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指定的八大臣之一肃顺,是一位怎样的大臣?

庭州行者


咸丰皇帝指定的顾命八大臣分别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和焦佑瀛,他们是当时朝廷的三股主要政治势力之一,慈禧太后和奕訢发动“辛酉之变”后,顾命八大臣的结局都不是很好。那么顾命八大臣之一的肃顺,是怎样一位大臣呢?

肃顺

咸丰帝病重,肃顺成为“顾命八大臣”之一

肃顺是清末满洲镶蓝旗人,肃顺是努尔哈赤之父显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孙,属于宗室贵族后裔,但因是妾室所生的的闲散宗室,所以他未被封爵,肃顺成年出府后,居住在西四牌楼劈柴胡同(后改名辟才胡同),家底比较薄。

咸丰帝信任肃顺

咸丰十年(1860年)八月,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咸丰帝北逃热河后,肃顺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在热河,因咸丰帝更加信任肃顺,他的政治地位一天比一天高,被授为御前大臣、内务府大臣、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署领侍卫内大臣,统领一切事务。京师大臣多次奏请咸丰帝回京师,但肃顺认为“敌情巨测”不宜回京,此时京城开始传闻咸丰帝身体不适,肃顺开始提拔重用亲信人员。

咸丰帝命肃顺等人辅佐皇太子

次年七月十六日,咸丰帝病重,传谕皇长子为皇太子,肃顺等八人尽心辅佐,协助皇太子管理一切政务,史称“顾命八大臣”,此后不久,咸丰帝驾崩。

肃顺早年长期在侍卫处任职,此后历任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

肃顺在政治上的贡献

肃顺对大清的贡献有很多,主要有以下三个:

贡献一:肃顺严厉打击贪污腐败。肃顺掌权后,用铁腕的方式面对自乾隆末期以来的官场腐败,严厉打击贪污腐败,严惩渎职失职,整肃官场政风,使得清王朝此后几十年的官场风气有了很大的改观,特别是自乾隆后期越演越烈的贪污腐败的风气。

肃顺重用汉臣

贡献二:肃顺重用汉臣。肃顺虽然骄横专权、目中无人,但对待有才华的汉臣却能做到格外礼待。他曾向朝廷推荐了曾国潘、左宗棠、胡林翼和郭嵩焘等汉族官员,为平定太平天国、同光中兴网罗了人才。他在咸丰帝面前力荐左宗棠,给予重用。此后,左宗棠官运亨通。肃顺不仅为击败太平天国保下了一名干将,还为帝国抗击沙俄而将新疆列为帝国行省,抗击法国三战三捷提拔了一名不可多得的统帅。

肃顺在中俄谈判中好不畏惧

贡献三:对外强硬。肃顺在中俄《瑷珲条约》谈判过程中毫不畏惧俄国人的威胁,维护了民族尊严。

肃顺在《辛酉政变》后被杀

咸丰帝驾崩后,由于皇后无子嗣,皇子载淳即位,肃顺甚至那拉氏所潜在的政治危险,便以“抑西扬东”的策略,相继给两宫皇太后加封号,而且在礼仪封号上对那拉氏进行贬抑,使得那拉氏对东宫钮祜禄心怀猜忌。

肃顺等人与慈禧产生矛盾

肃顺等八大臣与新皇帝载淳的生母皇太后慈禧太后产生严重矛盾,慈禧太后变鼓动咸丰帝皇后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权。一方面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奏请皇太后垂帘听政,遭到八大臣抵制。另一方面,宗族中恭亲王奕䜣与先锋朝顾命大臣僧格林沁和军机大臣文祥等人被排斥在最高权利之外极为不满。于是,慈禧太后联合奕䜣等人发动政变。慈禧太后仅在六天内就扳倒了权倾朝野的肃顺一伙,这便是震惊中外、历时近六天的“辛酉政变”。

肃顺被斩杀

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月二日夜,肃顺在护送咸丰帝棺椁回京的途中被捕下狱,不久后被斩首于菜市口,时年四十五岁,史称“祺祥政变”。曾国潘深知京城中除了能识大体的肃顺外,几乎没有他人,恐怕清政府使用汉人的政策会有波折,如此不仅太平天国起义难以平定,自身亦有被人陷害的危险。


综上所述,肃顺不仅是曾国潘和左宗棠等人的伯乐,也是对大清有着重大贡献的人,更是一代中兴名臣,成为八大辅政大臣的实际领袖。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同见解,请勿喷!


史于嫣然


肃顺的才干非同寻常 他在咸丰朝大刀阔斧地厉行重振纲纪

慈禧的政敌肃顺,是满洲镶蓝旗人,郑亲王乌尔恭阿第六子,为端华之弟。在道光朝,肃顺于道光十六年(1836)被授以三等辅国将军,委散秩大臣,道光十九年(1839)充前引大臣。道光二十四年( 1844)命在乾清门行走,道光二十八年(1844)署銮仪卫銮仪使,道光二十九年(1849)授奉宸苑卿,道光三十年(1850)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在道光时期,肃顺虽也屡屡升迁,但多是一些无足轻重的闲散官职。这些差事对于勇于任事、雄心勃勃的肃顺来说,毫无用武之地。直到道光去世后,35岁的肃顺才获得了施展才干的机会和舞台。

肃顺剧照

咸丰即位后,肃顺迅速不断地获得升迁。咸丰在即位之年,即将肃顺迁内阁学士。咸丰三年(1853)正月授正黄旗蒙古副都统,二月授銮仪卫銮仪使,九月署正红旗护军统领,充对引大臣,十二月充阅卷大臣。咸丰四年(1854)三月,授御前侍卫,四月署正红旗满洲副都统,升工部左侍郎,闰七月调正蓝旗满洲副都统,十月调礼部左侍郎,十二月署镶白旗护军统领。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调户部左侍郎兼管三库事务,十二月调正白旗满洲副都统。咸丰六年(1856)署都察院左都御史。咸丰七年(1857)正月实授都察院左都御史,八月升理藩院尚书,十二月充经筵讲官。咸丰八年(1858)二月历充查城大臣、崇文门副监督,四月署工部尚书,五月授内大臣,九月调礼部尚书,管理理藩院事务,十二月调户部尚书。咸丰九年(1859)四月署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十月命在御前大臣上学习行走,十二月充八旗值年大臣。咸丰十年(1860)正月,授御前大臣,充经筵直讲,五月充总管内务府大臣,十二月命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咸丰皇帝

从以上不完全的肃顺升迁录上可以看出,自咸丰即位后对肃顺的升迁是不同寻常的,充分显示了咸丰对肃顺逐月逐年增强的倚重,肃顺因而得以在权力的阶梯上步步高升。到咸丰十年(1860),逃亡热河避暑山庄的咸丰索性将“行在事一以委之”,使得肃顺声势煊赫,震于一时。

肃顺等人在被咸丰不次提拔重用之后,即大刀阔斧地厉行重振纲纪,“佐咸丰申国法以救积弊,锐行诛谴”。

耆英

咸丰八年(1858),肃顺协助咸丰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坚持重惩了投降派官员耆英,另一件是“戊午科场案”。

大学士耆英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慑于英国侵略者的淫威,一意妥协,代表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咸丰即位后,力斥耆英误国之罪,并将他降为五品顶戴。直至咸丰八年(1858年),在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后,咸丰才重新起用耆英,命其前往天津办理与英法的交涉。耆英畏敌如虎,不敢与英法接触,不顾咸丰“留津自酌办法”的命令,擅离职守,以“面陈机要”为藉口,私自回京。咸丰勃然大怒,命僧格林沁将其锁拿押解,交巡防王大臣、军机大臣,会同宗人府严讯,结果判处耆英“绞监侯”。

这时,肃顺单衔独奏,请将耆英即行正法以儆官邪而申国法。咸丰虽然认为肃顺所奏“亦未为是”,但还是采纳了肃顺重治耆英的主张,只是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做法,“令耆英自尽”。耆英被处决罪有应得。这件事因只涉及耆英一人,倒也没有在清廷政局中引起什么波澜。

大权在握的肃顺由于轻敌失算,接连犯下三个致命错误,最终栽在他始终瞧不上的小妇人手里,晚清朝廷由此进入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慈禧时代。

肃顺犯的第一错误,是在咸丰帝死后,没有第一时间对慈禧下毒手。虽然肃顺在咸丰帝病重时,曾秘密建议皇上“行钩弋故事”,即效法汉武帝,将懿贵妃叶赫那拉氏杀死。但骨子里的轻敌,使他多次错失除去叶赫那拉氏的机会。

应当说,咸丰帝死后,置身热河行宫的叶赫那拉氏孤立无援,肃顺下手的机会多得是,将她灭掉轻而易举,但他竟没有将此付诸行动。在肃顺看来,一个女流之辈,如何能翻得了天?

错误二,未能坚决制止恭亲王奕訢来热河。

咸丰帝死后第三日,慈禧就派出密使火速抵达京师,请恭亲王奕訢赴热河共商大事。当奕訢请求前赴热河梓宫的奏折来到八位辅政手中时,肃顺又表现出了高人一等的自信,认为不必担忧奕訢有不轨之举,他来热河是自投罗网。

正是这次无人监视的叔嫂相见,使得原本处于隔离状态的慈禧和奕訢能够在无人监视的情况下结成同盟,并完成了发动一场宫廷政变的密谋。

错误三,不仅未能成功拉拢统兵大臣,反而将手中掌握的兵权拱手交出。当时肃顺曾试图拉拢统兵大臣僧林格沁和两江总督、湘军首领曾国藩,但由于措施不得力,遭遇挫折后很快将其抛之脑后。

不仅如此,连肃顺等人原本掌握的部分重要兵权也拱手让出。当时,载垣掌管皇帝侍卫队;肃顺兼管响导处,相当于皇家侦察部队;尤其是端华,担任步军统领之职。步军统领又称九门提督,是清王朝京师卫戍部队最高长官,掌握京师卫戍任务。

但肃顺、端华、载垣等三人,为标榜自己政务繁忙,竟卖乖弄俏地面奏皇太后和皇上,请求将自己的管理处所酌量改派。本来他们只是想表表功,并未真的想解除一些职务,但西太后将计就计,同意他们的奏请,解除三人兵权。

肃顺等八大臣想拉拢的统兵将帅一个没拉到手,手中的重要兵权又因卖乖弄俏被西太后乘机剥夺,后来到了紧急关头,他们手下便没有一兵一卒可供调度,从而成为待宰的羔羊。

可以说,肃顺在与叶赫那拉氏的较量中,盲目的轻敌是其失败的最终根源。1861年也成为晚清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清王朝由此进入慈禧统治时期。 


跪射俑


肃顺是一位怎样的大臣

肃顺在咸丰帝在位时,升职速度是非常快的,咸丰皇帝继位时肃顺就被提拔为内阁学士,咸丰十年受命御前大臣,能够在清朝被任命为御前大臣的人,这个人就是皇帝的心腹大臣,对国家大事的抉择都有强大的话语权,具有左右国家命运能力的人。乾隆年间,何坤就是乾隆皇帝的御前大臣,乾隆皇帝对他是言听计从,由此可见御前大臣的重要性。肃顺跟何坤不一样,肃顺为人正直刚烈,处事能力有余而不够圆润,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处理国家事情上,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情面,本着为皇帝负责,为国家兴衰着想,大刀阔斧的进行整顿,亲汗疏满、重用汗臣。认为只有曾国藩、胡林翼这样有能力的功臣才能拯救国家,甚至扬言“旗人混蛋多”,还大幅度的消减了旗人福利,这样做的结果,招致了肃顺被旗人恨之入骨。


为国为民的肃顺结局如何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打到北京后,咸丰帝逃亡到热河行宫,一路上食物匮乏,肃顺优先考虑皇帝的衣食,根本没把皇后等各位娘娘放在眼里,宫女们每天只能以豆豉充食,皇后和贵妃每餐就一荤一素。而皇帝和肃顺两人是酒肉不愁,好不快活。这就把慈安和慈禧两位得罪了,两宫太后更是对肃顺的态度极为不满,这也为肃顺埋下了杀身之祸。

咸丰皇帝逃到热河后病故,肃顺在护送咸丰皇帝的灵柩回京的路上,被慈禧派人逮捕处决了。大批清朝权贵\t欢天喜地的来围观。正直的肃顺开口大骂,被刽子手砸断手脚再砍去头颅,不得善终。肃顺倒下了,再也没有下一个肃顺站出来!



小生聊历史


“名满天下,谤亦随之”这句话对于肃顺来说是较为贴切的评语。肃顺是晚清宗室中的杰出人才,他轻满员而重汉臣,主张乱世当用重典,刑赏杀罚,铁面无情,深受旗人的痛恨,却颇受咸丰帝赏识,视为股肱之臣。咸丰帝对肃顺可谓是言听计从,地位类似于乾隆时期的和珅,历任总管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等职,是朝廷名副其实的“钱袋子”。不过这个“钱袋子”总是空空如也,因为咸丰帝自1850年继位至1861年驾崩的11年间,太平天国从无到有,蔓延大半个中国,清廷为平定叛乱所花费的饷银不计其数。

1856年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使清廷陷入内忧外患,雪上加霜的危险境地。执掌户部的肃顺左支右拙,极力应对,千方百计筹措饷银。在户部宝钞案中,他痛下辣手,查抄官吏,商号及包庇的宗室旗人达数百人之多,遭到八旗亲贵的一致痛恨。1858年发生的戊午科场案被称为清朝三大科场舞弊案之一,考生罗鸿祀以重金贿赂主考官柏葰而得以金榜题名。不料,罗鸿祀的才学过于浅薄,被复审官员查出答卷文理不通且错字别字达三百余处,就此东窗事发,柏葰等案犯锒铛入狱,依律当斩。

柏葰时任文渊阁大学士,官居一品,咸丰帝念其身居高位,处以极刑有辱国体,有意从轻发落。但肃顺据理力争,强调乱世当用重典,当今天下大乱,士气颓废,原因就在于朝廷官员欺上瞒下,敷衍塞责。科举乃朝廷抡才大典,关乎人才选拔,更应该铁腕执法,不避亲疏,以儆效尤。最终柏葰等四人被斩首示众,是史上死于科场案中职位最高的官员,肃顺此举使得官场贪腐风气得到较大改观。除铁腕肃贪外,肃顺最大的功绩在于轻满员而重汉臣,他的口头禅“满人多酒囊饭袋,要办事还得依靠汉人”被一些别有用心之徒改编成“旗人都是王八蛋”,被当时的汉臣们奉为美谈。肃顺保荐的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为平定发捻,剿平回乱做出了极大贡献。

左宗棠任湖南巡抚幕僚期间,遭湖广总督官文弹劾“一官两印”,咸丰帝派官员彻查并指示“一经查实,就地正法”。胡林翼,曾国藩等上疏力保,郭嵩焘又策动深受皇帝信任的吴江才子潘祖荫保奏称“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在肃顺的极力斡旋下,左宗棠得以四品京堂候补,协助曾国藩帮办军务,从而开始创建楚军,屡立战功,成为显赫一时的封疆大吏,朝廷柱石。既为权臣,不免骄纵,肃顺也是如此。咸丰帝驾崩后,肃顺为顾命八大臣核心,却因骄纵轻敌,认为27岁的慈禧太后翻不起什么风浪,没想到慈禧与小叔子恭亲王互相勾结,利用护送大行皇帝梓宫回京之机发动辛酉政变,将顾命八大臣一网打尽。

肃顺随梓宫返京落在后面,两宫太后及皇帝抄间道提前抵京。次日,两宫太后传召内阁大学士以及六部九卿,揭发顾命八大臣目无尊上,擅改谕旨,咆哮朝堂等不法行径,随即颁发上谕,令肃顺等退出军机,并分别交部议处。肃顺在密云被逮捕,被押赴菜市口明正典刑,这正是“大风大浪都闯了过来,没成想在阴沟里翻了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