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正一品和從一品是什麼區別?

清風77373966


古代的官員從職權到官階上都有著明確的分級,自打南北朝開始,一般官職就分為九品十八級,後來官職成熟,每一品總共是有正從區分,最高的品級是一品,最高的是正一品,往下一等就是從一品。



當官能夠做到一品大員,就代表著自己的巔峰,每個王朝裡面都很少有人能夠做到這個品級,不過看起來正一品和從一品的差距不大,可實際上這兩個品級還有著很大的差距,那麼古代的正從一品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差距呢?

其實文武官員的正從一品是不一樣的,文官類別中,正一品的官職就等於是正國級,能夠做到這個位置,就是文官裡面頂級的,此外,太傅,太保這些官職,更主要還是榮譽職務,手中的實權相對較少一些。


往下一級,從一級就是少傅,少保這樣的官職,品級自然要低一些,不過也有著一定的權力。總得來看,從一品的官職就相當於是副國級,兩者一正一副,雖然是差了一級,可地位各方面的差距就很大了。不過正一品的官職,是不會隨便給官員加封。

能夠得到這樣的官位,在朝中也必然是有著很高資歷和地位的人,手中還必然有著實際的權力,還有一點,正一品的官位,大部分都是榮譽職銜,主要是為表彰那些有貢獻的人,給他們加封這些官職,就是好聽,俸祿領得要更高一些,手中的權力不會有什麼影響。


從一品的官員,他們手中的權力也不會有什麼變化,當然,這是文武一品官員的通病,在不同的時代,一品官員也有著不同的權力。在隋唐時期,一品官員手中是有著不小的權力。

可是到明清時期,一品官員更多都是虛職,其實手中的真正權力都不大,當上這個品級的官員,地位上肯定會有所提高,在朝中能夠代表文武官員,不過很多人還是不希望來擔任這類的官職,他們更加希望能夠擔任二品官員,因為真正的實權,都是掌握在二品,三品官員的手裡。文官裡面的一品都是屬於正副國級的水平,在武官裡面,也有著一些區別,比如正一品的太尉,名義上是掌握著全國軍隊的官,可這就是武官裡面的一個最高榮譽稱號,太尉沒有什麼權力,也沒有辦法調動軍隊。


往下一級的從一品,相對來說實權要大一些,像在一些地方行政區的將軍,主要都是從一品的大官,不過這類官職,更多也都是榮譽加封,兵權大部分都集中在下面品級的官員手裡。因此文武的一品官,其實沒有太大的差距,主要還是在官階上有所不同,都代表著官職在同類的頂級,朝廷一般不會輕易加封一品的官員,很多官員的品級能夠達到一品,不過更多的,還是兼任一品官員,因此得到加封的官員,也表示他們受到朝廷的信任。

在清朝,各個品級的官位劃分更加明確,我們也能夠從這些官位的名稱上看到一些差異,比如太傅和少傅,明顯就能看出正副級的差異。早期的一品官,正從之間的差異不太明顯,要不是特別瞭解的話,還真不見得能夠分清正從一品的區別。從南北朝開始,其實一品官就是一個比較敏感的位置,這類官員當時都有著實權,很多篡位的權臣,都是以這裡為起點,開始篡奪政權的。


後來發展到隋唐時期,這類官職平時是不會委任,不過在緊急時刻,就會去委任這類的官職,實權也相對被減弱一些,隨著到明清時期,政府集中權力,一品官員的權力基本上都被削弱,官員的權力被分散到其他品級的官員中,這樣做就避免權臣的出現,得到這個官職的人,基本上就被朝廷當做吉祥物,在朝中成為擺設,那麼皇帝就能更好來控制外廷,明清時期從來沒有出現過權臣篡位的事情。


貓眼觀史


南北朝實行的九品十八級官階制度,一直延續到了清朝。

一品最大,九品最小。

正一品就是正一品,從一品就是副一品。

大家常說的七品芝麻官,其實七品不算小,七品是縣令,縣令下面還有主薄,遊擊等低等文武官員。



一般情況下,正一品不是實職,而是一種榮譽,級別高而實際權/力不大。

太師,太傅,各殿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是正一品。

從一品基本都是實/權派人物:提督,將軍,各部尚書,都御史,協辦大學士等。

正二品是大家最熟悉的官職:內務府總管,各部侍郎,統領,總兵,比如吳三桂就是山海關總兵。

從二品官職:副將,巡撫,布政使。

正三品官職:副都御史,通政使,按擦使,順天府尹。

正四平官職:二等侍衛,順天府丞,各省巡道,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道臺大人。

正五品官職:三等侍衛,同知,也就是副知府。

正六品:通判,內閣侍讀。

正七品:翰林院編修,知縣。

正八品:主薄,城門統領,軍校。

正九品:各營營長,把總,知事。

所以,七品官不算小了


王俊傑猛


人們誤解了古代官員品級,古代官員的品級和跟官員的實權,是兩回事。

品級可以看做是現代的職稱,而官員擔任的職位才代表了他的地位。所以“官大一級壓死人”裡面說的是職位,而不是品級。

所以“正一品”跟“從一品”相比,只是職稱、待遇、俸祿的不同,職權上誰大誰小還說不準呢。況且,同樣品級,職權也天差萬別。當然了,品級和職位相輔相成,一般情況下品極高的人,職位也差不了。

以清朝為例說一下。

清朝朝廷職權最大的莫過於軍機大臣,軍機大臣一般是內閣大學士、六部尚書、侍郎等官員兼職。內閣大學士的品級正一品、從一品都有;而六部尚書只是從一品,侍郎只是從二品。即使是從二品的侍郎,入了軍機處地位就高人一等。正一品的朝廷大員見了從二品的軍機大臣也得恭恭敬敬。

而清朝的內閣大學士進不了軍機處的,即使是正一品那也是虛名一個,沒有半點實權。

劉墉就是一個例子。和珅和劉墉,大家品級都是正一品,但是就因為人家是軍機處領班,劉墉見了和珅就只能當孫子的。

別看電視上,劉墉跟和珅斗的不亦樂乎。歷史上,和珅當權的時候,劉墉只能裝聾作啞、明哲保身。嘉慶皇帝抓了和珅,他是奉旨查證和珅罪狀。

劉墉這正一品別說跟和珅的正一品不能比,就是從一品的六部尚書、直隸總督都比他權力大,都可以不鳥他。當然了,劉墉也做過禮部尚書和直隸總督,他升任大學士,品級職稱高了,實權是沒有了。

清朝的一品官倒也不全是虛名。

清朝能做一品官的不是很多,除了以往的“三公”(太傅、太師、太保)和內閣大學士(三殿三閣)。剩下兩個實權武官職位了,負責掌管禁軍和依仗的: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清朝的從一品是怎麼回事呢?

理論上,除了“三師三孤”(“三師”:太子太傅、太子太師、太子太保;“三孤”:少傅、少師、少保),從一品一般授予各部尚書、左右都御史等官職。比如要給直隸總督、駐藏大臣授予從一品,那就得先給掛一個兵部尚書的虛銜。

在清朝地方上,品級最高的莫過於幾大總督。一般總督正二品,一般各省巡撫從二品,正二品的總督,也不是能夠隨便拿捏從二品的巡撫。職務上沒有上下級關係,品級高了也不是很有用。


爾朱少帥


我們需要知道中國古代並非是一開始就以品級來對官員的等級進行區別的,夏商周是靠玉圭來區別官員的等級,包括大圭、鎮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其中大圭和鎮圭為天子專有,而桓圭是公爵持有,信圭就是侯爵持有,以此輪推也就說在當時誰持有的玉圭等級高,誰的地位就高。秦朝則主要是以爵位來決定官員的等級,包括列侯、倫侯、丞相、卿、五大夫這幾個等級,獲得爵位越高就等級越高。而漢朝則以祿秩來決定官員的等級,比如秩俸萬石的肯定就是丞相或太尉這其中一個,而秩俸中二千石就是御史大夫、太常卿、光祿勳、衛尉、太僕、廷尉、大鴻臚等官員,簡單的說就是你拿的俸祿越多你的地位和官職就越高。

而古代官員分品級始於魏文帝曹丕時期所實施的“九品中正制”,即將官員的等級分為九個等級,分別以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品評來確定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這九個品級。當然這個時候還是沒有分什麼正一品和從一品,而真正開始有了正一品和從一品概念的是在北魏孝文帝時期,孝文帝在北魏在九品的基礎上又把每品分為正、從兩種,成為十八等,同時自正四品以下,每品又分上下階,這樣總共三十等,當然這個時候官員的品級還是十分的繁瑣,所以到了隋文帝時期並廢除了這個官階制度,並實施了全新的“九品十八級官制”,即每個品級就只分正和從兩個等級,比如一品,就分正一品和從一品。自此“九品十八級官制”正式被確立,之後的王朝也都沿用了這個制度來區別官員的等級。

那麼在介紹了官員以品級來區別等級的歷史之後,我們再回頭來看“古代正一品和從一品到底有什麼區別呢?”首先需要明確一點的是在討論這個區別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把清朝與其他王朝區分開來說,為什麼呢?很簡單在清朝之前,隋至明朝時期能擁有正一品和從一品品級的基本上都是皇室中人,很多有異姓能夠在活著的時候或者說是還在當官的時候做到這個位置,比如唐朝的狄仁傑貴為一代宰相也只是正三品的品級,明朝的張居正貴為一代首輔也只是正二品的品級。所以在清朝之前,正一品和從一品對於官員們的區別就只是榮譽和地位的高低罷了,對於職權的大小說實話不能比較,因為在清之前正一品和從一品的官職都是虛銜,比如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等這些哪個是有實權的呢。

在清朝正一品的官職除了太師、太傅、太保這些虛銜之外,還有著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掌衛事大臣、伊犁將軍、綏遠將軍等實權的官職,而從一品在清朝更是“爛大街”的品級,六部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加兵部尚書等虛銜的總督、駐防將軍、都統和提督等等都是從一品。所以這裡我們就具體的來比較一下清朝時期正一品和從一品到底有什麼區別呢?當然這個區別可不是題主所說的簡簡單單的正與副的區別。

一、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地位的高低,正一品的官員肯定要比從一品的官員的地位要高,當然你不要以為這個地位只是高一點點,差距可是蠻大的,從從一品的官職可以由漢人擔任,但是正一品的官職只能由滿人擔任,而且最重要的正一品的官職所掌控的都是滿清最為重要的地方,領侍衛內大臣負責的是紫禁城的安全和保衛工作;掌衛事大臣是負責皇帝和皇后出行的依仗和防衛工作的;伊犁將軍和綏遠將軍可是負責整個新疆和蒙古的政務和軍事,等於是土皇帝,看看這些職務哪個不是需要皇帝最信任的人擔任的,所以顯然在清朝正一品的地位要比從一品的地位高出很多。

二、所能擔任的職務的不同,在清朝可是以品級來決定你所能擔任的職務的,也就是說你如果是正二品的官階,就只能擔任六部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和總督這些職務,你永遠都不可能擔任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和掌衛事大臣這些需要正一品官階才能擔任的職務,而如果你是正一品官階,那麼你就可以兼任正一品之下的所有職務,比如乾隆時期的和珅,他就是以正一品文華殿大學士的官階同時兼任了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內務府總管、翰林院掌院學士等職務,其中吏部尚書是從一品,內務府總管是正二品,翰林院掌院學士是從二品。簡單的說就是正一品可以兼任從一品的官職,而從一品是絕對不可能兼任正一品的官職的。

三、權利的大小,雖然從一品的官職比如六部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和加兵部尚書等虛銜的總督等官職的權利都很大,但遠遠不如正一品的權利大,但是這裡說的不是這個職務所帶來的權利,其實如果單單看職務本身的權利,其中正一品和從一品的權利差不多,六部尚書、總督這些官職的權利可不比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這些官職的權利小。其實我說的是擔任正一品職務的人的權利肯定是要比擔任從一品職務的人大,首先剛才也說了正一品所能擔任的實權官職都是滿清最重要的地方,而能擔任這些官職的這些可以說都是滿清的貴族,比如擔任領侍衛內大臣的鰲拜、索額圖、明珠、胤祥、傅恆、兆惠、阿桂、和珅、福康安等等哪個不是滿清的貴胄,他們手中的權利可不是單單就只有這個職務本身所帶來的權利。總之就是一句話正一品的權利遠遠要大於從一品的權利。

當然以上的解答在清末期是不存在的,清末由於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等地方督撫都握有自己的軍隊和地方的財政大權,所以那個時候的正一品和從一品可就不知道誰大誰小了,地位也就不知道誰高誰低了。


澳古說歷史


要問正一品和從一品有什麼區別,這個就得來講講官員的九品等級是怎麼來的了。九品最早是來自於魏晉的九品中正制,這個九品中正制簡單的來說,是一種選拔制度,在魏晉之前是察舉制。

魏晉的時候,曹丕採納了陳群的意見,實行了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據士人的才能和家世進行品級評定,分別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這樣的九品。

到了北魏的時候,每一品又分了正和從兩種,這裡的從不能簡單的理解是副的意思,因為從一品不一定是正一品的副職,確切的說,應該理解成為次一等的意思,這樣做的也主要是再提高品級的數量。

如果只用品來劃分的話,那麼要十八級,就得要十八品,那就麻煩一些,而每一品分了正與從兩種之後,那還是原來的九品,但是能有十八級,這個就是所謂的九品十八級,其中以明清官制最有代表性。

北魏的時候,不光每品分了正、從兩種,而從第四品開始正、從兩種又分了上下兩階,以四品為例,分為正四品上階,正四品下階,從四品上階,從四品下階,也就是說四品(包括四品)後面的,一個品階有四級,那麼總共就有三十個品級了。

唐朝和宋朝使用的就是這種方式,但是隋朝,元朝,明朝,清朝,就沒有這個上下兩階,就是我們所熟悉的九品十八級。清代的正一品與從一品都有哪些官職呢?

正一品:三公的太師、太傅、太保,還有三殿三閣大學士(俗稱的宰相),領侍衛內大臣。

從一品:各部尚書,九門提督(步軍統領),協辦大學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師,少保,少傅,都督院左右都御史,總督,都統,提督。

我們從正一品和從一品可以看出從一品並不能簡單理解成正一品的副職,而是應該這樣理解,正一品是第一級,從一品是第二級,這樣就好理解了。


歷史簡單說


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正就是正,從就是負的意思,和現在正部級和副部級意思相近,但要強調一點,從一品中的從,在古代讀作【zòng】而不是【cóng】。古代官員品級共分九品,一品最大,九品是最低一級,每一品又分正和副兩級,這樣九品就演化出十八個級別,這就是九品十八級的來歷。

但需要注意一點,品級不是官職,甚至有的人有品級沒有官級,品級是發放俸祿的參考基礎,但還會和相應的官職掛鉤。品級與官級有大致的對應範圍,什麼官職需要什麼等級是有一定要求的,但這個界限不是很明顯,有時候會出現從一品不如正二品職務高的情況。當然還會出現一些特殊環境下品級比較低的官員臨時賦予比較高的官職。

古代的品級有時也會濫用,為了顯示皇恩浩蕩,很多官員死後會連升三級。反正俸祿也不會再發,虛名而已,為此還衍生出一套和品級對應的虛銜,比如四品的中憲大夫,五品的中儀大夫,更高的還有三品的資政大夫,二品的光祿大夫或光祿寺卿(三品)這些虛線不同朝代會稍有不同。

另外品級很多時候會用於封贈或誥封,就是某人取得功名,他的家人,比如父母妻子等也會獲得品級,一般和當官的本人品級相同,但只有品級,一般沒有職務,可領取相應品級的基本俸祿。


山野論史


導讀: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統治階層為了徹底實現中央集權、分化大臣權力,而設定了一套包含九品十八級的封建官員體制。在這套對皇權集中、遏制權臣行之有效的清朝官員體制中,從正一品到從九品,囊括了清朝自上到下所有“入流”官職的品秩。

除此之外,還有皇室爵位、非皇室伯爵爵位之上的“超品”等級。在朝堂之上,更是有著滿臣漢臣之分、皇室外戚之臣、內臣外臣之分,可謂複雜至極。

那麼,如果將清朝官職等級和現今官員體制相比較而言,清朝時期的“正國級”到底是大清王朝絕對的一把手——皇帝,還是清朝官員的最高等級——正一品官員呢?


首先,應該明確的是,“正國級”到底該如何定義?

“正國級”即為“國家級正職”,乃系公務員職務序列的最高級別。

注意,“正國級”乃系對於“公務員職務序列”的等級確認!

在清朝政治機構設置中,類似人大常委會、全國政協、黨組織是不存在的,但是類似於中央軍委、中央政治局、國務院、國家主席等最高級別的政治機構,還是有著相似對應的。

也就是說,清朝時期,只存在“政”、“軍”兩種政治體系設定,而沒有“黨”的存在。

01 皇帝

皇帝乃系中國帝制時期的國家最高統治者。

對於將中央集權、皇權至高無上發展到極致狀態的封建王朝,清朝將皇帝在皇權國家的特殊和絕對“一把手”的地位,予以絕對確定。

在清朝所有的政治機構中,從內閣到六部;從中央朝廷和地方各級政府,雖有都有皇帝或者朝廷委派的“當家人”,但從根本上講,皇帝才是絕對的領導者、話事人。

也就是說,不管如何設定清朝和現今政治機構的對應,不管清朝官制和爵位等級如何設定,皇帝既是國家的“一把手”,又是政府的“一把手”,更是武裝力量的“一把手”。也就是說,皇帝乃系清朝官制體系中特殊的“公務員”,乃系妥妥的,不容置疑的“正國級”領導。

02 皇室爵位、非皇室伯爵之上等級爵位

作為“家天下”封建王朝,清朝統治階層對於愛新覺羅氏皇室宗親的地位確定,肯定會有別於普通民眾乃至滿洲貴族、朝廷官員。

如何區別,如何讓那個皇族身份和地位遠高於其餘階層?

通過爵位的晉封。

另外為了實現對功臣、對“政治、軍事聯盟”之蒙古部盟的安撫和拉攏,也分別制定了相應的爵位晉封制度。

也就是說,清朝爵位主要分為三個系統: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宗室覺羅世爵,掌於宗人府,共分為十二級,只授予愛新覺羅氏族人;從親王一直到奉恩將軍,奉恩將軍之下,屬“閒散宗室”,一律以四品官待之(相當於現在不掛省委常委的地級市市委書記、市長等市委常委,正廳級)。

異姓功臣爵位:或稱功臣世爵、民世爵,掌於吏部驗封司,授予漢員和西南民族等滿蒙外其他民族人士。從公爵到恩騎尉共九等二十七級,晉封或晉升情況較為複雜。爵位最低等,相當於正七品官職(相當於現在不掛市委常委的縣委書記、縣長等縣委常委、縣處級)。

蒙古爵位:稱為外藩蒙古世爵,掌於理藩院,授予蒙古封建主王公爵位。從親王到縣君額駙,共十七個等級。爵位最低的縣君額駙相當於正五品官職(相當於現在廳級和副廳級之間的級別)。

但是,上述列舉的所有爵位中,都只是封建體制下的特殊恩賞,而非“政府”,非“官制體系”的組成部分。也就是說,如果這些爵位被晉封的同時,沒有朝廷的官職擔任,就和“公務員”毫無關係,不能按照“公務員職務序列”予以排列。

03 清朝政治機構設定下的“公務員等級”劃分

既然要按照“公務員職務序列”來尋找“正國級”級別所在,那就要先從清朝的政治機構設定入手,找到“正國級”的機構,也就找到了“正國級”官員,也就是品秩的所在。

清朝成熟時期的政治體制設定,如下圖所示:

但,對於上圖,有幾點做出說明:

1、“軍機處”雖然自雍正朝開始,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構,基本將“內閣”的職能取代,但其從根本上講只是皇帝的高級秘書處,雖然權限巨大,但機構級別並不高。

也就是說,“軍機處”從職能上雖然相當於現在中央政治局、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強大合體機構。但從機構等級來看,“軍機處”只相當於中央辦公廳,乃系省部級單位。

2、“內閣”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務院”,才是清朝政府的代名詞。

清朝“內閣”的組成成員稱“大學士”,自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去掉中和殿,增入體仁閣,內閣大學士遂形成“三殿三閣”的“冠名”形式。

按實際權力和地位,一般從高至低的順序是保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其地位和權力雖有差別,但其品秩相同,都為正一品,乃系清朝官制體系中,最高等級。

在“三殿三閣”大學士之下,還常設“協辦大學士”,一般為“六部尚書”兼任,相當於“助理大學士”,其品秩也為正一品。

按照《清史稿·志八十九·職官一》的記載:

大學士掌鈞國政,贊詔命,釐憲典,議大禮、大政,裁酌可否入告。協辦佐之。

也就說,“三殿三閣”的正一品大學士們(協辦大學士也可算在其中)才是清朝“公務員職務序列”的最高等級,相當於現今的政治局常委,正兒八經的國家“正國級”。

當然,和正一品大學士相同品秩的太師,太傅,太保、光祿大夫乃至領侍衛內大臣等朝堂之上的正一品官職也可以稱為“正國級”。

對於從一品,就有著更為明顯的對應。

在清朝官制體系中,從一品的官職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等。

其中六部尚書、理藩院尚書相當於現今國務院下屬部委組成部分的省部級領導,但因其權勢巨大、獨當一面,乃屬於兼領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或者國務委員的部長,屬於“副國級”級別。

都察院左都御史相當於國家監察委員會主任,更是妥妥的“副國級”。


參考文獻:《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國務院組織機構》、《清史稿·志八十九·職官一》、《中華文史網—大學士》、《中國政治制度史》


正說清代十二朝


其實人們對於古代官員品級的正(舊讀zhěng)、從(舊讀zòng)一直有一種誤解,就是和現今的正和副做類比,認為正就是官職的正職,而從則是官職的副職。既然正和從不是表示正和副,那是表示什麼呢?今天小祁就和大家聊一聊古代官員品級問題!

(古代官員畫像)

為什麼要說正和從並不是指正和副呢?我舉幾個典型的例子,大家一下子就能明白了。我們就以離我們最近的清朝為例來說明。

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都統和副都統,都統為從一品,而副都統為正二品。當然從一品肯定是比正二品高的,要是按照我們的理解應該是兩者為同一品,分正從這樣,比如說都統為正二品,副都統為從二品,但是很明顯不是這樣的,因此我們的一般理解就被推翻了。

那麼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大家可能就會比較明白了,那就是兩江總督和江寧將軍。


(兩江總督于成龍畫像)

兩江總督全稱為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兩江總督是兩江地區的最高行政長官,官階為正二品,但大多數會加兵部尚書銜高配到從一品。

江寧將軍全稱為鎮守江寧等處地方將軍,負責統領江南駐防八旗軍兵的最高統帥。官階初為正一品,在乾隆年間改為從一品。

這兩位同駐江寧(也就是南京),那麼這二人究竟誰大就成了人們議論的焦點。事實上這二者互不統屬,即江寧將軍管不了兩江總督,兩江總督也無權轄制江寧將軍,他倆是井水不犯河水。


(一代廉吏于成龍影視形象)

真要比較的話,還是兩江總督權力更大,因為他可以節制兩江地區除了江寧將軍外所有的文武官員(浙江巡撫和兩江總督也是互不隸屬關係),而江寧將軍則只能管他手下的八旗兵,對於兩江政務不得插手。雖然說兩江總督實權更大,但是當兩者在會同奏事時,則要將江寧將軍列在總督之前,以示尊崇。

由此可見,品級稍高一點的江寧將軍地位更為尊崇,而兩江總督則握有更高的實權。但是說品級和實權不掛鉤是不正確的,因為大多數時候還是一定的地位匹配相應的實權。我所想強調的就是品級更多的是強調的地位更高,品級低也可能掌握更多的實權。


(清朝官員形象)

品級的很重要的一個作用就是“發工資”。清朝是按品級發工資的,不分正從!

一品俸銀180兩、祿米90石

二品俸銀155兩、祿米77石5鬥

三品俸銀130兩、祿米65石

四品俸銀105兩、祿米52石5鬥

五品俸銀80兩、祿米40石

六品俸銀60兩、祿米30石

七品俸銀45兩、祿米22石5鬥

八品俸銀40兩、祿米20石

正九品俸銀33兩1錢1分4釐、祿米16石5鬥5升

從九品、未入流(低於九品)俸銀31兩5錢2分、祿米15石7鬥5升。

你能想象一個總督一年的俸銀才180兩嗎?不光我們覺得不夠用,後來雍正也覺得好像不夠用,於是加入了養廉銀,兩江總督的養廉銀為18000兩,這個差距有點大吧,但是就是這些總督們還是不夠花的。

(雍正皇帝影視形象)

那麼如何區分這些官員呢?清朝採用的是頂戴和補子,也不分正從!

頂戴

一品珊瑚(俗稱亮紅頂)

二品起花珊瑚(俗稱暗紅頂)

三品藍寶石

四品青金石

五品水晶

六品硨磲(chēqú)石

七品素金

八、九品鏤花金頂

(清朝官員頂戴)

補子文官

一品鶴、一品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

補子武官

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素金頂繡犀、八品陰紋鏤花金頂繡犀牛,九品海馬

注:補子就是補綴在官員補服前胸後背上的一塊織物!

(清朝文官補服)

因此,在清朝的時候正一品要比從一品地位更為尊崇,但是是否權力更高要看實際情況。而他們的俸祿和頂戴和補子也是一樣的(如果沒有額外賞賜等)。其實古代的品級有點類似於現在的職稱,職稱高的待遇工資可能更高,但是有個新來的主管,但是他的職稱低卻掌握著實權!


小祁說歷史


正一品和從一品,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點。一品,是所有官品中最高的一級。

自三國時期魏政權以後,官分九品,最高者為一品,分為正一品和從一品。總之,正一品是古代官品等級的最高級別,從一品是九品十八級官制中的第二等級,正品比從品官階稍大,但在整體職官體系中相差很小。官制真正的定型成熟,也在明清時代。隨著歷史的發展,一品職級逐步成為一種榮譽性品級,隋唐時期就是如此。隋代的太師,太傅,太保,王,太尉,司徒,司空為正一品。唐代的太師,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親王,天策上將為正一品。

元朝一品官分為職官,文散官,勳官和爵王。明清兩朝,除了三公等特殊職位,只有位居內閣軍機同時擁有大學士銜的才有可能品級一等。從宋代開始,封孔子後代為衍聖公,列為文臣之首,名譽上的正一品。

以清代為例,正一品的官職有太師,太傅,太保,光祿大夫,中和殿大學士、保和殿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體仁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領侍衛內大臣,鑾儀衛掌衛事大夫,建威將軍,子爵。從一品的官職有少師、傅、保,太子太師、傅、保,協辦大學士,六部尚書,理藩院尚書,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內大臣,滿洲、蒙古、漢軍八旗都統,駐防將軍,烏魯木齊都統,察哈爾都統,提督,榮祿大夫,振威將軍。

在清代的官職晉升體系中,滿漢官員到達一品普遍需要35年,最快的也需要30年,可見高官都是熬出來的。清代士人龔自珍在《明良論三》中說:而凡 滿洲 、 漢人之仕宦者,大抵由其始宦之日,凡三十五年而至一品,極速者亦三十年。因此,到達一品對於浮沉仕途的官員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夢想。一品不僅是官階職位的象徵,也有一系列配套的優惠,包括對子孫後代的恩蔭和官員去世後的諡號。


秦右史


南北朝時期開始出現了九品中正制,從此官員的品級就開始用九品來區別,九品之中又有細分,四姑娘以唐朝為例來說明,唐朝官員品級是九品三十級還有流外九等。其中這三十級就是九品之中的細化。

唐朝時期,一品、二品和三品只是單純各劃分了兩個等級,即正一品、從一品、正二品、從二品、正三品和從三品。而四品到九品則每品劃分了四個等級,拿四品來說,就是正四品上、正四品下、從四品上和從四品下,因此,九品就分成了三十個登基,這就是唐朝的官員品級。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來看到一個品中的正和從呢?需要說明的是,這完全不能看成是如今的正和副的關係,它們都是獨立存在的,如果我們把九品中的三十級拿出來看的話,就是正一品是最高級,從一品次之,正二品再次之,以此類推,也就是說它們只是不同的品級。

不同的品級就代表他們之間是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看得見的就是俸祿的不同,一個品級有一個品級的俸祿,而且所在品級官員所享受的各種待遇也是不相同的,當然具體官職的不同就更不用說了。既然有這樣的劃分,自然就是為了讓官員和官員區分開,更開的管理,而且官員的升遷、待遇都以此為憑據。

單就唐朝的正一品和從一品來說,這兩個品級就是官位的頂峰,位高但未必權重,但一定是德高望重之人才能是這兩個品級,而且這兩個品級的官職常常是由空缺的,很多時候又經常由來賞賜給已經去世的對國家有很大貢獻的重臣,活著的官員一般極少會官居正一品和從一品。

我們再來看看正一品和從一品都是一些什麼官職:

  • 正一品:職事官有三師(太師、太傅、太保)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爵有親王;
  • 從一品:職事官有太子三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有開府儀同三司,武散官有驃騎大將軍,爵有嗣王、郡王和國公。

一品中的這兩個品階很多都是空置的,尤其是正一品,很少有活著的官員擔任,但也有例外,太宗朝的房玄齡和長孫無忌曾在生前官居正一品,房玄齡曾做過三公之一的司空,而長孫無忌則太尉、司徒和司空都做過,應該是太宗朝以及高宗朝最位高權重之人了,其他大臣的正一品官職基本都是死後追封的。

相比較而言,生前官居從一品的官員就稍微多了。先說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李世民玄武門之變的第一功臣尉遲敬德在貞觀時期恃功而驕,在李世民的幾次敲打下,上表請求致仕,然後被授予了一個開府儀同三司的散官,之後尉遲敬德就閉門不出。

說到底,太平盛世裡,朝廷對於武官的需求更加挑剔,如李靖、李績般的統帥是帝國不可或缺的人才,但如尉遲敬德、秦瓊等的將才則逐漸沒有了用武之地,只能退下來。

再來說說太子三師,太子三師顧名思義,就是太子的老師,負責教導太子,這樣的官員一般是有不少的,比如李績、魏徵、于志寧等都做過太子太師。貞觀二十年的四月甲子,還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即太子太師長孫無忌、太子太傅房玄齡、太子太保蕭瑀分別上書辭去了太子三師的官職,而李世民也同意了他們的請辭,當時的太子已經不再是李承乾,而是李治。

我們看正一品的三師和從一品的太子三師之間並不是正副的關係,而僅僅是品階不同,職位不同。當然,無論是三師還是太子三師,大部分時候都只是榮譽官職,非德高望重之人不能授予。而且正一品和從一品的官職基本都是這種情況。

唐朝時期真正有實權的官職集中在正三品(少部分從二品,即尚書左右僕射),還有一些甚至是四五品的官員,唐初期,只要他們官職前加了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鳳台鸞閣平章事)或者同中書門下三品(同鳳台鸞閣三品),就是實打實的宰相之職,就是最有權力的官員。

綜上所述,正一品和從一品之間並非是正副的關係,不僅僅唐朝如此,後來的宋朝時期、元朝時期以及明清時期皆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