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是古代匈奴人的後裔嗎?

黑土邊疆


有部分學者認為,蒙古人確屬於古代匈奴人的後裔,比如已故著名作家柏陽(郭定生)先生在其著作中就曾用隻言片語闡述出這個觀點。而支持他這個觀點的理由可能有二:


一、由於匈奴是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雄霸草原數百年,形形色色的小部落都對其俯首帖耳司空見慣。所以,蒙古人的祖先有可能先是依附匈奴,或是被匈奴同化,亦或是一直保持自己部族的特徵和獨立,當匈奴衰落的時候他們趁機脫離匈奴的統治,最後逐漸壯大,發展起來。


二、蒙古人本身就屬於匈奴人的後裔,因為歷史上許多古老民族都經歷了從興起到落沒而不斷演化或是重複繁榮的過程。好比一粒種子,從生根發芽到開花結果,再到枝幹枯萎,然後成熟的種子又會落入泥土,隨著季節重複著生命的渴望與精彩。

而事實上,如果我們理清匈奴人的起源、發展與衰落過程,就會發現蒙古人與其並不存直接的聯繫。

匈奴人演化的簡單歷程

遠古時期的匈奴人被史書稱為“葷粥”,因越界劫掠被黃帝趕到了滿目蕭然的草原深處,所以到了商代他們又被稱為“鬼方”。到了西周時期,史學家又稱匈奴為“獫狁”。當週武王率軍挺進朝歌的時候,獫狁趁機侵佔關中,直到周宣王時期大將尹吉甫才將獫狁人走。之後,獫狁與狄、羌等民族統稱為“戎狄”。戰國時期,匈奴以一個獨立強大的民族出現,“匈奴”這個名稱也一直被沿用。


就在秦始皇統兼併六國的同時,匈奴的第一代單于誕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攣鞮頭曼。秦始皇去世後,頭曼單于修築王城,建立政權。當頭曼之子冒頓奪取單于之位後,匈奴帝國發展到了鼎盛。此後,匈奴與中原王朝一直紛爭不斷。西漢末年,匈奴走向衰落,並最終分裂為南北兩部。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南匈奴歸順漢朝。東漢和帝劉肇永元五年(公元93年),北匈奴被徹底擊敗,其中一部分併入鮮卑,另一部分殘餘勢力長途跋涉、踽踽西行,進入歐洲建立匈奴帝國,最終融入今匈牙利。

東漢末年,南匈奴分化成屠各匈奴、盧水胡、鐵弗匈奴及稽胡四部。東晉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人既迎來了新的機遇,也被歷史洗牌。其中,屠各匈奴先後建立北漢、前趙政權,後被後趙所滅,最終融入漢族;盧水胡建立北涼政權,公元439年被北魏所滅,餘部流亡高昌,後來又遭柔然攻擊,最終與當地民族融合;鐵弗匈奴建立大夏政權,同樣被北魏所滅,最後與漢族融合;稽胡經歷五胡十六國亂世的洗禮,部族延續到了唐朝,後歸附唐朝,並融入漢族。


綜上所述,我們很難從蒙古人與匈奴人之間找到蛛絲馬跡般的聯繫。不過,目前還有另一種比較普遍的觀點認為蒙古人是鮮卑人的旁支,而鮮卑的祖先就是東胡,因此可將蒙古人視為是東胡餘脈,而這個被稱為鮮卑旁支的部族叫做“室韋”。實事上,室韋是一個生活在額爾古納河邊叢林之中的古老漁獵民族,與女真人的祖先肅慎(後來的靺鞨)一樣長期保持著自己特有的民族特性。所以,我們有必要尋本求源,再次探尋蒙古人的興起歷程。

蒙古人的起源

蒙古人的祖先叫做室韋,漢語的意思就是森林。顯然,室韋人在額爾古納河畔的叢林度過了漫長的繁衍生息期。公七世紀,室韋的一個分支——蒙兀室韋在孛兒帖赤那(鐵木真先祖)的率領下,離開世代生活的額爾古納河流域西遷到今蒙古的鄂嫩河、克魯倫河及土拉河源頭的不兒罕山放牧。不兒罕山就是如今的肯特山。
(額爾古納河)


然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無奈。為了生存,但凡走出來的人們都要另一番的披荊斬棘,方能爭取到一方立錐之地。但是當時的蒙兀室韋很弱小,遠沒有強大到縱橫捭闔、所向披靡的地步。因此,在不得已之下,他們被迫接受了一個又一個草原帝國的號令,先後成為突厥、回紇、黠戛斯、契丹的附庸,如一顆小草一樣,只能聽從大風的招喚,並得到了一個“蒙古”的名稱。“蒙古”在突厥語中意思是“天”,蒙古語解釋為永恆之火,當然還有部分學者認為是“銀”及“勇士”的喻意。勇士的命運就是在戰鬥中現實自我的價值,恰如英勇無畏的蒙古人一樣,並不是一味的逆來順受、抱殘守缺,只要給他們機會,整個世界都會為之顫抖。


蒙古人的發展與崛起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但人類繁衍生息的節奏不會被打亂。公元10世紀時,蒙古部衍生出乞顏、扎答蘭、泰赤烏等比較強大的氏族。而其周圍也是部落林立,諸如塔塔兒部、翁吉剌部、汪古部、三姓蔑兒乞部、斡亦剌惕部、克烈部、乃蠻部等如雨後春筍一般爆發出勃勃生機。其中,塔塔兒部分佈在今黑龍江省呼倫貝爾市南部及錫林郭勒盟北部一帶;翁吉剌部分佈於呼倫池東南、貝爾湖至哈拉哈河一帶;汪古部靠近長城腳下;三姓蔑兒乞部分佈於色楞格河下游、貝加爾湖以南;斡亦剌惕部分佈於中尼塞河上游;克烈部則分佈在杭愛山與肯特山之間;最後靠近泰山的是乃蠻部。


此時,蒙古諸部雖聲勢赫奕,但仍是群龍無首、一盤散沙,各自為戰。公元11世紀時,為了對抗遼國的壓制,各部建立了一個以塔塔兒為首的“反遼聯盟”。塔塔兒的別稱是韃靼,所以韃靼又成為草原各部的統稱。公元12世紀,反遼聯盟土崩瓦解,蒙古部在合不勒(鐵木真曾祖父)的帶領下異軍突起,並使用“可汗”尊稱,號令所有蒙古人。當時金國已經取代了遼國草原霸主的地位,金國當然不會坐視蒙古的崛起,於是採取“以夷伐夷”策略,在塔塔兒部與蒙古部之間煽風點火,橫挑事端。所以,蒙古部當下並沒有劍指金國,而是掃除頑強的塔塔兒。

合不勒去世後,其弟俺巴孩繼承汗位。後來,俺巴孩在與塔塔兒部的戰鬥中被俘,並被對方獻由金國,最終被金國釘死在木驢之上。之後,俺巴孩侄子忽圖剌也在對塔塔兒的戰鬥中犧牲。此時,蒙古部如一片秋天的樹葉,隨時可能凋零而逝,整個部族都在祈禱出現一位真正的英雄。南宋紹興三十二年(1162)秋,蒙古孛兒只斤部乞顏氏族誕生了一個男孩,父親也速該為其取名“鐵木真”,意為精剛。1206年,鐵木真統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帝國,稱成吉思汗。從此,蒙古鐵騎開啟了縱橫天下的征程。



結語:如果說蒙古人是古代匈奴人的後裔,勢必有些牽引,好比將柔然、突厥、契丹、女真、回鶻、韃靼等遊牧民族一樣,他們雖然都曾在茫茫草原上赫炟一時,也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般的雜糅融合,但各自之間又都保持了鮮明的民族特徵。更何況,一部分遊牧或漁獵民族至少是在其童年時期一直過著怡然自若的生活而不被外面的世界所幹擾,蒙古人的祖先室韋就是這樣一個“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古老部族。滄海桑田,彈指千年,如今的蒙古族同漢族一樣,是一個拋棄狹隘自我、主動擁抱世界的偉大民族,相信各兄弟民族的明天會更加輝煌。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其他看法!


國史春秋


正統上來講形成蒙古族的主體部落來自,(東胡)和,(室韋),兩和說法,現在還沒定論,源自蒙兀室韋的說法是日本學者的論證,而最大的可能性應該是源自,(東胡),源自匈奴那是沒有依據的,匈奴稱霸北方草原時,(東胡),只是被匈奴統治的部落,到鐵本真統一了草原各部族後才形成了以(東胡)部落為主體的蒙古族,它是以當時的草原各部族如,蔑爾乞,克烈,契丹,奈曼,汪古,塔塔爾,巴爾虎,等部落統一後形成的,因為草原各部族從生活習俗,飲食,文化基本相同所以溶合到一起在認同上是比較容易的,而蒙古源自匈奴一說是蒙古科學院,院土比拉說的,他持這種說法的原因無怪乎是想把蒙古國長久獨立性法理化,從理論和歷史依據上來講,他的說法是更本不能成立的,讀歷史的人應該知道歷史上唯一下聖旨保護黃帝陵並祭祀黃帝的是,耶先帖木爾可汗,也就是元朝的泰定皇帝,由此大家就應該明白鐵木真黃金家族其實就是黃帝部族的一個分支,而現在的蒙古族是溶合了草原幾大部落後形成的新的族群,也就類似於我們漢族是以黃帝,炎帝,蚩尤,等部落形成的族群是一個道理,這是我參與討論的一點看法。


與風互語


蒙古人的血統很複雜,甚至有來自裡海北岸的奧塞梯人成分,當然不排除有匈奴成分,但匈奴成分很不重要,蒙古的主要源頭是室韋,還混雜了大量的突厥語民族。

室韋是鮮卑的一支,也是最落後最偏遠的一支鮮卑人。在唐末遷居蒙古草原之前,室韋人主要居住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嫩江流域,時聚時散,東鄰黑龍江流域的黑水靺鞨,西鄰蒙古高原的突厥、鐵勒諸部,南鄰遼河流域的契丹。室韋人以漁獵為活,也有非常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唐朝時期,他們多次斷斷續續的來向唐朝朝貢,但並未引起特別的關注。室韋人不是一個統一的民族,唐朝時期分為二十多個部落,其中最強盛的是在大興安嶺以西、呼倫湖以東的塞曷支部。這些部落不相統屬,所以室韋人雖然彪悍,但室韋民族的戰鬥力很弱。其中,特別需要提及一個在當時並不突出的室韋部落,但他們的後代將大放異彩,他們分佈在小興安嶺以北、黑龍江南岸,《舊唐書》稱之為蒙兀室韋,《新唐書》稱之為蒙瓦部,這就是蒙古人的直系祖先。

840年前後,統治蒙古高原的回鶻汗國瓦解,回鶻人大部分南下尋求唐朝保護,少部分西遷,剩下一點殘存於蒙古高原。這樣,大草原就空了出來,於是室韋諸部瞅準機會,大舉西遷,進入蒙古高原的東半拉。從此以後,他們逐漸被稱為“韃靼”,原因估計是因為其中的塔塔爾部實力過於強大,於是整個室韋諸部被韃靼代表了。此後一段時間,中原陷入五代十國,無暇關照草原諸部,韃靼人在草原上站穩了腳跟。其中的蒙兀室韋也溯黑龍江而上,當時的黑龍江叫做望建河,蒙兀室韋從黑龍江中游來到黑龍江上游源頭附近,即三河源頭,土拉河、克魯倫河、鄂嫩河源頭均在這附近。

此後數百年,蒙古草原處在契丹和金國的管理之下,最初的部落不斷分化瓦解,新的部落不斷重組再早。到了成吉思汗統一草原的前夜,蒙古草原東部都是室韋人的後代,有蒙古部、塔塔爾部、蔑兒乞部、弘吉剌部、山只昆部、合達斤部等等,各部下面又細分成很多小部落,小部落又包括眾多氏族。這是蒙古高原東部的情況。

在西部,還有留在草原上的多個突厥、鐵勒部落,與室韋人共存共榮、相愛相殺,他們也被包括在韃靼人的大概念之中。甚至於今後很長時間內,突厥語部落是才是韃靼中的主導者,室韋部落因為發展落後而淪為參與者。這時的韃靼,依據文明程度,分為生韃靼(黑韃靼)和熟韃靼(白韃靼),生韃靼以落後的室韋人為主,信原始的薩滿教,熟韃靼以突厥語部落為主,信景教,即基督教聶斯托裡派。到了成吉思汗統一之前,這樣的突厥部落主要有克烈部、乃蠻部和汪古部,他們都信奉景教。

另外,在蒙古高原以北,向西伯利亞過度的山地、沼澤地帶,還有大量的突厥語部落,包括黠戛斯、斡亦剌惕、禿麻惕、布里亞惕、拔野古、多攬葛等幾十個部落,他們都與原突厥汗國和回鶻汗國關係密切,被統稱為林木中百姓。

就這樣,到了13世紀初,蒙古乞顏部孛兒只斤氏族的鐵木真統一了上述所有室韋、突厥部落,被尊為成吉思汗。上述這些部落,除黠戛斯外,開始逐漸形成統一的民族,即所謂蒙古族。蒙古族的血統以室韋人為主,混有突厥血統。

其實,鐵木真統一草原的時候,克烈、乃蠻、汪古等突厥諸部的發展程度遠高於室韋諸部,人口也要多得多,之所以說蒙古族血統以室韋為主,以突厥為輔,是因為大部分突厥人沒有融入當代的蒙古族,他們融入了當代的哈薩克族。這就是蒙古西征帶來的問題了,13世紀前60年,三代蒙古人先後三次西征,大量的突厥語部落跟著西征並永遠留在了西征路上,沒有返回蒙古高原。日後,滄海桑田,這些突厥部落逐漸成了哈薩克族的主流,包括克烈、乃蠻、汪古,都是哈薩克族的大部落。同時,西征的蒙古也從西方帶回來不少其他種族的人,其中有一部分也融進了蒙古族,比如阿速特部,他們是奄蔡人的後代,來自裡海北岸的亞歐交界處,在今日的歐洲,他們叫奧塞梯人,生活在高加索山脈,明初一度控制蒙古大權的阿魯臺就是奧塞梯人。

留在蒙古草原和南下征服中國又被趕回來的蒙古人,到了明朝,又發生許多次分化瓦解,分成了蒙古和衛拉特蒙古。所謂衛拉特蒙古,主要就是上面說到的林木中百姓中的斡亦剌惕發展而來的,明朝稱之為瓦剌。後來,到了15世紀末16世紀初,瓦剌西遷到了新疆,旗下的準噶爾部、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杜爾伯特部各自發展,最後基本都在滿清和沙俄的剿殺下所剩無幾了。而留在蒙古高原的蒙古,最終發展成了今日的主流蒙古族,包括內蒙古、外蒙古、東北的大多數蒙古族和新疆的察哈爾蒙古族。

所以說,蒙古族血統混雜的很嚴重,但從文化上講,室韋血統是主流,突厥血統是輔助,而匈奴血統很不明顯。


龍豹雞


蒙古人並不是匈奴的後裔。

這兩者其實沒有繼承的關係。

根據考古和民族學的研究觀點:蒙古民族的真正祖先其實是古代的東胡。

蒙古的族源是東胡,這點已經得到了公論。

當然,在20世紀初期,確實流行過這種認為蒙古是匈奴後代的觀點,其提倡者主要是日本漢學家白鳥庫吉。

這種觀點沒有客觀依據,主要都是基於零星的語言學推測。

例如在《漢書·匈奴傳》中有云:“ 匈奴謂天為撐犁。” 有的人將“撐犁”這兩個字構擬為蒙古語的tngri。

但是,tngri一詞其實是阿爾泰語系的通用詞,無法斷言匈奴屬於哪一個語族。總而言之,這種零星的語言學嘗試,是沒有成功案例可言的。

自1980年代以來,蒙古祖先為東胡說,得到了學界的公認。

東胡,是指生活在內蒙古東部地區,分佈於昭烏達松漠到額爾古納河流域的部族。

這些部族的後裔包括:鮮卑、契丹、室韋-達怛人。

其中,室韋-達怛人的一個部族領袖孛兒帖·赤那,曾經率領部眾從額爾古納河流域遷徙到了蒙古鄂嫩河上游的不兒罕山,在那裡繁衍生息。

孛兒帖·赤那其實就是成吉思汗的祖先。總之,蒙古的祖先為東胡,這點毫無疑問。

當然,在強調蒙古的族源是東胡的前提下,我們確實也不能否認東胡或許曾經兼併、整合過匈奴的一些殘部。


HuiNanHistory


很複雜混沌的一個問題,按史記中說的匈奴人是狄族人,是從古至今在野蠻衝撞文明洗禮中成長融合岀的一個民族,自商周就生活遊牧於蒙古高原,到春秋戰國時期時常入侵中原,久而久之勢成了一種野蠻成性燒殺搶掠的習性,它們依草原而居,居無定所,追逐著牧場河流而生,以牛羊奶汁為食,無紡織衣物,以畜皮為衣,以毯🏠為室,無糧食菜果,身材高大,腿呈羅全狀,無教育道德,,,在與中原王朝的大戰中曾多次危劫華夏民族,自春秋就有攘夷共主掃平夷害的共識,戰國各國修有長城皆為據敵衛民而勞民傷財,自秦漢有多次大規模的修築長城事件,匈奴人鮮卑人,突厥人羗人,塞人,回圪人雜居漠北荒原,形成大小不一的各種勢力和族群部落,互相通婚融合形成了大漢帝國時期的強大勢力,在漢武大帝和其子孫上百年的打擊招撫融合下,匈奴人逐漸融合於漢和其它民族中,猶以五代十國後蒙古高原出現了一個強大的部落自稱黃金家族,到宋中期以形成了強大的勢力,在征戰殺閥中將戰俘弱小民族歸於帳下,經歲月蒼桑基因泥合形成了這種大體格寬額頭臉旁突的民族多三角眼單眼皮,中原人看慣了溫文爾雅知禮友益的中原氏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蒙古一詞有多種板本,以其勢成勢大有所不同,以胡人,匈奴人,準格爾人,東胡,西胡,噠噠而命名,到清康熙年間有了蒙古各部盟之分,也多以其王公貴族命名,如喀爾喀蒙古,衛拉特蒙古,準格爾蒙古之多。定性於歷史紛亂中,是民族融合的產物,打斷骨頭連著筋千絲萬縷難分難解。











94310417小云


基於目前的文獻與考古資料分析,蒙古人可能是匈奴的遠親,兩者無論在血緣還是文化上都存在一定的傳承關係。


一、人種的一致性

上個世紀末到本世紀初,人類學家通過對匈奴的人骨材料分析檢測後,發現匈奴人種的構成是非常多元的(這也與他們四處征戰,不斷吞併其他部落有關),在俄羅斯與蒙古國的匈奴人屬於蒙古人種的“古西伯利亞”型,而我國境內的則為北亞蒙古人種與東亞蒙古人種,之後又混入了少量的歐羅巴人種;

在13世紀以後興起的蒙古人,其主要構成類型是也是“北亞蒙古人種”,這與南北朝時期的鮮卑人種一致,而匈奴人在消亡後,一部分融入了漢族,一部分選擇西遷,還有一部分融入了鮮卑,因此,匈奴人——鮮卑人——蒙古人,三者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血緣傳承關係。


二、語言的相似性

匈奴的語言由於歷史太過久遠,一直是一個頗為難解的謎題,不過,隨著近年研究工作的深入,有學者從歷代文獻中彙總出將近700個匈奴詞彙,經分析後,認為它與阿爾泰蒙古語及阿爾泰突厥語都有相似之處。

對於這一點的解釋是,在匈奴建立的初期,阿爾泰系語言應該還沒分離出突厥、蒙古等不同語系,所以,匈奴人所講的語言與後世幾大分支都存在共同點合情合理,因此,匈奴人與蒙古人在語言上應該也存在傳承關係。


三、軍政體制與文化習俗的相似性

匈奴與蒙古的軍政體制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比如,匈奴有“萬騎長”、“千騎長”、“百騎長”,“十騎長”等職位,蒙古也有類似的“萬戶長”、“千戶長”、“百戶長”、“十戶長”的官職;

信仰上,匈奴與蒙古人都崇拜日、月、山川,以及天和地;

娛樂活動上,匈奴人流行賽馬、摔跤和鬥駱駝,蒙古人也喜歡賽馬、摔跤和射箭,在戈壁荒漠上也流行賽駱駝。


總而言之,匈奴人,無論人種,還是文化、語言,與蒙古人都存在很多相同點,當然,有人也會反駁說,在古代中國眾多的遊牧民族中,由於歷史等複雜原因,或多或少都存在這樣那樣的相通之處。確實如此,但是,從匈奴最後的三種去向上看,他們在中國境內必定留有相當數量的後裔,蒙古人即使一開始是外來民族,當他們到達中國以後,必定會與這些匈奴後裔產生交流與融合,所以,兩者之間的關係至少也能算作是遠親。


阿中說文史


匈奴和蒙古,兩個北方民族都是興起於蒙古高原,都曾稱雄一時,但兩者間隔時長達一千多年,中間還有個非常牛的突厥,所以想搞清兩者關係,先要理清一個思路,答案自然迎刃而解了。

頭曼城,匈奴都城,在今天的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境內,圖為頭曼城遺址。

有人說,歷史就是掠奪與繁衍,在中原以北,只要有人,就算是很小很小的遊牧部落,都有可能發展成龐大的民族。夏商以前,北方有統稱為戎狄的很多大小部落,這裡面就包括匈奴的先祖,按《史記》記載,匈奴源自夏人,當年戎狄一部分南遷被諸侯兼併,一部分帶著較先進的文化遷至大漠南北,在戰國時期建立政權,這就是匈奴。

突厥人的祖山,杭愛山,位於今天的蒙古國中部,海拔3000米。

所以匈奴是個非常古代的遊牧民族,當然是咱華夏一族的成員,他們興於漢,也消於漢,五胡亂華時最後活躍於歷史舞臺,此後消亡,遺留下來的大小部落,有一支當年在匈奴以北,蓋匈奴別種,姓阿史那氏的部落崛起,後來建立政權,叫突厥,在南北朝至隋唐時,不斷分裂融合,一部分被中原王朝兼併,一部分遠走西亞,遺留下來的部落仍在繁衍。

喀喇和林,蒙古二代汗窩闊臺所建的首都,圖為喀喇和林遺址。

而在呼倫池和阿爾渾河流域,當年被突厥統領的部落,有一支叫蒙瓦的在12世紀崛起,他們起初稱為蠕蠕人,在突厥失勢後迅速崛起,處於突厥各部落爭奪中脫穎而出,這一地域就是後來的蒙古人。所以匈奴、突厥、蒙古,可能早先只是北方一個很小的部落甚至一個家庭,在統稱為戎狄的商周時代,小單位匈奴崛起然後統治北方,突厥的先祖只是被統治的一員,幾百年後匈奴瓦解融合,突厥興起統領北方,蒙古的先祖也是被統治的一員,百年後突厥消亡,蒙古崛起。


圖文繪歷史


蒙古人不是古代匈奴人的後裔。蒙古人有他們自己的祖先——古蒙古人。而關於古代的匈奴人的後裔目前學術界比較主流的觀點是:古代匈奴人的後裔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在漢武帝擊敗匈奴後與漢民族融合了的南匈奴;另一部分是被漢武帝擊敗之後逃亡到了歐洲的北匈奴。

南匈奴的後裔

匈奴在中國的北方活躍了幾百年,與中原王朝征戰不斷。

我們知道,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打到了匈奴的老家,封狼居胥!

之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就再也沒有了匈奴人的身影!

也就幾乎在與匈奴被大漢擊潰的同時(公元一世紀後),匈奴分成了南匈奴與北匈奴兩支。

其中南匈奴遷往內地,在後來漫長的歲月中與漢民族融合(現今的甘肅、陝西一帶)。

那麼北匈奴又去了哪裡呢?

北匈奴的後裔

據記載,北匈奴在衛青、霍去病擊潰之後而兵敗西逃!

此後大約300年,突然在歐洲東部出現了一支強大的自稱為“匈人”的騎兵隊伍。

在隨後的幾十年裡,他們戰無不勝,所向披靡,席捲了歐洲大部!而後在匈牙利平原上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帝國——匈牙利!

現代很多學者通過考查,從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方面進行了比較後發現,“匈人”在祭天地鬼神、拜日月、歃血為盟等方面與匈奴人非常相似!

甚至連匈牙利語也與我國甘肅境內一些地區的地方方言極為相似!

後來,考古學在新疆發現了一個古墓群,而通過出土物來看,其陪葬品竟與公元9世紀匈牙利國內墓葬的陪葬品十分相似!

.........

因此,種種跡象都表明,當年那支突然出現在歐洲東部,並席捲整個歐洲的“匈人”騎兵,其來源正是被衛青、霍去病擊潰而西逃的北匈奴後裔。

也就是說,現代的匈牙利人,正是北匈奴人的後裔。


暗夜思考


感謝提問。

蒙古人不是古代匈奴人的後裔,而是東胡人的後裔。

在秦朝之前,中原王朝北部的少數民族中有兩個比較強大的政權,分別是匈奴和東胡,他們瓜分了北部的遼闊草原。根據歷史史料和史學家考證,東胡正是後來蒙古族的嫡親祖先。

匈奴人的前世今生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史記•匈奴列傳》

司馬遷認為匈奴人的祖先乃是夏朝的遺民,經過繁衍成為了匈奴。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之後,崛起的匈奴人開始在蒙古草原上放牧。

匈奴人羨慕中國的地大物博,心嚮往之,經常侵入內地劫掠。在戰國時期,趙國名將李牧曾經大破匈奴,但絲毫沒有影響匈奴的崛起。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秦、趙、燕三國的長城連在一起,抵禦匈奴,而匈奴懾於秦國的強大,著實消停了幾年。

秦末戰亂之際,匈奴再度強大,在冒頓單于的率領下,匈奴東征西討,很快在蒙古草原上建立了霸主地位,甚至在漢朝初年逼迫漢朝以和親來維繫和平。

然而不幸的是,武帝即位之後,開始轉變策略,對匈奴大舉用兵。衛青、霍去病等名將輪番上陣,將匈奴人的無敵神話徹底粉碎。強大的匈奴終於分裂。東漢時期,竇憲率漢軍和南匈奴騎兵,在漠北重創北匈奴。

損失慘重的北匈奴在漢軍撤退後又遇到了東胡後代鮮卑人的挑戰,並接連失敗,無奈之下的北匈奴只好西遷。

北匈奴遠走歐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爾加河地區(今天的俄羅斯韃靼自治共和國),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亞),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

東胡人的演變

東胡人最早與匈奴人都是蒙古草原的霸主,但是匈奴自冒頓單于繼位後,將東胡人徹底擊敗。

東胡人失敗之後,除了被匈奴俘虜的族人外,其餘部分退居烏桓山和鮮卑山,分為烏桓和鮮卑二族。烏桓被曹操征伐之後衰落,鮮卑一族漸漸崛起。

鮮卑之後又有蒙古與契丹,均是鮮卑族後裔。

另一種說法

東胡是一個部落聯盟,其語系包括蒙古語族和通古斯語族。而東胡在與匈奴競爭霸主失敗後,逐漸演變出與現代有關的民族,便是蒙古族、鄂溫克族、達斡爾族和滿族。

結語

東胡是蒙古人的祖先無疑,但是無論是哪個民族,諸如匈奴、東胡、鮮卑等,都是我國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盛夏一抹清涼


不是,蒙古族是東胡後裔,東胡被匈奴擠壓到了大興安嶺一代,同族比較著名的有鮮卑烏桓,甚至契丹人都有很大淵源,語族上都屬蒙古語族,,而匈奴應該與突厥聯繫好大,都屬突厥語族,很可能突厥是匈奴人後裔,,,不過蒙古語族,突厥語族,通古斯語族都屬阿爾泰語系,應該是草原森林民族之間相互影響,關係都算密切,也一直是漢族北方強敵,從東胡到匈奴到鮮卑到柔然到突厥到契丹到女真到蒙古到滿族,,,兩族群之間的戰爭史一起構成了中華文明發展史(當然了,西南方南方各個少數民族也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大都屬於漢藏語系),如果七大語系劃分準確,中華文明圈內主要是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兩種,另外有部分南島人,比如說臺灣高山族平埔族,日本蝦夷人,甚至東南亞包括印尼菲律賓馬來等,,,不過南島語系很可能源於漢藏語系,韓國日本混血太嚴重,語系好像不太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