朝投降过来的,而且当初是被朱元璋强行扣押,他是“心在曹营心在汉”,还想着元朝,虽然他在朱元璋这里也得到了荣华富贵,可是,他心心念念的还是元朝,他曾经对人说:“吾若得归元,仍不失富贵也。”

他之所以帮助朱元璋,并不是因为他觉得朱元璋多好,而是他要让朱元璋和张士诚、方国珍等人狗咬狗,从而让元朝渔翁得利。

为了帮助北面的元朝,张昶就干了两件特别阴损的事。结果被刘伯温识破了。

一是,他建议朱元璋在治理国家上,使用重典,重刑,目的是制造朱元璋残暴狠辣的形象,以使朱元璋失去民心,政权瓦解。这件事朱元璋咨询刘伯温以后,没有听张昶的。

二是,他偷偷的指使人,不断给朱元璋上疏,大大的称颂朱元璋的丰功伟业和雄才大略。目的是想冲昏朱元璋的头脑,使朱元璋耽于安乐,骄奢淫逸,再无雄心壮志,从而帮助元朝打垮朱元璋。

这件事也被朱元璋和刘伯温看出来了。

朱元璋对刘基曰:“是欲为赵高也。”刘基曰:“诚如圣见,必有使之者亡。”

后来朱元璋要讨伐张士诚,便让张昶写檄文,结果张昶列了张士诚很多条罪状,朱元璋一看,不太对啊,怎么好像在说自己?

朱元璋就把张昶写的檄文拿给刘伯温看,然后张昶的指桑骂槐的阴谋诡计,就被神机妙算的刘伯温给识破了。

刘伯温建议朱元璋杀了张昶,但是朱元璋爱惜张昶的才华,没舍得杀。

上面张昶那些阴谋诡计还算是暗地里的。

后来,杨宪发现了张昶的书信,朱元璋派人审问张昶,张昶于是在书信北面写了“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八个大字,信中还说,他在元朝最快乐,最风光,在朱元璋这里当官,最凄惨,最黑暗,简直度日如年,这是挑明了有叛逆之心。

朱元璋觉得,他再有才华,也不能留了。一个有二心的人,越有才华,岂不是对自己威胁越大,破坏越大吗?于是朱元璋把张昶杀了。


西堤君


朱元璋称帝之后,他手下的一个臣子一直工作兢兢业业,并且长期穿着破旧的衣服。朱元璋还直夸这个人是个大清官,但是刘伯温听说了之后就说要赶快杀掉他,因为他居心叵测,完全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这个大臣名叫张昶,本来是元朝的户部尚书,是元顺帝派来作为使臣招降朱元璋的。只不过朱元璋和张昶进行交谈之后,发现张昶这个人非常的有才能,所以将他强行的留下来给自己当官。张昶在朱元璋的阵营留了下来之后,也是非常兢兢业业的工作,看起来似乎是非常感谢朱元璋的知遇之恩。



朱元璋的政权建立之后,必须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才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天下。只不过朱元璋的众多手下大部分都出自于底层,对法律这种比较专业的东西了解的实在不多,所以刘伯温向朱元璋推荐了由张昶来制定新政权的法律。朱元璋也觉得这个建议非常的合理,因为所以是元朝的大官,对这方面的知识全面了解的非常的深,所以就任命张昶负责这项制定法律的重任。



张昶也确实制定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来,让朱元璋也感到比较欣慰。只不过这套法律在实行的时候,让朱元璋感到有点不对劲。因为从朱元璋的角度来看,这套法律有点过于严厉了,并且收的税收比元朝收的还要多。本来朱元璋出自底层,对贪官污吏横征暴敛的官员是非常的痛恨。但是由于张昶一直穿着破旧的衣服,表现出一副大清官的样子出来,所以朱元璋也没怎么去怀疑他。



后来有一次朱元璋就和刘伯温说起这件事,刘伯温立刻劝朱元璋赶快杀掉张昶,因为经过刘伯温的密切关注和监视,发现张昶这个人实在是有点问题。因为他一直怀念着元顺帝,一直想回到元顺帝那边去。并且从他家里搜出了一些相关的信件,其中身在江南心思塞北的言论。而且他制定法律的动机根本就不好,制定出严酷的法律来,就是为了让朱元璋的政权不稳,从而使元朝能够得以复辟。当别人提出异议的时候,他还振振有词的说是乱世就应当采用重典。



朱元璋听到这些之后,自然感觉相当的愤怒,最后就杀掉了张昶,因为在他的阵营里可容不得这样心怀叵测的人存在。


天龙论史


这是一个看人不能单看外表的真实的历史故事。这个一身破衣烂衫的人就是元朝的户部尚书张昶(chǎng),他的这身包装给人一种清廉的感觉,对于擅长谋划的张昶来说,清廉的背后却隐藏着大阴谋。



元朝的户部尚书是怎么到了朱元璋的手下的

原来朱元璋在做吴王时候,求贤若渴。别看老朱穷苦农民出身,有见识有抱负,他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不管这个人才出身何处,哪怕是出自对手的阵营,他都会不惜一切代价去笼络,去收归。他曾7次写信劝蒙古大将王保保归降,但最终失望,这成为他人生的三大遗憾之一。也正是在这个期间有大批投奔、投降朱元璋的人才,张昶就是其中的一个。

当时张昶作为元朝的使者出使朱元璋,他见到朱元璋变现很沉稳,对朱元璋的问话,反应敏捷,出言不俗。朱元璋立刻把他当成宝,他认为张昶能混到六部之首,不是一般庸俗之辈,绝对是一个含金量高的人才,朱元璋留下了他。

张昶玩阴谋被刘伯温识破

张昶并不是真心实意的帮助朱元璋成就大业,而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在朱元璋身边,导演了一个又一个的计谋。

 张昶不认为朱元璋能成大事,放牛的、叫花子、和尚在他心里早已成为朱元璋的代名词。可朱元璋很欣赏他,认为他“智识明敏,熟于前代典故”,于是让他在自己身边当了参知政事,负责修编国家制度。而张昶遵循的是忠君之道,这里的“忠君”是忠于的元朝的皇帝。所以他时刻想着弄垮朱元璋光复元朝,于是就有了他步步的设计。他顺从朱元璋的安排,好好工作。

“凡国家制度,多出其手,裁决如流,事无停滞”

自然金银珠宝奖赏丰厚,但是他在暗地里玩花样。

  • 1、张昶很会伪装,他了解到朱元璋很节俭,包括马皇后盖的都是补丁被子。为了迎合朱元璋节俭的风格,他天天穿旧衣服,还经常装作一副忠心耿耿的样子来麻痹朱元璋,暗地里该贪污就贪污该受贿就受贿,还拉拢朱元璋身边的大臣,特别是有谋逆之心的那些人,希望有朝一日整个内讧啥的,或者联手推翻大明。史载,他与朱元璋的大臣杨宪、胡惟庸等皆友善,刘伯温一直留心观察。

  • 2、在朱元璋还没拿下元大都时,王保保是北元的神将,曾多次击溃明军,这更加给了张昶复元的希望。张昶曾偷偷地告诉他的亲人朋友:“吾若得归元,仍不失富贵也。”让他的的亲人朋友好好待在北元享受荣华富贵。在朱元璋这边,他发挥他那高级文采赞颂朱元璋,并引诱朱元璋抓紧享乐。不料被朱元璋识破并对刘伯温说,张昶就是当代的赵高,蛊惑君心。

刘基曰:

“诚如圣见,必有使之者亡。”

但是朱元璋对他也没有什么惩罚,而是斥责他一顿,把他上的书烧了。


  • 3、明初,朱元璋为完善国家制度,草拟《大明律》,还没有定下来是用轻刑法还是用重刑法。刘伯温主张轻刑,而张昶却给朱元璋出主意,主张用重刑,还解说建国初期刁民多,最好用株连法制服百姓。刘伯温看出张昶的这一招就是让朱元璋失去民心,走元朝失败的老路,意在掀起天下大乱,好让北元灭了大明。刘伯温识破了他的阴谋,及时上书朱元璋说:
“劝上重刑法,破兼并之家,多陈厉民之术,欲 上失人心,阴为元计”

朱元璋看了刘伯温的上书陷入沉思,他觉得对张昶不得不防。有一次张昶生病在家,刘伯温的门徒杨宪去探望。在张昶家里发现了一个书稿,书稿上是张昶的字迹,书稿背面写着“身在江南,心在塞北。”,这是他上书给元朝皇帝的信件。杨宪就把这书稿拿给朱元璋看。原来张昶从来没有真正的归服朱元璋,他一直偷偷地给北元通信,透露朱元璋的军事机密和其它重要情报。

朱元璋把张昶投入大牢,令大都督府按问张昶。张昶在供词上仍旧写道:“身在江南,心思塞北。”

朱元璋尽管很爱惜他这个人才,但看了他的供词说:

“彼决意叛矣,是不可赦。”

因张昶犯下欺君、悖逆、卖国通敌的大罪,这在大明律法里是无法饶恕的罪过,朱元璋立刻判他为死刑。

元至正二十七年(吴元年1367年)六月,朱元璋将参知政事张昶诛杀。“碎其骨,投之于江水”。

对于张昶是否真的忠于元朝,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小姐姐讲史


常言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判断任何人也不能只是依据表象。譬如明朝时期的张昶,经常身上穿着破旧不堪的旧衣服,朱元璋赏赐金银财宝也不接受。朱元璋便因此认为张昶是一个清廉的官员,而朱元璋身边的大臣刘伯温却认为此人不忠,心存叛国的念头,不能留下来,最后张昶被朱元璋所杀。为何刘伯温对于张昶的做法有着不同的看法呢?

张昶本来是元朝的户部尚书。元朝晚期,因百姓不满元朝统治,各地兴起农民起义,朱元璋便是起义军中的一支,张昶是元朝派出去招安的官员,可惜元朝在中原战场上节节败退,朱元璋也是一位识才爱才的人,收留了张昶,让他在自己身边辅助。

不久,朱元璋建立起明朝。国家建立之初,朱元璋苦于是用重典治国还是轻典治国的抉择中。此时,张昶向朱元璋道“劝上重刑法,破兼并之家,多陈厉民之术”。重典治国才能够保证朱元璋辛苦打下的江山太平,政权稳定。

朱元璋会起义就是因为不堪忍受元朝的重典剥削,深知此道理的朱元璋并没有采纳张昶的建议。重典治国不适合当时刚刚建立的明朝,会激起民怨导致国家动乱的情况。最终损耗明朝的实力。这就意味着张昶重典治国的建议是利于敌人,无利于明朝啊!

除此之外,张昶曾经上奏则给朱元璋,对朱元璋的事迹进行一番的歌功颂德,并且建议人生苦短,既然国家都建立起来了,就要及时行乐,企图让朱元璋沉湎于享乐之中,荒废政事。

张昶提出两次的不符合当时明朝的政治建议,让朱元璋对其产生了怀疑之心,并且立即宣刘伯温到跟前,跟他说张昶的事情。刘伯温告诫朱元璋说此人留不得。但朱元璋以为刘伯温是嫉妒张昶得宠而说出此话。

随后,锦衣卫在张昶床底下搜出写有“身在江南,心思塞北”的书信。令到朱元璋更加是证实自己的想法。他又惊又怒,马上下令逮捕张昶并提审,在联想到张昶身着破衣,是思旧朝的最好证明,朱元璋便以张昶有着叛国之心,罪不可恕为由,将他杀了。

张昶身穿旧衣,在刘伯温看来是欲盖拟彰,沽名钓誉之举,清廉的官员是不会这样明显的表示自己是有多俭朴廉洁,张昶两次不符实际的政治建议也是暗藏了私心,刘伯温正是看穿了这一切,才会说出此人不能留的话。

而朱元璋英明一世,也被张昶蒙在鼓里不自知,正是刘伯温的提示告诫,才及时发现有异心的臣子,稳固了大明的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