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就能力而言,谁最适合做太子?

萧晓四姑娘


当然是李治,虽然他成为太子,有阴差阳错的嫌疑,是因为长孙无忌怂恿唐太宗立一个年幼而荏弱的太子,方便自己掌权。但是,长孙无忌运气太好了,挑到了一个硬核的太子,为啥这么说呢?


这个留到后面再表,先看看李承乾、李泰、李恪为啥不适合当太子。


首先,来看看李承乾的情况。按理说,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长子,如果他自己不作妖,皇位跑不了的。可是李承乾偏偏在长孙皇后去世之后,行动怪异,犯了很多皇家的忌讳。别说是皇太子,当王子都是很危险的。


李承乾因为腿疾,变得越来越不自信,性格也有点扭曲。还经常在东宫里披头散发,穿突厥人的衣服,行突厥人的习俗。他这种怪异行径,离出储君之位越来越远。后来因为谋反败露,被拿下了。


即便没有谋反这件事情,以李承乾后期的表现,早晚也会被撸下太子之位。作为未来的皇帝,李承乾的心理素质是不过硬的,他在母亲长孙皇后去世后,一些列怪异的行为,注定无缘大宝之位。


其次,来看看李泰。他照样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子,因为特别有文学才华,很受父亲宠爱。李泰有才,但是锋芒毕露。他曾经对李世民说,如果立他为太子,他百年之后会杀了自己的儿子,传位给弟弟李治。


刚开始,唐太宗李世民听了这句话很感动,真地打算立李泰为储君。后来经人提醒,就明白李泰不是真心话,弟弟和儿子孰轻孰重,用常理想就觉得不太可能杀子传弟。李泰这句话演戏过头了,李世民爱子心切,担心立了李泰,李承乾和李治都保不住了,才生出立年幼仁厚的李治为太子。


再次,来看看李恪。李恪被封为吴王,得到唐太宗亲自盖章:“吴王类我”。可是,除此之外,李恪没啥政治本钱。


<strong>在李世民心目中,能当太子只有一个条件——必须是长孙皇后的嫡生子。唐太宗李世民,是古今少有的爱妻号皇帝。虽然他也挺好色的,在李元吉死后,干出纳弟媳为妃的事情。李恪就是他的弟媳杨妃生的孩子,可是,他最爱的还是嫡妻。


长孙皇后去世后,他曾经在宫中筑高台眺望昭陵,望着望着就哭了起来。后来被魏征劝止,才拆了那个“思妻台”。魏征为啥劝他?按照封建社会的礼教正统,李世民该眺望哭亲的是他父亲李渊的献陵,而不是葬着妻子的昭陵。



长孙皇后留下年幼的一子一女,李世民不放心宫妃教养,自己亲自带在身边抚养。但凡李承乾和李泰要争宠,就会把去世的母后搬出来,比赛谁做了什么追思母亲的事情,以博父皇欢心。


李恪或许什么都好,但是不是嫡妻所生,娘是谁决定了他注定与太子无缘。


在李承乾和李泰夺嫡之争白热化时,看上去个性柔弱的李治闷声发大财,捡了个大便宜。李世民为了保全三个儿子,所以下定决心立最无害的李治,担心立了李泰,李承乾的命就不保了。


可是,李治孝顺归孝顺,他或许个性温和,但是他绝对不是没有主见的软骨头。一些影视作品,把李治塑造成惧内平庸的皇帝,这其实跟历史上的李治差很远。对于李世民这样强势的皇帝,聪明如李泰,不懂得掩盖自己的锋芒,还是过不了关。可是看上去老老实实的李治,就让李世民很放心。



这就是能当太子的基本功,锋芒不外露,主意心中留。之所以说李治是个有主意的人,看看他娶武媚娘。他应该是在唐太宗的病榻前,在伺疾时跟武媚娘好上的,如果他真的是个老实头,怎么有胆子喜欢上还是父亲妾室的武媚娘。还有,别忘了,大唐的疆域,就是在李治手上一步步走向巅峰。平高句丽的是李治一朝的事情,裴行俭借护送波斯王子回国为由,平定了突厥,也是在李治一朝。


很多人都以为李治柔弱,给了武则天上位的机会,认为他无力驾驭彪悍的妻子。其实,恰恰相反,李治的确很信任武则天,但是他扶持皇后的势力,是为了跟朝中大臣抗衡。特别是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老臣,武则天不过是他觉得可以信任的政治盟友。


其实李治还活着的时候,武则天还是想当老实的。李治去世之后,培植自己势力多年的武则天,才有机会篡夺李氏江山。李治唯一不适合当太子的地方,就是身体不好,命不长。他是外柔内刚的类型,无论心机谋略,不会比两个哥哥差。


千夜看世界


根据题目,单论这四个人的个人能力高低,不考虑其他因素,比如背景,嫡庶之分,看看他们做过的事,再看看当时人给他们的评价,就能估计出谁最适合当太子了。

↑李承乾有成为暴君的潜力↑

先说李承乾:

李承乾作为嫡长子,其母亲又是李世民深爱且敬重的长孙皇后,可以肯定一点的是,他之所以当上太子,与他的能力无关。

那他的能力怎么样呢?并不怎么样!

李承乾的人品很差,颇有成为暴君的潜力,倘若他上位了,估计就是一个弱化版的杨广,他没有杨广那番豪气,但缺点比杨广还严重。

杨广好色是不假,但好歹只喜欢女人,可李承乾竟然还有娈童的癖好。在皇权体制下,皇帝是天下人的模范,要是“失德”,会引发一连串凶险的政治风险。

李承乾娈童的癖好,证明他有着荒唐的心理,更有不受世俗规范约束的恣意妄为,难怪李世民得知后几乎气死,立即就把李承乾喜欢的那位“称心”给砍了。

李承乾还有个缺陷:缺乏反思自己的能力。

这个能力对大人物而言,特别重要,因为他们的一念一举,都是能够触发无数人的连锁利益,事关天下。

↑李承乾极可能成为第二个杨广↑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跻身明君行列,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他有反思能力。反思能力是非常宝贵的一个能力,能够帮助你纠正你的错误,李世民能够屡战屡胜,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及时且清醒的观察和反思当时的战场。

对一位有着极强反思能力的优秀人物来说,世事如棋,他能够举一反三,见微知著。

可惜,李承乾没有这个能力,他在老师告发他之后,不是想着改正错误,而是派杀手行刺老师;他在“称心”死后,不反思自己的荒唐,不感念李世民对他的宽容,反而在后花园摆上灵堂,祭奠“称心”,真是没脑子。

一个没脑子,心理歪曲的人物,其能力可想而知。

↑李泰才华出众,编撰了《括地志》↑

再说李泰:

此人其实是很有能力的,首先他能够讨好李世民,关键是,他长得一点也不像李世民,他是个大胖子,没什么军事才华,但他的文学能力突出。

李泰还有一点,让人们容易疏忽,其实他的政治能力也是很强的,到最后要不是心太急,差点就能成功当上太子了。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他奏请撰写《括地志》,这是一部具有高瞻远瞩眼光的杰出著作,堪称地理学巨著,其价值自然不言而喻,可惜的是,《括地志》全书在南宋时期就亡佚了。

现存的一些书籍保留引用了《括地志》一些条目,单只是这些条目,已经具备巨大的史料价值了。

这样一本巨著,编撰绝非易事,然而李泰能够全盘统筹,组织人才,安排计划,花费了四年时间编撰而成,共修书五百五十卷,堪称才华卓越。

↑《括地志》全书已经不存于世↑
<strong>

李泰编写这本书,当然有讨好李世民的目的,但是要说他对这本书本身不感兴趣,那也不可能,既然对这类地理山河之事如此感兴趣,可以肯定的是,他当了皇帝也不错。

只不过,他有点狠,有点虚伪,倘若他当了皇帝,恐怕李承乾和李治全都活不了了。

说到李治:

近年来许多文章都在吹捧李治,说是李治治理下的大唐,不但繁荣鼎盛,而且还完成了征服高句丽这样的李世民都无法做到的功绩。

↑李治治国堪称牛人,文治武功圆满↑

文治武功,李治全都实现了,他不但罢免过度的劳役,退还老百姓占地,实现了“永徽之治”,更是能够灭西突厥,灭百济,灭高句丽。任何一个战功,都远超所谓“十全老人”乾隆的武功。

虽然李治身体太差,以及让人诟病他分了太多权力给武则天,但实话实说,李治分权给武则天总比分权给太监好,而且他始终能够压制武则天,掌控朝局,绝非软弱的“软饭男”。

他唯一做错的,恐怕就是低估了武则天的政治野心,他当然不敢相信武则天竟然会把儿子废掉,自己抢儿子的权力——这也不能怪李治啊,之前历史上没有这样的操作,他怎么防备呢?

说到李恪:

很多网友都比较欣赏他(确定不是因为电视剧里聂远的颜值而粉的吗?),但说实话,李世民虽然夸赞李恪“英果类我”,但他应该是被高估了。

↑李恪得到了李世民的极高评价,但无事实支撑↑

李恪历史上记载的事迹没有什么亮点可言,相比之下,李泰完成的功绩比他多到不知哪去了,倒是李恪的黑点流传了下来: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十月,因数次游猎踩庄稼、太过扰民,李恪被侍御史柳范弹劾。

注意关键词:“数次”!

<strong>可见他已有跋扈之相,而且真实情况应该比记载的更严重。《新唐书》中则记载到,李恪被弹劾的原因不是“扰民”,而是与乳母之子赌钱,但可信度较低。

被弹劾后,李恪被免去安州都督,并削减封户三百户,毫无疑问坐实了他的犯错。

可以说,除了李世民的偏高了的评价,其他没有任何事实能够证明李恪适合当这个太子。

此外,大家想过没有,李治为什么就没犯类似的错误?李治到底是在装傻,低调逆袭,还是天然呆萌,人畜无害呢?

↑李治的成就绝非只靠运气得来↑

倘若是前者,那么李治的城府真是深不可测,或者是他舅舅长孙无忌教他的?可长孙无忌性格嚣张,不知收敛,长孙皇后死前都不放心这个哥哥,长孙无忌能有这个水平教李治吗?

综上所述,李世民的儿子中,适合当太子的,当属李泰和李治。能力最高的,毫无疑问是李治。他能够实现文治武功,绝不是碰到好运气而已,而是他智慧的深刻体现。


我见青史多妩媚


就能力和太子地位而言,李泰最适合做太子。

首先说李承乾,是废太子。也就是之前当过太子。但是此人能力一般,谋略不足,耳根子软,没有主见。所以在李世民出征时,这位太子监国,最后在侯君集等人的唆使下造反,真是愚蠢至极。

再说李恪,这个人的行事作风最像李世民了,很聪明,很能干,很有谋略。奈何聪明反被聪明误,太急于想当太子了,在李世民面前表现得太过了,爱出风头,心胸狭窄,记仇,易怒,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现,更是当领导人的大忌。人们都说宰相肚里要能撑船,那么太子皇帝的肚里要能撑起航母才对。所以李恪不符合。另外再提一点,就是李恪的出身问题了,李恪是李世民与隋朝公主生的孩子。大臣和皇帝都担心李恪当上太子皇帝后会覆灭唐朝,重建隋朝。个人觉得,这一点有些多余了,李恪如此聪明不会做这种不得人心,自掘坟墓的事情。

接着说李泰,这个人很优秀,聪明干练,很有城府,也有功绩,是在李承乾被废后最有希望入主东宫的人。奈何这个人可能是喜欢独打独闹吧,人际关系很差,唯一信任的大臣王圭却是站在李恪那边。所以对于李泰想当太子,并且经常有越礼行为,导致大臣经常投诉,李世民慢慢就疏远他了。

最后说李治,排行第九,本来太子怎么也轮不到他,只是他当时年纪小,还在深宫,没什么功绩,表现得很谦卑软弱。所以长孙无忌这批人为了自己私利,想长期控制朝政,就将这个软柿子推上了太子之位。事后证明,李治也是一位称职有功绩的皇帝。只是在当时,不管是年龄,还是能力功绩,都轮不上他当太子。完全是一帮大臣给推上去的。


十一在上海


从现在的来看,李世民选择;李治为太子是对的,就实际而言,李治当皇帝的时候,是大唐最昌盛的时期,只不过是他爹和他媳妇太牛X。掩盖了李治的光芒而已。

我们现在就逐个分析一下。李承乾是典型的烂泥扶不上墙,少爷膏子。荒料一个。李世民一个说对他寄予了厚望,自己得位不正。所以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很是慎重,在李世民登基的当年,8岁的李承乾就被立为太子,李世民亲自辅导可见李世民对其的喜爱,但长大以后的李承乾却很糟心,处处学突厥人的打伴(可以说是返祖现象,老李家确实是胡人的后裔)。而且肆意妄为,又加上那腿疾变成了一个瘸子,心里更加变态,养男宠,处处显示出了不 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对李世民的规劝阳奉阴违、对老师的劝勉十分,后来由于不耐烦老师的规劝,派遣杀手刺杀自己的老师。这和弑父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又加上同母弟弟李泰有夺位的行行为。李世民对李泰又是很喜欢,导致兄弟交恶。李承乾就想学父亲来个二次玄武门之变。但事情最最终败露。李世民对对此痛惜不已。李承乾这个曾经被李世民寄予了深切厚望最终被李世民放弃,李承乾被终身圈进。公元644年抑郁而亡,李世以低级的国公礼遇下葬,死时不过26岁。就个人能力而言,在四个儿子里无疑是最无能的一个,只要李承乾安守本分,低调一些,皇帝之位肯定是就是他的,但他的行为证明他的确不是一个合格的太子,在四个人里无疑是最差的。

李泰,与李承乾是一母所生,是个小胖纸。天生的好演员,在各个方面很会做人,作秀,也很会揣摩李世民的心思。李泰比承乾小一岁,聪明好学,在文学上颇有造诣,在李世民对李承乾失望的时候,李泰无疑就是最佳人选。所以李世民对李泰异常厚爱。唐太宗对李泰这种种逾越礼制的宠爱,就连史官都不得不感慨到:“其宠异如此。李泰见李世民有意立自己为太子,更加卖力表现。在各个,方面都表现的比李承乾优秀,对老师拜答如礼。但过犹不及,做的太过了,就是虚伪和假的了。在李承乾太子被废,李世民还犹豫不定的时候,李泰一时晕头,对李世民说,声称自己如果当了皇帝之后,一定会杀了自己唯一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宰相褚遂良和魏征言道,如果这样,陛下还不如现在就把李治和李承乾给杀了,天下哪有杀自己的道理。李世民也明白杀子传弟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觉得李泰太虚伪。随即让李泰东莱就藩,果断地立了李治为太子。公元652年。濮王李泰薨逝。终年32岁。李泰的能力应该也不出彩,但明显高于李承乾。李泰当演员最合适。

李恪,两朝皇帝血脉,其母是隋炀帝的女儿,身份之之贵重之不必说,但越是这样他就越当不上皇帝,李世民的太子之位,只能给长孙皇后所生的儿子,李世民说。吴王类我,就是那么一说。你当真你就输了,就算李世民立了李恪为太子。李恪也做不长皇帝、但就个人能力而言,李恪在四个儿子中间也许是最强 的,但这就是这个能力以及李世民有意立其为太子的意图害死了他,在李治登基以后,公元653年。因吴王李恪牵扯进房遗爱谋反案中,李恪被长孙无忌诬陷致死。长孙无忌借涉及谋反之名害死李恪,实在是可惜,可悲。李恪时年33岁,但值得一提是 ,他是唯一一个死后被追封为皇帝的人,史称孝静皇帝。



李世民的四个儿子里,最优秀的无疑就是李恪了,但由于身份的关系却没有成为太子。而李承乾和李泰从各个方面来说。都缺乏一个皇帝所应有的素质和能力。李治当太子应该是捡便宜的,但事实却证明他是一个相当不错的皇帝。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在李承乾、李泰、李恪、李治四个人中,如果抛开政治原因,单从能力而言的话,李恪最适合做太子,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一一分析。


一、扶不起的阿斗李承乾

原本李承乾作为嫡长子,从很小就已经被李世民封为太子,为了能够让李承乾成为一个合格的太子,李世民煞费苦心,给李承乾先后找了李纲、魏徽等人作为他的老师,可惜都没能改变他。

李承乾喜欢阴奉阳违,当面一套 背后一套,弄得几个老师十分头疼,除此之外,他还搞同性恋,公然在太子宫中养了一个男子,被李世民发现后派人刺杀。


李承乾得知自己相爱被刺杀,就在宫中设了一个灵牌每天祭拜,差点把李世民气糊涂。更为糟糕的是,李承乾知道自己太子位不保的时候,也想效仿李世民发动政变,可惜最后被李世民发现废为庶人。

这样一个玩世不恭的人,断然不是太子的合适人选,要是他当了太子,天下苍生不知又要如何悲惨!


二、心狠手辣的李泰

李承乾被废后,李世民首先考虑到的就是李泰去做太子,而且根据继承制度也应该轮到李泰。

可是李泰有些着急,跑去找李世民大表忠心,还说自己当太子愿意杀死自己孩子,以后传位给弟弟李治。

听到这句话,李世民心灰意冷,想当年他玄武门之变的悲伤还残留脑海,如今要是让李泰做了太子,那剩下的兄弟姐妹估计都得死,就连自己这个老头,估计都难逃一死。


此外,李泰还试图吓唬弟弟李治说李承乾的造反与李治有关,本来就胆小的李治被吓得不轻。

这样一位心狠手辣的人,如果做了太子,必定生灵涂炭、滥杀无辜,自然不适合做太子。


三、软弱仁义的李治

李世民最终选择李治作为太子,并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政治局面需要,李治最大的优点就是仁义孝顺,可是最大的缺点也来自于优点,仁义的李治有些软弱胆小。

从后来的历史来看,李治还过于重感情,也就是感情用事,比如他与武则天的感情就是如此。

一个软弱的帝王在面对一些棘手问题的时候,总会变得犹豫不决,历史已经证明了李治其实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太子人选,只能算中规中矩。



四、文武双全的李恪

李恪是李世民公认最像自己的儿子,文武双全、胆识过人,单纯论能力而言,李恪是最适合做太子的。

可是皇位面前还有很多政治问题,长孙无忌的反对,以及李恪血统的复杂性,都直接导致李恪注定成不了太子,也只能成为一个遗憾。


结语

其实四个人能力都不差,只是其中有人为了权利暴露出来的缺点太明显,而有人就少很多,而在面对皇权这件事情上,更加需要那些有胆识谋略的人才能胜任,所以综合来看,李恪最合适!



嗔痴历史观


我是一更历史,历史专栏原创作者,专注文史领域!


我先简单的介绍下这四人的情况!


长子李承乾:李世民的第一个儿子,生母文德皇后,生来便被寄予厚望,以李承乾为名,意为继承皇位,他天资聪颖,八岁便被封为皇太子。


史书记载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李世民非常喜欢他。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这就已经把他当储君培养了。


李承乾生病时,从来不信佛也不信道的李世民却请了道士为儿子祈福,还特地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以此为儿子祈福,可见李世民对他的喜爱。

按照这样的势头下去,李承乾肯定能继承皇位。只可惜,他不争气,宠幸一个太常乐人,还是个男的,名为称心。


传说称心年十余岁,姿容美丽,能歌善舞,李承乾和他同起同睡,这件事被李世民知道后,怒不可遏,将称心杀死。李承乾倒好,在自己东宫为称心树冢立碑,并赠予官职,并经常为称心而哭泣流泪。


后来李泰得太宗赏识,心生嫉妒,为保全自己太子之位,他将父亲兄弟看作假想敌,辗转之下,他竟生出谋反之意。太宗也不忍心杀他,最后重新易储,被判充军。



三子李恪:是唐太宗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三子李恪不是嫡出,但他少有大才,曾出镇宋州,并力荐贤才出仕,将州内治理的很好。

李世民却常因偏爱李泰与李承乾,而忽略他,甚至对他说“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


直到李泰与李承乾皆落败后,李世民才想起这个出色的儿子,一度想将李恪立为太子。却遭到老臣长孙无忌的反对,为让自己亲外甥坐上皇位,长孙无忌设计诬陷李恪谋反,未得善终。

根据墓志记载:永徽四年二月初二,李恪在长安宫禁之内被缢杀,年约三十四岁!


四子李泰:生母也是文德皇后长孙氏。

《贞观政要·卷二直谏》:贞观十年,越王,长孙皇后所生,太子介弟,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


意思是说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曾主编名著《括地志》。唐太宗其实也非常宠爱他,史载宠冠诸王。

《旧唐书李泰传》记载: 又以泰腰腹洪大,趋拜稍难,复令乘小舆至于朝所,其宠异如此。

大致意思就是李泰肚大腰圆,唐太宗见到,担心的却不是他太胖的身材,而是觉得儿子这样上朝参拜一定会很辛苦,心疼之下特别准许他乘着小轿子到朝堂。可见其宠爱程度!


不仅如此,唐太宗还将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园赐给了宝贝儿子。


正因为李世民的溺爱和过分宠爱,让李泰觉得只要拉下哥哥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自己肯定能入主东宫,成为储君,于是涉嫌谋嫡,最终惨遭流放。



九子李治:太宗的嫡三子,李治生母也是文德皇后长孙氏,他从小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李承乾和李泰落败后,李世民曾担心李治软弱性格,会治理不好国家,但遭到长孙无忌的反驳,最后才将他立为太子。


现在咱来总结一下,除了三子李恪,题主中所提到的李承乾、李泰、李治,均为嫡出。除去能力不说,最有可能继位的,只有这三位嫡出的,因为当时的储君就是按照这样的继承制度,这是其一。其二:这三位可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无论将来谁当了皇帝,他将来都是国舅!所以于他而言,只要这三位中的其中一个当上储君就可以,是谁不要紧!


但是如果就单看史书记载来说,先看看这四人:


李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

李恪少有大才,曾出镇宋州,并力荐贤才出仕,将州内治理的很好;

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

李治从小聪慧,端庄安详,宽厚仁慈,和睦兄弟。



从这四句史书中记载而言,只是就简单的说这四人的才能、聪明等地方,并没有体现出治国之才。太子是未来的储君,要有治国之道,统治之才!

李恪虽曾将宋州治理的很好,但他毕竟不是嫡出,很难上位。那么就日后而言,显然是李治!


而且李治也绝非是历史所传的那样软弱无能,他曾开创“永徽之治”,又先后灭西突厥、踏百济、平高句丽,将唐朝版图扩充为最大,维持三十多年,这还算是软弱?


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扰,这还算是软弱?


所以个人而言,觉得还是李治的能力比较强,更适合当太子!


一更历史


李世民作为众所周知的贤君明主,其继位者也被寄予厚望。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李世民能开创贞观之治已是实属不易。但是,以唐朝当时的发展趋势,若有明君把舵,更进一步并非难事。那么,若论个人能力,李承乾、李泰、李恪与李治谁更有资格继承大统呢?<strong>

李承乾,年少时颇有治世之才,但后期耽于美色,行事不端。作为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自出生时便被寄予总领乾坤的厚望。李世民将李承乾视为储君,有意锻炼其政治能力。杜如晦病重之时,李世民便派李承乾去慰问。李渊病逝时,李承乾暂摄朝政,将国事处理得井井有条。此时的李承乾已经展现出他经国安邦的才能。但是,李承乾身患足疾后,性情大变,开始蓄养男宠。此男宠被李世民杀死后,李承乾为他立碑,还时常为他哭泣。有师长责备李承乾时,他还派出杀手前去刺杀。李承乾耽于美色,又心胸狭隘,已经不适合作为储君。

李泰,才华横溢,有称帝之心,却无帝王城府。李泰乃是长孙皇后的次子,他自小聪颖,因而备受李世民宠爱。他虽然在文学艺术方面颇有建树,却实在没有心机。李承乾刚刚因为逼宫被废,李泰就迫不及待去向李世民讨要太子之位。李泰许诺,百年以后,会杀死自己儿子让皇弟李治继位。但这般杀子传弟的谎言很快被褚遂良戳穿,李世民也深知此事不可能,没有让他如愿。李泰有争夺皇位之心,却不知道韬光养晦,无帝王城府。

李恪,善于察纳雅言,又有政治实践,颇有明君风范。李恪虽然不是最受宠爱的皇子,却曾被李世民亲口称赞“英果类我”。李恪曾酷爱游猎而毁坏农田,被御史所弹劾后罢官。但是李恪并未怀恨在心,反而对权万纪这类直言劝谏的臣子十分敬畏,愿意察纳雅言。除此之外,李恪曾出镇宋州,选贤举能,将宋州治理得很好。仅就这两点而言,李恪确实拥有继承大统的资格。李世民也曾考虑过让他继位,但长孙无忌力挺外甥李治,此事最终作罢。

李治,宽厚仁爱,颇有才能,是守成之君,却无进取之心,太优柔寡断。李治继位后,虽然创造了“永徽之治”,但也只不过是延续李世民所制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他唯一一次乾纲独断便是在立武则天为后这件事上,除此之外,行事都颇有些优柔寡断。李治因为头晕目眩而影响处理政事,武则天慢慢把控朝堂。李治察觉此事后,有废后之心,但被武则天所知晓。武则天一番哭诉便让李治收回此心,连为他做废后诏书的上官仪也被族诛。仁爱无疑是人君获得支持的重要原因,但是太过仁爱反而走向了优柔寡断和举棋不定,这是为人君主的大忌。

李世民四子虽然各有优势,但文治武功皆不如李世民。相较之下,其实李恪在治世方面要更胜一筹。只是李世民作为贤父,总想保全众皇子的性命,加之长孙无忌力荐,仁厚的李治便被推上了皇位。


邓海春


按李世民遵循的太子“立嫡立长”的制度,未来皇帝人选只能从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人中产生,这三人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为嫡子!


1.李承乾作为嫡长子,从小就被李世民封为太子,李世民为培养他遍请名师如李纲、魏徽等等作为太子老师,李承乾也曾代理过国事,也让李世民满意,但这人有腿疾,心理变态:为人喜欢阴奉阳违,不脚踏实地,任何老师都改变不了他;另有断袖之癖搞同性恋,公然在宫中养了一个叫称心的男宠,李世民后来派人杀了称心,李承乾竟明目张胆地在宫中设了一个灵牌每天祭祀;当他知道自己太子地位将要不保的时,竟听从侯君集蛊惑,欲效仿老爸搞军事政变,最终被李世民发现废为庶人; 这样一个不求上进、玩世不恭、倒行逆施的人显然不是理想太子人选。


2.承乾被废,依继承制度该李泰当太子了, 李泰才华横溢,也让老爸偏爱,可惜有点急不可待,为了上位,主动向老爸表忠心,信誓旦旦地说:“我当太子后,一定杀死自己的孩子,传位给弟弟李治”。 从“玄武门”走向太子位的李世民听出了弦外之音,立即心灰意冷; 李泰还吓唬弟弟李治,说李治与李承乾造反有关联,把老九吓哭了; 这样一位心狠手辣、不择手段的人自然不适合做太子。

3.李治是仁义、孝顺的,但软弱、怯懦;易感情用事,身体有痼疾;他上位后的“永徽之治”几乎依赖于关陇集团人物执政,而且让赤手空拳的武则天夺走了李唐王室的江山;所以绝非理想太子人选。



4.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隋炀帝之女杨妃的儿子,身上流淌着两朝帝王的血,他刚毅果敢、文武双全、胆识过人、敢作敢为,深得李世民宠爱;李世民说李恪是最像自己的儿子,就综合因素来说:李恪是最理想太子的人选; 但李恪非嫡子,他当太子遭长孙无忌等重臣元老的强烈反对,所以只能成为一个遗憾。


希望星晨58298869


我们先看一下这四个人的简历,再评论一下,谁更适合接班李世民。

1、太子李承乾:

李承乾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长子,因而备受李世民的器重,在他年仅8岁时就被立为了皇太子,成为了李唐王朝的储君。 不过,或许是太早被定为太子,李承乾开始在“纨绔子弟”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李承乾成年以后,非常不讨李世民喜欢。 而李承乾担心自己早晚会被废掉,于是就想学自己的父亲,搞一次李承乾版的“玄武门之变”。结果,因为做事不周,被李世民率先发觉,李承乾被废,26岁时郁郁而终。

2、吴王李恪: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此人据说非常像李世民,文武双全,是个出色的皇子,所以也深得父亲喜爱。但他身上也有一个明显的不足,那就是其母亲是隋炀帝的女儿杨妃,所以他不是嫡出的儿子。在十分讲究宗法制的古代,这是致命伤。

李世民在后来立了李治为太子以后,又曾想过用李恪换掉李治,但一直犹豫不决,或许也是出于这个方面的考虑。后来李恪被长孙无忌阴谋算计,诬告谋反,被杀。

3、魏王李泰:

李泰跟李承乾一样,也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儿子。与李恪不同,李泰的文采非常出色,因此也被李世民所欣赏。

因为此,李泰也动了争夺太子之位的心思,可惜的是,此人能力不足,反而被唐太宗所惩戒。李治继位后,李泰发现自己的皇位已经无望,竟然伤心死了。


4、晋王李治:

李治也是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儿子。李治从小就以仁孝著称,长大以后也是性格温和,做事低调,不喜铺张。跟他的父亲不同,他不喜游猎,也不喜方士长生不老之术。

李治接班以后,做了34年天子,唐朝在他手上,疆域达到最大,国力蒸蒸日上。 李世民虽然是李唐第二代皇帝,但和开国之君,没有什么太大区别。

所以说,李唐江山真正第一个守成之君,实际上就是李治。 而李治身上,恰好具备做好一个守成之君的许多优点。尽管李恪非常像李世民,看起来能力也比李治要强,但是大唐决不能有太多的李世民。

一个仁厚、宽容、温和、不折腾的二代皇帝,对一个王朝的发展是再合适不过了。所以,从能力上讲,也是李治最适合成为太子。

如您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留言、转发,记得点击右上角【关注】一下哦!


深夜聊斋


问题是就能力而已,谁适合做太子,不是皇帝,也就是问谁适合做大唐帝国的二把手?

那毫无疑问,是李治!

李治在李世民中的儿子中称不上才能做出众的,但据史料记载确实最孝顺的一个,李治做二把手,不会威胁到父皇的统治地位,是最合适的二把手。

废太子承乾,从名字上看,太宗李世民当年就很有野心,希望自己的儿子承继乾坤伟业,也就是帝业,所以承乾在太宗继位没多久就册封为太子,但是可能是含着金钥匙出身,不需要争就是太子,性格乖张,最终酿成勾结侯君集等谋逆被下场。要说能力,在四个中应该算比较差的了。

魏王李泰为长孙皇后的第二个儿子,从小就不甘心,觊觎太子之位,处处学太宗,办文学馆,笼络文士,编撰了《括地志》,才能可能在四个皇子中算第一,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随着太子承乾的倒台,魏王李泰也被放逐了。因为太宗不想让皇子觉得太子之位是可以靠谋略得来的。

吴王李恪是一个悲情人物,由于不是嫡出,母妃为隋朝公主,不管是太宗还是大臣都不会让身体里流有隋炀帝血脉的人继承大唐皇帝位。史载,吴王李恪素有贤名,但是高宗李治登基后,被长孙无忌陷害至死。就能力而言,应该仅次于魏王泰。


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我,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