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粗糙 运营逼氪 玩家挑剔 武侠游戏国内遇冷谁之过?

文|akAyc

图|来源网络


武侠作为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与积淀,现已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之一。武侠小说自古以来就是武侠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虽然在网络文学大行其道的今天,武侠小说已经逐渐失去热度,但在不少人心中,却依然保有对武侠文化最真挚的热爱。

作品粗糙 运营逼氪 玩家挑剔 武侠游戏国内遇冷谁之过?

在国内的电子游戏市场中,并不缺乏以武侠文化为题材的游戏,比如早期的《金庸群侠传OL》、《仙剑奇侠传》、《剑侠情缘》,再如近些年的《天涯明月刀》、《逆水寒》、以及《雨血》系列游戏,它们在各自的时代中都算是相当热门的武侠游戏。即便如此,相较于在全球市场表现火爆的《英雄联盟》、《绝地求生》来说,武侠游戏在玩家数量上依然同它们有着巨大的差距。

那么问题来了,在武侠小说没落之后,为什么现在连武侠游戏都鲜有人玩了呢?


玩法单一,换壳说事

题材遇冷并不能够说明武侠文化不再被人们所喜爱,近年来几乎每一款全新的武侠游戏在上市之初都会吸引很多玩家前去尝鲜,就足以证明玩家依然热爱武侠文化,并对该题材的游戏抱有期待。就拿在12月19日开启公测的手游《新笑傲江湖》来说,首个服务器在公测当日上午10时开放,到下午2时就已经进入爆满状态,当日晚6时左右排队人数已有600余人。

作品粗糙 运营逼氪 玩家挑剔 武侠游戏国内遇冷谁之过?

综观国内的武侠游戏,虽然游戏的场景、人物、服饰、环境、对话看上去都有模有样,充满武侠气息,却并没有打造出武侠小说里所描绘出的“短兵相接、快意恩仇、轻松自在却又危机四伏”的侠客江湖,绝大部分武侠游戏中的职业设计和玩法依然是从网游职业的经典铁三角配置——“战法牧”换皮改造而来。

作品粗糙 运营逼氪 玩家挑剔 武侠游戏国内遇冷谁之过?

适度的换皮尚能被人接受,一旦市场被这种换皮游戏大量充斥,毫无差异性的游戏体验只会让人觉得越来越无趣。无论是被誉为国风经典的《剑网3》,还是曾以“你想要的,必将实现”为宣传口号的《天涯明月刀》,在早期宣传的时候都在竭力向玩家展现其自身独到之处。不过,当把这些表面的华装剥离后就会发现,它们依然没能摆脱铁三角式职业设定下的传统玩法。面对这些玩法几乎一样的游戏,除了那些不在意玩法好坏的IP死忠粉、有钱没处砸的土豪大佬以及某些虚拟角色的颜控外,谁还会有动力长久玩下去呢?


质量粗糙,瞎玩噱头

几乎所有武侠游戏开发商在宣传自家产品的时候,都会极力宣称自己的游戏是在向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武侠文学致敬。但是致敬归致敬,产品归产品,拿不出好的产品,又怎么谈得上致敬呢?笔者认为,一款游戏只有在保证自身游戏质量和游戏体验的前提下,才有资格向中华历史当中某个重要的文化分支进行致敬,否则极容易成为后人的笑柄。

作品粗糙 运营逼氪 玩家挑剔 武侠游戏国内遇冷谁之过?

事实上,现在市场上很多打着诸如“致敬心中不灭的武侠情怀”、“还你一个真实的武林”、“重塑百年武侠梦”等口号的武侠游戏,不仅质量相当粗劣,而且还在用着卑劣的手段利用大众的情怀捞钱。这就导致很多人看来,“武侠游戏”几乎已经成为“重氪巨肝的换皮渣作”的代名词。


粗暴运营,肆意圈钱

国内不少玩家都认为国外的游戏比国内的游戏好,国外的游戏比国内的游戏更良心,国外的游戏比国内的游戏更让人有玩下去的动力,这样的观点并不是崇洋媚外,更不能和“国外的月亮比较圆”一句划等号。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点产生,是因为国外的游戏公司在通过游戏获取收益方面所使用的手段相较于中国的游戏厂商们来说更加合理,更容易获得玩家们的认可。

作品粗糙 运营逼氪 玩家挑剔 武侠游戏国内遇冷谁之过?

反观国内的游戏,不仅在运营方式上采取“杀鸡取卵”的手段,在游戏进程方面更是将玩家牢牢捆绑,体验自由度极低……最可怕的是,这种粗暴的运营方式和处处设卡的游戏规则居然还有不少玩家低头接受!这无疑为国内粗制滥造的“武侠游戏”搭建了可供生长的温床。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觉得现在的当务之急并不是要求国内的武侠游戏开发商们作出多大改变。只是希望他们能够直面国际大厂的游戏佳作,认清自身差距,学习借鉴它们的优点,在后续推出的产品中有所体现。毕竟小的纰漏可以通过一两个补丁的迭代进行修复,但让整个市场的大环境发生改变,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达成的事。

此外,笔者希望玩家们也能坚定自己对好游戏的评价标准,以公正健康的心态去看待武侠游戏。玩家作为游戏市场当中的消费者,有权利对毫无诚意的渣作采取不迎合、不妥协的态度,相信当渣作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佳作自然就会到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