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中,朱棣死后秘不发丧,用咸鱼掩盖气味,历史上真的是这样吗?

孤独的爱影室


对于帝王之死,秘不发丧者必事出有因,或是战争焦灼时稳定军心,如成吉思汗死于西夏中兴府时;或是储位不定时谋立大统,如秦始皇死于沙丘时。朱棣是在第五次北伐回师途中病逝,此间确实出现了秘不发丧的事情,但这个事情并不是因为害怕剧中所讲的汉王、赵王的威胁,此时的二人一个获罪、一个就藩,根本没有兵权,亦不在随征的军中。按照史料的记载,当时杨荣、金幼孜担心距离北京较远,二人与太监马云商量后秘不发丧,防止军中将领出现异动,并熔锡为棺,将朱棣封于棺中,并没有臭鱼这么招人耳目的事情,此事在历史上称为“榆木川之变”。



汉、赵二王并无太大威胁

从人物所在的历史时间来看,朱棣第五次北伐是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正月至七月,该年正月,鞑靼部首领阿鲁台率军进犯山西大同、开平等地。朱棣闻讯后调动山西、山东、河南、陕西、辽东五都司之兵于北京、宣府集结待命,准备开赴漠北征讨,这个时间点能够解开剧中诸多历史漏洞。



先说汉王朱高煦,他确实觊觎储君之位,永乐二年(1404),朱棣就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太子一旦立下,按朱元璋定的规矩,剩下的成年皇子就要封王赴藩,此时的朱高煦受封汉王,藩地在云南。朱棣毕竟是藩王出身,朱高煦不愿就藩也就没在督促,可他与太子朱高炽明争暗斗许久,表露出夺嫡野心,到了朱棣第二次北伐回京后,发现了他的诸多不法之事和不臣之举,于是剥夺了官服,还囚禁起来。朱高炽出面求情之后,朱棣剥夺了汉王两卫军权,直接赶往改封的山东就藩,这时候是永乐十五年(1417)。赵王朱高燧就更加离谱,永乐二十一年(1423),朱棣病重,他策划毒杀朱棣后起矫诏废太子,然后继承大统,因被告发而身败名裂,差点让朱棣处死,又是朱高炽好言相劝才躲过一劫,但待罪之身也终遭弃用,更别提随军出征了。


那么这里就得问剧中的三大营不是在此二人手中吗?下面来看看三大营是怎么回事。这个三大营的建制是洪武初年所设,本属大都督,朱棣夺权成功后,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底迁都北京,将这个建制一分为二,留南京一套京营班底,北京另创京师三大营。这个北京京营分为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故有三大营之称。其中的五军营是朱棣起兵时的嫡系步骑精锐,也是三大营之最,五军是由中军、左﹑右掖军和左﹑右哨军组成,这五军首任长官分别由张玉、朱能、李彬、徐忠、房宽担任。但张玉战死后,朱棣设五军总兵一名,首任总兵为丘福,这个人便是朱高煦的死党,所以剧中借此将五军营说为汉王掌管,估计与此有关,但丘福在永乐七年就战死,所以朱高煦即使能用的动五军营,也是永乐七年之前的事。

“以安远侯柳升、遂安伯陈英为中军;武安侯郑亨、保定侯盂瑛为左哨,阳武侯薛禄、新宁伯谭忠为右哨;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为左掖,成山侯王通、兴安伯徐亨为右掖;宁阳侯陈懋、忠勇王金忠为前锋”。——《明史》

在丘福死后,朱棣对三大营改制,五军营也更换统帅,并以张辅为总兵,这个张辅是个实打实的太子党,所以五军营理当与太子亲近。而剧中说的三千营属于朱高燧,这个更加离谱,三千营的建制起初是以三千蒙古骑兵为基础,所以才有三千之名,后扩编成军,纯骑兵建制,但并不是冲锋杀敌的职能,而是分为五个司,分掌皇帝的旗 ﹑舆服﹑兵仗金鼓、御用宝物,属于仪仗职能。神机营就更不用说了,承担火器攻击的军队,也是分为中军、左、右掖和左、右哨,中军设四司、哨军设三司。在朱棣第五次北伐时,同样是以中、掖、哨为统軍模式,三大营的提督内臣、统兵武臣皆是只对皇帝一人负责,除了朱棣本人,谁也没有调动之权,更别提不在军中的汉王、赵王。



反倒是剧中提及了朱高炽调动备倭兵,这个按照明朝的军制看,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明朝为筹划海防,在沿海地带创设备倭兵,这个与卫所制度相辅相成,但又不完全一致。卫所是以军户为基础抽调军人,而备倭兵是沿海地带的户民“四户一丁”抽调而建,但也是以卫所的形式操守驻防,主要分设南京至福建一带、山东一带。朱高炽受命监国,从内阁到兵部,朱高炽的嫡系都担当重任,调兵是行得通的。综合来看,朱高炽的储位是比较稳固的,汉、赵二王并不能在此时带来威胁,所以剧中的挂臭鱼防二王是杜撰而成。

榆木川之变

朱棣第五次北伐并没有获得太大成果,也没有剧中那么多交战,剧中说的马哈木早在永乐十四年(1417)就死于与阿鲁台的内斗中,剧中的脱脱不花是永乐二十年(1422)出生,朱棣第五次北伐时,他才两岁,也先此时都还未出生,这些都是剧中杜撰的事件。朱棣大军北伐的目标是阿鲁台,明军从二月追寻到六月,都未见到阿鲁台的身影,所以朱棣在六月十七日便下令班师。此时明军的位置在今蒙古境内哈剌哈河下游的答兰纳木儿河,班师至七月十八日,朱棣便病逝,此时的位置在榆木川。榆木川的位置在今天饱受争议,一说是河北沽源县北、一说是多伦县西北蔡木山与克什克腾旗交界处、一说是多伦县东南三道沟林场、一说是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东南。


“杨荣、金幼孜入御幄密议,以六师在外,离京尚远,乃秘不发丧,亟命工部官括行在及军中锡器,召匠人销制为椑,敛而锢之,杀匠以灭口。命光禄官进膳如常仪,号令加肃,比入境,寂无觉者。”——《智囊全集》

但不管位置如何,《明史》中讲到这个地方离北京还是比较远的,此时在朱棣帐中的并不是剧中提到的杨士奇,而是“三杨”之中的另一位杨荣,朱棣五次北伐都带着杨荣随军作为军事顾问,另一位就是朱棣的智囊金幼孜。朱棣驾崩以后,随行太监马云不敢发声,于是就秘密的向杨荣、金幼孜汇报,杨金二人认为距离京师太远,恐怕将士知道皇帝驾崩后难以控制局面,又因在敌境,消息传出后,倘若敌军趁机来袭更加难以应对。故而就找来匠人熔锡为棺封存朱棣遗体,然后将匠人杀之灭口,为了掩人耳目,金幼孜令马云“所至朝夕进膳如常仪,益严军令,人莫测”。


或请因他事为敕,驰报皇太子。二人曰:“谁敢尔!先帝在则称敕,宾天而称敕,诈也,罪不小。”众曰:“然。”乃具大行月日及遗命传位意,启太子。荣与少监海寿先驰讣。既至,太子命与蹇义、杨士奇议诸所宜行者。——《明史.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三十六》

军中的隐瞒工作做的天衣无缝后,太监马云建议写一封赦令送给太子,告诉太子提前准备登基与国丧。但二人觉得赦令是皇上还活着才可以写,皇上去世了就不能写,否则就是矫诏,因此只是按照朱棣去世前的遗嘱草拟了传位诏书。次日,杨荣随御马监少监海寿先行动身回京,欲将遗诏和朱棣驾崩之事报于太子,到了八月一日,杨荣抵达京师,朱高炽得到消息后派朱瞻基前往开平奉迎朱棣梓宫,可见此时朱瞻基并没有随军从征。朱瞻基到达军中时,此时的北伐军已经进入明朝境内,算是安全回到国中,朱瞻基宣布成祖驾崩、太子即位,改年号为洪熙。


在这次政权过渡中,杨、金二人处理的比较妥当,秘不发丧主要是为了稳定尚在境外的军队,当然也有防范汉、赵二王作乱的意思,这种防范最主要的还是担心军中有人向二王传递消息。而将军队平稳带回后,保证政权稳定的过渡才是关键,后来朱瞻基平叛朱高煦并没有耗费太大工夫,而且削朱高燧兵权时,他也只有三卫护卫兵,成不了大气候。所以剧中对于汉、赵二王的描写过于夸大,且臭鱼之法也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两,与真实历史有所出入。


棍哥观史



朱棣死后的确是秘不发丧的,但不是用咸鱼掩盖气味,而是收集锡器融化打造成桶装把朱棣放在里面封好,这样保存了朱棣的遗体,朱棣其实是在攻打蒙古班师回朝的路上,因为事发突然所以当时随行的大臣杨荣决定秘不发丧,因为但是太子朱高炽的确是朱棣选定的储君,但是皇子朱高煦也一直对皇位垂涎不已,为了防止有变就只能秘不发丧处理。


并且为了防止消息泄露,打造锡器的人事后都被灭了口,并且随行的人一日三餐给朱棣送,这样一直回到京城都没有人朱棣已死的消息,就这样朱高炽登上了皇位,杨荣功不可没,事实证明朱高炽也的确是一位好皇帝,就是有点短命,实属可惜。



婉兮历史


先说一下史实,在永乐朝,朱棣作为一个不服就干,干就干死的狠人,在顺利的从靖难之役中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后,在南京没消停几年,就把大明朝的首都迁到了北京,并且在北京接着发言不服往死里干的精神,先后五次御驾亲征,远征对大明朝有巨大威胁的蒙古,在第五次带领队伍亲征回北京的路上,这位雄才大略的大明永乐皇帝终于恋恋不舍的闭上的眼睛,享年六十四岁,由于在外,没办法让政权稳定交替,所以确实在当时采用的封锁消息的手段,秘不发丧,一直到把朱棣遗体安全运到北京城,才公布此事。


但电视剧里,把秘不发丧的桥段演绎成用咸鱼掩盖气味,这简直是胡扯八道,估计编剧当晚喝高了,把秦始皇死后用咸鱼的段子给写进去了,那么当时到底用什么办法呢,在下面揭秘。

朱棣死于永乐二十二年的8月的盛夏,地点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的榆木川,去过这边的朋友估计知道,这个地方在夏天的时候其实也不算太热,所以朱棣的尸体并不会那么容易腐烂,其二,在处理朱棣尸体上,采用了用锡打造内棺完全封闭的方式,这样可以有效的阻断空气中腐败细菌的侵入,所以根本就不会用什么咸鱼的方法遮盖尸臭,因为就算有味儿根本就散不出来。


老猪的碎碎念


在历史上朱棣去世后确实有密不发丧。但是并没有用咸鱼掩盖气味,用咸鱼掩盖气味完全是编剧的瞎编。

按照《明史》的记载,朱棣在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最后一次北征蒙古回来之后,在苍崖戍突然感到身体不舒服,在到达榆木川的时候病情加重,朱棣预感生命将终,于是下了最后一道命令,把皇位传给皇太子,最后驾崩,年仅65岁。不过朱棣的去世在当时确实属于突发事件,随行的大臣不知道怎么办。而且朱棣随行的军队都是当时京兵,这导致北京城的兵力短缺,而城中拥有军队的是赵王朱高燧,这使得局势就变得很微妙。

在这个时候,随行的太监马云和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密谋密不发丧。《明史纪事本末》记载说杨荣是主要的制定者,他认为大军离京师太远,现在先密不发丧,以防止出现变化。在密不发丧的计划制定之后,杨荣等人像往常一样给朱棣的住处提供衣食,暗中用锡打造内棺收敛朱棣的遗体。随即杨荣协同宦官御马监少监海寿偷偷跑到了北京,向监国的皇太子朱高炽报告情况。于是朱高炽派自己的儿子皇太孙朱瞻基前去迎接带着朱棣遗体的队伍。在临行前,朱瞻基询问:

“出外有封章白事,非印识无以防伪。”

外出办事到时候传递书信需要有信物作为凭证,便于防止伪造的命令。朱高炽认为很对,但是一时间又没有合适的信物,于是咨询杨士奇的意见,杨士奇出言可以把东宫的图书作为信物交托给朱瞻基,回来就还回来。朱高炽同意了杨士奇的主意,他对儿子朱瞻基说如果有事情,就以这个东宫图书作为凭证,反正这个东宫图书这个信物不久就要给你,你可以把它留着。

最后朱瞻基出北京城,前去和北征大军会和。最后在雕鹗谷和北征大军会和,朱瞻基在军中发丧。最后带着大军来到了北京的郊外,朱高炽迎接朱棣的棺椁进入仁智殿,至此大事告终,最后葬朱棣于长陵。朱高炽登基称帝,改元洪熙。

其实从朱棣去世到朱高炽迎接朱棣的棺椁不过二十一天的时间,而且杨荣等人用了十二天就跑回了京师向朱高炽报告当时的情况,所以这样的时间,根本没有必要像电视剧《大明风华》里需要咸鱼掩盖气味,因为内棺都是锡封的。


人者仁义也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大名风华》中,朱棣死后秘不发丧在历史上是真的,而用咸鱼掩盖气味纯属原著作者及导演编剧为了剧情饱满杜撰的,是假借了秦始皇死后秘不发丧的历史桥段,朱棣死后用咸鱼掩盖尸体气味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那我们来说一说,朱棣死后为什么要学秦始皇、刘邦、成吉思汗一样秘不发丧呢?又怎么样掩盖尸体气味的呢?

行军途中如果泄漏朱棣死讯,会导致军心不稳,很可能出现哗变或遭蒙古兵突袭。

辛卯,崩,年六十有五。太监马云密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谋,以六军在外,秘不发丧。《明史·卷七》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朱棣死于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师途中的榆木川(海拉尔大兴安岭西坡一代)。实际上,朱棣在第五次出征前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加上几个月的鞍马劳顿,回师途中就病重了,弥留之际召见英国公张辅,遗诏传位太子,第二天就驾崩了。

行军途中,主帅死亡本就是一件非常忌讳的事儿,而此时又是回师途中,如果冒然发布朱棣驾崩的消息,将会导致军心不稳,出现不可控的情况,比如:很可能会出现军官领兵哗变,自立为王,或者鞑靼阿鲁台部知晓朱棣驾崩的消息后会进行突袭,出于这两方面的考虑,朱棣近侍太监马云,连夜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商量对策,最后决定秘不发丧,朱棣车驾饮食公文传递一切照旧。而后几个人还因为遗诏的事儿起了点小争执,有人建议以其他名义写道敕令通知太子,杨、金二人则认为:“先帝在世时诏令称‘敕’,如今皇上已经驾崩了如何称‘敕’,如此是为诈,罪不小。”二人这是担心事发后会落个大不敬之罪,所以就草拟遗诏让马云安排御马监少监海寿随同杨荣快马加鞭回京向太子朱高炽报丧。

朱棣随从中的太子党成员杨荣和金幼孜等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封锁消息,防止朱高煦知情后起兵叛乱。

当然,朱棣驾崩秘不发丧的原因还有更重要的一层,那就是防止消息走漏,以免让一直觊觎皇位的汉王朱高煦得了先机。太监马云、大学士杨荣、金幼孜包括跟金幼孜一起报丧的御马监少监海寿都是与太子朱高炽交好的人,也可以说是太子党成员,那么作为太子党成员,在帝位悬空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如何保证自己的主子能够顺利登上皇位,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未来的荣华富贵。

所以他们起初密谋的时没有让英国公张辅参与,这其中有两个原因,第一,张辅能征善战,手握兵权;其次,张辅早年曾跟父亲张玉同朱高煦参加过靖难之役,所以张辅张玉父子跟朱高煦的关系相当不错。冒然让张辅参与,如果张辅持反对意见,搞不好他会拥兵自立,或者他会跟朱高来个里外联合抢夺帝位。基于这两个原因,马云、杨荣、金幼孜没有让张辅参与密谋。

朱高煦对皇位觊觎已久,在靖难之役时朱高煦曾几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因此朱棣对朱高煦颇为器重,曾在战场上亲口允诺会封其为太子,由于朱高煦能征善战,朱棣也曾说过,其最像自己。朱棣登基后,朱高煦仰仗战功以及父皇对自己的宠爱自高自大,常常对别人说自己很像李世民,奈何朱棣可不是李渊,后来朱棣发现朱高煦压根儿就不是当皇帝的料,就把太子之位给了宅心仁厚的长子朱高炽,然后又立高炽的长子朱瞻基为皇太孙。这让朱高煦非常生气,不仅自己的皇位没戏了,连自己后代皇位也没戏了,于是就开始筹备起兵造反,朱棣知晓后非常恼火,差点将他贬为庶人,幸好哥哥朱高煦在朱棣面前鼎力相劝,朱高煦才逃过这一劫。

从此,朝野之中,无人不知朱高煦的不臣之心,所以防备朱高煦叛乱,朱棣之死秘不发丧势在必行!

朱棣秘不发丧,掩盖尸体气味的方法

时至八月,虽然漠北一带已经天气转凉,但是朱棣的尸体如果长时间不处理定然会腐烂,发出尸臭,这样势必会走漏朱棣驾崩的消息。这时候杨荣、金幼孜想了个办法,把军队里的锡器全收集起来铸了口锡棺材将朱棣草草入殓,然后

“所至朝夕进膳如常仪,益严军令,人莫测”

这办法着实不错,就地取材,解决了大问题。而《大明风华》剧中用咸鱼一说是不太靠谱的,榆木川距海边太过遥远,不像当年秦始皇病死邢台沙丘,那地方离着大海近,弄点咸鱼方便快捷,这榆木川(具体位置有争议)离着大海相对较远,弄咸鱼不现实。

所以读书观影,千万不要过于相信小说和电视剧,毕竟很多剧情都架空的,想了解真正的历史还是多读史书为佳。


古曲古风


这纯属是在侮辱汉王智商,虽然在历史上汉王朱高煦确实只是一介武夫,脑子不太灵光,但朱高煦不是弱智,你在皇帝御帐前挂咸鱼岂不更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嘛!就算皇帝爱吃咸鱼,也不可能把咸鱼挂在自己大帐周围,傻子都知道出事了!(大军出征哪来那么多咸鱼)

当年秦始皇驾崩的时候,胡亥为了掩盖气味,曾在始皇帝遗体周围堆满鲍鱼,以此掩盖气味。古代凡是读过书的人,谁能不知道这段历史!你拿着咸鱼挂满了皇帝大帐周围,这不是明摆着告诉汉王皇帝驾崩了吗?

汉王朱高煦即便是又笨又蠢,但如此拙劣的表演怎能看不透!想拿这种伎俩避人耳目,简直就是自欺欺人。

(我觉得这有点侮辱汉王)

其实对于朱棣去世的地点和时间,《大明风华》还是比较尊重历史的,朱棣确实是在第五次北征时病逝在了榆木川,大体位置在今天内蒙古呼伦贝尔境内,而朱棣去世的时间是公历1424年8月12日,也的确正值盛夏。

但是在朱棣去世时,皇太孙朱瞻基并不在朱棣身边,他当时在北京和老爹朱高炽在一起。当时控制远征大军局面的人是英国公张辅和大臣杨荣,这俩人都是朱棣最后见到的托孤之臣,他俩也都是太子党的人。

在朱棣驾崩后,张辅和杨荣为了防止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决定秘不发丧。他俩立即命人做了一口漆制的棺材,将朱棣放入其中,然后伪装成皇帝还健在的样子,每天仍旧照常请安、奉餐。

皇帝的行帐是很大的,车驾也很大,再加之朱棣遗体至于漆器之中,短时间内味道传不出来,张辅的保密工作做的很好,整个军中没几个人知道皇帝已经去世了,根本不需要摆咸鱼招摇过市。

与此同时,张辅加速大军回程速度,并派杨荣先行回京将事情告知太子朱高炽。

七天之后,杨荣带着皇帝驾崩的消息和传位诏书回到北京,太子朱高炽立即做好继位准备,并派太孙朱瞻基出城迎丧。

由于朱高炽准备周密,汉王朱高煦根本没有啥夺权的机会,并且在朱棣驾崩时朱高煦也不再老爹身边,他当时正在山东自己的封地内待着呢!至于赵王朱高燧,在朱棣去世时他因之前涉嫌谋反,正被扣在京城内反省。

总的来说,《大明风华》对于历史的改编是非常大,除了俞灏明饰演的汉王朱高煦形象比较贴切以外,其他所有历史人物的塑造都不算很到位。

(如果不提前告诉我,谁能想到这个男人竟然是日后拯救大明的于谦!这个形象也太唯唯诺诺了)

《大明风华》的套路完全就是照搬几十年前的《戏说乾隆》,当年赵雅芝饰演的沈芳因家人被雍正杀害,于是准备找乾隆报仇,但却被乾隆吸引,对乾隆产生了爱慕之心。

而在《大明风华》中也是如此,女主孙若微被塑造成靖难遗孤,原本是要找朱棣报仇,结果最后也是对朱棣崇拜直至。今年距离《戏说乾隆》的播出已经过去三十年了,但似乎编剧的套路还是那些。


千佛山车神


最近的热播剧《大明风华》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明成祖朱棣在第五次北征的归途中突然去世,为了掩饰尸身腐烂的气味,于是文武大臣想到了一个办法,以咸鱼放置在朱棣的车驾周围,以掩盖尸体之气味。不得不说,此剧的编剧还是有一定的史学知识的,但很遗憾,电视剧中的情节是典型的移花接木,因为此事并没有发生在朱棣身上,而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身上。

朱棣继位之后,针对蒙古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北征。虽然每次出征都声势浩大,但取得的战果十分有限。尤其是第五次北征,他连蒙古鞑靼首领阿鲁台的影子都没看到,率领重兵在北方的荒原溜达一圈后,粮尽而归。他本人也死在了灰烬之路上。朱棣在出征之前,根本没有料到自己会在此次北征归途中去见自己的父皇朱重八,再者,蒙古高原上水源缺乏,何来咸鱼?更重要的是,《明史》,《明成祖实录》等官方史料,或者《国榷》等民间修史,甚至民间文人笔记中,对于此事丝毫没有半分记载。因而,可以百分之百地确定,电视剧中的这个情景是虚构无疑。

然而,厉害上的确发生过用臭鱼来掩盖皇帝实尸臭味之事,此事发生在千古一帝秦始皇身上。根据《史记》记载,秦始皇在最后一次巡游中暴毙身亡后,赵高李斯等人秘不发丧。当时天气炎热,秦始皇遗体腐烂,赵高为了不露馅儿,命令随从官员拉来一石鲍鱼放置在秦始皇的车驾边上,掩盖此味:

行,遂从井陉抵九原。会暑,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鱼,以乱其臭。

毫无疑问,《大明风华》的编剧是借鉴了司马迁的这一段。现代古装剧中,类似移花接木的情节数不胜数。不过看这类电视剧,也就是图个开心,过于较真儿,那就没意思了。


庭州行者


先抛开史实不说,只说《大明风华》这部剧安排这一出完全就是画蛇添足!因为这部剧中,朱棣死的时候是冬天,大雪纷飞,汉王还在烤火呢,即便是死了,也不会发臭,晾那么多臭咸鱼分明是欲盖弥章,汉王,赵王不起疑才怪!

剧中这样设定大约是想学一下李斯、赵高当年怎么处置秦始皇的尸体。当时李斯秘不发丧,把始皇尸身载辒凉车中,车上装上鲍鱼(古人所说的鲍鱼即为盐渍的咸鱼)。

可是不要忘了,秦始皇死于七月丙寅,正是最热的时候,而且秦始皇生病就是走到琅琊时就中暑生病,死在沙丘。

当然历史上的朱棣也是死在热天,1424年8月,朱棣北征归师途中死在榆木川,这个剧中做了改动。


寻桂子


《大明风华》是一部历史题材的电视剧,不是历史纪录片,里面有艺术加工是很正常的。


历史上的明成祖朱棣一生功勋彪炳,《明史》中也是对其进行高度赞扬,恨不得大喊666。既然是这样一位在中国历史上都名列前茅的一代雄主就连死自然也和其他碌碌无为之君不一样。说到朱棣的死自然就离不开朱棣的第五次北伐,当然,还有朱棣第五次北伐的主要对手“阿鲁台跑跑太师”。

朱棣,庙号初为明太宗后改成祖,年号永乐,后世又尊为永乐大帝。朱棣是明朝除明太祖朱元璋之外最耀眼的一颗星,朱棣在靖难之役成功把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拉下马荣登大宝后并没有堕落腐化,而是继续如开挂一般用自己的一生在史书中浓墨重彩。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明史·成祖本纪》

文有《永乐大典》,外有郑和六下西洋(宣德朝一次),当然最为耀眼的是属明成祖的武功建树,永乐大阅兵万国来朝,收复安南和五次北伐征讨北元残部,瓦剌、鞑靼等蒙古诸部无不为之颤抖,而朱棣的死恰恰和北伐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历史上有过御驾亲征的皇帝不多,除了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和唐太宗李世民这位不是开国之君胜似开国之君的皇帝以外,最出名的恐怕就属明朝的永乐大帝和清朝的康熙大帝了。

北元残部侵犯明境

元朝退居漠北后朱元璋对其进行过绞杀,朱棣刚登基时因为残元内部贵族的内讧分裂为以瓦剌、鞑靼、兀良哈三部为主的游牧势力。
▲明成祖朱棣像

靖难之役后,明朝因连年战乱国力衰退,为了暂时稳住北疆的北元残部,明朝打算利用朝贡贸易的方式安抚北元残部在鞑靼地区设立羁縻卫所,但在永乐六年鞑靼部本雅失里称汗,并在永乐七年斩杀明朝使者,这时候明朝国力日益增强,加上瓦剌、鞑靼和兀良哈经常在明朝边境烧杀抢掠,朱棣派丘福率十万大军征讨结果全军覆没。于是,朱棣决定御驾亲征。

明成祖五次御驾亲征与打不改的阿鲁台

明永乐八年,朱棣开始第一次御驾亲征讨伐,朱棣亲率五十万大军远征漠北,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向瓦剌部西逃,丞相阿鲁台向东逃窜。朱棣率军先大败本雅失里,又东征阿鲁台。因漠北天热缺水加上粮草阶级不周,朱棣下令班师。鞑靼部暂时臣服,阿鲁台被封和宁王。

永乐十年,朱棣率军征瓦剌部,此后瓦剌数年不敢犯边,但明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战果不佳。瓦剌部衰败后鞑靼部趁势做大,继续骚扰边境侮辱明朝使节,永历十九年末,鞑靼攻兴和所杀明军指挥王祥,朱棣再次御驾亲征,阿鲁台避其锋芒不敢应战,再逃。但朱棣都御驾亲征了怎么能无功而返呢?于是在班师回朝的途中顺手把吃瓜群众兀良哈部揍了一顿。



永乐二十一年,阿鲁台又叒率军进犯明朝边境,朱棣甚是恼火,跨马再次亲征,阿鲁台再败,再逃。阿鲁台部下阿失贴木儿和鞑靼王子也先土干先后率军投降明朝。永乐二十二年,鞑靼部阿鲁台又叒叒叒率军进犯大同等地,无奈,朱棣再上马亲征,阿鲁台自然还是打不过,再逃。朱棣下令全军火速追击阿鲁台,活要见人,死要见尸,结果一路追到今外蒙古东部努木儿根河方圆三百多里附近都不见阿鲁台踪迹。

永乐 二十二年,成祖朱棣北征阿鲁台,“上以答兰木儿河已近,令诸将严兵以俟。……陈懋等遣人奏言: “臣等已至答兰纳木儿河,弥望惟荒尘野草,虏只影不见……车驾进驻河上以俟”。——杨荣《北征机》

无奈,朱棣只好下令班师回朝。在回京的途中一颗流星划落,一代雄主朱棣病逝榆木川。

朱棣病逝秘不发丧,朱高炽顺利登基

因榆木川距离京师路途遥远,二皇子朱高煦和太子朱高炽不和,一直觊觎皇位意图谋反。朱高炽心腹首辅杨荣连同大学士金幼孜和内侍马云为了避免军心动摇和皇子们同室操戈,便决定秘不发丧,暂时隐瞒朱棣驾崩的消息。

杨荣等人为防止朱棣遗体腐烂发臭后消息泄露,便令工匠用锡打造一桶圆形容器,把朱棣遗体密封起来,然后杀工匠灭口,继续和往常一样向朱棣进膳。之后杨荣先行一步向太子朱高炽报信,等到朱高熙得到消息后朱高炽早就准备好一切顺利登基。至于朱高煦在宣德元年造反便是后话了。


▲明仁宗朱高炽像

咸鱼掩盖气味借鉴了秦始皇病逝沙丘

电视剧《大明风华》里用咸鱼掩盖朱棣遗体发臭的做法应该是编剧参考了秦始皇病死沙丘后赵高的那套做法,朱棣死后并没有记载臣子们用咸鱼海鲜等掩盖遗体腐烂的气味。

顺便提一下,朱棣一生的心腹大患也是老朋友老对手,永远打不改的阿鲁台最后被瓦剌部所杀。


明月清风阁


《大明风华》毕竟是影视艺术作品,他对于朱棣夺取天下之后的故事进行了很多的改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增强电视剧的趣味性和吸引性,就如有的人评价的那样:怎么看朱瞻基怎么像一位太监。所以,我们只能把它当成娱乐作品来看。

朱棣确实死在最后一次北伐归来的途中,永乐二十二年即1424年,朱棣死在一个叫做榆木川的地方即今天的内蒙古乌珠穆沁。自然采取的是秘不发丧,根据当时的形势,他的两个儿子朱高煦和朱高燧二人对于帝位一直跃跃欲试,因为在这之前朱高煦和朱高燧曾预谋发动政变夺取帝位,只不过秘密被提前泄露没有成功而已。同时,知子莫若父,朱棣心里知道朱高煦一直不服自己的哥哥朱高炽被立为太子,而且自己在夺取天下的时候,也曾许诺过立他为太子,但是因为封建王朝的嫡长子制度,朱棣最终将嫡长子朱高炽立为太子。

而在朱棣死去的时候,儿子朱高煦和三子朱高煦就在大军之中,如果让此二人知道自己的去世的消息,二人势必就要夺权,乘机掌握军队的大权,即便朱棣有遗照,二人也会以武力进行抢夺更改遗照,就像秦始皇当年去世的时候一样,遗照会被篡改,直接的后果就是朱高煦当上皇帝,而太子朱高炽就会被废掉,他的全家尤其是朱瞻基只有死路一条。所以,为了确保政权的稳定,朱棣在自己去世之前作了安排,那就是秘不发丧。

但朱棣死后的秘不发丧在《大明风华》中却是另外一种表现,那就是在朱棣去世的时候朱瞻基就在军营身边,这是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的,另外,为了掩盖尸体的臭味,故意在朱棣的车子周围放置了大量的咸鱼来掩盖气味。我想这个桥段编剧是参照了秦始皇去世的时候赵高所采用的办法,秦始皇在最后一次巡游归来的途中病逝,为了制造假象,赵高们在秦始皇车辆上放置了大量的鲍鱼,用他们的腥臭味掩盖秦始皇尸体的臭味。而《大明风华》中用咸鱼干来掩盖朱棣尸体的臭味。

实际上这样来描写我认为是最大的败笔,之所以这么说,在皇帝北伐归来的路上,一开始一切都很正常,一切按照朝廷的理解和规定执行,但当有一天皇帝车帐周围挂满了咸鱼干的时候,实际上这已经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了,难道朱棣还有这个爱好,喜欢闻咸鱼干的臭味。作为朱棣的儿子,朱高煦和朱高燧应该对自己的父亲很是了解,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尤其是在吃的方面喜欢什么,当恶臭的咸鱼干包围着自己父亲的车帐,这就已经能够猜到这些咸鱼干就是在掩藏什么,就能够推断到父亲朱棣的死亡。

而电视剧中通过安排人在帐中模拟朱棣说话,强令没有皇帝命令不准进入,照常送饭食等等来展现朱棣还活着,当朱高煦和朱高燧要强行见父亲的时候,帘角已经被揭开的一刹那,被里面的人丢出来的一本书所挡住,最终没有成功,这简直就是在贬低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智商。


而真实的历史是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为了避免朱高煦和朱高燧趁机作乱,将军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将朱棣的遗体装入棺中,每日照常进餐、请安,只是皇帝的车帘始终没有掀开,皇帝也没有再说一句话,军中一切正常。

而与此同时杨荣与太监海寿进京密报,朱高炽得知后立即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由于大臣们的精心安排,最终没有爆发什么叛乱,政权得以平稳过渡。


分享到:


相關文章: