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蓝玉造反,能打得过朱元璋吗?

游戏真好


反不了,朱元璋设六部,将领在没有作战时,军队是归兵部的,同时他还设了锦衣卫监视百官,就等于蓝玉在京城压根就动弹不了,那如果蓝玉统兵在外,一样不行,古人很聪明 ,粮食后方是不会一次给够你的,所以你要反没后方基地粮草就是一个问题,还有就是蓝玉手下的将士,他们出外作战,家眷古人是会控制起来的,蓝玉想反,底下的人为了家人也不不敢反。


视频之眼



我觉得:假如蓝玉造反,肯定打不过朱元璋。

首先,朱元璋不是可以随便忽悠的小白,朱元璋是从小兵做起,一步一个脚印,九死一生成为义军首领,对造反方面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所以蓝玉造反,肯定不是造反起家的朱元璋的对手,假如蓝玉造反,蓝玉肯定打不过朱元璋。

其次,毛主席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朱元璋本身就是非常优秀的战略家,军事家,什么样的对手没有遇到过。

陈友谅,张士诚,王宝宝等都被他打败,无敌的存在,所以假如蓝玉造反,肯定打不过朱元璋。


然后,朱元璋英明神武,知人善任。开国功臣徐达,汤和,常遇春,淮西二十四将,沐英,李文忠等等,很多都是他培养出来的,当年一个村的放牛娃,跟着他,最后都成为了开国功臣。

所以朱元璋不但自己能力超群,还能发掘人才,培养人才。没有蓝玉,相信凭朱元璋的本事,还可以培养出红玉,黄玉出来。


所以我觉得,假如蓝玉造反,肯定不是朱元璋的对手,肯定打不过朱元璋。


花开花落缓行客


假如蓝玉造反,能打得过朱元璋吗?

首先我们要知道就统帅能力而言,在明朝近300年的历史上,朱元璋是个BUG的存在,在朱元璋在世之日,是无人敢反的。

对于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人而言,蓝玉只能算一个后辈,虽然出生年月不可考证,但根据其经历,大体应该和沐英等人年岁差不多。蓝玉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首先应该感谢他的姐夫常遇春,由于常遇春在朱元璋面前的多番夸奖、加上蓝玉自己也没给姐夫丢脸,蓝玉得以比一般的士兵升迁较快,逐渐升任千户和指挥使,后升任大都督府佥事。

至于题干所说的血战洪都之事,其实跟蓝玉没啥关系,洪都保卫战的主要指挥官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此外还有邓愈、赵德胜等人,那时候的蓝玉具体在哪史书并未记载,当可以肯定的是那时候蓝玉地位不高,尚未达到独掌一军的高度,提问者估计是把影视剧上的情节穿越到历史了,蓝玉真正出现军功卓越的时候已经的朱元璋称帝之后的事了。

明朝建立后,由于朱元璋的重用,蓝玉才真正的展现自己的军事才能。洪武四年(1371年), 蓝玉随征西将军傅友德出征四川,攻克锦里。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第二次北征沙漠之战中,蓝玉作为先锋官,开始先出雁门关,先后两次打败扩廓帖木儿的军队,逼得扩廓逃去。洪武七年(1374年),蓝玉又亲自带兵攻克占领兴和(今河北张北),俘获元国公贴里密赤等59人。洪武十一年(1378年),蓝玉与沐英一起征讨西蕃的叛变动乱,洪武十二年(1379年),蓝玉的军队大胜,班师还朝。同年,蓝玉被朱元璋封为永昌侯,俸禄二千五百石,并赐予世袭爵位的凭证。

洪武十四年(1381年),蓝玉跟随征南将军傅友德、右副将军沐英率领王师30万,征讨云南 ,最后平定云南,蓝玉因功增加俸禄五百石;洪武二十年(1387年),蓝玉以征虏左副将军身份随大将军冯胜北征元太尉纳哈出,最后生擒纳哈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率领王师15万向北征讨,大军直捣捕鱼儿海,俘获北元皇帝次子地保奴、妃嫔、公主以下百余人,后又追获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及平章以下官属三千人、男女七万七千余人,以及宝玺、符敕、金银印信等物品,马、驼、牛、羊十五万余头,并焚毁其甲仗蓄积无数。捷报奏传至京,皇帝大喜,赐诏奖励慰劳,将蓝玉比作卫青、李靖。蓝玉又攻占哈剌章营,获人、畜六万。班师回朝,晋升为凉国公。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蓝玉受命督修四川城池。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施南、忠建二宣抚司南蛮反叛,蓝玉奉命前往讨平。接着,又平定都匀(今属贵州),安抚司散毛诸洞,被加禄五百石,奉诏还乡。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朝廷再命蓝玉统领兰州、庄浪等七卫兵,追讨逃寇祁者孙,于是攻取西番罕东之地,当地首领哈昝等逃遁。时逢建昌指挥使月鲁帖木儿反叛,蓝玉又奉命率军征讨,当蓝玉率军赶到时,都指挥瞿能等已大破其众,月鲁逃往柏兴州。蓝玉乃派百户毛海诱捕月鲁父子,送往京城处死,又尽降其众。因此请求增设屯卫,太祖下诏许可。蓝玉复请征当地百姓为兵,讨伐朵甘、百夷,朱元璋下诏不许,蓝玉班师回朝。

至此,蓝玉的一生战功基本到此为止。从其一生的经历来看,其大体与沐英相当,前期主要是作为开国统帅们的副手,后期随着开国统帅们的逝世才成为统帅,这也滋长了他的傲慢之心。

但是,即使在军事战绩最辉煌的时候,蓝玉叛乱也是不可能成功的。首先,他所掌握的军队除了战事朱元璋授权外,平时是不会听从蓝玉的命令的。即使是战时出征在外,朱元璋也通过派遣监军的方式控制着将领们的动态,一有风吹草动朱元璋肯定提前知晓。其次,明朝建国不久,所得利益者的利益皆来自于朱元璋,对于朱元璋也是高度敬畏和害怕的,如果蓝玉叛乱,应声者肯定寥寥。其三,朱元璋后期虽然屠杀了一大批开国将帅,但只要其尚未驾崩,其威望足可以镇住有二心之人,同时此时以朱棣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已经成长,在大义面前足可以剿灭蓝玉。

所以说,在朱元璋面前,蓝玉如果造反,只会是一场闹剧。


史海小白丁


首先,血战洪都的不是蓝玉,而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这是胡军版的《朱元璋》中的一个败笔。

其次朱元璋用兵如神,从打陈友谅、张士诚和元朝的很多大小战役中,朱元璋都是真正的制定者和决策者,只是后人神话了刘伯温,其实刘伯温也有很多错误的决策,朱元璋在打仗方面却没出过错。比如先打军力十倍与自己的陈友谅还是先打富有的稍微弱点的张士诚,所有人都主张先打张士诚,而朱元璋力排众议先打陈友谅,理由是陈友谅狡猾,打张士诚的话陈友谅会来夹击他,而张士诚志小,打陈友谅的话张士诚一定会视而不见,这种对对手透彻的分析,是连刘伯温都遥遥不及的。后期深入沙漠远征北元,连从哪里出发,在哪里会遇到元军主力,在哪里合围元军,都是朱元璋亲自判断并制定的计划,徐达作为主将也是完完全全按照朱元璋的计划实施的,这也是所有将领都彻底折服朱元璋的最重要原因。

蓝玉作为常遇春的小舅子,是在常遇春死后,朱元璋再次远征北元,给了主将们亲自挑选副将的权利后才被傅友德选中,不能说他能力不够,而是在那些前辈中他确实资历太浅,直到熬死了傅友德,冯胜等人,他才当上主帅,虽然他建立了超越所有将领的奇功“彻底消灭北元”,但依然是原原本本的实施了朱元璋给他制定的作战计划,才有了他建立不世功勋的机会!

说来也巧,洪都真正的主角朱文正倒是真正的造反了,作为朱元璋的亲侄子,在主守洪都建立奇功之后朱元璋论功行赏,问他想要赏赐什么,朱文正表示都是亲戚,先赏别人,朱元璋很高兴,暂时没有给他赏赐,朱文正小心眼发作了,勾结张士诚背叛朱元璋,朱元璋对付这个亲侄子叛徒方法很简单,亲自跑到他那二话没说用鞭子抽了一顿关进大牢,朱文正手下没一个敢吭声!本来要杀他,后被马皇后求情免了一死,终身监禁!(29岁死于狱中),但念他有功,八岁的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就藩桂林,是唯一非朱元璋儿子的明朝藩王。

所以蓝玉要想对抗朱元璋,根本没有任何胜算,不要说蓝玉了,徐达、常遇春、汤和、冯胜、傅友德、李文忠、朱文正这些不世名将,只要不报团,任何一个单独列出来对抗朱元璋都毫无胜算。


大都市放牛


蓝玉是明朝的悍将,身经数百战,是明朝不可多得的会带兵打仗的将军。在明朝的数位将军中,只排在朱元璋三位结义兄弟之后,这三个人就是常遇春,徐达和汤和。但这几位将军晚年都没有好的结果,相比这几位将军元帅,蓝玉的晚年可谓更加凄惨了,最后落个身败名裂,还被诛杀九族,甚是凄凉。

很多人都对蓝玉抱打不平,觉得朱元璋是个不讲义气,忘恩负义的人,可在那样的朝代,朱元璋的做法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自己的地位受到了限制,所以只能从国家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不是从所谓的兄弟之间的江湖义气考虑问题。

很多人表示疑问,那如果当时蓝玉选择公然的对抗朱元璋胜负几何呢?换句话说,如果蓝玉举兵造反,能打得过朱元璋嘛?其实从下面几个方面分析就可以知道,蓝玉没有可能性打得过朱元璋。

第一,朱元璋的军事才华并不在蓝玉的军事才华之下。我们都知道朱元璋这个人是一个靠着造反成为皇帝的布衣天子,开局的起点非常的低,甚至可以说是开局一个讨饭碗,这种人他的军事才华毋庸置疑。而蓝玉约束士卒,有的时候都很成问题,当年北伐回军路上,自觉自己已经立下汗马功劳的蓝玉非常骄纵,因为守关的官兵没有及时开门,居然纵容士兵毁关而入,就直接证明蓝玉对麾下士卒必要的约束力严重缺乏。

第二,蓝玉就算有冒天下之大不韪攻打主公朱元璋的心,那有没有打赢的信念呢?别忘了朱元璋可是被老百姓认可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一位伟人,如果蓝玉胆敢犯上作乱,我们就不说军事能力,单单聊聊民心民望,蓝玉很明显是比不上朱元璋的,说句不好听的,朱元璋的民望可以甩他七八条街...

第三,蓝玉的兵力不足以对朱元璋有威胁,我们都知道,朱元璋之前有好几路兵马,其中汤和徐达就占领了明朝一半以上的兵力,而蓝玉的兵力数量虽然多,但后来在朱标死后,这些兵力一直被削弱,被削弱的这些兵力被朱元璋分割给了驻守北方大都的燕王朱棣,所以蓝玉各个方面的兵力都在被削弱,这就对朱元璋形不成了什么威胁。

第四,朱元璋设立锦衣卫监察百官,蓝玉这种将领自然他的一举一动朱元璋了如指掌,所以蓝玉造反只是口气上的逞强,真正的他也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同时自己的兵力悬殊,更没有勇气去挑战朱元璋了,如果造反,只有死路一条。

第五,蓝玉身边没有像朱元璋之前那些善于出谋划策的人。朱元璋带兵打仗的时候,身边不乏像李善长,刘伯温这些能人异士,这些人对朱元璋的统帅能力无不佩服,而相对于蓝玉,身边既没有这样的人士相帮助,也没有朱元璋那些的胆略,而有的是军人那种豪爽和肆无忌惮的逞强之气。

同时,就算那个时候的蓝玉造反,朱元璋这边可是还有徐达和汤和的鼎力相助啊,要知道,蓝玉在汤和徐达面前,都不敢大声说话,还有何能耐能够挑战朱元璋的权威了?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所以这几个方面,注定蓝玉并没有资格挑战朱元璋的皇位,同时朱元璋早已经从对抗元廷的经历中吸取了经验,对造反做足了功课,而蓝玉只会带兵打仗,别的却不通,这让他怎么和朱元璋对抗了,所以蓝玉最后找李善长相助,被婉言拒绝了,因为李善长也知道,蓝玉几斤几两,也知道,蓝玉如果这样做,根本没有好结果,只会让自己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李善长才不会冒这个险。


无笔


关于朱元璋这个草根皇帝,后世对他最多的评价就是:出生寒微、雄才大略、心胸狭隘、残忍无情。民间传说中,朱元璋最著名的莫过于残杀功臣的行径了,在传说之中,作为一代帝王,竟然将明朝的开国功臣基本屠杀干净,手段之残忍更是前所未有。

鞋拔子脸朱元璋

但是很显然,如同被画成的鞋拔子脸一样,老朱被黑了,而且被黑得很惨。作为一个当了31年的开国皇帝,作为一个在封建社会活到71岁,完全称得上高寿的老人,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虽然不乏杀功臣之举,但相当一部分开国功臣其实是被他熬死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明朱元璋并没有杀过功臣。被朱元璋以种种理由杀掉的功臣为数并不少,这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明初名将蓝玉。

洪武26年爆发的蓝玉谋逆案,朱元璋借此大肆株连,前后共杀了15,000多人。但是很多人都认为,其实当时蓝玉并没有谋反之心,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做,后人都觉得是蓝玉功高过主,才让朱元璋起了杀心。

不过我们设想一下,假如战功赫赫的名将蓝玉当时真的造反,他有机会从朱元璋手中夺得皇位吗?其实并不见得,这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

朱元璋

第一点:蓝玉虽立下赫赫战功,但是其功绩远不如徐达、朱文正等人。人们在解读一个人的能力是总有一个误区,很多人看到一个人的有才之处,大多都是纵向对比。

不过蓝玉的才华确实不容否定,他骁勇善战,领兵南征、北上破元晋升为凉国公,又平定西南班师回朝。这些赫赫战绩,确实让他在军中树立了威武。然而人们忽略了一点,像蓝玉这样的勇猛将领,在元朝末年比比皆是。

尤其是明朝开国功臣的名将太多,真正在军方能够一呼百应的,绝对不是蓝玉,所以他尽管有着不俗实力,然而在朱元璋手下的名将中,他确实算不上第一。

蓝玉

第二点:蓝玉居功自傲,导致他失了民心。如果蓝玉没有骄傲纵横,而是乖乖的在朱元璋手下休养生息,暗中丰满自己羽翼,或许还有与朱元璋有一战的些许可能。然而,他仗着自己的军功,逐渐变得目中无人起来。

例如,蓝玉在俘虏了元主之妃以后,竟然侮辱了妃子,令元妃受辱自杀,他这样的行为,在封建社会,显然犯了皇帝的大忌。除此之外,他仗着皇帝对自己礼待有加,竟然强占民田,蓄养庄奴,甚至连御史都不放在眼里。

蓝玉被处死

他的这些行为,已经犯了众怒,不仅令百姓苦不堪言,就连朝中臣子就早已经看他不顺眼。更何况,他竟然还能在酒宴说出军中大权独掌于他一人之手这样的话,完全称得上不知死活,更显露出政治上的无比幼稚。

因此,蓝玉虽然军功过高,但是在政治上稚嫩无比,与朱元璋更是相差甚远,即便他真的谋反,面对这样的一个“政治蠢才”,朱元璋收拾他也是轻而易举的事。

太子朱标剧照

第三点:太子朱标的离世,完全抹去了蓝玉谋反的可能性。朱标是朱元璋精心培养的接班人,他一直迟迟没有杀早就目中无人的蓝玉,就是因为当时的朱标还能够压制蓝玉,甚至还能将他当成左膀右臂重用。

然而,当朱标去世以后,年轻的孙子朱允炆压根儿不可能让蓝玉为自己所用。为了以后王朝的根基稳定,朱元璋所能做的就是给孙子铺一条康庄大道。

由于蓝玉以前的种种骄横历史,再加上他目中无人的性格,他的死亡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因为朱元璋压根不会放任这样的一个极有可能谋反的大臣待在孙子身边。即使蓝玉真的造反,等待着他的也是朱元璋的天罗地网。


鸢飞九天2018


蓝玉,据记载做事很有胆有谋,面临敌人勇敢,只要征战都是成功的。常遇春多次在朱元璋面前夸奖

蓝玉,屡立战功后来因此成为了朱元璋的手下。

有人说蓝玉是典型的骄兵悍将,是否谋反不好确定,但是欺男霸女那是家常便饭,更可怕的是其身后有着一群和他出生入死的军人,朱元璋的子孙无人可驾驭他们,包括凶悍的朱棣,杀了他们与大明与百姓都有好处。

也有人如此评价明太祖心胸狭隘?知不知道当年开国后,百废待兴,而一起打江山的兄弟,功臣一个个开始骄奢淫逸起来。朱元璋大肆杀伐,与功臣,官员的极速堕落分不开。

朱元璋做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不但杀了蓝玉,灭了他的三族。而且借着这起事件,把那些残存的功勋老臣杀了个干净,这些人又何罪之有啊?

朱元璋没有盖世才能,也不会取得如此成就,蓝玉打战没的说,做人实在是低智商!以史为鉴,可知兴亡!做了高官,忘记了做人的秉性,欺压百姓,殴打朝廷命官,违诏出师,密谋造反。

蓝玉和明朝开国功臣全部被朱元璋杀害,因蓝玉案受牵连被杀害达一万五千人。那一万五千人死得冤吗?那些打天下开国功臣都该死吗?

现在对朱元璋评价很差的人其实不少,不过小个人觉得朱元璋是一个对贪官最狠的皇帝,一个对老百姓最好的皇帝。

朱元璋出生底层,放牛要饭当和尚,尝尽世间苦难,看尽人间冷暖,朱元璋杀的都是骄兵悍将,权臣贪官,他没有杀老百姓。

以此来看,蓝玉缺少全局观念。古人云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蓝玉绝对不是朱元璋的对手,生而为臣,死而为臣。


新闻人AAA



不如直接问:“蓝玉造反朱元璋,成功率有多大?”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采访下死在朱元璋手里的另外两位“造反专业户”——陈友谅和张士诚。

记者:请问二位对蓝玉造反朱元璋怎么看?

陈/张:(对视一眼,异口同声道)你在侮辱我?!

记着:不是!不是!就是想请两位谈一下客观的看法。

陈友谅:蓝玉我看好你!老哥我在下面等你一起喝酒!

张士诚:同上!

记者:呃~没了?

陈/张:要不我俩再说点朱元璋的糗事怎么样?

记者:汗~不用了 不用了

转过头去~

陈:老张我和你赌蓝玉能坚持半个月!

张:扯!最多五天,朱元璋就能剥了他的皮!

陈:啧啧!这小子是挺猛!有我当年几分风采~

张:你脖子还疼不疼?

记者:……


一、蓝玉再猛,只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武将!

从他侮辱北元妃子(人家跑到沙漠也是皇室,哪轮到你蓝玉侮辱),拆自家城门(就因为开门慢了)这两点看,用政治小白形容他一点不为过,换句话说就是“格局不够”!

能打只是造反成功的基本条件,自古以来就不缺猛将,往前数有韩信,往后有年羹尧,如果按照题主的意思,这俩人都很会打仗,也具备造反的潜质,但为啥不反呢?

因为造反很简单,三五个人扯大旗振臂一呼就行,但是想造反成功,就是纯粹的技术活了,以蓝玉直来直去的大脑回路,在元末三杰当中实力最弱,反而脱颖而出的朱元璋先生面前实在不够看!

(陈友谅/张士诚:不是敌军太强,也不是我军太弱,实在是朱元璋太狡猾!)

二、没有大义支持,缺乏后力

所谓“大义”就是造反的口号,比如李自成的“不纳粮”,朱元璋的“驱逐暴元”等等,最起码在明面上你得有个充足的理由不是。

这样造反的时候,下面士兵知道因何而战,招兵买马也有老百姓愿意给你提供兵员、交粮纳税,或者能让权贵阶级得到更大的好处。

朱元璋造反成功的基础就是“顺应民心”,元朝统治者实在太不拿老百姓当回事了,所以队伍越打越大,这才有了后来跟陈友谅、张士诚等较量的资本。

对于当时的汉人来说,朱元璋是妥妥的民族英雄,不但让“第四等”的汉人直接脱离压迫,因为自己是苦出身,还特意制定了“大诰”这本普法知识书,让老百姓人手一本,而且做出了一个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规定——老百姓发现贪官污吏可以直接绑了送京城治罪,敢阻拦的就株连九族统统杀了!





当官的瑟瑟发抖,老百姓拍手称快,单这一点就“圈粉”无数!

蓝玉造反总不能说:我这个老板太苛刻,我要替天下的人讨个公道!

老百姓——得了吧你个乱臣贼子,就不能让我们过几天安生日子,他爹,赶快给当兵的孩子写信,可不能跟着瞎折腾。

手下兵将——老大得失心疯了?赶紧溜吧!跑的慢了非得陪葬不可。

权贵阶级——瞎搞!让你造反成功了能让我做个皇帝当当?

出师无名啊~

你看人家朱棣同学,费劲巴巴整个“靖难”,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行造反之事,要不是运气好,加上对手“大草包”李景隆送人头,早死在战场上八百回了!

总结:如果把这场造反比喻成擂台赛的话,朱元璋先生是个妥妥的重量级选手,而且有人擦汗倒水,摇旗呐喊,蓝玉充其量就是个蝇量级,别说有人给他擦汗倒水了,往水里给他下蒙汗药还差不多~


疯狂的008


假如蓝玉造反,是否能打的过朱元璋?

我的回答是蓝玉如果想造反那也是等朱元璋死后,朱元璋在一天蓝玉就不敢,也不能造反。

蓝玉案,可以说是明初一大血案,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以谋反罪被杀,剥皮实草,传示各地。究其党羽,牵连致死者达一万五千余人。

蓝玉的作战能力和带兵指挥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甚至有人说只要蓝玉还活着,朱棣就不敢造反,哪假如蓝玉要真造反哪,朱元璋会如何解决。首先我们来看看蓝玉有何资本能够造反。

蓝玉属于太子朱标的武人班底,是朱元璋一手组建的,可以说有这么一个班底在,朱标可以不惧当时的任何人,包括北方草原,朱元璋是有多喜爱朱标,要把铲除北元的最后一刀留给朱标来执行,好使其名扬千古。其中最大的依仗就是蓝玉。

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小舅子)所以可以说是常遇春一派的,其作战风格多变,可以说蓝玉跟随学习了明朝机会所有的名将。


洪武四年(1371年), 蓝玉随征西将军 傅友德出征四川,攻克锦里(今四川成都)。

洪武五年(1372年), 朱元璋第二次北征 沙漠之战中,蓝玉隶属 徐达之中路军。徐达以 都督 佥事,蓝玉为先锋官,开始先出 雁门关,在野马川(今克鲁伦河,位于今中蒙边境)打败 扩廓帖木儿游骑。又打败在土剌河(今土拉河,位于蒙古乌兰巴托西) 扩廓的军队,扩廓逃去。
洪武七年(1374年),蓝玉又亲自带兵攻克占领 兴和(今河北张北),俘获元国公贴里密赤等59人。
洪武十一年(1378年),蓝玉与 沐英一起征讨西蕃的叛变动乱。
洪武十二年(1379年),蓝玉的军队大胜,班师还朝。同年,蓝玉被朱元璋封为永昌侯,俸禄二千五百石,并赐予世袭爵位的凭证

所以在徐达,常遇春死后大明朝真正的作战高手蓝玉绝对能排第一,这样的履历其他人难以复制。所以之后的明朝大部分对外战争都有蓝玉的身影,这在其他朝代确实有足够谋反的资本,只可惜他是在明朝。


朱元璋以都元帅身份自主行 枢密院事,亲自指挥全盘军事,以后,改行枢密院为 大都督府,设大都督一人,名义上是“节制中外诸军事”,一切大小军政,包括军官任免、军队调遣、战役指挥、战略考虑等,都由都元帅决定,大都督府不过是主持后勤给养。军丁 军户管理、考绩、 马政等日常事务。大都督当然也要统军作战,但只能奉命进止,不许擅作主张。当时,朱元璋在行 中书省内设户、礼等四部,独不设吏、兵二部,正说明人事和军事大权不容假借于人。
即使如此,到吴元年(公元1364年)还是对此作了部分的调整,虽然仍保留大都督府,但裁免去大都督一职不设,改设左、右都督、同知都督、副都督、佥都督若干人,均为大都督府的长官。很显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众设多官而分其事权。
明朝建立后,在中书省下的六部已有兵部,这对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来说,是实不可少的。明初,将原来由大部督府掌管的武官任免、考绩、荫袭、军队的训练、后勤给养、军丁军户管理等军事行政工作划归兵部掌管,大都督府仅保留统率全国军队的职权。
到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在撤废中书省的同时,朱元璋也宣布彻底改组大都督府,将大都督府分设为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中书省和大都督府的同时大变动,是当时明王朝中央军政制度大改组的两翼,其重要意义实不相上下。当时还规定,五军都督府互不统辖,应该分别与兵部直接联系工作,而统一奏请皇帝裁定。每一个都督府内又都设有一小群都督,计有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副都督等,俱为负责官员,由朝廷指定各都督府分别统率全国各都司、卫、所,不得随便变动。至仇,统军的部门便一分而为五,领导人更是由一个增加到好几十个。任何统军的都督都绝不可能率本部军兵与朝廷对抗了。

其实,任何一个都督府及其中的任何一个都督,连率领本部军兵的权力也是没有的。因为明王朝还规定: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都督府有统军之权而无出兵之令。有军事行动时,兵部奏请委派某一都督府某一都督率兵出战,而分调其他各都司、卫、所的兵丁归其指挥。军事行动结束,将帅即归回原都督府,兵丁归回原工所建制。

哪为何朱棣可以造反成功,那是因为制度对于藩王的管控力度低很多,拥有兵权这也是朱允炆上位后为何想要削藩,哪为何朱元璋想不到被他封到给地的儿子们会对朱允炆有威胁哪?这留作以后再说,总之朱元璋不但是皇帝,还挂职天下兵马总司令,加上政府总理。三权合意,所以说朱元璋很忙。而蓝玉想要造反。是连士兵都指挥不了的。


阐释历史观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欲图谋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名将,因蓝玉案被株连杀戮者逾一万五千人。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蓝玉案。

蓝玉案,牵连之广远,涉及人数之众多,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这次株连极广的政治案件,背后最关键的原因,并不在于蓝玉是否真的要谋反,而在于当时太子朱标因病早逝,朱元璋害怕皇长孙朱允炆即位后,无法压制住以蓝玉为代表的开国功臣,所以才开始大肆屠戮。

客观来说,蓝玉当时谋反的证据,并不算充足。从当时的历史来看,蓝玉也没有谋反的理由。蓝玉案的发生,可以说纯粹是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得不采用的一种极端手段。

不过,在这次事件的背后,历史却又留给了我们另一个疑问。

如果蓝玉当时真的谋反,有成功的可能吗?

1.蓝玉是朱元璋留给朱标的太子党

在正史上,蓝玉在明朝初期的武人集团里,地位其实非常特殊。

首先是年龄,蓝玉出生的详细年份,迄今为止仍待考证,正史上并无详细记载。但可以确认的是,比起跟随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人,蓝玉的年龄至少要小上十几岁,甚至二十岁。所以准确来说,蓝玉和朱元璋并非同辈人,反而和太子朱标是一代人。

蓝玉刚开始从军的时候,因为是常遇春妻弟的关系,效力于常遇春麾下。后累次晋升,人生最巅峰的一战,是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率军北上,在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附近,直捣北元王庭,封凉国公。

封狼居胥!

这是中国古代将军的至高成就!整个中国历史上,做到这一步的,也仅仅只有五人而已。

此时的蓝玉,尚在当打之年。而相较之下,洪武年间开国的第一代武人当中,徐达已经在三年前去世,邓愈在十一年前去世,常遇春则已经去世快整二十年了。

毫不客气的说,在洪武二十一年,蓝玉打完捕鱼儿海的一战后,那个时代,就是蓝玉自己的时代。唯一能和蓝玉媲美的,大概也就只有傅友德,但在年龄上,傅友德同样不占优势。

其次是关系。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则是太子朱标的岳父。也就是说,蓝玉和太子朱标,有着直接的亲戚关系。而且蓝玉和太子朱标两人,年纪相仿,双方关系极好,蓝玉对朱标可以说是极为忠诚。

另外,蓝玉当时在朝堂上所代表的,是汉蒙武人集团。在朱元璋原本的构想中,太子朱标即位后,有蓝玉领衔的汉蒙武人集团存在,配合关中地区的天险地利,可以对岭北产生巨大的威胁。同时有黄河护卫,无需在北京时刻囤积重兵,避免了地方军权过大,可谓一举数得。

正是出于这些考量,在朱标去世之前,朱元璋才会尽全力培养蓝玉。将蓝玉领衔的一众武人,培养成朱标将来接手的军方班底。就算明知道蓝玉性情骄狂,仍是尽量容忍下来。

朱元璋很清楚,以太子朱标的能力和声望,就算蓝玉性情骄狂,在军方权柄极重,朱标仍是有能力降服蓝玉,并且驾驭住军方。

但是,所有这一切的布置,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戛然而止。

这一年,太子朱标,因病去世。

从朱标去世的那一刻起,蓝玉就注定一定会被清除。

2.蓝玉案牵扯极广,完全是将军方直接清洗了一遍

作为明初四大案之一,蓝玉案牵扯极广。朱元璋以蓝玉案为契机,不仅诛杀蓝玉一门,将蓝玉直接剥皮。连傅友德、冯胜、王弼等军方公侯在内,一律牵连,被株连者逾一万五千人。

经此一事后,当初朱元璋替太子朱标培养的军方班底,基本上被屠戮一空。

朱元璋很清楚,太子朱标在世,有足够的威望和资历,能够压服这些武人。但是作为皇长孙的朱允炆就不同了,朱允炆年幼,又缺乏历练。如果即位之初,手底下类似蓝玉这样的骄兵悍将太多,很难坐稳天下。

老朱的算盘其实打得极好。在蓝玉案当中,老朱虽然将整个军方清洗了一遍,但却是有方向性的清洗。如蓝玉、傅友德、邓愈之类善攻的名将,一个都没有放过。反倒是如耿炳文之类善守的将领,被老朱留了下来。

另外,在军事力量方面,朱元璋采取强干弱枝的策略。既分封诸王去镇守边塞,但又不给诸王过多的兵权。主要的军事力量,还是由皇帝本人亲自调动。这种策略,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未来朱允炆即位后的不确定性,让朱允炆能够顺利即位,并且较为容易的掌握兵权。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老朱的这些算计,虽然已经称得上是极为缜密,确实是帮助朱允炆顺利登基,顺利接过国家的最高权力。但同时,也为几年后靖难之役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正是因为老朱将大部分经验丰富的武将屠戮殆尽,导致靖难之役时,朱允炆手里很难有什么像样的将领,这才使得朱棣最后有机可乘。

如果蓝玉、傅友德之流,能够留下几人的话,那靖难之役的时候,朱棣估计也就不用打了,直接束手待毙就是了,反正也不可能打的赢。

3.如果蓝玉真的谋反,绝无可能成功

蓝玉案当中,朱元璋找到的理由,就是蓝玉谋反。但实际上,蓝玉根本没有任何理由谋反。他更清楚,就算他真的谋反,也根本没有可能赢。

蓝玉一生的巅峰,就是在捕鱼儿海一战后,朱标去世之前的这段时间。在捕鱼儿海一战之前,蓝玉在军方虽然也算骁勇善战,但却远远排不到最前列。第一代开国老将,很多都还健在,如傅友德等名将,更远不是蓝玉能比得了的。

直到捕鱼儿海一役,蓝玉算是有了自己的巅峰战绩。直捣北元王帐,在军方终于有机会和那些老将并列了。

但也仅仅只是并列而已。

客观来说,蓝玉在军方的权柄,一方面是来源于自身战绩,确实足以服众。另一方面,也是朱元璋刻意培养,想要将蓝玉培养成太子朱标的肱股之臣。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排在蓝玉前面的名将,实在不算少。想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军方第一人,蓝玉唯一的办法,只有靠一个熬字,把所有老将都熬死了,他才有这个机会。

蓝玉一生权力的巅峰,就是在洪武二十四年,也就是朱标去世的前一年。这一年,蓝玉西征罕东,手里有足够的兵权,个人威望也足够。假定蓝玉在这一年彻底反叛,借大军出征之际,直接在青海甘肃一带划地自治。

那么接下来,等待蓝玉的,将是一大波洪武名将的讨伐。蓝玉作为叛逆,名不正言不顺,不得民心,西北当时又并非富庶的地方。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蓝玉被一击即溃,然后被押解京城,凌迟处死。

至于说,蓝玉在京城谋反,那就更没什么成功的可能了。蓝玉虽然有众多义子,可为死士,在军中又素有威望。但在京城,洪武年间锦衣卫的监视极为严密,调动军队则需要五军都督府的认可,蓝玉没有权力私自调动军队。所以,如果蓝玉敢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谋反的话,最大的可能,是还没出家门,就被锦衣卫直接逮捕了。

总之,蓝玉如果真的敢谋反的话,绝无成功的可能,只有死路一条。

蓝玉的死,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朱标的去世。在明朝初年,朱标的过早离世,也被后世视为最大的一个遗憾。如果朱标不死,朱元璋也就不会像后来那么疯狂的杀戮功臣,明朝开国的两代君王之间,完全可以实现和平过渡。当然,以朱标的声望和能力,继位之后,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靖难之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