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明明一手好牌,為何卻輸得褲衩都掉了?

李克爽


公孫瓚(?-199年),字伯圭,出身貴族。因母地位卑賤,只當了郡中小吏。因其相貌俊美,且聲音洪亮、機智善辯,得到涿郡太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後逐步做到中郎將,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勇猛,威震邊疆。

公孫瓚好戰,與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胡人的上司劉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漸激化。初平四年(193年),公孫瓚擊殺劉虞,並挾持朝廷使者,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他與袁紹多次相爭,初期佔據優勢,但在龍湊之戰後,公孫瓚銳氣頓減,採取自保戰略,逐漸失去了部下信任,被袁紹擊敗。最終困於高樓,引火自焚。

可以說白馬將軍公孫瓚前期還是很有優勢的,而且他手下的白馬義從更是騎兵中的王牌,手下還有後來聞名天下的趙雲,可竟然突然就被滅了?為此我特意查了資料正好可以與你一起交流。

1、公孫瓚過於好戰。眾所周知,軍事上的失敗必然有政治、經濟原因的主導,而公孫瓚周圍大多為武將,所以在計謀方面輸於袁紹太多,公孫瓚單憑一介猛夫之力,可以威震蠻夷,但想入主中原還是有點難度的。

2、袁紹家族四世三公,擁有很強悍的政治號召力和行為影響,在袁孫征戰之中,輿論大都會指向公孫瓚,天時地利未佔,人和先失,離敗亡就不遠了。

3、公孫瓚的政治決策稍差,雖然他和袁術等大將為同盟,但是盟友幾乎是幫不到他的忙。反過來看袁紹,即使當時只有曹操一個盟友,卻給了公孫瓚很多的壓力。

4、經濟落後,現代人都知道,打仗消耗的就是人口和錢糧,公孫瓚的幽州是在內蒙一帶的山西,人口少環境也不利,資源更是不夠,而反觀袁紹呢?袁紹當時是在冀州,是當時東漢人口最多,經濟也是很繁華,經濟最繁華的富豪之地。

5、晚年頹廢,不知道為什麼,公孫瓚晚年跟早期真的判若兩人,公元191年,公孫瓚和袁紹在界橋南二十里出交鋒,公孫瓚的白馬義從被袁紹的麴義所破,這讓公孫瓚的作戰雄心降低了很多,隨後便自己建立了易京樓,在裡面貪圖享樂,對部下的任用也是走上昏庸的道路,親信奸詐小人,所以最終被袁紹擊敗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公孫瓚對待烏桓貴族的掠奪,主張以牙還牙,武力還擊,保護了漢族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如此英雄人物,沒想到也會英雄遲暮,可惜可惜啊。


無方


"榮耀歷史“用心為你解答歷史

這就像鬥地主一樣,拿到好牌亂打一通也會輸,那麼有信心搶地主的公孫瓚在手握2王4個2的情況是是怎樣輸牌的呢?

先來看看公孫瓚的底牌

強大的軍事能力

對外威鎮胡虜:公孫瓚的根據地是幽州,處於漢朝對鮮卑、烏丸等少數民族前線,公孫瓚作戰勇猛,打得這些外族服服帖帖,自己也憑藉著軍功從小小的長史硬是幹到了奮武將軍,還被封侯。在對外族作戰期間,他還依靠投降的遊牧民族騎兵組建了著名的“白馬義從”,作為東漢末年的特種兵,其戰鬥力也許只有後來曹操的虎豹騎能與之媲美了。

對內擊破叛亂:東漢末年各種起義不斷,給了公孫瓚表現的舞臺,他先是擊破張純與烏丸的聯軍,後來更是擊破30萬黃巾軍,聲望與威勢達到了頂峰,成為漢王朝最閃亮的明星。

周邊環境

與公孫瓚勢力相接壤的是袁紹、韓馥,韓馥自然不必說,雖然是冀州牧,但是隻是守著聚寶盆的孩子,誰來都能輕易奪走。真正有大志的是袁紹,但是此時袁紹有多大地盤?只有一個渤海郡,兵力少得可憐,就算後來奪得了冀州,但是在公孫瓚大軍攻打冀州時,袁紹還是趕緊把原來自己的根據地渤海郡送給了公孫瓚。可以看的出來,在當時的河北地區,並沒有諸侯能與公孫瓚對抗,其發展的環境是相當不錯的。

按照正常趨勢來說,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還有不錯的發展環境,那麼公孫瓚已經是穩紮穩打,逐漸統一河北,再虎視中原,那就沒有袁紹、曹操什麼事情了,劉備更是在公孫瓚手下混飯吃的。

那麼公孫瓚怎麼就突然腦子短路,被瑟瑟發抖的袁紹給逼到牆角,最後自焚而亡呢?

驕兵必敗

無論是面對鮮卑、烏丸,還是黃巾軍,獲勝的都是公孫瓚,經常打勝仗讓全軍從公孫瓚本人到普通士卒都變的驕橫。

因為堂弟公孫範的死,公孫瓚和袁紹結仇,起兵攻打袁紹。此時袁紹剛剛佔有冀州不久,本想求和,還任命公孫瓚的堂弟公孫範為渤海郡太守,相當於把渤海郡送給了公孫瓚,這更加助長了公孫瓚全軍的氣勢,變得目中無人。

面對著袁紹大將麴義800人的部隊,公孫瓚想都不用想直接命令白馬義從衝鋒,結果後方埋伏了強弩部隊,白馬義從損失殆盡,軍心大振,無心再戰,全軍潰敗,這就是界橋之戰,從此袁紹與公孫瓚實力對比發生偏轉。

戰略規劃不如袁紹

界橋之戰失敗後,公孫瓚並不是一蹶不振,他的大本營在幽州,但是後面幾年時間內,公孫瓚並沒有明顯的版圖擴張計劃,反觀袁紹,依靠冀州,拿下了青州,期間擊破袁術、黃巾軍等等,逐漸穩定了冀州和青州局勢,勢力大增。此時,實力的天平已經偏轉向袁紹一方。

殺劉虞是自掘墳墓

劉虞是幽州牧,是公孫瓚的頂頭上司,這也是公孫瓚最大的短板,他從來沒有真正擁有一州之地,這也讓他無法甩開膀子大肆擴充軍隊建立自己的勢力,更要命的是這個上司和自己想法總是相反。對待外族,劉虞的政策是安撫,而公孫瓚就是一個字——殺!劉虞也主張與民休息,一直髮對公孫瓚的窮兵黷武,雙方看不對眼,終於大打出手,最後公孫瓚打敗劉虞,並且殺了劉虞全家,這下可捅了馬蜂窩了,劉虞是皇室宗親,又是朝廷任命的幽州牧,而且在民間富有賢名,甚至外族聽說劉虞被殺,都要騎兵為劉虞報仇。在劉虞兒子的組織下,原劉虞部下、袁紹以及烏丸三方聯軍,圍攻公孫瓚,公孫瓚連戰連敗,最後逃回易京固守。

昏招迭出

袁紹等人退兵後,公孫瓚竟然在易京建了一座高臺,只有自己和妻妾住在裡面,7歲以上的男性不得進入,他自己也不出來,專門訓練了一批嗓門大的婦女用吼的方式來傳達命令。因此公孫瓚逐漸與部下關係疏遠,後來袁紹再次攻擊公孫瓚,面對被圍的部下,公孫瓚拒絕發兵救援,於是公孫瓚的城池被袁紹各個擊破,最後被合圍於易京。更加可笑的是,公孫瓚給兒子發出求救信,竟然在信裡和兒子約定舉火把後內外夾擊袁紹,在被團團包圍的情況下還在信里約定作戰方式,如此愚蠢的錯誤竟然在以前百戰百勝的公孫瓚身上發生了,不可思議!不出意料地這封信落到了袁紹手中,將計就計,騙得公孫瓚出城作戰,全部被殲,公孫瓚逃回易京高臺,眼見大勢已去,自焚而亡。

總結

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就是隻踢了半場好球,前半生太過於順利,一旦功成名就後就忘乎所以,結果只能是被歷史淘汰。

榮耀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公孫瓚是北方最強悍的軍閥之一,佔據幽州地區。

公孫瓚是善戰的軍閥,他是通過軍事作戰,打垮烏丸人等強悍少數民族叛亂,掃平黃巾起義,這才上位的。

公孫瓚的部隊戰鬥力很強,還有精銳的白馬義從。

就軍事作戰上,公孫瓚和袁紹作戰多年,大部分時期絲毫沒有佔下風。

那麼,為什麼公孫瓚最終一敗塗地呢?

第一,公孫瓚是個拙劣的政客。

雖然是戰亂的三國,以武力打天下,但軍閥必須精通政治。

當時大家實力都不強,包括曹操在內也是從小軍閥混起來的。

軍閥必須懂政治,聯絡一切可能的盟友,對控制區妥善經營,爭取地方豪強的支持。

然而,公孫瓚卻做得很爛。

當幽州牧劉虞對少數民族進行安撫,丘力居等烏丸首領都派人表示歸順的時候,公孫瓚竟然派人殺了丘力居派出的使者。

由此,烏丸持續叛亂,大大消耗了公孫瓚的實力。

再到後來,在幽州治績極佳,而且在百姓心中享有極高聲望的劉虞,竟然也被公孫瓚殺害。誠然,公孫瓚試圖幹掉有名無實的劉虞,自己獨攬幽州大權,但也沒有必要做這麼絕,吃相如此難看。

劉虞在幽州的舊部很多,也頗為受到軍民的愛戴。公孫瓚殺死劉虞以後,頓時失去民心,很多劉虞部下成為敵人。

後來公孫瓚被袁紹擊敗時,本來有機會利用幽州地盤東山再起。然而,劉和(劉虞的兒子,公孫瓚是其殺父仇人)和鮮于輔(烏丸頭目,之前被公孫瓚狂虐的)聯軍攻破幽州,抄掉了公孫瓚的老巢。

由此,公孫瓚等於是內憂外患下,同袁紹決戰的,那還好的了嗎?


第二,剛愎自用又沒有才幹

公孫瓚對於自己評價非常高,認為自己是天才,什麼都能搞定。

在三國時期,無論曹操、劉備、孫權身邊,都有一個強大的幕僚團。

這些幕僚團主要負責獻策,是決定三國很多重大戰爭和政策的關鍵人物。

以曹操、劉備、孫權的能力,都需要這麼多智囊幫助,何談大老粗公孫瓚?

然而,公孫瓚身邊除了一個白馬義從副統領嚴綱之外,其餘都是他的親戚如公孫越、公孫範、公孫續等。

哪怕是趙雲、劉備這等曾經在他麾下效力過,後來被證明為英才的人物,也入不了他的法眼,更得不到重用。

公孫瓚剛愎自用,不聽別人的勸告,一意孤行。

自然,如果你真的能力超群,這麼做也算你狠而已。但公孫瓚自己才能又不強,最終導致被袁紹按在地上摩擦。

其實,我們看看公孫瓚最後時期,是很悲哀的。

據說他將易京城牆造得有六七丈高,城牆之外有土塹,土塹之外還有土塹,再儲備上極多的糧食……

這還不是關鍵的地方,公孫瓚開始不相信任何人,深居簡出不讓任何男人靠近。

他在城中造了一座高達十丈,不設樓梯的高樓,只和妻妾姐妹們住在裡面,公文和一切物資都用繩子吊上去,至於傳令,則用專門經過訓練的大嗓門女人(通信靠吼)。

到了這種地步,公孫瓚完全是眾叛親離了。

做軍閥輸得褲衩都掉了,公孫瓚也算極品了。


薩沙


公孫瓚出身貴族,儀表堂堂,威武雄壯,聰明有學識,可以說是一枚很有才氣的帥哥。與劉備、劉德然一起曾就學於盧植。雖然,母親低微的出身,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孫瓚的發展,但並沒有阻擋公孫瓚初期的良好發展。可惜的是,他後來的所作所為,卻葬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戰功卓著,不斷彰顯正義

公孫瓚曾給太守劉其當過下屬,相處得不錯。後來劉其犯了法,被朝廷發配到交州。於是,公孫瓚就喬裝打扮成普通士兵,一路上悄悄地護送劉其。途中,劉其被朝廷赦免釋放了,公孫瓚就回到了駐地。公孫瓚的這一舉動得到了人們的賞識,因此被薦舉為孝廉,並被朝廷委任遼東屬國的長史。

公孫瓚在關塞巡邏時,發現了數百名鮮卑族的騎兵,他說:“如不主動進攻,必將被殺。”於是 ,公孫瓚就率先衝入鮮卑騎兵中,奮力擊殺,導致鮮卑騎兵被殺傷數十人,但自己一方的損失也超過了半數。從此以後,鮮卑人不敢輕易地進入關塞。為此,他被朝廷任命為涿縣縣令。

漢靈帝光和年間,公孫瓚率領三千騎兵去平定邊章、韓遂的叛亂時,碰上漁陽人張純鼓動著遼西烏桓的丘力居等造反作亂。於是,公孫瓚就果斷地、勇猛地率軍打擊了張純等叛賊,受到了朝廷的表彰,被晉升為騎都尉。隨後,烏桓的貪至王見勢頭不好,就率眾投降了公孫瓚。公孫瓚被封為都亭侯、中郎將。

188年,公孫瓚大戰張純、丘力居時,作戰勇猛,深入追擊,被丘力居的軍隊圍困了二百多天,到了彈盡糧絕的境地,士兵也死傷一多半。此時,丘力居的軍隊也是缺吃的少喝的,戰鬥力非常低了,丘力居只好偷偷地撤圍遠走柳城。於是,公孫瓚得救了,獲勝了。朝廷為此封公孫瓚為降虜校尉,兼領屬國長史。

從此,烏恆人不敢再輕易進犯。與公孫瓚一起征戰沙場的幾十位馬騎得好、箭射得好的人,都喜歡騎白馬,作戰時團結互助,因此他們自號“白馬義從”。

191年,公孫瓚率領軍隊大戰青州的黃巾軍,殺的黃巾軍丟盔卸甲,大敗而逃。公孫瓚趁他們逃跑渡河到一半時,迅速出擊,再次擊敗他們,殺死、俘虜數萬人,並獲取了很多財物。

於是,公孫瓚威震天下了。

德行不夠,驕橫傲慢

劉虞到幽州任軍政長官後,不斷派人到遊牧民族中宣傳利弊,鼓動、勸說他們幫助擒獲叛賊張純等人。丘力居等聽說劉虞到了,就派遣使者與劉虞溝通、協商投降事宜。但是,公孫瓚知道了後,因害怕劉虞立功,就派人暗殺丘力居的使者,阻撓、破壞丘力居與劉虞的互聯互通行為。

公孫瓚的堂弟在受袁術之命幫助孫堅時,被袁紹的軍隊打死了。袁紹就把渤海郡太守印交給了公孫瓚的另一個堂弟公孫範。結果,公孫範幫助公孫瓚攻取了青州、徐州。之後,公孫瓚不經朝廷允許,就擅自任命了冀州、青州、兗州的州牧(一州的最高長官)。

192年,袁紹為了洗雪恥辱,親自率軍迎戰公孫瓚。袁紹命令他的大將麴義率領八百精兵為先鋒,以強弩作掩護,伏擊公孫瓚軍。公孫瓚當時有三萬精兵強將,根本沒把袁紹放在眼裡,命令軍兵迎戰。結果,公孫瓚的軍隊遭到了麴義致命的伏擊,全軍潰敗,人人爭相逃命。麴義斬殺了公孫瓚任命的冀州刺史嚴綱。公孫瓚企圖穩住陣腳,率兵還擊,又被打敗了。於是,公孫瓚逃到薊縣縣城的東南方向,另築了一座小城自守。

193年,劉虞認為公孫瓚和袁紹之間連年的戰爭,對百姓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就盡力勸說、約束公孫瓚。但是,公孫瓚不僅不聽勸,反而變本加厲地掠奪、禍害百姓。於是,劉虞就率兵攻打公孫瓚,結果,劉虞大敗後逃到了居庸縣。公孫瓚攻破了居庸城,活捉了劉虞和他的妻子兒女。公孫瓚以劉虞與袁紹聯合謀取帝位為由,把劉虞和他妻子兒女殺死在了薊縣。劉虞死了之後,公孫瓚佔據了整個幽州,以一方霸主自居,驕橫傲慢,不知憐恤百姓,多行小人之道。

前功盡棄,葬身祝融之腹

195年,劉虞的從事鮮于輔、齊周及騎都尉鮮于銀等率幽州兵馬為劉虞報仇,大敗公孫瓚駐守漁陽的軍隊,並殺死了公孫瓚任命的太守鄒丹。接著,烏桓峭王、鮮于輔、劉和(劉虞之子)與袁紹大將麴義合兵大敗公孫瓚於鮑丘。

隨之,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等地相繼處置了公孫瓚任命的長官,並與鮮于輔、劉和合兵一處,攻打公孫瓚。屢戰屢敗的公孫瓚,逃回了易京,堅守不出。之後,公孫瓚讓士兵靠著易河挖了十幾條深而寬的戰壕,並在戰壕內堆築起了高達五六丈的土丘,土丘上築有營壘。公孫瓚與妻妾居住在高達十餘丈的土丘上,囤積了很多給養的營壘裡。同時,公孫瓚不再交往賓客,原本親信的人,也都疏遠了。

好像是要與世無爭了,可他能做到嗎?

198年,袁紹想跟公孫瓚和解,公孫瓚沒有理會他,只是加強了戰備。於是,袁紹出兵攻打公孫瓚。公孫瓚的守將被袁紹攻打、圍困時,公孫瓚非但不救,卻說:“救一人,那以後眾人都會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戰。現在我不去救他們,他之後被圍困的將士就會自我勉勵。”

這樣一來,他的將領或降或逃,導致袁紹很快攻到了他的堡壘前面。於是,萬般無奈的公孫瓚派他的兒子公孫續向黑山(今河南浚縣西北)黃巾軍求救。

黑山的黃巾軍還沒到,公孫瓚就急不可耐地送密信給他的兒子公孫續,讓他率兵為外應,到時候舉火把為號,他從城內殺出,兩相夾擊袁紹。

袁紹截獲了這封密信,就對公孫來了個將計就計。火把舉起來了,公孫瓚殺出城了,卻遭到了袁紹的伏擊,公孫瓚大敗,又退縮到堡壘內繼續堅守。袁紹不想再給他機會了,就派士兵把地道挖到了公孫瓚的城樓下,並漸漸向中央的土丘靠近。公孫瓚發現了,已無良策應對,即使有,也已來不及了。他知道一切都結束了,於是引火自焚了……


歷史漫談君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要理清這個問題,我們就先要理清公孫瓚手中有什麼好牌,然後再理清公孫瓚是如何輸的。下面請聽我來給你分析。

好牌一:好名聲

在三國時代,一個好名聲是一個諸侯最大的財富。我們可見劉備因為“皇叔”這個名聲,得以聚攏一大批人才,並且經年不到;曹操因為祖上被過繼給了宦官,因此常常被人譏諷為“閹醜之後”,同時,曹操也因曹參後人這個名聲而備受矚目。那麼公孫瓚有什麼名聲呢?

公孫瓚出身貧賤,沒有顯赫的家世,因為自身在塞外抗擊胡人有功,因此積攢下了良好的聲譽,北方豪傑多歸心於敢於異族作戰且屢戰屢勝的公孫瓚。憑藉自身抗擊胡人,保家衛國的功勞,公孫瓚贏得了好名聲。並且公孫瓚為人豪爽,待人真誠,也因此深得民心與軍心。

公孫瓚像

好牌二:白馬義從

在三國時代,幾乎每個稱雄稱霸的軍閥手中都有自己的招牌軍隊,如曹操的虎豹騎、袁紹的大戟士,董卓的飛熊軍等。在公孫瓚手中,也有著自己的一支王牌軍隊:白馬義從。

白馬義從是公孫瓚在長時間征討胡人過程中形成的一支精通騎射,來去如風的騎兵部隊,因為全部騎乘白馬,因此被人成為白馬義從。這支部隊經過了戰爭的洗禮,戰鬥力極強,在公孫瓚與胡人的戰鬥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並且成為了日後公孫瓚爭霸的資本之一。

遊戲形象

三、公孫瓚如何敗掉自己的好牌的

首先是好名聲,公孫瓚因為劉虞對自身的節制產生了對於劉虞的殺心,最終矛盾爆發,公孫瓚殺掉了劉虞,這就使得公孫瓚敗掉了自己的名聲。為何?因為劉虞是漢室宗親,並且是朝廷封的幽州牧,且劉虞愛民如子並沒有刻意針對公孫瓚。因此於公於私公孫瓚都沒有理由殺劉虞。劉虞之死徹底敗掉了公孫瓚的名聲。隨後公孫瓚不懂收斂,掠奪百姓,虐待手下,睚眥必報,徹底把自己最後一點人望也敗掉了。

再就是白馬義從。在界橋之戰中,公孫瓚不聽手下勸告,執意讓白馬義從出戰,結果白馬義從中了鞠義的埋伏,鞠義以弓弩兵大破白馬義從,橫行天下一時的白馬義從也損失殆盡,成為歷史。

最終,失去了名望和軍隊的公孫瓚困守在孤城,引火自焚,一代梟雄,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公孫瓚劇照

四、總結

最後用范曄的話作為總結,其實范曄也看到了公孫瓚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爛了。

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自帝室王公之胃,皆生長脂腴,不知稼穡,其能厲行飭身,卓然不群者,或未聞焉。劉虞守道慕名,以忠厚自牧。美哉乎,季漢之名宗子也!若虞、瓚無間,同情共力,糾人完聚,稸保燕、薊之饒,繕兵昭武,以臨群雄之隙,舍諸天運,徵乎人文,則古之休烈,何遠之有!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日航通鑑


在三國剛開始時,公孫瓚也算是個名動天下的人物,甚至實力還在袁紹之上,可是後來卻是越混越差,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在公孫瓚所佔據幽州,存在一個身份、地位、名望、甚至綜合實力都要遠高於公孫瓚的人,他叫做劉虞。

劉虞是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的後代,那絕對是正兒八經的皇族子弟。並且,劉虞不僅是幽州的最高軍政長官,還是當時最優秀和實力最強的皇族成員。只不過,由於公孫瓚一直在軍隊中任職,又主要負責幽州對外的各種戰事,所以他對軍隊的把控力要遠遠高於劉虞。

更重要的是,後來公孫瓚和袁紹爭奪冀州的那場戰爭,持續了整整一年,雖然公孫瓚被打得損失慘重,但卻讓他對軍隊的把控力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因為,在這場戰役中,那些非公孫瓚嫡系的軍隊,都被他逐一瓦解或改編,軍隊中的各大將領,也都被他趁機換成自己的親信和嫡系,這樣一來,他所統帥的這支軍隊雖然人數不多,但卻都是以他馬首是瞻。換句話說,這支軍隊已經不再是那種內部存在各種節制關係的政府軍。



也正因為此,後來公孫瓚和劉虞鬧翻,劉虞雖然是幽州最高軍政長官,麾下又有近十萬大軍,卻仍然敗給了公孫瓚。因為,劉虞當時兵力雖多,但顯然帶有烏合之氣,他的這十萬大軍是由多支不同屬性的軍隊組成,內部之間又存在各種節制,其戰鬥力自然可想而知。

所以,公孫瓚抓住這個機會,才將劉虞給殺掉。但問題是,公孫瓚把劉虞淘汰出局,卻並不意味著他就可以獨霸幽州,因為劉虞倒下了,但是劉虞代表的力量並沒有就此一直瓦解。在這種背景下,公孫瓚就上表朝廷請任命段訓為幽州刺史。換而言之,公孫瓚希望幽州的地頭蛇們相信,自己並沒有獨霸幽州的意思,他之所以殺劉虞,完全是因為劉虞不給他留活路。

但即便如此,當公孫瓚把劉虞的頭顱送往京城長安時,劉虞的舊部尾敦在半路上截下頭顱,送回安葬。其後,田疇又公然無視公孫瓚的命令,公然祭拜劉虞,而公孫瓚對此卻也沒有辦法。當然,這兩件事只是一個序曲。因為,真正高舉劉虞大旗,不斷反擊公孫瓚的事還在後面。



在這種背景下,公孫瓚對幽州的統治是有多薄弱,大家可想而知。而接下來,公孫瓚又做了一件錯誤的戰略,徹底讓他走向失敗。其實,公孫瓚的這件戰略,就和後來袁術稱帝性質是差不多,目的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

換句話說,他們面對自己地盤內的各種能與自己分庭抗禮的勢力,自然需要想方設法讓他們臣服,否則他們集團內部,就是一個鬆散的聯盟,而這種聯盟性質的利益集團,在接下來的天下爭霸賽中,自然是無法與那些能夠強有力控制部下的利益集團想鬥爭。

也正因為此,袁術才選擇的稱帝,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從法禮上高出集團內部的其他勢力一頭,這樣他就比較好名正言順的加強中央集權。而當時公孫瓚的選擇,則是更簡單和直接,他直接大肆提拔那些出身低賤的人出來當官,用以分割那些豪門大族的勢力。

據史書上記載:“公孫瓚對士大夫名望在他之上的,一定假借法律來陷害;對有才能的人,一定要把對方置於窮因之地。有人問公孫瓚這樣作的原因,公孫瓚說:‘士大夫們全都自認為他們應該富貴,給他們富貴,他們也不會感謝。’所以公孫瓚所寵信的都是商販一類的庸人,與這些人結為兄弟,或者互通婚姻。這些人到處侵擾欺人,百姓怨恨他們。”

公孫瓚這種行為,常常受到人們的詬病。其實呢?這是一種明顯站在豪門大族子弟的角度所說的話。其實,類似的內容,如果換成我們現在的話去說,那就是,公孫瓚想盡各種辦法打擊官N代,並且想盡各種辦法啟用窮N代。



那麼,公孫瓚為什麼這樣做呢?大約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史書上說得非常清楚,因為官N代能當官,就是因為人家的門第、血統,人家當了官,自然不會感激公孫瓚;更不會死心塌地的跟著公孫瓚混。

第二層意思呢?是因為官N代都是家大、勢大、財大的豪門子弟,如果公孫瓚手下全是這種人,他自然很難打破多頭格局;但如果換成是出身低賤的人呢?他們自然缺乏與公孫瓚博弈的資本,如果公孫瓚手下全是這種人,公孫瓚在自己的地盤上,自然很容易一嗓子喊到底。

但可惜的,結果證明公孫瓚的方法也用錯了。因為,從東漢末年開始,貴族政治已經漸漸興起,門第血統出身論更是已經逐漸成為時代的主流,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孫瓚放著豪門貴族子弟不用,反而大肆提拔那些出身貧窮和低賤的人,這在當時的人們來看,絕不是所謂的英雄不問出處,而是赤裸裸的反天行為,就是傳說中的逆歷史潮流而上。

也正因為此,公孫瓚最後才會輸的一塌糊塗。同時,我們在看史書時,前期的公孫瓚,多少也有點英雄樣;再看後期的公孫瓚,整個就是一個丑角。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士大夫控制著話語權,你敢公然挑戰他們的既得利益,那還了得?所以他們自然會對公孫瓚後來的行為大肆詆譭和抹黑。


我是趙帥鍋


說實話,公孫瓚在漢末諸侯絕對不弱,但可惜他碰到的對手太強,不用懷疑,說的就是袁紹袁本初。在我看來,前期的袁紹袁本初堪稱東漢末年最優秀的軍閥,即使是曹操也遠不是他的對手。

被曹操稱為“色厲膽薄,好謀無斷”袁紹真有那麼強嗎

很多人提到袁紹,腦海中自然浮現出一個坐擁幾十萬大軍卻被曹操輕易擊敗的笨蛋形象。可是又有幾個想過,這廣袤領土,眾多軍隊,河北霸主的稱號可不是憑空得來的,都是他一拳一腳打下來的。

誠然,袁紹是一個官二代,甚至可以說是當時最頂級的官二代,不過相比他的兄弟袁術,他不是嫡子,只是小妾所生,天生比他低了一頭。但無論是論名望還是論人脈,袁紹都甩他十條街。

為什麼呢?

早期的袁紹,胸有抱負,禮賢下士,敢作敢為,是當時最著名的青年才俊,即使是曹操也甘願做他的小弟。這其中或許有他家世的原因,但作為庶子的袁紹遠超過嫡子袁術,也可見他的能力。

有的人在成功之前是真的厲害,有一定成就後反而歸於平庸,袁紹就是其中的典型。

前期的袁紹面對公孫瓚絕對是劣勢,他手下是剛剛接手人心不穩的冀州,軍隊數量不但少而且實戰經驗差,而公孫瓚則是虎踞幽州,手下是威震塞外的幽州鐵騎。在戰場上,從來不會看什麼家族聲望,有的只是誰的軍隊更強,名滿天下四世三公的袁紹袁本初只能被痛打一通。

面對壓力的袁紹是最強的袁紹,在這一時期內,他表現出的是最優秀君主的素質。也正是如此,才能真正得到田豐沮授這樣河北英傑的死心塌地,才能讓曹操繼續甘心表示臣服,才能成為天下諸侯望風景從的袁霸主。

總的來說,不是公孫瓚不強,只是他很不幸,遇到了前期巔峰“明主形態”的袁紹,這樣狀態的袁本初連曹操都恐懼。如果他處在的南方或者中原,未嘗不能成就一方霸業。


婁南散客


“白馬將軍”公孫瓚,在東漢亂世之初,那也是響噹噹的人物!三千“白馬義從”打得匈奴人懷疑人生,威震塞外。

而作為當時漢末群雄之一,公孫瓚一度佔據北方四州,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實力不輸袁紹。甚至在與袁紹相爭的過程中,佔據上風。不過他最終還是輸給了袁紹,落得個困於高樓,引火自焚下場。

他為何會失敗?

第一點,公孫瓚“外交”工作做的不好。

當時他主要的對手是袁紹,雖然自己佔據著整個幽州,在兵馬方面比著對方有一定的優勢,不過這個地區土地比較貧瘠,百姓的富裕程度也沒法跟袁紹的冀州相比。如果說在一開始就解決戰鬥,公孫瓚是不“慫”對方。
不過一旦展開持久戰,他只能被對手慢慢拖垮。所以在雙方僵持了一段時間以後,公孫瓚就一直處於被壓制的狀態。本來就不算好的局面,又因為公孫瓚外交工作不合理,他又跟北邊和東邊的少數民族結下了樑子。

這些勢力最後跟袁紹聯合,正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重重打壓之下,怎會有不敗之理?

第二點,名望不夠。

公孫瓚的出身是“拿不上臺面”的,雖然自己是貴族子弟,但其母親出身非常卑微,這也讓他的名望以及號召力明顯不足。

要知道在那個時代,雖說是亂世,但也講究個出身,劉備賣草鞋的不也自詡中山靖王之後,嗎?

雖然公孫瓚依靠著自己的努力得到了一定資本,不過跟對手袁紹比起來還是“不夠個”。汝南袁家“四世三公”的招牌非常響亮,雖說袁紹只是庶子,但人家出道早,在河北一代很有名望。

等袁紹佔據了冀州以後,天下各處的謀士英雄都紛紛投奔,袁紹陣營中的一流人才數不勝數。

反觀公孫瓚這邊,當趙雲前來投奔的時候,他哭喪著對趙雲說,聽聞你家鄉的人都願意投奔袁術,為什麼君迷昏了頭腦來投奔我呢?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公孫瓚本人就對身世不自信。


第三點,盟友不能互助

公孫瓚一方和孫堅袁術以及陶謙是聯盟關係,雖然自己的這些盟友都很有實力,但可惜的是他們都幫不了盟友。

在當時的格局分佈情況下,公孫瓚的盟友們全部都遠在南方,他和袁紹對陣的地區又位於北方,自己的周圍有曹操、袁紹、以及袁紹的諸多黨羽。

己方勢力被重重包圍,而盟友們又不能及時前來幫助,在這樣的困境之下,他的失敗也是早就註定的了。


除去以上這些大方面的因素以外,他個人的修養眼光、陣營中的人才質量和數量,均不如對手那樣的強大,公孫瓚的實力總給人一種“虛胖”的感覺。雖然說有很多的兵力,但是能拿的出手的將軍還真沒幾個。

雖然說手下有趙雲這般的將領,不過他始終沒有發現人才並任用人才,這或許也是他失敗的重要原因吧。

這可能和他自身性格有關,他為人頗有些自傲孤僻,不像曹操劉備那樣平易近人,所以他和底下人關係並不好。

“瓚慮有非常,乃居於高京,以鐵為門。斥去左右,男人七歲以上不得入易門。”

總的說來,公孫瓚也算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要知道當時佔據的北方幽州等地,民風彪悍,實力並不弱。而且遠離中原鬥爭中心。他如果能夠休養生息,靜觀其變,看著袁家兄弟,曹操呂布等人亂戰,自己則坐收漁利。一旦時機成熟,他攜北境之兵南下,大可有一統天下之威啊!

范曄曾這樣評價公孫瓚:

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州里善士名在其右者,必以法害之。自帝室王公之胃,皆生長脂腴,不知稼穡,其能厲行飭身,卓然不群者,或未聞焉。劉虞守道慕名,以忠厚自牧。美哉乎,季漢之名宗子也!若虞、瓚無間,同情共力,糾人完聚,稸保燕、薊之饒,繕兵昭武,以臨群雄之隙,舍諸天運,徵乎人文,則古之休烈,何遠之有!

所以啊,想來“白馬將軍”也是有些可惜啊!


白話歷史君


三國演義中,早期有不少勢力強大的軍閥,如袁紹、袁術、公孫瓚、劉表、劉璋等,他們巔峰時期佔據一州或數州,兵強馬壯,大有一統天下之勢。這就和玩撲克牌一樣,這些大佬們摸得一手好牌,不久兵敗人亡,輸的連褲衩也沒了。

其中公孫瓚仗著“白馬義從”精騎,威震塞外遊牧民族、大破十幾萬黃巾軍、與袁紹爭奪冀州、斬劉虞佔幽州,大有一統中原之勢。之後,他的處境急轉直下,敗亡的速度太快了,於公元199年兵敗自焚,以下依據演義及相關史料,分析如下三個原因。

其一,公孫瓚兇殘弒殺,失去了民心。如公孫瓚曾暗中殺害歸附的少數民族使者及上司劉虞。幽州牧劉虞為政寬仁,愛民如子,深得幽州和少數民族之心。他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北方的遊牧民族,而公孫瓚是一員武將,只知道有徵戰,才能有戰功,擴充自己的勢力。他是一個緊握軍權的大軍閥,自持兵力強大,放縱自己的部隊,搶劫老百姓及周圍少數民族。

公孫瓚與實行仁政的上司劉虞不和,後公孫瓚將上司劉虞殺害。他得到了北方四州,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然而,此時的公孫瓚雖然兵強馬壯,卻因弒殺失去了人心,只是一個紙老虎。

其二,公孫瓚和袁紹爭奪冀州失敗,聲色犬馬,與部將離心離德。公孫瓚和大軍閥袁紹矛盾日益升級,都為了爭奪冀州。公孫瓚爭鬥失敗,退回幽州,憑險據守。公孫瓚在易河挖戰壕,堆築高達五六丈的圍牆,公孫瓚居住在中間,七歲以上男人就不許進入,裡面只有他的妻妾和糧食。他的這種做法,與忠臣良將及賓客關係日益疏遠。《後漢書》中記載如下:

“瓚慮有非常,乃居於高京,以鐵為門。斥去左右,男人七歲以上不得入易門。”

後袁紹派遣大軍,圍攻公孫瓚,圍住其一部將。那員部將向公孫瓚求救,公孫瓚不肯相救,還振振有詞,“如果這次救他,那以後眾人都會只等救兵而不肯死戰。這次我們不去救援,以後被圍困的將士就會自己想辦法自救。”事與願違,袁紹大軍來攻時,公孫瓚的看到袁紹勢力強大,獨自對抗不了,又沒有援兵,眾人或降或逃。

其三,公孫瓚沒有重用趙雲。演義第七回,公孫瓚與袁紹大將文丑作戰,兵敗而逃,命在旦夕,被趙雲所救。這時的趙雲,還是一個少年,剛剛出世,武器裝備、作戰經驗不足,和巔峰時期無法相比。就是這樣的一個少年,卻和文丑大戰五六十回合,不落下風。

趙雲如此忠心耿耿,多次救公孫瓚性命,卻沒有受到他的重用。公孫瓚認為趙雲是從袁紹那邊投奔而來,或許是袁紹派來的奸細也未可知。因此,趙雲真心歸附公孫瓚,而公孫瓚卻棄之如敝履。好多和袁紹的戰役,如果公孫瓚重用、派出趙雲,無往而不勝,他卻時刻防著,沒有放手使用趙雲。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公孫瓚初得趙雲,不知心腹,令其另領一軍在後。遣大將嚴綱為先鋒。”

在劉備向公孫瓚借趙雲及兵馬時,公孫瓚眼睛眨也不眨,將其借給自己的好同學劉備。雖說公孫瓚和劉備關係密切,本著提攜幫助他的心思,那也不能將自己的大將說借就借啊,怎麼也得談一談條件吧。古代軍閥將軍隊看成自己的命根子,就連父子、親兄弟也不會借給。如袁紹和袁術兩個兄弟,如果聯合起來,那就是三國最強大的諸侯。然而,袁紹和袁術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拆臺,互相攻伐,最後雙雙斃命。

公孫瓚作為軍閥,也不會免俗,將軍隊看做自己的命根子。他和劉備既不是親兄弟,也不是像桃園結義一樣的結拜兄弟,只是普通的同學關係。他倆共同和盧植學過幾天學問而已。這樣普通的關係,公孫瓚很“大方”地將趙雲借給劉備,只能說明他不重視趙雲。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瓚曰:“我借與君馬步軍二千。”玄德曰:“更望借趙子龍一行。”瓚許之。

總結:公孫瓚本來佔據北方幽州等肥沃之地,真的是一副好牌。如果他休養生息,在天下有變之時,南下爭雄,未必會輸給袁紹、曹操等實力派。可惜他自作孽,不可活,最後輸的一塌糊塗,血本無歸。

關注三國、分析三國、研討三國,為您揭開三國未解之謎。


魁哥說歷史


導讀:在三國時期,除了魏蜀吳三國以外其實還有盤踞遼東的第四股割據勢力-遼東公孫氏。追本溯源,遼東公孫氏還得說道威震塞外的白馬將軍公孫瓚。想當初公孫瓚首先白馬義從戰力無雙,甚至和四世三公的袁紹PK都不落下風。那麼這麼一手好牌怎麼會被逼自焚呢?


由北方朝廷藩籬到擁兵自重的亂世軍閥

公孫瓚是貴族庶出,曾經拜盧植為老師,和大漢皇叔劉備是師兄弟。公孫瓚武藝高強,因抗擊北方烏桓、鮮卑有功累升任中郎將。五年後封降虜校尉,封都亭侯。也帶出了戰力無雙的白馬義從。在鎮壓黃巾軍時立下大功,得以割據一方。


要兵有兵、戰力無雙的公孫瓚失敗的原因分析

公孫瓚最後兵敗袁紹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沒有虛化若谷之心,缺乏謀臣輔佐

公孫瓚雖然出身也是貴族,但是隻是庶出。所以相比四世三公出身的袁紹而言,公孫瓚就慘多了。袁紹身邊文臣武將齊備,也就是說被說是謀臣,人家都能組建參謀部。雖然公孫瓚自恃勇猛,但是缺乏靈活的大腦只知道蠻幹哪行啊。嚴格意義上說,公孫瓚有點和呂布一樣,是將才而非帥才。不具備獨霸一方的能力和手段。說白點就是有點先天不足的意思。


2、不休民政,軍紀敗壞

公孫瓚以幽州為大本營,相對中原地區幽州寒冷貧瘠,出產不豐。在這種情況下,更應該選拔內政人才抓生產,促民生;休養生息。就如同養羊一樣,總得羊毛長長了才能薅吧,他倒好居然在幽州放縱軍兵,劫掠百姓。兔子還不吃窩邊草呢,公孫瓚在根據地內都禍禍你讓老百姓怎麼愛戴擁護你?幽州牧劉虞是個不錯的內政人才,從級別上說還是公孫瓚的上級。雖然是皇親,但誰說皇親不能拉攏的。西川劉璋、荊州劉表這不都是軍閥嗎?但是在亂世軍閥混戰的時候,公孫瓚居然不想法拉攏、使用劉虞,反而關係鬧的非常僵。最後還殺了劉虞一家。


3、對待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始終是暴力征服,沒有懷柔手段

公孫瓚對於烏桓、鮮卑勢力就是一味的征伐。缺乏安祿山對少數民族的懷柔手段。別提想安祿山那樣借少數民族精銳為自己使用了,烏桓、鮮卑不趁機殺他就不錯了。這樣時時處處都是敵人,在劉虞被殺後擁護劉虞的勢力聯合烏桓、鮮卑合圍公孫瓚。雖然公孫瓚打勝了,但是照樣損兵折將。和安祿山的手段比,這一反一正差到哪兒去了。

公孫瓚不檢討自己做人失敗的理由,反而覺得到處都是敵人。總有一種“總有刁民想害朕”的想法,把自己眾叛親離的結果都賴到別人頭上。所以才高牆土壘,積蓄糧草,基本不放人進入,有事兒大聲喊。你說都混到這份上了,連基本的信任都沒有了。失敗就自然而然的出現了。最後只能戰敗自焚而死。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