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正一品和从一品是什么区别?

清风77373966


古代的官员从职权到官阶上都有着明确的分级,自打南北朝开始,一般官职就分为九品十八级,后来官职成熟,每一品总共是有正从区分,最高的品级是一品,最高的是正一品,往下一等就是从一品。



当官能够做到一品大员,就代表着自己的巅峰,每个王朝里面都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个品级,不过看起来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差距不大,可实际上这两个品级还有着很大的差距,那么古代的正从一品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差距呢?

其实文武官员的正从一品是不一样的,文官类别中,正一品的官职就等于是正国级,能够做到这个位置,就是文官里面顶级的,此外,太傅,太保这些官职,更主要还是荣誉职务,手中的实权相对较少一些。


往下一级,从一级就是少傅,少保这样的官职,品级自然要低一些,不过也有着一定的权力。总得来看,从一品的官职就相当于是副国级,两者一正一副,虽然是差了一级,可地位各方面的差距就很大了。不过正一品的官职,是不会随便给官员加封。

能够得到这样的官位,在朝中也必然是有着很高资历和地位的人,手中还必然有着实际的权力,还有一点,正一品的官位,大部分都是荣誉职衔,主要是为表彰那些有贡献的人,给他们加封这些官职,就是好听,俸禄领得要更高一些,手中的权力不会有什么影响。


从一品的官员,他们手中的权力也不会有什么变化,当然,这是文武一品官员的通病,在不同的时代,一品官员也有着不同的权力。在隋唐时期,一品官员手中是有着不小的权力。

可是到明清时期,一品官员更多都是虚职,其实手中的真正权力都不大,当上这个品级的官员,地位上肯定会有所提高,在朝中能够代表文武官员,不过很多人还是不希望来担任这类的官职,他们更加希望能够担任二品官员,因为真正的实权,都是掌握在二品,三品官员的手里。文官里面的一品都是属于正副国级的水平,在武官里面,也有着一些区别,比如正一品的太尉,名义上是掌握着全国军队的官,可这就是武官里面的一个最高荣誉称号,太尉没有什么权力,也没有办法调动军队。


往下一级的从一品,相对来说实权要大一些,像在一些地方行政区的将军,主要都是从一品的大官,不过这类官职,更多也都是荣誉加封,兵权大部分都集中在下面品级的官员手里。因此文武的一品官,其实没有太大的差距,主要还是在官阶上有所不同,都代表着官职在同类的顶级,朝廷一般不会轻易加封一品的官员,很多官员的品级能够达到一品,不过更多的,还是兼任一品官员,因此得到加封的官员,也表示他们受到朝廷的信任。

在清朝,各个品级的官位划分更加明确,我们也能够从这些官位的名称上看到一些差异,比如太傅和少傅,明显就能看出正副级的差异。早期的一品官,正从之间的差异不太明显,要不是特别了解的话,还真不见得能够分清正从一品的区别。从南北朝开始,其实一品官就是一个比较敏感的位置,这类官员当时都有着实权,很多篡位的权臣,都是以这里为起点,开始篡夺政权的。


后来发展到隋唐时期,这类官职平时是不会委任,不过在紧急时刻,就会去委任这类的官职,实权也相对被减弱一些,随着到明清时期,政府集中权力,一品官员的权力基本上都被削弱,官员的权力被分散到其他品级的官员中,这样做就避免权臣的出现,得到这个官职的人,基本上就被朝廷当做吉祥物,在朝中成为摆设,那么皇帝就能更好来控制外廷,明清时期从来没有出现过权臣篡位的事情。


猫眼观史


南北朝实行的九品十八级官阶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一品最大,九品最小。

正一品就是正一品,从一品就是副一品。

大家常说的七品芝麻官,其实七品不算小,七品是县令,县令下面还有主薄,游击等低等文武官员。



一般情况下,正一品不是实职,而是一种荣誉,级别高而实际权/力不大。

太师,太傅,各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是正一品。

从一品基本都是实/权派人物:提督,将军,各部尚书,都御史,协办大学士等。

正二品是大家最熟悉的官职:内务府总管,各部侍郎,统领,总兵,比如吴三桂就是山海关总兵。

从二品官职:副将,巡抚,布政使。

正三品官职:副都御史,通政使,按擦使,顺天府尹。

正四平官职:二等侍卫,顺天府丞,各省巡道,就是大家最熟悉的道台大人。

正五品官职:三等侍卫,同知,也就是副知府。

正六品:通判,内阁侍读。

正七品:翰林院编修,知县。

正八品:主薄,城门统领,军校。

正九品:各营营长,把总,知事。

所以,七品官不算小了


王俊杰猛


人们误解了古代官员品级,古代官员的品级和跟官员的实权,是两回事。

品级可以看做是现代的职称,而官员担任的职位才代表了他的地位。所以“官大一级压死人”里面说的是职位,而不是品级。

所以“正一品”跟“从一品”相比,只是职称、待遇、俸禄的不同,职权上谁大谁小还说不准呢。况且,同样品级,职权也天差万别。当然了,品级和职位相辅相成,一般情况下品极高的人,职位也差不了。

以清朝为例说一下。

清朝朝廷职权最大的莫过于军机大臣,军机大臣一般是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等官员兼职。内阁大学士的品级正一品、从一品都有;而六部尚书只是从一品,侍郎只是从二品。即使是从二品的侍郎,入了军机处地位就高人一等。正一品的朝廷大员见了从二品的军机大臣也得恭恭敬敬。

而清朝的内阁大学士进不了军机处的,即使是正一品那也是虚名一个,没有半点实权。

刘墉就是一个例子。和珅和刘墉,大家品级都是正一品,但是就因为人家是军机处领班,刘墉见了和珅就只能当孙子的。

别看电视上,刘墉跟和珅斗的不亦乐乎。历史上,和珅当权的时候,刘墉只能装聋作哑、明哲保身。嘉庆皇帝抓了和珅,他是奉旨查证和珅罪状。

刘墉这正一品别说跟和珅的正一品不能比,就是从一品的六部尚书、直隶总督都比他权力大,都可以不鸟他。当然了,刘墉也做过礼部尚书和直隶总督,他升任大学士,品级职称高了,实权是没有了。

清朝的一品官倒也不全是虚名。

清朝能做一品官的不是很多,除了以往的“三公”(太傅、太师、太保)和内阁大学士(三殿三阁)。剩下两个实权武官职位了,负责掌管禁军和依仗的: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清朝的从一品是怎么回事呢?

理论上,除了“三师三孤”(“三师”:太子太傅、太子太师、太子太保;“三孤”:少傅、少师、少保),从一品一般授予各部尚书、左右都御史等官职。比如要给直隶总督、驻藏大臣授予从一品,那就得先给挂一个兵部尚书的虚衔。

在清朝地方上,品级最高的莫过于几大总督。一般总督正二品,一般各省巡抚从二品,正二品的总督,也不是能够随便拿捏从二品的巡抚。职务上没有上下级关系,品级高了也不是很有用。


尔朱少帅


我们需要知道中国古代并非是一开始就以品级来对官员的等级进行区别的,夏商周是靠玉圭来区别官员的等级,包括大圭、镇圭、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四圭、裸圭,其中大圭和镇圭为天子专有,而桓圭是公爵持有,信圭就是侯爵持有,以此轮推也就说在当时谁持有的玉圭等级高,谁的地位就高。秦朝则主要是以爵位来决定官员的等级,包括列侯、伦侯、丞相、卿、五大夫这几个等级,获得爵位越高就等级越高。而汉朝则以禄秩来决定官员的等级,比如秩俸万石的肯定就是丞相或太尉这其中一个,而秩俸中二千石就是御史大夫、太常卿、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等官员,简单的说就是你拿的俸禄越多你的地位和官职就越高。

而古代官员分品级始于魏文帝曹丕时期所实施的“九品中正制”,即将官员的等级分为九个等级,分别以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品评来确定一品、二品、三品、四品、五品、六品、七品、八品、九品这九个品级。当然这个时候还是没有分什么正一品和从一品,而真正开始有了正一品和从一品概念的是在北魏孝文帝时期,孝文帝在北魏在九品的基础上又把每品分为正、从两种,成为十八等,同时自正四品以下,每品又分上下阶,这样总共三十等,当然这个时候官员的品级还是十分的繁琐,所以到了隋文帝时期并废除了这个官阶制度,并实施了全新的“九品十八级官制”,即每个品级就只分正和从两个等级,比如一品,就分正一品和从一品。自此“九品十八级官制”正式被确立,之后的王朝也都沿用了这个制度来区别官员的等级。

那么在介绍了官员以品级来区别等级的历史之后,我们再回头来看“古代正一品和从一品到底有什么区别呢?”首先需要明确一点的是在讨论这个区别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把清朝与其他王朝区分开来说,为什么呢?很简单在清朝之前,隋至明朝时期能拥有正一品和从一品品级的基本上都是皇室中人,很多有异姓能够在活着的时候或者说是还在当官的时候做到这个位置,比如唐朝的狄仁杰贵为一代宰相也只是正三品的品级,明朝的张居正贵为一代首辅也只是正二品的品级。所以在清朝之前,正一品和从一品对于官员们的区别就只是荣誉和地位的高低罢了,对于职权的大小说实话不能比较,因为在清之前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官职都是虚衔,比如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等等这些哪个是有实权的呢。

在清朝正一品的官职除了太师、太傅、太保这些虚衔之外,还有着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掌卫事大臣、伊犁将军、绥远将军等实权的官职,而从一品在清朝更是“烂大街”的品级,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加兵部尚书等虚衔的总督、驻防将军、都统和提督等等都是从一品。所以这里我们就具体的来比较一下清朝时期正一品和从一品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当然这个区别可不是题主所说的简简单单的正与副的区别。

一、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地位的高低,正一品的官员肯定要比从一品的官员的地位要高,当然你不要以为这个地位只是高一点点,差距可是蛮大的,从从一品的官职可以由汉人担任,但是正一品的官职只能由满人担任,而且最重要的正一品的官职所掌控的都是满清最为重要的地方,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的是紫禁城的安全和保卫工作;掌卫事大臣是负责皇帝和皇后出行的依仗和防卫工作的;伊犁将军和绥远将军可是负责整个新疆和蒙古的政务和军事,等于是土皇帝,看看这些职务哪个不是需要皇帝最信任的人担任的,所以显然在清朝正一品的地位要比从一品的地位高出很多。

二、所能担任的职务的不同,在清朝可是以品级来决定你所能担任的职务的,也就是说你如果是正二品的官阶,就只能担任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和总督这些职务,你永远都不可能担任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和掌卫事大臣这些需要正一品官阶才能担任的职务,而如果你是正一品官阶,那么你就可以兼任正一品之下的所有职务,比如乾隆时期的和珅,他就是以正一品文华殿大学士的官阶同时兼任了吏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理藩院尚书、内务府总管、翰林院掌院学士等职务,其中吏部尚书是从一品,内务府总管是正二品,翰林院掌院学士是从二品。简单的说就是正一品可以兼任从一品的官职,而从一品是绝对不可能兼任正一品的官职的。

三、权利的大小,虽然从一品的官职比如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和加兵部尚书等虚衔的总督等官职的权利都很大,但远远不如正一品的权利大,但是这里说的不是这个职务所带来的权利,其实如果单单看职务本身的权利,其中正一品和从一品的权利差不多,六部尚书、总督这些官职的权利可不比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这些官职的权利小。其实我说的是担任正一品职务的人的权利肯定是要比担任从一品职务的人大,首先刚才也说了正一品所能担任的实权官职都是满清最重要的地方,而能担任这些官职的这些可以说都是满清的贵族,比如担任领侍卫内大臣的鳌拜、索额图、明珠、胤祥、傅恒、兆惠、阿桂、和珅、福康安等等哪个不是满清的贵胄,他们手中的权利可不是单单就只有这个职务本身所带来的权利。总之就是一句话正一品的权利远远要大于从一品的权利。

当然以上的解答在清末期是不存在的,清末由于李鸿章、曾国藩、张之洞等地方督抚都握有自己的军队和地方的财政大权,所以那个时候的正一品和从一品可就不知道谁大谁小了,地位也就不知道谁高谁低了。


澳古说历史


要问正一品和从一品有什么区别,这个就得来讲讲官员的九品等级是怎么来的了。九品最早是来自于魏晋的九品中正制,这个九品中正制简单的来说,是一种选拔制度,在魏晋之前是察举制。

魏晋的时候,曹丕采纳了陈群的意见,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据士人的才能和家世进行品级评定,分别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这样的九品。

到了北魏的时候,每一品又分了正和从两种,这里的从不能简单的理解是副的意思,因为从一品不一定是正一品的副职,确切的说,应该理解成为次一等的意思,这样做的也主要是再提高品级的数量。

如果只用品来划分的话,那么要十八级,就得要十八品,那就麻烦一些,而每一品分了正与从两种之后,那还是原来的九品,但是能有十八级,这个就是所谓的九品十八级,其中以明清官制最有代表性。

北魏的时候,不光每品分了正、从两种,而从第四品开始正、从两种又分了上下两阶,以四品为例,分为正四品上阶,正四品下阶,从四品上阶,从四品下阶,也就是说四品(包括四品)后面的,一个品阶有四级,那么总共就有三十个品级了。

唐朝和宋朝使用的就是这种方式,但是隋朝,元朝,明朝,清朝,就没有这个上下两阶,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九品十八级。清代的正一品与从一品都有哪些官职呢?

正一品:三公的太师、太傅、太保,还有三殿三阁大学士(俗称的宰相),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各部尚书,九门提督(步军统领),协办大学士,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师,少保,少傅,都督院左右都御史,总督,都统,提督。

我们从正一品和从一品可以看出从一品并不能简单理解成正一品的副职,而是应该这样理解,正一品是第一级,从一品是第二级,这样就好理解了。


历史简单说


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正就是正,从就是负的意思,和现在正部级和副部级意思相近,但要强调一点,从一品中的从,在古代读作【zòng】而不是【cóng】。古代官员品级共分九品,一品最大,九品是最低一级,每一品又分正和副两级,这样九品就演化出十八个级别,这就是九品十八级的来历。

但需要注意一点,品级不是官职,甚至有的人有品级没有官级,品级是发放俸禄的参考基础,但还会和相应的官职挂钩。品级与官级有大致的对应范围,什么官职需要什么等级是有一定要求的,但这个界限不是很明显,有时候会出现从一品不如正二品职务高的情况。当然还会出现一些特殊环境下品级比较低的官员临时赋予比较高的官职。

古代的品级有时也会滥用,为了显示皇恩浩荡,很多官员死后会连升三级。反正俸禄也不会再发,虚名而已,为此还衍生出一套和品级对应的虚衔,比如四品的中宪大夫,五品的中仪大夫,更高的还有三品的资政大夫,二品的光禄大夫或光禄寺卿(三品)这些虚线不同朝代会稍有不同。

另外品级很多时候会用于封赠或诰封,就是某人取得功名,他的家人,比如父母妻子等也会获得品级,一般和当官的本人品级相同,但只有品级,一般没有职务,可领取相应品级的基本俸禄。


山野论史


导读: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统治阶层为了彻底实现中央集权、分化大臣权力,而设定了一套包含九品十八级的封建官员体制。在这套对皇权集中、遏制权臣行之有效的清朝官员体制中,从正一品到从九品,囊括了清朝自上到下所有“入流”官职的品秩。

除此之外,还有皇室爵位、非皇室伯爵爵位之上的“超品”等级。在朝堂之上,更是有着满臣汉臣之分、皇室外戚之臣、内臣外臣之分,可谓复杂至极。

那么,如果将清朝官职等级和现今官员体制相比较而言,清朝时期的“正国级”到底是大清王朝绝对的一把手——皇帝,还是清朝官员的最高等级——正一品官员呢?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正国级”到底该如何定义?

“正国级”即为“国家级正职”,乃系公务员职务序列的最高级别。

注意,“正国级”乃系对于“公务员职务序列”的等级确认!

在清朝政治机构设置中,类似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党组织是不存在的,但是类似于中央军委、中央政治局、国务院、国家主席等最高级别的政治机构,还是有着相似对应的。

也就是说,清朝时期,只存在“政”、“军”两种政治体系设定,而没有“党”的存在。

01 皇帝

皇帝乃系中国帝制时期的国家最高统治者。

对于将中央集权、皇权至高无上发展到极致状态的封建王朝,清朝将皇帝在皇权国家的特殊和绝对“一把手”的地位,予以绝对确定。

在清朝所有的政治机构中,从内阁到六部;从中央朝廷和地方各级政府,虽有都有皇帝或者朝廷委派的“当家人”,但从根本上讲,皇帝才是绝对的领导者、话事人。

也就是说,不管如何设定清朝和现今政治机构的对应,不管清朝官制和爵位等级如何设定,皇帝既是国家的“一把手”,又是政府的“一把手”,更是武装力量的“一把手”。也就是说,皇帝乃系清朝官制体系中特殊的“公务员”,乃系妥妥的,不容置疑的“正国级”领导。

02 皇室爵位、非皇室伯爵之上等级爵位

作为“家天下”封建王朝,清朝统治阶层对于爱新觉罗氏皇室宗亲的地位确定,肯定会有别于普通民众乃至满洲贵族、朝廷官员。

如何区别,如何让那个皇族身份和地位远高于其余阶层?

通过爵位的晋封。

另外为了实现对功臣、对“政治、军事联盟”之蒙古部盟的安抚和拉拢,也分别制定了相应的爵位晋封制度。

也就是说,清朝爵位主要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宗室觉罗世爵,掌于宗人府,共分为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氏族人;从亲王一直到奉恩将军,奉恩将军之下,属“闲散宗室”,一律以四品官待之(相当于现在不挂省委常委的地级市市委书记、市长等市委常委,正厅级)。

异姓功臣爵位:或称功臣世爵、民世爵,掌于吏部验封司,授予汉员和西南民族等满蒙外其他民族人士。从公爵到恩骑尉共九等二十七级,晋封或晋升情况较为复杂。爵位最低等,相当于正七品官职(相当于现在不挂市委常委的县委书记、县长等县委常委、县处级)。

蒙古爵位:称为外藩蒙古世爵,掌于理藩院,授予蒙古封建主王公爵位。从亲王到县君额驸,共十七个等级。爵位最低的县君额驸相当于正五品官职(相当于现在厅级和副厅级之间的级别)。

但是,上述列举的所有爵位中,都只是封建体制下的特殊恩赏,而非“政府”,非“官制体系”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如果这些爵位被晋封的同时,没有朝廷的官职担任,就和“公务员”毫无关系,不能按照“公务员职务序列”予以排列。

03 清朝政治机构设定下的“公务员等级”划分

既然要按照“公务员职务序列”来寻找“正国级”级别所在,那就要先从清朝的政治机构设定入手,找到“正国级”的机构,也就找到了“正国级”官员,也就是品秩的所在。

清朝成熟时期的政治体制设定,如下图所示:

但,对于上图,有几点做出说明:

1、“军机处”虽然自雍正朝开始,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基本将“内阁”的职能取代,但其从根本上讲只是皇帝的高级秘书处,虽然权限巨大,但机构级别并不高。

也就是说,“军机处”从职能上虽然相当于现在中央政治局、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强大合体机构。但从机构等级来看,“军机处”只相当于中央办公厅,乃系省部级单位。

2、“内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务院”,才是清朝政府的代名词。

清朝“内阁”的组成成员称“大学士”,自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去掉中和殿,增入体仁阁,内阁大学士遂形成“三殿三阁”的“冠名”形式。

按实际权力和地位,一般从高至低的顺序是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其地位和权力虽有差别,但其品秩相同,都为正一品,乃系清朝官制体系中,最高等级。

在“三殿三阁”大学士之下,还常设“协办大学士”,一般为“六部尚书”兼任,相当于“助理大学士”,其品秩也为正一品。

按照《清史稿·志八十九·职官一》的记载:

大学士掌钧国政,赞诏命,釐宪典,议大礼、大政,裁酌可否入告。协办佐之。

也就说,“三殿三阁”的正一品大学士们(协办大学士也可算在其中)才是清朝“公务员职务序列”的最高等级,相当于现今的政治局常委,正儿八经的国家“正国级”。

当然,和正一品大学士相同品秩的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乃至领侍卫内大臣等朝堂之上的正一品官职也可以称为“正国级”。

对于从一品,就有着更为明显的对应。

在清朝官制体系中,从一品的官职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理藩院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等。

其中六部尚书、理藩院尚书相当于现今国务院下属部委组成部分的省部级领导,但因其权势巨大、独当一面,乃属于兼领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或者国务委员的部长,属于“副国级”级别。

都察院左都御史相当于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更是妥妥的“副国级”。


参考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国务院组织机构》、《清史稿·志八十九·职官一》、《中华文史网—大学士》、《中国政治制度史》


正说清代十二朝


其实人们对于古代官员品级的正(旧读zhěng)、从(旧读zòng)一直有一种误解,就是和现今的正和副做类比,认为正就是官职的正职,而从则是官职的副职。既然正和从不是表示正和副,那是表示什么呢?今天小祁就和大家聊一聊古代官员品级问题!

(古代官员画像)

为什么要说正和从并不是指正和副呢?我举几个典型的例子,大家一下子就能明白了。我们就以离我们最近的清朝为例来说明。

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都统和副都统,都统为从一品,而副都统为正二品。当然从一品肯定是比正二品高的,要是按照我们的理解应该是两者为同一品,分正从这样,比如说都统为正二品,副都统为从二品,但是很明显不是这样的,因此我们的一般理解就被推翻了。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大家可能就会比较明白了,那就是两江总督和江宁将军。


(两江总督于成龙画像)

两江总督全称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兼理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两江总督是两江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官阶为正二品,但大多数会加兵部尚书衔高配到从一品。

江宁将军全称为镇守江宁等处地方将军,负责统领江南驻防八旗军兵的最高统帅。官阶初为正一品,在乾隆年间改为从一品。

这两位同驻江宁(也就是南京),那么这二人究竟谁大就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事实上这二者互不统属,即江宁将军管不了两江总督,两江总督也无权辖制江宁将军,他俩是井水不犯河水。


(一代廉吏于成龙影视形象)

真要比较的话,还是两江总督权力更大,因为他可以节制两江地区除了江宁将军外所有的文武官员(浙江巡抚和两江总督也是互不隶属关系),而江宁将军则只能管他手下的八旗兵,对于两江政务不得插手。虽然说两江总督实权更大,但是当两者在会同奏事时,则要将江宁将军列在总督之前,以示尊崇。

由此可见,品级稍高一点的江宁将军地位更为尊崇,而两江总督则握有更高的实权。但是说品级和实权不挂钩是不正确的,因为大多数时候还是一定的地位匹配相应的实权。我所想强调的就是品级更多的是强调的地位更高,品级低也可能掌握更多的实权。


(清朝官员形象)

品级的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发工资”。清朝是按品级发工资的,不分正从!

一品俸银180两、禄米90石

二品俸银155两、禄米77石5斗

三品俸银130两、禄米65石

四品俸银105两、禄米52石5斗

五品俸银80两、禄米40石

六品俸银60两、禄米30石

七品俸银45两、禄米22石5斗

八品俸银40两、禄米20石

正九品俸银33两1钱1分4厘、禄米16石5斗5升

从九品、未入流(低于九品)俸银31两5钱2分、禄米15石7斗5升。

你能想象一个总督一年的俸银才180两吗?不光我们觉得不够用,后来雍正也觉得好像不够用,于是加入了养廉银,两江总督的养廉银为18000两,这个差距有点大吧,但是就是这些总督们还是不够花的。

(雍正皇帝影视形象)

那么如何区分这些官员呢?清朝采用的是顶戴和补子,也不分正从!

顶戴

一品珊瑚(俗称亮红顶)

二品起花珊瑚(俗称暗红顶)

三品蓝宝石

四品青金石

五品水晶

六品砗磲(chēqú)石

七品素金

八、九品镂花金顶

(清朝官员顶戴)

补子文官

一品鹤、一品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补子武官

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素金顶绣犀、八品阴纹镂花金顶绣犀牛,九品海马

注:补子就是补缀在官员补服前胸后背上的一块织物!

(清朝文官补服)

因此,在清朝的时候正一品要比从一品地位更为尊崇,但是是否权力更高要看实际情况。而他们的俸禄和顶戴和补子也是一样的(如果没有额外赏赐等)。其实古代的品级有点类似于现在的职称,职称高的待遇工资可能更高,但是有个新来的主管,但是他的职称低却掌握着实权!


小祁说历史


正一品和从一品,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特点。一品,是所有官品中最高的一级。

自三国时期魏政权以后,官分九品,最高者为一品,分为正一品和从一品。总之,正一品是古代官品等级的最高级别,从一品是九品十八级官制中的第二等级,正品比从品官阶稍大,但在整体职官体系中相差很小。官制真正的定型成熟,也在明清时代。随着历史的发展,一品职级逐步成为一种荣誉性品级,隋唐时期就是如此。隋代的太师,太傅,太保,王,太尉,司徒,司空为正一品。唐代的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亲王,天策上将为正一品。

元朝一品官分为职官,文散官,勋官和爵王。明清两朝,除了三公等特殊职位,只有位居内阁军机同时拥有大学士衔的才有可能品级一等。从宋代开始,封孔子后代为衍圣公,列为文臣之首,名誉上的正一品。

以清代为例,正一品的官职有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中和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銮仪卫掌卫事大夫,建威将军,子爵。从一品的官职有少师、傅、保,太子太师、傅、保,协办大学士,六部尚书,理藩院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内大臣,满洲、蒙古、汉军八旗都统,驻防将军,乌鲁木齐都统,察哈尔都统,提督,荣禄大夫,振威将军。

在清代的官职晋升体系中,满汉官员到达一品普遍需要35年,最快的也需要30年,可见高官都是熬出来的。清代士人龚自珍在《明良论三》中说:而凡 满洲 、 汉人之仕宦者,大抵由其始宦之日,凡三十五年而至一品,极速者亦三十年。因此,到达一品对于浮沉仕途的官员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梦想。一品不仅是官阶职位的象征,也有一系列配套的优惠,包括对子孙后代的恩荫和官员去世后的谥号。


秦右史


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了九品中正制,从此官员的品级就开始用九品来区别,九品之中又有细分,四姑娘以唐朝为例来说明,唐朝官员品级是九品三十级还有流外九等。其中这三十级就是九品之中的细化。

唐朝时期,一品、二品和三品只是单纯各划分了两个等级,即正一品、从一品、正二品、从二品、正三品和从三品。而四品到九品则每品划分了四个等级,拿四品来说,就是正四品上、正四品下、从四品上和从四品下,因此,九品就分成了三十个登基,这就是唐朝的官员品级。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到一个品中的正和从呢?需要说明的是,这完全不能看成是如今的正和副的关系,它们都是独立存在的,如果我们把九品中的三十级拿出来看的话,就是正一品是最高级,从一品次之,正二品再次之,以此类推,也就是说它们只是不同的品级。

不同的品级就代表他们之间是有很大的不同,首先看得见的就是俸禄的不同,一个品级有一个品级的俸禄,而且所在品级官员所享受的各种待遇也是不相同的,当然具体官职的不同就更不用说了。既然有这样的划分,自然就是为了让官员和官员区分开,更开的管理,而且官员的升迁、待遇都以此为凭据。

单就唐朝的正一品和从一品来说,这两个品级就是官位的顶峰,位高但未必权重,但一定是德高望重之人才能是这两个品级,而且这两个品级的官职常常是由空缺的,很多时候又经常由来赏赐给已经去世的对国家有很大贡献的重臣,活着的官员一般极少会官居正一品和从一品。

我们再来看看正一品和从一品都是一些什么官职:

  • 正一品:职事官有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爵有亲王;
  • 从一品:职事官有太子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文散官有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有骠骑大将军,爵有嗣王、郡王和国公。

一品中的这两个品阶很多都是空置的,尤其是正一品,很少有活着的官员担任,但也有例外,太宗朝的房玄龄和长孙无忌曾在生前官居正一品,房玄龄曾做过三公之一的司空,而长孙无忌则太尉、司徒和司空都做过,应该是太宗朝以及高宗朝最位高权重之人了,其他大臣的正一品官职基本都是死后追封的。

相比较而言,生前官居从一品的官员就稍微多了。先说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第一功臣尉迟敬德在贞观时期恃功而骄,在李世民的几次敲打下,上表请求致仕,然后被授予了一个开府仪同三司的散官,之后尉迟敬德就闭门不出。

说到底,太平盛世里,朝廷对于武官的需求更加挑剔,如李靖、李绩般的统帅是帝国不可或缺的人才,但如尉迟敬德、秦琼等的将才则逐渐没有了用武之地,只能退下来。

再来说说太子三师,太子三师顾名思义,就是太子的老师,负责教导太子,这样的官员一般是有不少的,比如李绩、魏征、于志宁等都做过太子太师。贞观二十年的四月甲子,还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即太子太师长孙无忌、太子太傅房玄龄、太子太保萧瑀分别上书辞去了太子三师的官职,而李世民也同意了他们的请辞,当时的太子已经不再是李承乾,而是李治。

我们看正一品的三师和从一品的太子三师之间并不是正副的关系,而仅仅是品阶不同,职位不同。当然,无论是三师还是太子三师,大部分时候都只是荣誉官职,非德高望重之人不能授予。而且正一品和从一品的官职基本都是这种情况。

唐朝时期真正有实权的官职集中在正三品(少部分从二品,即尚书左右仆射),还有一些甚至是四五品的官员,唐初期,只要他们官职前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凤台鸾阁平章事)或者同中书门下三品(同凤台鸾阁三品),就是实打实的宰相之职,就是最有权力的官员。

综上所述,正一品和从一品之间并非是正副的关系,不仅仅唐朝如此,后来的宋朝时期、元朝时期以及明清时期皆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