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來:拿著主角劇本,卻走向反派的正道第一人,你認可他的道理嗎

一、卷首語

他曾是國師種秋的生死兄弟,一起遊走江湖,行俠仗義,卻又反目成仇;生死戰後,薄了恩情,不談仇怨。有的,似乎只剩對過往的回首。

他是與丁嬰暗通款曲的正道領袖,道貌岸然,兩面三刀,令人作嘔,與丁嬰互為表裡,是雷打不動的天下第二人。

他想殺盡謫仙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他想還這個江湖一個朗朗乾坤、清清白白,道心堅定,絕不回首。

他就是位列天下四大宗師之一的湖山派掌門俞真意,從武道一途轉修仙家道法的白道第一人,神華內斂,貌若純真稚童。

劍來:拿著主角劇本,卻走向反派的正道第一人,你認可他的道理嗎

嶽不群符合你心中的俞真意形象嗎

二、是非對錯

俞真意想殺盡謫仙人,想殺盡天下那些高高在上、任意踐踏藕花福地的神仙中人,其實這個初衷,並沒有問題。

可惜,在一次次殺人奪寶,一次次的“為殺而殺”後,俞真意變得有點偏激,甚至與魔教的太上教主互相勾結,人性已是扭曲。

劍來:拿著主角劇本,卻走向反派的正道第一人,你認可他的道理嗎

是非對錯,自有公論

說俞真意道心堅定、堅忍不拔,這我相信,但這並不是他,可以為惡的理由。以暴制暴,從而變得殘暴,有什麼可取之處?

不知俞真意是否想過,自己不是正在變成,當年自己最討厭的一類人嗎?一樣的高高在上,一樣的視眾生如螻蟻,一樣的偏執不知回頭。

劍來:拿著主角劇本,卻走向反派的正道第一人,你認可他的道理嗎

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

三、俞真意的道理

俞真意點點頭,“俗子之見。在其位謀其政,修行亦是如此。種秋,不是你的道理不對,只是還不夠高,因為你站得太低了。”

雖然俞真意的行事作風不可取,但他說的話,講的道理,還是有一定的高度的。

首先,俞真意的初衷,是要殺那些高高在上的謫仙人,是他們讓藕花福地雞犬不寧,讓這個世界多了無數的血雨腥風。這要是放在主角身上,妥妥的一路逆襲,最終霞舉飛昇。

劍來:拿著主角劇本,卻走向反派的正道第一人,你認可他的道理嗎

殺盡謫仙人

其次,能力越大,責任就越大,站得越高,看的就越遠。相較於種秋的一時一地,我反而覺得俞真意的格局更大。

至於原文中,老廚子所認為的“種秋的格局更高”,理由竟然是走遍四國山河,看得多。我反而認為這個解釋很牽強,對於“格局”來說,看的多是遠遠不夠的,要看得高,看得遠才行。

劍來:拿著主角劇本,卻走向反派的正道第一人,你認可他的道理嗎

到底誰的格局更高?

​四、書裡書外

記得在許久之前,學校舉行過一場“過程與結果哪個更重要”的辯論會,當時的正反雙方,誰輸誰贏,早已忘得一乾二淨。

唯一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正反雙方舉了大量的例子,去證明對方觀點的錯誤,現在想想,屬實可笑。

其實過程與結果,又有哪一個是不重要的呢?如果結果不重要,那我們努力在這個社會打拼,又是為了什麼呢?我想不會是單單喜歡奮鬥的過程吧。

劍來:拿著主角劇本,卻走向反派的正道第一人,你認可他的道理嗎

是非對錯,自有公論

同樣的道理,過程也一樣重要,沒有有意義的過程,沒有有意義的方式方法,所求的結果,不過是無根之萍、無本之木。

就像俞真意一樣,太過注重結果,不注意過程的方式方法,最終只能是鬧得自己灰頭土臉,難以圓滿如意。

生活中,很多事情,還是要辯證地看待,道理是死的,人是活的。該變通時就要變通,別偏激,這才是天地之道、自然之理。

與諸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