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京東、騰訊、百度的產品經理告訴你,產品經理為什麼喜歡推翻重建產品?

近期在網上看到特別有趣的討論,關於產品經理總是喜歡推倒重做以前同事的產品。是職場潛規則?還是因產品不是自己親生的,就無法給足夠的養育?

作者彙總了一些有趣的討論,分別來自阿里、京東、騰訊、百度、普通企業的產品經理。發現產品經理其實並不是推翻重建的幕後人,很多是被迫在職場中的理由。下面我們來看看他們的討論話題:

問題描述

當產品經理接手舊的產品的時候,分析過一遍產品後,第一衝動似乎都是推翻重建,為什麼這種狀況會頻繁的出現呢?

你們在做產品的時候接手舊產品,是改良派還是革命派呢?

YY產品經理

不能這樣說。每個產品人的思維、眼界、嗅覺、執行力都是不一樣的,而同樣,產品的市場體量、承載的公司戰略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剛入行的產品人承受、適應能力比較初級,對不熟悉業務所遇見的不可控因素諸如成本緊缺、檔期較緊這種問題處理能力較弱,情急下最常見的辦法就是題主所說的推翻重建。把問題調整到可視可控範圍內,但往往這樣做會引起其他員工的不滿和部門資源的不協調,上下層執行不一,觀點沒有統一戰線。最後鐵定會拖垮項目進度。

稍微成熟一點的產品人首先在自我要求上會是產品輸出導向,而非進度導向的。換言之,會花比較長時間去了解、再認識產品,調查業務瓶頸,查看用戶反饋,摸清企業戰略和產品的生命週期到了哪一階段,再針對產品出現的問題,分清哪些是產品本身問題,哪些是技術問題,哪些是業務問題。

對於一款產品來說,業務問題是最先需要解決的,因為產品核心在於商業價值,通過業務體現出來。如果業務邏輯跟不上用戶行為,衍生功能解決不了用戶需求,平臺體驗和技術實現再好也無濟於事,這部分出現問題確實是需要大刀闊斧甚至重建的。其次產品本身問題介乎到用戶需求的滿足程度,如果是產品本身出現問題,有強需求未能滿足,有潛需求沒有挖掘,有弱需求拖沓資源,有偽需求佔用成本,這些則要考慮需求實現的優先級,同時結合考慮公司戰略層階段等角度去考慮,這部分花時間去重建則是下下之策。最後便是技術問題,重建的可能性是最小的,但如果涉及到數據源、架構等基層系統問題需要重建的,成本是三者最大的。同樣,也要考慮諸多因素。

總結,產品人剛接手一款產品,調整是必然的,重建則需要搞清楚是自身的問題還是產品的問題。反之,都是不負責任的。

某後臺產品經理

做產品也有2年多了,有自己0-1主推的項目也有接手前任留下的半成品的經歷。因為我是從事後端產品的,我且從後端產品去討論樓主的這個問題。

首先,接手別人的半成品後第一個想法是推翻,而不是在基礎上去迭代的產品經理是有,但是絕對不會是主流,因為考慮到重建成本,一般的產品經理都不會這麼幹。第二,即時有這個想法,那麼一定是前任留下的太坑,而接盤的人感覺填坑的難度不亞於重建的難度。說個例子,做後臺產品的,很害怕接手半成品的後臺,因為對於後臺來說,本身邏輯性就會相對複雜,涉及到的流程和數據交互也會比較多,而且對於後臺的設計思路太多太多,有的人會根據工作流去設計,有的人會根據實際功能模塊去進行設計,你還需要花很多時間去摸清楚,前任產品經理是怎麼想的。然後這個後臺的邏輯是否有漏洞,是否你之後的改動會對前面的設計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個都是很費時間的。所以有的產品,可能一接手第一想法就是直接推翻。第三,就是產品經理都有自己創造的慾望,這個和產品經理的崗位的特殊性有關,每個產品經理都夢想著自己去主導一個產品的誕生,當然不希望“喜當爹”。

最後,我最近也接手了一個十分之重型的後臺系統,功能很全,設計的工作流繁多,但是由於是技術自己搭建的,沒有從易用性,操作流程順暢的角度去考慮,整個後臺讓人看起來就是一個大雜燴,什麼都給你了,就是需要你自己去找。說實話,我剛接到也是要罵孃的,但是產品人的一大high點不就是去變腐朽為神奇麼?享受這個過程。

騰訊產品經理

為什麼喜歡推翻重建產品?

這個問題問得帶有情緒色彩,產品經理並不喜歡重構啊,往往是因為現實的一些問題。

舉一個切身的例子:以前負責過一款ERP系統,剛開始做的時候,我針對的用戶群是公司內部的四五十名推廣員工,做些簡單的小功能,已經滿足他們的需求了。

後來公司拿到融資,上市了。

公司業務發展快,推广部的人數也越來越多,後續慢慢地加了很多功能,為滿足用戶需求。

後來當推廣人員到兩百多人的時候,當前的系統無法滿足需求。

  • 由於開始的系統架構就是供四五十人使用的,到了使用人數一多,請求過多導致響應緩慢,系統加載性能效率很低

  • 系統併發量增多,導致系統有問題

  • 底層數據結構,建表的時候一張表,增加字段都是一張表,涉及到聯表查詢,數據量過多的時候,就有問題。


這時候,我發現,系統已經無法滿足推廣員的需求了。

那麼有沒有必要重構?

重構的成本與重構的收益如何權衡。

成本:一個產品跟兩個開發,從梳理需求、提供解決方案到最後的測試上線,需要花兩個月時間。

收益:重構後,優化業務流程,系統的操作效率加快,提升推广部的工作效率

經過評估,最後重構了。

其實,沒有無緣無故地重構,只有當系統無法滿足當前的業務需求時,才會想著重構。

工作3年有餘,一直從事產品工作,接觸產品也是五花八門了。從一開始PC、移動端的細分到更加垂直領域(社交、社區、電商、o2o等)細分再到現在更加的細分領域(商業、數據、策略)等。一般喜歡推翻產品的無非兩種情況;1:剛來的產品負責人,研究過一遍產品後發現到處是坑填都填不完(也許自認為)推到重來。2:業務、場景等發生重大變化、推到重來。而這兩種情況一般都發生在創業公司,尤其AB輪左右。

推到重構的成本比較大,其實推到的不僅僅是前端上的東西,有些數據方面的兼容,重構,才是核心和重點。個人曾經主導過兩個產品的整合,心累的要死。。

個人感覺還是看看現有產品的坑能不能填完,如果坑不是很大,建議還是改良.....實在不行在動手吧。

京東的產品經理

我可以理解提問題極端化,會簡化問題模型,但是極端的情況在日常的工作中,屬於少數,如果一款產品在你接手的時候,就面臨著是否需要推到重來,那這個產品的問題看來也是相當嚴重,這個時候,需要思考的就不是你要不要推翻了重構吧,而是你們提出的這個解決客戶問題的產品,到底還行不行的問題吧?

本人從事 2B 行業,一個比較細分領域的企業服務,在我看來一款產品的冷啟動,從0到1,是最難的,要說服客戶信任你,甚至是購買你的東西。在真正的工作中,這種天使級的客戶,是非常難得的,如果已經完成了這一步,一個 PM 就算是中途進入了,要做的也是「優化」吧。

重構和優化都是讓產品變好的一種手段,很多產品的生死,PM 都不是重要的一環,要結合企業的經營情況和客戶的需求度來做判斷,合理的判斷成本。

最後,說點不上臺面的話,少給自己挖坑,你給自己挖坑的同時也在給你的同事,你服務的企業挖坑,除非你是合夥人,產品是否需要重構,不是一個新手 PM 能決定的。

阿里的產品經理

怒答一發,因為剛剛花費1年5個月的時間,推翻重建了產品。

事情的過程是這樣的:

去年7月份的時候接手一款產品。彼時,原產品經理離職,我負責接手。離職的主要原因是該產品表現嚴重不達預期,當時產品的版本號為V3.2。

本著存在即合理的理念,我小心地優化著每一個功能和交互。約摸到11月底的時候,版本迭代至V3.6,基本解決完該產品現行存在的幾大問題。4個多月的迭代,其實都是治標不治本。其實,當時的產品架構和設計遠遠不能支撐老闆的理想。這是大家都明白的。所以,想要產品數據表現和用戶體驗有大的提升,重構和重建是唯一的辦法。

於是,從去年12月份起,開始規劃4.0版本。同時,在3.6版本的基礎上,逐步對原有的功能和交互推到重建。一直迭代至V3.9.7。當然,這樣的重建也是要小心謹慎,既得革新又得兼容,所以走的很慢。所以到今年3月份,才正式發佈4.0版本。目前的版本是V4.2版本。從V4.0到V4.2,期間陸續發了30多個小版本。當然,重建之後,無論是體驗還是視覺效果都好多了。如果一定要說數據的話,用戶的在線時長提升了48%。

囉嗦這麼多,是想告訴大家,不是不能推到重建,而是應該如何小心謹慎地推到重建。別說換了產品經理,就是產品經理不換,隨著時間的推移,推到重建也是常有的事。因為用戶的習慣在變,設計理念在變,你的產品不變,就只能被淘汰。你看,IOS的app store革新了,天貓的客戶端革新了,QQ推出TIM了,微信雖然沒有大改,但現在的版本跟最初的也有巨大的變化,不是麼?

所以,回到問題:產品經理為什麼喜歡推翻重建?其實不是喜歡,更多是除了重建沒有其他辦法!說白了,都是被KPI逼的。因為推到重建真不是你想的那麼任性和愜意,箇中苦逼,難以言表。

原文鏈接:

https://mp.weixin.qq.com/s/oS_b2l6Qre6ndbE6-58wZQ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