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末期,面對兵臨城下的鄧艾,假如劉禪堅守待援,有沒有可能得救?

司馬公昭


大概率劉禪會得救。

鄧艾到達成都城下的是一支孤軍,出發前大概3萬人,加上在穿過七百時無人區時損失了一些人,在綿竹與諸葛瞻戰鬥損失了一些人,鄧艾到達成都城下,也不過2萬人左右。

當時漢中的漢、樂二城仍在蜀漢手中,仍在負隅頑抗,每城尚有數千士兵,而魏國護軍荀愷、前將軍李輔各率一萬人包圍了漢城和樂城,魏國伐蜀主帥鍾會率領魏國主力約13萬人被姜維率領的5萬蜀漢主力擋在劍閣,進退不得。



鍾會率領的魏國主力部隊,短時間內無法攻克姜維的防線,而且由於糧道拉長,後勤運輸補給不順暢,鍾會已有退兵打算。

蜀漢除了北部漢中淪陷,其它地方均在蜀漢手中掌握。

也就是說能夠威脅到劉禪的,只有鄧艾的2萬孤軍。成都南邊有霍戈鎮守的南中六郡,已經準備好發兵北上救援成都,只等劉禪一聲令下。成都的西邊還有郫縣及汶山郡五縣,尚有兵力可調用。成都的東邊,有羅憲鎮守的江州,成都的北邊,重鎮雒城尚在蜀漢手中。



劉禪最快的方法,就是分別調動南中的霍戈北上,及西邊郫縣、汶山郡五縣的軍隊一起到成都與鄧艾軍決戰,鄧艾軍是孤軍,又沒有糧食補給,只能速戰,而不能持久,只要姜維、張冀、廖化等擋住鍾會的大軍,鄧艾軍遲早是要失敗的。

成都城高糧足,當年劉璋尚能堅守一年之久,劉禪只要固守待援,鄧艾並沒有太多的辦法,況且鄧艾又是深入敵後,得不到蜀地當地百姓的支持,怎麼會不失敗呢?



成都城中尚有蜀軍近萬人,劉禪只要拒不出戰,鄧艾又能有什麼辦法。劉禪主要的問題是蜀漢內部的投降派,以譙周為首的益州本土豪強大多主張投降,劉禪必須想辦法搞定這些投降,比如殺了譙周,杜絕投降,加強防守,增加蜀法軍民抵抗信心,那麼鄧艾就不攻自破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就算劉禪想堅守待援,首先他得有兵堅守啊。

在劉禪投降時蜀漢還有“帶甲將士十萬二千”,看看數量不少,不過成都城裡和周圍可沒多少人了。在劉禪投降時,蜀漢的主力由姜維統帶從劍閣趕回成都,這支蜀軍有四五萬人,但是鍾會的大軍緊隨其後而來。此外漢中的漢、樂二城各有蜀軍五千,被鍾會派兵包圍,這樣算起來,鍾會這裡就牽制了差不多五六萬蜀軍,而且這部分蜀軍長期處於對魏的一線,是蜀軍裡比較精銳的部隊。

其他的四五萬蜀軍則是駐守蜀漢內部各地,比如永安的羅憲就有士兵兩千,這些蜀軍很多都是州郡兵,戰鬥力較之姜維所部要遜色不少。但是最重要的是,此時成都周圍的蜀軍應該已經不多了。

就在鄧艾偷越陰平,攻克江油以後,劉禪命諸葛瞻“督諸軍”前往迎敵,結果綿竹戰敗,諸葛瞻戰死,“眾皆離散”。諸葛瞻所統帥的蜀軍,只能是成都和周圍當時能集結起來的部隊,到他戰敗的時候,成都附近蜀軍已經所剩不多。而在南中等地雖然還有蜀軍,不過在魏軍剛剛入侵時,霍弋曾經提出率軍增援成都,劉禪認為不需要,加以拒絕,倉促之間南中的蜀軍無法趕來。而姜維的部隊此時被鍾會纏住,也不可能趕來,所以短時間內,成都是等不到救兵的。

也正因為如此,劉禪開始猶豫的並非是在成都抵抗,而是“猶疑於入南”,逃往南中而已。譙周勸他投降也是說南方“遠夷之地”,經常叛亂,不能作為抵抗魏國的基地,劉禪才作罷,決定投降。

所以劉禪真的不肯投降,他的選擇也是逃往南中,而不是在成都死守。當然他連這麼點勇氣也沒有,最後選擇了投降。


不沉的經遠


我認為如果劉禪不投降,堅守待援的話,最終能夠得救。



魏軍雖然十多萬大軍來勢洶洶,但是姜維早有對策,姜維自知不能與其硬碰硬,下令大軍退守劍閣,依山傍險進行死守。顯然姜維的策略是有作用的,鍾會、鄧艾大軍與蜀軍在劍閣僵持不下,託的魏軍幾乎要放棄。

魏軍此次出征的目的只是想轉化朝廷的內部矛盾,並沒有想一舉攻下蜀國,作為統帥的鐘會認為目的已經達到,而且確實蜀國之地易守難攻,決定引軍北還。可是鄧艾不死心,想要最後一搏,出奇兵走小路,一路上鑿山,搭橋,困難重重,最後終於來到了蜀國的都城。

可是人雖然到了,但是戰鬥力並沒有那麼高,奇襲必然不能攜帶太多糧草和攻城裝備,當時鄧艾的軍隊乾糧所剩不多,就連鄧艾自己都感嘆有可能被活活餓死。再加上連日來的奔襲,士兵減員嚴重,戰鬥力也急劇下降,如此疲憊的軍隊有什麼可怕的呢?


假如劉禪堅守待援,城中物資充足,況且城中還有軍隊,一方面可以派出軍隊攻打鄧艾,不求全殲,至少可以持續降低魏軍的戰鬥力;另一方面,姜維必定會引軍來救,到時候兩面合圍,鄧艾軍隊只有死路一條。只可惜劉禪選了下下策,最終落得個亡國之君的千古罵名。


四馬奔程


  

  鄧艾能夠兵臨成都城下,一方面是出奇策,繞開了蜀漢軍隊主力,另一方面,也是蜀漢早已經國力空虛,內部凝聚力喪失,故此鄧艾才會一路突進,兵至成都城下。

  當時的成都雖然沒有大軍駐守,但是還有十萬百姓。鄧艾孤軍深入,難以持久。古代攻城十分艱難,十分之一兵力就足以堅守。如果劉禪嚴令死守,有很大幾率熬死鄧艾。

  不過,即便劉禪堅守成都,熬得鄧艾糧近,蜀漢就能逃過滅國的危機嗎?

   大軍前線,姜維的主力被鍾會大軍牽制,根本無力回援。東吳的援軍只會趁火打劫,根本無心共同抗敵。

  故此,劉禪即便堅守,也只不過是將蜀漢國運延長數月,頂多數年而已。

  但是,在初期征伐失敗之後,司馬昭為了建立功勳必起更多兵馬,對蜀漢採取更強烈,更殘酷的政策。到那時,即便要投降,保不齊也要亡國滅家。

  在諸葛瞻戰敗自殺後,蜀漢內部已經分裂。許多人並不願意給蜀漢政權陪葬。諸葛瞻的死,象徵著蜀漢政權的核心勢力荊州集團的覆滅。沒有荊州集團的支持,蜀漢難以支撐。

  故此劉禪早早投降,也算是識時務之俊傑,如此也可以避免老百姓做無謂的犧牲。


葉之秋


竟然拋給了我一個歷史問題,本人也是個歷史迷,就來說說見解。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古人都有一句話: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些大勢是不可阻擋的。

魏國鄧艾幾千兵士偷渡陰平,兵臨成都城下,蜀國劉禪在徵求了多方意見之後決定投降。即使等待抵抗,也不可能得救,南方的霍俊之子霍弋曾要派兵救援,但是因為之前劉禪聽信黃皓讒言,最終不及救援,同理,被迫害的姜維屯田,且被鍾會牽制在劍閣。

就算幾路大軍來成都救援,蜀國也必將滅亡。原因有四。

第一,成都益州派早對荊州派系不滿,堅決主張投降,這要怪諸葛亮,他沒有劉備那樣的用人氣魄和策略,重用馬謖、廖立等荊州籍的文臣武將,打壓蜀川籍的人才,如李嚴、孟達等。益州派“早有異心”。

第二,連年北伐,致當時的蜀國國力嚴重衰弱,民生凋敝,府庫空虛,民心盡失,並非小說中說的人人愛戴諸葛亮。


第三,蜀國小朝廷人心渙散,奸臣當道,有時候往往一個人就可以決定歷史的走向,比如任用宦官黃皓,打壓忠臣等。在朝大臣只能自保。

第三,即使這次僥倖等到大軍救援,也只是苟延殘喘,蜀國無大將之才,經濟、軍事遠不及魏國,甚至東吳,大勢已去,為了百姓和各方的利益,投降是唯一的出路。


言說科技




劉禪不投降蜀漢能否得救?

蜀漢後期,劉禪聽信讒言,寵幸黃皓,黃皓獨攬朝政,大肆剷除異己,忠臣良將大多被陷害,就連姜維也到沓中屯田,躲避黃皓鋒芒,蜀漢由此走向衰落。公元263年,司馬昭分三路大軍伐蜀,鄧艾率領三萬人,由狄道向甘松、沓中進攻姜維,諸葛緒率領三萬人馬,由祁山向武街、陰平切斷姜維的退路,鍾會親率主力大軍十餘萬,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三個方向進攻漢中。



然而鄧艾想出奇謀,從陰平小道攻取綿竹地區,並在此斬殺諸葛瞻父子,兵臨成都。劉禪自覺大勢已去,率蜀中文武百官投降鄧艾,蜀國滅亡。假如鄧艾兵臨城下之時,劉禪堅守待援,蜀國還有希望嗎,筆者認為,蜀國也必然會滅亡,以下做簡要分析。



首先蜀漢已經日薄西山,人心不齊,無力再戰。諸葛亮先後六伐中原,基本都是無功而返,勞民傷財,損耗巨大,蜀國自已經之戰以來已經是民貧國困,人丁稀少,諸葛亮北伐又讓蜀漢雪上加霜。諸葛亮死後,姜維掌握軍政大權,又先後進行了九次北伐,把蜀國的國力已經掏空殆盡,可以說司馬昭伐蜀之時,蜀國再也沒有像樣的軍事人才和能征善戰的武將,更沒有人力無力支持一場大規模戰爭。



再者蜀漢人心不齊。劉備所帶領的荊州軍已經消耗殆盡,此時在沒有什麼勢力能和益州軍團抗衡,而益州人大多不願意為蜀漢做犧牲品,他們已經經歷了幾十年的戰爭,已經深惡痛絕,因此益州人士十分厭戰,大多都要求投降,劉禪雖為一國之君,但卻沒有人擁護,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失去民心的劉禪再戰已經沒有任何意義



其次魏軍兵峰正盛,所向披靡,蜀軍根本無法抵擋。先說姜維,他是蜀國唯一能征善戰的將軍,但姜維改變了漢中的防守戰略,沒有在險要的關隘佈置重兵,而是企圖把魏軍引入漢中復地決戰,因此在鍾會十萬大軍進攻漢時,在秦嶺天險並沒有遇到抵抗,鍾會大軍直撲漢中,姜維兵微將寡,根本無力抵抗。最主要是姜維把主要兵力都放在沓中,雖然姜維繞過諸葛緒的防線,但軍隊卻被阻擋在劍閣,漢中已經失守,姜維已經被鍾會死死纏住,根本不可能回援成都。



能夠救援劉禪的只有南方的幾個藩王,但他們也是各懷鬼胎,並不是齊心協力,行軍速度也不快,最主要的是軍隊也就幾萬人,要解成都之圍,也基本上不可能。城內的幾萬守軍,都基本是益州本土人士,不願再戰,更不願為蜀漢為劉禪流血犧牲了。基本上可以說劉禪已經沒有可用之兵。



再次劉禪昏弱無能,根本不是鄧艾的對手。劉禪已經很多年沒有管理朝政,有的官員很多年都沒有見過劉禪,比如劉禪的弟弟劉永就是這樣,宦官黃皓獨攬朝政,只會阿諛諂媚,奉迎討好,剷除異己,就連鄧艾兵臨城下,百官們也是被矇在鼓裡,再加上劉禪並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更不可能指揮作戰,成都的守衛也只是一個擺設。



假使能抵擋鄧艾,鍾會大軍一到,成都也必然不保,因此蜀國此時已經腐朽不堪,根本無力再戰。總而言之,即使劉禪不投降,也沒有可能得救,蜀國也會快速滅亡,最主要的是,魏軍一但攻克城池,劉禪必將粉身碎骨,因此劉禪選擇投降也是明智之舉。

你是如何看待劉禪不戰而降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有句俗語,叫做“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蜀漢被鍾會、鄧艾、諸葛緒大軍一擊而滅,就是因為劉禪這個“熊主”。

如果在鄧艾兵臨城下時,劉禪堅守待援,蜀漢雖然改變不了最終滅亡的結局,但是單從這次魏國攻打蜀國的戰役來看,蜀、吳聯軍擊退魏國大軍的進攻,取得防守戰的勝利還是有很大希望的。

我們來看一下劉禪投降前的形勢,就可以明瞭這場仗如果蜀軍拼了,能不能贏。

魏軍主力被拒劍閣

魏國進攻的兵力有十八萬之眾,全部被從沓中且戰且退,一步一步退回到劍閣的姜維據之於劍閣天險之外。由於魏軍遠征,又不能拿下劍閣,鍾會當時已經開始召集眾將商議退兵的事情了。

這時候鄧艾獻了偷渡陰平的奇策,如果鄧艾偷襲失敗,鍾會必然退兵。

魏軍不足一萬偷渡陰平小道

由於陰平小道路長道險,運糧困難,大軍是無法順利通行的。因此鄧艾僅率不足萬人的精兵,帶了乾糧從七百里小路,直奔川中平原。在糧食將要耗盡,前無道路之計,“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

試想,以這種方式行進的魏軍,有馬匹麼?有重型攻城武器麼?結果,“至江由,蜀守將馬邈降。”馬邈跟劉禪就是一路貨色呀,鄧艾軍隊這才一步登天,得到了補給修整,戰敗了前來迎擊的諸葛瞻。

經過綿竹一戰,鄧艾的軍隊必然減員,因為諸葛瞻大軍並非一觸即潰,而是先勝後敗。鄧艾補充的兵力都是原蜀國的軍隊,只要劉禪有決心,鄧艾想用一兩,或者兩三萬軍隊攻取成都?簡直是天方夜譚。

支援成都的援軍馬上就到

姜維守劍閣,會和了廖化、張翼、董厥等支援漢中的軍隊。按照史書的記載,姜維堅守劍閣時的蜀軍有四五萬人之眾,姜維自己率兩萬精兵馳援成都,留下兩三萬繼續拒守劍閣,學當年郝昭數千軍隊在陳倉關外阻擋諸葛亮十餘萬大軍就可以了。堅決不能讓鍾會大軍進入川中平原,這是必須保證的。

除了姜維援救成都的軍隊,駐永安的閻宇也已經率軍趕往成都,同時,東吳也派出了丁封、孫異率領吳軍馳援成都。

成都城內禁尉軍總是有的,還可以發動百姓一起守城。只要劉禪肯動員,堅守一段時間總是可以的。待到援軍到來,鄧艾軍必全軍覆沒。

到時候,提著鄧艾的人頭,扔給還在劍閣外堅持的鐘會,魏軍自然會退去,說不定蜀軍還可以趁勢奪回漢中失地。

“奇謀、奇謀、奇謀”,諸葛亮就是不相信奇蹟,沒有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結果大志未靖;劉禪也不相信奇蹟,投降了鄧艾,蜀國亡了;唯獨鄧艾相信奇蹟,走過了七百里險道,攻取了成都。

蜀國無奇才,再加上庸主,這麼快就亡了,也是歷史的必然吧。


奕天讀歷史


誠邀,如題。小編覺得劉禪如能堅持還是能夠解一時之危的。

首先,劉禪還有兵力。

成都畢竟是蜀漢的國都,怎麼都會有兵馬駐守,實際上據三國志記載,當時成都城中尚有兵馬數萬,糧草充足,成都作為西南重鎮,城牆高約6尺,寬約5丈,堅固無比,如若劉禪堅持抵抗撐幾個月還是不成問題的。

其二,鄧艾是孤軍深入

鍾會與姜維在劍閣相持很久,魏軍糧草不足,所以才讓鄧艾率領3萬精兵偷渡陰平,奇襲成都。不得不說這是一步險棋,一來鄧艾只有3萬人,二來鄧艾輕裝簡行,根本沒有後勤供給,劉禪能夠堅持3個月,魏軍三天也受不了。糧草不足,魏軍只能退去,不然會陷入成都城內蜀軍和其他援軍的反包圍,有的看官會問了。姜維被鍾會拖在漢中,哪裡來的其他援軍呢?

這就是最後一個原因,東吳援軍正在趕來。

孫休雖然是暴君,但是唇亡齒寒的道理還是懂的。根據《三國志孫休傳》及《三國志霍戈傳》注引《襄陽記》記載,魏蜀交戰,蜀漢向東吳求援後,孫休命令吳將丁奉進攻壽春,丁封、孫異救蜀,留平、施績駐南郡為機動。所以只要劉禪堅持,曹魏自己必定會召回鍾會的18萬大軍以禦敵東吳,孫休本以為劉禪再窩囊,也能撐的過幾個月吧,沒想到劉禪居然投降了.......

其實天下統一的是歷史潮流。劉備夷陵大敗之後,蜀漢一直處於弱勢,生產力不足,諸葛亮和姜維多次北伐勞民傷財,耗盡蜀漢國力;而魏國地廣兵多、國力雄厚、統一是遲早的事情。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蜀國必敗,

看我道來,第一,姜維年年北線,搞得民不聊生,朝內反對之聲多有,只是怕姜維威力不敢多言,第二,鄧艾軍事能力超強,偷渡陰平,蜀兵感覺是不可能之事,而鄧艾做到了,戰鬥力碾壓蜀兵,綿竹一戰,蜀兵大敗,連擎天柱諸葛亮家也滅亡,蜀兵已無鬥志,到達成都是雖說人數不多也大約一萬多人,成都守兵也不多一兩萬人,可是這些人無鬥志,即使一戰也不會拼死守城,說不定益州人士鼓動,會發生兵變,劉禪也會身死,既使不死,蜀兵很可能私自開門投降,到時劉禪也只有投降,

第三,南投霍峻,太遠,霍峻救援也遠,等不到救兵,可能成都已失陷,關健是蜀兵已沒戰鬥意志了,可以推斷,魏兵一攻城,蜀兵堅守不了投降,因為魏兵只有拚死,置之死地而後生,蜀兵選擇較多,所以不會拼死,蜀國必敗


十八星座


先分享觀點,筆者認為,劉禪如果堅守待援不僅可以得救而且可以全殲鄧艾!

魏國出動18萬兵力兵分三路由鍾會、鄧艾、諸葛緒分別統領,鍾會一路是主力,一共12萬走大路從漢中直接扣開蜀國北大門,諸葛緒作為偏師一支配合主力作戰。鄧艾獨自領兵3萬從隴西攻擊沓中,牽制蜀國大將軍姜維這一戰略兵團。

鍾會所部魏軍在付出重大代價後佔領漢中,但是又被巍峨雄壯的劍閣關擋住。不僅如此,在沓中的姜維也迅速回師東進並擊敗諸葛緒,搶在鍾會之前進入劍閣,而蜀漢內地的援軍也全部到達劍閣。這樣一來,如果三路魏軍想要從大路深入蜀漢腹地,就必須首先通過劍閣。而現在蜀軍主力雲集劍閣,顯然不僅僅只是為了堅守,而是準備依託天險在這裡與魏軍大戰一場。而魏軍十幾萬大軍深入山川險地,距離始發地——關中相距千里,龐大的後勤補給僅僅靠金牛道上幾個搭在峭壁上的棧道是遠遠不夠的。

所以,魏軍要麼迅速攻克劍閣,全殲蜀軍主力,然後直下成都。要麼是出奇制勝,趁著蜀軍主力聚集在劍閣,成都空虛之際,出奇兵拿下成都,摘取蜀漢心臟。但前提都是必須速戰速決!

但是現在劍閣這蜀漢第一天險雲集了蜀軍大部分主力,又是頭號戰將姜維統帥,短期內想從這裡突破顯然是不可能的。即便僥倖攻克劍閣,那麼姜維依然可以退守雒城,當年劉備圖川曾在這裡與劉璋所部大戰一年多,還搭上了副軍師龐統的性命,險些功虧一簣。因此,魏軍就只能從另一條被蜀軍忽視的天險——陰平道突擊成都,至於能不能成功就看上帝的意思了!

鄧艾親率本部三萬人從漢中德陽亭進入陰平道,開始了一場死亡之行。一路上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高山密林懸崖峭壁之間穿行20多天,行程700多里。好在沒有遇見蜀軍阻擋,成功的繞過了蜀軍重兵佈防的劍閣、雒城,進入成都平原,而且打敗了從成都北上的蜀將諸葛瞻,兵臨成都城下。

此時蜀漢心臟雖然受到直接威脅,但是自戰爭開始蜀國就進行了總動員和積極的外交活動。蜀國南方的建寧郡太守霍弋已經率南方軍準備完畢,隨時可以北上增援,北面姜維如果率軍南下,眨眼功夫就能到達。成都城內的軍民也完全有堅守城池的實力,周圍多數城池依然在頑強堅守,國外吳國的援軍也在晝夜兼程開進之中。所以鄧艾雖然兵臨成都,實際上也陷入了重重的戰略包圍之中,可以百戰百勝,卻不敢戰敗1次。

因此,劉禪如果率軍民堅持,那麼魏國這次伐蜀行動只能是在付出重大的傷亡後以失敗告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