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为什么感觉我们家孩子没有以前下棋的那种热情了?

很多学围棋的家长多少会有这样的困扰——她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刚开始学棋的时候特别积极,几乎每天都要缠着自己下,学习劲头特别足。但到了后期,特别是接触到围地盘后,似乎没有以前下棋的那种热情了。

家长:为什么感觉我们家孩子没有以前下棋的那种热情了?

1.吃子与围空的不同

【投入成本】

吃子阶段,一盘棋结束地很快。

就像嗑瓜子,这种不需要投入太多时间精力与专注力又能马上得到即时奖励,孩子往往会连下个七八盘。

而围空阶段,一盘棋往往需要孩子投入地更多。

【难易程度】

吃子阶段,只要能吃掉别人的子就很棒,谁吃多谁就赢,变化少且格局小。

而在围空阶段,你可能一开始吃了人家十七八颗,最后还输了。

或者你好不容易吃掉别人,没想到这是别人故意弃掉不要的,你因为贪吃而失去了更多……

越来越复杂的计算与变化,让处于这个过渡期的孩子倍感压力。

吃子的快乐少了,地盘?大小?形状?弃子?而恰恰是遇到困难时的痛苦,伴随来的是他们整个下棋观念,对于全局判断拿捏能力的转变与成长。

家长:为什么感觉我们家孩子没有以前下棋的那种热情了?

2.没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轻轻松松学会的

学习任何一项技能,都会是这样子的。会遭遇困难、瓶颈,需要枯燥的练习,累积足够的时间,还要找方法,耐着性子慢慢磨出来。

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学画画啊,乐高啊兴趣就一直很浓啊,也都很喜欢。

在我看来,原因很简单,因为你这个阶段画的画,或者拼的乐高,基本属于自由发挥。

不管你画了什么,再普通的儿童画大人们都是叫好的。偶然老师再给你来几笔,你的画分分钟就高大上了。所以你画画的时候很轻松,没有太大的压力。

相反,围棋则是一件很严谨的活儿,“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一个子下错了有可能这盘棋就输出去了。

布局阶段没布好,可能到中盘就顶不住对手的压力弃子认输了。

再加上围棋的确很难,需要手、眼、脑全身心的高度集中配合,所以会有很多孩子是畏惧心理。

3.孩子的惰性

惰性,是影响一个人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而惰性的形成,是从儿童时期就开始慢慢养成。

对于孩子而言,惰性更多的属于一种潜在意识,它体现在生活习惯的方方面面。

如早晨起床并非睁眼即起,父母七催八请也没用,孩子还是多多少少超过规定时间,懒洋洋地用各种五花八门的方式想方设法再赖一会儿。

同样,面对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下棋,孩子往往有时会表现出不太想下,能赖则赖的表现。

我有一个学生,他妈妈向我反映:之前有天晚上,是规定好一定要下棋的。结果她和他爸爸一忙,就没空管他了,对于下棋的事也忘了。

然后他自己也没提出来,那天晚上就让他这么混过去了!遇到这种情况,爸妈哭笑不得,也无可奈何。

家长:为什么感觉我们家孩子没有以前下棋的那种热情了?

【应对方法】

1.笑中有泪,苦中作乐

既然学棋路上的苦无法避免,那我们就尽量让孩子在学围棋中找到快乐。

对于孩子学围棋,不但要让孩子在快乐地学围棋,而且要让孩子在学围棋中间找到下棋的快乐,不能让孩子感觉到学围棋是一种负担,这在学围棋中很重要。

学棋的过程有时是枯燥无味的,长久以后,有的孩子坚持不下来,只要在下围棋中找到了快乐,孩子在围棋中才肯去思考。

这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就要孩子在磨练中掌握。

2.以身作则,循序引导

想要战胜惰性,就要让惰性没有乘虚而入的可能。

如父母可以给孩子制定一个作息表,里面表明需要做的事情。完成,一个笑脸;没完成,一个哭脸。

如果集齐多少笑脸可以得到奖励……就像上文说的那个情况,孩子因为惰性没有下棋,虽然当时赖掉了,但因此失去了一个笑脸,那他也为此付出了相对的代价。

这样就会引起孩子反思,这比靠孩子自己自控力去下棋要来的有效的多。

当然,父母不仅要要求孩子,自己也要参与。至少在孩子面前应该表现得富有自制力,固守承诺,充满责任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