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蜀作战,大将张郃究竟死在谁的手上?

一叶碧云


张郃的死只能归于诸葛亮。



据《三国志》中记载,张郃战死是在同诸葛亮交战当中,是不幸被杀。

原文记载如下:

诸葛亮复出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

在《三国志》的记载当中,张郃是在和诸葛亮交战的时候,被箭矢射中了右边膝盖,导致后来的死亡。

但是《魏书》记载,具体的死亡是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归途当中。

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弓弩乱发,矢中郃膝。

意思就是说,诸葛亮撤退的时候,司马懿让张郃去追击,张郃不想去,但是不得已还是去了,结果被射杀。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又是另外一种原因。

这次是张郃杀得兴起,于是就忘了穷寇莫追的这个道理,司马懿进行了阻拦,但是没有成功,张郃后来中计被射杀。

那么我们分析一下。

1,是乱箭射死

这个是可以肯定的,不论是哪种说法,都是说张郃并不是被什么有头有脸的大人物给杀了,就是乱箭射死,就好像现在战争被流弹打死一样,找不到是谁干的这件事。

2,关于司马懿和张郃

张郃自己首先就不是那种做事不思考的人,他打仗一向非常的沉稳,不是那种杀红了眼就控制不住自己的人。

另外司马懿也是个人精,这样简单的穷寇莫追的道理他不可能不明白,除非是故意为之。

具体是不是故意,就很难说了。

所以只能说是诸葛亮杀得张郃。


行话历史


一说张郃是在对蜀战争中中了诸葛亮的计右膝中箭而亡。

但是后来很多历史爱好者都认为张郃的死亡原因除了战事失利以外,还跟一个人有重要的关系,那就是司马懿。

《魏略》中有这么一段记载:“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通过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张郃知道诸葛亮会有戒备,也提出来“归军勿追”的意见,但由于司马懿是主帅,他必须执行命令,因此中了埋伏,而且中的是山谷中的埋伏(乘高布伏)。

张郃是一个非常懂得军事变化规律,善于安营布阵,预料战争形势和地形条件的将领,无不符合他的算计,连诸葛亮都惧怕他三分。但就是这样一个身经百战,智勇兼备的名将,却死于一次简单的追击战当中。

当时诸葛亮是主动撤军,必然会有所戒备,作为一个有谋略久经战阵的将军,张郃为什么会贸然追击,并中埋伏被射死呢?

司马懿是军事谋略家,他知道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撤退时必然有所防备,但他为什么还要命令张郃前去追击呢?一般认为,这是司马懿的“借刀杀人”之计,就是想借诸葛亮之手杀掉张郃。

《三国志·张郃传》当中并没有记载张郃的死与司马懿有关,但是《魏略》的记载中确实是有的,应该说,牵扯到司马懿的失误、责任问题,《三国志》是不敢有贬损的文字出现的,而这次战争统帅又的确是司马懿,所以,司马懿对于张郃的死应该是有责任的。


昆仑转转


张郃是曹魏名将,与张辽、徐晃、于禁、乐进并称为“五子良将”。他善于战术奇谋,常以巧变著称,善于排兵布阵、观察地形,料敌如神。蜀汉集团的诸葛亮、刘备等皆对其有所忌惮。

张郃自官渡投靠曹操,风风雨雨为曹家服务了三十年,期间南征北战,取得了无数的军功章。

比如渭南之战,张郃与夏侯渊多次击败马超的西凉精骑,是曹操收复关中地区的主要功臣;比如汉中之战,张郃多次阻击刘备军成功,被刘备恨的咬牙切齿;比如蜀汉北伐战役,张郃是诸葛亮最大的绊脚石。他创下的一系列辉煌成绩,曹营将士无人能比。

公元228年,张郃官至征西车骑将军,领爵壮侯,增邑一千户,共计四千三百户。是曹营中享食邑最高的将领。即便他的上司曹真、夏侯渊等人,都远及不上他。甚至同时期的夏侯渊、夏侯惇、曹真、曹休、张辽等人,都相差好几千户。这些封邑,都是他一点一点战功积累起来的。

张郃在关中、汉中等地,征战长达数十年,他在关中军的威望无人能及,即便他的老上司曹真,也远不及他统领关中军的时间长远,更别说司马懿了。或许也正是这个原因,张郃对司马懿接替关中军造成了一定的威胁,所以司马懿才处处的为难他。

公元231年,诸葛亮复出祁山,司马懿留守费曜、戴陵率精兵四千守上邽,亲自统领大军支援祁山。张郃请求分兵往雍县、郿县,司马懿并不采纳,坚持以全军救援祁山。但是,司马懿把所有部队都开到祁山之后,又不敢与诸葛亮正面交锋。导致诸葛亮留小部分兵力驻守祁山,暗中进攻上邽郭淮,收割了魏军的粮草。

司马懿支援到上邽,仍然不敢与诸葛亮交战,只是依险要防守。结果诸葛亮收割了粮草,大摇大摆的就走了。司马懿却又不甘心,于是沿途追击到卤城。追上了又不敢打。

张郃于是又进言:

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

司马懿仍然不采纳。只是追诸葛亮,追上了又不敢战。贾诩、魏平等数次请战,皆被司马懿拒绝。反而被魏延、高翔、吴班等打得大败而逃。

后来诸葛亮粮尽退军之际。张郃认为不能追击,这次他索性搬出了《孙子兵法》劝说司马懿,但仍然被司马懿拒绝,坚持要张郃领兵追赶诸葛亮。原文如下:

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张郃之死,是否是司马懿故意为之,这边我们不去讨论这个问题。但有一点却可以肯定,张郃的死因跟司马懿脱不了干系,至少是司马懿的几番失误,才导致了张郃战死木门道。

张郃在木门道被乱箭射中,由于年事已高不治身亡。至于射他的那个小兵,我们无从去查考。所以只能把张郃之死,归咎在猪队友司马懿的头上。


爱尚文史


大家都知道,曹魏有“五子良将”,分别是张辽、于禁、乐进、徐晃和张郃,他们个个都智勇双全,英武善战。

但是,大家受到的待遇公平吗?咱们来看一下,五位优秀的将领在曹操生前最高的军衔和调兵权:

于禁:左将军、假节钺

乐进:右将军、假节

徐晃:后将军、假节

张辽:征东将军、假节

张郃:荡寇将军、假节

我们其实不难发现,这“五子良将”中,张郃所受到的待遇是最低的。

别人最起码的都混到正牌将军了,而张郃还是个比别人低三个级别的“荡寇将军”的杂牌子,这个军衔,张辽在随曹操北征乌桓前就已经获得了。而张郃是在蒙石、宕渠和瓦口关被张飞打得落荒而逃后,曹操晋升给他的。这就奇怪了,以前多次东征西战,张郃也立功很多,打了不少胜仗,没有晋升,打了败仗反而晋升了。

是曹操对张郃有意见吗?当然不是。大家注意,当曹操死后,曹丕上位,立即晋升张郃为“左将军”(于禁的位置),连升三级,正式进入正牌将军的行列。

了解政治手段的朋友们会明白,这是曹操有意的安排,恰恰是因为曹操对张郃极为重视,认为他的才华能够挑起国家的未来,所以对张郃百般压制,把晋升张郃的权力留给继位的曹丕,以获得张郃对曹丕的感激和忠心,这就是曹操的“帝王心术”。

所以张郃对曹丕是感激涕零,忠心不二,为曹魏天下操碎了心。曹丕死后,曹叡对张郃抱以极度信任,甚为倚重,“加合位特进,遣督诸军”,在诸葛亮一出祁山,连下三郡的严重形势下,张郃奇袭街亭,直插蜀军后路,导致诸葛亮全军震动,匆忙后撤,收复了雍凉地区。

曹叡是个很精明的帝王,当时魏国在军事上主要倚赖两个帅才:司马懿和张郃。司马懿虽为主帅,但大家都知道,司马懿对诸葛亮始终怀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司马懿打别人都是主动进攻,长途奔袭,但一遇到诸葛亮就萎了,被捉弄得灰头土脸,龟缩不出。

而张郃呢?他的军事才能绝不亚于司马懿,他久在军中,受到军士们的爱戴和崇敬,他的战术风格也比较铁血,要打就打个你来我往,有攻有守,这也很符合将士们的性情。所以在曹魏军中,大多数将士们对张郃很有好感,内心里都有些瞧不上司马懿的忍者神龟的战术。

那曹叡为什么不让张郃为主帅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张郃为副将,他是能对司马懿形成牵制作用的;但要是张郃做了主帅,司马懿为副,司马懿是绝对牵制不住张郃的。

曹叡是想像他爷爷一样玩帝王操纵之术,但他的手段却远远不及曹操。曹操是大军事家,手下也能人辈出,又心狠手辣,智谋深长,所以能如鱼得水地搞操纵,曹叡可没这水平。司马懿就钻了他的空子,曹叡偏偏也奈何不得他。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无功而返,蜀军后撤。曹魏大军闻讯,追还是不追呢?按照史书记载,一种说法是司马懿不想追,但张郃坚决要追;另一种观点是张郃不想追,司马懿坚决让他去追,《魏略》就是这样认为的:

亮军退,司马宣王使合追之,合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合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合髀。

其实我们大家很清楚,张郃这个人虽然勇武铁血,但实际上他打仗非常谨慎,绝不是个莽夫。而且,上次诸葛亮退兵时,魏国猛将王双曾经率兵追击,结果中了埋伏战死沙场,日子并不久远,张郃能不警惕?就算是张郃糊涂了,一定要追,做为一军主帅的司马懿,龟缩了那么久,把大家摁得忍气吞声,如今就摁不住了?

所以说,张郃之死,司马懿负有重大责任,不需要疑问,就是他干的。张郃活着,司马懿就随时都有被替换掉的危险,只要有张郃在,曹叡是不需要忌惮司马懿的。

张郃中伏牺牲,仅仅从军事角度上那是绝对说不通的。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阴谋家心照不宣地搞了一次配合。


馋嘴肥猫铲史官


三国曹魏名将张郃,在追击蜀军时,被诸葛亮埋伏在木门道的蜀军用箭射死。所以他直接是死在诸葛亮手。另外也与张郃本人有关系。

关于张郃追蜀军一事,有一说是张郃主动追击的,有一说是司马懿令他追击的。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张郃身经百战,也较有谋略,应该预料到诸葛亮退军会有埋伏,不宜穷追傻追。而他就是因为穷追傻追才中计被射死的。

张郃为什么会穷追傻追,归根结底还是立功心切,狠不得一下子就抓住诸葛亮。这种为国立功的心意是好的,但却忘了"穷寇勿迫"和欲速则不达"的古训,轻视了对手诸葛亮。

由此而论,张郃即是死于诸葛亮之手,也是死于自己之手。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张郃之死司马懿要负主要责任。

按《 三国志•张郃传》: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这里还有一个注引:

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可见张郃本来不同意追击诸葛亮,是司马懿强迫的结果。当年街亭大胜时张郃都能冷静对待,持重不贪功恋战,没有道理说这次就会冒进不备;魏军是吃过蜀军“拖刀计”的亏,大将王双就折在这上面;司马懿和诸葛亮打了多年交道,这点雕虫小技很难瞒过他。

倒不是说司马懿此时就有反心,蓄意剪除曹魏骨鲠良将——当时魏明帝曹睿春秋鼎盛,曹魏政权还相当稳固,司马懿还想不到会有改朝换代的那一天。

实际情况很可能是:司马懿为了缓解后方对其避战的不满,强令张郃追击,并承诺将派兵接应,即使碰上埋伏也不至于吃大亏。张郃出发后,司马懿转念一想,万一又是诸葛亮诱敌之计呢?张郃有失也就罢了,加派援军则会扩大战事规模,可能最后演变为战略决战,有违当初坚壁不战的初衷,于是便违约不发救兵。司马懿也许主观上无意置张郃于死地,但他已经预见到兵败的可能,却对其发生持放任态度,其中的恶意是毋庸置疑的。


真正鳄鱼不哭


我是论史大能猫,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大将张郃之死,在《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谥曰壮侯。”

《资治通鉴》记载:

“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郃追之。郃进至木门,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

裴松之注引《魏略》中记载:

“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在这三处史料记载中,张郃都是死于蜀军的埋伏圈,这一点应该是毫无争议的,就是直接死于诸葛亮之手。

然而在这三段史料中,又出现了两种说法:第一种是张郃主动追击诸葛亮中伏,第二种则是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导致中伏。如果是第二种说法的话,那就变成了司马懿借诸葛亮之手除掉张郃了。

那么第二种说法有没有可能性呢?可能性是有,但很低。

1、排除异己

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出兵包围祁山。此时曹魏西陲军事领导人曹真病重,魏明帝改派司马懿“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

这是司马懿第一次对阵诸葛亮统帅的蜀军,并没有太多的经验;而三朝元老张郃面对蜀军却有着丰富的战斗经验,因此两人在战术上屡次出现分歧。

第一是针对是否分兵。据《资治通鉴》记载,司马懿到达前线后“使费曜、戴陵留精兵四千守上邽,馀众悉出,西救祁山”,而张郃则建议分兵驻雍、郿,然而司马懿却不同意分兵,执意合兵西进。

结果诸葛亮采取灵活战术,“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于上邽”,牵着司马懿鼻子走,还趁机收割了魏军的小麦。

第二次是针对如何应对蜀军。在初战失利后,张郃凭借多年来对蜀作战的经验向司马懿指出:“彼远来逆我,请战不得,谓我利不在战,欲以长计制之也。且祁山知大军已在近,人情自固,可止屯于此,分为奇兵,示出其后,不宜进前而不敢逼,坐失民望也。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

但司马懿还是不赞成分兵,但后来又改变战术,主动找蜀军主力决战,结果魏兵大败。

那是否司马懿对张郃怀恨在心,借机除掉呢?基于司马懿阴鸷的个性以及此后其一系列行为,是有可能,但是没有直接证据能够证明张郃之死就是司马懿排除异己。

2、夺取军权

会不会是司马懿逼迫张郃追击是以司马氏为首的大士族夺取曹魏军权的一种表现呢?这也不大可能,当时魏明帝尚在,司马氏羽翼也未丰满,以司马懿隐忍的性格,是不会在这个时候做出这样的大动作。

3、三朝宿将

张郃历经曹操、曹丕、曹叡三朝,乃是曹魏政权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资历、能力都摆在那儿,就连魏明帝也对他多加赞赏。司马懿虽然阴狠,但毕竟和张郃没有私仇,也没有心胸狭窄到因为战术分歧,就让三朝宿将去敌方埋伏圈送死的地步。

因此,张郃之死不大可能是司马懿的阴谋,若张郃事先排出斥候侦查,就算发现埋伏后追击无功而返,司马懿也是断不敢以此为由下杀手。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自己轻敌冒进,被诸葛亮算无遗策,身死木门道。


论史大能猫


张郃死于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间,追击蜀军在木门中了伏击,受箭伤而亡,按照史料记载是右膝中箭伤重而亡,所以张郃的死因是:膝盖中箭。

“五子良将”张郃

陈寿在撰写三国志魏书卷十七时,将张辽、张郃、徐晃、于禁、乐进五人合传,叙述诸将生平事迹后评曰:“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这就是“魏五子”的由来,“魏五子”是曹操账下最优秀的五个外姓名将。

张郃在黄巾起义时期就活跃,先后换了韩馥、袁绍、曹操三个主公,不过自从官渡战败加入曹操阵营后便从一而终,战功累累。

张郃追随曹操平灭袁氏集团,跟随张辽平定淮南,跟随夏侯渊平定西凉,又参与了平定汉中张鲁,功劳很大。

不过在曹操时代张郃并未受封四方将军,只是荡寇将军,离核心大将还有距离。

曹丕、曹睿时代入列军机核心

曹丕称帝后,张郃受封左将军,进封都乡侯爵位,张郃重要成为了四方将军,正式成为曹魏重要将领之一。

一、屡破东吴,威震江东

公元220年,张郃南下与征南大将军夏侯尚进攻东吴的江夏郡,张郃作为总指挥率领几路大军渡过长江,夺取了百里洲上的吴军堡垒。曹丕去世,曹叡即位后,张郃都督南方,驻扎荆州,和司马懿一起进攻孙权的部将刘阿等人,张郃率军与吴军激战,击败了刘阿所部,大破吴军、

二、街亭之战,大破蜀军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被蜀军占领。曹睿亲自接见张郃,令其总督雍、凉兵马进攻蜀军,张郃带前锋五万人在街亭一举击败蜀将马谡,切了蜀军粮道,诸葛亮被迫撤军北伐失败。击败蜀军后的张郃又率军平定了南安、天水、安定各郡。

三、地位尊重,五子最高

张郃街亭大胜后,曹睿增加张郃的食邑一千户,连同之前的赏赐共计四千三百户,这个数字是惊人的。诸葛亮北伐期间张郃表现突出,屡立奇功,曹睿对张郃极为欣赏,后更是加封张郃为车骑兵将军,车骑将军地位极高是级别最高的武爵之一,仅次于大将军、骠骑将军,在卫将军之前。

张郃的食邑和官位是“五子良将”中最高的,当然五子其他其人不是晚节不保就是去世过早,张郃作为硕果仅存的五子也算是占了很大的便宜,但是关键还是张郃本人的优秀。

木门遇伏,死亡疑云

张郃是一员骁将也是一个帅才,兵机变无双,给诸葛亮造成很大麻烦,深为诸葛亮所忌惮,对于张郃,诸葛亮是必欲处之而后快的。重要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终于被逮着机会,张郃命丧木门。

一、张郃的直接死因是中了诸葛亮的埋伏

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大将军司马懿率车骑将军张郃等人与诸葛亮作战,双方相持不下,在对峙了数月之久后,诸葛亮粮尽只好无奈撤军,司马懿令张郃追击蜀军。结果诸葛亮早有准备,蜀军在木门这个地方提前设伏,在山谷上方居高攻击,万箭齐发,张郃军大败,张郃本人右膝盖中箭,伤重而死。

二、张郃之死司马懿或有嫌疑

张郃之死历来争议很大,直接的执行者是诸葛亮这大家都知道,但是三国志却写的很隐晦,史载张郃并不愿意去追击,认为肯定有埋伏,张郃对司马懿说: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但是司马懿不停,强令张郃追击,司马懿当时官拜大将军,张郃无奈只得追击,于是中伏击而死。

司马懿打仗很稳,尤其是和诸葛亮打仗很鸡贼能不交手就不交手,靠的就是拖垮蜀军,司马懿曾经拒不交战,诸葛亮让人给送个司马懿一套女人衣服,但是司马懿依旧不为所动。如此能忍的司马懿居然耐不住性子让张郃去追击,张郃都能看出有埋伏,司马懿会看不出来?

三、张郃之死迷雾重重

三国志用了春秋笔法,对张郃之死写的很隐晦,参考张郃是膝盖中箭而死,细思极恐!


我家的猫叫皮蛋


张郃明面是中了埋伏,死在蜀军乱箭之下,实质上是死在司马懿的阴谋中,或者说是死在必然绕不过去的坎上。鱼豢在《魏略》中的记载,太和五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中原,在蜀汉大军因为粮草供给不足要退军的时候,司马懿令张郃追击。对此,张郃说:"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但是,司马懿不听。张郃不得已,遂领兵追击。结果,和张郃预料的情况一样,蜀汉大军果然有埋伏。彼时,蜀汉大军在木门谷乘高布伏,弓弩乱发。张郃追到木门谷,与蜀军交战。飞来的箭矢射中了张郃右膝,张郃阵亡。这个记载即使有失偏颇,我也相信是接近真相!张郃在后期名震魏蜀,不仅仅是武艺超群,最主要是统兵和谋略,最主要的因为是降将出身,所以对曹操忠心耿耿,更是曹氏一族的基石人物,司马懿虽然有野心,但是张郃确实一块不易跨越的大山,没有机会,司马懿也要创造机会,何况还来了机会,诸葛亮也不可能想着一个常规的埋伏就能把司马懿收拾了,这个时候,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张郃即使猜出意图,也是只能仰天长叹,一死徇忠而已。可怜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后人的话给张郃也是很符合的!一代名将,防的了前面的万箭齐发,放不了后边的一支冷箭!




宝马银枪


刘备在争取汉中的时候,张郃就跟随魏国大将夏侯渊抗击刘备。刘备在听到主帅夏侯渊战死的时候,不但没有高兴,反而生气地说道:要杀就杀张郃,杀夏侯渊有什么用!刘备一生戎马,跟魏国很多将领都认识,但是偏偏对张郃有极高的评价。

张郃后来跟随魏国大将曹真抗击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张郃抓住马谡布兵的失误,夺得街亭从而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迅速夺回了已经被诸葛亮攻下的天水三郡。导致诸葛亮首次北伐无功而返。

后来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的时候,张郃又跟随司马懿抗击诸葛亮。战斗一开始,魏军就被魏延大败。斩获三千多魏军士兵,铠甲五千副,角弓三千多张。后来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迫于无奈退兵,却被司马懿强令张郃追击。结果中了诸葛亮的埋伏,被射中膝盖跌下马摔死了。

张郃一死,对于魏军来说除了司马懿再无能够跟诸葛亮对抗的人,不得不重用司马懿。对于蜀军来说,虽然张郃死了,但是魏国的军事力量还在。对于魏延来说,同时期能打仗的大将们,陆陆续续地退出舞台,张郃一死,就再没有人能够跟魏延对抗了。

张郃被誉为曹操五子良将之一,其军事才能远近闻名。一听说张郃死了,魏延大喜,不无得意地对身边的人说到:张郃已死,天下谁敢敌我!魏延这样说,不排除他本人狂妄自大的性格。但是也说明了张郃在当时的名望,连蜀国的对手都很敬佩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