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吉为何站在大哥李建成这边,而不是站在二哥李世民这边?

一更历史


唐王李渊趁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之时,入主长安建立了大唐王朝,而在建立大唐王朝的过程中以及后来的唐武德年间。唐高祖李渊身后能力最出众的便是他成年的三个儿子。分别是皇长子李建成、皇次子李世民和皇四子李元吉。而皇三子李玄霸在隋大业十年年时便不幸去世,皇五子李智云在太原起兵不久之后未及成年也被杀去世。



同时皇长子李建成、皇次子李世民和皇四子李元吉均是李渊与窦皇后所生。在十分重视嫡庶有别的中国古代时期,这三个儿子也成为了唐高祖李渊选择接班人的后备人选。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唐高祖李渊一生总共拥有22个儿子。但是皇六子李元景也是唐高祖李渊登基之后所生,生于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皇六子李元景比皇四子李元吉小了整整15岁。因此从年龄结构上讲,唐高祖李渊的其他儿子也没有机会参与皇位继承人的争夺。毕竟玄武门事变发生之时李元景仅8岁,其他儿子更小!


因此唐朝武德年间朝中主要争夺皇位继承人的势力就集中在了皇太子李建成、皇次子秦王李世民和皇四子齐王李元吉,但是齐王李元吉长期依附于皇太子李建成一派。早期并没有直接参与皇位继承人的争夺。但是齐王李元吉也在暗中谋划如何能够在太子党和秦王一派两败俱伤后借机上位!

实际上齐王李元吉和秦王李世民小的时候便关系一般。齐王李元吉从小便喜欢跟自己的大哥李建成一起玩耍读书。那么为什么齐王李元吉不依赖于在外十分卓越的李世民呢?


这背后的原因实际很简单,毕竟皇太子李建成生于公元589年,而秦王李世民生于公元598年或者599年,齐王李元吉生于公元603年。也就是说齐王李元吉出生之时太子李建成已经14岁,而秦王李世民年仅4~5岁。因此一个小孩子愿意跟比自己年长十几岁的大哥哥站在一边也就很好理解了!而且长子李建成在小的时候也对李元吉十分照顾。

尽管帝王之家少了些亲情多了些权谋。但是一旦建立了某些亲密的关系也是十分难以改变。因此正是由于齐王李元吉幼年之时便跟自己的大哥李建成接触较多。二人才在大唐王朝建立之后结成了政治联盟试图先除掉秦王李世民这一竞争对手。最终却被秦王李世民率先动手射杀在玄武门之中。



珞珈山的猫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看过玄武门之变故事人都知道,秦王李世民在这场斗争中杀死了自己的大哥和4弟,从而夺得了千古一帝的美称,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不过有个疑问?身为四弟的李元吉为什么要帮大哥杀自己的2哥呢?

答案很简单就是,李元吉也想当皇帝。武德年间,李元吉给父亲李渊献上一块,祥瑞天石,上面写着四个字,李渊万吉。然而李元吉却私下跟别人说,那块天石上的,李渊万吉,其实就是,李渊元吉,意思就是李渊之后的皇帝应该就是李元吉。

不过李元吉想当皇帝几乎不太可能,因为他是李渊的第4子,怎么都轮不到他,因此他的阴谋夺位计划就出现了,就是联合大哥杀掉2哥。这里问题来了,李元吉为什么不联合2哥杀大哥呢。

因为李元吉这个人从小就长相丑陋,对生的标致的李世民充满嫉妒与愤恨,而且喜欢挑拨是非,他与2哥李世民的关系势同水火,好几次扬言要杀掉李世民。

不仅跟李世民关系不好。也跟李世民手下的猛将结怨很深,李元吉总是以为自己武功非常之厉害,然而3次败在李世民大将尉迟恭的手下,其中有一次尉迟恭还是,空手夺刃。因为此事李元吉觉得丢了面子对尉迟恭可算是恨透了。这样也就不会联合李世民了。

还有就是实力的对比,李元吉很清楚大哥实力比较弱,而2哥的实力非常之强大,这时就算联合2哥杀掉大哥以后,自己再想夺位那是一点机会都没有,相反只有联合大哥杀掉2哥才能实现自己的夺位计划,因为大哥弱比较好对付,只要李世民一死自己基本就成功了。

大哥李建成对李元吉的心里谋划也是知道的,所以在杀李世民之前,李建成亲口许诺在自己登上大位之后就封李元吉为皇太弟,就是李建成的接班人,至于如果真的杀了李世民的话,那么李建成会不会兑现承诺呢?我觉得不太可能,生死夺位大战恐怕还会继续再上演。


欢迎评论交流


晨汐看历史


李元吉也有自己的小算盘

李渊家族每个人都自己的小算盘,李渊当初被隋炀帝怀疑,谁能保证李渊自己就能够没有想法。李渊与老婆窦氏生了四子一女,除了三子李玄霸于隋朝大业十年就年仅十六去世以外,其余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还有一女平阳公主李秀宁,这些子女中哪一个是简单人物。

就平阳公主而言,在李渊起兵之后,李秀宁就很快从长安回到鄠县李氏庄园,女扮男装,变卖产业,很快就拉起一支队伍。随后到处联络反隋的义军,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招纳了四五支在江湖上已有相当规模的起义军;连续攻占了户县、周至、武功、始平等地。这支军队得到了广泛的拥护,很快就发展到七万多人,老百姓将平阳公主称为“李娘子”,军队称为“娘子军”。隋将屈突通就曾经在她手下连吃几场大败仗,大唐建立后,平阳公主去世,成为历史上唯一以军礼下葬的公主。

一个女人尚且如此,李世民、李建成也不遑多让。李世民鼓动父亲李渊晋阳起兵,统帅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并且灭隋;唐朝建立后,李世民继续率兵四方征战,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完成全国统一;被封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李建成更是助其父李渊太原起兵,率军攻略西河,攻取霍邑,拒守潼关,攻克长安;在唐朝建立后,率军打退突厥入侵,平定山东;被封为太子。

李元吉虽为李渊四子,然而诸兄弟中除过李建成、李世民,下来也就是他年龄最大了。李建成、李世民都跟随李渊太原起兵,为大唐的建立立下功勋;李元吉同样在太原起兵之时,跟随李建成从长安潜回太原,但在史料中并没有记载在太原南下长安过程中李元吉有什么军事表现,只是说占领长安后,被封为姑臧郡公,随后进封齐公,总领十五郡诸军事,加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唐朝建立后,进爵齐王、封并州总管。李元吉同样手握军权,面对两位哥哥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作为齐王的李元吉还想更进一步,毕竟此时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舞台已经搭建好了,就看主角怎么唱了。△带着儿子们建立大唐的李渊

投资永远是选择收益最大化

现在天下已定,作为后面之人李元吉,如果想继续进步、出人头地,那就必须选择站队了。那么堵在自己前面的只有自己的两个哥哥了,李元吉如果作为第三方势力出现,必然会引起前面两方势力的打压,那么选择站队就成了唯一明智的选择。

站队也是有技巧的,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到底选择站队哪一方。

其实在唐朝建立之前,李建成的功勋与李世民相比也不遑多让,最起码在论功行赏的时候,李渊让李建成为陇西郡公、左领军大都督,李世民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只是唐朝建立后,李建成作为长子成为太子,李世民成为秦王,从此李建成上前线机会相比李世民就很少了,而李世民在征战中收拢了一大批人才,势力逐渐超过了李建成。

李元吉要选择站队,最科学的选择当然是站队太子李建成一方了。理由有二:一是李建成是太子,是未来的储君,站队李建成就是站队在皇帝李渊的一方,依靠皇帝总比依靠大臣强的多;二是李世民实力强大,投资李建成更能凸显自己的重要性,将来能得到更大的回报,上升空间更大。

△躲在幕后的李元吉

算盘打的再响的也有落空的一刻

其实李元吉要出人头地,就要面对李建成、李世民两座大山。不过再大的山也要一座一座的搬,那么李元吉要越过的第一座大山当然就是李世民了,只有超越李世民才能距离太子之位更近一步,最起码将来坐不上那个位子,赢不过李建成,最起码也能成为那个位子之下第一人嘛。

估计李元吉当初就是这么打算的。然而事情往往超乎你的想象,本以为联合太子李建成就能稳稳压住秦王李世民,熟料最终还是没有防住,被李世民不按常理出牌,在玄武门翻盘了。

玄武门一场政变,秦王李世民直接抽出刀子,砍死了后面扯衣服准备跑到前面的李元吉,更是直接捅死了前面拦路的李建成。然后提着血淋淋的钢刀,大踏步朝皇帝那个宝座走去。坐在位子上的李渊傻眼了,面对气势汹汹的儿子李世民,赶紧起身,让开了那个位子。坐上宝座后的李世民,立马擦干刀上的血,收回鞘中,正了正衣冠,凶狠狠的表情切换到和蔼可亲,搂着兄弟的老婆,开始了自己的贞观盛世。△坐上皇位的李世民


安定郡小书生


他为什么不站在二哥李世民这边:因为龙生九子,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向!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龙生有九子,由于品质和爱好各不相同,故而并不是都成了龙,成为龙的皆在一起,同为老百姓的祥瑞。

李氏同胞兄弟即是同样道理。

李元吉,虽然其人骁勇好战,但他品行不端,猜忌多疑,目光短浅,生活骄奢糜烂;李世民聪明好学,正心修身,虽仁心宽厚但行事果断,具有极强人格魅力。这两兄弟应该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怎么可能相互亲近?

李建成,他是有能力之人,只不过李世民更胜一筹,这才让他产生嫉恨之心,他本是凶残之人,自会做出日后丢了性命的事。李建成深感,只要李世民一天不死,他的地位牢固难保,那么收买李元吉是必须要做的事。所以,李建成向李元吉许诺日后的各种好处,并且纵容李元吉做恶劣之事,李元吉的智慧都用在旁门左道上,哪里能看出自己只是棋盘上一颗棋子。

反过来想,李世民和李元吉的关系不好,也有李世民的原因,他心里对李元吉应该很不喜爱,尽管他们是亲兄弟。

这和他们各自持有的伦理道德相关。例如李元吉不仅自身放纵,还任由身边人掠夺老百姓的财产。他说:“我宁可三天不吃东西,不能一天不打猎”,喜爱游乐猎杀,践踏农田庄稼;没事爱玩打仗游戏,和人相互殴打砍杀,造成有人因此死亡;欺下瞒上,贪生怕死,曾经不负责任造成州失陷。

而李世民接受儒家教育,济世安民,经常以隋朝的灭亡原因为戒,自我克制欲望,为人薄俭。他对李元吉是相当厌恶,总之李世民和李元吉相互就三个字概括为“看不惯”。

李元吉在兄弟中最没有地位,父亲李渊对他冷淡,母亲窦夫人不喜他,朝臣中无人帮扶于他,自然他要找个靠山。他放眼望去,父亲李渊明显是“百姓爱幺儿皇帝爱长子”,加上李建成对他有意拉拢,又都看不惯李世民,于是李元吉站队到李建成一边了。

李世民的仁心宽厚,始终也没用在李元吉身上,李元吉的做法是必然的,步步升级为日后血雨腥风了。

原本在普通老百姓家庭里也时有发生的兄弟之争,换到皇宫就变成了兵刃相对的权力之争了,唐高祖李渊真该多教儿子们:家和万事兴!


果笑


无论因私因公,李元吉倒向李建成都更加合情理。

李元吉也曾跟着李世民混

我们都知道,当李渊担任太原留守时,陪着他的儿子是李世民。李建成则带着其他家眷待在河东当朝廷的人质。公元617年,李渊决定起兵后,李建成带着李元吉逃往太原,异母弟弟李智云则落在官府手中被杀。

由此可见,元吉曾经跟着大哥生活,二人感情理应更深。但元吉也曾经常年随着二哥,并且是在很容易患难见真情的战场上。

自公元619年李元吉丢下太原、逃往长安后,他就多年跟随李世民到处打仗,比如两人一起征讨王世充、刘黑闼。史书称他“以善马矟自负”,也就是马枪用的比较好,应该是一名比较优秀的战将;而李世民则善于射箭,兄弟俩一近一远,都是临阵的武将,应该有共同的话题,但为何二人一直不怎么亲近?首先跟两位哥哥的性格差别有关。

面对随和的大哥与严肃的二哥,年幼的小弟会偏向谁?

公元626年李元吉被杀时,仅仅24岁,也就是说他跟随李建成在河东、跟随李世民打仗时,都不到20岁。小年轻选择很哪位哥哥走得近,很大程度上要看对方性格。

李建成的真实性格,史书中难得一见,但根据其善于讨父亲以及父亲后宫欢心来看,他的情商是比较高的。再加上他作为储君长期在长安处理各类政务和人际关系,根据阅历积累,理应比较成熟、圆滑。

而李世民的性格就比较有意思。当初在太原时,马仔刘文静曾向裴寂这样夸他:

豁达类汉高,神武同魏祖

性格大度像汉高祖刘邦一样,英明神武又跟曹操有几分相似,看起来并不是很严肃。但此时他只是不到20岁的少年,随着其后常年带着一群猛将浴血沙场,他的性格日渐霸气: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举止失措。

“英毅”大概是英气逼人、不怒自威,让那些官场的老油条们见到都吓得手足无措。为此,李世民甚至不得不刻意挤出一副柔和的表情,希望以此让臣子们敢提意见。

此外,从李世民任人以才、甚少徇私的带队伍风格来看,估计年幼的李元吉没少挨他批。笔者猜测,正是由于两位哥哥性格相差太大,让李元吉打心底里更亲近柔和的哥哥。更别说这位大哥还是太子,未来的皇帝。

太子本身就比王爷更值得投资

自李渊拿下长安后,李建成就是雷打不动的世子、太子。所谓名正言顺,经过多年的经营,他在朝廷的势力应该是远超过李世民;后者的影响力,几乎是全靠军功积累起来的,而且更多的集中在军队中。

面对这种大势,再加上李渊的态度,大部分人都会偏向投靠李建成这座现成的大山;李世民的铁杆,则主要是秦王府的那些常年跟随自己的文武。这一点,从玄武门之变时,军队中的李靖、李世勣都采取了中立态度就可见一斑。

所以无论是依据私交还是大势,李元吉都会选择帮助李建成。至于史书中称,李建成答应事成后让元吉当皇太弟一事,个人觉得不必当真。皇权面前无亲情,李建成当时已经三十好几岁,自己的儿子已经接近成年,没有传位给弟弟的客观需要;如果他真的视权位如粪土,那为什么不让给功劳震天下的二弟?干嘛冒着风险,废那么大劲去排挤李世民,难道就是为了替李元吉抢天下?李元吉又不是傻子,他怎么会被这样的空头支票忽悠。


正史漫谈


在政治斗争中,有一个非常让人头痛的问题,就是在何时,何地选边站的问题。站对了就是荣华富贵,站错了就是万劫不复。大唐武德年间的齐王李元吉就是如此状况。

大唐首任皇帝李渊有三个嫡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吉。按皇室继承制度,大唐刚一建立,李建成就被立为皇太子。李世民后来被封为秦王,李元吉被封为齐王。到后来,李世民和李建成争夺太子一位时,齐王李元吉站到李建成这一边。那么,李元吉为什么会这样站队呢?

一,按照正常思维,李元吉这样的选择并没有错。

在武德五年以前,李元吉并没有旗帜鲜明地拥护大哥李建成。其中的原因,一是李元吉当时还年轻,大唐刚开始争天下,内部斗争并不明朗化。二是李世民夺嫡的心思并没有露骨地展示出来。

这个时期,皇帝是李渊,太子是大哥李建成,一切都明正言顺,也无需去选边站。

然而,随着二哥李世民的功劳越来越大,其夺嫡的心思也逾加明显时,李元吉就必须亮出旗帜了。在武德六年,太子的那一场扬眉吐气的平定刘黑阀的战役中,李元吉选边站了。

其实,李元吉这样选择在当时来说是正确。致少在玄武门政变之前,无论从任何一方面去看去分析,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是稳如泰山的。假以时日,老皇帝李渊驾崩,李建成铁定一个大唐第二任皇帝。就连聪明如李勣,李靖这样的智者,不是也拒绝了李世民的拉笼了吗。

二,二哥李世民的光环太耀眼了,李元吉不愿生活在他的阴影下。

战争中的李世民,就是一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战神。能征贯站的刘武周,阴险狡猾的王仁则,义薄云天的窦建徳都到在了他的马前。

战场上,李世民匹马单枪永往直前,义无返顾的身影。帅帐内气定神闲,运筹维帷的身躯。总是让李元吉自惭形愧之余而又无可奈何。

同样,李元吉也能打仗,而且打的也不错。在平定王世充,窦建德一役中,没有李元吉死命地围困王世充,很难想向李世民能气定神闲地消灭窦建德。

即便如此,李元吉在看李世民时,总有一种须仰视才得见的感觉。李元吉讨厌这种感觉,他不愿总是生活在二哥的光环之下。

三,同样是皇子,李元吉也有着和他大哥和二哥一样的心思,只不过表示出的外在形象不一样,他更隐晦一些罢了。

大哥李建成,二哥李世民有争夺太子而拔刀相向时,李元吉选择了沉默。

因为,无论从实力,势力,人脉等各方面来讲,李元吉都是最弱的一方。过早地露骨地表现出夺嫡的想法,无异于自取灭亡。这到不是说,李元吉比他的两个兄长更聪明,只能说,他还比较识时务。

跟着大哥李建成走,他想走的路更近一些。将来有一些板倒大哥李建成就能取尔代之。跟着二哥走,先不说,他能不能板倒二哥,就是他二人联手板倒大哥就是个未知数。

更何以,跟着大哥,将来大哥荣登大位后,军事上一定被大哥所依重,这更增加了将来夺嫡的砝码。在二哥这里想都不要想。

所以,李元吉选择做一只黄雀。

所有的一切都算计到了,就是没有想到二哥李世民会绝地反击,而且还成功了。


一叶小舟168521774


李元吉支持李建成的行为,按《资治通鉴》上的说法是:“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这句话是说明李建成是个野心极大的人,因为当时有能力跟李建成夺东宫之位的只有李世民。

所以《资治通鉴》里解释为,李元吉帮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后,他在除掉太子,然后自己继位。但事实上,我们想想就能明白,能够跟李建成互争的只有李世民,如果李世民被除掉了,那么太子之位只能更为稳固,李元吉拿什么去争夺太子之位?

因此,《资治通鉴》里面的说法有待商权,因为他记载的更多的是成王败寇的记录。事实上,李世民后来对李建成的谥号,一直在变化,也一直越来越好,而对李元吉的谥号是越来越差,由此可见李世民对李元吉是真的讨厌。

李元吉和李世民虽然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但在成长过程中两人就一直针锋相对,斗的你死我活,这也就可以看出,兄弟三人间的微妙关系。

李元吉和李建成的感情时从小培养起来的。

李渊在造反之前是隋朝的官员,因为要到处为官,身边总是带着李世民,而李元吉和李建成则是在河东老家,这两兄弟长久在一起后,其关系更好是必然的。

但李渊造反后,两兄弟为了逃命跑到太远,当时的李元吉不过十四岁,在逃亡的路上何止用凶险来表示,因此说两兄弟有着过命的交情也很自然。

而李世民的性格跟李元吉是完全不对付的。当时的陈叔达就曾说:

“秦王有大功天下,不可黜也。且性刚烈,若加挫抑,恐不胜忧愤。”

这就是说李世民是个暴脾气、吃软不吃硬且很有原则的人,这样的人眼睛里容不得沙子,说什么就是什么。

而李元吉的性格恰恰跟李世民相反。史书上说他喜欢打猎、随意踩踏农民田地,还放纵下人欺凌百姓,虽然这里面有丑化的部分,但可以确定李元吉是个纨绔子弟。

李渊起兵后,李元吉年纪不大,这个年纪的孩子脾气大还喜欢抬杠,因为晋阳丢了,后来我没办法跟着李世民混过一段时间。而李世民作战喜欢身先士卒、治军严厉,对于李元吉这样的纨绔子弟肯定受不了李世民这个脾气,因此两人闹得越来越恨对方。

史书记载了一件事:

武德年间。李世民和李元吉一起对抗突厥,但因突厥人此次阵容强大,李元吉有点胆怯。李世民带着轻蔑的口气道:“北虏恃强凌弱,不可战亦不可示之以怯,当以智退敌,你敢跟我一起上吗?”李元吉此刻是真不敢上,然后李世民便自己带了一百骑兵上前,与突厥吉利可汗交谈而还。

李世民的这次交谈其实有点故意出李元吉洋相的意思,也是打压他的锐气,而李元吉本来对这个二哥没有好感,这次让他出洋相后,他对李世民是更为的憎恨了。

因为李元吉和李建成从小的关系,又跟李世民的性格脾气都不对付,所以他就自然的会帮李建成而不是李世民。

即便他们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但两人没有任何的共同语言,再加上李世民想夺东宫之位,本就乱了传统,李元吉更是不会帮李世民了。


大国布衣


这个问题提的好,我们一直关注玄武门之变或者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争斗,却忽略了李元吉这个角色。他为何要选择站在李建成那边而不是李世民这边呢?我接下来为你仔细分析一番。


一、从整个形势来看

我们后人在研究李世民与李建成以及玄武门之变时,经常会以为李世民要比李建成厉害很多,所以玄武门之变的胜利都是水到渠成之事,实际上从李元吉的站队我们就可以对这个问题深思一番。

当时李建成除了朝中大臣支持他的很多之外,还有后宫很多妃子都是支持李建成,因为李建成经常与后宫来往,才会有后来李世民说李建成淫乱后宫一事。


李元吉作为当时李渊成年的儿子中的三个之一,自然对皇权以及政治趋势都很明确,他知道李建成在整个皇权之争中胜利的希望最大,除了继承制度以及后宫支持,还有李渊的大力支持。

为何说李渊支持李建成呢,在玄武门之变前夕,李渊已经开始为了李建成的势力着想,对李世民的党羽进行削权,该调离的调离,该贬职的贬职,总之就是想让李世民完全接受现实,让李建成成为皇帝。

正是因为这些情况的综合压力,李世民才不得已发起玄武门之变,殊死一战,希望能够逆天而为,好在运气与自己的计划周全,这场政变得以成功,造就了李世民。




二、为自己考虑

除了形势之外,李元吉也是有自己私心的,他与李世民之前在战场上有很多交集,对李世民为人十分了解。李元吉知道自己想要与李世民抗衡,基本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加上太子李建成的力量,两个人一起收拾李世民,就要简单很多。

到时候两人合力将李世民铲除,他再继续考虑与李建成之间的事情。李元吉可以说还是很机智的,在与李建成的接触中,他看清楚李建成的犹豫不决与软弱善良的一面,这正是李元吉最需要的。

反观李元吉,则是心狠手辣,果断决绝,与李世民有些相似。他想要的结果就是与李建成合力铲除李世民,自己再借助李建成善良的缺点,趁其不备之时铲除李建成,这样一来自己就成为唯一的皇位继承者,岂不是最好的局面。

这些事情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从最后玄武门之变就可以看出,当时李世民杀死李建成之后,自己的马惊慌把李世民甩到地上,当时李元吉想的不是逃命或者投降,而是返回去用弓箭想勒死李世民。

这件事情已经彻底出卖李元吉,在那种情况之下,要是聪明人都知道,原本就不关自己太多事,李世民要的是太子李建成的命,并不是要李元吉之命,只要他乖乖束手就擒,李世民是不会将其杀死的。

但是李元吉反人类思维的举动,说明他已经被皇权迷失双眼,换言之,即使当时他勒死李世民,玄武门内所有人都是李世民的,他们又怎么会轻易放过李元吉,他想成为太子难度也很大。


结语

综上所述,其实李元吉跟随李建成的主要目的还是想来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把戏,只是可惜最后没有成功,成为李世民剑下之鬼,要是玄武门之变时他聪明一点,也许小命还是可以保住!



嗔痴历史观


虽然封建时期君王立储君通常都会默认立长子,但如果长子品性低劣或者无治国之才,先皇是不大可能按照潜规则选择接班人的。从《唐史》、《资治通鉴》、《旧唐书》来看,李建成肯定不是个智障,但这几部书中记载的他品性却不断到了极致,自然,李元吉也成为了那个嫉妒二哥战功想要一心谋害之的臭弟弟了。李元吉亲李建成而相对疏远李二,逻辑文史姨觉得或许并不是因为二人臭味相投,相反的,或许真实的李建成其实压根就没史书记载的那么坏。

从李渊对几个孩子培养的路线来看,年长的李建成和李二基本上在创业期间担当的责任大同小异,但李二比李建成更为精明,并且他还是个军事奇才,因此在李渊登基后战功方面,李建成不如李二。并且李世民在每次破城之后也颇注重人才的笼络,其实这点在小说《隋唐演义》中也能体现到。

李二无论在势力还是人气方面都越来突出,李建成集团的谋士们自然也要为主子考虑“后事”,于是李建成的谋士魏徵就说李二现在“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您虽然是太子,但对于这个兄弟不得不提防啊。李二毕竟是李建成的亲兄弟,就算再如何将其压制,也不能兵戎相见吧,所以要想提升自己太子的人气,就应该在战功方面超过李二。巧的是,正在李建成纠结到哪刷战功时,窦建德的旧部刘黑闼起兵来为旧主报仇,李建成就向李渊请命前去叛乱,结果自然是大获全胜。而在刘黑闼援军到来时,李二、李元吉也纷纷参战,值得注意的是,十九岁的李元吉在洛阳围攻战中大放异彩,这个和大哥很亲的小弟,确实是个值得培养的人物。

李元吉也与正常的年轻人一样,年少有为,存在自大的心理也是人之常情,而李元吉选择加入大哥的阵营,也说明他对李建成是认可的。李元吉排老四,又年轻,压根没什么上位的机会,所以身为皇子,他选择了本应该上位的李建成,于情于理也没什么问题。

所以,在李渊的几个儿子都没什么重大人品问题时,李元吉选择谁,都不合适。史书上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纯粹就是小人设定,这就大家仁者见仁吧。



逻辑文史游


三个原因。



第一,烧冷灶不如赶热灶。李建成是太子,有关陇集团支持,炙手可热,朝中绝大多数人都围在他身边转,这是人之常情,谁都会这么选。李世民只是秦王,以后李建成当了皇帝,他就是被清洗的对象,瞎了眼才会跟他。之所以秦王府有那么几个人死心塌地,是因为即使背叛了李世民也不会有好下场。所以只能跟着李世民豪赌一把。因此李元吉跟着李建成混是很正常的选择。



第二,李建成看上去比李世民好对付。李元吉的目标是当皇帝,李建成也承诺,等他死了让李元吉接班,就如赵匡胤让赵光义接班一样。即使李建成到时候不想把江山交给自己,李元吉也可以跟李建成拼一把。但是他在李世民手下毫无胜算,李世民也不可能把江山交给他。



第三,李元吉跟李建成感情深,跟李世民不行。李元吉从小跟着李建成长大,李渊带着李世民在太原当官,李建成带着一大家子在长安留守,说穿了就是当人质。李渊起兵,李建成带着李元吉度过重重危险来到太原,可谓患难兄弟。李建成比李元吉大十三岁,可以说长兄如父,所以他要跟着李建成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