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共16位皇帝,为什么明代皇陵叫做十三陵?谁的陵墓不在十三陵中?

用户64598321


非项目开发者、黑户不得购买、户口不符身份不对,三个人因为不同的原因,未能摇号成功,购买稀缺高档阴宅明十三陵,对此表示深切的同情

因地理位置问题以及个人身份问题,这三个人未能成功入住明十三陵,而这其中一人是因为环境因素,二人是因为人为因素

要说这明十三陵的名字,也不知是谁起的,别说还挺带劲的,朗朗上口不说,一听就觉得很霸道,很上档次!其实吧,就因为里面葬了十三个明朝皇帝,如果说再多一个,估计叫明十四陵,读起来还真是少了点韵味呢

话说,这三个没能进的去的伙计,都是谁呢?


天老大我老二,淮右布衣怎么了?——开国皇帝老朱,就不在这儿

要说,之所以朱元璋未能进入明十三陵,还真不是他自己个儿的事儿,如果他泉下有知,肯定要暴揍四儿子好几轮,此人便是明十三陵的项目开发者——明成祖朱棣

由于朱棣是靖难夺的帝位,所以他不大愿意在南京接着当皇帝,毕竟感觉不是自己家,住着也不是很得劲儿,作为皇帝他自然拥有新首都开发权,地址选在哪里好呢?不如就选在自己最熟悉的地方吧!于是明朝的首都由南京迁往北京,也就是朱棣曾为燕王的藩地所在

你说,生前都住这儿了,死后还能再跑到“他乡”埋着?于是乎朱棣选择在北边找风水宝地,看了半天,他看上了天寿山,于是在此处修陵,明十三陵大型旅游祭拜胜地就此奠基开工,此后的十二位皇帝,均葬于此

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只能孤零零的在南京孝陵,和自己的子孙们南北对望。还有一说,朱棣害怕死后被老爹责怪,故而不愿意跟老爹离得太近,这也算是人之常情吧,啊哈哈!朱元璋开发的明朝皇陵,只有他一个人享受,故而未能在十三陵购地置业

我是谁?我在哪儿?——好孙儿,爷爷的锅,爷爷自己背!

很不幸,第二位不能入住明十三陵的皇帝,是朱元璋的爱孙,太子朱标的爱子朱允炆。之所以他未能入住,主要原因是因为身份问题,当然还有一个原因,身份证没了!(被销户了,一个黑户买什么房!置什么地!)

虽然曾经贵为天子,但是随着自己的坏叔叔成功上位,自己被迫失去皇宫皇位的所有权,自然也跟皇陵挂不上钩了。不说他是否在城破之后身死,哪怕是逃到了其他地方,也得隐姓埋名度过一生,最后找个小山坡埋了就不错了,还要啥自行车呢?

明惠宗朱允炆,注定只是个让皇帝,也就是让别人做了皇帝,让自己不当皇帝。他之所以有今天,跟自己的爷爷也就是太祖朱元璋脱不了干系,由于名将名臣基本都被老朱杀光了,所以在面对骁勇善战的朱棣时,他就有点无人可用的意思。虽说一手好牌也算是被他自己打烂了,但是愿赌服输,既然都已经失去了一切了,还在乎个坟?

朱允炆下落成迷,自然也没有陵寝这一说,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他真的还活着,说不定能偷偷的在爷爷的陵墓附近烧个纸上个坟啥的,至于他自己,就只能想想了

太祖之孙朱允炆,成为第二个没能入主明十三陵的主儿,黑户不能买房,当今也是如此啊!

该配合你演出的我,应该视而不见——角色互换,原来这么残忍

大明王朝曾差点重蹈北宋的覆辙,被少数民族所灭,始作俑者就是逗比皇帝朱祁镇。自己个儿御驾亲征却放权给小弟,小弟不会玩儿,给人灭了不说,大哥也被俘了,要不是于谦力挽狂澜,明朝得提前多久变成南明啊!

在朱祁镇被俘的日子里,他的好弟弟朱祁钰顺位继承,变成CEO。起初朱祁钰是一万个不愿意,死活不干,但半推半就干了以后,发现皇帝这工作还挺得劲的呢!这一得劲不要紧,上瘾了!甚至说哥哥回来了也不愿意还给他,这还不算,甚至想着让自己的儿子也试试。

奈何儿子不争气(早死),自己又不能生,眼看皇帝这个工作干到尽头了,原本想着死后入个皇陵的,也算是不枉费工作多年,奈何还乡团三人一鼓捣,直接给自己废了。重新登基的朱祁镇恢复了职位,立刻就解除了病重的朱祁钰的所有职权。好嘛,辛辛苦苦二十年,一废回到解放前,明代宗朱祁钰彻底从明朝皇帝录上抹掉了,自然也无权购买皇陵

所以,第三位不能入住明十三陵的皇帝,是代宗朱祁钰。一如连北京户口都没有,何谈上小学,考北大?老老实实回家种地吧

当然了,除了这些有机会入住却不能入住的皇帝以外,还有几个人因为资金、户口、成分等问题,也未能拥有一个明十三陵的指标

虽然都有皇帝的称号,但此时明朝已经破产,项目虽然还在,但是所属权却不再明确,开放购买无限延后不说,整个项目不被封禁就已经很难得了,何谈开放呢?

所以,朱慈烺、朱由崧、朱聿键、朱聿鐭、朱由榔无人,也无权入住明十三陵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置身黑白的精彩


明朝从朱元璋开国到最后一个上吊而死的崇祯皇帝算起,一共传了16个皇帝,皇帝死了都得葬入陵园,而且按明朝的传统,爸爸儿子孙子孙孙子都得葬在一处,搞大团结嘛,死了咱一家人也要其乐融融的。

而这一处“已死明皇帝”们的家就是现如今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的明十三陵,可问题来了:

“不是有16位皇帝吗?怎么十三陵里就葬了13位呢,另外3个皇帝去哪儿了?”

首先,请各位来看看十三陵里各家皇帝的位置图:

长陵(成祖)、献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宪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庆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

唯独少了哪三位呢?

一、“我爱南京,只葬南京”

当然啦,少的第一位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众所周知,老朱当时开国后是在南京定的都,那会儿北京是他的四儿子燕王朱棣的封地,试想,老爹死了,怎么可能去葬在儿子的封地上呢。

因此,老朱当年喊出了:“我爱南京,只葬南京!”的口号,死时葬在南京钟山的“明孝陵”。

二、“叔叔你好狠,夺了我的位,我化成灰也不让你找到!”

老朱死了,把皇位传给了小小朱,即他的孙子朱允炆,是为“建文帝”,开启了大明的第二代王朝。可是这时候,小小朱的叔叔们坐不住了,你这小毛孩凭什么啊,而且刚当上皇帝就搞削藩,把我们这些叔叔弄得很惨,于是乎,四叔坐不住了,一个“靖难之役”把侄子打下台,自己做皇帝,并迁都北京,从此,北京开始了他的首都时代(也是房价高涨的时代!)

而被打下台的建文帝在掩护下成功逃脱,从此之后不知所终,作为叔叔的朱棣出于关(sha)心(ta),自当上皇帝就开始一直寻找侄子的下落,其实是为了斩草除根,但都无果,于是,这第二位皇帝一直行踪成迷,至死也不知道他葬在哪儿!

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前两位皇帝,估计大家都会很容易的想到他们不葬北京,但这第三位,相信就鲜有人知道了,他是谁呢?

就是他朱祁钰!

前段时间一部热播的《女医明妃传》就深刻的YY了他和他哥哥以及一位女御医的故事。

朱祁钰是谁呢?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二子,明英宗朱祁镇弟弟,众所周知,当年本来是他哥哥朱祁镇做皇帝的,是为“明英宗”,结果这皇帝年轻时昏庸无能,宠信宦官,当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在首领也先的率领下已经打到国境时,他听信太监王振的建议御驾亲征,本来皇帝御驾亲征没啥,还能鼓舞士气,但英宗这次的亲征却在太监王振的错误指挥下,成了一次“闹剧”,而英宗本人也被瓦剌部落俘获,成了“俘虏皇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当时朝野振动,皇帝都被抓了,国家咋办啊!不过咱中国古代历来是最不缺皇帝的,一堆人等着呢,眼红着呢。于是,经过商议,由英宗弟弟朱祁钰继位,改元景泰,并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后来,在朱祁钰的带领下,打破了瓦剌的进攻,英宗也被放了回来,再之后,通过“夺门之变”,朱祁镇又从当时已病重的弟弟手中夺回了皇位。

哎!夺就夺了呗,可英宗要夺的“彻底”,咋彻底啊?就是把朱祁钰当皇帝后开始在十三陵里修建的陵寝也给“夺”了,搬走了,“你以后都不是皇帝了,不准葬在十三陵!”

(景泰陵)

于是,本来可以入主十三陵的景泰皇帝朱祁钰就被哥哥朱祁镇给搬到了北京西郊玉泉山金山口,以王爷规格下葬。

所以,明朝虽有16位皇帝,但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钰都没有被葬在十三陵里。

<strong>


宫殿君


明朝有16位皇帝:朱元璋 朱允炆 朱棣 朱高炽 朱瞻基 朱祁镇 朱祁钰 朱见深 朱佑樘 朱厚照 朱厚熜 朱载垕 朱翊钧 朱常洛 朱由校 朱由检。

北京十三陵又叫明十三陵,是埋葬了明朝13个皇帝的陵墓,可是明朝一共有16个皇帝,为什么只有13个皇帝的陵墓呢?那其他3个皇帝死后为什么没有进入十三陵呢?这3个皇帝是谁呢?

这三个皇帝是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钰,他们没有进入北京十三陵的原因各不相同。

1、朱元璋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建都于南京。这是一个励志皇帝,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气的。朱元璋1398年病逝于南京,享年71岁。

朱元璋去世时明十三陵还没有开始修建,那时候的北京还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朱元璋当然不可能选择埋葬于儿子的封地上。

还有一个原因是朱元璋在刚刚建立明朝之初,还有一些元朝的势力在作祟,为了震慑他们朱元璋选择了葬在南京。

朱元璋的陵墓在明朝都城紫金山附近,即现在的明孝陵,是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也是明陵之首。

明孝陵从外观看宏伟壮观,陵内种植松树十万棵,养鹿千头。代表了明朝初期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先后调用了10万军工,于永乐三年建成历时25年。

中国建筑学会副会长、东南大学建筑学教授刘旭杰说:“明孝陵代表着明出皇家建筑的艺术成就,是中国陵墓建筑和陵墓文化的缩影”。

明孝陵凝聚了明朝初期艺术家、政治家和建筑大师们的才智,是我国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

2、朱允炆

这是明朝的第二任皇帝,即建文帝,是朱元璋长子朱标的儿子,在各个方面都表现非常好,是朱元璋最看好的皇帝接班人。

朱标作为朱元璋的长子太子没能继承皇位就去世了,这时候朱元璋选继承人的时候没有考虑次子朱棣 ,就是因为朱棣不是他和王皇后生的,而是选了只有16岁的朱允炆做皇太孙。

朱允炆继位后强行削藩,这引起了朱棣为首的亲王强烈不满,朱棣常年征战沙场战功赫赫,原以为他的哥哥朱标死后,他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选。

有以上的两个原因,朱棣对朱允炆怀恨在心,于是他在朱允炆说削藩的时候为了保全自身安全就造反了,这是一场叔侄大战。

朱棣常年打仗,很有作战经验,而朱允炆不会用人又没有经验,于是这场战争的形势很快压倒性的向朱棣一方靠拢。

在朱棣打到南京的时候,朱允炆点燃了皇宫,皇宫顿时被烧成一片火海,朱允炆在大火中失踪,以后连他的尸体也未能找到,后来朱棣多方寻找均未果。

朱棣造反成功后为了加强自己的江山迁都到北京,才开始建造陵墓,所以即使找到朱允炆的尸体也不会葬入十三陵。

3、朱祁钰

朱祁钰是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镇在23岁御驾亲征时被俘虏,国不能一日无君,于是朱祁钰继承了皇位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但出人意料的是不多久朱祁镇被放回来了,回来后发现自己的皇位备战只能认栽。但朱祁钰为了防患于未然,把他的哥哥囚禁了七年。

但是出乎人意料的是朱祁钰不久便病倒了,朱祁镇伺机夺取了皇位。朱祁镇皇位被夺又被囚禁七年,夺取皇位成功后,废除了朱祁钰的帝号。

朱祁钰死后,朱祁镇痛恨他的所作所为,就没有按照皇帝的规格来安葬他,当然也就没有葬入十三陵,而是被他的哥哥随意的葬在了玉泉山附近的景泰陵,还给他封了个恶谥:戾。

校书郎工作室出品,凝时空





历史漫谈君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南麓,总面积120多平方公里。自1409年5月开始,历经230多年,这里先后修建了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 、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共13座皇帝陵墓。

明朝16位皇帝中,除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景帝朱祁钰葬在别处,明惠帝朱允炆下落不明,其余13位皇帝都葬在了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明太祖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明惠帝朱允炆因叔父朱棣篡夺皇位而下落不明,所以没有陵墓。明景帝朱祁钰因其兄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在于谦等大臣的拥护下即了帝位,朱祁镇重登帝位后,不承认朱祁钰的皇帝身份,在朱祁钰死后,以亲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


元来大


众所周知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然而明代在北京的皇陵只埋了十三位皇帝,因此被称为明十三陵。

那么,明朝的哪个皇帝没有被埋进十三陵当中呢?

通过明朝皇帝列表与十三陵皇帝比对,我们会发现,这三位没有埋入十三陵的皇帝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明景帝景泰帝朱祁钰。

答案就是这么长,想要知其然的,到这里就可以走了,想要知其所以然的,您还得往下看。

朱元璋的陵寝为什么没有葬在十三陵当中?

关于朱元璋的陵寝,涉及到明朝的首都问题,很多人认为明朝的首都是在北京,其实这是不完全对的,明朝建立之后,最开始定都的地方是南京。

尽管朱元璋曾经有迁都的打算,曾经想迁到自己的老家凤阳,一向节俭的朱元璋大肆修建宫殿和都城,但是凤阳那个地方虽然有帝王气,但是没有帝王命,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在修建一半的时候,碍于种种阻力,执着的朱元璋不得不放弃了。

朱元璋也曾派太子朱标前去各地考察,哪里适合迁都,最终因为朱标突然去世而搁置。

朱元璋死后,就被葬在了南京明孝陵当中,因为准备的有点仓促,朱元璋活着的时候还没有建完,以至于朱元璋死后,一直到永乐三年才得以完工。

然而,永乐皇帝在靖难之役后,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之后,出于各种各样的考量,最终将朱元璋以来想要迁都的愿望实现,将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

明朝皇帝除了朱元璋在明孝陵外,以后的皇帝基本都埋在了北京。

当然,开头已经说了,除了朱元璋外,还有朱允炆、朱祁钰没有被埋入明十三陵,以下还要展开来说。

朱允炆没有被埋入十三陵,除了下落成迷,明朝也不认他这个皇帝

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朱允炆绝对够传奇,在位时间不长,争议很大,关于朱允炆的史料即使是现在的史学家也没有争出个一二来。

朱允炆的传奇在于他的这个皇位继承,就跟我们正常人所理解的不一样,明朝为了皇位传承的时候更稳定一点,标榜嫡长子继承制,咱也不知道朱元璋是咋想的,嫡长子朱标死后,就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了皇位。

朱允炆要是一个嫡长孙咱也不说什么了,关键朱允炆也只是嫡子,而非嫡长子,换句话说,朱元璋的嫡长子虽然死了,难道朱元璋的嫡子,还不如朱标的嫡子?

虽然,很多人试图论证朱允炆即位的合理性,但是我就实话实说,在我的印象里,几百位的皇帝,像这样的情况发生的几乎是没有,说朱元璋是参照了元朝时期的一个案例,也不是很有说服力,至少之后,再无这种案例。

如果这种继承方式没有问题的话,朱棣也不会死乞白赖的造反,明显心中不服。

朱棣在靖难之役后,皇宫发生大火,朱允炆下落不明,自然不用安葬了,而朱棣更是直接不承认朱允炆的皇位合法性,将建文帝的年号,改为洪武年号的后续,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

所以,不用说埋入十三陵了,即使是这个皇帝,在整个明朝时期都是不被承认的,换句话说,承认朱允炆即位合法,就是朱棣即位不合法,那不是把朱棣给卖了吗?

朱棣的年后是在南明弘光政权时不知出于何种目的给恢复的庙号,并且改庙号为惠宗。

明朝最惨顶缸侠,朱祁钰的皇位到底有没有合法性?

要是朱允炆是最传奇的皇帝,朱祁钰就是明朝最惨顶缸侠了。

顶缸的意思,并不是头顶上顶着缸,而是顶替,代替,代人受过的意思。我说朱祁钰是顶缸侠,那是因为,按照明朝嫡长子继承制下的那个框框,作为明宣宗次子也不是嫡子的朱祁钰是没有任何机会继承皇位的。

然而朱祁钰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是个脑残,率领几十万大军去亲征,结果玩出一个土木堡之变,不但全军覆没,自己还被俘了,明朝皇帝傻子多,朱祁镇则是最突出的一个。

土木堡之变对明朝的打击也是巨大的,好好的一个朝代,竟然被搞出这么一出,你说朱祁镇不是傻子是什么?

紧接着瓦刺大军就开始向北京进发,前脚灭了你几十万大军,还俘虏了你们的皇帝,这气势得有多猛,北京的很多官员直接开始跑路,甚至提议迁都。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明朝几百年才能出一个的能人于谦站出来要朱祁钰继承皇位,组织北京保卫战,这个缸有多大,堪称为国顶缸了。最可气的是,朱祁镇是有太子的,让朱祁钰继承皇位,还要继续立朱祁镇的儿子为太子。

所以一开始朱祁钰是拒绝的,在任何一个朝代,当皇帝都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情,唯独明朝该死的嫡长子继承制下,这个皇帝不好当。

迫于群臣的再三坚持,朱祁钰才被迫当上了皇位,在位期间,表现还算尚可,不仅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尤其在政治上,改变了朱祁镇执政以来的弊端,使得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

结果,朱祁镇又被敌人放了回来,这当上了皇帝,还能再让回去吗?国没有二主,朱祁镇和朱祁钰就这么耗着,双方互相提防,结果朱祁钰离奇得病,朱祁镇又成功复辟。

朱祁镇复位后,下诏朱祁钰是"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不但如此,还废除了朱祁钰的帝号,朱祁钰去世后,朱祁镇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钰也因此成为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唯一的一个没有被葬入十三陵的皇帝。

这就是为国顶缸的下场,我真的替朱祁钰感到不值。

所以,没有葬在十三陵中的皇帝,只有朱元璋、朱允炆、朱祁钰这三位了。


史论纵横


明朝建立于1368年,结束于1644年,一共历经了16位皇帝,享国276年。那为什么位于北京昌平的明朝皇陵,只有13座陵墓,其他3人的陵墓去哪里了呢?

明朝帝陵实际上共有15座,因为明朝开国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位于南京紫金山上。南京的著名景区明孝陵,就是安葬朱元璋的地方。另外景泰帝代宗朱祁钰的陵墓在北京海淀玉泉山的金山口。明朝还有一位皇帝没有陵墓

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就立了皇长子朱标为太子。只是可惜,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在朱标去世后,做了两个错误的决定。第一个决定就是越过了自己的儿子辈,立了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确立了储君。朱元璋所做的第二个错误决定,就是分封藩王,并且还授予藩王兵权。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建文帝急于削藩,迫使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推翻了朱允炆,自己登上了帝位。朱棣攻取南京后,朱允炆下落不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婿、驸马都尉梅殷,继续忠于朱允炆,并为朱允炆发丧,给朱允炆上谥号“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建文帝差点抢了万历帝的庙号“神宗”。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朱允炆庙号“惠宗”,以及谥号“让皇帝”,都是南明弘光帝,在1644年为建文帝君臣平反时,追赐的。

朱棣为了确立自己继位的正统性,对于梅殷的作为,根本不予认可,还派人刺杀了梅殷。同时,朱棣为了向天下宣布朱允炆已死,对外宣称以天子礼仪将朱允炆下葬。但实际上,朱棣根本就没有给朱允炆建造陵墓。

因此,明朝16位皇帝中,唯一一位没有陵墓的就是建文帝朱允炆。<strong>

朱棣迁都北京后,在昌平的天寿山为自己建了明长陵,开创了北京明十三陵之首。

成祖朱棣葬于长陵,仁宗朱高炽葬于献陵,宣宗朱瞻基葬于景陵,英宗朱祁镇葬于裕陵。到明英宗时期,北京明十三陵已经有了4座皇陵。

原本,在英宗去世之前,还有一位皇帝,他就是代宗朱祁钰。英宗因为宦官王振的蛊惑,挥军北伐鞑靼。土木堡一役,全军覆没,英宗被俘。朱祁钰在于谦等大臣的支持下,登上了皇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

1450年,英宗被鞑靼放回。代宗将英宗囚禁在破败的南宫。1457年,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夺回了皇位,并将代宗朱祁钰废为郕王。朱祁钰不久后去世,被英宗以亲王礼安葬在了玉泉山金山口的景泰陵。而代宗生前在昌平天寿山给自己所建的寿陵,被英宗所毁。

景泰陵本来是亲王陵墓,那为什么后来又成了皇陵了呢?这是英宗的儿子明宪宗朱见深干的。英宗生前虽然不肯承认代宗的皇帝身份,但英宗为人并不残忍,只是为了稳固帝位而已。所以,给代宗正名的事情,他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朱见深。宪宗继位后,重新承认了代宗朱祁钰的身份,并将代宗的亲王规格的陵墓,扩建为了皇陵,只是规模较小。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的景泰陵,就成了明孝陵之后,另外一座位于明十三陵之外的明朝帝陵。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在景泰陵前立了一座石碑,建了碑亭。同时,还煞费心机的破坏景泰陵的风水,在陵周围还立起了8做转木桩。

因为景泰陵在明十三陵之外,所以,清朝灭亡后,受到了严重破坏,很多地面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了。

宣宗为朱祁钰正名之后,明朝的后续帝王继续在十三陵区建造皇陵。宪宗朱见深葬于茂陵,孝宗朱佑樘葬于泰陵,武宗朱厚照葬于康陵,世宗朱厚熜葬于永陵(嘉靖),穆宗朱载垕葬于昭陵,神宗朱翊钧葬于定陵(万历),光宗朱常洛葬于庆陵,熹宗朱由校葬于德陵。明十三陵到熹宗这里,又增加了8座皇陵,加上前面的4座,已经有了12座皇陵。

十三陵的最后一座皇陵,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的陵墓思陵也比较特殊。朱由检的勤俭节约,是举世公认的。袍子破了,由皇后动手缝一缝,继续穿。崇祯厉行节约,在位十七年,也没有提前给自己准备皇陵。崇祯死后,他和周皇后的遗体被李自成收敛,后来被一起安放入了崇祯田皇贵妃墓中。

清朝顺治年间,清廷以帝礼改葬崇祯。南明曾先后给崇祯上庙号“思宗”、“毅宗”、“威宗”,清廷上庙号“怀宗”。后来,清廷去掉了“怀宗”的庙号,改用谥号“庄烈愍皇帝”,并使用南明“思宗”的庙号,将崇祯陵寝命名为思陵。思陵也是明朝皇陵中,最简陋的一座。

综合起来,明朝16位皇帝,除了北京十三陵的13座皇陵之外,还有南京的明孝陵,以及北京海淀玉泉山的景泰陵两座皇陵,总共15座皇陵。明16帝中,只有建文帝朱允炆没有陵墓。


奕天读历史


明朝的确有十六位皇帝,但是之所以称之为十三陵是因为有三位皇帝没有埋到这边。

首先朱元璋的陵墓修建在了南京,坐落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南临梅花山,与马皇后合葬在了一起,称作明孝陵。

其次是建文帝朱允炆,靖难之役中,朱棣带着大军攻到了宫殿之后,却发现建文帝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消失在一场大火之中。之后就杳无音信,被称为明朝历史的一大悬案。因此也就没有办法入葬皇陵了。明成祖之后就迁都到了北京,选择了昌平,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作为明皇家的万年寿域再合适不过。

第三个没有入葬皇陵的就是景泰帝。当年明英宗收到王振鼓动,带兵亲征瓦剌后被俘虏,朝中不能无主,所以推举了弟弟做个临时的皇帝。结果景泰帝在明英宗被救回之后就不愿意让位了,还变相的囚禁了明英宗。直到明英宗重归帝位,由于之前的尴尬经历,也实在没办法把弟弟放到皇陵中,因此,就以亲王的身份将景泰帝葬到了北京的西山。


国家人文历史


目前史学界公认的明朝皇帝共有16位(不包括南明皇帝),分别是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永乐帝朱棣、洪熙帝朱高炽、宣德帝朱瞻基、正统帝朱祁镇、景泰帝朱祁钰、成化帝朱见深、弘治帝朱佑樘(chēng)、正德帝朱厚照、嘉靖帝朱厚熜(cōng)、隆庆帝朱载垕(hòu)、万历帝朱翊(yì)钧、泰昌帝朱常洛、天启帝朱由校、崇祯帝(朱由检)。



当时很多人都会疑问,为什么明朝有16位皇帝,可是明朝的皇陵为何会叫“明十三陵”,而不是叫“明十六陵”呢?其实很简单,因为明朝16皇帝中有3位皇帝的陵墓并不是葬在这里,所以正因为“明十三陵”所葬的只有13位皇帝,所以它才叫“明十三陵”。那么没有葬在“明十三陵”的这3位皇帝都是谁呢?


“明十三陵”自永乐帝朱棣开始,依次建有长陵(朱棣)、献陵(朱高炽)、景陵(朱瞻基)、裕陵(朱祁镇)、茂陵(朱见深)、泰陵(朱佑樘)、康陵(朱厚照)、永陵(朱厚熜)、昭陵(朱载垕)、定陵(朱翊钧)、庆陵(朱常洛)、德陵(朱由校)、思陵(朱由检)。也就是说没葬在“明十三陵”的3位皇帝,分别是洪武帝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和景泰帝朱祁钰。那么他们为何没有葬在“明十三陵”呢?

洪武帝朱元璋

朱元璋没葬在“明十三陵”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明十三陵”被当做皇陵是从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后开始的。在朱元璋时期,明朝的皇陵是在南京,而非北京。现在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的明孝陵就是洪武帝的陵墓。



建文帝朱允炆

众所周知朱棣登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篡位,他的帝位是造了侄子朱允炆的反才得来的。“靖难之役”后,朱棣攻进南京,朱允炆自焚于南京皇宫(有说逃出皇宫,隐姓埋名),虽然朱棣曾下诏会风光大葬朱允炆,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时至今日朱允炆的陵墓到底在哪里,无人可知,但肯定的是绝对不是在“明十三陵”中。



景泰帝朱祁钰

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虏,瓦剌进攻北京。明朝危在旦夕之时,于谦等人拥立其弟朱祁钰为帝,是为代宗,而远在瓦剌敌营的英宗则被遥尊为太上皇。



1457年“夺门之变”,做了8年太上皇的朱祁镇被再次拥为帝。而曾经的代宗朱祁钰则被贬为郕(chéng)王,不久就死在了紫禁城的西苑,死因不明。死后,朱祁镇将他以亲王之礼葬在了北京西山,即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麓。此时的朱祁钰因不再是皇帝,所以也就没有权力进入“明十三陵”安葬。

而后虽然朱见深恢复其皇帝的身份,但此时已不适合再迁移,也就是如此,朱祁钰就成为了永乐迁都北京后,唯一一个不是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



以上就是为什么“明十三陵”只有13皇帝的原因。其中洪武帝朱元璋是因为当时的明朝都城在南京,而非北京,所以皇陵自然就不会在“明十三陵”;建文帝朱允炆则是因为帝位被夺,朱棣不愿给他建皇陵,所以就没有;代宗朱祁钰是因其帝位不被朱祁镇所认可,自然就没资格葬在“明十三陵”,之后帝位虽被朱见深认可,但已不适合迁葬,所以就没移入“明十三陵”。


澳古说历史


明朝传祚276年,共十七朝却只有十六位皇帝,这是因为明英宗朱祁镇前后两次登上皇帝宝座,历经正统和天顺两朝。在这十六位皇帝当中,有三位皇帝的是没有葬在明朝皇家陵墓群——也就是今天的“明十三陵”之中的,这三位皇帝分别是明太祖朱元璋,建文帝朱允炆以及明代宗朱祁钰。

明太祖朱元璋创立大明,定都南京,而当时的北京只是燕王朱棣的封地,朱元璋是不可能把自己的陵墓设在自己儿子的封地上的,他死后葬在南京附近的钟山之阳,也就是“明孝陵”。

朱元璋驾崩之后传位给皇太孙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不想仁柔的建文帝控制不了局势,一通削藩的操作触怒了朱元璋分封的各路藩王,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名,举兵南下,攻破京城,自立为帝,建文帝在南京城破之时焚烧皇宫,生死未明,自然也不会在十三陵之列。

而另一位没有葬在“明十三陵”中的皇帝是明代宗朱祁钰,当然,这要拜他那极富传奇色彩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所赐,朱祁镇八岁登基,年号正统,然而在正统十四年,朱祁镇御驾亲征,抵御瓦剌,不想遭遇“土木堡之变”不仅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自己也成了瓦剌的俘虏,在大明危急存亡之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被推上皇位,改年号景泰,是为明代宗,并重用于谦等名臣使大明转危为安。一年后,瓦剌放回了明英宗朱祁镇,然而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朱祁镇只能回去做太上皇,并被幽禁在南宫。景泰七年,徐有贞、石亨等人趁朱祁钰病重之时,发动“夺门之变”迎太上皇朱祁镇复位,复位后的朱祁镇废除了朱祁钰的帝号,并捣毁了朱祁钰修建的“受陵”,朱祁钰死后被以亲王之礼葬于京郊金山,所以明十三陵中也没有代宗朱祁钰的陵寝。


环球网


是的!明朝自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至1644年朱由检自缢煤山,享国祚276年,共16帝。我们熟知的北京十三陵,确实只有十三位皇帝入葬,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知道,朱元璋1368年建立大明,改元洪武,百姓们爱称他为㓋武爷,定都今天的南京。天下太平后,朱元璋开始考虑他的千年吉壤了。经过他亲自考查,选中了南京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于是,朱元璋于洪武九年,即1376年命工部等开始筹备动工,至1381年初具规模。1398年,朱元璋驾崩,便与皇后马氏合葬于此,取名孝陵。


有趣的是,在孝陵附近,还有两位孙姓人物也在此长眠,一位是三国吴大帝孙权,孙权墓还恰巧正在孝陵神道旁边,似为朱元璋守陵。据说,当初修孝陵神道时,有大臣建议将孙陵搬走。朱元璋听后却说:孙权也算条汉子,留他在大门口吧。于是,孝陵神道一反常规,修成一条罕见的左右盘旋的神道了。另一位是伟人孙中山。

可见,紫金山确是一块万年吉壤啊!

明朝第二位皇帝是太子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于朱元璋死后即位,改元建文,由于没有谥号,史称建文帝。建文元年,即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四后南京城破,建文帝下落不明。

对于建文帝的死,有多种说法。或城破之日自尽,或被大火焚烧死,或出家后得以善终,说法不一。可是明中后期,各地却出现了几处建文帝之坟,让人一头雾水,难辩真伪。直到现在,考古人员在福建、江苏等地还发现疑似建文帝之墓,只是无确凿证据。
朱祁钰,明朝第七位皇帝,宣宗次子,英宗弟。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即1449年,英宗在宦官王振怂恿下御驾亲征瓦剌,不幸被俘,史称“土木堡之变”。同年,朱祁钰被于谦等拥立为帝,改元景泰,史称景泰帝。景泰八年,英宗在石亨、曹吉祥等拥力下复位,贬祁钰为郕王。同年,祁钰死,以亲王礼葬北京西金山,称景泰陵。



公元1424年,朱棣死于他的第五次漠北之征途中,葬北京北天寿山主峰下,为十三陵首陵。至于为什么选中这儿为皇陵,中间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呢。

永乐五年,即1407年,朱棣便命人在北京附近选择陵址。最初选择的是口外屠家营,地理位置优越,很适合做陵地。但报告递到朱棣手里后,朱棣大怒!原来,朱、猪同音,屠家营原为杀猪宰羊而命名,朱氏到了这里,只能被宰杀。后来又选了昌平西南的狼儿峪,猪边有狼更危险!又换到京西潭柘寺,可地方狭窄,子孙后代的空间太小。又西郊燕家台,可燕家与“晏驾”谐音,犯忌。最后,于1409年才选好现在的陵区,可谓费尽心思。


朱棣陵名曰长陵,是十三陵主陵,主神道直达长陵。其后仁宗、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按昭穆次序择陵。于是,就形成了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宝贵文化遗产——十三陵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