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庆余年》为例,说说古装剧为什么总比现代剧受欢迎

尽管网上提前泄露了《庆余年》的所有播放资源,但更新日来临后,观众们对这部好剧的热情不减。热搜照常上,热度挤爆棚,连带着各位主配角的零零总总也被扒了个干净。剧不够看的观众已经要靠看拍摄花絮来续命了。回想下这一年来哪部剧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少人都会说:《庆余年》、《知否》、《东宫》、《陈情令》。再多想想,可能还有部《都挺好》,其他的貌似都泯然众人了。

以《庆余年》为例,说说古装剧为什么总比现代剧受欢迎


有没有发现,近些年来,给观众留下更多印象的爆款剧,大多是古装剧。尽管限古令一年比一年严格,还是挡不住我们想要看古装的心。热度持续了几年还没有减退的《琅琊榜》和《甄嬛传》也是古装剧,跟现代贴边的《伪装者》则是年代谍战剧。同样都是胡歌的作品,制作也算得上精良,跟《琅琊榜》和《伪装者》同期播出的《大好时光》,早就在观众心中没了姓名。

以《庆余年》为例,说说古装剧为什么总比现代剧受欢迎


更让人惊讶的是,现在徘徊于一线的各位小花的成名作,基本都是古装剧。比如杨幂靠着《宫》走红;赵丽颖靠着《花千骨》大火;刘诗诗有《步步惊心》傍身;唐嫣也一直在吃着《仙剑三》的余粮。

以《庆余年》为例,说说古装剧为什么总比现代剧受欢迎


是演员的演技撑不起现代戏?显然不是。胡歌这种实打实的演技派,都要被现代戏打脸,这个结论显然说不通。是演员的形象只能靠古装来衬托?那几位一线花的颜值可一直是在线的,现代装也足够让观众多看几眼。既然不是演技的锅,也不是形象的锅,那只能说古装剧和现代剧在本质上就有区别。

以《庆余年》为例,说说古装剧为什么总比现代剧受欢迎


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古装剧更好看,就用《庆余年》为例,探探他俩为什么会差距这么大吧。

古装剧限制更少,可以融入更多的精彩元素。现代剧类型固定,不管演什么都要谈恋爱,难免审美疲劳

这观点一出,很多朋友都要反对,古装剧都被挤兑成什么样了?三审四审都不能过审。现代剧遍地开花,你还说古装剧受限制少?

以《庆余年》为例,说说古装剧为什么总比现代剧受欢迎


这里说的限制,并不指那套严格的官方标准,和苛刻到不近人情的集数限制。不管你承不承认,古装剧都能比现代剧承载更多的戏剧元素和故事类型。

想想古装剧里都有哪些细分类,我们就能看懂这里面的门道了。仙侠剧要披着古装衣服演;宫廷权谋剧也要依托古代背景;古偶剧持续三生三世;宫斗剧有一群娘娘争奇斗艳,还有各种古代才有的职业,什么画皮师、修道人、巫师法师加太医,个个都要在古装剧里才活的下来。随着国产剧不断的发展,古装剧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倾向,耽改剧和沙雕妖怪之类的神奇存在也开始走红,外加现在网剧播放平台资源较多,架空历史也逐渐被接受,古装剧还是大有可以发挥的空间。前提是不要再被拼命的限制播出集数。

以《庆余年》为例,说说古装剧为什么总比现代剧受欢迎


现代剧可发挥的类型就要少了很多,我们生活在蓝天白云下,生活安乐,无病无灾,要搞点戏剧冲突可真不是件简单的事。如果现代剧不掺入些奇幻元素,比如《动物管理局》中硬把建国后不能成精的妖怪弄成了转化者,那么现代剧就显得过于平淡。演来演去也不过是无脑发糖甜宠剧;披着工作外衣偷偷谈恋爱的职场剧。好不容易来了个刑侦元素十足的《破冰行动》,年轻的主角还要被扣上无脑冲动的帽子,缉毒都无法停止他要谈恋爱的步伐,说好的英雄出少年,搞个智商还行的男主角怎么就不行呢?

以《庆余年》为例,说说古装剧为什么总比现代剧受欢迎


同时,现代剧的故事背景离观众太近,几乎没有距离,而服化道等方面难以做到天衣无缝,毫无纰漏,结果台词和故事往往就沦为大型找茬现场,请看《我的真朋友》中的弹幕,绝对比狂怼暗讽笑料不断的德云社相声还有笑点。

《庆余年》就是一部融合了多种冲突机制的古装剧,不止有权谋和成长,还有古代的武侠元素以及国与国之间的争权纠葛。编剧还脑洞大开,把科幻元素也融合了进来,外加谍战元素和诗词歌舞,台词间徘徊着挥之不去的沙雕元素,除了不能成精,简直就要把古装剧中的要素CUE全了,能不好看吗?

以《庆余年》为例,说说古装剧为什么总比现代剧受欢迎


古装剧更容易给角色发“盒饭”,“可爱死了”比一直活着更能调动观众情感的变化

看剧的观众总想追求一个大团圆的结果,总不喜欢看编剧发太多“盒饭”,可古装剧之所以好看,海量发放的“盒饭”可是起了大作用。

谁不想看恶人下台,好人得胜呢?那么恶人怎样下台最爽,当然是去死喽。

以《庆余年》为例,说说古装剧为什么总比现代剧受欢迎


但《庆余年》中的放饭套路好像有点不同,好好的把范闲身边的守护者滕梓荆给改编死了,多少人要给编剧寄刀片,因为心疼顺丰邮费才停下了双手。后面要领盒饭的还不少,第二季第三季播出后,范闲的兄弟、姑姑、伙伴和父亲都要排队吃盒饭,更别提那些一上场没几秒种就被杀的NPC们了。

以《庆余年》为例,说说古装剧为什么总比现代剧受欢迎


别骂编剧,古装剧中好人领盒饭的情况还少吗?想想《甄嬛传》中的眉姐姐和淳儿,看看《延禧攻略》里的白月光富察容音,再品品主角直接下线的《琅琊榜》。古装剧里多少感动人心的正面角色都是被强行击毙在了剧里,细算起来,编剧们的刀片恐怕都能填满太平洋了。

以《庆余年》为例,说说古装剧为什么总比现代剧受欢迎


再看现代剧,盒饭就节省多了,顶多想弄死个人,编剧也就只能挥起他们“癌症、车祸和失忆”的三板斧,来硬凹出一个毫无新意的虐点。观众看多了,也就心烦了。不要问为什么在古装剧中一场感冒都能下线的角色,为什么到了现代剧里就能祸害活千年。毕竟我们都活在和谐社会,只要注意身体健康,不遭遇下线三板斧,不有事没事的想跳楼,在现代剧里死人是个考验智商的力气活。

不愿找虐的观众,每次看到角色领盒饭,还是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变化,眼泪不止带动了纸巾用量的提升,还丰富了剧集的好看程度。因为悲剧永远比戏剧更有力量,更能煽动观众的情绪,即便知道哪些虐点都是故事里的事,也免不了替古人落泪的同理心。

以《庆余年》为例,说说古装剧为什么总比现代剧受欢迎


不少的现代剧,别说是弄死个正面角色,就是个大反派都死不了,戏剧冲突难以突出,又怎么会好看呢?

但广大现代剧的幕后操手们也不是吃素的,想尽了各种办法来增加死亡以外的冲突。典型的方式就是故意把时间线拉长,把人物几十年中最高能的片断都浓缩进几十集的电视剧里,《在远方》用的就是这个方法,剧情确实比浅显的青春职业剧要好看太多,可是过大的时间跨度,也无形中抛弃了一部分年轻的观众。没别的原因,代沟过大,实在看不懂啊。

以《庆余年》为例,说说古装剧为什么总比现代剧受欢迎


大众在娱乐心理之下,隐藏了一颗还有求知欲的心

古装剧不是历史,但你阻止不了很多观众都喜欢把古装剧当历史看。《庆余年》是部典型的架空历史剧,历史上并没有一个朝代能与之对应,但观剧的同时,还是有不少观众乐于查找影评,把剧中的服化道研究了一个遍。范闲狂背古诗的桥段还带动了一下双十二期间《唐诗三百首》的销量。部分中小学语文老师还就《庆余年》科普了一下作文知识。

以《庆余年》为例,说说古装剧为什么总比现代剧受欢迎


一边看剧一边学习,得到放松的同时还没有玩物丧志的内疚,这生活谁不愿过?

现代剧可就没有那么好运了,就拿行业剧来说,不够专业是它们的通病。观众拿出了生命中的几十个小时来观剧,结果只看到一堆打着工作旗号大谈恋爱的俊男美女,还不如看明星直播来磕颜值来的经济实惠。而家庭伦理剧也不过是把日常的鸡毛蒜皮集结到了一处,看完之后除了吐槽一下剧中的婆婆媳妇不靠谱,还真就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收获。

戏剧冲突弱,元素太单一,千篇一律的恋爱发糖,现代剧要想像古装剧一样受欢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