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斯克會戰,莫德爾為什麼進攻4天只推進12公里?

白楊樹下談歷史


庫爾斯克會戰中,莫德爾時任第9集團軍司令,擔負北線進攻任務,按照作戰計劃他的第9集團軍和南線的曼施坦因南方集團軍群發起一場典型的鉗形攻勢,從而合圍殲滅庫爾斯克突出部內的大量蘇軍,並擊敗前來救援的蘇軍戰役預備隊,對蘇軍造成重大殺傷。不過這場進攻並沒有成功,德軍南北兩路突擊集團都沒能完成受領的作戰任務,其中南線的曼施坦因推進了35公里,北線的莫德爾則只推進了12公里。



從戰役角度來看,由於蘇軍認為德軍的主要攻勢將從北線發起,因此在北線部署了更加強大的兵力,而德軍實際的主攻方向則在南線,曼施坦因的裝甲兵力要強於莫德爾,可見北線莫德爾的突破難度要遠高於南線的曼施坦因,莫德爾的推進距離較曼施坦因近也就不足為奇了。且不論莫德爾的進攻戰術和曼施坦因存在根本區別,即便採取相同的進攻戰術,莫德爾也不會比曼施坦因推進的更遠。


從戰術上來看,莫德爾並沒有一開始就投入全部的裝甲力量,而是隻是投入一部分裝甲部隊來輔助步兵師的徒步步兵發起一場有序的進攻,這不可避免會降低突破的速度。莫德爾此舉是為了避免他寶貴的裝甲師在突破蘇軍堅固防禦陣地中蒙受慘重的損失,此前偵查表明蘇軍部署了大量的地雷和反坦克陣地,這對德軍坦克形成了嚴重的威脅,有必要加強坦克和步兵之間的協同作戰。另外莫德爾也希望在突破蘇軍的戰術防禦地幅以取得戰役自由之前,儘可能保留他的裝甲部隊實力,以便迅速擴大戰果,如果他的裝甲師都在突破蘇軍防線中損失殆盡,那麼即使突破了蘇軍防線,也無力再擴展勝利了。


南線的曼施坦因則和莫德爾完全不同,一開始曼施坦因就投入了他全部的裝甲部隊,以期迅速突破蘇軍的前線防線,取得戰役自由,他意圖儘可能的保證德軍的持續突擊能力,不給蘇軍重建防線的機會。當然還有一個理由就是曼施坦因的步兵師實在是太少,不足發起一場以步兵為主的進攻作戰,只能以裝甲師擔負正面的突破任務。這樣不可避免的曼施坦因的裝甲部隊損失會大於莫德爾,許多坦克都因誤入雷區而損毀,不過這種高密度的投入裝甲部隊自然還是能取得更大的戰果的。由於蘇軍保留了強大的戰役預備隊,莫德爾以步兵為主的突擊戰術也不可能取得勝利,經常是德軍在突破蘇軍一處陣地後,蘇軍迅速以預備隊在後方重新建立一條新防線,並且不斷投入坦克部隊發起反衝擊,破壞德軍的進攻節奏,使戰役發展成為一場真正的消耗戰,誰先消耗完對方的預備隊誰就能取得勝利,顯然數量更少的德軍經不起這樣的消耗。所以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僅僅在進攻持續了幾天之後,就因過重的傷亡而轉入了防禦,而且他的推進速度也非常緩慢。


戰略論


很簡單,因為莫德爾實在太難了,且不說他的部隊已經損傷過半,就算他及時頂上只能失敗越快,除非第2裝甲集團軍有能力據守奧廖爾突出部,當然這是不可能的。從中央集團軍群的戰略來看,莫德爾在庫爾斯克方向上暫時停止推進是完全正確的。


1、“防禦之獅”沃爾特·莫德爾


這裡就要說說堪稱“防禦之獅”的莫德爾元帥了,1942年1月8日到1943年3月22日期間,蘇軍對德軍莫德爾防區發動的大規模反攻,共計四次五十萬人到一百四十萬人,但都被莫德爾部隊擊潰。莫德爾因此獲得了“防禦之獅”的美名。

即使由“不敗戰神”蘇聯的朱可夫元帥所領導的“火星行動”,遭遇到莫德爾一樣遭到慘敗,這也是這位被宣傳為無敵的蘇聯元帥一生中所遇到最慘痛的失敗。苦戰一個月,朱可夫敗給了莫德爾,算下來的話,德軍和蘇聯損失人數比為2:25,裝備損失沒有計算。

1943年7月5日2時20分,蘇軍下達向德軍陣地實施了炮火反準備的命令,庫爾斯克會戰的序幕由此拉開。

2、更有大局觀沃爾特·莫德爾


因為莫德爾考慮的不只是暫時的勝負,而且全局的戰爭。當時的情況是奧廖爾突出部是莫德爾集團軍的進攻出發基地,一旦丟失奧廖爾,則意味著莫德爾整個第9集團軍後路被切斷,所以相比於庫爾斯克的進攻,奧廖爾突出部的安全才是最關鍵的,也是德軍維持持續進攻最基本的大本營。

所以莫德爾元帥的命令是“穩”,選擇了以步兵師為主,裝甲部隊為輔的進攻戰術,在第一波攻次中只投入了1個裝甲師,剩下的6個裝甲師和其它部隊全部留作預備隊。只有在形成一定的突破後再投入裝甲預備隊進行縱深發展,所以一開始“防禦之獅”莫德爾就有意保留了這些具有強大突擊能力的裝甲部隊。

北線戰場,莫德爾先是在左翼以3個步兵師實施佯攻,沒有成功。於是在主攻方向,德軍集中了4個裝甲師和3個步兵師的兵力,經過激烈的戰鬥,他們突破了蘇第13集團軍的第一道防線,艱難地向前推進了5公里。這一天德軍出動了1000架多次飛機,而蘇聯空軍出動了600餘架次。雙方戰至終了時,德軍只向前突破不足10公里,卻損失了70輛坦克。
第二天,羅科索夫斯基開始發動反擊,莫德爾這次把預備隊投入戰場,於是一次大規模坦克戰展開了。經過激戰,蘇聯兩個坦克旅損失了約70輛坦克,德軍一路乘勝前進,殺到蘇聯紅軍第二條防線前,但被蘇第17近衛步兵軍以及趕來增援的蘇第17坦克軍阻止。

凌晨,德軍再一次發動了進攻,企圖奪取交通樞紐波內裡,蘇聯紅軍依靠數量上的優勢,堅守住了陣地,在波內裡城內,德軍佔領了大半個波內裡,但蘇聯紅軍仍控制著市內一些重要據點,使用德軍無法繼續推進。

1943年7月9日,莫德爾以300輛坦克向蘇聯紅軍陣地發動了最後一次進攻,結果仍然是失敗的,此時德第9集團軍的攻擊能量已耗盡,7月10日莫德爾部隊轉入防禦狀態。

事實證明莫德爾的正確性,並一直堅持到最後。

3、衝進蘇軍的曼施坦因

南線戰場,與之相反的,曼施坦因元帥率領的南方集團軍群則同莫德爾的戰術完全不同,南方集團軍群一開始就投入絕大部分的裝甲師集中進行突擊,以期快速的突破蘇軍縱深防禦,在防禦陣地後方同蘇軍的坦克預備隊進行決戰。所以曼施坦因的部隊一下衝入了蘇軍的防禦中,

7月12日被載入史冊的史上規模最大的坦克大戰,使蘇德雙方損失慘重。此後幾天,第二黨衛軍裝甲軍仍繼續進攻,包圍了蘇軍的幾個步兵陣地,佔領了一些極有戰略價值的高地。

但希特勒此時因不滿德軍的進展,決定放棄庫爾斯克會戰,將軍隊撤出以保存實力,為防禦做準備。


至此,希特勒選中庫爾斯克作為進攻目標的整個計劃已經基本失敗了。


從小愛歷史


庫爾斯克會戰德軍計劃是南北對進,最終圍殲蘇軍。莫德爾時任德軍第9集團軍司令,負責從北線進攻。

當時,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共有21個德國師(6個裝甲師、1個擲彈兵師和14個步兵師)和3個匈牙利師,總兵力33.5萬人,擁有590輛坦克和424輛突擊炮,當然在最初的進攻中並沒有完全投入。

與他對壘的蘇軍中央方面軍共有5個集團軍,方面軍司令羅科索夫斯基將3個集團軍(第13、48和第70集團軍)用於守衛第一和第二防禦地帶。而且他判斷莫德爾主攻方向是第13集團軍(應該說判斷十分準確),因而將該集團軍梯次分佈在23公里狹窄正面,分為3個防禦地帶,分別部署了4個、3個和5個師。第13集團軍實力強勁,共有4個步兵軍12個步兵師,11.4萬人,裝備2934門火炮和迫擊炮、27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

該方面軍的另外2個集團軍(第60和第65集團軍)在突出部西側寬大正面佔領防禦陣地,主要對付德軍第2集團軍,他們在防禦階段不會扮演重要角色。

從兵力兵器對比來說,蘇軍中央方面軍無疑具有優勢,投入兵力51.1萬:26.7萬,坦克和自行火炮1785輛:1081輛,11076門火炮和迫擊炮:6366門。

7月5日5時30分,第9集團軍的進攻正式開始。莫德爾由於意識到裝甲部隊在對方預有準備防禦陣地遭到步兵近距離攻擊十分脆弱,所以堅持讓徒步步兵伴隨自己的裝甲部隊。這個措施無疑較少了坦克損失卻大大增加了步兵傷亡。

德軍戰鬥隊形如下:前方是“虎”式重型坦克和“費迪南德”強擊火炮群,隨後則是中型坦克群和乘坐裝甲車的步兵。德軍前4次衝擊均被蘇軍擊退,在付出了一定代價後德軍第五次衝擊突破了蘇軍防禦前沿。到5日日終,德軍向第13集團軍防禦縱深推進了6-8千米。當晚,方面軍司令羅科索夫斯基決心對德軍突擊集團實施反突擊。

7月6日清晨,在15分鐘炮兵急襲射擊後,蘇軍近衛步兵第17軍和坦克第16軍開始進攻。兩個軍摧毀了德軍的抵抗,前進了1.5-2千米,之後遭遇德軍反衝擊轉入防禦。這一天,德軍只前進了1.5-2千米。

7月7日,第9集團軍重新發動進攻,力圖在波內裡周圍和西面10公里的奧利霍瓦特卡以北,突破蘇軍中央方面軍第二防禦地帶。為此,莫德爾還在7月8日調上了自己最後一支預備隊-第4裝甲師。雙方在波內裡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波內裡北部兩度易手,然而在蘇軍頑強防禦面前,德軍舉步維艱。連續4天的高強度作戰使得德軍步兵和坦克兵等疲憊不堪,而空軍由於燃料短缺等問題也是無能為力。

7月9日,莫德爾在北部的進攻基本結束,他停止進攻的理由是“預備隊枯竭,重兵器損失慘重”。的確,德軍連續幾天的進攻,裝甲力量損失巨大,坦克和突擊炮損失達到650輛之多,接近莫德爾之前裝甲兵力量的2/3,顯然超出了他的心理負荷,況且制空權逐漸喪失、蘇軍防禦體系強大且防禦頑強,基本沒有獲勝可能,所以他的部隊4天才前進12公里並主動停止進攻開始轉入了防禦。


榮華之武器堂


1943年春季,蘇軍開始大反攻,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後撤100公里。同時,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攻佔了哈爾科夫,向前推進了100公里。於是在兩軍防線上,蘇軍形成了一個正面約400公里,最窄處只有110公里的突出部。

這就是有名的“庫爾斯克突出部”。德軍最高統帥部從戰術角度,認為這是給蘇軍以重創的最好機會,只需南方和中央兩大集團軍群在最窄處相對攻擊,對前出的蘇軍進行合圍並“聚而殲之”。由此,德軍最高統帥部決定實施“堡壘計劃”。

這個計劃,並不是曼施坦因的初衷。

自1942年的冬天開始,蘇軍在戰場的優勢愈發凸顯,不僅其戰爭潛力被充分地調動起來,兵員源源不斷地送往前線,而且根據租借法案,美國援助的武器和工業設備,也提高了蘇軍的實力。這讓反攻中的蘇軍,佔據了更多的戰場主動權。

儘管蘇軍損失遠遠大於德軍,但其“殷實”的戰爭潛力,還是將對手逼得不斷地撤退,德軍官兵們對取得勝利開始懷疑。就在這時,曼施坦因在哈爾科夫取得的勝利,無疑像打了一針“強心劑”,德軍上下又充滿了信心,尤其是德國高層。

蘇軍在地圖上明顯的突出部,任何人都會想到在底部相對進攻的策略。正因為如此,該地區的防範一定是蘇軍優先考慮到的。但德軍最高統帥部卻一再要求實施“堡壘計劃”,曼施坦因對此有過猶豫,繼而勉強同意。

首先,動作快,有勝利的可能。經過哈爾科夫戰役後,集中於“庫爾斯克突出部”裡的蘇軍也損失較大,燃料、彈藥緊缺,進攻實力銳減。趁其立足未穩,還沒有構築完備的防禦體系,實施“鉗形攻擊”,勝算還是很大的。

其次,一鼓作氣,“氣可鼓,不可洩”。在哈爾科夫戰役即將結束的同時,實施“堡壘計劃”,有“乘勝追擊”的氣勢。尤其是德軍新裝備的“虎式”坦克,可以說是蘇軍T-34坦克的“天敵”,應該連續進攻,不給對手反應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庫爾斯克突出部”裡集結了蘇軍40%的集團軍,以及全部的坦克部隊,可以說是蘇軍在蘇德戰場上最大的重兵集團。如果抓住機會殲滅,不僅可以徹底減緩東線的壓力,而且在政治上十分有利。“賭一把”的心態佔了上風。

然而,莫德爾和古德里安的極力反對,演變成新、老兩代指揮官的爭鬥。

莫德爾在蘇德戰場的表現可圈可點,深得統帥部的信任,不僅指揮著中央集團軍群中最大的集團軍,而且躋身於高級將領的行列,說話的分量不容小噓。他對曼施坦因的計劃提出了“務實”的意見,並建議放棄該計劃。

一是,一路撤退下來的第9集團軍,又隨即投入到增援哈爾科夫的戰鬥,部隊的消耗是很大的,尤其是坦克還不到滿編時的四分之一。而對手無論是部隊數量,還是坦克數量都是第9集團軍的2倍,不能冒險進攻。

二是,從整個東線來看,德軍不佔任何優勢。18個裝甲師只剩下不到500輛坦克,而對手有一千多輛坦克,性能和質量都比Ⅲ號、Ⅳ號坦克強,雖然“虎式”坦克優異,但產量低、數量少,不能改變戰局,尤其是空中優勢也逐漸喪失。

關鍵還有,新補充的兵員和裝備還沒有進行磨合訓練。很多士兵都是國內臨時徵集的,戰鬥素養差、實戰經驗少,不經過訓練,無疑是自尋死路。更何況,僕從國軍隊的戰鬥力更“不敢恭維”,放在哪裡都讓人不放心。

他的意見得到古德里安的支持,剛剛恢復“工作”的古德里安認為,這種簡單的“鉗形攻勢”並不是很高明的戰術。換句話說,蘇軍對這樣的“威脅”一定會格外重視,甚至是“有意識”地讓對手碰的“頭破血流”,目的就是要拼消耗。

莫德爾為堅持自己的意見,甚至繞過集團軍群司令克魯格元帥,直接到德軍統帥部表明自己的態度。這讓原本反對“堡壘計劃”克魯格站到了曼施坦因一邊,況且,他與古德里安向來是“宿敵”。於是,雙方據理力爭、互不相讓,演變成私人恩怨。

正因為高級將領們的分歧不統一,爭論不斷,德軍統帥部遲遲下不了決心實施“堡壘計劃”,時間就這樣被耗去了4個月。現在看來,如果新、老兩代指揮官能夠精誠團結,克服困難,一鼓作氣,“堡壘計劃”還是有勝利的可能。

到了7月,德軍完全喪失了可能獲取勝利的“最佳時機”。

正如莫德爾等人所預見的那樣,蘇軍對深入德軍防線的“拳頭”格外重視。對該地區的增援和防禦不斷加強,儘管此時東線的德軍也在為進攻準備著,但與蘇軍比起來,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首先,自從形成了這個“突出部”後,蘇軍的防禦措施就沒有中斷過。開戰前,蘇軍集中了3個方面軍,兵力達130萬人,火炮19000門、坦克3400多輛,戰機2000多架,更是構築了8道防線,防禦縱深達300公里。

其次,朱可夫為“報仇”,將莫德爾判為主攻方向。因此在北部是蘇軍的重點防範區域,共設置了4個梯隊和大量的預備隊,專等第9集團軍來進攻。看來,莫德爾在蘇軍將領中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尤其是朱可夫,受到的“侮辱”太多了,他要復仇。

讓莫德爾沒有想到的是,蘇軍會“先敵開火”。原來,朱可夫從前線抓到的俘虜口中,得知了莫德爾的進攻時間,於是“先發制人”,進行了一小時的火力急襲,迫使對方推遲進攻2個半小時,好在蘇軍是“亂打一氣”,德軍未受損失。

進攻開始了,莫德爾的7個師在300架飛機的掩護下,由500多輛坦克引導,在90公里的正面實施突擊。卻遇到了高密度的雷場,並在對手炮火、飛機的轟炸下,第一天只推進了12公里,雖然蘇軍損失很大,但架不住蘇軍人多、坦克多。

經過4天的突擊,曼施坦因在南面進展相對順利,但莫德爾很快意識到,這麼打下去將會演變成一場消耗戰,於是命令部隊就地防禦,吸引蘇軍主力,配合南方集團軍群的進攻。在堅守25後,蘇軍的進攻勢頭沒有絲毫減弱,而德軍的消耗卻越來越大。

德軍統帥部同意中央集團軍群后撤,莫德爾節節抵抗,後撤了150公里,儘管德軍損失了10萬人,但也給蘇軍造成了47萬人的損失。同時,在撤退的過程中,還帶走了一萬多蘇軍戰俘,對一路被追擊的部隊來說,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事已至此,曼施坦因的“堡壘計劃”破產了,更要命的是,這場戰役幾乎拼耗掉德軍最後一點精銳。從此,再也不能發動大規模進攻,只得不停地撤退。

如果按照莫德爾的意見,放棄“堡壘計劃”,德軍還有“生機”嗎?

歡迎討論和留言。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的救火隊員》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庫爾斯克會戰,莫德爾沒有信心也沒有能力推進,他策劃的傳統步兵突擊部署,就已經說明了這一點。

對於是否發動庫爾斯克會戰,德軍內部從一開始就存在嚴重分歧。當時德軍剛在斯大林格勒遭到慘敗,多數將領反對代號為“堡壘”的大規模進攻計劃。


曼施坦因認為:

“德軍並無足夠的師數來防守這個從波羅的海起,到黑海為止的綿長防線……德軍要想在東線上造成一個僵持的和局,是已經感覺到時間不多了。要想達到這個目標,則必須採取一種戰略的守勢。”

施佩爾和古德里安也表示了明確的反對,莫德爾指出根據空中攝影偵查,他的第9集團軍很難在這種遍佈野戰工事的地形上前行,除非採取另一種攻擊戰術,否則不如放棄這次進攻。

可是希特勒信心很足或者已經瘋狂了,他瘋狂的相信只有進攻才是最好的防禦,他叫囂道:“庫爾斯克的勝利應當成為全球的火炬。”


兵力對比懸殊

德軍集結了50個師,其中有16個坦克摩托化師,總兵力達90多萬,裝備約一萬門火炮和迫擊炮,近27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2000多架飛機。

蘇軍不甘示弱,集結了三分之一的作戰部隊和飛機,二分之一的坦克和火炮。單單與莫德爾相對的蘇聯中央方面軍,總兵力就達70萬,坦克1785輛,大炮12500門。

蘇軍防禦體系完備

  • 蘇軍在庫爾斯克突出地帶構築了8道防禦地帶和地區,縱深達300公里。
  • 在主要地帶構築4-5道立型戰壕和火力發射點,並聯通起來。為防禦敵坦克突擊,還挖掘反坦克壕,設置地雷場。
  • 把炮兵、坦克和自行火炮的火力同工程障礙物結合起來構成對坦克防禦體系,在所有的部隊和兵團中,都建立了防坦克快速預備隊。
  • 在會戰前,蘇軍作戰飛機已超過德軍,每個方面軍都有一個700-800架飛機的空軍集團軍,偵查並轟炸德軍工事。

1943年7月5日,莫德爾率第9集團軍發起進攻,並順利的突破了蘇軍第一道防線,向前推進了5公里。但次日蘇軍第2坦克集團軍發起猛烈反擊,德軍舉步維艱,一天只推進了幾百米。

莫德爾無奈之下,一口氣投入了5個裝甲師,但是依然無濟於事。到11日,第9集團軍傷亡高達兩萬多,損失143輛坦克,進攻已經乏力。


於是,莫德爾在集團軍群總司令克魯格的默許下,停止了進攻。為了不驚動希特勒,在戰功中隻字不提停止進攻,不聲不響的逐步撤回進攻部隊。

7月12日,蘇軍就轉守為攻,發動了“庫圖佐夫”反擊,雖然莫德爾竭盡全力防守,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在整個庫爾斯克會戰中,雙方投入總兵力達到400多萬,規模之大外整個二戰都是屈指可數的。


邯鄲醉


“堡壘行動”中,甩鍋帝南半部進攻推進最遠35公里,莫德爾北半部進攻僅最遠推進12公里,似乎莫德爾的進攻能力遜於甩鍋帝,但從兩者兵力、裝備質量、技戰術水平、損失上相比較而言,莫德爾的進攻更為理智而甩鍋帝徹底淪為瘋狂的賭徒。由此甩鍋帝對東線德軍造成的傷害也就無法彌補,南線德軍未能守住第聶伯河上的東牆防線,甩鍋帝罪莫大焉!

莫德爾第9集團軍主要突擊力量為第2、4、9、12、18、20裝甲師和第10裝甲步兵師,擁有包括31輛虎式、89輛費迪南德、45輛灰熊在內的753輛坦克自行火炮。甩鍋帝第4裝甲集團軍和肯普夫戰役集群主要突擊力量為第3、6、7、11、17、19裝甲師、大日耳曼裝甲師、黨衛軍“希特勒警衛旗隊”、“帝國”裝甲師和“骷髏”、“維京”裝甲步兵師,擁有包括102輛虎式、200輛豹式坦克在內的1508輛坦克自行火炮。簡單對比可看出,甩鍋帝的南部集群集結了東線德軍精華,實力更為雄厚而且裝備天然的更適合於進攻。反觀莫德爾除了虎式,費迪南德和灰熊只能慢悠悠的爬行,提供遠距離直瞄火力支持,3、4號坦克對蘇T34坦克不具備絕對的技術優勢,讓其在蘇軍密集火力下全力衝鋒陷陣太勉為其難了。

甩鍋帝推進最遠的35公里距離由黨衛軍第2裝甲軍創造。沿別爾哥羅德—奧博揚公路實施正面突擊未果後,黨衛軍第2裝甲軍利用地形實施側翼迂迴,在蘇近衛第6集團軍、第69集團軍的接合部打開缺口,由此推進到奧博揚—普羅霍羅夫卡一線,最終在蘇後援兵力反擊下陷入停頓。莫德爾主要突擊點有兩個,東面第41裝甲軍的波內裡方向和西面第47裝甲軍的奧利霍瓦特卡方向。因這兩個方向同由蘇第13集團軍防禦,相距不遠,也就便於蘇軍的指揮和調動。7月9-11日莫德爾集中第2、4、10裝甲師和第505重型坦克營猛攻奧利特瓦特卡,但未能達成突破進而撕裂蘇軍防線。12日在蘇西、布良斯克方面軍投入反攻下,為避免後路被抄,莫德爾轉入防禦並實施撤退。

莫德爾最初採取與往常德軍不一樣的進攻戰術—先以步兵和工兵相配合,在炮火支援下清除預設雷場,摧毀反坦克炮陣地,打開突破口後再以裝甲集團突入縱深擴大戰果—談不上劣於甩鍋帝傳統的坦克穿刺術,因後期蘇軍對於機械—騎兵集群或者坦克集團軍的使用與此同出一轍。就7月5日當日推進距離而言,甩鍋帝以高於莫德爾二倍的坦克自行火炮損失也不過比他最高多行進了2-3公里而已。要沒狂熱信徒的黨衛軍第2裝甲軍和皮糙肉厚的虎、豹們,甩鍋帝涼開膀子撒著腿能跑35公里?


歷史扒糞機


在德軍將帥中,莫德爾是出名的“擅守不擅攻”。然而莫德爾在庫爾斯克面對的,卻是蘇軍最優秀的防守專家——羅科索夫斯基。


莫德爾在1942年的一系列防禦戰役中,多次挫敗了蘇軍在中央戰線上的大規模攻勢,其彈性防禦的戰術頗值得稱道。但是在庫爾斯克,莫德爾對進攻的部署卻顯得非常拙劣。



首先,莫德爾的攻勢安排就很可笑。他在戰鬥爆發時,讓三個步兵師發動佯攻,但步兵師的進攻疲軟無力,完全被羅科索夫斯基看破,絲毫沒有干擾蘇聯一方的防禦部署。


另外,莫德爾對裝甲兵的戰術指揮也很差勁。一方面,他完全不瞭解自己手中的坦克性能,冒然讓“費迪南”自行火炮充當突擊力量。這種自行火炮火力強,裝甲厚,蘇聯坦克從任何方向幾乎都無法擊毀它,然而“費迪南”卻沒有安裝機槍。結果在蘇聯步兵和炮兵圍攻下,強大的“費迪南”被摧毀了40輛之多(總產量只有90輛)。此外,第一次上陣的250輛“黑豹”坦克多數安排在莫德爾麾下,結果因為車輛故障加上遇上雷場,第一天參戰的192輛“黑豹”就報銷了一多半,幾乎沒派上用場。



另一方面,莫德爾缺乏對坦克進攻戰術的理解,過早消耗掉裝甲兵的銳氣,尤其是德軍坦克盲目消耗在波內裡的巷戰中,導致後續攻勢越來越無力。


相反,蘇聯方面的北線指揮是羅科索夫斯基,在指揮技巧上比南線的科涅夫要高明得多。儘管蘇聯坦克性能處於劣勢,但羅科索夫斯基善於迴避弱點,儘量讓炮兵和步兵消耗德軍坦克。尤其是北線的SU-122、SU-152自行火炮部隊,在壓制德軍“虎”式坦克、“費迪南”自行火炮的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陶慕劍)



陶式防務評論


因為第九集團軍就不滿編,而他們面對的蘇軍比南線還要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