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中庸》之道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

孔子《中庸》之道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人的自然稟賦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那些可以離開的,都不可以稱之為道。因此對於品德高尚的人而言,在無人看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無人聽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蔽的地方越是明顯,越是細微的地方越是顯著。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在獨處時也是謹慎的。

孔子《中庸》之道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時,叫做“中”,表現出來後符合節度,叫做“和”。“中”是每個人都具備的本性,“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原則。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萬物就可以各安其所,各遂其生了。

中庸強調的是道不能有片刻的偏離,時時刻刻都要做到“慎其獨”,要求人們提高自己的自覺性,誠心誠意地遵循自己的本性去行事,依照道的原則去修養自己的心身。思想端正了,做人做事就能順順利利。

孔子《中庸》之道

中和庸的解讀是從情感的角度進行的,當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這些情感時,內心是寧靜恬淡的,因此稱之為“中”。然而,喜怒哀樂是每個人都具有且不可避免的,必然要表現出來。表現出來而符合常理,有節度,就稱之為“和”。兩者協調和諧,在我們平常為人處世時做到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溫不火,不急不躁,這就達到了“中和”之境。而人人都達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氣和,社會秩序井然有序,天下也就平安無事了。

慎獨和中和這兩個概念圍繞著“中庸之道”,一個人達到中和的境界才可以做到慎獨,而只要有了慎獨精神,距離中庸之道也就不遠了。

在這個浮躁的世界裡保持中庸,獨善其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