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李隆基当上皇帝第一件事,就是干掉姑姑太平公主?

qzuser214257048


武则天称帝之后,对于李唐宗室那叫一个残忍,就生怕他们会动摇自己的统治地位,动辄就把李唐宗室像杀狗一样杀死,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也是一样残忍。

唐代第三位皇帝李治死后,他的老婆武则天把本该属于皇太子的皇位抢走之后,把原来的皇太子李显给废掉了,然后把他一口气给赶出了关中地区,远离了权力中心,让他过清贫的苦日子,这样的苦日子李显一口气过了多少年呢?足足过了十四年,这十四年李显每天过的都不开心,天天愁眉苦脸,生怕哪天就被他妈妈武则天找个过失给杀掉了。

这十四年李显的老婆韦氏却对他不离不弃,看上去韦氏是个贤妻良母,但其实并不是,李显的老婆是一个十足的野心家,她一眼就看出来了李显对于朝廷暂时隐忍的那么多忠于李唐皇室的大臣有多重要,这是一个潜力股啊。

武则天的晚年特别昏庸无道,沉迷男宠之中,激起了严重的朝廷议论,这还没完,武则天晚年身体虚弱,与外朝联系全靠小鲜肉——男宠之中最为受宠的二张,两个姓张的男宠很快就凭借着这股浓浓的圣眷,在朝廷里面说一不二,乃至武则天家族当中的武氏子弟也不敢与他们二张交锋,经常看见二张就屁滚尿流了。

感觉自己人生到达巅峰的二张果然开始飘了,他们忘记了自己本来就是草包,很快就被已经恼羞成怒的朝廷重臣和武则天曾经宠爱的太平公主联手给杀死了,杀死了嚣张跋扈的二张之后,他们索性围了皇宫,逼迫已经垂垂老朽的武则天还位废太子李显。

李显这根大旗就这样被太平公主和朝廷重臣们重新搬了出来,李显复位之后,对于默默陪伴自己十四年之久的韦氏言听计从,极尽宠爱之能事,当年他父亲李治对武则天有多好,他就对韦氏有多好。

而韦氏值不值得他这么好呢,答案是否定的,韦氏做了皇后后一心一意想要重复公婆武则天的皇帝大梦,于是她这个蠢女人居然选择了毒死为她遮风挡雨的李显——这便是李显之死,是为唐中宗。

李显死后,韦氏这个蠢女人妄图效法武则天,结果之前让母亲还位哥哥立下大功的太平公主暴走了,直接与当时的另一个哥哥李旦合作,一举击杀了韦氏这个野心家,诛其三族。

太平公主又一次立下了如此显赫的拥戴之功,她的这位哥哥李旦对于她的意见那是言听计从,觉得自己这个妹妹实在太棒了。但是太平公主却慢慢起了别样的心思,她总是会突然想起他们的母亲武则天,看着总对自己言听计从的李旦哥哥,和李旦的那位英明神武的儿子,太平公主陷入了沉思。

在唐朝前期,有一种奇怪的画风,历朝历代都没有这种奇怪的画风——开国没多久就会有军事政变,随后这种发动军事政变似乎形成了一种传统,动不动就是在全国的心脏首都发动浩浩荡荡的军事政变。

但最后这种频繁的喜欢在首都搞军事政变的“光荣”使命终于在唐玄宗时代结束了,此后再也没有唐朝初年那种声势浩大的军事政变在首都发生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最后一次都城搞浩浩荡荡的军事政变的人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是李旦的太子,当时被太平公主认为非常英明神武,很像她的父亲李治。

李隆基总是感到来自权倾朝野太平公主的一些试探,不久甚至听说太平公主向他父亲李旦建议将李隆基流放到外地,李隆基很害怕,因为他的父亲一向对太平公主这个妹妹言听计从,朝廷上的衮衮诸公竟然十个里面有七八个都是太平公主的人。

李隆基决定先下手为强,于是发动了唐初最后一次军事政变,击杀了对自己极有威胁的太平公主,逼父亲李旦退位。


无笔


李隆基为什么要杀太平公主,这个问题要从好几个方面来回答。



首先,李隆基并不是嫡长子,拥有第一继承权的,应该是李隆基的哥哥,后来的宋王李成器。李成器不愿意和锋芒毕露的三弟争夺天下,才主动让出了太子之位,可是姑姑太平公主,比较支持相对软弱的李成器,并在亲哥哥李旦那里说了一些李隆基的坏话,这点,让李隆基很不满。

其次,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联手发动了唐隆政变,诛杀韦氏一族。在这场政变中,太平公主对年轻的李隆基,刮目相看,觉得他的能力很强,会成为自己的劲敌,所以之后一直针对他,同时,李隆基也对姑姑的老到,谋略,狠辣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双方都把当时的盟友看作未来的对手,互相防范,所以,李隆基登基后,也不足为奇。

第三,睿宗李旦,对自己的妹妹非常信任,不仅封她为镇国太平公主,而且还把很多朝廷要事交给她处理。几名宰相大多都是太平公主的人,太平公主在朝堂上的实力很强大,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刚刚登基的李隆基的皇权。李隆基在唐隆政变中尝到了先发制人的好处,面对权倾朝野,经验老到的姑姑,他并没有信心在朝堂争斗中,慢慢获得最后的胜利,年轻的皇帝要的是快刀斩乱麻,于是,以有心算无心的李隆基最终取的了胜利,顺利的诛灭了太平一党,开启了开元盛世的序幕。


脑洞大开的历史


李隆基要干掉姑姑太平公主,是为了稳住皇位。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一心想要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其野心勃勃,不过也确实有实力,曾一度掌控大权,李隆基在与太平公主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并且杀了太平公主。



武则天去世后,皇位传给了李显,李显有位精明强干的皇后与公主,皇后便是韦皇后,公主是安乐公主,这对母子也把武则天当成榜样,同样也希望成为第二个武则天,于是在李显死后,她们开始控制皇权。


李隆基与姑姑太平公主这时候有共同的敌人,因此结为同盟,她们为了扳倒韦皇后与安乐公主,密切配合,最后他们二人成功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他们也彼此不再需要对方,两人都觊觎皇位,所以成为了敌人。

起初他们中间还隔着唐睿宗,唐睿宗是他们二人合力送上皇位,目的是为了扳倒韦皇后与安乐公主。不过唐睿宗本身没多大能耐,其实也就是个傀儡皇帝。唐睿宗也还算明智,夹在二人中间不好受,直接宣布让位当太上皇。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争斗,李隆基胜了,所以他当上了皇帝,太平公主被处死。


麦地传奇


金玉其外的大唐。

1、赫赫有名的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唐高宗李治之女,她的母亲可不得了,堂堂的明月当空照的武则天。太平公主先是下嫁表哥薛绍,估计这个薛绍是个美男子,不然很难入他的法眼,表哥因为谋反饿死在河南监狱后,太平公主再嫁武攸暨,这个武攸暨是母亲武则天的堂侄。客观地说,太平公主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不仅仅因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武则天的女儿,而且她几乎真的成了“武则天第二”。



2、为何杀死姑姑?

在正常人的家庭里,姑侄关系那绝对是非常亲密的关系,姑姑一般都会拿着自己的侄子视同己出,但是在皇家,在利益面前,这种亲情关系根本不值一提。李隆基是太平公主兄长李旦的儿子,太平公主和李旦都是武则天所亲生,是亲兄妹,她是李隆基的姑姑,是亲姑姑,和母子关系只差一层,太平公主比李隆基大二十岁左右。太平公主跟她的母亲一样,也是个对权力有欲望和野心的女人。应该说,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也曾经是一个战线上的朋友,不过战斗胜利后,翻脸相杀也是必然的,他们两个人唯一一次站在统一战线上,是韦后乱政的时候。两人都是李家的儿女,他们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李唐王朝败在一个女人的手中。不过韦后之乱被平定之后,太平公主跟李隆基也成了利益冲突,势同水火的两方。太平公主不想要让唐睿宗立李隆基为太子,而李隆基也忌惮太平公主的势力,害怕姑姑会危害他的利益,在当皇帝之前,两个人的势力都不足以消灭对方,终于,李隆基在登基之后,力量的天平发生了倾斜,李隆基终于瞅准了机会,杀掉了妄图兵变谋反的姑姑太平公主。



智者说历史


政治权利是你死我活的事情,如果李隆基不干掉姑姑太平公主,被干掉的就是自己。

太平公主,中国历史上最鼎盛时期的王朝公主,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唯一长成的女儿,但她的一生婚姻不幸而沉沦于权力,并没有得到什么幸福。



武周末年,太平公主渐渐进入权力核心圈。太平公主诛杀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张易之,拥护中宗李显继位 ,因此而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走向权力的巅峰,从此以后在权力的旋涡中越陷越深,再也没有能脱离。


中宗朝的政治情形基本是两派对立:一派是皇后韦氏、昭容上官婉儿、安乐公主,一派是太平公主和兄长相王李旦以及侄儿李隆基。太平公主其实是不把韦氏等人放在眼里的,自认为能够对付,所以并不收敛,比较骄横,这也就是太平公主的本来个性。新唐书说韦后等惧太平公主“多谋断”。“多谋”应该是太平公主的一个基本特性。

唐中宗李显被韦后毒死之后太平公主与侄儿李隆基联手铲除了韦氏一党,并且亲手把中宗之子自己的另一侄儿李重茂拉下皇位,一手扶立自己的兄长李旦做了皇帝。因为有这一番功劳,太平公主从此可以与皇帝坐而论政,享食邑万户,这时的太平公主走到了权力的顶峰。但从此太平公主的结局也种下了因为。

皇帝李旦一边是妹妹太平公主,一边是被立为太子的儿子李隆基,左右难以取舍制衡。太平公主在得到的权力鼓励之下有了更深的欲望,而太子李隆基也感觉受到姑姑的制约,于是两方面的矛盾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太平公主意图废掉太子李隆基,而李旦却最终提前传位给儿子自己退位成了太上皇。不知收敛的太平公主专擅朝政,百官依附,连宰相这样的高官都出自太平公主门下。忍无可忍的李隆基不得不铲除姑姑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最终被冠以谋反罪名而被李隆基赐死。显然太平公主的集团是并没有准备好谋反的,匆忙之间已经年轻的皇帝李隆基分化瓦解。家财万贯的太平公主曾经所掌握过的权力如泡影一般瞬间便被侄儿李隆基打得粉碎。


沅汰


唐玄宗干掉亲姑姑太平公主,实在是太平公主自找的。

本来,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是盟友。那时候,太平公主的哥哥,也就是李隆基的大爷李显当皇帝。

李显也就是唐中宗。中宗有一个特别出色的皇后韦氏,还有一个同样要求出色的女儿安乐公主。这二位,偶像都是武则天。人生追求也向武则天看齐。

唐中宗死后(据说是被韦后和安乐公主娘儿俩毒死的),韦后扶持了一个小宝宝继位,自己隐在背后把持一切,俨然已经有了武则天当年的气象。假以时日,估计她也会学习武则天干脆自己当皇帝。

但是,武则天的女儿太平公主不答应了。同样不答应的,还有武则天的孙子李隆基。

太平公主的想法是,要当女皇,也是她当,轮不到韦后这个外人;李隆基的想法是,乾坤颠倒,刚刚正过来,不可再次颠倒。

虽然内心的分歧是不可弥合的,但此时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韦后和安乐公主。

因此,他们成了盟友。姑侄二人联合,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把李隆基的爸爸、也就是武则天的有一个儿子李旦扶上了帝位,史称唐睿宗。

唐睿宗上位后,近乎傀儡。也正常——因为他本来就是靠别人送上皇位的,他并不具备任何当皇帝的实力。

太平公主抓住了当下,隐于唐睿宗的背后,掌控一切;李隆基抓住了未来,做了皇太子,隐于是唐睿宗背后,等待时机。

唐睿宗感觉很难受,就说,我要做太上皇,让位于太子李隆基。潜台词是,你们姑侄直接斗吧,别让我夹在中间难受。

这自然是难免的。因为李隆基不是个愿意做傀儡的人。

其实,太平公主早就看出李隆基不是个小怂,不容易控制。她本想找个小怂过渡一下,以后可以当女皇,但李隆基让她心里打鼓。她曾经三番五次劝唐睿宗更换太子,可是唐睿宗不敢,也不愿。

而对于太平公主的野心,李隆基也是心知肚明的。

因此,李隆基上位后,和太平公主的斗争就难免了。

一仗下来,李隆基显然技高一筹,太平公主便只能认输了。认输的代价是,死。

名叫太平,可这个公主的一生,人不如其名,一点都不太平。


趣谈国史


电视剧《太平公主》大热的时候,“玛丽苏”这个词还没有流行起来。太平公主的爱情和交际圈,远没有电视剧之中那么唯美。当然,李隆基也不可能爱上自己的姑妈,更不可能对太平公主说出“您是最完美的女人”这句话。

太平公主一生并不太平,这要从她混乱的童年说起。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和李治的小女儿,武则天一共生过两个女儿,如果史书没有冤枉她,第一个女儿是被她亲手掐死的。武则天对这个小女儿极尽宠爱,按照她自己的话,太平公主和她非常像。《旧唐书》之中对太平公主外貌的描写是“丰硕,方额广颐”。武则天说的不仅仅是太平公主的外貌,而是她热于权术,喜好参政的性格。

武家的人伦关系乱到令人咋舌,武则天的母亲和外孙贺兰敏之私通,武则天的姐姐和高宗私通,武三思和弟妹韦后私通,贺兰敏之成人之后玷污了太子妃杨氏,武则天自己也是男宠成群……太平公主从小耳濡目染,最可怕的是,太平公主刚刚8岁的时候,可能已经在外婆家被贺兰敏之玷污(《旧唐书·贺兰敏之传》),武则天对母亲和外孙私通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动到自己的女儿,她忍无可忍,就将贺兰敏之给弄死了。

在这样畸形的大环境之下,太平长大了。她和薛绍的婚姻并非因为她的一见钟情,而是源于吐蕃的和亲。武则天不想让自己的女儿前往吐蕃和亲,无奈之下遵从了李治的选择,将太平公主许配给了薛绍。

薛家是大家族,武则天刚开始看不上薛绍,原因是薛绍兄弟的妻子并非贵族。武则天这种想法是极为讽刺的,因武家本就是个地位地下的小族,武则天的父亲是个木材商而母亲杨氏根本不知来自何处,为了给自己的脸上贴金,武则天曾说杨氏是隋朝宗室的后代。无论武则天怎么挑三拣四,太平公主还是和薛绍成婚了,婚礼极度奢华,据说路上的宫灯多得烧焦了树,为了运送大量的嫁妆,把县衙的墙都给拆了。

薛绍和太平公主婚后7年生了四个孩子。这一年武则天纳了新宠冯小宝,逼得薛绍认冯小宝为叔父,薛绍不从,他本是大家族出身,觉得这是在侮辱门楣,薛家兄弟意图谋反,事情败露之后,薛绍被武则天关进牢里活活饿死。

太平公主失去了丈夫,她埋怨武则天,无论武则天给她多少赏赐她都不言谢。而一直对薛家不满的武则天正好乘机给太平公主找了武家子弟武攸暨,武攸暨是有妻室的,武则天就毒死了他的妻,逼两人结婚。太平公主和薛绍在一起的7年之中并没有豢养男宠,也不醉心于政治。但嫁给武攸暨之后,她彻底变了一个人。

太平公主一生参与过三次大政治事件,第一件就是替武则天解决了骄纵的男宠——假和尚薛怀义。薛怀义本并不姓薛,武则天为了让他冒充大族才强迫他姓薛的。太平公主当时杀薛怀义是什么心情?可能是想到当年武则天因为薛绍的清高自傲而痛下杀手,可能是想到丈夫在牢中活活饿死的凄凉,想到这肮脏的男人也配姓薛……太平公主让一群宫中夫人将薛怀义乱棍打死,尸体烧成灰,后混上泥烧成砖砌墙。

对薛怀义的残忍狠毒,实际上是太平公主的另一种报复。但在武则天当政时期,太平公主知道她的权势绝对不容侵犯,所以太平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寻欢作乐,敛娶财富之上。

公园705年正月,太平公主第二次参加政变,这是著名的“五王政变”,五位异姓王联手杀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氏兄弟,改“周”为“唐”。太平公主对于朝局的把控是很精明的,她看出了武则天的颓势,在此次政变之中才显示出了积极帮助的态度。二张死后,太平公主来到武则天的床前,劝说她写下了传位遗诏。

中宗李显即位之后,太平因功被大肆封赏。不久之后,韦后想要效仿武则天称帝,710年,联合女儿安乐公主杀死李显。

当时的太平公主因为情夫崔堤和上官婉儿闹翻,上官婉儿投靠了韦后。李显驾崩之后,傀儡皇帝李重茂登基,韦后垂帘听政。太平公主联合李隆基发动政变,一举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并且以长辈的身份将李重茂赶下皇位,拥立李旦登基。太平公主为何这么做,因为她是李家人,武家媳妇,谁掌权都可以,外姓,张家、韦家,坚决不行。

李旦登基之后对太平公主更是感激,对她和她的儿子们大加封赏,太平公主权倾朝野。李旦非常依赖太平公主,但凡朝中大事都要和太平商量,朝中大臣大部门出自公主门下,公主府宛若一个小朝廷。

当年李隆基因为被太平公主选中诛杀韦后有功,李旦登基之后封他为太子,在朝中逐渐有了自己的党羽。太平公主那时候对权力已经极为依赖,她即便没有女王之心,也想要把控朝廷命脉。她清楚果敢英明的侄子李隆基早晚会成为自己的阻碍,所以三番五次提醒李旦将太子废除,甚至曾经想要下毒毒死李隆基。但李旦太过平庸,根本无法阻挡自己的儿子,最后因为忍受不了朝政的繁琐,直接将帝位禅让给了太子。

对于李隆基而言,太平公主当年“点将”有恩,她除了韦后,让李旦即位,才有了李隆基登基的这一天。但太平公主在朝中扎根太深,曾对李隆基动过杀念;她贪得无厌,在民间横征暴敛,百姓怨声载道;她以金钱收买人心,将朝堂弄得乌烟瘴气……

李隆基毕竟不是昏庸的帝王,他登基之后一定会肃清太平公主的势力。太平公主等不了李隆基先出手,打算起兵造反。长子薛崇简对太平公主的所作所为很是不安,劝她放弃计划,结果遭到太平公主的毒打。

岂料这个时候武攸暨突然去世,太平公主的出兵计划被耽搁。公元731年,李隆基先发制人,擒获了太平公主的家人和亲信。太平公主狼狈逃窜,躲入南山三天,求李隆基放她一条生路。李旦出面为太平求情,但李隆基杀意坚决,太平公主被赐死在公主府。她所有的家人之中,唯有薛崇简一脉活了下来。

太平公主因为武则天享尽荣华,得尽权势,却悲惨而死。试想如果武则天没有因为一己私欲杀死薛绍,太平公主是否会安享晚年?宣城公主的丈夫和薛绍一样因为触怒武则天被杀,宣城公主一直平静得活着,后来得到了李显、李旦和李隆基的善待。所以太平公主的悲剧一方面是武则天造成,一方面也是她的性格所致。

因为她和武则天太像了。


木剑温不胜


原因很简单,太平公主威胁到李隆基了

背景:

武则天当武周皇帝时,她和丈夫唐高宗李治有两个儿子以及一个女儿还活着,即: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太平公主。而唐玄宗李隆基则是唐睿宗李旦的儿子,按照这样的辈分,太平公主自然是李隆基的亲姑姑。


圣历二年,即公元699年,病重的武则天将李显立为太子,并将朝政大权交给他。

不久后,李显继位,是为唐中宗。李显性格懦弱、优柔寡断,在位期间,许多的政务都是由皇后韦氏以及安乐公主协助处理的。

慢慢地,朝政大权就落入她们手中,而这两人也不是一般人,颇有权术和手段,且善于玩弄权术,很快就将李显的权力架空。

紧接着,她们先是贬驱发动神龙政变的五大功臣,继而毒杀太子李重俊,然后再安排韦后的哥哥韦温掌握大权,同时在朝中安插各种亲信,在公元799年,她们成功毒杀李显。毒杀唐中宗李显后,韦后准备效仿武则天,即谋权篡位,并成为第二个女皇帝。


这时候的李隆基已经长大成人,以皇孙的身份被封为临淄王。李隆基颇有心计,又善于韬光养晦,在暗地里培养了一定的势力。

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都看不惯韦后和安乐公主平时的作为,对韦氏集团谋逆乱政的作法更是感到愤恨,眼看李家的江山要易主了,这两人就联手,并于同年六月联手发动唐隆政变,一举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及其亲信。

此政变直接让韦氏集团垮台。平叛后,在太平公主的帮助下,李旦继位,即唐睿宗。

李隆基为什么要杀自己的姑姑呢?


话说,太平公主也是一个很强势的女人。

她是武则天和李治的小女儿,性格非常像武则天:机警聪慧、干练果断,并且有很强的控制欲,很受武则天的宠爱。武则天曾打算把太平公主立为太子,但因传统的宗法制以及朝廷大臣的劝谏,此事就此作罢。

神龙政变后,她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

唐隆政变后,她又被赐“万户”。

仗着自己拥立睿宗有功,太平公主经常干涉朝政,拉帮结派、任人唯亲,提拔了不少听从于自己的官员,此外,太平公主还大量受贿。俨然又是一个武则天、韦后。

而且,太平公主也有和武则天、韦后一样的心思——谋权篡逆、成为女皇帝。




然而,太平公主最担忧的还是李隆基,这个侄子实在是太聪明了,不仅不容易接受自己的摆布,还很容易给自己造成威胁。

所以,在各方面,太平公主经常阻挠和排挤李隆基,同时派人监视李隆基的行动,并利用流言蜚语挑拨李旦和李隆基的关系。

甚至,太平公主还向外传播谣言,说李隆基不是李旦亲生的,要求李旦废除李隆基皇太子的身份,并鼓动大臣们同意更换太子。

随着两人的矛盾的日益加剧,李旦见姑侄两人不和,担心再出现政局混乱的情况,于景云三年,公元712年,不顾太平公主的极力反对,直接将皇位让给太子李隆基。


太平公主见阻止不了李隆基当皇帝,就打起了刺杀李隆基的主意,甚至安排宫女在李隆基的饭菜里下毒,可惜都没有得逞。

李隆基也察觉到太平公主的险恶用心,但一直碍于父亲的面子,所以李隆基想等到李旦去世后再好好惩治自己的这个姑姑。

岂料,这太平公主在朝廷中越来越嚣张,引起了许多大臣的不满。李隆基身边有大臣就对他说:陛下您要及早动手,以防被动,只有稳定朝政才是对太上皇最好的报答。


于是,李隆基终于下定决心,先将太平公主集团的亲信骗到宫中,然后逐个逮捕。再包围太平公主的府邸,太平公主闻讯出逃。

但几天后太平公主就被擒获,李隆基不顾父亲李旦的建议,直接将她赐死,而太平公主的儿子们和亲信数十人,也均被处死。

此为历史上较为有名的先天政变。


金兔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太平公主有政治野心,也有很强的政治能力,她的存在对李隆基是个非常大的威胁。



当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诛杀了转圈的韦后一档。

这主要是韦后一党毒死了唐中宗,并且试图扶持同党温王李重茂上位,架空李隆基他爸李旦。

如果这种态势持续下去,李隆基和太平公主都有很大危险,十有八九会被韦后一党除掉。

在这种情况下,两人联手杀死韦后,清除了韦氏党羽,将李重茂赶下皇位,拥立相王李旦复位,是为唐睿宗。

此时,表面上李隆基的势力较大,他的父亲是皇帝,自己则是太子。

然而唐睿宗的权力并不大。

太平公主有很强的政治手腕,又有不少政治关系,她很快拉拢政治盟友,准备对付李隆基。

她曾经强迫唐睿宗废除李隆基,失败后试图采用暗杀手段。

其实,太平公主如果愿意,他也可以政变。当时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是经由太平公主任命,《资治通鉴》说:“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其余荐士骤历清显者不可胜纪,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文武百官除了姚崇、宋璟等寥寥数人外,大多数都依附太平公主。

唐睿宗也是个聪明人。他虽然心中维护儿子,但表面上仍然维护太平公主的权势,防止后者下毒手。

唐睿宗的目的是将权力交给儿子,但肯定太平公主的权势,希望两人保持政治均衡。

延和元年(712年)睿宗李旦内禅,太子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


然而,李隆基不像他爸那么懦弱。

他认为太平公主野心太强,权势又大,不好对付,干脆来硬的。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宣称太平公主准备以御林军从北面、以南衙兵从南面起兵夺权。李隆基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先发制人,先杀了常元楷、李慈,又擒获了散骑常侍贾膺福及中书舍人李猷,接着杀了宰相岑羲、萧至忠;尚书右仆射窦怀贞乱中自裁而死。

太平公主惊慌下逃走,但很快被捉住,只得在家中自杀,只有48岁。

太平公主自杀后“籍其家,财货山积,珍奇宝物,侔于御府,马牧羊牧、田园、质库、数年征敛不尽。”


萨沙


李隆基是皇帝,太平公主是他的亲姑姑,可是,他一档上皇帝,却迫不及待地铲除她,原因不外乎是她威胁到了他的皇权。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小女儿,从小便很受宠,武则天对她有多宠呢?

当时,唐朝会用公主和吐蕃和亲以达成和平相处的政治目的,所以,吐蕃一听说唐朝皇帝的皇后有一个女儿,便派人来到长安请求和亲,让太平公主嫁到吐蕃。

武则天听说吐蕃蛮夷竟然想去自己的宝贝女儿,心里顿时不高兴了,她之前在母亲死后便让太平公主充当道士,为母亲祈福,此时最好的拒绝方式自然便是让吐蕃人知道女儿是道士,所以她便为太平公主修了一座道观。

太平公主的第一任驸马薛绍受诬告被以谋反之罪处死后,武则天不忍心让她当一个没人疼没人爱的小寡妇,所以又开始给她物色驸马。

原本已经选定了武承嗣,偏偏武承嗣生了病,于是武则天又相中了武攸暨,为了让太平公主嫁给武攸暨,她直接杀了武攸暨的夫人。

可见,武则天对太平公主有多好,便对别人有多狠。

武则天对太平公主的宠爱,是太平公主日后能够参与政事的一个原因,当然,另一个原因则是因为武则天认为太平公主“类我”,颇懂权谋之术。

不过,武则天遇事难决之时虽然会找太平公主商议,但是却严令太平公主不得向外泄露她让太平参与政事一事。

太平公主也知事情深浅,更知道自己的母亲武则天的为人,因为武则天认为她“类我”,所以她也害怕武则天会认为自己会有擅权或是夺权的想法,从而招来祸端。为了让武则天放心,太平公主过起了高调的贵妇生活,豪车美宅,怎么奢侈怎么过,她是在用“自污”的方式消除武则天的疑心和戒心。

太平公主作为一个女人,能有这份见识和能力,却是很不简单。

武则天认为太平公主“类我”,也确实看得很准,太平公主的权力欲确实是一点也不弱于武则天。

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权力,也为了摆脱武则天的桎梏,太平公主开始转向支持李唐宗室,也即武则天的儿子、太平公主的哥哥李显。

705年,张柬之趁着武则天卧病不起之际,率领五百禁军将士拥李显入紫薇城发动了“神龙政变”,诛杀了武则天的面首张昌宗和张易之,随后逼迫武则天逊位于李显。

太平公主在这场政变中也予以了配合,也算有一点功劳,所以李显即位之后便晋封她为镇国太平公主,和哥哥李旦一样食邑五千户,这事别说对于一个女人了,即便是对于男人而言也是一种无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李显虽然再一次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但可能是因为长期受到武则天压制的原因,导致了他性格上的懦弱,致使韦后和安乐公主专权。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李显当了五年的皇帝之后,竟然会死在韦后和安乐公主的手上。

李显一死,韦后立15岁的李重茂为帝,继续把持朝政,同时也加大了对太平公主和李旦的打压力度,试图将皇权揽于自己一人之手,或有成为第二个武则天之势。

太平公主当然也不会束手待毙,她一看韦后出手对付自己和李旦,便迅速和李旦以及李旦的儿子李隆基达成了一致意见,联手向韦后发难。

李隆基诛韦后之后,太平公主又和李隆基一起废了李重茂,然后拥护李旦称帝。

李旦当了皇帝之后,自然要好好封赏太平公主,这一次,她实封万户,万户侯是多少男人的梦想呀!她一个女人却走在了无数男人的前面。

李旦也和李显一样,被武则天打压惯了,懦弱的性格已经刻入了骨髓,所以,他当了皇帝之后虽然没像李显一样被自己的女人给架空,却被妹妹太平公主给制得死死的。

太平公主的权势有多大呢?只要是太平公主上奏的事,李显肯定准奏,可谓是太平公主说什么,没有主见的李显便会听什么信什么。

即便是宰相和朝臣们商议通过的事,只要太平公主没有点头,这件事也没戏。

太平公主的擅权让李隆基看到了危机,如果再任由她这么下去的话,恐怕还真有可能会成为第二个武则天,但是,李隆基是不敢明着和她作对的,七个宰相,有五个是她的人,她的人又掌控着禁军,李隆基一不留神便会没命,由此可见太平公主权势之盛。

李隆基不敢和太平公主作对,太平公主却为了在李旦死后能够继续掌控权势,便想废了精明的李隆基的太子之位,另找一个懦弱的人当李旦的接班人。

实际上,李隆基曾向太平公主妥协过。

李旦因宋璟和姚崇二人上奏让李旦将太平公主外放到东都洛阳,但是李旦不忍心,只让她去了蒲州。此事被太平公主认为是李隆基在挑衅自己,于是李隆基吓得赶紧向李旦说,爹呀,您快让姑姑回京吧!

只不过,李隆基的妥协和补救措施并没有得到太平公主的原谅,她最终还是决定联合朝中文武发动兵变杀李隆基。

李隆基听说太平公主要对自己下手,他能怎么办?要么坐以待毙,要么先下手为强!

李隆基能够当上皇帝,能够开创“开元盛世”,能够“一日弃三王”,便说明他绝对是一个狠人,所以,他肯定会选择先下手为强——他率先向太平公主下手,派人杀了太平公主的亲信,断了她的臂膀,让她再无能力向自己发难。

太平公主一听说李隆基对自己出手了,又听说自己的人死了差不多了,赶紧一溜烟逃到了南山,三日不敢出。

只是,太平公主终究难逃一死,她不死,李隆基心中难安;她不死,李隆基心中怨气难消。

所以,李隆基在这场“先天政变”中从李旦手里拿到了皇权之后,便迫不及待地赐死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