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役”中,朱棣为何要夺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晕海的感觉


朱棣在靖难之役夺取朱允炆皇位的直接原因就是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根本原因就是朱棣对皇位也是觊觎已久的。



削藩政策影响到了藩王们的切身利益

如果朱棣不谋反的话自己将会从一个大权在握的王爷变成一个没有任何权力的皇叔,甚至还可能会成为政治牺牲品断送全家性命。面对这样的危机即便是朱棣无心谋反,朱棣统辖的文臣武将也不会同意的,因为反一下就可能浴火重生,如果接受削藩就会影响切身利益,甚至死于非命了!

在清朝也有一个削藩政策,那就是康熙的削三藩,结果何地藩王也是纷纷造反的。给了一个人很大的权力,现在你要收回,而且可能会要他的命,这让谁也无法接受,即便是拼死一搏,也不会坐以待毙的。所以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是让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导火线!


朱棣曾经差点成为皇帝,他心中也是不甘的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死后太子的位置就空缺了,所以朱元璋必须重新找一个皇位继承人。按理说长子死了就应该从其他的儿子中选择一个做皇位继承人,而朱元璋其他的儿子当中朱棣又是深受朱元璋喜欢的,并且朱棣非常英勇善战,多谋善断,是一个好料子。

但是在多种原因之下朱棣并没有被选为太子,如果是朱棣的其他兄弟当了太子朱棣心中可能还会平衡一点,但是朱元璋非但并没有立太子,而是立了一个皇太孙,一个乳臭未干的朱允炆,对此朱棣心中甚是不满。所以在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的时候朱棣就恨上了他。


朱棣的野心

朱标在世的时候不仅是名正言顺的太子,而且威望甚高,他这些弟弟们都是拥戴他的,包括朱棣也是非常尊敬这个大哥的,所以没有人对皇位有任何非分之想。但是朱标一死,朱棣的野心就出现了,因为他能力非常出众,不然也不会让他当燕王了,因为燕王领地和蒙古人接壤,随时可能受到蒙古铁骑的偷袭。其他人继承皇位的话他肯定是不服的,特别是朱允炆,在朱棣眼中不过是一个稚嫩的小娃娃罢了。

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朱棣没有胆子反,朱元璋死后朱棣没有正当理由反,而朱允炆后来的削藩恰恰给了朱棣一个很好的谋反理由。朱棣以一隅而反全国竟然可以成功,朱棣的能力真不是吹出来的,而且朱棣一生开疆拓土,为大明王朝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朝的长老


靖难之役中,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口号,率领自己多大军,最终打败了建文帝朱允炆的中央军,一直杀到南京,最后朱允炆不知所踪,燕王朱棣如愿地登上了皇位。

在中国古代王朝兄弟父子之间,为了皇位的争夺可谓是完全不择手段,在这之间丧命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因为皇位实在太吸引人了,只要是一个人都想登上这个皇位。燕王朱棣肯定也想当上皇帝,毕竟当上皇帝比当一个亲王权力大太多了,也威风多了。不过可惜燕王朱棣不是长子,朱元璋选择了他的大哥朱标当太子。

本来朱标如果能够顺利当上太子的话,即使燕王朱棣心理野心再大,估计也没有多大的胆子敢去反抗。可惜朱标的命不好,在朱元璋还没死的时候,他就已经死了。朱元璋对朱标确实非常的爱惜,所以又立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当皇太孙。但是朱允炆作为朱棣的侄子,年纪也太小了一点,所以和朱棣的实力比起来实在是差太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朱棣的野心自然就膨胀起来了。

而朱允炆在登上皇位之后,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他那些皇叔的威胁,所以开始进行削藩的政策。但削藩这种事情做起来是得罪人的,而当时朱允炆的皇位都还没有坐稳,就急急切切的干这件事情,事实上让自己乱了阵脚,并且也动摇了自己的统治。而朱允炆所重用的那些臣子黄子澄,齐泰等人事实上也没有什么执政经验,完全是胡来。而燕王朱棣此时打着清君侧的口号,一下子起兵造反。而朱允炆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却被朱棣打得落花流水,最后生死不知。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冰哥聊史论古今


朱棣雄才伟略而又生性多疑,本没有资格当皇位,但是通过靖难之役,他从侄子手中把皇位抢了过来。然而,朱棣又是明朝历史上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派郑知七下西洋,自己亲率大军五征漠北,修长城,武当山,又迁都北京,编《永乐大典》,开创了一个空前绝后的伟大时代。
那么作为皇叔的朱棣为何一心要夺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呢?

其一,权力的诱惑

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掌管天下,权力的魅力太大了。皇帝世家向来争权夺利都是一部重头戏。在权力面前,没有亲情,这样的例子在我国历史上数不胜数。为了权力,兄弟间相互残杀,父子间反目成仇。封建社会下的世袭制更是加剧了家族间相互争权的斗争。从权力的魅力上讲,朱棣夺权也是情理之中的。

其二,朱元璋遗留的藩王弊端

朱元璋的第一皇位继承人是朱标,可惜朱标英年早逝,无福消受这皇权。朱标死后,他的儿子朱允炆成了太子,待明太祖死后,即刻登基为皇帝。朱元璋的江山是打下来的,守江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帝二代更为关键。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帝二代面临的新旧臣之争更严苛,上有一群开国元勋不服管教,下有一群积极寻求改革的新臣。朱允炆面对这样的局面,面对掌军权的藩王,他也感到了威胁。


历来新帝即位首要的事就是铲除异己,巩固自己的帝位。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最要紧得事就是削藩,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了分封藩王的弊端。他能认识到这点,关键是他们能不能摆平这些藩王。

藩王没有行政权只有军事权,朝廷调集地方军队,地方镇守官还要得到当地藩王的令旨才能放行。遇有战事即使元勋宿将也要听藩王的节制,即使是开国名将傅友德也要听从朱棣的调配。朱元璋认为可以保证大明江山的得意之作,不想竟成了“靖难之役”的伏笔。“吴楚七国之乱”,晋初“八王之乱”,都是因为军权过于集中而引发的藩王之乱。


朱允炆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燕王势大难图故削藩,自燕王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余皆废为庶人。为图燕王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以谢贵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凯、耿瓛屯兵开平、临清、山海关一带并调检燕府护卫军士加强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燕王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燕王。至此叔侄大战拉开帷幕。

其三,对手太弱,朱棣有取胜的实力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给他的儿子们分了王位,于是朱棣成了燕王,各个藩王都手握重兵。这样做实际目的就是为了巩固朱家的统治地位,天下都姓朱,不然朱元璋不安心。


我们来看一下,这场战争是否势均力敌?一边是拥有至高皇权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年轻皇帝,一边是能征善战手握重兵老奸巨滑的朱棣,这样一形容,强弱分明,在抢位上,得有实力,很明显朱棣的实力占据了上风。


朱棣幼时便学习军事,十多岁就上了战场,在用兵打仗方面非常厉害。当时朱棣掌握着北方的军权,并处心积虑的扩充势力,广罗人才,常领兵出片塞外,在北平一带建立了自己牢固的地盘。只要运气好,他就可以称帝。


事实上,朱棣运气确实也不赖。他本身也是受朱元璋器重的,为朱棣求娶了徐达之女,这位徐妃后来也是朱棣夺天下,治天下的得力内助,这源于徐达家族的地位显赫。战事之初,北方诸将多燕王旧部,投降的居多,占据北平为据点。双方几次交战,朱棣都占了上风,直到最后攻下了南京城。所以,战争一方面拼实力,一方面拼运气。


再者说,对于皇位,也不止朱棣觊觎,秦王、晋王也看着呢,只不过实力较弱,没有争的资格。朱元璋生前为了为年少的朱允炆扫清障碍,洪武晚年把功臣宿将都诛杀殆尽,朱允炆年幼,朱元璋不得不考虑更多。这等于也是为朱棣夺权扫清了障碍。


事实证明,朱棣也经受住了考验,借着“清君侧”之名,挥军南下,攻占南京夺取帝位,一手制造了“靖难之役”。实事求是的讲,永乐年间,在朱棣的统治下,明代的社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相对稳定。朱棣迁都北平,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他在此建起了紫禁城,经营30年,统治稳定。所以说,朱棣当皇帝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他配得上皇帝的实力。

读书悟道


朱棣“靖难”本是无奈,但“靖难”成功,这皇帝必须是他做,也由不得他不做。

本来朱棣是不想“靖难”的,当时朱棣手中只有八百亲兵,三万军队,面对朱允炆的几十万大军可以说是毫无还手之力,无奈朱允炆一直逼迫,上任不到一年数位藩王被削了藩。朱棣多次求饶,朱允炆却还是步步紧逼,朱棣只好打出“靖难”的口号,起兵造反。

朱棣起兵内心也知并无胜算,只是无奈之举,却不想朱允炆昏招频出,被朱棣打出了北平,拿下山东,最后直奔南京。历时仅四年,就“靖难”成功,朱允炆下落不明。

此时皇位就在眼前,朱棣怎能舍弃,要知道,朱棣本身就是野心勃勃之人,开始时的“靖难”是无奈,现在皇城就在脚下,这一切,对于朱棣来说就是应得的了。况且,即使朱棣不想当皇帝,他的手下也不会答应,毕竟跟着起兵造反,为的就是生活发财,封妻荫子。朱棣已经是藩王,再上一步就是皇帝,朱棣不上前一步,自己这帮兄弟就得原地踏步,这点是所有人都不答应的。

无论是自身的欲望还是手下们的需要,朱棣这个皇帝,是当定了。


追逐历史的光


因为朱允炆容不下这些藩王叔叔了,想要削藩,朱棣做为其中实力比较强的一位,自然是不能忍的,在时机成熟之后,起兵靖难,最终夺取皇位。下面来详细的分析一下其中的过程:

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用三位儒家师傅为自己的心腹(黄子澄丶齐泰丶方孝孺),在三位心腹老师的影响下,朱允炆开始想集中自己的权力,继位几个月就开始进行削藩,一年内先后五位藩封被废。接着就到了燕王朱棣了,到朱棣这也就是他最终失去皇位的开始。

一开始,朱允炆也不敢像对付其他几位藩王一样去解决朱棣,毕竟朱棣骁勇善战,可以说是当时藩王里面让朝廷觉得最为棘手的人。为了保证朱棣不会出差错,朝廷把他的三个儿子都扣在了都城,期间双方间谍交锋,燕王又是装病,装傻,燕王府就上书皇帝朱允炆允许燕王几个儿子回来尽孝,朱允炆竟然同意了,等儿子回来后,朱棣终于决定起兵反叛。可以说朱允炆把朱棣的儿子放回来,是一种愚不可及的行为,这可能也是受到几位儒家老师的影响,太过于仁心了。

朱棣起兵靖难以后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虽然起兵时朱棣的兵力不足,和朝廷差距比较大,但是他的领导和指挥才能都是顶尖的,军队的素质也是相当的高,虽然中间也几经险境,却最终都化险为夷,历经三年,攻破京师南京。至于朱允炆有没有死,有的说烧死了,有的说出海了,真实情况不得而知,但是不论怎样,皇位跟他是没有任何关系了。

从任何和朱棣处在同样立场的人,如果没机会也就罢了,但凡有机会,到那种情况下,绝对不会还让朱允炆当这个皇帝,朱允炆的失败,只能说削藩太过急躁,过程中间又太过仁慈,导致他最终的失败。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65428498960533050"} --}

月古史话



其实朱棣之所以要逃离南京,跑到苦寒的燕京去,主要就是那地方山高皇帝远,落得一个清静。

就算朱元璋死了,他也没有对造反这事动过心。但是年轻气盛、政治经验不足的建文帝朱允炆却在黄子澄、齐泰等文臣的建议下,开始采取激进削藩策,先后连削五王。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建文帝削周王朱橚,派曹国公李景隆以备边之名经过开封,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今昆明以西、大理以南)。

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朝廷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废为庶人。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为保名节举家自焚;齐王朱榑被软禁在南京;代王朱桂被软禁在封地大同。时隔不过两个月,明朝廷又削岷王朱楩,废为庶人,徙漳州。


朱允炆快速干掉的这五个藩王,原本就是唇亡而齿寒的利害关系。其中朱橚与燕王朱棣关系很铁,这五王一削,天下的目光就投向了实力最为强大的燕王朱棣了。

朱允炆最大的问题就是削藩也就削了,根本不给叔叔们留活路,而且动作又大又快,让人看得心惊肉跳,惶恐不已。


原本朱棣是不敢也不愿造反的,他身边有一个职业造反分子姚广孝,这个家伙原本是一个遁入空门的和尚,却一边吃斋念佛修行、一边鼓动朱棣造反。开头朱棣不为所动,但是眼见自己的侄儿来势汹汹的削藩之势要自己的老命,在姚广孝的鼓动下,决定铤而走险。

朱元璋当年建立明朝时,其实也考虑过藩王造反的问题,所以分封诸王,但是不许诸王相见,并且非诏不得入京。但是他又自作聪明的立了另一个规矩,就是如果诸王发现皇帝被外臣挟持乱来,可以举义兵清君侧。



姚广孝就给朱棣找了这么一个完美的造反理由与借口,打起靖难大旗,开始了靖难之役。所以,朱棣干掉朱允炆而自己当皇帝,其实也不是天生的野心,多半还是朱元璋留下的后门以及朱允炆年少气盛、步步紧逼引起的。

当然,既然反已经造了,也不可能半途而废。总不至于真的一路打到南京城,只是杀掉无足轻重的黄子澄和齐泰两个书呆子,然后告诉朱允炆,侄儿好好干,老叔是回来给你撑腰的吧。


所谓二龙不相见,相见必完蛋。关键是朱允炆也没有等叔叔见面展示诚意,就干净利落的自杀了。所以朱棣杀到皇宫听到朱允炆自杀的消息,还免不了黯然神伤了一番,说叔叔就是回来跟你聊聊工作,你说你娃咋就想不开呢。

得了,既然皇帝没了,天下不可一日无主,那就只好自己勉为其难把这个皇帝当了。自己原本已经这么勉为其难了,还有那么多傻乎乎的忠臣要来反对,搞的心情不爽,干脆全部杀掉算了,于是又株连了几万人。



侄子朱允炆没了,那么他的家眷跟自己也不是亲戚了,朱棣又给他们安排了一个好去处,男的杀绝,女的送去当妓女,世袭罔替,不得翻身。


谢金澎


主要原因是朱允炆在战略战术和用人方面都出现了问题。首先朱允炆继位后开始大力削藩,燕王朱棣先是装疯卖傻,后来干脆起兵造反。其次当初能征善战的蓝玉、傅友德等人也被朱元璋除掉,导致朱允炆手下无大将可用。靖难之役前,手下曾经多次劝说朱允炆先下手为强,但是生性懦弱的朱允炆顾及到骨肉亲情,不忍心对朱棣下手,养虎为患,先拿弱小的藩王开刀,反而给实力最强的燕王缓冲的准备,多次错失良机。朱元璋临死前曾经交待过几个儿子说:如果朝廷出现宫廷政变,你们马上去保护你们的侄子。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朱棣打着这个旗号假意护驾,实则夺权。靖南之役足足打了三年,最终朱棣攻下南京,自己坐上了垂涎已久的宝座。




祯心不改


靖难之役夺位原因很多:

1.朱元璋驾崩后,把皇位交给皇孙朱允炆。建文帝上位后急于巩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消减藩王势力。

2.燕王朱棣素有大志,懂兵法,有领有藩镇,军力强大。面对削藩,用诛齐黄、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以恢复祖宗旧制为旗号,实现他的称帝野心。

3.朱棣朱允炆权臣主幼,对小辈儿继承皇位心生不满。朱棣为了明朝发展和自身利益,冒着鱼死网破的危险发动靖难之役,联合藩王弟兄,力量庞大。

4.朱棣有大局观和用人观,朱棣是徐达的女婿,一些有能量的人才依附于燕王朱棣的身旁,出谋划策、攻城拔寨!比如:姚广孝、张玉、朱能、徐增寿。

5.朱标已死,封建皇朝王位继承制的嫡长子继承制,对朱棣来说不起作用,朱棣在藩王中排名靠前并且对龙椅垂涎欲滴,无能的朱允炆无能为力!


卢旭630995935


导致朱棣谋反的原因其实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触动了包括朱棣在内的一些藩王的利益;二是因为朱棣本来就有当皇帝的野心,可惜的是朱元璋并没有传位于他,反倒是将皇位传给了性格懦弱的孙子朱允炆。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轮能力功绩,朱棣方方面面并不输给朱允炆,然而朱元璋却还是把皇位传给皇长孙朱允炆,这也为之后朱棣的谋反埋下了祸根。

要说还是朱棣在性格上跟朱元璋最像,他们都有着足够的谋略与手段,也足够的心狠手辣,是个帝王之才,再看看朱允炆呢,虽然善良仁慈,却少了一分帝王的胸襟和果断。朱棣谋反,也是因为他对朱允炆这个侄子当皇帝心有不服。

另外,让朱棣决定发动靖难之役的原因,主要还是朱允炆听从了几个老臣们的建议,开始实行暴力削藩。朱允炆的削藩政策,让几位藩镇一方的亲王死的死,囚的囚,朱棣被逼得太紧,只能以靖国难之名来发动政变。

事实上主要还是这两方面,最后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一直在寻找,还派郑和去海上寻找,不知道到底是抱有愧疚之心还是怕朱允炆杀回来,不知道朱棣有没有后悔因为这场战役死了那么多无辜的人。


老孔谈历史


主要因素还是朱允炆削藩造成的,朱允炆上位的时候,朱元璋还有9个儿子活着,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都是坐镇一方的土皇帝,手下兵强马壮。

其实当时天下刚刚太平,朱元璋也刚刚去世,余威尚在,同时也给建文帝留下了堪称豪华的文臣武将。只要建文帝好好发展,慢慢图谋,未尝不会坐稳皇位。建文帝即位以后,没有想着先拉拢叔叔们,坐稳皇位,而是听从了手下的建议,认为散布在全国的这个藩王都是自己莫大的威胁,欲除之而后快!

首先是出其不意的先派大将军李景隆将在河南的周王抓来京城,取消藩位,发配云南。后面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有陆续使用各种手段分别处理了岷王、湘王、齐王、代王。这时候剩余的藩王也都看出来不对了,这不是对付一个两个啊,这是要把我们兄弟都杀了呀?

你想想别人都把刀亮出来家在你的脖子上了,你还要引颈受戮吗?更别说燕王这种在战场上刀头舔血的人了,于是在最后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了自保,发动了造反,并最终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