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重要的兵法邏輯思維習慣

此篇屬於“兵法邏輯”系列的兵法邏輯10。為了寫一個吸引眼球的標題而又不要太長,我去掉了標題中系列描述部分。

場景:實現目標,解決困難

問:如何一步步達到目標?如何做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我發現一個孫老師思考問題的方式,一個能大幅度提高個人能力的邏輯思維習慣。我稱之為量化連續性思維,量化連續性思維保證了邏輯的嚴謹性,連續性和可行性,就像登山的階梯,一步步拾級而上就能達到山頂,避免出現難以跨越的斷層。

一個重要的兵法邏輯思維習慣

兵法中幾段“囉嗦”的表達正是在描述這種思維方式。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謀攻篇》。保全不了全國儘量保全全軍,保全不了全軍儘量保全全旅,保全不了全旅儘量保全全卒,保全不了全卒儘量保全全伍。這幾句重複強調的是儘量保全的意思,不厭其煩的分層描述就是要儘量量化場景,不同的場景做不同的決策,思考全面而可行性強。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謀攻篇》。十倍於敵人可採取包圍戰術,五倍於敵人採取主動進攻,兩倍於敵人分而殲滅,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打都不能打就要躲避。這句話是典型的量化連續性分析,如果分析的再細一點,十倍於敵人可,九倍於敵人,八倍於敵人......每一種狀況都有響應的解決方案,都有最佳決策對應,都可以最大利益化。在我們的實際生活工作中,對同一件事情,一種人是要麼能做要麼不能做,另一種人基本上都能做,但會根據事情的複雜度分析可以做到什麼程度,第二種人的適應能力往往更強,領導更喜歡這種人,因為所有的事情都不是一開始就能做的完美的,需要一個過程,直接拒絕過程的人,是因為不知道怎麼一步步往前走,缺乏量化連續性分析能力從而無從下手無法給出分階段解決方案。

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軍爭篇》。奔襲百里奔赴戰場只有十分之一的人能如期到達;奔襲50裡,只有二分之一的軍力能按計劃到達;距離戰場30裡,那麼三分之二的部隊能準時到達。做一個將軍,可不像電視劇裡一樣,長途奔赴戰場,只考慮能到達或者不能達到,而是要根據距離的遠近準確的判斷有多大的比例可以按計劃到達,這才是做到實事求是的看問題,如果沒有量化連續性思維,不做量化分析,設想的就會跟實際情況有很大出入,這就是所謂的紙上談兵了。

一件事情,從0分做到10分的時候,有的人就想著怎麼一蹴而就,直上青雲,就像跨越陡峭的山崖,難度極大而充滿危險,基本不會成功;而有的人就會思考怎麼先做到1分,再2分。。。。一直到10分,給予一個分階段可行性方案,如果從0分到1跨度也很大,那就繼續細化步驟,先從0做到0.1,再做到0.2.。。只要往前走,基本上都會水到渠成,跬步千里。

量化連續性思維,能者思考的秘密!

一個重要的兵法邏輯思維習慣

精讀孫子兵法系列文章皆為頭條號“精讀孫子兵法”100%原創文章,任何其他平臺和賬號發佈的同篇文章均為盜版,盜版必究。如需通讀“精讀孫子兵法”系列正版文章,請關注“今日頭條” 頭條號“精讀孫子兵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