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圍棋的家長多少會有這樣的困擾——她們發現自己的孩子剛開始學棋的時候特別積極,幾乎每天都要纏著自己下,學習勁頭特別足。但到了後期,特別是接觸到圍地盤後,似乎沒有以前下棋的那種熱情了。
1.吃子與圍空的不同
【投入成本】
吃子階段,一盤棋結束地很快。
就像嗑瓜子,這種不需要投入太多時間精力與專注力又能馬上得到即時獎勵,孩子往往會連下個七八盤。
而圍空階段,一盤棋往往需要孩子投入地更多。
【難易程度】
吃子階段,只要能吃掉別人的子就很棒,誰吃多誰就贏,變化少且格局小。
而在圍空階段,你可能一開始吃了人家十七八顆,最後還輸了。
或者你好不容易吃掉別人,沒想到這是別人故意棄掉不要的,你因為貪吃而失去了更多……
越來越複雜的計算與變化,讓處於這個過渡期的孩子倍感壓力。
吃子的快樂少了,地盤?大小?形狀?棄子?而恰恰是遇到困難時的痛苦,伴隨來的是他們整個下棋觀念,對於全局判斷拿捏能力的轉變與成長。
2.沒有什麼東西是可以輕輕鬆鬆學會的
學習任何一項技能,都會是這樣子的。會遭遇困難、瓶頸,需要枯燥的練習,累積足夠的時間,還要找方法,耐著性子慢慢磨出來。
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學畫畫啊,樂高啊興趣就一直很濃啊,也都很喜歡。
在我看來,原因很簡單,因為你這個階段畫的畫,或者拼的樂高,基本屬於自由發揮。
不管你畫了什麼,再普通的兒童畫大人們都是叫好的。偶然老師再給你來幾筆,你的畫分分鐘就高大上了。所以你畫畫的時候很輕鬆,沒有太大的壓力。
相反,圍棋則是一件很嚴謹的活兒,“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一個子下錯了有可能這盤棋就輸出去了。
佈局階段沒布好,可能到中盤就頂不住對手的壓力棄子認輸了。
再加上圍棋的確很難,需要手、眼、腦全身心的高度集中配合,所以會有很多孩子是畏懼心理。
3.孩子的惰性
惰性,是影響一個人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而惰性的形成,是從兒童時期就開始慢慢養成。
對於孩子而言,惰性更多的屬於一種潛在意識,它體現在生活習慣的方方面面。
如早晨起床並非睜眼即起,父母七催八請也沒用,孩子還是多多少少超過規定時間,懶洋洋地用各種五花八門的方式想方設法再賴一會兒。
同樣,面對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下棋,孩子往往有時會表現出不太想下,能賴則賴的表現。
我有一個學生,他媽媽向我反映:之前有天晚上,是規定好一定要下棋的。結果她和他爸爸一忙,就沒空管他了,對於下棋的事也忘了。
然後他自己也沒提出來,那天晚上就讓他這麼混過去了!遇到這種情況,爸媽哭笑不得,也無可奈何。
【應對方法】
1.笑中有淚,苦中作樂
既然學棋路上的苦無法避免,那我們就儘量讓孩子在學圍棋中找到快樂。
對於孩子學圍棋,不但要讓孩子在快樂地學圍棋,而且要讓孩子在學圍棋中間找到下棋的快樂,不能讓孩子感覺到學圍棋是一種負擔,這在學圍棋中很重要。
學棋的過程有時是枯燥無味的,長久以後,有的孩子堅持不下來,只要在下圍棋中找到了快樂,孩子在圍棋中才肯去思考。
這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個過程就要孩子在磨練中掌握。
2.以身作則,循序引導
想要戰勝惰性,就要讓惰性沒有乘虛而入的可能。
如父母可以給孩子制定一個作息表,裡面表明需要做的事情。完成,一個笑臉;沒完成,一個哭臉。
如果集齊多少笑臉可以得到獎勵……就像上文說的那個情況,孩子因為惰性沒有下棋,雖然當時賴掉了,但因此失去了一個笑臉,那他也為此付出了相對的代價。
這樣就會引起孩子反思,這比靠孩子自己自控力去下棋要來的有效的多。
當然,父母不僅要要求孩子,自己也要參與。至少在孩子面前應該表現得富有自制力,固守承諾,充滿責任心。
閱讀更多 海南傳世海洋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