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趙雲本是公孫瓚手下,為何公孫瓚會將其讓給劉備?

白話歷史君


趙雲是主動離開公孫瓚的,因為道不同不相為謀。

翻翻《三國志》不難得出趙雲是一個道德高尚,為人正直,心繫百姓的人,歷史上有三件事記載:

1、智辭美女。赤壁之戰後,趙雲跟隨劉備平定荊州四郡,趙雲被任命為偏將軍,並取代投降的趙範,兼任桂陽太守。趙範有一名姿色貌美的寡嫂名為樊氏,趙範想將她許配給趙雲。但是趙雲不同意,推辭說:我們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樣。 當時有人勸趙雲接受這名美女,但趙雲拒絕了。



2、勸諫劉備愛民。劉備平定成都後,有人建議將財寶田產分給有功之臣,這時候趙雲站出來勸諫劉備說:益州的百姓剛剛遭遇戰禍,現在應該將田宅房產分還給百姓,讓他們安居樂業,這樣才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劉備當即便採納了趙雲的建議。

3、勸諫劉備不要討伐東吳。孫權偷襲荊州,襲殺關羽後,劉備震怒執意伐吳。大臣都不敢勸諫,只有趙雲勸諫說:國賊是曹操,並不是孫權,應該先打曹魏,後伐孫權,與東吳的戰爭一旦開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吳並非上策。但憤怒的劉備不聽諫言,執意東征,留趙雲都督江州。

那公孫瓚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公孫瓚出身貴族,因其出身、長相得到涿郡太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後來逐步做到中郎將,成為幽州牧劉虞的部下,劉虞為政寬仁,安撫百姓,深得人心,而公孫瓚正好相反,為人殘暴,剝削百姓,搜刮民財。公孫瓚與劉虞政策不合,最後還殺了劉虞,成為北方勢力最強大的諸侯。

趙雲之所以投奔公孫瓚,是因為家鄉父老的推舉,率領本郡軍民投奔公孫瓚,公孫瓚問其原因,趙雲回答了:要追隨仁政所在。趙雲的家鄉父老以為公孫瓚是仁政,才會讓趙雲去追隨。

經過三年的追隨,在公元194年,趙雲以兄長去世需要回家奔喪為由,主動離開公孫瓚,而在同一年,投靠公孫瓚的劉備也離開了,去徐州投靠陶謙,劉備與趙雲的同時離開,不是沒有道理的。



趙雲在離開的時候,還對劉備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終究不能做有違德操的事。由此可見,趙雲是發覺了公孫瓚不是個施行仁政的人,並且做了很多有違背道德的事情,才主動離開公孫瓚的,並不是公孫瓚送給劉備的。

而趙雲在復出後,第一時間投靠的人就是劉備,而劉備身上正好有仁義的品質,與趙雲情同意合,也恰恰說明趙雲投靠的標準就是仁義道德。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路遙lgy


挖牆腳是一門學問,弄不好就被牆砸倒,劉備卻是玩這個的高手。

最近在寫作《豹眼中的官渡之戰》,我想寫一下劉備在官渡之戰前後的一些行動。為此查閱了一些歷史資料,看到題主這個問題,順便說一下我的理解。

其實,這個問題還是比較明確的,史料有記載,也沒有很大的疑義。

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蜀漢名將之一。

《三國志·趙雲傳》及《雲別傳》記載,初平二年(191年),趙雲受冀州常山郡(當時是常山王國)百姓的推舉,率領本郡義從吏兵投奔公孫瓚。

當時,劉備也在公孫瓚處,依附他的這個老同學。劉備見到趙雲,認為他是個奇才,非常欣賞,就有意深深地交納,大力籠絡。

此時公孫瓚正在與袁紹交戰,就派遣青州刺史田楷佔據山東附近的地區,袁紹也派遣數萬大軍前來爭奪。

公孫瓚便上表劉備為別部司馬,派遣他前去幫助田楷抵抗袁紹。劉備請求讓趙雲跟隨出征,為劉備掌管騎兵。

後來,趙雲的兄長去世,就向公孫瓚請辭回鄉。劉備知道趙雲此去就不會再回來,因此握著趙雲的手,戀戀不捨。趙雲向劉備辭行,說:“我終究不能做違背德操的事。”

從這裡看出,劉備是不希望趙雲離開。趙雲卻認為,家兄去世不能不回去奔喪。

大約七八年之後,在鄴城,趙雲與劉備再次見面,從此追隨劉備。

從這些史料看出,當時劉備與趙雲都在公孫瓚手下做事。此時的公孫瓚受朝命都督幽、冀、青、兗四州。公孫瓚派遣青州刺史田楷對抗冀州袁紹,讓劉備率領軍隊援助田楷,劉備提出讓趙雲跟隨掌管騎兵,這是很自然的事情,公孫瓚絲毫沒有懷疑劉備的用意。

公孫瓚與劉備是老同學,曾經一起跟隨同郡人九江太守盧植學習。公孫瓚年長,劉備以兄長侍之。劉備混不下去的時候,來投奔公孫瓚。公孫瓚也是很看重這個小師弟,劉備依附的人不少,就公孫瓚和曹操是真心實意對待他的。

但劉備不管走到哪裡,幾乎都是出工不出力,可趙雲偏偏就喜歡劉備。

由此可見,劉備忽悠的能力還是很高的,挖牆腳是高手。

趙雲離開公孫瓚七八年的時間,其間公孫瓚已經被袁紹滅掉,劉備在徐州折騰了數年,也沒搞出啥名堂,只得去依附袁紹。在鄴城,劉備再次見到了趙雲。

根據這個情況分析,恐怕趙雲是專門奔著劉備來的。

劉備追隨袁紹參與了官渡之戰,數次與曹操軍隊交手,趙雲一定會跟隨,但不見其一點蹤影。

建安五年(200年)春,衣帶詔事件發生,曹操東征劉備。劉備戰敗投奔袁紹。袁紹離開鄴城二百里前來迎接劉備。劉備停留一個多月,被打散的士卒慢慢集結於此。

七月,汝南黃巾軍首領劉闢等叛亂歸附袁紹。劉備領兵與劉闢寇略許都以南,關羽得知劉備下落,從曹操處亡歸劉備。

曹操派遣曹仁攻擊劉備,劉備戰事不利回到袁紹處。

劉備想要離開袁紹,就以連結劉表為藉口,帶兵回到了汝南。從此再也沒有回到鄴城。

從劉備這段時間的活動來看,趙雲是在官渡之戰期間追隨劉備的。

這個時間,公孫瓚早就玩完了,根本不存在讓不讓趙雲追隨劉備的問題。

他已經管不了這個事啦。


豹眼看歷史


趙雲和劉備的故事,可以分成演義和史書兩個部分來說。

演義故事

首先在《三國演義》中,劉備第一次見到趙雲,是在公孫瓚身邊。

當時是界橋之戰,袁紹麾下猛將麴義率先擊敗公孫瓚的白馬義從,公孫瓚不敵,大敗而逃,正在危急之中,擔任後軍的趙雲出場,“一槍刺麴義於馬下”,再衝入袁紹軍中,一時無人能擋,公孫瓚這才趁勢反擊,一舉反敗為勝。

後來顏良出場,袁紹軍才穩住陣腳,趙雲保公孫瓚退回界橋。袁紹又準備再發動一波進攻時,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的援軍也終於抵達戰場,袁紹不敵,雙方這才罷兵。

歸營後,公孫瓚教劉備認識趙雲,於是劉備“甚相敬愛,便有不捨之心”。

後來,劉備做了平原相,與北海相孔融商議去救援徐州,劉備自知兵力不足,便親自向公孫瓚借兵,並特意點名要趙雲領軍,公孫瓚不假思索地答應了。

且說玄德離北海,來見公孫瓚,具說欲救徐州之事。瓚曰:“曹操與君無仇,何苦替人出力?”玄德曰:“備已許人,不敢失信。”瓚曰:“吾借與君馬步軍二千。”玄德曰:“更望借趙子龍一行。”瓚許之。玄德遂與關、張引本部三千人為前部,子龍引二千人隨後,往徐州來。

在這個故事裡,劉備是對趙雲傾心有加,所以趁機藉口點名要趙雲同去。

想當初,劉備準備啟程前往平原國,在與趙雲話別之時,他就抓著趙雲的手,流淚不捨,此時趙雲也向劉備吐露心聲:“某曩日誤認公孫瓚為英雄,今觀所為,亦袁紹等輩耳。”

劉備反安慰趙雲道:“公且屈身事之,相見有日。”

所以,劉備這次請救兵是第一件事,為了與趙雲相見共事是第二件事。毛宗崗批註此段時便寫道:(劉備)未嘗須臾忘此人(趙雲)。

【電視劇《三國演義》劉備等人救援徐州】

等曹操退兵,徐州得救之後,趙雲完成使命便向劉備告辭,這一次,劉備又是“執手揮淚而別”,不用說,趙雲自然明白劉備的心意。這才有了後來公孫瓚敗亡之後,趙雲仍然不忘去尋找劉備的下落的故事。

以上都是在演義中,由羅貫中設計出來的故事情節:讓趙雲與劉備兩次相遇,又兩次分開,最終在古城聚義。

——前後故事情節起伏跌宕,令人拍案叫絕。


史書故事

而在史書《三國志》中,卻是另外一個故事。

【趙雲的遊戲畫像】

在陳壽寫的《三國志·趙雲傳》中,劉備跟隨田楷去青州時,趙雲就已經跟隨了劉備,並擔任劉備軍的騎兵指揮官。

《三國志·趙雲傳》:(趙雲)本屬公孫瓚,瓚遣先主為田楷拒袁紹,雲遂隨從,為先主主騎。

而在裴松之引用的《趙雲別傳》中,則是說:趙雲確實離開了劉備一段時間,原因是趙雲的兄長去世了,趙雲要回家置辦後事,便向公孫瓚、劉備告別,而劉備知道趙雲這次離開就不會再回來,臨別之時,劉備拉著趙雲的手很是不捨,而趙雲安慰道:“我絕不會背棄我們之間的情義”,然後離去。

一直到建安五年(200),劉備身在袁紹處時,趙雲則偷偷趕到鄴城,再次歸附在劉備身邊。

《雲別傳》:雲以兄喪,辭瓚暫歸,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別,雲辭曰:“終不背德也。”先主就袁紹,雲見於鄴。

至於當初為什麼公孫瓚會讓趙雲跟隨劉備?

這只是公孫瓚整編軍隊和戰略部署的結果,如果當初趙雲從常山帶來的人多,說不定趙雲就有自己獨立的軍隊編制,而不用成為劉備麾下的一名軍官了。

同樣的,還有來自漁陽的田豫,他早年也是先從公孫瓚麾下,再隨劉備征戰去了青州,後來他也因為個人原因選擇離開劉備,就再也沒有回來,實在是可惜。

田豫後來深受曹操信任,受到重用,成為曹魏帝國的名將。這也只能說,人各有志了。


潯陽鹹魚


趙雲是河北正定人,第一任主公,是來自河北遷安的公孫瓚。公孫瓚和趙雲一樣,也是大帥哥一枚,史載他“貌美,聲音洪亮,機智善辯”,年輕時在涿郡當小吏時,涿郡劉太守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公孫瓚成為一方軍閥時,趙雲投奔了他,同時依附他的,還有落魄時投奔他的同學劉備(二人同師事過盧植)。公孫瓚問趙雲:“聽說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紹,怎麼唯獨你能迷途知返呢?”,趙雲回答:“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是明主,百姓有倒懸之危,鄙州經過商議討論,要追隨仁政所在,並不是因為我們個人疏遠袁紹而偏向於將軍您。”

  趙雲回答的很乾脆。我投奔的不是你,追隨的是“仁政”。但公孫瓚顯然不是他心目中的“仁政”所在。南朝范曄在《後漢書》記載“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公孫瓚最過份的地方,是殺死了深受人民愛戴的劉虞,劉虞為人品德高尚,在任上執行民族團結的政策和輕賦免役的愛民政策,在東漢末年朝野中擁有很高的威望,但公孫瓚因為與劉虞政見不合害死了他,這也是公孫瓚喪失人心土崩瓦解的開始。當趙雲發現公孫瓚並非他心目中的明主時,去意已決,最後以兄長去世需要料理的理由辭職不幹了。

而對於公孫瓚來說,他的為人有兩個致命弱點,一個是非常驕傲。公孫瓚在當時確實很有名氣,他的名氣主要是靠兩方面打出來的,一是堅決打擊胡人,二是堅決打擊黃巾軍起義,都獲得了不小的勝利,自己也擁有一大片地盤,被人稱為“白馬將軍”。所以,公孫瓚自我感覺特別好。另一個是不重視人才,這一點可以從公元199年袁紹攻打公孫瓚的時候,公孫瓚眾叛親離,所有人都紛紛離開他投奔袁紹,最後他成為孤家寡人,引火自焚看出。大家為什麼會離開他?就是他不厚待部下的表現。


正是由於他的這些缺點,再加上趙雲之前對他說的那些話等於揭了他的傷疤,因此趙雲自然得不到公孫瓚的重視,所以在趙雲離開的時候也就沒有挽留他。


另一方面,趙雲與劉備在公孫瓚帳下曾有一段短暫的“同事”關係。這段關係讓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暗通款曲,陰有扶保之意。也正是因為這段因,結下了趙雲二次出山扶保劉備的果。


漢時明月


雖然公孫瓚是個沒有政治頭腦的純武將。但他畢竟不傻。怎麼可能主動將自己麾下的將領送給劉備,去輔佐劉備坐大坐強呢?就算公孫瓚不待見趙雲,他也絕對不會去做這種損己利人的事。

事實上!趙雲去投靠劉備集團,並不是得到了公孫瓚的指示。所以何來公孫瓚將其讓給劉備一說呢?


公孫瓚是漢末割據諸侯之一,平生從不體恤民間疾苦,喜歡窮兵黷武,在幽州一帶很不得人心。在他與袁紹爭奪冀州前夕,冀州還有一個總老大叫“韓馥”。不過當時冀州的這些能人志士們,都不喜歡去投靠韓馥,也不願意投靠在“窮兵黷武”的公孫瓚麾下。他們大多都衝著袁紹四世三公的威名,甘願去為袁家效力。

但是,有一個人與眾不同,他帶領著本郡的義從吏兵,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投靠在公孫瓚的麾下。這個人就是趙雲。


公孫瓚對冀州人士本來就不甚友好,對趙雲來投非常不解。甚至嘲笑趙雲“聞貴州人皆願袁氏,君何獨迴心,迷而能反乎?”雖然趙雲的回答很有深度,但公孫瓚並不以為意。沒有重用趙雲。他沒有給趙雲拜將,甚至於都尉、校尉的職位都不肯讓趙雲擔當。

倒是依託在公孫瓚處的劉備獨具慧眼。劉備見趙雲異於常人,料定趙雲實為可塑之才,每每向其示好,想招攬其為己用。

冀州爭奪期間,公孫瓚命劉備配合田楷駐防邊境,趙雲也跟隨其中。劉備便主動示好,提拔趙雲為主騎郎,專職負責統領騎兵。但趙雲在劉備這邊看不到前途,並不想為劉備做事。

不久後,由於不得重用,趙雲以兄喪回老家奔喪為藉口,打算脫離公孫瓚去另尋明主。公孫瓚不以為然,劉備則依依不捨。因為劉備深知趙雲此去,絕對不是奔喪這麼簡單,他是要去另尋明主。

趙雲脫離公孫瓚期間,有沒有依附在別的勢力之下,這點史書沒有明確記載。不過從時間間隔,趙雲的遠大志向,以及他再遇劉備的地點來看,他應該是投靠了袁紹。

劉備脫離公孫瓚的時間,是在公元193年北海援助孔融之後。而趙雲脫離公孫瓚的時間在劉備之前,大概是隨劉備、田楷抵抗冀州牧袁紹之後,191年到192年之間。

當趙雲再遇劉備的時候,是劉備投靠冀州袁紹期間,也就是公元200年之後。期間差不多相隔了十年之久。

像趙雲這樣不甘平庸,有青雲之志的憤青,怎麼可能默默無聞的躲在鄉下十年之久。當初他率義從投靠公孫瓚,為的就是平步青雲,一展宏圖。所以他勢必會再尋新主。

而盤踞在幽、冀、青、並一帶的諸侯,唯有袁紹最被天下看好。

趙雲很有可能投靠了袁紹,原因如下:



第一、趙雲有青雲之志,不甘於平庸。早年跋山涉水去投靠公孫瓚便是證明。

第二、趙雲脫離公孫瓚,是因為不被重用,脫離公孫瓚將近十年,在十年的時間內,他肯定會再找新的平臺。

第三、袁紹是天下最強諸侯,冀、青、幽、並一帶,袁紹一家獨大,是最好的依託對象。

第四、趙雲再遇劉備,是在鄴城境內。鄴城是什麼地方?相當於袁紹的“國都”。趙雲是常山人,離鄴城千里之遙,沒理由平白無故出現在袁紹的都城。

第五、趙雲見了劉備之後,很輕鬆的為劉備招募了幾百親隨。這點是最重要的。劉備匹馬奔入冀州,身無分文,招兵買馬最需要的就是錢糧。何況是秘密拉起幾百人的隊伍。若不是倚靠趙雲長時間在鄴城混跡的人際關係,他招不來這數百親隨。



所以!在趙雲投靠劉備期間,早就跟公孫瓚脫離關係十年之久了。如今的趙雲,及有可能是袁紹麾下的將領,不過仍然沒有被重用。所以才會選擇投靠劉備。

他投靠劉備,跟公孫瓚沒有任何關係。


愛尚文史


為什麼說《三國演義》這部書寫得非常好呢?從書中,我們可以學到智謀,學到歷史,學到奮鬥的勇氣,還能看到閃光的人性。有時候,我們甚至在現實生活中也能發現很多三國式的人物。

比如說,有時候我們會遇到基礎條件很差,但永不放棄宏偉志向的劉備,有時候會遇到個人能力很強,但驕傲狂妄的關羽,會遇到每次都能把大家從危急中挽救出來的趙子龍,會遇到智謀深長而有多疑的曹操。

有時候我們也會遇到公孫瓚。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公孫瓚這個人物。

公孫瓚年輕時候和劉備一齊在盧植老師的門下學習過一段時間,彼此是同學關係。公孫瓚這個人家裡條件比較好,又高大威猛,沒人敢惹他。但公孫瓚並不勢力眼,他對老師非常尊敬,對比較弱勢和出身貧窮的同學也多有照顧和保護,養成了一種當“大哥”的習性,在同學中很有威信。

畢業以後,公孫瓚利用各方面的關係,上下打點,步步高昇,在同學們中,他是混得最好的。他很有能力,個性很強,他在北方負責對外防務,態度強硬,下手狠厲果決,所以他所駐守的地盤,羌胡和匈奴都很害怕他,不敢惹事。朝廷看他很有本事,就給了他一些權力,讓他能自己徵召所需要的兵馬,公孫瓚就借這個東風,苦心經營,一躍而成諸侯級的大員。

公孫瓚的實力是很強的,他擁有大漢朝最精銳的騎兵部隊,手下的士兵也非常厲害,訓練刻苦,奮勇敢鬥,戰鬥力最是強勁。憑著手中這支強悍的部隊,公孫瓚從來不尿任何人。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烽煙四起,此起彼伏,朝廷鎮壓的兵力遠遠不足,公孫瓚的邊防部隊也受調參與平叛。在這過程中,公孫瓚的老師盧植和同學劉備也參與了平叛工作。但盧植老師受到冤屈,劉備也有功不賞,被埋沒了。

公孫瓚因功入京,受到皇帝召見,公孫瓚抓住機會,向朝廷彙報了劉備的功勞,向朝廷推薦劉備,朝廷很給他面子,劉備就從一個臨時工進入國家正式編制,這就是劉備真正起步的開端。

記住,在任何一個時代,你再有本事,也得有人“度”你,你才能發揮能力。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有人這麼輕輕一扶,你的人生就此改變,比你自己努力十幾年都管用。


朝廷發生了大變局,董卓進京,專權濫殺,擅行廢立,激起天下英雄的義憤,十八路諸侯會盟討董,公孫瓚也在應邀之列。公孫瓚在赴會途中遇到了劉備,他覺得這對劉備是個提升自己的好機會,就把劉備也帶上了。公孫瓚這個人沒什麼架子,你強,我未必瞧得上,你弱,我也絕不看不起。他不但對劉備現在的處境感到惋惜,還為小弟關羽和張飛當馬弓手、步弓手而憤憤不平:“此可謂埋沒英雄!”。所以張飛對公孫瓚是很有好感的,後來在虎牢關一戰,呂布追擊公孫瓚,張飛就拼了命去救護他。

到了會盟地點,公孫瓚向大家極力抬舉劉備,他的面子別人不能不給,就讓劉備與其他諸侯平起平坐,雖然“居於末位”,但也進入到了諸侯級別。咱們再看袁術怎樣對待孫堅(孫堅當時依附於袁術),人與人之間的心胸是大不相同啊。

十八路諸侯表面上壯大,實際上各懷異心,大家注意到,諸侯中有誰真正上陣廝殺過?呂布連勝數陣的情況下,只有公孫瓚是“揮槊上陣,親戰呂布”,其他諸侯多是觀望,保存實力,甚至還暗中掣肘,互相攻擊。這樣的聯盟當然啥也幹不成,最終分裂失敗。


公孫瓚就這股“大哥”的脾性,在哪裡都願意為大家出頭,承擔責任,親自上陣。任何時候,做事情都需要這種有擔當的“大哥”,沒有他們挑頭,衝到最前面,什麼事都辦不成。如果沒有公孫瓚的揮槊親戰,就沒有張飛斜刺裡殺出,也就沒有“三英戰呂布”的千古傳奇。

會盟失敗,諸侯分散,各回各家,劉備勢單力薄,公孫瓚就將劉備安排在自己的地盤上,還給他以正式任命,授予地方上的軍政權力,劉備事業上的第一桶金就是這樣開始的。

都知道同學情特別寶貴,同學遇到困難你伸出手去幫助過多少?你遇到困難時,同學又幫助過你多少?為啥人家不願意讓你當“大哥”,你要想想,你能做到公孫瓚這樣嗎?


趙雲是在磐河之戰中投奔到公孫瓚帳下的。他救了公孫瓚的命。公孫瓚讓他在後軍主持工作,當然,以趙雲的能力,確實有些大材小用了。但公孫瓚並非對趙雲不認可,他很欣賞趙雲的武藝,立即將他介紹給劉備。劉備那時勢單力薄,只能以感情拉攏,長久為計。人世就是這樣,你對某些人掏肝掏肺,他卻早早地就謀劃著想要挖你的牆角。

劉備發現,到徐州去救陶謙是一個大好的發展良機,但他缺兵少將,就向公孫瓚借兵借將,尤其提出,要借趙雲。公孫瓚起初還操好心,為劉備擔心,認為他不值得為此得罪權高勢大的曹操,但劉備堅決要去,公孫瓚也支持了他,滿足了劉備的所有的要求。


劉備多麼聰明的人,他一去,一封書信就讓曹操退兵了。曹操是怕了劉備?是怕了後方襲擾的呂布?都不是,曹操真正忌憚的是公孫瓚。劉備向公孫瓚借來的兩千兵馬就在城外紮營,旗幟上明顯是公孫瓚的人馬,這就代表了公孫瓚的態度。你曹操不給面子,雙方爭鬥起來,這兩千人馬若有所損傷,以公孫瓚的脾氣,能善罷甘休?曹操可以不給任何人面子,但公孫瓚的面子他必須要掂量一下。所以說,徐州解圍,實際上是公孫瓚的威勢使然。

劉備解了徐州之圍,還與趙雲“捉手而別”,淚灑衣襟。確實是梟雄,不服不行,得了地盤還買了人心,這份頭腦遠勝公孫瓚。

公孫瓚後來與袁紹刀兵相見,一場惡戰,兵敗自焚而死,從此三國再無“大哥”。

公孫瓚這個人性情過分剛烈,脊樑骨過分堅直,他從來不願意委屈別人,更不願意委屈自己,他沒有劉備那種屢敗屢戰,四處漂泊屈身寄命的臉面,也下不了曹操那種寧負天下,不教天下負我的狠心,所以公孫瓚一敗即死,能成為一方諸侯,卻難成為天下之梟雄。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會遇到公孫瓚這種人,他有能力,愛面子,愛當大哥,樂於助人,在你遇到困難的時候,願意扶你一把,在你發展前進的時候,願意送你一程。

人,當你的事業有所成就的時候,千萬別忘了那個曾經把你扶上馬的“公孫大哥”,那是你一生真正的貴人。


饞嘴肥貓鏟史官


趙雲並不是公孫瓚讓給劉備的,而是因為一些情況,導致趙雲跟隨了劉備。趙雲,是三國中少有的“常勝將軍”,為五虎上將之一。其最早跟隨的是公孫瓚,而後才開始歸屬於劉備。而對於趙雲這麼以為人才,公孫瓚為何沒有重用他,任由其和劉備接觸呢?理由如下。

其一,公孫瓚識趙雲之才,卻不重用。

公孫瓚雖然出身低微,但因其傑出的才能,使得他年少成名。雖然在一些資料上,並沒有記載公孫瓚的出生時間。但是,我們根據其死於公元199年,第一次帶兵出征差不多是公元178年。按照男子帶兵出征的年歲為十六七歲來算,公孫瓚到自焚也只不過四十來歲。


可以說,這麼一位年少成名,一改自己出生卑微狀況的武將,其內心是非常自傲和有著強烈的自尊心的。而其能得到太守的賞識,以及娶得太守的女兒,其也必有過人之處。

在這種基礎上,趙雲被常山郡的人推舉出來做首領,並得到幾百義從的跟隨。以公孫瓚的才幹,他不可能看不出趙雲的不凡。但是,因為他內心的自傲,使得他認為就算趙雲再怎麼被推舉,也不可能比得上自己。要不然,公孫瓚也不可能在趙雲率眾來投時,大煞風景的說出了“趙雲是迷途知返”的糊塗話。

但是,和公孫瓚不同,劉備這人自始自終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就是一副禮賢下士,眼光獨特的模樣。所以,劉備看到趙雲“身長八尺,姿顏雄偉”後,本著能結交一個就多一條路的念頭,便一直以平等的關係和趙雲打好關係。

<strong>

比較那時候的劉備,雖然只是暫時依附公孫瓚,但是其本身就是公孫瓚的同學,隱約和公孫瓚同一個等級的。而那時的趙雲,只不過是公孫瓚麾下的一名士兵罷了。因此,以劉備的這種姿態去可以討好,自然兩人就熟悉起來了。

其二,良好的關係是靠互動來維護的。

劉備和趙雲的相識,主要是一場意外的邂逅。當時的劉備還是以老同學的身份來投靠公孫瓚,而有一次在營中走動時,正好看見趙雲在眼前經過。而後,劉備經過打聽後,才知道趙雲的姓名。

因為劉備流浪的關係,再加上手上的武將就關張二人。看到趙雲後,不免興起了撬公孫瓚牆角的念頭。故而,本著這種想法,劉備就不斷地和趙雲走動,聊天,開始建立了能談上話的關係。

<strong>

接下來,公孫瓚開始和袁紹相爭冀州。為了提防袁紹的偷襲,公孫瓚派青州刺史田楷前往青州西北部,同行的還有趙雲所率領的部分白馬義從,以及劉備所部。這個時候,劉備和趙雲兩人為了抵抗袁紹,就建立起了戰友的關係。更不用說,再後來的援救徐州中,劉備更是指名道姓的要求趙雲跟隨。

因此,在這一來二去的互動,以及劉備的刻意結交中,趙雲和劉備的關係可謂是不同往日而語。所以,在公孫瓚被袁紹逼得自焚後,趙雲也開始選擇了關係較為的劉備為跟隨的對象。

其三,劉備和趙雲的價值觀較為接近。

在演義中,我們可以發現,劉備是一個以拯救蒼生為己命,並且時刻想“光復漢室”的諸侯。而且,在對待百姓方面,劉備一直是以溫和的政策和態度去治理的;對待將士和人才方面,劉備更是做足了禮賢下士,周公吐哺的姿態。

因為劉備這種做法,以及完美的宣傳,使得劉備的名聲沒有一絲瑕疵,像極了“聖人”。

而趙雲,在演義的刻畫中,一直是以完美的儒將姿態展現在世人的面前的。另外,趙雲在對待百姓方面,其做法和劉備相似。

所以,在兩者關係交好的前提下,又有著共同的理想,以及相似的價值觀。只要趙雲把劉備和其他諸侯一一對比,就會選擇劉備作為自己投靠的對象了。

總而言之,趙雲和劉備能成為君臣,很大程度上和趙雲的前期鬱郁不得志,以及劉備的可以結交有關。


韶華傾夢


其實很多人都是開始沒被重視,後來大放異彩的。趙雲算一個,太史慈初投劉繇,張遼在丁原呂布手下,龐德在馬超手下,劉表手下黃忠,魏延。對於武將,由於年齡的原因,身體,力氣,武力都是個拋物線,有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可能當初的趙雲不如公孫瓚的眼吧。要知道軍隊的升遷絕對是按資排輩的,一下子提拔的並不多,可能趙雲正在公孫瓚的考核期,結果他跑了。

這一點劉備就厲害了,不給你升職,可以給你信仰。看歷代打江山或農民起義,不都有個吸引人的口號嗎?跟我走,有酒有肉是宋江,跟我走有命有官是陳勝,跟我走封侯拜相是劉邦。而劉備的口號就是匡扶漢室,連劉備給錢💰給女人趙雲關羽都推脫好幾回,那麼他們想要什麼,自然都要做從龍之臣,名垂青史了。

公孫瓚是個軍閥,沒有遠見,趙雲看不上他,很正常。現在不說當年的馬雲身無分文,讓七八個人集資,而他負責畫餅,並一直堅持下去,最後成功了嗎?你仔細想想,其實跟劉備的成功之路是不是很像呢?

所以堅持下去才能成功,祝各位2019都能堅持夢想,有所斬獲,即使失敗,永不言棄,劉備馬雲已經給後來者走出了一條成功天梯,就看各位的表現啦,加油!


坎坎且伐檀


其實說公孫瓚讓趙雲給劉備是不存在的,二人間的關係好著呢,還輪不到公孫瓚來出讓自己手下的猛將。首先說說趙雲這個人,常山趙子龍不但武藝高強,而且有著非常清醒的頭腦和自己的追求。在加入公孫瓚之前,天下人皆看好袁紹,河北各地英傑皆願投入袁紹帳下。但是袁紹這人有一個毛病,他是世家大族出身,注重的是名門望族的利益,對普通百姓階層盤剝嚴重。在這一點上,是不符合趙雲價值觀的。也正是因此,趙雲最終選擇了投入公孫贊帳下,而不是袁紹。

而在加入公孫瓚之後,趙雲又發現公孫瓚並不是自己能夠終身效力之人。巧合的是,這時的劉備剛好投身於公孫瓚帳下,兩人間也算投緣,價值觀更是相同。劉備也深知趙雲的能力,所以平時也會多多與趙雲結交。趙雲同樣也是掏心掏肺來對待劉備。

後來趙雲離開公孫瓚是自己主動選擇的,他以自己兄長過世為原由,向公孫瓚請假。其實他就沒有打算再回來。而這一點,劉備是看得清清楚楚。離開之時,劉備緊緊握住趙雲的手依依惜別,訴說衷腸,終是得到了趙雲的一句話。雲辭曰:“終不背德也。這裡的背德指的是不會背棄他劉玄德,而不是說的道德。

從公孫瓚處走了之後,趙雲也確實沒有再回去過,直到劉備徐州兵敗,暫居袁紹處,趙雲才再次出現,投入到劉備帳下。要說關係,兩人之間確實很好,同床眠臥是常態。而且當時趙雲還奉命為劉備募得數百兵馬,在關羽和張飛不在的日子裡,趙雲與這數百人就是劉備的全部班底。

所以說,趙雲根本就不是公孫瓚讓給劉備的,而是趙雲自己的選擇。趙雲與劉備投緣,同時也看清楚了公孫瓚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二人之間的價值觀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在趙雲的觀念中,有著救黎民於倒懸的執著,但是窮兵黷武的公孫瓚顯然不是這樣的人選。最終才選擇了加入劉備。

參考文獻:《三國之集解》 裴松之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