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为什么被诛九族?如何评价他的功过?

人在征途79505020


主父偃是汉武帝时期的朝中重臣,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早年束发游学,不惑而遇,步入政坛后平步青云,辅佐汉武帝实现强干弱枝,集权中央。但最终,主父偃却倒行暴施,自取其祸。人的心境真的因境遇的不同而差别巨大,身居高位的主父偃最终落得诛灭全族的下场,可以说也正是他自己不能摆正位置,自取灭亡。

主父偃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期望自己将来能够位及卿相,上辅君王,下安黎庶。一个青年人有这样的心志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但在儒术独尊的汉武帝时期,纵横术和汉帝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相悖,主父偃误判了时势,因此走了不少弯路。

在齐地,主父偃因“道不同”而受到与它一起游学的生排挤。他愤而离齐,准备另谋出路。但家里实在太穷,路费有限,只能去齐地周边的燕、赵等诸侯国。

汉帝国的诸侯跟东汉诸侯在权力范围上有本质的区别,且刚平定了“七王之乱”,各诸侯王不敢再生不臣之心,所以怀揣长短纵横之术的主父偃没有收到诸侯王的礼遇。主父偃认识到,在权力受限的诸侯王这里,自己难以伸展平生所学,决心西入长安,去汉帝国的中央政府谋求发展。

到了长安,主父偃选择了当时深得汉武帝信赖的大将军卫青作为敲门砖,投入了他的门下,卫青对主父偃很是赏识,主动推荐给汉武帝,但起初汉武帝对卫青的推荐并不在意,因此主父偃的人生并没有因此发生逆转,依然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

直到一心想出人头地的他给汉武帝上了自荐书以后,才开始有了起色。他的毛遂自荐,上书陈述9件时期,其中八件事关于律令,另外一件却讲了关于征伐匈奴的弊病。当时汉匈双方军事态势已经攻守易势,汉武帝雄心勃勃,比任何时候都自信。主父偃力陈对匈作战之弊,虽然是拂逆圣意,但汉武帝仍然很欣赏他的文采思辨和过人胆识,没有因言废人,于是山重水复处柳暗花明,主父偃一年四次升职加薪,成为了胆识汉帝国政坛上一颗耀眼的新星。

主父偃之于汉帝国,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强干弱枝,集权中央”,即历史有名的“推恩令”。这划时代天才一般的策略,巧妙地接触了来自汉帝国内部的威胁,使得汉武帝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匈作战中去。汉匈之战的功臣不仅有驰聘疆场的卫、霍等汉军将士,还有推恩于诸侯,奇策安邦的主父偃。

之后主父偃有建言迁徙豪富,筑城实边。汉初的无为而治政策,渔民休息,刺激了经济的复苏,但也因垄断而产生了豪强势力。这些豪强横行不法,互相兼并,对中央政府的权力构成了极大威胁。

当时,从建元二年开始营建的茂陵已经初具规模,但茂陵周边却依旧没有繁荣起来,于是主父偃上述汉武帝,将豪强迁徙到茂陵周边,既可使关中得以充实和繁荣,又可以将他们置于天子脚下,时刻监视以防其乱。

元朔二年时,卫青李息率兵出击匈奴,收复核桃以南朔方之地,在关于这片土地管理上,朝中达成展开了激烈的争议,大多官员持有悲观态度,认为朔方之地不好管理,,“秦时常发十万众筑北河 ,终不可就 ,已而弃之 ”。

主父偃提出了经略朔方,将其打造成一个灭胡的根据地,以此地筑城,既能扩大领土,又可节省征伐匈奴的后勤运输成本。汉武帝经过深思熟虑后,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在河套以南地区设立朔方郡,筑朔方城。

主父偃略建奇策,为汉帝国对匈作战,以及中央集权做出了巨大贡献,汉武帝很赏识他,但这种赏识并没有成为他再接再厉的动力,或许是因为早年落魄的生活,过渡的补偿心理,使得他身居高位后开始变得无所顾忌。

主父偃在朝中位置举足轻重,成为可以直接上达天听的人,于是乎,朝中大臣及各诸侯王为自己的前程计,都用重金贿赂他,主父偃对贿金照单全收,有人提醒他这样会惹祸上身,他却不以为意。这种心态的变化,使得主父偃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开始变得目空一切,自命不凡,于是悲剧的人生便拉开了序幕。

而一切的祸事都源于主父偃好揭人阴事开始的。董仲舒在汉景帝时被拜为博士,是当世大儒,后来又成为汉武帝统一意识形态的旗帜性人物。建元六年时,辽东高庙发生了大火,老董起草了一份奏章,指出火灾发生原因是皇帝行为不当所导致,这份奏章恰好被主父偃看到,于是他偷偷递给了汉武帝,汉武帝怒不可遏,决定将老董斩首,后来怜其才,又下诏赦免。

燕王刘定国行为失范,有违伦理,主父偃便向汉武帝告发了他,后来燕王畏罪自杀。汉武帝认为在这件事情上,主父偃是有功的。而这件事情,让主父偃对自己和武帝之间的君臣关系更加自信,同时助长了他恣意妄为、揭人阴事以获荣宠的念头。

继燕王之后,主父偃又揭发了齐王刘次昌,汉武帝命他入齐调查。主父偃入齐引起了赵王的担忧与警觉,害怕主父偃揭发自己的阴事,就上书汉武帝,告主父偃收受诸侯子弟的贿金,帮他们谋取封地。恰好这时齐王怕步燕王后尘,不等主父偃坐实自己的罪行,便畏罪自杀了。

汉武帝以为齐王是主父偃下令杀得,于是以逼杀宗室、结交诸侯、私受贿金数罪并罚,将主父偃下狱,交予有关部门勘问。

起初,汉武帝并没有杀他的意思,但因为主父偃平时喜欢揭短,树敌太多,朝中达成都向汉武帝上奏请杀主父偃,大有“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之势。汉武帝不得不应众臣所请,下令诛杀主父偃及全族。


读史君


这是两个问题,一个是主父偃为什么会死,而且死的这么惨;另一个是如何评价他的生平。这两个问题其实可以放在一起说。

主父偃这个人,其实是抱着死于非命的心来当官的,从他入仕那一天起,就知道自己将来不会有好下场。但是,他自己一定不会想到,最后不仅自己死了,而且还被族诛。

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主父偃这个人在史书中塑造的形象,从而分析他为什么会死,为什么会死的这么惨,以及怎么看。

一、主父偃的学术困境

主父偃是纵横家、法家,在汉代儒家逐渐兴起的整体氛围里,他的这一套纵横家术没有用武之地。为了入仕,他在年纪很大的情况下转而学习春秋等儒术,最终才得以入仕。

熟悉西汉历史的人一定会发现,这个学术历程,和公孙弘几乎一模一样。

可公孙弘就成了丞相,而主父偃却被族诛,而且是公孙弘建议杀主父偃的。这不是很有趣的事情吗?

活跃在汉武帝元光到元狩年间有三个学术人物,命运殊途:

一个是董仲舒,纯儒,没有法家背景,但他没有得到皇帝重用,最高就当过王国相,在中央就是一个中大夫;

一个是主父偃,虽然靠儒学上位,但他的对策、行为,都是纯纵横家、法家的,所以他族诛了;

一个是公孙弘,拥有法家背景,靠儒学上位,但擅长以缘饰儒术,用儒学包装自己的一些法家的行为,最终封侯、当丞相,善终。

所以,主父偃的被族诛,与他的学术背景,以及他利用自己学术背景来谋取仕途的方式,具有密切的关系。

二、主父偃是被谁杀的?

多数观点会认为,公孙弘。

因为,汉武帝本来已经决定不杀他了,但是公孙弘说了一番话后,汉武帝不仅杀了他,还族了他。

公孙弘说了什么?

“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

这句话的点在哪儿?为什么汉武帝因为这句话动了杀心?

我们复盘一下主父偃和齐王自杀这件事:

“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 言其阴事,为偃居中,不敢发。及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言主父偃受诸 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 杀,乃徵下吏治。主父服受诸侯金,实不劫王令自杀。上欲勿诛。”

简单来说,就是赵王告发主父偃受贿,等到齐王自杀的时候,汉武帝大怒,是要杀主父偃的,但是马上澄清了事实,齐王是自杀,而主父偃只是受贿,与齐王自杀无关,所以才打算留他一命。

这就能看出公孙弘的可怕之处了,他的意思说的隐晦,我把他没说的话补齐,大概是这个意思:

齐王虽然是自杀,但是绝后了,齐国就灭国了,并入了中央。这对中央来说,倒也不是坏事,可是,天下人会怎么看呢?天下人会说,皇帝太狠毒了吧,为了占齐国的土地,不惜派主父偃逼迫自己的亲戚自杀。所以,天下人会在背后骂皇帝你自私无情冷酷。所以,只有杀主父偃,才能告诉天下人:看,皇帝我没想这样,是主父偃的错误。

汉武帝这就很明白了,对主父偃处置的越狠,天下人对越不会恨自己,那么,族诛,当然比单纯杀一个主父偃要更有利。

因此,真正杀主父偃的,是公孙弘,但也是汉武帝。毕竟公孙弘只是建议杀一人,而汉武帝则族诛了。


danyboy


简单来说,主父偃没被诛杀九族,那时候最多就诛三族,主父偃被杀的原因是太嚣张且被汉武帝卖了。

汉武帝被作为千古一帝,跟秦始皇并列,他的一项重要成就就是巧妙地解决了封国问题,而主父偃,正是汉武帝的参谋,他就是汉武帝手中一把专门对付诸侯的锋利大砍刀。

主父偃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但这东西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吃香,在实行无为而治的汉初却遭到了雪藏,主父偃苦学多年,却仍一事无成。

转眼他就到了中年,听说当今天子汉武帝重视儒术,就跑去改学《周易》、《春秋》这些儒家经典。可能是觉得多学多用,他同时也学习其他学派的思想,因此遭到了儒生的排挤,在齐地混不下去了,于是北上云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

郁郁不得志的主父偃为了碰碰运气,决定前往都城长安。元光元年(前134年),主父偃抵达长安。

主父偃觉得自己一介平民,直接上书怕是很难获得皇帝召见,就打算先去拜见一位大人物,他拜见的大人物就是汉武帝的小舅子大将军卫青。

卫青接见了主父偃,并对他的才华表示赞许,多次向汉武帝引荐,但都无结果。

失望不已的主父偃决定再试最后一把,他直接上书汉武帝,结果汉武帝真的看了他的奏疏,当天就召见他。一番交谈后,汉武帝很是满意,将主父偃提拔为郎中。

当官后,主父偃做了不少事,其中最重要的一件是建议实行推恩令,推恩令的内容很简单,广布恩泽,凡是诸侯子孙,都可以分得诸侯一块地盘。那个年代,哪个诸侯王还没几个儿子?这样慢慢分下去,诸侯势力越来越弱,自然无力与中央抗衡,汉景帝动用军队武力都没办成的事,就这么被汉武帝用一道诏令就解决了。

当然,推恩令只是削弱了诸侯王的实力,要想增强中央的实力,慢慢等待诸侯王自然死亡,再把封地分给他们的儿子们是不够的,周期太长了,需要一个推手与推恩令互补,时不时地找个借口废掉一些诸侯,将他们的土地收归中央。

主父偃,很自然地契合了这个角色。

或许是因为早年经历,主父偃形成了睚眦必报的性格,加上他之前在齐地、燕地多次碰壁,他觉得得要点补偿。

得势后的主父偃开始收钱,还是毫无顾忌地收,有人劝他适可而止,主交偃直接怼了回去:“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我厄日久矣。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亨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简单说就是穷日子我过了四十几年,爹妈不理我,兄弟不鸟我,真正的英雄,活着的时候不能享受五鼎食肉的高规格待遇,死也要死在煮肉的大鼎中。我老了,离家乡又很远,我要用暴行来报复他们。“

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有一句"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是伍子胥说的,不知主父偃是不是要向他学习。

主父偃的确是说到做到,在尊立卫子夫等重大问题上站对队后,他迎来了一年四次升迁的辉煌,同时也迫不及待地展开他的报复行动,以往得罪过他的人,全都加以罪名,收监治罪。

因为之前的碰壁,主父偃迁怒于当地的诸侯王,在接下来的数年间,他凭着自己了不得的文章口才,像一把开了锋的刀,对着那些诸侯王可劲地砍,而汉武帝出于自己的目的,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推波助澜。

第一个倒霉的是燕王刘定国,说起来刘定国也是无恶不作之徒,主父偃搞他是证据确凿、名正言顺。

刘定国臭名昭著,他先是霸占了父亲的小妾,生下一个儿子;接着又把弟弟的老婆抢了,占为己有;甚至还与三个女儿通奸,简直禽兽不如。

后来刘定国想杀肥如令郢人,郢人跟刘定国鱼死网破,跑去告发刘定国的罪行,却被刘定国先行灭口,不过郢人的弟弟也去告发了,正好撞在主父偃手里。

主父偃迅速向最高领导请示,汉武帝召开公卿大会讨论,主父偃极力建议处死刘定国,汉武帝同意了,刘定国最后自杀而死,燕国废除。

第二个被砍掉的是齐王刘次昌。他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孙子,算起来,也是汉武帝的远房堂兄弟,但不好意思,汉武帝盯上了你那富裕的齐地,既然你没有献地的觉悟,而且自己还不检点,那就去见太祖高皇帝吧。

刘次昌的感情生活可谓非常混乱,他的王后竟是他妈纪太后的妹妹,也就是他的阿姨!而从刘次昌对王后的态度来看,他显然不喜欢这位阿姨,估计是老太太硬塞给他的。

刘次昌不喜欢王后,纪太后急了,让长女也就是刘次昌的姐姐整顿刘次昌的后宫,阻止其他女人接近刘次昌,以期让刘次昌回心转意,结果刘次昌竟然跟姐姐好上了!

接下来,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想把自己的女儿(汉武帝同母异父的姐姐,王太后是二婚)嫁给诸侯王,宦官徐甲是齐国人,就说齐王怎么怎么好,于是王太后就派徐甲去齐国说这门亲事。

主父偃是齐人,他也想让自己的女儿嫁进齐王宫,也托徐甲一起说。徐甲对纪太后说了,纪太后自然是不爽,皇太后惹不起,主父偃她还惹不起吗,就在徐甲面前大骂主父偃高攀。

徐甲回去后以刘定国的例子劝王太后,王太后于是打消了嫁女的念头,主父偃则瞬间开启报复模式,告发刘次昌乱伦,汉武帝任命他为齐相查证。结果当然是板上钉钉的,刘次昌畏罪自杀,无后,齐国废除。

主父偃两次出手,搞的都是乱伦的诸侯王,这下可吓坏了刘彭祖,因为他赵王的太子刘丹就是跟姐妹乱伦的,照主父偃这节奏,下一个就是他们家啊。

于是趁着主父偃还在齐国、远离长安的功夫,刘彭祖赶紧跑去跟汉武帝报告,举报主父偃贪污、谋害齐王。

其实汉武帝心里清楚得很,主父偃受贿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汉武帝能不知道?只不过汉武帝这时候需要能吏,廉洁的事先放一放。不过齐王在主父偃查案期间自尽,的确要给个说法,不然那一群感受到威胁的诸侯王联合发难,对汉武帝也是一大麻烦,毕竟此时削藩还不彻底。

汉武帝于是下令把主父偃收监,原本汉武帝的意思是过一段时间就把他放出来,有人求情就更好,顺着台阶下。然而,主父偃的人缘实在太差,跟谁都不对付,在公孙弘的带头主张下,所有人都落井下石,主张处死主父偃。

汉武帝无奈,只得杀了主父偃。可怜主父偃生前门客数千,死后却无一人为他收尸,只有洨人孔车埋葬他,令人唏嘘。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主父偃的评价是:”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

对比主父偃曾经的话语,半生蹉跎、受尽白眼,这种结果他可能早就料到了吧。


平沙趣说历史


主父偃为了心中的梦想,饱经沧桑40年余,偿尽心酸,一朝大智《推恩令》出,突然草根变大亨,屌丝变巨贾,从此得意忘形,私己欲、罪同僚、惊皇族,最终被汉武帝灭族。正应了一句西方谚语:“上帝想要一个人灭亡,必先令其疯狂。”

人物背景:主父偃,齐国临淄(今山东临淄)人,出身贫寒﹐少时主修纵横之道,后学《易》﹑《春秋》、百家之言,一生痴迷权贵。

主父偃是如何走向疯狂之路的

主父偃出生于寒门之家,从小学习苏秦、张仪的纵横之道,并不适合当时儒家的主流文化,因此在齐一直难有作为。为此他又转学儒家的《易》、《春秋》等诸子百家学说,发展并不理想,反而备受齐地儒士排斥,生活难以为继。

无奈之下,主父偃打算效仿先贤孔子的故事,周游列国。然而,当他经过北方的燕、赵、中山等国时,因为一无家世,二无钱财,所以多遭冷遇白眼。为此,他又将目光放到了国都长安,并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以宾客身份投到卫青府上。经交谈,卫青也很佩服主父偃的才能,因此屡次向汉武帝推荐,但是汉武帝却没有当回事。时日稍长,主父偃更感生活窘迫,且宾客又非常讨厌他,深感难以立足,因此他针对朝廷存在的弊端,给汉武帝上书进言,也是打算次日离开前的最后一搏。上书共讲九件事,一为劝谏用兵匈奴,八为律法制度。

不得不说,主父偃这个人很不会做人,在家乡时别人排斥他,游历时别人不待见他,在卫府时宾客讨厌他。

虽然主父偃非常不会做人,但是汉武帝看了他的上书后,却是大感兴趣,当晚便诏见了主父偃。一番交谈后,汉武帝竟生出相见恨晚之意。此后主父偃又多次上书汉武帝,因此更加受到汉武帝重用,一年之内从谒者、中郎,再到中大夫,被破格连迁四次,进而成为了汉武帝身边的大红人。

此事,无形中打破了人们对于做人与成功的普遍认识。

《史记》:朝呈暮见。

其实,当时的主父偃已做好次日清早离开的准备,若再晚半日也许主父偃已经离开了长安。或许历史上就不会出现为世人称道的《推恩令》,但是同样也不会出现被诛族的悲惨遭遇吧。正如古语所言:“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从此,50余岁(汉书记载他曾游历40余载,所以此时至少已有50余岁)的主父偃踏上了仕途的康庄大道。原本朝中没有一个官员喜欢他,但是当他成为汉武帝身边的红人后,这些官员纷至沓来,贺礼不断、奉承不绝。因此,老年发迹的主父偃渐渐迷失在了官场的漩涡之中难以自拔,行事嚣张跋扈、忘乎所以。

主父偃是如何踏进灭亡之墓的

汉朝时,朝廷实行的是百官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制,丞相则是皇上身边的第一大助手。但是,这个第一大助手可能会存在专权的隐患。为了进一步巩固皇上的专制权力,因此汉武帝时期,在朝堂上决策国事以丞相的意见为主,同时他又在宫中另行设立内朝,决策国事时则以汉武帝为主。而当时主父偃的身份则是内朝汉武帝身边的专职顾问,对于整个国家的军政皆有极强的影响力。

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主父偃提出了“削藩”的《推恩令》,一举解决了汉武帝头痛许久的诸侯王国问题。

期间,汉武帝为了《推恩令》的顺利实施,委派主父偃监督各诸侯国以及朝中大臣的反映。不几日,主父偃将燕王所做的不法之事奏报汉武帝,汉武帝大怒,燕王害怕之下自杀身亡。接着,主父偃又举报了一批官员的不法行为,皆被汉武帝依法处置。事后,朝廷官员都很害怕他查到自己头上,因此争相重金贿赂,主父偃一时风光无限。可见,这些官员的屁股之下并不干净,或许历史上的多数官员尽皆如此吧。

对此,孔车(也就是唯一为其收尸之人)提醒主父偃,你这样太过了,小心出问题。但是主父偃却疯狂道:“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耳。”意为就算付出再大的代价,也要活的轰轰烈烈。

期间,齐王刘次昌的封地是汉武帝时最大的诸侯国。当有人向汉武帝奏报齐王刘次昌做出了有违人伦大道的行为,汉武帝当即任主父偃为齐国相,命他前去查明此事。其实,在此之前,主父偃想将女儿许配给齐王,结果被齐王果断拒绝,因此双方结怨。元朔二年(前127),当齐王得知主父偃已被汉武帝任命为齐国相时,心知其人睚眦必报,自己本身又有许多的不检点行为,因此恐惧之下选择自尽而死。但是他在自杀前却给主父偃埋下了一颗致命的“炸弹”,写了一封遗书给赵王,声称自己是被主父偃逼死的。

接着,赵王又带着这封遗书前去汉武帝面前告御状,举报主父偃受收贿赂、逼死齐王,欲令皇上和诸亲族之间产生仇隙,其心歹毒。接着,汉武汉便命廷尉将其押解回京进行审讯。

《史记》记载: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

正所谓:墙倒众人推。这下,主父偃不会做人的弊端开始爆发。各诸侯国、朝廷官员纷纷弹劾主父偃,要求朝廷严惩酷吏。这时,汉武帝难以决断,便问丞相公孙弘应该怎样惩处为好,其实是在为处置主父偃找个借口,毕竟是自己重用之人,这一问明显就是多余的。当时,公孙弘回了一句:“陛下不杀主父偃,不足以平息诸侯之火,不足以给天下一个交待。”这下汉武帝放心了,为给天下人一个交待,就只好牺牲主父偃了。很快,主父偃及族人皆被诛杀。

《汉书·主父偃传》记载:“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偃本首恶,非诛偃无以谢天下。乃遂族偃。”

或许这些只是主父偃死的表面现象,其实当他拥立卫子夫为皇后之时,便已埋下了生命的隐患。从当初卫青举荐主父偃的事情上就可看出,汉武帝并不想卫氏势力继续膨胀,而主父偃的所作所为却是在推动卫氏势力的膨胀。或许,正应了那句俗语:“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此时主父偃的光和热已经燃尽,正好用最后的生命为平息诸侯王的怒火做出最后的一点贡献吧。

但是令人惊疑的是,所诛族人中却并不包括其父母和兄弟姐妹。为何呢?

主父偃是如何避免父母被杀的

主父偃刚到齐国之时,便将父母、兄弟、姐妹、宗族、好友等亲人召集一起进行酒宴,宴上他拿出500金,对着大家说:“虽然你们曾经是我的亲人,但是你们一直没有把我当成亲人,而我也同样没有拿你们当亲人,这500金权当还清当初亲情,从此互不相欠,恩断义绝,再无瓜葛。天地为证,百姓为证。”

可以说,从这一刻起,主父偃已然同父母、兄弟、姐妹、宗族、好友等亲人划清了界线,而汉武帝所诛其族,也不过是主父偃自己家中的妻子儿女、家人等。

虽然主父姓氏罕见,但是如今的北京、上海、山东临沂、山东罗庄、平邑、厦门、辽宁沈阳等地均有分布。

或许,当主父偃豪言:“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耳。”之时,便已经预料到了日后下场,所以才有了500金断情绝恩之举。

主父偃的功过后人评

主父偃对当时的汉帝国有三大百年之功:

  1. 推恩令。彻底消除了开国以来无法解决的诸侯王坐大祸乱政的隐患问题,其主要是将大诸侯的封地由历来的长子继承,分解分封到其所有子孙共同继承,这样一直分封继承下去,只需数年后,不动一兵一卒,原来强大的各诸侯王封地便会逐渐瓦解消失。

  2. 茂陵移民。将天下豪强一同迁往茂陵之地,既消除了豪强祸乱地方的隐患,又充实了京师的人口实力,更有利于维护京师的安全,从此天下唯有皇家独大。可谓:“内实京师,外销奸猾,强干弱枝。”

  3. 修筑朔方城。相当于建了一个对付匈奴的前沿根据地和咽喉要塞,无论是屯军屯田,还是中转作战,极大地减少了作战转运的成本,可谓对匈奴作战的“百年大计”。

这些,应为主父偃一生之功,而嚣张跋扈、任意胡则为其过吧。

虽然主父偃以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梦想,经过40余载的穷困奋斗,最终实现了人生的逆袭,但是当他达到人生最辉煌的阶段时,却没能刹住驶往欲壑难填的富贵车轮,结果落了个身死族灭的可悲下场。


祥子谈历史


看到好多评论,心中不仅怒火中烧,而且悲愤难平。主父堰,汉家大功臣,被儒家摧残抹杀的圣人。

先来说说生不五鼎食,死当五鼎烹。主父堰在被汉武帝赏识之后,决议推行使天下归一的推恩令。当时有友人劝他,这样会得罪全天下的王者贵族。主父堰大气凛然,生不五鼎食,死当五鼎烹。意思是大丈夫就算活着不能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死后也要配享太庙,功泽后世。看看现在的理解,得歪曲到什么地步,谁干的,董仲舒和他的徒子徒孙。

再来说说推恩令,千古第一阳谋,堂堂正正,顺势横推,千年以降,到现在都无解吧。出这主意的人,被骂为隐私小人。人性哪,良心哪,公平哪。小人多隐私,以各种阴谋诡计做事。君子坦荡荡,以阳谋大势著称。

再来说说被称为汉家圣人的主父堰做的一件事,朔方城。从西周开始,坻绒为祸,至春秋战国,胡人肆虐。大秦帝国修万里长城,到大汉立国,匈奴为患。我中原一直都处于被动防守之式。等主父堰修朔方后,方才攻守易事。汉家第一次有了主动进攻的基地。才有了卫青霍去病的放马漠北,封狼居胥。此诚千古第一攻。其他如遣豪强入茂陵都是小事。

主父堰之死,死于汉武帝的帝王平衡术。天下王族被清洗的差不多了,这些王族最后的反扑反过来成了汉武帝清除功臣的借口。等主父堰死后,不要脸的儒家舔狗董仲舒上位了,为了巴结汉武,隐私造谣生事,说主父堰死不足惜。同时引导汉武纵情犬马,嬉戏后宫。然后半生英武的汉武就这样毁了。

历史到底被抹杀了多少,三百年通古斯狗的统治,我汉家文明差点断代。


堇行小筑


主父偃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位宠臣。武帝当政时期,主要有两项工作:第一件事是对匈奴开战,拔掉悬在大汉王朝头上的这把利剑;另一件就是加强中央集权。


在对匈奴用兵这件事上,汉武帝重用卫青、霍去病这些著名将领,成效显著。而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汉武帝重用了主父偃。主父偃主要做了三件事,深得汉武帝宠信。

最著名的一件就是——“推恩令”。在武帝初期,各个诸侯国的实力和特权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中央权利的发挥。于是,主父偃向武帝献策:现在各个诸侯国土地肥沃,兵强马壮,在和平时期,骄奢淫逸。到了战乱时期,又会相互勾结,对抗中央,所以,他们的实力必须得到削弱。可以让诸侯王把他们的封地分更给自己所有的儿子们,现在只是长子得到继承权而其他儿子无尺寸之地,这样与仁孝之道向悖。



推恩令的实施,一举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解决了汉武帝十分头疼的问题,主父偃深得器重,一年内连续升迁四次,由郎中令一路升到中大夫。

削完了诸侯国,主父偃又把眼光瞄向了郡国的豪强和游侠。他向汉武帝建议,把聚财三十万金的豪强和以武力抗击朝廷的游侠全部迁到茂陵居住,统一管理,以免出现暴乱。

第三件事就是“迁边固民”。当卫青击败白羊王和楼烦王之后,河套地区如何固守成了难题。主父偃建议,向河套地区移民,并且在那里修筑边城,以民养兵,以兵护民。这一策略和明朝的熊廷弼为对抗辽东女真提出的“修边并堡”、“实内固外”的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主父偃官居高位,深得武帝信任,原本可以封侯拜相,安度余生。可是,没过多久,就被汉武帝诛灭九族,是在可惜!

在《史记》里,司马迁说主父偃当政时,朝中大臣莫不赞誉又加,而当他身获加诛,朝臣又口诛笔伐,悲之!

主父偃被抓,源于一件嫁女事件。汉武帝的母亲王太后想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个诸侯王,找个好人家。手下有一个宦官叫徐甲,早年在齐国呆过,向太后提出可以促成齐王和她的外孙女的姻缘,王太后很欣慰,命令徐甲尽快办成此事。原本很机密的一件事被主父偃知道了,他想把女儿也要嫁给齐王,让徐甲做一个顺水人情,徐甲没多想,一口答应了。

徐畏出发了,到了齐国,向齐王的母亲纪太后说明来意,没想到纪太后勃然大怒,一口回绝。因为他正在做一件事情,想把自己年幼的表妹嫁给齐王,齐王不喜欢,纪太后就让自己的女儿,也就是齐王的姐姐去办一件事,让她把宫女和齐王隔开,心想如果没有宫女在身边,齐王自然喜欢她表妹。没成想,出了大事,齐王和他姐姐好上了,简直违背常理啊!

纪太后为此非常王恼火,正巧徐甲来提亲,他把徐甲骂了个狗血喷头——你是个什么东西,早年在齐国是最穷的,走投无路,净身去做了宦官,有何资格来和我说话!

事情搞砸了,徐甲向王太后复命说,齐王很喜欢这当亲事,臣唯恐齐王有燕王一样的爱好。(燕王和他女儿有违背常伦之事,被主父偃告发,畏罪自杀。)


此事作罢,主父偃认为齐王看不起他。这辈子,他最害怕的就是别人看不起他。自己早年学习纵横之术,在齐国处处收到排挤,无处安身,游历到了燕国、赵国、中山国,仍然得不到重用,一打听,原来,当今皇帝改变爱好了——独尊儒术。

于是,主父偃从头开始学习《诗》、《书》、《礼》、《易》、《春秋》以及百家学说,苦学十年,西出函谷关,投靠卫子夫的弟弟卫青,希望卫青引荐。

左等右等,眼看盘缠用的差不多了,就是不见汉武帝召见,主父偃不想再等了,直接向汉武帝上书,奏章上写的啥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封奏章一递上去,汉武帝立马召见了他。

既然齐王得罪了他,他能搬倒刘氏宗亲吗?主父偃上书汉武帝:齐地乃富庶之地,每天的贸易税收就有24万两之多,如此重要的地方如果不是您的亲兄弟当一把手,那可是损失大了(齐王自刘肥开始,至武帝时期,是武帝的远房堂弟)。我又听说齐王和他姐姐有染,如此败坏大汉名声的事情必须彻查。


汉武帝命令主父偃为齐国国相调查此事。主父偃先抓了齐王周围的人,严刑逼供,让他们都供出齐王的事情。齐王听说后,非常害怕,深信自己将是燕王一样的结局,畏罪自杀。这样一来,主父偃就成了害死齐王的第一责任人。齐王死后,因其无后,封地被夺。

而赵王刘彭祖听说这件事情后,第一个站出来告发主父偃贪污受贿上千金,他之所以提出“推恩令”是因为他收到了诸侯国世子们送去的钱财。

赵王之所以告发主父偃,是因为自己也有同样的事情发生(乱伦),主父偃早年流亡赵国,倍受冷落,如今燕王、齐王已死,接下来会不会是我赵王?

汉武帝逮捕了主父偃交给廷尉审理。这是大臣纷纷上奏,说主父偃收受贿赂,不行贿,就会遭到主父偃的打击报复。

正如主父偃所说:“我颠肺流离四十载,穷困是父母不认,兄弟反目,宾客离去,如今发达了,来日无多,我就是要倒行逆施,生不能食五鼎,死了也要五鼎烹。”

年轻时的世态炎凉,给他的刺激太大,他要把自己当年受到的冷落加倍的奉还出去。例如他刚到齐国,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当年嘲笑他的宾客召集到一块,扔下五百金让他们去抢,抢完了对他们说:“当年嘲笑我的人,如今离城千里去迎接我,如今我赠予你们五百金,从此以后,谁也不要踏进我主父偃的家门,从此割金断义。”

主父偃奋斗两次,终获成功。他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但是他人际关系处理的太差,无论走到哪里处处树敌,即使他所做的事业对武帝有莫大的好处,但是,也会遭到别人的弹劾,把事情引向不利的一面。

主父偃被捕后,武帝本不想杀他。这是御史大夫,兼丞相公孙弘站出来说:“不杀主父偃,难以平众怒,朝臣以为,陛下利用主父偃收其封地,夺其爵位,打击宗亲子弟。”

听此一言,汉武帝诛杀主父偃九族。


品读春秋001


主父偃是汉武帝身边红得发紫的宠臣,曾有过一年被提拔四次的风光,也是最能影响汉武帝决策的人。然而,这个一个大红人,最终却落得个被诛九族的结果。这是怎么回事呢?

(主父偃剧照)

说起这事,就得先说说主父偃的人生轨迹。

主父偃出身贫寒。这也让他发誓要出人头地,改变人生命运。

早年,主父偃主修纵横术。为了学有所成,吃了不少苦用了不少功。他30岁时,终于学有所成。

然而,主父偃在求职时才发现,自己学的这门专业,已经过了气,成了不受待见的大冷门。反倒是成天“之乎者也”的儒生,颇受用人单位欢迎。他一打听,才知道当今天子汉武帝崇尚儒术。

主父偃一咬牙,换专业,改学《周易》和百家之言。

然而他在燕、赵、齐等藩国游学的过程中,尽管刻苦好学,但由于家穷,倍受白眼和排挤。所幸他没有自暴自弃,最终坚持了下来,终于再次学有所成。

迎合时代需求的主父偃,为了能实现梦想,出函谷关,来到长安,并想尽办法认识了汉武帝的小舅子卫青。

当时卫青的姐姐卫子夫是汉武帝宠爱的皇后。卫青又能征善战,是汉武帝最器重的将军。所以主父偃想通过他得到汉武帝的重用。

遗憾的是,卫青虽然向汉武帝举荐过主父偃,但主父偃却一直没有得到召见。

此时的主父偃,已是40多岁的人,还一事无成,一贫如洗。眼看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少,离梦想也越来越远。他一咬牙,决定豁出去了,亲自上书汉武帝。

没想到当天汉武帝便召见了主父偃,在一番交谈后,汉武帝很激动地感慨:“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意思是说,你们这样的人都到哪去了,怎么现在才让我遇见你们呢!

不光如此,还立刻给他封了个郎中的官职。

(汉武帝剧照)

尝到甜头的主父偃,认为上书是他实现梦想的途径。于是隔三差五就上书汉武帝。由于他总能切中时弊,因此很得汉武帝欢心。

他最出名的就是“推恩令”,以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成功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就凭这一条,就让汉武帝认定他是最有价值员工,因此一年对他破格提拔4次,不光成了朝中权重大臣,还是汉武帝身边的红人。

不久前还倍受白眼的主父偃,突然就成了众人争相奉承的权臣。

不过,没用多久,主父偃就膨胀了。

主父偃为人心胸狭隘,又很记仇。

大臣都害怕他会在汉武帝面前说不利于他们的话,所以处处奉承巴结他,还争相向他行贿。

主父偃来者不拒。对于那些不向他行贿的人,他总能抓住小辫子,并向汉武帝揭发他们的罪行。因此,恨他的人不少。

有人看不过眼,劝他还是要适可而止。主父偃却总拿曾经贫穷得不到礼遇说事。

除此外,主父偃还向素日得罪过他的人大肆报复,比如燕王刘定国不曾礼遇他,于是他向汉武帝添油加醋,揭发了刘定国。刘定国害怕问罪,只得自杀。

(公孙弘剧照)

紧接着,齐王刘次昌不肯娶他的女儿,他又怀恨在心。对汉武帝说,齐国国富民强,应当派自己人去管理齐国,才能防患于未然。于是汉武帝便任命他做齐国宰相,去监视齐王。主父偃到了齐国后,便开始捏造刘次昌的罪名,并拘禁刘次昌,严刑逼供。刘次昌经不住折磨,竟吓得自杀身亡。

刘次昌死后,诸侯王们坐立难安。毕竟不光是刘次昌和刘定国有不伦的行为,他们哪一个都不干净。所以,他们很害怕会成为主父偃打击报复的下一个,于是联名向汉武帝上书,说主父偃是杀害刘次昌的凶手,同时他还是个大贪官。

朝中大臣也趁机弹劾主父偃,说他对朝臣多有刁难和威胁,逼迫他们向他大行贿赂。

汉武帝为了不引起朝廷动荡,于是将主父偃下狱查办,以此安抚诸侯王和朝臣们的情绪。

本来汉武帝不打算杀主父偃。但大臣公孙弘却认为,如果不杀主父偃,势必让诸侯认为,陛下是想图谋他们的土地,故意让主父偃残害宗室子弟。

汉武帝认为公孙弘说得很有道理,于是下令斩杀主父偃并诛其九族。

(参考史料:《史记》)


张生全精彩历史


出身寒门却不满足于现状,才华横溢绝不止步当前,精通纵横之术,智比萧何,这就是主父偃。



(主父偃画像)

主父偃的一生可谓是充满了传奇色彩,怀才不遇之时被汉武帝慧眼识珠,步入政坛便扶摇直上,功高盖主遭人妒忌,最终他自取其祸,落了个诛灭全族的下场,可悲可叹!谈起他的功过,也确实是既功不可没又死有余辜。

倒行逆施,常在河边走总有湿鞋的那天



我们先来了解主父偃是怎么死的。说株连九族其实是被夸大了,当时最多也就诛三族,这主父偃生于当世,有经天纬地之才,他认为大丈夫生于世间,应该活得轰轰烈烈,即使生不能食与五鼎,死也要烹于五鼎。主父偃的死就与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他得宠之后便开始膨胀,大肆收受贿赂,还喜欢抓别人的小辫子并且向皇帝揭发,在朝中树立了不少敌人。主父偃心胸狭隘,不可一世。他试图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齐王,齐王刘次昌不肯,他便怀恨在心,揭发齐王的私生活,向汉武帝参奏齐王乱伦。汉武帝命主父偃彻查此事,齐王闻之自杀。



主父偃做过不少这样的事,但他实在也没有想到他会栽倒这件事上,他在朝中本就树敌颇多,那些人当然要在这件事上大做文章以期能够扳倒主父偃。于是趁着主父偃远在齐国,朝中便展开了对主父偃的弹劾。对于主父偃贪污纳贿,汉武帝心里跟明镜一样,只是他现在离不开主父偃的辅佐,所以皇帝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对于主父偃谋害齐王一事,天下人议论纷纷,众口难平,汉武帝是想遮也遮不住了。于是下令将其收押,本想关一段时间便不了了之,但这主父偃的人缘极差,人人都想他死,汉武帝无奈只得杀了主父偃,且诛杀全族。

功在哪里?

做皇帝最锋利的刀。主父偃一生最大的功劳就是主张实行“推恩令”,巩固了汉武帝的统治。汉高祖刘邦开国初期便大肆实行分封制,但是分封的结果让诸侯国的势力大增,严重威胁了朝廷的稳定。为了避免诸侯国发展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自文、景两代开始,朝廷一直面临限制和削弱诸侯国势力的难题。

汉武帝初年,一些大的诸侯国骄奢淫逸,不听从朝廷的命令,如同一把悬在朝廷头上的利剑,时刻威胁着朝廷,这样的局势促使了“推恩令”的诞生。元朔二年,主父偃上书汉武帝,建议让诸侯推恩分封子弟为列侯,名义上为施恩,实则是将诸侯国进行肢解和分裂,以削弱其势力。这样既有利于加强汉武帝的统治,又可以避免诸侯起兵反抗。于是汉武帝欣然采纳了这个建议,主父偃也因此深受汉武帝的宠爱,平步青云。

高处不胜寒,站得越高摔得越惨。也许是年轻时的怀才不遇世态炎凉刺激太大,主父偃在受宠之后,将自己曾受过的冷落和白眼都加倍的奉还。他将曾经嘲笑过他的人聚集在一起,尽情的讽刺和打压他们,就是为了报当初的仇,所以也可以看出主父偃是一个内心极其阴暗的人。他确实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但是他的眼里丝毫没有他人只有自己,无论到哪里都是目中无人,四处树敌。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但主父偃根本不知道这个道理,最后的下场就是被敌人围攻却毫无还手之力。

总的来说,主父偃是一个有术无道、在时间面前失了方寸的“国士”。

感谢各位友友的点赞转发和评论,每日更新敬请关注。


小姐姐讲史


在西汉武帝时期,有一位大臣名叫主父偃,出身贫寒的他从小就苦学 长短纵横之术,才华和能力与汉高祖时期的丞相 萧何不相上下,当时西汉的统治者独尊儒术,主父偃为此受到儒生的排挤,在老家山东没有办法立足,只能离家流浪。

后来他来到长安,直接向汉武帝上书,当天就被皇帝召见、破格任用。之后朝廷的很多重大决策,都和主父偃有关,他向汉武帝提出了“大一统”的政治主张,还建议朝廷对诸侯国实行“推恩令”,以此来削弱他们的势力和威胁,他在处理各诸侯事务的时候,曾派人深入各国探查王爷们的不法行为,先后消灭了三个诸侯国,逼得燕王和齐王纷纷自杀。

主父偃的这一做法帮助汉武帝加强了中央集权,可以说是大功一件,可他却在中间收受贿赂、公报私仇,为此得罪了不少人,丞相公孙弘趁机在汉武帝面前说他的坏话,很多害怕主父偃的诸侯王也都联合起来讨伐他,汉武帝迫于朝廷内外的压力,只能下旨处死主父偃,朱其九族,以此来缓和中央和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关系。

在封建社会的皇权体制下,能力出众的大臣下场一般都不太好,要么功高震主被杀,要么被逼造反身首异处,兔死狗烹的悲剧在每个朝代都会上演。


历史些事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是多少文臣武将的成功模式!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殿”、“春风得意马蹄欢,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不知是多少寒门子弟梦寐以求的时刻。只要做到了,是非功过都是过眼烟云。毕竟“伴君如伴虎”!

【一】之死

主父偃和司马迁都同事汉武帝,因而《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毋庸置疑。

汉初,“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到了武帝执政早期,诸侯国还尚存,也是武帝和汉王庭的一块心病。

元朔二年,主父偃告发“齐王刘次昌”与其亲姐姐乱伦。武帝也有意削弱齐国,于是派主父偃到齐国做相国,以彻查和核实此事。


到了齐国后,主父偃使人告知齐王淫乱之事,本好想让其俯首认罪。可出乎意料的是,因为有“燕王刘定国”的前车之鉴,齐王竟畏罪自杀了。这一下子,引起了轩然大波,上下哗然、诸侯自危,将主父偃推至风口浪尖!

赵王担心重蹈覆辙,因其太子也有乱伦之事。加之主父偃曾游学赵国,知道他违法乱纪的底细,且当时还没加以待见。就在主父偃赴任齐国之际,立即遣人告发主父偃大行其道的受贿一事。无巧不成书,恰恰又碰上齐王自杀这档子事。刹那间,武帝勃然大怒,随即主父偃被捕入狱。由于爱才,武帝并无诛杀之意。



“墙倒众人推”!命悬一线之际,偏偏冒出了个“公孙弘”参了一本,其职务相当于“副丞相”。言曰:“齐王自杀无后,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至此,武帝忍痛割爱,灭其门、夷其族!

【二】功过

只有言其“功的份”,没有追其“过的必要”!

他的过也不足挂齿,就是受了点贿、贪了些钱。

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原创的“推恩令”


,来源可谓之是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弊端。

在不起刀兵、不动声色之下,金蝉脱壳般巧妙地化解了尾大不掉的藩王难题!避免了赴西周后尘,加强巩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西汉王朝的大一统和长治久安!

有恩于“汉武帝”!有恩于“天下”!

【三】感悟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声名显赫得益于“武帝”,一命呜呼也拜“武帝”所赐!

江山是棋盘,文武皆为子,帝王落子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