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如果不發動三藩之亂,而是老實接受削藩的話,會得以善終嗎?

宋安之


如果不謀反,吳三桂的活路終究還是會有的。只是,真要是老老實實地接受康熙的削藩政策,那吳三桂還是吳三桂麼?

投降清朝的,吳三桂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但由於他曾率數萬精兵鎮守山海關,因而在明清鼎革之際顯得尤為重要。李自成攻入北京後,崇禎自縊,嚴格來講,明朝已經滅亡。

此時,對多爾袞而言,最為重要的問題在於,不能讓李自成坐穩江山,需要趕緊入關與之爭奪天下。正因如此,多爾袞才暗中拉攏吳三桂,並曾許諾,等清軍入主北京後,將會與吳三桂平分天下。

雖然吳三桂將信將疑,但由於走投無路,還是選擇了依附多爾袞,引清兵入關。可是,等清朝掌控了局勢以後,自然又想毀約。吳三桂無奈,只能繼續為清朝賣命。不過,比較幸運的是,吳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三人,還是高官厚祿,成了清朝邊疆的王爺。

不過,滿洲統治者又不可能坐視三藩羽翼豐滿,更擔心他們會尾大不掉,最終成為清朝的禍患。也正因如此,到康熙朝時,才開始謀劃了削藩政策。

康熙削藩的目的很明顯,那就是將三藩的軍權接觸,至少是精簡到不足為懼的地步,可吳三桂之前早就領教過多爾袞的出爾反爾,此時對康熙也不信任。

削藩所針對的,不僅僅是吳三桂一人,包括耿精忠和尚可喜在內,均是被打壓的對象。然而,三藩中勢力最大的卻是吳三桂。要知道,當時吳三桂在西南來講,無疑就是無冕之皇,這些用命換來的榮耀和權勢,又怎可輕易放棄呢?

相對於吳三桂而言,尚可喜更為聰明。他深知此一時彼一時,即便自己手握重兵,卻已經難以掀起太大風浪,因而自請削藩,並得以善終。尚可喜的情況,雖然與吳三桂有一定差異,卻也從側面表明,康熙要的不是三位藩王的命,而是想削去他們手中的兵。

由於吳三桂勢大,而且此前就有過“戲耍”的經歷。所以,他還是決定鋌而走險,舉兵反清了。只是,一旦走上造反的道路,那也便意味著九死一生。

吳三桂起兵之初勢如破竹,而且乘勢拉攏了耿精忠,又聯合了尚可喜的後人,打得清軍節節敗退。可是,等康熙做足準備後,終究還是扭轉了戰局,取得了這場戰役的最後勝利。

可以說,就當時的形勢來講,再結合尚可喜的下場,吳三桂如果甘心接受削藩,得以善終並光耀子孫,還是很有可能的。只是,吳三桂晚年過於自大,又始終患得患失,所以才走上了絕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