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瞻七万雄兵以逸待劳,为何不敌邓艾长途跋涉的两千残兵?

若予点儿


邓艾偷渡阴平小路,夺了攻灭蜀汉政权的头功,是件让敌我双方的刘禅、姜维、钟会都很郁闷的事情。

刘禅做了亡国之君,刘备辛苦打拼、诸葛亮勤勉维持的蜀汉基业,转眼间就丢在了刘禅手里,从此他无可避免地被扣上了“扶不起的刘阿斗”的帽子;

姜维把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阁关天险,将魏军主力阻挡在汉中,还没等他找寻时机发动反攻,后头就传来了刘禅投降的消息。气得姜维手下的蜀军拔出佩刀砍身旁的石头,都能溅出火花;

还有一个窝火的是钟会。自打起兵以来,带领主力部队正面战场硬扛姜维的都是他钟会,力气花得最多,反倒让邓艾夺去了首功,在司马昭跟前大大地露脸。

从刘禅、姜维、钟会的态度反应来看,邓艾由阴平小路偷袭成都的斩首行动,的确出乎敌我阵营大部分人的预料。

但诸葛瞻与邓艾的军队数量差距,倒也没诸葛瞻手握7万雄兵,邓艾只有区区2000疲惫之师的悬殊地步。

司马昭部署魏灭蜀之战,总计动用了18万兵马。其基本战略,是从三个方向翻越隔绝汉中与关中两大盆地的秦岭山脉,然后汇聚于汉中全歼姜维手里的蜀军主力,为灭蜀清除障碍。

其中西路由邓艾领兵3万出狄道,从正面牵制正在沓中为讨伐魏国屯田积粮的姜维主力;中路诸葛绪的人马也是3万,由陇西经由祁山道进入汉中,配合邓艾的正面战场,从侧背偷袭夹击姜维;人数最多的钟会12万主力部队,则分别从东边的子午道、骆谷道、斜谷道进入汉中。

按照司马昭的既定战略,只要邓艾和诸葛绪咬住姜维的人马,稍微拖一下时间等到钟会的主力部队到达沓中战场,那么用整整18万的魏军优势兵力,去吞下姜维的部队,基本也就没什么悬念了。

只不过姜维也不是吃素的,一看魏军三路兵马泰山压顶的势头,立马果断选择保存实力放弃汉中,退守到天险剑阁关,使魏军聚歼蜀军主力的计划还没开始就破了产。

姜维的打算是固守剑阁,居高临下俯瞰整个汉中盆地。18万魏军来到汉中,后勤供应全都倚仗秦岭“子午、骆谷、斜谷、陈仓、祁山”5条小路的转运,来往十分不便,时间一久军心必定产生变乱。那个时候,便是蜀军最佳的反攻时机。

这样一来,蜀魏双方的汉中战场,就陷入了对峙的僵局。

而此时,姜维手头上的兵马有多少?蜀汉全国的兵力布置,又是一副怎样的情形呢?

从刘禅投降后交出的户口可知,蜀汉大体有11万军队。这11万人马主要分布在四个方向:

东吴与蜀汉是盟友,这个方向放1万来人就够了;南方的孟获,在诸葛亮时期已经通过武力和安抚趋于稳定,布置了1万军队也差不多;成都是政权中心,再少也该放个2万来人应对突发情况。

11万减去4万,还剩下7万。姜维手中在剑阁关一线与18万魏军对峙的,估计撑死了也就是这7万人马。

但这支部队历经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和姜维的九伐中原,绝对是蜀军中的精锐!所以尽管魏军占据明显的兵力优势,可也无法突破蜀军凭险固守的防线,钟会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成都平原的门户,一天天对峙下去。

为打破僵局,这时候邓艾决定由阴平小路轻装偷渡,神不知鬼不觉地进入益州。

只要偷渡成功,邓艾便能获得极大的行动自由,进可以猛攻快打直取成都灭掉蜀汉,退也能绕到姜维背后,与钟会一起前后夹击剑阁关的蜀军主力,随后再汇集18万魏军拿下成都平原。

可这中间也有个问题,跟着邓艾进入益州的人马能有多少?

司马昭给邓艾的兵马本来是3万,阴平小路沿途的后勤供应要留下一半的人,再算上长途跋涉的非战斗减员,估计最后能到益州的也就是万把来人。

而且阴平全都是崎岖难行小路,有些路段全靠魏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所以基本不可能携带有什么攻城器械。可以确定这1万来人除了手里的环首刀和长矛,没有其它任何装备。

但他们的突然出现,却给身在成都的蜀汉君臣带来了巨大的恐慌!

姜维的人马被钟会牵制在剑阁,能不能抽出人马来驰援成都、扑灭邓艾的军队还两说,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只能是由成都方向的蜀军独自抵挡邓艾的魏军。

刘禅把最后的希望,放在了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身上。

上文中说到了,诸葛瞻带出的成都人马顶多是2万,而且还只是蜀汉的“内卫部队”,缺乏实战锻炼的经验,战斗力存疑。

与诸葛瞻对阵的,倒是跟姜维都交战过好几个回合的邓艾,是魏国第一梯队的名将。况且1万魏军长途跋涉深入蜀国境内,几乎已经没有了任何退路,所以打起仗来只能赢不能输,很有背水一战的气势。

偏偏此时的诸葛瞻,又在进攻和防守的问题上犹豫不决,结果耽误的功夫就被邓艾攻破江油关,进入了成都平原的开阔地带。

诸葛瞻一路撤退,寻找险要的阻击地形,最后退到成都的北部门户绵竹,再也退无可退,于是只能硬着头皮展开与邓艾的决战。一战下来,蜀军全军覆没,就连诸葛瞻本人也冲入敌阵格斗战死。


剧透历史


诸葛瞻七万雄兵以逸待劳,为何不敌邓艾长途跋涉的两千残兵?在真实历史上,诸葛瞻所率领士兵没有七万,满打满算不过三万左右,邓艾也不是两千残兵。当然题主有此一问,那么我们就只分析《三国演义》的情况,即七万对2千,零零壹认为诸葛瞻之所以战败,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诸葛瞻仓促应战,双方军队战斗力差距太大,蜀军士气低落,邓艾军背水一战

通过《三国演义》原文可以发现,诸葛瞻与诸葛尚父子是在邓艾率兵偷渡阴平攻打蜀地内部时才被后主刘禅拉出来应战的,也就是邓艾这招偷袭成都的战术确实受到可奇效,成都蜀军仓促应战,诸葛瞻也是慌慌张张赶鸭子上阵。

在蜀军看来,这邓艾的军队都打到这了,前线估计也悬了啊,个个心里慌得很,再看邓艾看起来几千人就敢和我们七万人放对,这后面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呢...邓艾利用信息差打了蜀军一个措手不及,别说普通士兵,就是诸葛瞻也是心里打鼓。

这就导致,蜀军几乎是一触即溃,这一战可以参考“巨鹿之战”,一方是流民和老弱病残组成的七万大军,一方是经过惨烈厮杀有进无退的2000“死士”,几千人撵着几万人杀例子本来就不少。

二.诸葛瞻战略指挥失当,本身能力也远不及邓艾

邓艾的能力不用再继续介绍,能在前线和姜维放对屡屡打胜的将军,可以说是曹魏里晚期最能打的将军之一,诸葛瞻呢虽然是诸葛亮的儿子,但诸葛亮从诸葛瞻小时候就知道自己儿子平庸,在生时刘禅问诸葛亮,相父走了后诸葛瞻能不能接你的班啊,诸葛亮回答的挺含蓄,诸葛家在成都有个几十棵桑树就能过活了...其实早就说明诸葛瞻能力如何,不仅接不了他的班,连重要的位置都不能给。

诸葛瞻的儿子诸葛尚倒是有勇有谋,诸葛瞻面对邓艾的时候停在平原不再前进,诸葛尚和部下黄崇多次建议占据险要地形狙击邓艾,诸葛瞻心里想,老子带了这么多人还怕什么,而且不把邓艾放进平原他跑了怎么办?结果邓艾进了平原马上就让诸葛瞻和他的大军知道了谁才是爸爸,几个冲锋下来蜀军就溃败了...

如果诸葛瞻占据地形优势用人数消磨邓艾,即使打不过也不至于溃败,完全可以等到姜维率领精兵回援,两面夹击邓艾插翅难飞,即使丢了前线也能保住成都

三.后主刘禅和诸多投降派拖了后腿

虽说诸葛瞻号称七万大军,不过蜀地贫苦,多次北伐后能拉出10万大军就烧高香了,精兵在姜维手里,那这七万人哪来的?毫无疑问是后主刘禅充数的。

那成都城里还有兵力吗?答案是有的,而且还不少,怎么着也能和邓艾持平,那为啥没给诸葛瞻一起带过去呢?答案是后主刘禅和大臣们怕死,留着这些人保自己呢!

《三国演义》原文中,刘禅面对兵临城下的邓艾,还在商议投降不投降,这有的商议说明有的打啊,结果蜀国大臣一边倒的要投降,这些大臣想的是,我家业都在城里,万一打不过城坡了我产业就没了啊,反之投降顶多损失一部分,说不定曹魏那边一高兴还能升官...

所以说诸葛瞻的战败不光是决策的原因,更大的原因是人心已经散了,就算姜维这时候能回来,又能拖多久呢?

关注历史密探零零壹,每天更新历史趣闻故事,探寻历史未曾装扮过的模样


历史密探零零壹


在三国历史上,邓艾偷袭阴平,奇袭成都,一举击败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领的御林军,逼迫刘禅开城投降,可谓是我国历史上速战速决的的传奇之战。此战可谓成就了邓艾的不世之功,同时也让诸葛瞻落得了一个“虎父犬子”的坏名声。那么,绵竹之战是否真的如《三国演义》中所述诸葛瞻7万雄兵不敌邓艾2000残兵吗?这样一出口,我自己都笑了!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历史的蛛丝马迹来探究其中的历史真相!

公元263年,魏国的扛把子司马昭发动了灭蜀之战,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人率领大军攻蜀。在前期,由于刘禅没有听从姜维建议,最好防备工作,致使魏国的这三路大军一路上势如破竹。蜀军惨败,这时刘禅才忙命廖化增援姜维,派张翼和董厥到阳安关口防守钟会军。之后,蜀军在姜维的布防之下,才稳住了阵脚,将魏国大军阻于剑阁关外,不得前行。

此时,魏军攻关不克,孤军深入,运粮不济,钟会有意退兵。就在这关键时刻,邓艾提出了偷袭阴平,奇袭成都的计策。对此诸葛绪并不感冒,不与参与,而钟会派出田章从剑阁西的道路进攻江油,田章破蜀军三校。一校为1000人,田章能够破蜀军3000人,其兵力大约有5000人吧!其后,田章的军队受邓艾节度为先锋。随后,邓艾带领着自己的精锐一路上翻山越岭,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险域,凿山开路,奇袭江油,江油守军不战而降。随后,邓艾与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带领的御林军大战于绵竹,诸葛瞻战死,邓艾占领绵竹,进逼成都,刘禅开城投降,蜀国灭亡。

绵竹之战可谓魏国灭蜀的关键一战,在《三国演义》中更是说诸葛瞻7万雄兵不敌邓艾2000残兵。那么,为何诸葛瞻的御林军就不敌邓艾的残兵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双方的兵力数、御林军的战斗力以及诸葛瞻的军事力量三个方面做一个说明。一双方的兵力数,在很多人眼中认为是诸葛瞻7万雄兵VS邓艾2000残兵,实则不然!首先,在王隐《蜀记》中有明确记载:“又遣尚书郎李虎送士民簿,领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米四十馀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采绢各二十万匹,馀物称此。”《晋书》上甚至记载:“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郡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

也就是说当时蜀国总兵力也就在10万左右,并且大部分都在剑阁阻击钟会大军,在成都周边不到5万兵力。这5万人还被刘禅派出大部分支援姜维,并且还有一部分要防守成都周边的其它城池,真正能够调给诸葛瞻的兵力十分有限。因此,蜀国只好大赦囚徒,征集了一部分囚徒出战,最后甚至派出了御林军。诸葛瞻这支临时拼凑的军队估计最多在3万左右。而邓艾这边,在《三国志 钟会传》里记载:“四年秋,乃下诏使邓艾、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艾趣甘松、沓中连缀维,绪趣武街、桥头绝维归路,会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入。”由此可知邓艾原有3万多人,再加上钟会派给的5000人,邓艾大约有35000人。由于战损以及路上减员严重,估计到达绵竹之时大约有2万人左右。因此,真实的兵力对比可能是蜀汉3万人VS邓艾2万人。

二两军的战斗力对比,诸葛瞻带领的军队由御林军以及囚徒拼凑而成,囚徒的战斗力可想而知,而蜀汉的御林军也是个纸老虎。这支御林军大部分时间都是守卫皇宫,鲜有实战经验,在少有的实战中,御林军的统帅向宠曾带领御林军征讨蛮族叛乱,最后向宠竟然战死了,能让自己的统帅战死,御林军的战斗力可见一斑。而邓艾所率领的魏兵都是百战之兵,战斗力强悍!

三双方统帅的军事能力,诸葛瞻虽为诸葛亮的儿子,但是作为官二代,没有实战经验,并且其性格优柔寡断,不仅不听黄遵占领有利地形阻击邓艾大军的建议,而且还不据城死守,非要跟邓艾在绵竹城外野战,可谓漏斗百出,其军事能力可见一斑。而邓艾可是久战沙场的老将,军事能力毋庸置疑,两人孰高孰低,不言而喻!

最后的结果是诸葛瞻带领着3万人,凭着自己的勇气与邓艾率领的2万人血战,在前期由于蜀军的兵力优势以及决心,还是打退了邓艾的大军。在此关键时刻,邓艾大怒,扬言要斩邓忠、师纂,命二人再战以将功补过。结果二人大破蜀军,斩杀诸葛瞻及张遵、黄崇等人,魏军攻占绵竹,直逼成都,刘禅开城投降,蜀国灭亡!

综上所述,诸葛瞻并没有传闻上的那么不堪,但其军事能力太一般了,真是没有得到诸葛亮的真传,真是该蜀汉灭亡。各位,你们认为呢?

参看文献:《三国志》、《蜀记》、《晋书》等文献资料。


密探零零发


仔细回顾偷渡阴平前后的细节,我们就能消除以讹传讹的误会,接近真相了。

邓艾的设想:并没想到能直接灭蜀

263年,司马昭兵分三路伐蜀。邓艾率军三万牵制驻在沓中的姜维,诸葛绪率军三万切断姜维退路,钟会率十余万大军进军汉中。

姜维一番漂亮的机动,摆脱了诸葛绪,退守剑阁,稳住局势。


就在伐蜀大业眼看陷入困境时,邓艾提出了“偷渡阴平”的设想。

他说:阴平小道人迹罕至,蜀军无备。我出军从此下涪城,姜维一定要回援涪城,这样,钟会大军就可以通过剑阁天险,方轨而进了!如果姜维不回援,那涪城兵不足,我们就可以一举拿下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从这个设想,我们看出,邓艾的企图,他还没有想到自己可以攻破绵竹、直下成都,一举收全功。该方略的初步企图,只是要解决姜维据险而守的问题!

邓艾的组织:山地行军经典之作

“既然是偷袭,不可能带太多人,最多几千人”,这是目前流行的看法。

果然如此吗?

中国史书微言大义,西方史书对汉尼拔翻阅阿尔卑斯山的描写或可参考。

早先,邓艾约诸葛绪一起走阴平小道。诸葛绪拒绝了邓艾,向钟会靠拢。假如最多只需要几千人,手握三万精锐的邓艾,为什么还要邀请诸葛绪呢?

再说,几千人逼近涪城,能调动姜维大军吗?

出去驴过的朋友知道,爬野山,不怕地形险阻。既然有这么条小道,自然就是走得通的。

最怕的是三点:1、迷路;2、粮食和水匮乏;3、受伤;

哪一条都是致命的。


邓艾前队几千人(《中国历代战争史》说有万余人),他们可不是一路滚山坡滚出来的!

1、探路。这是废话。

2、搭建简易通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史载邓艾前队最危险的时候,粮运几匮。粮食能运上来,后队的人马也是可以分批次过来的。因此,他们要在难通行处选择地方搭建简易通道、桥梁,利于粮草和后队通过。;

3、搭建简易中间营地。史载邓艾每百余里留兵三千人为寨。


中间营地是运输队和向导队,也是后续部队行军休整处(十月,山区已经很凉);也能充当一些野战医院等临时营地职能。

这样,前队开路后,后队进来的速度会很快。

喘息

可是,越往深处,粮食运输的沿途消耗就越大,运粮就越困难。在前方没有补给基地的情况下,这些中间营地的部队是不可能前进的,他们前进了,大家吃什么?


因此,当邓艾前军气喘吁吁爬出群山时,他们是没有多少人的,而且个个饥肠辘辘。

此时,邓艾得到了钟会的支持。钟会派遣田章率军前来支援(关于这支援军的规模,我没有查到原始出处,但在当代大陆和台湾的一些权威战争史文章中,都提到有五千四百人)。小编不确定究竟多少人,但能轻松击败三校伏兵,小编以为五千多人是合理的数字。

邓艾以田章为先登,一路向前。田章军不出百里,就击败了蜀军三校伏兵,并直下江油,江油守马邈投降。

进入江油后,气喘吁吁的邓艾军终于得到了休整和补充。

疲惫之师?

因此,这里有两点:1、邓艾军后军是可以陆陆续续沿前队小道前来支援了;

2、即使只是邓艾军前军,在得到王章的援军后,兵力也理应超过一万!

小编以为,兵贵神速,既然邓艾是要威胁涪城,邓艾很可能没有等到后队到齐,就发起了新的攻势。

因此,对于后来的绵竹之战,邓艾军的参战兵力,小编以为在1-2万之间。而后来抵达成都时,后续部队可能陆陆续续已经跟上不少,兵力很可能在2-3万。


更重要的是:到绵竹,面对诸葛瞻时,邓艾军已经不是那支死里逃生、饥肠辘辘的疲惫之师了,而是得到补给和休整后,精神焕发的虎狼之师!

诸葛瞻军,二代们组队

邓艾走出阴平小道,如鬼神一般攻破江油,对蜀汉君臣的威慑是可想而知的。

蜀汉立即下令诸葛瞻领军抵御。

诸葛瞻带去了多少军队呢?小编以为:大约为2-3万人。

从魏军入侵到对峙剑阁时,蜀汉一直在倾尽全力支援前线。廖化、张翼、董厥,甚至在永安防御东吴的阎宇,除了实在太远的南中方面,能抽掉的部队都压上去了。

诸葛瞻所带的部队,有两方面,一方面是部分禁军,羽林右督卫李球所部就参与了此战;一方面是临时征集的囚徒。


《士民志》记载,蜀灭亡时,“带甲之士十万二千”。《晋书》说司马昭时期,蜀“有兵九万”。

姜维在剑阁有五万余,永安罗宪有两千(主力被阎宇带去支持姜维),南中有万人。

也就是,当时其他地方部队加成都,约有4万兵。除去其他地方部队,派出2-3万部队给诸葛瞻应该是比较合理的数字。

因此,诸葛瞻军理应拥有一定的兵力优势,但其素质上的差距,就不可以道理计了。

邓艾军不说了,原本就是与姜维周旋的老兵。在陇西时,又募集了胡羌矫健五千,可谓兵强马壮。

而诸葛瞻呢?囚徒啥的就不说了,禁军呢?结合后面的战事再说。先说说将吧!

诸葛瞻所带的,黄崇、张遵、赵广、李球,这些人的父亲都是张飞、赵云、黄权、李恢这样的猛人,可是,这些二代哥哥,确实没有什么战斗经验!


我们若在,岂容你邓艾胡来!

进退失据的诸葛瞻

诸葛瞻可来不及想那么多,国难当头,岂容顾虑?领军抵达了涪城后,停了下来。

此时,黄崇建议:应该赶紧占据险要,不要放邓艾进入平地!诸葛瞻不听,黄崇痛哭不已。

为什么诸葛瞻不听呢?

或许,他是为邓艾军不可思议的山地穿梭能力所震撼? 又或许,他为蒋舒、马邈等人的投降所震撼?。不知道!

诸葛亮神鬼莫测,诸葛瞻也神鬼莫测!

反正,诸葛瞻是没有去占据险阻。结果,邓艾军进攻,诸葛瞻前锋交战不利,退守绵竹。

决意在绵竹关外野战

既然退守绵竹,应该是诸葛瞻认识到两军野战能力的差距,准备凭关自守了。

可是,诸葛瞻再次拒绝劝阻,准备野战迎敌。

个人认为,诸葛瞻的这个安排,或许有他自己的想法。

1、涪城失守后,剑阁的后路已暴露。邓艾已完成了初步设想:危胁姜维后路。而如前所说诸葛瞻军死守绵竹,困不死邓艾!(邓艾占领江油、涪城后,日子已经很舒服了)!

2、列阵城外,依托关口作战,即使战事不利,也可以退回关内,再凭关自守也不迟!


不管什么想法,诸葛瞻列阵城外,进行了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大规模野战。

绵竹死战

诸葛瞻激昂地说:我内不能出黄皓,外不能制约姜维,晋军又不能守护国土,我有这三罪,还有什么脸面回去!

黄崇等人也纷纷激励士卒,拼死一战!禁军李球担任临阵指挥。

蜀军中的新兵蛋子们一起高声呼喊,青春洋溢的脸庞露出必死的表情。

邓艾令邓忠、师纂领军分别进攻诸葛瞻的左、右翼。显然,邓艾的目的就是从侧翼切入,切断邓艾军与关口的联系。

可是,诸葛瞻军的新兵蛋子们却如开了外挂一般,在诸葛瞻等人的带领下,奋勇死战,邓忠、师纂败退!

邓忠、师纂找到邓艾,这波敌人不好打!


邓艾深知,此时绝不可气泄!高呼:“生死存亡,在此一举,还管什么好打不好打!来呀,把这两个临阵退缩的人斩了!”邓忠、师纂大惊,马上带队杀了回去!

战场上,刀枪相向,杀声震天,两支打了鸡血的部队激烈地碰撞着!

此时,蜀汉禁军的老问题,决定了战局。

蜀汉禁军战斗力如何,说不好,但能击退邓忠,应该就还可以。可是,他们有一个老毛病:坑领导!

当年,这支禁军在中领军向宠的率领下在南中平叛时,向宠就挂了。


而此战中,诸葛瞻、黄崇、张遵等人,都在激战中扑街了!

看来,禁军兄弟缺乏实战经验。领导者必须身先士卒,才能激励他们奋勇而前,但这也让他们的领导身处危机当中!毕竟,不是所有的将军,都叫关云长!

诸葛瞻等战死后,蜀军群龙无首,一片混乱。

魏军把握机会,彻底击败了蜀军,并趁着混乱无序,趁势攻破了绵竹!

成都,就在前方!

参战的二代都战死了,他们也许没有他们父辈的破敌之策,却依然满怀忠义之情!

诸葛瞻确实并非将才。企图让毫无军事经验的他独领大军,救蜀于危亡已是无可奈何,更何况是让他面对邓艾这样的鬼才呢?

成王败寇,自古皆然。但是,与其夸大事实,视胜利者为赌徒,失败者如草包。何不仔细复盘,以求客观?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诸葛瞻率领的不是七万雄兵,而是数千守卫成都的最后部队,邓艾带领的也不是两千残兵,而是三万左右的野战精兵。

只要稍微分析一下蜀汉整个国家的兵员情况,就能明白,成都真没兵了。根据后来蜀汉灭亡时提供的资料计算,蜀汉总人口94万,总兵力约十万人,十万人可是整个蜀汉军队的数量。



镇守南部边境南中至少得有1万人,镇守东部永安及江州到少得1万人,镇守北境重地汉中至少得2万人,大将军姜维在沓中屯田的蜀汉主力至少也得有3万人,守卫成都的部队至少也得2万人,再加上各地的郡县兵至少也有1万人,合起来差不多就是10万人。

司马昭伐蜀至少准备了18万军队兵分三路,邓艾是西路军,率领士兵3万人,而且这3万都是长期在关中与姜维对峙及开战的魏军野战精锐,中路军由诸葛绪率领,也是3万人,东路军由钟会率领,至少有12万,魏军合起共计18万人。



在魏军开进汉中时,消息传到了成都,刘禅命令廖化、张翼、董厥率军北上支援姜维作战,廖化、张翼、董厥三人率领北上的军队至少得有2万人,那么成都基本上就空虚了,没有正规作战部队。

换句话说,蜀汉所有的作战部队全部前出作战,成都基本上就是一座空城了,诸葛瞻率领的军队从哪里来的?



只能是一群乌合之众,很可能是从成都城中临时抽调的壮丁,再加上成都城内的警卫、守城部队以及一些预备队员,这是蜀汉最后仅有一点希望。

因为邓艾的出现,完全就是出人意料,所有人都没有想到邓艾会从阴平偷渡,兵临成都,因为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所有的魏军都被姜维率领的蜀汉军主力挡在了剑阁险关,根本就进不来,所有人都以为成都没有危险。



结果邓艾来了,毫无征兆,这等于是打蜀汉一个出其不意,诸葛瞻作为蜀汉的最后希望,带领着临时拼凑的数千军队,应战邓艾经过长途跋涉的三万野战军精锐。

为什么是诸葛瞻迎战?

因为诸葛瞻是诸葛亮的儿子,唯一在世的亲生儿子,蜀汉希望诸葛瞻能够延续诸葛亮的辉煌,顶着诸葛亮巨大光环的诸葛瞻,这可是他平生第一次带兵作战,如果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面对了最强大的敌人。



邓艾可是魏国在关中前线的第一名将,数次击败姜维,可以说邓艾之才丝毫不逊色于姜维,甚至要超过姜维,其实纸上谈兵也是一种才能,只是没有得到理论的实践,韩信在和萧何刘邦讲天下上战略时,谁敢保证萧何刘邦不以为韩信是纸上谈兵呢?只是韩信赢了,这就是韩信与赵括的区别,而诸葛瞻如果做不成韩信,就只能是赵括了。

你想想,诸葛瞻对战邓艾,比兵力,诸葛瞻没有邓艾多,数千对三万,诸葛瞻铁定败,比将领的统兵能力,诸葛瞻不如邓艾,比战斗经验,诸葛瞻同样比邓艾差远了,诸葛瞻输了,我觉得那是正常的,如果诸葛瞻赢了,那才是奇迹。



事实上,诸葛瞻与邓艾的第一战确实还赢了,原因是蜀汉军队都拼着一口气,身后就是成都,就是自已的亲人家园,如果输了,亲人和家园都没了,怎能不拼命,蜀军靠着这一口士兵,在首战中击败了邓艾的前锋。

这让邓艾恼羞成怒,以军令让部队殊死抵抗,不成功便成仁,邓艾明白,此战如果不胜,自已将无葬身之地,于是积极调动部队的士气,与蜀军拼死一战,狭路相逢勇者胜,诸葛瞻的乌合之众,终究不是邓艾野战精锐的对手,只差一点就创造奇迹的诸葛瞻终究不是诸葛亮。



诸葛瞻败了,不丢人,他面对的是强大的敌人。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提这个问题之前为啥不动脑子想想是不是真的。

蜀国灭亡时人口才90多万人,就算以百万计算,男女各占一半吧,扣除女眷就只有50万了,老幼病残占一半吧,还有25万,其他从事农业,渔业,林业,手工业,锻造业,商业,牧业等等保证军民吃穿,保证军需装备的和保证政府收入的各行各业总得有更多人吧,就算差不多每户出一人,生力军也就顶天15万人。

这15万人,前线总得占大头吧,汉中一直作为前线,通向雍州,凉州的隘口众多,还有荆州的上庸房陵方向,怎么也得布置个3万人吧,大将军姜维沓中屯田有3万吧,6万就去了,其他的巴西阆中,巴郡江州,广汉雒城内部郡每个郡留个1000把人防止民变吧,又除了万把人,巴东永安,汶山郡,南中各郡每个郡留个2000-3000人监视孙吴和打击叛乱,又少了万多,成都再留个5000来人吧,其他剑门关,江油口,之类的险关要隘也一个弄个1000把人吧,压根就能剩5万多人,这还是理想情况。而且精兵多在汉中和沓中姜维处。

再看邓征西这边,2000人?修路的2000人差不多,邓征西,钟镇西和琅琊诸葛绪三路伐蜀时候共计20万大军,邓征西部约有5万,而且是没遇到战损,仅仅路途稍有损失而已 ,何况如天神下凡,直取了江油,有险可守。北边汉中已破,姜伯约仅几万人需要面对钟镇西十余万大军,自顾不暇。何况天兵一到,蜀中哗然,民变四起,欲应天兵甚众。

完全不是对手


陈沁巧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

首先邓艾所率领的曹魏军队绝对不是二千残军,在史料上有一万余人,二千残军属于夸大其词。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邓艾作为司马昭三路伐蜀期中一路的主将,当时带领的军队是三万余人,这三万余人的军队是当时曹魏关中地区的精锐部队,和蜀汉的姜维交战多年,要知道在公元255年起,邓艾被司马昭安排在关中负责对付蜀汉的姜维开始,一直到263年为止邓艾在这8年里,一直在对付蜀汉军队,而且多次获胜,这使得邓艾的军队和蜀汉军队交战经验最深,这也是为什么司马昭会安排邓艾作为伐蜀的一路大军的主帅。

其次邓艾和是在钟会围攻姜维于剑阁的状态下,上书司马昭出奇计从阴平小道进入四川盆地,使得驻守剑阁的姜维军队左右为难,进而攻破剑阁的姜维军队。由此邓艾选拔一万余人的精兵开始从阴平道进入四川盆地。阴平道虽然也可以进入四川盆地,但是这条路不是很好走,邓艾前去经过的时候,路经的无人之地就有七百余里,在茫茫大山中,邓艾和手下开山挖路,修建栈道才得以经过,甚至在马阁山一代,邓艾自己都是包着毛毯直接从山上往下滚,但是邓艾的军队还是到达了江油,同时钟会也派出一支军队支援邓艾,这只军队由将军田章带领从剑阁西面出发也进入江由,田章攻破蜀军的伏兵,与邓艾汇合,江由的蜀汉将领马邈投降。这个时候蜀山成都的君臣才知道邓艾进入四川盆地,为此诸葛瞻受命出征。



诸葛瞻的军队应该没有七万余人,这也属于夸大其词,其次诸葛瞻的部队应该是临时组建的,并不是雄兵。

诸葛瞻的部队数目多少没有定论,只能够推测,蜀汉的四川盆地是没有经过战斗的,当时蜀汉的军队主要是三个都督区所统领的,一个汉中的姜维率领的主要作战部队,在汉中都督区的部队主要是对付曹魏;另外是驻守永安的罗宪和阎宇的部队,永安都督区的部队是用于防御东吴的军队,还有一只是在南中地区的部队,当时由霍弋率领,这只部队是用于镇守四川盆地南面少数民族区域的。

这些部队按照司马昭在灭蜀之战前召开的战前会议估计是九万,其中守备成都和各个郡县的是4万,余下五万的部队在姜维的掌握中,只要拖住姜维一定可以攻灭蜀汉,但是在实际的执行中,姜维没有拖住反而去了剑阁,但是司马昭的估计没有错,《蜀记》记载蜀汉的军队也就十万二千人。

按照上诉的记载,诸葛瞻的部队没有七万,很有可能也就在三,四万之间,这只部队应该是成都的卫戍部队再加上临时征调的民众组成的军队。这也是黄崇建议诸葛瞻分兵占领险要地势,诸葛瞻犹豫的原因,因为这只部队临时组成很有由于分兵而导致可能崩溃。而且集中力量对付邓艾,意图毕其攻于一役。但是驻扎在涪城的诸葛瞻的前锋被邓艾击败,双方最后在绵竹展开激战,这场战斗里,诸葛瞻的军队,爆发了强悍的战斗力,邓艾的军队一度崩溃,当时的邓艾的儿子邓忠攻打蜀军右翼,师纂攻打蜀军左翼,人数少于蜀军的邓艾军队一度退还,不敢攻打,师纂和邓忠甚至败退,最后是邓艾以要斩杀二人相威胁,才让师纂和邓忠回头奋战最后击败蜀军,诸葛瞻父子身死。

诸葛瞻的失误主要是被邓艾激怒以至于和邓艾决战,其实在诸葛瞻出发之前,蜀汉已经召集阎宇的军队前来防卫首都,而且邓艾的军队的粮草和后勤几乎没有,在这种情况下,邓艾说你诸葛瞻投降可以封为琅琊王,诸葛亮就是琅琊人,这句话 刺伤了诸葛瞻,最终爆发激战,最终魏军的精兵击败了蜀军。


人者仁义也


历史轮回,刘备怎么得到天府之国蜀国的,他的儿子就是怎么丢掉的。

抛开三国演义虚构的七万对两千残兵数字不说,邓艾的偏师能轻易地灭亡蜀国,其实是蜀国世家大族抛弃蜀汉政权的结果。

刘备蜀国政权从建立开始,内部派系斗争就十分尖锐。以张松,法正为首的北方扶风派系不满足被蜀国本土世家大族黄权,李严等压制,想引进曹操,刘备等外来势力来保障他们的利益,并打回汉中老家。曹操当时无力顾及汉中,拒绝了北方扶风派系的要求,北方派系转而接触刘备。

刘备当时势力弱小,对于北方派系的要求喜出望外,进西川,据汉中,败曹操,登帝位,踏上人生巅峰。但是好景不长,被曹操和孙权联手夹击,失荆州,夷陵之战失败,从此失去一统天下的资本,不久郁郁而终。

刘备死后留给刘禅的是一个内部重重矛盾的蜀国:1、刘备起家的徐州糜家,甘家和荆州派系融合一起,形成以诸葛亮为首荆州派;2、法正(已死)、马超的北方派系;3、蜀国本土世家大族黄权,李严等。

其中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系势力最强,诸葛亮通过一系列内政外交稳定了局势,恢复生产修养生息。蜀国恢复了部分元气,但是诸葛亮不断北伐,并在北伐过程中打击了并杀死掌握军事力量的本土派李严,一家独大。

北方派,本土世家派抱团取暖,团结在刘禅内侍宦官黄皓的周围同荆州派系进行权利争夺,这个是不是和魏忠贤有异曲同工之妙。诸葛亮死后,荆州派系掌握军事力量,内政基本被黄皓掌控,所以姜维才不敢回成都,黄皓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的身后是所有被荆州派系压制的政敌的结合体。

北方派系在法正,马超死后势力弱小,无力争权。剩下的荆州派和本土世家派斗争十分激烈,刘禅小心翼翼的在维持这个十分脆弱的平衡。

随着第一代创业者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的死亡,第二代的接班人经验智慧不足以对抗根深蒂固的本土世家大族。随着两派斗争,北方派利益严重受损,北方派故技重施,引来司马家,当邓艾到达成都城下,本土世家派同司马炎权利利益交换,也抛弃了蜀汉政权,蜀国灭亡后,司马炎将荆州人士,北方人士全部迁出蜀国,平息了蜀国五十多年的派系之争!


历史经济学


1、邓艾与诸葛瞻交战于绵竹时手下远不止二千人,《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上都有这样的记载:邓艾抢占江油城时自率二千人,《三国演义》上没提到还有田建的五千多人,但提到“艾与二千余军,并开山壮士并偕裹毡攀援下摩天岭”,而前文中,这些开山壮士即是邓艾儿子邓忠率领的五千人,也就是说,翻越摩天岭抢江油城时,邓艾自己带领的先头部队二千余人,此外还有五千多人,两者相加即有七千余人,如果田建的五千人另算的话,则邓艾有一万二千余人抢江油。

邓艾抢下江油后,将阴平小路沿途下寨各军召至江油取齐,这部分兵力有二万余人,加上投降的江油蜀军至少数千,邓艾此时人马已四万左在,随后,邓艾又拿下了涪城,尽收涪城兵马,又至少增兵数千,也就是说,在绵竹时邓艾手里有近五万左右人马,且有江油、涪城作依托,相反诸葛赡手中恐怕没有七万人,最多三、四万,处于劣势;

2、蜀地官吏军民苦于刘备、诸葛亮、刘禅这些外来户政权穷兵黩武久矣,对这个政权恨不得其早亡,诸葛亮在时,尚能利用平衡术压住局面,诸葛亮死后,矛盾全面爆发。

正史上,从刘备占领益州开始,益州士族、大户、门阀就始终在内心里仇视刘备,他们认为曹魏才是正统,这种看法在民间也一直存在。

在邓艾伐蜀时,敢于大胆任用江油、涪城投降

蜀军,而不担心他们临阵反水倒戈已经充分说

明了问题。

江油、涪城蜀军如此,诸葛赡从成都带来的军队又如何呢?也许,他们也极不愿再为蜀汉而战

,诸葛瞻、张遵、黄崇、李球是位高权重的官二代,而且,是外来户官二代,是既得利益者,打胜了自然加官晋爵,能继续保住他们的利益,但对于普通士兵、下级军将来说,凭什么为他们拼死拼话当炮灰呢?所以,这四个人在时可能不敢言语,勉强出战,等这四个人死了,就一哄而散,逃的逃、降的降。


剑胆琴心蜘蛛侠


诸葛瞻出生于建兴五年(227年),这年诸葛亮已经46岁,上《出师表》,准备开始第一次北伐。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失败后,病逝五丈原出;临终前作《诫子书》,8岁的诸葛瞻袭爵武乡侯。延熙六年(243年),17岁诸葛瞻娶蜀汉的公主为妻,授为骑都尉;开始正式步入官场。

此后,诸葛瞻先后担任羽林中郎将、尚书仆射,加官军师将军。景耀四年(261年),担任代理都护并任卫将军,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政务,统领国事。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征西将军邓艾奇袭阴平,自景谷道攻入,诸葛瞻带领尚书张遵、尚书郎黄崇、羽林右部督李球督率军队前往抵抗;最终,诸葛瞻及其子诸葛尚、张遵、黄崇、李球全部战死;邓艾兵临成都,后主刘禅出降,蜀汉政权灭亡。

“诸葛瞻七万雄兵败于邓艾的两千残兵”的说法出自《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八回“邓士载偷渡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演义小说在创作过程中为了形象生动,添油加醋是避免不了的。正史确实没有记载诸葛瞻、邓艾双方对阵各有多少兵马,也无从考究;不过诸葛瞻此战战败阵亡确实事实。

窃以为诸葛瞻战败原因要从主要分蜀汉、魏国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蜀国方面(内因):

一是蜀方将来临阵经验不足。此次蜀军完全是邓艾偷渡阴平进入蜀地内部时被后主刘禅拉出来应战的,其率领军队的主将们都是蜀汉功臣之后,虽然官居要职,但都无实际临阵经验。诸葛瞻、诸葛尚为诸葛亮子孙,张遵为张飞之孙,黄崇为黄权之子,李球为李恢之侄,其父辈都为蜀汉立下卓越功勋,而后辈确坐享其成,关键时刻当然会掉链子。

二是主将诸葛瞻战机把握不住。诸葛瞻并没有听从黄崇的建议,抢占险地,而给远道而来的魏军喘息之机,最终双方决战,正中了邓艾的计谋,导致其战败。《三国志》记载:“留蜀子崇,为尚书郎,随卫将军诸葛瞻拒邓艾。到涪县,瞻盘桓未近,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崇至于流涕。”这里就描写了诸葛瞻没有听进去黄崇的建言,在决策上盘桓不定,最终痛失战绩。

△蜀军将领全部阵亡

二、魏国方面(外因):

一是魏方军队达到出其不意效果。邓艾此次偷渡阴平是在魏国钟会、诸葛绪等人的反对之下进行的,蜀国上下更加不会想到邓艾会兵行险着;等到魏军进入蜀地内部上,可想而知蜀国上下的震惊程度。此次应战完全属于仓促应战,提前在思想上都没有做好准备,更何况在其他方便了。

△偷渡阴平的邓艾

二是主将邓艾用兵果敢。邓艾用兵才能是在长期实践中锤炼出来的,更可贵的是在关键时刻敢于背水一战。双方对阵,邓艾派其子邓忠、司马师纂分兵攻打诸葛瞻左右两翼,两军失利退回,邓艾叱责二将并要将其斩首,说生死存亡在此一举。结果二将策马奔回,挥军再战,邓艾也亲临督战,终大破蜀军,遂克绵竹,斩蜀将诸葛瞻及尚书张遵等人。战争双方往往到最关键时刻,拼的就是意志,邓艾最终熬到了最后,作为从未上过战场的蜀国将来最终阵亡也是意料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